小学数学-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8。【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加减混合问题的方法。通过语言表达,理清思路,理解算理,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2.运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加减混合问题的模型,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推理能力等数学素养。3.运用加减混合计算模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加减混合的算理。【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梳理信息。谈话: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和小猴一起学跳水,学习了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和调皮的小猴一起学钓鱼,好吗?(课件出示情境图)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我看到了有5只小猴子在学钓鱼。预设2:我看到了鱼缸里有3条小鱼。谈话:你们观察的真仔细!有5只小猴子学钓鱼,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接着往下看。(课件演示)预设1:有3只小猴走了,又来了一只小猴。预设2:来了1只小猴,走了3只小猴。谈话: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谁还能完整的再来说一说有关小猴的数学信息?谁还想说?小结:原来有5只小猴,走了3只,又来了1只。二、自主探索,理解算法。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谈话:你想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预设1:还剩几只小猴?预设2:现在有几只小猴学钓鱼?(板书)谈话:你的问题值得研究!【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热闹好玩的猴子学钓鱼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看图说话梳理信息,利用数学表达策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2.自主探索算法谈话:你会列算式吗?学生列出以下算式:5-3+1谈话: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和以前学的连加、连减算式有什么不同?预设1:又有加法,又有减法。预设2:前面是加法,后面是减法。小结:对!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我们叫它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谈话:谁来说一说5表示什么?3呢?1呢?谈话:谁能完整地再来说一说?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个算式中,5表示原来有5只小猴子,3表示走了3只,1表示又来了1只。谈话:5-3表示什么?预设1:还剩下几只?预设2:走了3只后还剩下几只?谈话:再加1又表示什么?预设1:一共有几只猴子?预设2:现在还有几只猴子?谁还想完整地再来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5-3表示原来有5只猴子学钓鱼,有3只走了,求还剩下几只?再加1表示现在有几只小猴子学钓鱼?小结:要想求出现在有几只小猴学钓鱼,要先求出走了3只后,还剩下几只?再加1求出现在有几只小猴学钓鱼?【设计意图:加减法的意义仍然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加减计算?是对加减混合意义的初步理解,进而揭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混合解决问题的模型。】三、算法交流,分析比较1.全班交流算法谈话:5-3+1你会算吗?谁来说一说等于几?谈话:这个3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把你们的想法可以在答题纸上写出来或者画出来)全班交流:(学生到实物投影前当小老师进行交流)预设1:我是数出来的。预设2:我是画图画出来的。预设3:我是先算5-3=2,再算2+1=3。小结:你们的想法真不错!刚才同学们用数一数、画图、算一算的方法,都是先算5-3=2,再算2+1=3。(板书运算顺序)谈话:我们刚解决了关于小猴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观察关于小鱼的数学信息。2.自主解决第二个问题教师活动:课件依次演示鱼缸中小鱼的变化谈话: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预设1:鱼缸里有3条小鱼,小朋友又钓了2条,从鱼缸里又跳出来一条。预设2:本来鱼缸里有3条小鱼,小朋友又钓了2条,从鱼缸里又跳出来一条。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现在鱼缸里有几条小鱼?教师板书)你会做吗?学生活动:在四线方格本上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板书:3+2-1=4(条)谈话:3+2表示什么?预设1:一共有多少条小鱼?预设2:钓了2条后一共有多少条小鱼?谈话:再减1呢?预设1:还剩下几条?预设2:现在有几条小鱼?谈话:谁还想完整的再来说一说?小结:要想求出现在鱼缸里有几条小鱼,我们要先求出钓了2条后一共有多少条小鱼?再求出跳出1条后,现在鱼缸里有几条小鱼?3.总结运算顺序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着两个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1:第一个算式先用减法再用加法,第二个算式先用加法再用减法。预设2:这两个算式都有加减法。谈话:像这种加减混合的算式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算呢?预设1:第一个算式先算减法再算加法,第二个算式先算加法再算减法。预设2:从前往后算。小结:像这种加减混合的算式我们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来计算。【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图意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是对加减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加减混合的算理,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对于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算法,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1.自主练习1谈话:现在咱们就用刚学的知识来进行闯关比赛,好吗?教师活动:课件分别演示自主练习1谈话:你能看着图为大家讲一个数学故事吗?(学生叙述)学生做在书上。(独立完成,反馈交流。)谈话:你是怎样想的?预设:5+4求得是左面和右面一共有多少个汽球?减2求得是飞走2个后,现在有多少个汽球?小结:要想求出现在有多少个汽球?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汽球,再求出飞走2个后,现在有多少个汽球。2.自主练习2(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做在书上,做完后,全班交流。谈话:你是怎样列算式的?学生列式:8-2+3=9(只),课件演示。谈话:你是怎样想的?预设1:原来有8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预设2:8-2求得是还剩几只天鹅?再加3求得是现在有几只天鹅?小结:要求现在有几只天鹅?先求飞走2只后,还剩几只天鹅,再求飞来3只后,现在有几只天鹅。【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2,让学生说说题意,提出问题,再列算式计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算理,运用加减混合的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又提升了一个高度。】3.自主练习3课件出示:部分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件演示计算过程)小结:这些题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来计算。4.自主练习8课件演示: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比比看哪位小朋友故事讲得好,做的又对又快。(学生做在书上,全班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混合的意义及运算顺序,提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也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面对具体情境和数据时能选用比较灵活的计算方法。】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引导学生说说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不仅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还让学生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学情分析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本信息窗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后面学习分数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时间和结构方面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共用时40分钟,其中“创设情境,梳理信息”环节用时5分钟。“自主探索,理解算法”环节用时9分钟。本环节,老师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充分地让学生说一说5、3、1分别表示什么,5-3表示什么,再加1又表示什么。在不断地表达中,不仅学生的表达越来越完整,并且通过表达弄明白了5、3、1及5-3+1的意思,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在小组里讨论3是怎么算出来的,充分让学生交流想法,教师顺势总结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本环节教师能够让学生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表达的层次逐步提高,建立了加减混合解决问题的模型,提升了学生模型思想的数学素养。“算法交流,分析比较”环节用时10分钟。看图说小鱼的信息,提问题,列式,并说说3+2-1表示什么,都是在充分地引导学生表达的基础上进行的,然后比较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以此为契机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及方法,进一步建立加减混合的模型,提升了学生推理能力的数学素养。“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环节用时15分钟。“回顾反思,总结提升”环节用时1分钟。学生畅谈收获,教师进行总结。纵观整节课,本课老师准确把握教学时间,结构设计合理、层次清晰,有实效,在教学中尤其第二、三环节注重了学生充分的语言表达,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师的一步步的有效指导下得到很好地提升。学生表达角度方面在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梳理信息”,教师提问:“发现了哪些信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发现了河面上有5只小猴子,有一个小朋友在钓鱼,桶里有3条小鱼”,当课件演示发生变化时,,学生能迅速发现:“跑了3只小猴,又来了1只小猴”,当老师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信息时,学生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下能完整说出“岸上有5只小猴,走了3只小猴,又来了1只小猴”,就这样,学生对信息的表达由单一到逐渐地完整,甚至有的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编一个数学故事,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信息并列算式。在第二环节“自主探索,理解算法”,当学生根据信息列出算式后,老师提问“观察算式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以前学的前面是加,后面也是加,而这个算式,前面是加,后面是减,从而体会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是加减混合运算。在理解5-3+1中,老师提问:“5、3、1表示什么?”学生的回答是:“5表示岸上有5只猴子,3表示走了3只猴子,1表示又来了1只小猴子”,每一部分表达后,学生能完整表述:原先有5只猴子,跑了3只猴子,又来了1只猴子。老师提问:“5-3表示什么?”学生表达:“5-3表示还剩几只小猴子”,“+1表示一共有几只小猴子”。学生对算式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在充分、反复的表达的过程中理解的非常清楚到位,学生的表达也逐渐地完整,初步建立加减混合的模型。在第三环节“算法交流,分析比较”,列出算式“5-3+1=?”老师提问:“3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现不同的方法,第一小组用画图的方法,学生解释回答:先画5只小猴子,再去掉3只,又画了1只,所以还剩3只。第二组用的是计算的方法:先算5只小猴子走了3只小猴子,还剩2只小猴子,又来了1只小猴子,所以现在有3只小猴子。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能够说出数学信息“鱼缸里有3条小鱼,”,并发现信息的变化“钓了2条小鱼,又跑了1条小鱼”,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完整表述“鱼缸里有3条小鱼,又钓了2条,有1条从鱼缸里蹦了出来”,并提出问题:“鱼缸里有几条小鱼?”前面有小猴子问题解决的铺垫,学生能够准确表达“3+2”表示一共有几条小鱼,“5-1”表示从鱼缸里跳出1条小鱼,还剩几条小鱼。老师提问“4”是怎么得到的?学生能回答:先算3+2=5,再算5-1=4。本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了画图、计算的不同方法,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3”到底是怎样算出来的。从而进一步理解算理;当小鱼的问题解决后,通过观察比较两道算式,总结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建立了加减混合的模型。在这一层层的教学中,让学生敢说、自主说、小组说、同位说,利用各种不同的表达策略,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在第四环节“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第一个练习题学生表达图意较完整,第一幅图是“小朋友左手拿了5个气球,右手拿了4个气球”,课件发生变化时学生发现“飞走了2个气球”,并能完整地将两幅图表达完整。第二个练习,学生先自己探索,在全班交流时表达“原来湖里有8只天鹅,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并能准确表达“8-2+3”各部分的含义。本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三个练习题的设计,层层递进,学生在表达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本环节,教师在练习中也充分地注重了学生的表达,学生在前面充分表达的基础上,也能清楚地表达气球、天鹅的问题,能正确地表述计算方法,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总之,教师本节课将学生充分的语言表达贯穿始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每一环节对于信息的表述由单一到具体,对于算理的理解,通过反复表述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建立模型,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是在这种数学表达中得以提升。《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教材分析《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计算的重要基础。《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这一课,主要解决在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水平(课堂引导语、课堂小结、过渡语、评价语的完整有序),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加减混合问题的方法,通过语言表达,理清思路,理解算理,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加减混合问题的模型,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推理能力等数学素养;学生运用加减混合计算模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评测练习1、看图列算式评价:2、算一算3、想一想,做一做《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教学反思《加减混合》这一课,主要解决在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水平。同时,关注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加减混合问题的方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加减混合问题的模型,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推理能力等数学素养。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着重在教师表达、引导学生表达上下了一点功夫。整节课上下来感觉通过教师的逐层引导学生的表达是比较有序的、比较到位的。例如:在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梳理信息”中,教师提问:“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发现了河面上有5只小猴子,有一个小朋友在钓鱼,桶里有3条小鱼”,当课件演示发生变化时,老师的提问层层递进,“你发现了什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把信息完整地说一说吗?”“你是怎样想的?通过这样逐层的提问,学生能迅速发现:“跑了3只小猴,又来了1只小猴”,当老师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信息时,学生能完整说出“岸上有5只小猴,走了3只小猴,又来了1只小猴”,就这样,学生对信息的表达由单一到逐渐地完整,甚至有的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编一个数学故事,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信息并列算式。在第二环节“自主探索,理解算法”,当学生根据信息列出算式后,老师提问“观察算式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以前学的前面是加,后面也是加,而这个算式,前面是加,后面是减,从而体会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是加减混合运算。最后总结运算规律是,学生也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表述出来。在这一层层的教学中,让学生敢说、自主说、小组说,利用各种不同的表达策略,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虽然孩子的语言表达在这节课中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但上完这一节课后,还是给了我一些思考的点。例如:在理解5-3+1中,老师提问:“5、3、1表示什么?”学生能够完整的表述每一部分表示什么,但当老师再次追问:“5-3表示什么?”学生出现了卡壳,老师适时引导后孩子的表述还是出现了障碍。这就让我反思,问题出在了哪里?为什么学生在这会出现卡壳?课后,通过于青老师的评课和指导后,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这一部分的根源应该追溯到学习10以内减法时,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当时授课时没有给学生内化扎实,所以才会在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