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毕业论文_第1页
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毕业论文_第2页
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毕业论文_第3页
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毕业论文_第4页
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

前言海南是个岛屿省份,台风是频繁威胁海南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海南人民为了战胜风沙,营造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历经半个多世纪,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基本筑起了沿海地区的“绿色长城”。三亚市作为沿海市,为了保护和建设好三亚市生态环境,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历年来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为沿海防护林建设做出较大的付出和努力,海防林建设取得一定成绩,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38%上升到2005年的64%。据统计,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利用国债资金营造海防林30000亩。由于人为盗伐、挖塘、干旱等多方面原因,现存的海防林已成为断带严重、林相残破、防护效能低下的残次林。三亚市海棠湾镇位于海南岛南端,三亚市东部,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短急,由于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干湿季节性明显,旱季长,雨季集中以及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严重影响全市的经济发展。沿海防护林是抵御海潮、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绿色屏障,是国家重点公益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亚海棠湾沿海海岸线总长22.4公里,其中宜林海岸线长19.4公里,占海岸线总长86.6%;不宜林海岸线3.0公里,占13.4%,涉及林旺镇和三亚国营林场。三亚海棠湾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开始了沿海防护林建设,通过退养还林,退耕还林,已建成海防林带总长19.4公里,面积2503.2亩。2007年5月26日,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将海棠湾总体定位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为了科学建设好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景观,受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委托,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于2010年3月~4月进行了《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的编制,编制工作由以下阶段组成:●技术准备与资料收集阶段:在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的协作下收集了相关技术标准与背景资料,并进行了相关技术准备,编制了技术方案。●外业调查阶段:在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三亚市林业局、三亚林场和沿线各开发商的协作下,进行了外业勘查,收集了第一手的实地资料。●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分两步走,首先根据中共三亚市海棠湾工委关于《研究加快推进海棠湾海防林改造的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对即将竣工的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开维凯宾斯基酒店、万达康莱德酒店及逸林希尔顿酒店前区域的海防林森林改造进行试点规划,3月28日三亚市林业局在三亚组织召开了对上述三个试点规划的专家评审会,与会专家通过现场考察,审阅相关材料,听取汇报后,对试点规划成果提出了宝贵意见,为《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步,项目组根据试点规划取得的成果,结合各部门领导与专家意见,广泛征求沿线各酒店设计方对海防林森林改造的意见,在确保海防林森林防护功能不降低的条件下,尽量满足酒店对景观设计的要求,确定优选方案进行项目设计。●正式成果编制阶段:根据委托方和主管单位反馈意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得到了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三亚市林业局、三亚林场和沿线各开发商等单位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学识有限,不免存在疏忽与纰漏,敬请批评指正。《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项目组2010年3月PAGE2目录TOC\o"1-2"\h\z\u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提要 1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第二章建设背景 32.1建设背景 32.2建设必要性 4第三章基本情况 53.1项目区概况 53.2自然条件 53.3旅游资源 73.4社会经济条件 83.5海防林建设现状 83.6存在的问题 93.7解决对策 9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理念 114.1规划指导思想 114.2主要编制依据 114.3规划原则 124.4规划理念 134.5建设目标 14第五章总体规划与布局 155.1规划范围 155.2总体规划与布局 155.3规划内容与建设规模 165.4规划建设期 20第六章主要改造模式规划 216.1绿化树种选择 216.2主要改造模式 226.3主要改造技术与要求 226.4生态保护与管理 26第七章效益评估 287.1社会效益 287.2生态效益 287.3经济效益 287.4综合评价 28第八章保障措施 308.1组织管理措施 308.2政策保障措施 308.3资金管理保障措施 30附图:1、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项目区位置图2、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卫星影像图3、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现状图4、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总体布局图5、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功能分区图6、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视域分析图7、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植物配置模式图8、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景观意向图(1-2)第一章总论1.1项目提要1.1.1项目名称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1.1.2项目建设单位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1.1.3项目主管单位三亚市人民政府。1.1.4项目性质生态型社会公益性项目。1.1.5项目建设地点三亚市海棠湾沙坝。1.1.6项目区范围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基干林带平均宽约100米。1.1.7项目建设目标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滨海景观带;海防林防护、景观、旅游、休闲多功能利用与示范工程;海棠湾“国家海岸”生态环境建设形象与标志性工程;海防林滨海景观改造示范工程。1.1.8项目建设内容生态景观型防护林改造;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界线、交通节点森林景观建设。1.1.9项目建设期项目规划建设期限为5年,即2010~2014年。其中改造绿化建设期为3年,即2010—2012年。管护期为2年,即2013~2014年,主要是加强海防林生态风景林的补植补造和管护,确保改造绿化成效。1.1.10项目建设投资金额全部由沿线各酒店投资改造,本规划不做投资概算。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表1-1。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项目单位工程量1海防林改造区域面积亩2503.22重点置换建设规模亩10923一般置换建设规模亩1411.2PAGE29第二章建设背景2.1建设背景海棠湾地处海南三亚市东南部,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海水湛蓝、沙滩洁白,拥有22.4公里的优美海岸线、“神州第一泉”的南田温泉、蜈支洲岛、椰子洲岛、伊斯兰古墓群、新千年观日出的藤海湾等旅游胜地,是一个海、山、岛资源十分丰富的地界。海棠湾与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崖洲湾并列三亚五大名湾。2005年初,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通过海口、三亚南北两头带动中部落后地区。琼南发展责无旁贷落在了三亚身上,三亚是一个以旅游为主导的城市,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旅游城市定位不动摇,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三亚已打造成为一个国内、国际上独特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而海棠湾属于三亚的“东翼”,从此,海南开始描绘海棠湾的宏伟蓝图。2007年5月26日,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将海棠湾总体定位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赋予了海棠湾国际休闲度假、世界旅游度假天堂、多元化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和国家海洋科研、教育、博览等综合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海棠湾在中国滨海度假中的战略地位。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以国发[2009]44号《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点水源地、重要海域的保护和管理,有序开发利用土地、森林、矿产、海湾、岸线、海岛、水域等重要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2009年9月28日中共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同志到海棠湾调研时明确提出“海防林改造要以灵活的方式,可适当置换一些树种,结合酒店、公共绿化带的规划布局,选择一些景观林进行改造”。根据《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海棠湾将形成“一点、一带、三区、六片、五楔”的总体结构,海棠湾沙坝地带规划定位为世界顶级酒店带,海边将打造成有国际品牌进入的国际高档酒店群。包括凯宾斯基、索菲特、康莱德、逸林希尔顿、菲尔蒙、君悦、喜来登、万丽等。此外,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在海棠湾举行工程开工仪式。这些对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升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品牌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海棠湾是海南旅游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也是区域生态安全的敏感地带,为配合海棠湾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滨海森林的景观价值和防护效益,提升区域旅游环境品位,保障海岸生态安全,受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委托,由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景观规划》的编制。根据中共三亚市海棠湾工委关于《研究加快推进海棠湾海防林改造的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对即将竣工的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开维凯宾斯基酒店、万达康莱德酒店及逸林希尔顿酒店前区域的海防林先行进行试点改造,为三亚市海棠湾生态建设尤其是海防林改造建设提供经验与示范。2.2建设必要性海棠湾“国家海岸”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文明积淀厚重,是三亚乃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点项目区,高端滨海旅游度假酒店聚集,新型旅游产品逐渐形成。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滨海森林的景观价值和防护效益,提升区域旅游环境品位,保障海岸生态安全,很有必要对现有的以木麻黄为主的海防林进行改造升级。在保护和建设好沿海防护林的基础上,构建起海岸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海岸森林景观品位,整体提升海棠湾“国家海岸”开发建设水平,是打造新型高端旅游产品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国家海岸”生态、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需要。搞好海棠湾“国家海岸”森林景观建设,突出生态保护,强化生态安全,注重多功能、高效益、高品位的森林景观建设,规范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沿海防护林保护、培育和经营管理,通过科学的营造林技术和景观配置,构建起集“阳光、海浪、沙滩”和“绿化、美化、生态防护”于一体,富有时代感和韵律变化的海岸森林生态景观体系,全面提升海岸防护林带的景观质量和抵御台风、海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保障和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科学、持续、低碳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第三章基本情况3.1项目区概况3.1.1海棠湾海棠湾位于海南岛南端、三亚市东部,距市区28公里,与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崖州湾并列三亚五大名湾,具有较好的旅游区位条件。海棠湾地区的西北多为山地,东南为较宽平坦的河流冲积地和滨海平原,区内旅游资源丰富。3.1.2根据《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海棠湾将形成“一点、一带、三区、六片、五楔”的总体结构,海棠湾沙坝地带,规划定位为世界顶级酒店带,海边将打造成有国际品牌进入的国际高档酒店群。3.1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景观规划范围为海棠湾基干林带。海防林基干林带长19.4公里,平均宽度约100米。主要涉及三亚林场和海棠湾镇的14个村委会。项目区分布沿海岸呈“L”型,朝向东南。3.2自然条件3.2.1海棠湾所在区域属于沙滩丘陵地貌,区内地势总体南略低北略高,地形平坦、略有起伏;海棠湾为一开口东南的耳形海湾,属海蚀—海积型港湾,海岸地貌类型由沙坝泻湖海岸和沙质海岸构成。沙滩分布沿岸呈“L”型,朝向东南,沙滩连绵长达22.4公里,沙滩洁白,沙滩后缘为高大沙坝,海岸地形平坦。海棠湾至蜈支洲岛海区水深最大为18米,为浅海区,地形较平缓,其东部由蜈支洲岛岸边向西北海域的方向倾斜,坡度20~25%:西部由大灶村岸边向东南海域的方向倾斜,坡度15~20%,3.2.2气候特征项目区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1~6月份为东北季风期,6~12月为西南季风期,30年平均气温25.8度(1971~2000年),6月份平均气温26.4—28.5℃;1月份平均气温21.0℃,极端最高气温34.2—38.5℃(7月),极端最低气温6.0—11.0℃(1月),全年≥10℃活动积温8800—9100℃,年平均日照时数2563h,日照率58%。全年太阳辐射量130.6千卡/cm2,全年总热量为251015千卡。降水量分配不均,全年降水量为1100—1697.6mm,旱、雨季极其明显,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15%;5月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可达全年降水量的85%—95%,尤其是8月和9月,雨量更为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34—43%。年蒸发量2037mm,大于降水量,故干燥度较大。每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台风影响,按多年平均,≥3.2.3海拔坡度海棠湾区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伏,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m3.2.4岸滩类型及泥沙运动由于受偏东向海浪的作用,海棠湾沿岸普遍堆积有与岸线平行的沙堤,沙堤内侧向海积阶地逐渐过渡。由于该岸段风浪作用分布均匀,整个岸段泥沙侵蚀与淤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岸线相对比较稳定。湾内有藤桥河入海,是湾内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泥沙运动形式主要表现在风浪作用下沿岸输移。海棠湾开口东南,夏季受S、SE向浪作用,冬季受E、ENE向浪作用,常、强浪向均为ENE向,沿岸净输沙方向为由北至南。后海码头所处海岸泥沙主要来源于沿岸侵蚀来沙,输沙方向也是由北向南。3.2.5波浪特征海棠湾近岸海域波浪以风浪为主,由于受季风影响,近岸波浪方向亦随季节变化。冬春季主要盛行E—ENE季风,浪向以E-ENE为主,而夏、秋季盛行S、SW风,浪向则以S、SW向为主。根据蜈支洲岛南部的亚龙湾一年的波浪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全年各向平均波高以E-ENE向最大,平均值为0.6~0.8m,而S-SSE和NW向较小,均为0.3m,其余各向平均值在0.4~0.5m之间。实测最大波高以东至东北向较大,其值为2.2~3.6m,而南西南向最大值为0.3m,其余各向最大波高在0.5~1.7m之间。3.2.6潮汐类型海棠湾潮汐性质为不正规日潮混合潮型,以日潮为主,每月14天为日潮,其余为不正规半日混合潮。根据有关部门实测潮位统计,该海域年平均潮差为86cm,属于弱潮区,非常适宜开展海洋旅游活动。其年变化表现为:2-4月及8~11月的平均潮差低于年平均,其中3、9月份的平均潮差最小,为78cm;其余月份平均潮差则高于年平均,其中6、12月份最大,为96cm,年变幅为17cm。3.2.7自然灾害自第三纪以来,海棠湾所在地区地壳以上升为主,形成多级海蚀地及相应的沙堤。新构造运动断续了早期构造的控制作用,并继续活动,如地震、热泉等分布在东西向构造带上,但强度较弱,现今构造活动较弱,区域稳定性较好。海棠湾所处区域容易受到严重气候灾害(台风、暴雨和洪涝)的影响。3.2.项目区土壤为滨海砂土,母岩为滨海沉积母质。区域水热条件适合于耐盐碱、抗台风型植物生长。3.2.海棠湾区内北部河流密布,主要河流为藤桥东、西河,以及它们的支流。藤桥河发源于项目区的西部山区,在海棠湾东部入海,境内河段长度17公里,流域面积197平方公里。南部河流较少,主要有发源于西部山区,从铁炉港入海的铁炉河。3.3旅游资源海棠湾境内聚集着“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风情、田园”十大风景资源,溶汇一体,巧夺天工,堪称一绝。目前,海棠湾正在打造“国家海岸”,使其成为三亚的又一道海岸风景线。区内拥有伊斯兰教古墓遗址公园、椰子州岛、海上文化旅游区、大东海风景区、后海山冲浪游玩区、海山奇观风景区、海洋公园和蜈支洲岛海上乐园等多个旅游景点,是中国热带旅游资源最密集之地,也是冬季避寒度假休闲的首选旅游胜地。3.4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所在的海棠湾镇现有人口38365人,其中城镇人口9074人,农业人口29291人,是汉、黎、苗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海棠湾镇的行政建制为镇级政府、海棠湾管理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全镇辖两个管理区(原有藤桥镇、林旺镇),一个管理委员会(设在林旺镇),25个村委会,此外,镇域范围内还有国有三亚林场。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据统计资料,2008年项目区所在的三亚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4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572元。项目区交通条件优越,东线高速公路、国道223线从海棠湾镇范围内穿过,与项目区紧密相连的海棠湾滨海大道等正在修建之中。3.5海防林建设现状三亚市沿海海岸线总长209.1公里,其中宜林海岸线长140.1公里,占海岸线总长67%,涉及三亚市沿海五个乡镇和一个国营林场。为了改善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条件,减轻台风、海潮所造成的损失,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早在50年代三亚市就开始营造海防林,半个世纪来,基本筑起了沿海地区的“绿色长城”。三亚市作为沿海市,为了保护和建设好三亚市生态环境,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历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利用国债资金营造海防林30000亩,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海棠湾沿海防护林是三亚市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海棠湾镇和三亚林场两个单位,海岸线总长22.4公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退塘还林和退耕还林营造沿海防护林,后经1999、2004、2005、2006、2007年5次大规模营造,海棠湾20多公里的沿海防护林基本形成。经本次调查统计,海棠湾基干林带长19.4公里,总面积2503.2亩,其中三亚林场防护林1846.6亩,海棠湾镇集体防护林656.6亩;按龄组分,未成林造375.6亩,幼龄林1026.8亩,中龄林671.0亩,近熟林429.8亩;全部为木麻黄纯林,平均郁闭度在0.5以上。2008年三亚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单位:亩、%统计单位总面积林地非林地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合计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辅助生产林地三亚市2872815.02169802.52078064.9979.277972.92259.44807.05719.1703012.572.3772.95海棠湾镇196631.5106607.3101980.52695.9613.7348.4968.890024.251.8652.95三亚林场20580.116369.115263.7778.3327.14211.074.1774.653.6存在的问题(1)现有以防风固沙为主的海防林已不能满足海棠湾“国家海岸”建设要求海棠湾海防林在防风固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功能定位,现有的木麻黄纯林树形及林冠线美学观赏价值不高、景观层次不够,树种及季相景观单一,景观通透性差,不能满足景观、旅游、休闲的需要,且不能体现海棠湾“国家海岸”滨海景观、旅游和生态防护等多功能需要。(2)防护林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现有海防林权属为三亚林场和海棠湾镇有关村集体,建设业主为海棠湾管委会和相关宾馆企业,因此,要妥善处理好防护林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保障防护林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并且确保改造后的防护林能充分发挥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效。3.7解决对策根据三亚海棠湾沿海防护林的林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采取块状重点改造和局部改造,进行树种置换和抚育间伐补种套种等措施,一方面,通过采伐腐朽木、枯立木,弱小株、濒死木和砍除林下杂灌,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和通透性;另一方面对重点区域进行补植美化、彩化,丰富森林景观。此外,适当进行合理施肥等,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具体措施如下。(1)结合酒店建筑布局,做好景观树种置换,对郁闭度大、林分过密区域进行透视抚育,通过间伐增加透视度,创造观察或眺望大海的条件。透视抚育的强度,视林相结构和酒店需要而定,每次采伐强度,应控制在20%以内,分步实施。(2)由三亚市政府牵头,成立有海棠湾管委会、三亚林场和相关宾馆企业参与的沿海防护林管理委员会,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职责,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共同管理好三亚海棠湾沿海基干防护林。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理念4.1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造林科技含量为手段,结合酒店建筑布局,调整与优化海防林树种群落结构,采用森林美学原理,进行美化、彩化、香化组合配置,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全面提升海岸防护林带的景观质量,逐步将沿海防护林改造成多功能、高效益、高品位的景观防护林。4.2主要编制依据遵循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海南省有关地方性法规,遵循国家有关部门规章、国家和行业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性文件,并与项目区相关规划相衔接,具体主要依据如下:4.2.1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令[1996]11号);(6)《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1997年09月26日实施);(7)《海南省林地管理条例》(2003年8月1日实施);(8)《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的通知》(琼府办[2007]23号);(9)《海南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与保护规定》(2007年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0号);(10)《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4.2.2有关技术标准及规范(1)《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2)《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3)《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4)《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18337.1—2001);(5)《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2001);(6)《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7)《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LY5141—1999)。4.2.3(1)《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2)海棠湾部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有关资料;(3)项目区1:2000地形图和卫片等相关基础资料;(4)《海南省沿海防护林建设规划》;(5)有关建设业主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6)其它基础资料。4.3规划原则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景观并重,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因区施策,突出特色,整体协调、改造与修复培育并重的原则。(1)生态优先,景观并重原则。尽可能对视域景观要求不高的区域内木麻黄进行保留,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改造区域内的木麻黄林也应结合景观需要,尽可能地予以原地保留利用,形成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景观。此外,濒海一侧的防护林应采取分区、分段逐步改造或置换的措施,把改造期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原则。海棠湾滨海防护林长约19.4公里,根据海棠湾各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对海防林进行改造和树木配置,使海棠湾改造后的防护林分区、分段形成不同氛围的景观序列,形成特色鲜明、景观多样的海棠湾“国家海岸”滨海防护林景观带。对于重点改造区域,可以通过采小留大,采差留好,采密留疏的手段,(3)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国家海岸”滨海景观需要,改造区域及植物配置结合酒店等建构筑物的空间布局,尽可能在不降低防护效能的基础上形成通透性观海视域景观。并为人们提供滨海度假休闲、生态旅游的场所。(4)景观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相结合原则。充分考虑植物的空间配置,以滨海热带植物景观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合理搭配,形成立体绿化景观,提高绿化美化质量和效果,创造多样的滨海防护林景观和生态环境。加强区域间景观的连续与过渡,形成较完整的生态景观功能体系,充分发挥海防林防风固沙、景观视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功能。(5)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改造树种以适生的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海棠湾滨海热带景观特色。树木配置除局部景观需要外,尽可能采取近自然式布置。4.4规划理念(1)“安全”——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生存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海岸”森林景观建设必须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要求出发,以修复和再造稳定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景观为目的,构建一个均衡适度、功能齐全、结构稳定、布局合理的森林景观体系。(2)“和谐”——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更重要的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洽的关系。“国家海岸”森林景观建设,就是要在海岸开发建设范围内,通过高品位森林景观配置,建立起与区域新型、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弘扬森林文化,改善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好环境。(3)“持续”——可持续发展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脆弱的生态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已经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海棠湾“国家海岸”森林景观规划,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的指导思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构筑起适应区域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高品位森林景观体系和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4)生态文明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区域新型、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和森林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文明的发展观,按照不破坏生态环境建设、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来指导森林景观建设,弘扬森林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5)生态文化生态学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21世纪,生态学思想已经渗透到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模式等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以生态学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森林景观配置和布局,必须以森林植被为纽带,将积淀厚重的三亚地方文化融入到“绿色”中去,融情于景,“神”、“形”兼备。4.5建设目标按照海防林和景观林建设要求,对酒店区域现有的木麻黄林分进行美化、彩化、香化处理,利用多种具有不同形状以及花、叶、果的颜色变化的热带乡土树种,构造成有层次有韵律变化的热带风景林景观;调整公共绿化带现有林分的树种结构,将现有林分中结构单一、林相简单的森林群落改造成树种较多样,结构较复杂,林相较丰富的混交林、复层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功能,通过项目实施,将沿海防护林改造成多功能、高效益、高品位的景观防护林。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滨海景观带;海防林防护、景观、旅游、休闲多功能利用与示范工程;海棠湾“国家海岸”生态环境建设形象与标志性工程;海防林滨海景观改造示范工程。第五章总体规划与布局5.1规划范围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范围为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基干林带范围,具体为东南从牛车湾开始,东北至三亚市与陵水县的行政边界,全长19.4公里,沿海边从适宜植树的地方起向岸上延伸50至150米宽的森林带。5.2总体规划与布局根据项目区海防林基干林带现状和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分为“一线二区多点”。具体为:一线:海棠湾海防林基干林带临海一侧(20~30米)以现有木麻黄为主,在不破坏原地形地貌、不影响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抚育疏伐和树种置换,形成不少于原沿海防护林面积的多树种、多景观、多效益的海棠湾海防林体系。二区:根据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滨海用地性质与定位,将海棠湾海防林基干林带背海一侧划分为生态景观型防护林改造区和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区。(1)生态景观型防护林改造区:项目所在海棠湾沙坝地带规划定位为世界顶级酒店带,海边将打造成由国际品牌进入的国际高档酒店群。现有的以木麻黄为主的海防林已经不能满足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为了提升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品牌形象,建设以多树种、多功能,防护、景观、旅游、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林分结构稳定的海岸防护林带迫在眉睫。结合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景观型防护林改造区主要为规划中的各酒店宾馆前防护林区域。该防护林区域现有林分主要为木麻黄纯林,郁闭度大,林分过密,生态景观较为欠缺。该区域景观林改造主要任务:结合酒店建筑布局,做好景观林置换,对郁闭度大、林分过密区域进行透视抚育,通过间伐增加透视度,创造观察或眺望大海的条件。透视抚育的强度,视林相结构和酒店需要而定,一般每次采伐强度,蓄积强度应控制在20%以内,需要更大强度采伐的应分次进行。(2)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区项目区的海防林大部分已郁闭成林,对有效地保护海棠湾沙堤,防风固沙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在酒店与酒店之间均留有绿化带或各式各样的休闲公园,这些区域对应的海防林带对透视海景要求不高,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区主要是以这部分区域的木麻黄林为修复对象。该区域景观林改造主要任务:以保护现有植被为主,以抚育间伐补种套种为主要手段,采伐腐朽木、枯立木、弱小株、濒死木,对现有林分采取措施,及时复壮。在适地适树原则基础上,充分考虑,灵活运用色彩多样性、景观和谐性及景观变化性原则,多使用色叶、观花乔灌木品种。多点:主要指海棠湾临海防林一侧的道路节点、视域景观廊道等处,通过设置园林小品、营造不同特色植物景观的点缀,将海棠湾海防林基干林带打造成具有美观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海防林带。三亚海棠湾沿海防护林是以森林为主体,兼有防风固沙、休闲观光、娱乐游憩、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基干海防林。因此,充分利用道路节点、视域景观廊道等处,建造模拟自然界植物群落结构,具有热带自然风光的植物群落。多点主体森林背景的植物配置要模拟自然,节点主要视线方向应有源于自然的人造景,如适当引进特色景观植物资源,设置具有地方特色雕塑、园林小品、宣传标牌等。5.3规划内容与建设规模根据总体规划与布局的原则,按照分区建设内容的要求,将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内容分为重点置换建设、一般置换建设和多点建设三部分。5.1、工程范围主要为规划中的各酒店宾馆前防护林区域。2、建设规模工程建设总规模1092亩,移植大型景观乔木6.86万株,景观小乔木13.73万株,种植灌木274万株(具体树种选择见第六章)。3、设计原则(1)系统性原则运用系统论原理,把生态景观型防护林改造区放到整个海棠湾“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绿化网络中考虑,从整体把握,大处着眼。(2)景观生态原则。充分利用乡土树种,谨慎引用外来树种,以滨海热带植物景观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合理搭配,体现海棠湾滨海热带景观特色。树木配置除局部景观需要外,尽可能采取近自然式布置,减少人工痕迹。4、主要营林措施按照设计原则,选择具有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的高大乔木树种,以乡土观花、观叶常绿阔叶树种为主,适当配置一些棕榈科植物,采用大树移栽的方法,对现有木麻黄林分进行逐步置换,最后形成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相结合的热带风景林,突出体现景观多样化和地方特色化,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海棠湾滨海旅游景区绿色屏障。5、具体要求:林木置换要严格按照批准后的林木采伐设计要求进行,最后形成的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5。5.1、工程范围主要为海棠湾海防林基干林带临海一侧(20~30米)以及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共公用地区域对应的海防林带。2、建设规模工程建设总规模1411.2亩,其中临海一线海防林带583.2亩,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区828亩。3、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景观并重原则。在对海防林进行改造和树木配置上,综合考虑生态和景观要求,构造既具有防风固砂的生态效益又具景观效果的海防林带。(2)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原则。结合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现有的木麻黄林的生长状况,通过采小留大,采差留好,采密留疏的手段,使海棠湾改造后的防护林分区、分段形成不同氛围的景观序列。近自然原则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仿自然配置,减少人工痕迹。4、总体布局:根据构建一个从南往北由海边渔村到滨海酒店度假再到湿地公园的景观序列的设计理念,我们将海棠湾海防林基干林的景观设计划分为三个部分:南海渔村风光、滨海休闲渡假天堂、椰林洲岛风光。南海渔村风光此段从最南端的牛车港开始,经后海渔村到蜈支洲岛码头,海岸线长度约2.5公里,其中海防林基干林带长1.7公里。目前现状植被主要为木麻黄成熟林,林带不连续,中间被后海渔村隔断。本段主要设计琼崖海棠、酸豆树、火焰木、凤凰木、海檬树、小叶榄仁、大叶榄仁、海檬果、雨树、刺桐、吊瓜树、菠萝蜜、非洲楝、重阳木、小叶榕、盆架子等常绿植物,体现四季如春的主题。详见总体布局图。本段改造面积189.6亩,其中生态景观型防护林改造区74.6亩,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区115亩(沿海一线20米面积51亩,修复培育区64亩)。滨海休闲渡假天堂此段主要为蜈支洲岛码头到椰子洲岛一线,海岸线长度为15.7公里,另外还有一小段是从椰子洲岛到陵水县的交界处,海岸线长度为2公里,两段的总长度为17.7公里,其中海防林基干林带长16.8公里。此段是海棠湾“国家海岸”国际休闲渡假区的灵魂所在地,海棠湾的大部分高端滨海酒店集中在此区域,这些酒店都是由世界顶设计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酒店风格各异。目前现状植被主要为木麻黄纯林,有幼林、中林和成熟林,本次规划的重点置换也主要是集中在该区域,一般置换要配合重点置换和酒店设计风格来进行森林改造。详见总体布局图。(1)将靠近海边沙滩20米范围内的木麻黄林通过单株择伐方式进行透视抚育,周边5米范围内通过单株择伐的方式,用适宜的热带园林景观树种进行置换,面积531亩。(2)将酒店托管林两端靠近公共绿地范围内的木麻黄林保留,通过抚育择伐改造方式,将木麻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面积577亩。椰林洲岛风光

椰子洲岛位于海棠湾东北段,为藤桥河口沙洲群岛,主要包括椰子洲和藤桥墓群。由大小十几个小岛组成,岛群由河口处的沙坝与外海隔开,各岛之间由河道分隔。河道蜿蜒曲折,水面风平浪静;沙滩绵长,沙质洁白松软;外海宽阔,水质透明清洁。岛上椰树林立,河里小鱼跳跃,外海浪波击岸,具有热带田园风情。椰子洲岛集山、河、海各种地形地貌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特征,自然和人文条件优越,景观资源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协调性和生态融合性,是目前海南保留最原始的自然景观岛屿之一。此段的海防林基干林带长1公里,现状植被主要为木麻黄幼林,本段主要设计椰子等棕榈科树种,配合椰子洲岛风景开发,勾画一幅由蓝天、绿洲、碧水、银滩构成的美丽画卷。本段共计小班3个面积114亩,其中临海一线海防林带21亩,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区93亩。5、主要营林措施:根据景观的需要,对现有林分中弱小株、濒死木,进行单株择伐,按照因地制宜、因区施策、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部分适应能力强的热带园林树种,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进行补植,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可再生、异龄的混交林,形成稳定、健康的森林类型,构筑有热带特色的亮丽的滨海风光。详见总体布局图。5.1、工程范围整个海棠湾海防林基干林带改造项目区,主要是一些道路节点、视域景观廊道、游人频繁出入等处。2、设计原则(1)生态文化、景观文化、地方文化相结合。(2)整体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3)宣教保护功能、景观功能相结合。(4)景点设计与周围景观相协调。3、景点设计与布局(1)园林小品规划充分利用道路节点、视域景观廊道等处,建造模拟自然界植物群落结构,具有热带自然风光的植物群落。主要设计当地的观花、观叶、观果树种,适当引进一些外来的具有热带风景效果的综榈科植物。(2)雕塑作品规划请国内外一些知名的艺术大师设计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雕塑作品,安放在各休闲公园或者滨海大道一侧。(3)休闲小停规划在各酒店托管区域,结合重点置换规划,在靠近海滩的一侧,适当修建1-2处供游人休憩小停,小停的风格一定要突出滨海特色,如仿造当地黎族的茅草停等。(4)宣传标牌规划在游人进出海防林基干林带的通道处设立宣传标牌,让民众了解海防林的重要性,提醒游客保护森林、爱护环境;在海防林基干林带的边界设置界桩,防止他人非法侵占海防基干林地。5.4规划建设期项目规划建设期限为5年,即2010~2014年。其中改造绿化建设期为3年,即2010—2012年。管护期为2年,即2013~2014年,主要是加强海防林生态风景林的补植补造和管护,确保改造绿化成效。第六章主要改造模式规划6.1绿化树种选择6.1.1树种选择原则(1)以乡土树种为主原则改造树种尽量采用乡土树种,尤其是乡土观花、观叶、观果树种。(2)适地适树原则充分考虑各工程区段的立地条件和土壤特点及生态功能的需要,选择最适宜的绿化树种,实行良种壮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3)生物多样性原则采用混交方式,选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明显的树种进行混交,以增强林带的抗逆性和稳定性,提高林带的综合生态功能。(4)景观多样性原则充分考虑并注重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乔木、小乔木、灌木相结合;绿化、美化、香化相结合;观花、观果、观叶、观形相结合,并综合考虑原有生态环境景观,加强绿化景观空间层次、树冠线层次和色彩层次,丰富景观多样性。(5)植物配置与“国家海岸”相适应原则项目区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为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因此,植物配置充分运用热带植物造景。并与各大酒店、旅游服务设施用地范围内的景观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共同形成相互借景,相互渗透的滨海森林景观。6.1.2树种选择绿化树种以乡土常绿阔叶树种和热带植物为主,兼顾观花、观果类及花灌木树种。主要绿化树种选择如下:(1)灌木:三角梅、龙血树、红朱蕉、红花夹竹桃、蜘蛛兰、草海桐等。(2)景观小乔木:黄槐、红花鸡蛋花、黄槿、幌伞枫等。(3)景观乔木:琼崖海棠、酸豆树、火焰木、凤凰木、海檬树、小叶榄仁、大叶榄仁、海檬果、雨树、刺桐、吊瓜树、菠萝蜜、非洲楝、重阳木、小叶榕、盆架子等。(4)典型热带植物:大王椰子、椰子树、三角椰子、酒瓶椰、柚棕、红棕榈、霸王榈、三药槟榔、蒲葵、鱼尾葵、散尾葵、海藻、野菠萝等海南适生热带植物。6.2主要改造模式(1)重点改造型根据滨海酒店布局,考虑滨海酒店海域景观视线需要,对滨海酒店前庭中轴线两侧及主要海域景观视线内的木麻黄全部按景观林要求进行改造。按照海域景观视线要求,适地适树,选择具有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的高大乔木树种,以热带棕榈科植物为主,乡土阔叶树为辅,采用大树移栽的方法,对现有木麻黄林进行逐步置换,突出热带植物景观,乔灌草立体搭配,最后形成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相结合的热带风景林,突出体现滨海热带植物景观和海棠湾地方特色,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海棠湾滨海绿色生态屏障。并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文化于一体的较开敞的景观空间。(2)局部改造型根据滨海酒店布局,对酒店两翼等局部区域木麻黄林采取局部改造,对现有木麻黄林分进行单株或组团式改造置换,选择部分适应能力强的热带园林树种,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进行补植,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可再生、异龄的混交林,形成稳定、健康的森林类型,构筑有热带特色的亮丽的滨海风光。局部改造型以较郁闭空间为主,与重点改造型一起,使海棠湾景观带形成“开”、“合”相间、“动”、“静”结合的景观序列。(3)修复培育型根据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非滨海酒店、休闲广场等海域景观视线要求不高的区域,进行修复培育,在尽可能保留生长状况良好的木麻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补植补造,并根据总体规划需要,把现有的单一木麻黄林逐渐修复培育成多树种、多景观、多功能的海防林。6.3主要改造技术与要求6.3树种采挖严格按照审批后的《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和《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改造区域林木采伐设计》的要求进行树种采挖。并结合景观需要,尽可能地保留目的树种。6.3.2首先通过采伐腐朽木、枯立木、弱小株、濒死木和砍除林下杂灌,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和通透性,然后根据择伐强度,清除择伐后所有树蔸,但原有的林下植被野菠萝等尽量原地保护,同时采用围栏等手段加强对保留木的保护。所有模式均采用穴状整地,穴和穴之间呈品字形排列。挖穴规格依苗木大小实地确定,大苗栽植穴的直径一般要比大苗的土球大20cm左右。挖出的坑土上下层要分开堆放,回填时,先在穴底垫一层基肥。基肥应是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堆肥,厩肥等。基肥上还应铺一层砂土,厚度在5cm以上。然后再将上层表土先回填至坑下层养根,而底层生土回填至坑上层整地时严禁破坏沙坝地形,禁止将沙坝推成斜坡,要防止水土流失,严禁污染沙滩。6.3.3(1)起苗起苗时间与栽植时间尽量紧密配合,做到随起随栽。为了挖掘方便,起苗前1~3天可适当浇水使泥土松软。所有大苗或大树必须带土球,土球大小按胸径的8~10倍确定。裸根苗应采取蘸泥浆等措施,以免根系失水过多而影响成活率。(2)运输苗木在运输时上下车应轻放,不得损伤苗木和造成散球。土球苗木装车时,应按车辆行驶方向,将土球向前,树冠向后码放整齐。裸根苗长途运输时,应覆盖并保持根系湿润。(3)假植苗木运到现场后应及时栽植。如不能及时栽植或栽后苗木有剩余则需进行假植。带土球的苗木假植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苗木的树冠捆扎收缩起来,使每棵树苗的土球挨土球,树冠靠树冠,密集地挤在一起。然后,在土球上面盖一层壤土,填满土球间的缝隙,再均匀浇水,使上面湿透,以后保持湿润。二是将带土球的苗木临时栽植,土球埋入土中1/3或1/2深,株距视土球和树冠的大小定,土球与土球之间相距15~30cm。苗木成行列式栽好后,浇水保持一定湿度。裸根苗起苗后暴露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当天不能栽植的苗木要进行假植。一般采取挖沟假植的方式,先在地面挖浅沟,沟深40~60cm,然后将裸根苗一棵棵紧挨呈30°角斜栽在沟中。苗木密集斜栽后,在根兜上分层覆土,层层夯实。以后经常对枝叶喷水,保持湿润。苗木假植时,应按苗木种类、规格分区假植,以方便施工。假植区的土质不宜泥泞,地面不能积水,在四周边沿地带要挖沟排水。同时,假植区要留出起运苗木的通道。6.3.4(1)栽植穴检查苗木置入栽植穴前,检查栽植穴的大小及深度,不符合根系要求的应整修栽植穴。同时再次检查苗木根系是否完好。(2)苗木栽植将苗木的土球或根兜放入栽植穴内,使其居中;再将树干立起扶正,使其保持垂直;然后分层回填土壤。填土后将树根稍微向上提,使根群舒展开,每填一层土就要用锄把土压紧实,直到填满穴坑,到土面盖住树木的根颈部位。初步栽好后还要检查树干是否仍然垂直。若不直,要扶正。最后,将余下的穴土绕根颈一周进行培土,并做成环形的拦土围堰。围堰的直径要大于栽植穴的直径。裸根苗将原根际埋下3~5cm即可。注意先回填表土,并将栽植穴底填土呈半圆土堆,置入树木填土至三分之一处,轻提树干使根系舒展,并充分接触土壤,随填土分层踏实。带土球树木必须踏实穴底土层,而后置入栽植穴,随填土分层踏实。栽植时应拆除不易腐烂的包装物。所有大苗移植都要采取支撑物固定,防止树木被台风吹动,影响成活率(3)浇水树木栽植后浇水。第一次浇水要浇透,使泥土充分吸收水分,填实土壤隙缝。水浇完后检查是否有歪倒的树身,如有要扶正。此外树围堰冲坏要修好,以后连续3天浇水,并及时用泥土补穴。6.3.5(1)管护本次规划设计的生态风景林必须制定严格的管护措施,并设置专职管护员,防止人为破坏,严控森林火灾的发生。(2)浇水与施肥栽植后3年内要保证新造风景林地的水肥供应,浇水、施肥与土壤管理有机结合。保持土壤湿度,除在干旱季节浇水外,在树木的休眠期与生长期也要浇水。休眠期的浇水时间在秋冬或早春,生长期分花前浇水和花后浇水2次。此外,施肥后也需浇水。除浇水外,在雨季也要注意排涝。施肥主要以基肥为主,并视情况可适当追肥。(3)抚育栽植后连续3年对新造生态风景林地进行抚育,抚育以兜抚为主,在树木直径1m范围内进行,深度在5cm左右。第一年1次,以后每年2次。抚育时间宜在晴天或雨后2~3天内进行,以土壤含水量50%~60%时抚育最好。为保护风景林地内的物种多样性,抚育仅清除杂草,保留其它植物。(4)补植栽植后前3年内对死亡的新造树木及时进行补植,以保证成林后森林的完整性。(5)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监测和防治。包括:=1\*GB3①对外地购进的苗木进行病虫害检疫,防止新的病虫害进入风景林施工区;=2\*GB3②保持林地卫生状况,及时对林地内的病腐枝进行清理,严禁生活垃圾堆入风景林林地内;=3\*GB3③一旦发生病害,快速清理病灶,防止蔓延;=4\*GB3④加强生物防治,招引益鸟,消灭害虫;=5\*GB3⑤严格检疫措施,杜绝外来有害生物的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