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关系保障法促进就业与职业培训促进就业与职业培训
第一节劳动就业制度
一、劳动就业概述(一)劳动就业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指具备劳动资格和就业要求的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和程序,获得有合法收入的职业的活动。其特征如下:
1、就业者应具备法定的就业资格(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2、就业者有就业的需求;
3、就业者获得有合法收入的职业。(就业人员的范围包括:a.正在工作的就业人员;b.临时停止工作,但未失去劳动关系的就业人员;c.雇主、个体劳动经营者及其部分家属。)
(二)失业的概念和类型
指具备法定劳动资格和就业愿望的人不能就业的情况。(包括新进入劳动年龄的劳动者不能就业和有就业经历的劳动者失去就业机会两种情况)失业有以下几种类型:
a.全失业和半失业;
b.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e.其他类型的失业(磨擦性、技术性、自愿性失业等)。
(三)我国建国后的就业问题
1、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土改后便认为不存在失业问题);
2、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
(1)建国初期至70年代中期(国家统包统配政策及其困境和劳动力资源的逆向流动问题)
(2)70年代末至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过程)
3、政府及理论界对失业的认识和接受;
4、我国的失业率统计问题(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
二、我国劳动就业的政策、方针和基本原则1、劳动就业方针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2、劳动就业政策
我国现阶段实施的是“积极的就业政策”(也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其基本含义是:将就业问题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努力增加就业。
3、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
a.公平就业原则;(非歧视)
b.自主就业原则;
c.市场化就业原则;
d.就业保障原则。
三、政府的促进就业责任1、基本含义和主要措施
指政府有责任运用各种政治和行政资源,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其主要措施包括:
a.制定和实施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建立各级政府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
b.优化劳动力资源市场环境(主要指提供各种服务);
c.创立失业预警制度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d.进一步强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作用和争议处理机制的效果。2、促进就业的基本目标
国际劳工组织在1964年《就业政策公约》中要求会员国宣布并实行一项积极的政策,其目的在于促进充分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我国已经于1997年批准了该公约。据此,促进就业的目标应解读为:
a.为一切有能力工作并寻找工作的人提供工作机会,尽可能实现充分就业(具体标准是将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b.此项工作应尽可能是生产性的;
c.劳动者有选择职业的自由。
四、劳动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运行)
指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就业与用工需求所提供的有偿或无偿的服务活动。
1、公共就业服务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依法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的活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活动具有公益性质。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分收费和免费两种。依法应当为劳动者免费提供的服务项目有:
a.就业政策法规咨询;b.就业信息的发布;c.职业指导;d.职业介绍;e.就业援助;f.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等事务。2、职业中介服务a.概念:职业中介服务是指职业中介机构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和劳动者求职提供中介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的经营性活动。
b.职业中介机构:指由法人、其他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的从事营利性职业中介服务活动的组织。
c.资格取得:中介机构从事服务活动应依法获得劳动行政部门许可并向工商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d.职业中介机构的主要业务活动:为劳动者介绍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和居民家庭推荐劳动者;开展职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等。
e.依法执业:职业中介机构如果提供的服务不成功,应当退还向劳动者收取的中介服务费。
五、特殊就业保障制度
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复员或转业的退役军人、失地农民等特殊就业群体实施特别保护的制度。特殊就业保障制度的意义在于:
1、是公平就业原则的重要补充;
2、有助于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职业培训和鉴定制度
一、职业培训的概念与特征
指以一定标准对劳动者进行的旨在使其获得就业机会或提高劳动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职业培训和普通教育同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共同承担着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责任。但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具有以下特征:
1、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获取职业技能,是直接以就业为目标的专门化教育;
2、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有就业经历的劳动者或正在等待就业的准劳动者;
3、职业教育以技能训练为主,其方法和内容不拘形式灵活多变。
二、职业培训的意义1、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提升劳动者的职业适应能力;
3、有利于增加就业;
4、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三、职业培训的类型和形式1、职业培训的分类
(1)就业前培训指为帮助初次求职人员及失业人员提高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而进行的必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活动。就业前培训还可以分为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
(2)就业后培训指为提高在职职工的职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而进行的培养与训练活动。可以依据不同的内容分为岗位培训、转岗培训、转业培训等。2、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
(1)学徒培训是指用人单位招收学徒工在生产活动中,由师傅对其传授生产技能和业务知识使之达到独立操作水平的活动。(2)技工学校培训指以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是实行教学实习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培训方式。
(3)就业训练中心培训就业训练中心是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管理和指导的就业训练实体,培训对象主要是失业青年和失业职工。
(4)综合性基地培训
指提供培训、鉴定、就业等一体化服务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实体的培训活动。综合性培训基地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设置专业,实行灵活的办学方式;层次上采取初、中、高级技能培训相结合;期限可长可短;可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5)远程职业培训远程职业培训是指通过电化教育、计算机互联网、卫星数据传输等技术手段,对身处远端的培训接受者实施远距离职业教育的活动。远程培训能以一种开放和互动的形式,吸收更多的培训对象。同时又不受场地、时间、师资等办学条件的限制。是职业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和方向。(6)商业性培训机构的培训
四、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1、概念
指由鉴定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的活动。
2、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
(1)职业分类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对所有的职业进行归类。最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2)职业技能标准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特定工种的现有技术条件对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的规范性要求所制定的准则。
3、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对象
(1)鉴定机构
分成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站(所)两类。前者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后者具体实施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2)鉴定对象
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毕(结)业生;企业、事业单位学徒期满的学徒工;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及社会各类人员。
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概念
指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
2、类别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即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六、就业准入制度
指依法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并向社会发布。职业介绍机构要在显著位置公告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对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应要求求职者出示职业资格证书并进行查验,凭证推荐就业;用人单位要凭证招聘用工。
第十章社会保险制度
第一节社会保险制度概述一、社会保险的概念与功能
指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或其他形式,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时,能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其功能如下:
1、能够调节社会分配和再分配;
2、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
3、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
4、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安定;
5、有利于实现我国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保证经济的永续发展。
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社会保险是强制的,商业保险是自愿的。
2、社会保险受社会法调整,商业保险受民商法调整。
3、社会保险具有非营利性,商业保险以营利为目的。
4、社会保险体现社会互助性,商业保险体现经济补偿性。
5、社会保险以普遍的基本保险为目的,商业保险是投保人在基本保险基础上的进一步保障选择。
6、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形式,商业保险则是投保人的个人避险或投资行为。
三、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法调整的,表现为社会化与体系化特征的,各类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国民生活安全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一词最早见于美国国会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但对其内容各国规定则不尽相同。多数人认为,社会保障应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三大部分。
我国学者通常认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四个部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社会保险看作一种特定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其他内容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保险关系因为与劳动关系的特殊关联性而成为劳动附随关系。而后者并不要求这种关联性。
四、社会保险立法的历史沿革
1、起源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世俗和宗教的慈善事业。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授权教区摊派“济贫税”,以救济老弱病残者,此为社会救助的萌芽。英国人认为,济贫法是最早的社会立法,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但许多国家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险制度产生于19世纪晚期的德国。德国1883年颁布的“劳工疾病保险法”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险法,接着又于1884年颁布“劳工伤害保险法”、1889年颁布“残废和老年保险法”。(1911年德国将三法合并,另增孤儿寡妇保险法,成为著名的社会保险法典。)这种以社会立法形式推进社会保障的制度很快为各工业化国家仿效,遂被公认为制度先河。
2、经历过程
(1)形成阶段(1883—1935)继德国社会保险立法之后,欧洲各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主要侧重于解决伤残补偿、养老年金、疾病保险等比较急迫的社会问题,以及战争所致的失业和社会救济问题。
(2)发展阶段(1935—194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国会颁布了著名的《社会保障法》,不仅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已从欧洲扩展到美洲,而且也标志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保障法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3)成熟阶段(1948—1979)二战以后,各国以“贝弗里奇报告”的精神为指导,广泛推行社会政策,加强社会立法,使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法的发展日趋成熟。
(4)改革阶段(1979—至今)长期的高福利政策导致了“福利国家”危机,各“福利国家”相继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是增加社会保障的财政收入,削减社会保险经费支出等。
第二节社会保险制度的原则、结构、筹资模式
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1、社会保险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2、风险分担原则;
3、先义务后权利原则;
4、统一立法,强制实施原则;
5、基本保障水平原则;
6、社会化原则
二、社会保险的结构和基金筹集模式1、结构指社会保险的主要形式。我国采用的是多层次的社会保险结构。由a.国家基本保险、b.用人单位补充保险、c.个人储蓄保险三个部分所构成。
2、筹资模式(1)投保资助型(2)全民福利型(3)国家统筹型(4)强制储蓄型
第三节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养老保险
(一)概念与特征
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的特征如下:
1、投保主体与受益主体几乎完全重合
2、基金积累和给付周期比较长
3、是社会保险中最普遍和最基础的险种
4、分别设置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二)保险基金的筹集1、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国家财政补贴(以及调剂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的保险费。此外,还有按规定收取的滞纳金、基金存储的利息和依法投资运营的收益。
2、用人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纳养老保险费并全部进入统筹基金。个人按其缴费基数的8%缴纳养老保险费,全部划入个人帐户。
3、个体经济组织业主、私营企业主、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可以参加统筹,按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20%)缴纳养老保险费。
4、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的地域范围,由地、市级统筹发展到省级统筹,并向实行全国统筹过渡。
(三)养老保险待遇1、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
a.达到法定退休年龄;b.达到规定的工作年限。
2、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构成由基础性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部分人外加过度性养老金)
3、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
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储存额中开支,按月支付。如果领取者死亡时,其账户仍有余额,应作为其遗产。如果领取者账户储存额已经取尽,每月的账户支取部分由基金开支。
二、失业保险
(一)概念和特征
是指对于因失业而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限内,由国家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再就业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特点:
1、对象是非自愿失业的劳动者;
2、待遇只能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3、待遇享受有期限的限制;
4、保险的功能具有生活保障和促进就业双重性。
(二)保险基金的筹集1、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
a.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b.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c.财政补贴;
d.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2、缴费义务
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一缴纳失业保险费。
(三)失业待遇1、领取救济金的条件
a.履行了缴费义务满1年;b.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c.已经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2、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时限与标准
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三、医疗保险
(一)概念和特征
医疗保险是指劳动者非因工负伤或患病后,能够在医疗上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具有以下特征特征:
1、资金需求量巨大
2、保险对象具有广泛性
3、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4、内容具有复杂性
5、救济形式具有共济性
(二)改革和新制度的基本原则
我国职工医疗保险经历了从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制度到社会化医疗保险制度的转化。新原则是:
1、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城镇所有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职工都必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
3、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
4、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三)基金的筹集与保险待遇1、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构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
2、保险待遇
保险待遇的项目主要有:规定范围内的药品费用,规定的检查费用和医疗费用,规定标准的住院费用。其中,职工个人帐户用于支付小额(小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大额(大病)医疗费用。
(改革的效果探讨)
四、工伤保险
(一)概念与特征
工伤保险是指职工因工而致伤、病、残、死亡,依法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及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具有以下特征:
1、保险对象覆盖一切用工形式
2、保险责任属于赔偿责任
3、职工不承担缴费义务
4、实行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二)法定的工伤范围
1、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况:a.工作时间或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b.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有关预备或收尾工作受事故伤害。c.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d.患职业病。e.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下落不明。f.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g.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视同工伤的情况:a.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b.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c.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三)工伤的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1、工伤认定:职工所在单位应当自工伤事故导致的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天内向劳动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单位未按规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上述起始之日起1年内,可直接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
2、劳动能力鉴定:按有关规定:工伤职工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并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这是工伤伤残职工享受伤残待遇的先决条件。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10级:1-4级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5-6级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10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四)保险费的缴纳和保险待遇1、工伤保险缴费:用人单位单方面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并根据工伤保险费的使用和工伤发生率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
2、保险待遇:a.工伤治疗待遇:包括规定的治疗费、药费、住院伙食补助、转院交通食宿费、残疾器具费、停工留薪待遇等。
b.残障待遇:包括规定的一次性伤残补助、按月支付的伤残津贴、一次性医疗补助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c.工亡亲属待遇: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五、生育保险
(一)概念与特征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女性劳动者在怀孕、分娩过程中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制度。特点:
a.生育保险属于女职工正常的生理性原因引起的保障;
b.生育保险在待遇方面相对优于其他社会保险。
c.生育保险的对象专指已婚且符合生育保险条件的女性劳动者。
(二)费用缴纳和保险待遇1、缴费:用人单位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0.8%)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职工不负担缴费义务。
2、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a.参加生育保险;b.符合计划生育规定;c.受益人建立了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d.在规定的医疗机构就医。
3、保险待遇:a.产假生活津贴(按当月本人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发放)b.生育医疗费(按不同情况制定标准发放)
第十一章劳动关系的程序保护
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概说一、劳动争议的概念、范围与类型
1、概念:劳动争议也称劳动纠纷,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关于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纠纷。
2、范围:a.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b.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c.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d.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e.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f.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3、类型:a.个别争议、群体争议、集体合同争议;b.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c.约定权争议与法定权争议。
二、劳动争议的原因和处理原则1、我国现阶段劳动争议的原因(1)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变化;(2)劳动力资源供求关系失衡;(3)集体谈判的制约作用严重不足;(4)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工具存在明显缺陷。
2、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1)着重调解原则(2)合法原则(3)公正原则(4)及时处理原则
三、劳动争议处理体制1、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形式
a.当事人自行或在第三人撮合下通过协商和解;b.向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申请调解;c.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d.向法院提起诉讼。
2、关于劳动争议处理体制选择的不同看法
a.单轨制和分轨制问题
b.劳动争议审判机构的类型选择问题(独立型、非独立兼审型、非独立专审型)
c.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的“三方性”问题
第二节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一、概念和特征
指劳动争议调解机构依法对当事人双方的劳动争议,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前提下,通过劝说、疏导等方式促使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协议的活动。劳动争议调解具有以下特征:
1、调解程序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
2、调解机构多元化设立并具有可选择性;
3、调解程序灵活、简易;
4、通过调解程序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约束力,可以作为仲裁机关和人民法院的裁判根据。
二、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的设立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2、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指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还包括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3、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指某些经济发达地区为解决劳动争议的实际需要而设立的区域性调解组织。(主要依托乡镇劳动服务站和地方工会)
三、劳动争议调解程序1、调解申请: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2、调解过程:由调解委员会主任主持召开当事人双方参加的调解会议,调解人员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其达成协议。
3、调解结果:a.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b.自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c.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的协议用人单位不履行,劳动者可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
第三节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一、概念和特征
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请求解决的劳动纠纷,依法居中公断的活动。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既不同于民商事仲裁,也不同于诉讼。其特点在于:
1、仲裁程序是劳动争议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
2、仲裁申请可以由任何一方当事人自主提出(无须事先达成仲裁协议);
3、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发生终局效力的部分仲裁裁决除外)
4、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二、仲裁机构的设立1、设立的原则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2、设立权限
a.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市、县设立;
b.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区、县设立;
c.直辖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责1、仲裁机构的组成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办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2、仲裁机构的职责
a.聘任、解聘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
b.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c.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
d.对仲裁活动进行监督。
四、仲裁员
1、仲裁员的含义和种类
指由仲裁委员会依法聘任的,有资格参加仲裁庭的组成,处理劳动争议案的人员。仲裁员分专职和兼职:
a.专职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从劳动行政部门内专门从事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并具有仲裁员资格的人员中聘任。
b.兼职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从具有仲裁员资格的劳动行政部门或其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中,或者工会工作者、专家、学者、律师中聘任。
2、仲裁员的资格
仲裁员应公道正派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a.曾任审判员;b.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法学研究、教育工作者;
c.具有法律知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工会等专业工作满5年的;d.执业满3年的律师。
五、劳动争议仲裁的管辖和仲裁参加人1、仲裁管辖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2、仲裁参加人
a.当事人(还包括代表人、共同当事人、工亡近亲属)
b.第三人
c.代理人
d.其他参加人
六、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一)申请和受理
1、仲裁时效
a.时效期间和起算: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b.时效的中断: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主张权利,或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c.时效的中止: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d.例外: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不受时效期间的限制。劳动关系终止的应自终止之日起1年内提出。2、提出仲裁申请
申请人应提交书面申请;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3、受理仲裁申请
仲裁机构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仲裁机构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机构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10日内提交答辩书,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二)开庭审理和裁决1、仲裁庭的组成与仲裁员回避制度
仲裁庭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理劳动纠纷案的具体组织形式。实行一案一庭原则。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其中一名为首席仲裁员。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仲裁员如有:a.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b.与本案有利害关系;c.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d.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等情况应当回避。
2、当事人无故拒不到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标准生产加工合同模板版
- 2024年企业劳务外包安全生产协议3篇
- 2024年度水电安装工程节能评估与改造合同2篇
- 2024年度精装修房屋代销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度合肥工业大学校园招聘会组织合同2篇
- 2024年度中国地区珠宝首饰代理销售合同2篇
- 2024版对外贸易食品出口质量安全协议2篇
- 2024年二手医疗器械购销协议3篇
- 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与优化策略
- 2024年高端二手房产权租赁转售服务合同2篇
-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一次函数(压轴专练)(十大题型)
-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核试卷
- 2024中国铝业集团限公司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第1课时淘气的一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一年级上册数学
- 医院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定期沟通制度
- 起重设备安装与拆卸施工方案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青岛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青岛大学
- 《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课件-项目一 5G技术特点和网
- 渠道衬砌施工方案(渠道预制混凝土块)
-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作文“答案与问题”讲评
- 篮球球星姚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