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模拟-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1页
第五模拟-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2页
第五模拟-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3页
第五模拟-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4页
第五模拟-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上海专用)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第五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古诗文(40分)(一)(本题15分)古诗文默写填空。1.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__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其一)3.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_________。(杜牧《江南春》)4._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春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一)5.暑假,小樱和父母来到“长征纪念馆”,看着波涛翻滚的金沙江以及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画面,不禁吟诵起毛泽东主席《七律长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感叹红军长征的艰难。【答案】

白雨跳珠乱入船

九曲黄河万里沙

水村山郭酒旗风

一水护田将绿绕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详解】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珠、郭、绕、崖”等字词容易写错。(二)(本题18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蕨,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丙】书上元夜游苏轼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②,屠沽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⑤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释】①儋耳:今海南儋州,苏轼被贬之地。②民夷杂糅: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人混杂。③屠沽:屠户和卖酒的人,这里指各种商贩。④三鼓:三更。⑤过:苏轼幼子。⑥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写在水浅处钓不着大鱼,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6.(2分)【甲】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我们在初中教材中还学过【丙】文作者苏轼写的一篇文章《____》。7.(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临溪而渔(2)予欣然从之8.(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9.(3分)下列对古诗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中的“巴山楚水”是指诗人的被贬地。B.【乙】文中的“山肴野蕨”是指野味野菜。C.【丙】文作者夜游是因为被“良月嘉夜”吸引,于是邀友人同行。D.“弃置身”“太守”和“先生”所指的都是所在诗文的作者。10.(2分)【乙】文中写_____和太守之宴,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生活场景;【丙】文中的“____”描绘了小城上元节的繁荣景象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11.(3分)以上三篇古诗文的作者都是被贬谪的官员,但在作品中表达的中心各不相同。【甲】诗中表现了诗人____的人生态度;【乙】文表达了作者____的思想;【丙】文中作者夜游后“放杖而笑”,其中包括“自笑”和“笑人”,“自笑”是表达月夜畅游后的悠然自得,“笑人”是他夜游后得出了一个人生道理:_____。【答案】6.刘禹锡

记承天寺夜游或书戴嵩画牛

7.(1)来到;(2)跟随、跟从

8.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9.C

10.

滁人之游

民夷杂糅,屠沽纷然

11.

对仕宦沉浮和世事变迁时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与民同乐

得与失并不是绝对的,随遇而安也能有所得。【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结合记忆,可知【甲】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我们在初中教材中还学过【丙】文作者苏轼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到溪边钓鱼。临:来到;(2)句意: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从:跟随、跟从。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负者:背着东西的人;于(第三个):在。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结合“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可知,【丙】文作者夜游是被别人邀请的;故选C。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乙】文中结合“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可概括出滁人之游;【丙】文中结合“民夷杂糅,屠沽纷然”的意思“只见汉人和少数民族住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可见描绘了小城上元节的繁荣景象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据此可知答案为:民夷杂糅,屠沽纷然。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从【甲】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可以看出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时豁达的襟怀。从【乙】文“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从【丙】文中“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的意思“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可知作者夜游后得出了一个人生道理:得与失并不是绝对的,随遇而安也能有所得。【点睛】参考译文:【乙】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丙】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三)(本题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郗公值永嘉之乱①,在乡里,甚穷馁②。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③之。公常携见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④县,解职归苫⑤,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⑥终三年。(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注]①永嘉丧乱: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313),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焚毁全城,史称“永嘉丧乱”,西晋由此衰亡。②馁(něi):饥饿。③饴(sì):同“饲”,给人吃东西。④剡(shàn)县:县名,晋时属会稽郡,在今浙江嵊州市。⑤苫:居丧期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⑥心丧:不穿丧服,在心中服丧。12.(2分)解释文中加点字词①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______②还,吐与二儿______13.(3分)对文中划线句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翼是剡县人,他辞职回家,用席子盖在了郗公灵床前B.周翼是剡县人,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子C.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用席子盖在了郗公灵床前D.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子14.(2分)文中乡人对郗公“传共饴之”,原因是“______”;当乡人因饥困而表示“恐不能兼有所存”时,郗公的表现是: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答案】12.和

回家13.D14.以公名德。

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详解】12.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①句意: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及:和。②句意: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还:回家。13.本题考查句子的意思理解。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为:担任;解职:辞职;于:在。故句意: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故选D。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由“郗公值永嘉之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句的意思是:郗公(郗鉴)恰逢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吃不上饭。乡里人都很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由此得出:乡人对郗公“传共饴之”,原因是“以公名德”;由“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句的意思: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由此得出:当乡人因饥困而表示“恐不能兼有所存”时,郗公的表现是: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点睛】参考译文:郗公(郗鉴)恰逢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吃不上饭。乡里人都很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现代文(39分)(一)(本题21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时间都去哪儿了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míng)。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同时,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不大。③研究发现,更有趣的现象是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几乎完全丢失。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8岁左右,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你会发现: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一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我们做了个实验——让年轻人和老年人同时估测1分钟的时间。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1分钟时间已经到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却还没意识到时间已经超过了。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了。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5.(4分)(1)根据拼音,第①段“”上应填入的汉字是__________。(2)联系上下文,第⑤段“□”处应填入的字是_____;第⑦段“□”处应填入的数据是_____。16.(6分)第②—⑦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个部分针对________和_______的现象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则分析了__________的原因。17.(6分)本文标题的妙处在于(1)_______;(2)_______。18.(5分)第⑤段、第⑥段和第⑦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何异同?其共同作用是什么?【答案】15.

5%(或者1/20)

16.

3岁以前的记忆很难保持

7岁开始几乎对童年记忆完全丧失

随着年龄增长,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17.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首歌的歌名,传唱度较广,可以引发读者的共情点(阅读兴趣)。

题目运用设问,引发人们对“时间都去哪了”这一问题的思考。引出读者对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的进一步思考:不同年龄的人对于时间感受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8.三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第⑥段还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⑦段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说明小时候觉得时间过得慢而年纪大了觉得时间过得快的原因。【解析】15.(1)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能力。míng——鸣,共鸣:一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二指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提取。第一空,结合第⑤段中“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我们做了个实验——让年轻人和老年人同时估测1分钟的时间。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1分钟时间已经到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却还没意识到时间已经超过了。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的内容可知,应填与“慢”相对的“快”;第二空,结合第⑦段中“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的内容可知,“一个20岁的青年”应是“一个5岁的儿童”的四倍,应填写5%(或者1/20)。16.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第一空,结合第②段中“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同时,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不大”的内容可概括为:3岁以前的记忆很难保持;第二空,结合第③段中“研究发现,更有趣的现象是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几乎完全丢失。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8岁左右,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的内容可概括为:7岁开始几乎对童年记忆完全丧失;第三空,结合第⑦段中“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的内容可概括为:随着年龄增长,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17.考查标题的赏析。结合第①段中“‘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的内容可知,“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首歌的歌名,传唱度较广,耳熟能详,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激发阅读兴趣;从句式上来看,题目运用设问,引发人们对“时间都去哪了”这一问题的思考;结合第第①段中“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第②段中“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第④段中“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你会发现: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一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的内容可知,引出读者对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的进一步思考:不同年龄的人对于时间感受不同的原因是什么?18.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做假设、引资料等。说明方法的应用是为了让文章更加具体、准确,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结合第⑤段中“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1分钟时间已经到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却还没意识到时间已经超过了”的内容可知,将年轻人和老年人作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第⑥段中“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的内容可知,“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第⑦段中“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的内容可知,“20%(1/5)”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而一个20岁的青年”“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据此可知,三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第⑥段还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⑦段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第④段中“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你会发现: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一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的内容可知,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说明小时候觉得时间过得慢而年纪大了觉得时间过得快的原因。(二)(本题18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我的父亲①父亲读过几年私塾。祖母说,他曾将《三字经》改编成“人之初,性不善,烟袋锅子炒鸡蛋;先生吃,学生看,撑死这个老混蛋”。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无法想象威严的父亲竟然也是从一个顽皮少年演变过来的。②在我离家前近20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是有几分可怕的。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会儿才能缓过劲来。③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④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在家门口右侧的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的说:这个小牛犊!⑤还有一次是我十三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因为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了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地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⑥近年来,父亲有好几次谈起当年对我们兄弟管教太严,言下颇有几分自责之意。我从来没把父亲的严厉当成负面的事。如果没有得到父亲的威严震慑,我能否取得今天这样一点成绩还不好说。⑦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他在私塾里所受到的教育确立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⑧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上学无望后,父亲就让我自学中医,并找了一些医书让我看,但终因我资质不够,又缺少毅力半途而废。父亲一直在为我的前途着想。有一次,他竟然要我学拉胡琴,起因是他去县里开会,有一个拉胡琴的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叔叔年轻时学过胡琴,父亲帮我把那把旧琴要来,并要叔叔教我,虽然后来我也能拉出几首流行的歌曲,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⑨1973年8月20日,我到县里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份美差,是因为叔叔在棉花加工厂当会计,这当然也是父亲的推动。我到棉花加工厂工作后,父亲从没问过我每天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月发了工资我交给母亲,交多交少,母亲也不过问。现在想起来我在棉花加工厂工作期间,家里穷成那样子,母亲生了病都不买药,炕席破了都舍不得换,我却图慕虚荣买新衣新鞋,花钱到理发铺里理大分头,与工友凑份子喝酒……挥霍钱财,真是罪过。⑩1982年暑假,我接到了部队战友的一封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经下来的消息。我大哥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的那样冷静,那样克制。⑪2012年10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早就主张拆掉的“旧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父亲说,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他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维修,后来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人kāngkǎi(

)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⑫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两句话是:“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我把这两句话当成了后半生的座右铭。19.(2分)根据第⑪段的拼音,写出汉字。kāngkǎi()20.(4分)作者成长中,也曾感受到父亲的“舐犊之情”,请概括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事。(1)剃头时,父亲亲自给我剃头,_____。(2)抬石头时,_____,还给予我关切和赞赏。21.(4分)第⑩段“父亲看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儿去了”,使用了________描写,表达效果________。22.(5分)你怎样理解第⑪段画线句子的含义?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23.(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威严无比的父亲小时候改编《三字经》,用强烈的反差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第⑨段写到家里贫穷而“我”却图慕虚荣、挥霍钱财,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心中的自责,与表现父亲形象无关。C.第⑩段父亲得知“我”提干后什么也没说,暗示出他对“我”还有更高的期望。D.第⑪段父亲本想拆掉旧居。在“我”获奖后,父亲不但没有拆除旧居而且还主动出资修缮,是因为它变成了受人瞩目的热点。【答案】19.慷慨

20.

并慈爱地称我为小牛犊

把杠子的大部分让给我

21.

动作(细节)描写

运用“舀”“喝”“扛”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激动、自豪但又冷静、克制的心情。

22.这句话包含了父亲对我的自豪、期许、勉励,也表现出父亲的谦虚、质朴、低调。

23.A【解析】19.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慷慨:kāngkǎi,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啬。20.本题考查故事情节概括。概括思路:人物+事件+结果。“舐犊之情”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深厚的爱。“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是在第④段,根据第④段“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在家门口右侧的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的说:这个小牛犊”可概括为剃头时,父亲亲自给我剃头,并慈爱地称我为小牛犊。根据第⑤段“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父亲用关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可概括为抬石头时,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让给我,还给予我关切和赞赏。21.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判断及赏析。“父亲看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儿去了”中,“看”“舀”“喝”“扛”可知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内心也是激动、高兴、自豪的,但外表却是那样冷静、那样克制。2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此句是“我”获奖后,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说的话,意思是:没获奖,“我”是农民的儿子;获奖了,“我”还是农民的儿子。父亲强调“农民的儿子”,父亲以农民的身份而自豪,不改劳动人民的本色,父亲的话语里包含着对“我”的期许勉励,突出父亲质朴、低调、谦虚的品质。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B.第⑨段写到家里贫穷而“我”却图慕虚荣、挥霍钱财,一方面是为了表现“我”心中的自责,另一方面也可以凸显父亲疼爱孩子,为孩子着想的形象,而不是“与表现父亲形象无关”;C.第⑩段父亲得知“我”提干后虽然什么也没说,但父亲的行为可以暗示出他的激动、自豪,表现父亲的低调、克制,而不是“暗示出他对‘我’还有更高的期望”;D.第⑪段父亲本想拆掉旧居。在“我”获奖后,父亲不但没有拆除旧居而且还主动出资修缮,是因为父亲以他质朴的言行赢得了许多尊敬,他不想因为修缮旧居而影响自己一家人的名声,而不是“因为它变成了受人瞩目的热点”;故选A。综合运用(11分)(本题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学校文学社公众号拟开设“走近《西游记》”栏目。请你结合阅读《西游记》的经历,协助“筹备组”完成栏目建设工作。24.(3分)以下是“筹备组”撰写的作品介绍,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一同西行取经的故事。②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现实。③《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④小说刻画了众多生动形象的人物,以白描手法塑造的本领高强、智勇兼备的孙悟空形象,尤其令人难忘。A.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25.(2分)“筹备组”制作了三张孙悟空“西行成长之路”的海报,在第一张“偷食人参果”的海报上缺少一句评价,在第二张海报上缺少一个标题,请你补上。26.(3分)“筹备组”准备在公众号中介绍《西游记》,包含以下四个版块:A.吴承恩与《西游记》简介

B.有趣的“西行之路”C.孙悟空的心灵成长

D.《西游记》蕴含的文化内涵“筹备组”设计了一组问题以及相应的学习任务,你认为这个设计适合用于哪个版块?请填写选项并阐述理由。问题学习任务1.孙悟空的成长经历有哪几个阶段?1.根据孙悟空的名号变化,划分人生阶段,绘制孙悟空人生轨迹图。2.西行路上,哪个故事最有趣?怎么体现有趣的?2.摘录你认为最有趣的故事,并做批注。3.西行路上,孙悟空的心灵经历了怎样的成长?3.绘制孙悟空心灵成长阶梯图。4.如何评价孙悟空的成长历程?4.撰写读后感。27.(3分)贾植芳评价《西游记》:“我把它看成一部人生的教科书……它给人以大眼光、大境界、大省悟、大触动。”结合这句话和你阅读《西游记》的体会,在公众号的平台上为《西游记》写一段80字左右的推荐语。【答案】24.B

25.答案示例:(1)怒推果树,挑起事端(2)三打白骨精

26.答案示例一:C这个设计首先梳理孙悟空成长的经历,接着聚焦典型事件分析孙悟空形象,进而推断孙悟空的心灵成长变化,最后以读后感的形式阐释自己的认识,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符合把握人物心灵成长变化的思考路径。答案示例二:B这个设计首先梳理人物成长的经历,然后关注西行路上的有趣故事,进而深入到孙悟空的心灵成长这一有趣的变化过程,适用于“有趣的西行之路”这一版块。

27.答案示例一:一部神魔小说,为何能家喻户晓,流传至今?一个四人团队,为何能历经磨难,取得真经?神魔故事揭示大现实,师徒四人渡化妖魔,成就自我成长。还等什么,快快进入《西游记》的精彩世界吧。答案示例二:本期公众号向同学们推荐《西游记》。书中师徒四人虽然性格各异,但个个忠诚、勇敢,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取得真经。这是一本激励人斗志的好书,值得一读。答案示例三:《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他们降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要像唐僧师徒四人一样勇往直前,才能取得生活和学习中的“真经”,快来读读吧。【解析】24.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的能力。解题时,需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作答。通读四个分句可知,意在介绍名著《西游记》的相关知识,③作为总起句应放在首位,①意在介绍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应紧随③后,由④中“小说刻画了众多生动形象的人物”“本领高强、智勇兼备的孙悟空形象”等内容可知,④在介绍其中的人物形象,由“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现实”可知,②在介绍该书的艺术特点,因此正确的顺序为③①④②;故选B。25.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解题时,注意结合原著内容作答,需参考第三张图片的评价及标题补充孙悟空的“西行成长之路”的相关内容。结合原著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可知,唐僧师徒路过万寿山五庄观,借宿观内。观主镇元大仙外出听经嘱咐两个童子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见果害怕不敢吃,两童子就吃了。八戒恰巧窥见,就怂恿孙悟空到后园偷果。悟空偷得三枚人参果,与两个师弟分吃,事情败露被童子责问。因不愿连累师傅受骂,悟空就承认了。结果两个童子不依不饶,惹怒悟空,悟空就到后园推倒果树,铲了灵根,并连夜与师傅师弟逃跑。大仙回到观内,唤醒被催眠的童子,问明原委,就驾云捉拿唐僧师徒。后菩萨来至观内,医好灵根,果实复旧,大仙十分高兴,与孙悟空结为干兄弟。唐僧师徒这才继续向西进发。因此,偷食人参果中孙悟空的评价可概括为:怒推果树,挑起事端。结合原著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可知,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艰难跋涉,来到宛子山。山中波月洞内住着一只千年尸魔白骨精。她残暴、狡猾,善用伎俩,阴谋吃到唐僧肉以保长生不老。为让计谋得逞,她幻化成村姑但被孙悟空识破,后又变成一个老妪,又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两次将妖怪的肉身打死,但唐僧不识妖怪,反而责怪孙悟空连伤母女二人,恣意行凶。白骨精第三次化身为一个老丈,再次来到唐僧面前,孙悟空一眼认出妖怪,为保师傅安全,强忍紧箍咒的痛苦,将妖怪再次赶跑。白骨精失败三次,又生毒计,假冒佛祖之名责怪唐僧处事不当。唐僧果然中计,贬走了孙悟空。孙悟空恳求不成只得只身返回花果山。随后,唐僧、沙僧中计就擒,八戒侥幸逃出,知道妖怪厉害,跑到花果山请孙悟空回来救师父。孙悟空得知师父遭难,毅然与八戒离开花果山,智斗妖精,救出唐僧,师徒四人又同心同德踏上西行的征途,可见第二张海报中的标题可概括为:三打白骨精。26.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掌握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解题时,注意结合问题及相应的学习任务作答。示例一:A

这个设计,首先梳理典型人物孙悟空的成长经历,然后聚焦西行路上有趣精彩的故事,接着由西行典型人物孙悟空的心灵成长经历入手,尝试评价孙悟空的成长经历,以深入了解吴承恩与《西游记》,适用于“吴承恩与《西游记》简介”这一版块。示例二:D

这个设计首先梳理孙悟空的成长经历,然后摘录西行路上最有趣的故事已深入了解文本,然后聚焦西行路上典型人物孙悟空的心灵成长过程,以读后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