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_第1页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_第2页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_第3页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_第4页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

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

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

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

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

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日陈旧,二曰犯

忌,三日“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

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

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

“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

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

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

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

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

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

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

可。”三犯在“颓丧二在葡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

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靡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

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

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虹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

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

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二后者如在衡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瓢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

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

“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

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

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

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蕾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

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

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

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二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

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

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

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

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

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

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

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

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

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

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

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

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

“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

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

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

“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烟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

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蔑绣槛,皆隐于山坳

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

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

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

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

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

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辟别

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

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

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

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

是雅俗之辨。

B.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

最高标准。

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

的。

D.“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

名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

在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

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C.衡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靠梦亦香”是为了证明

“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

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

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A.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

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B.“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

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C.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D.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

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

拟为“沁芳二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

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

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

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文本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材

料的观点,其次理解选项句子的意思,看其是否和材料的观点一致。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

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

顺序进行答题即可。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

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解答】(1)B.“因为……张岱提出了……”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

只是说“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后者仅仅指出命

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可见张岱

提出这一标准与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键并无因果关系。

(2)B.“这不应该归于,俗冶勺命名方式”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针

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可知,这种为了追求文辞华美生

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也应该归于“俗二

CL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错误,由第四段“所谓,不中’,就是本

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

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如在衡芜苑中……'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

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

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可知,蔗芜苑

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靡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用典要“中”,

即根据景来命名。

D."……因为……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学史上众多

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颐和园后山

,看云起时甘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知,应该给人“中”

的感受。

故选:A。

(3)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如“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

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

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

园林的造景依据工

A.是司马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

B.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

C.洞门“穿越性”是以“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

D.是对园林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

故选:C.

(4)材料一第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

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这是引用张岱的名言,同时将张岱的

观点和现代“主题园”进行比较,第二句指出二者的区别点,“后者……而园林命名

的关键……更在于雅俗”,指出园林命名的关键在“雅俗”,这两句为第一层;第三

句先指出“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接着列举《红楼梦》第十七回

中两处题名驳斥这一观点,最后以“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

一日陈旧,二日犯忌,三日,不中”'指出《红楼梦》中所涉用典之俗的三大问题,

这是第二部分。

(5)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知道园林命名的规则,然后结合具体的名字

进行分析。

如材料一中提到园林命名要“雅”,用典要有新意;不能“犯忌”,一犯在违制,

二犯在重名,三犯在“颓丧”;不能“不中”,就是要切合景物;不能太“实"要含

考田O

再看材料三第一段中,当诸人认为当名“翼然”时,“翼然”是指“四角翘起,像

鸟张开翅膀的样子”,而贾政说“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可见这

“翼然”与此处景致特点不合,也就是犯了“不中”这一条,所以从“中”这一方面来

看,就不如“泻玉”更切合景致;第二段中宝玉认为“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

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辟别嬖,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

雅”,可见这“泻玉”粗陋不雅,犯了违制这一条;结合“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莫

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可知,这“沁芳”切合此处景观,同时又含蓄蕴藉,非常

雅致。

答案:

(1)B

(2)A

(3)C

(4)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

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

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

(5)①“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②“泻玉”粗陋不雅,犯

在违制;③“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

意。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十八岁的李晌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

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

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

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

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出门呢!李响把一杯茶喝光了。喝

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

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

你可以走了。

李响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

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

我把座椅搬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

到底带我去不?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

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

父母,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跑

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役,大

获全胜,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

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上队

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

一枪。后来腿痛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

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光芒,我是跟着部队一

痛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

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

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

啊?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不满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

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

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

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想着李响。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

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

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

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

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里

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

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

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

他不吭声,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

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

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那是南泥湾

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

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

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

这下我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

带孩子。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

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

铁铲和蹶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急

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一一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

小说主题多元化。

C.李响瞒着家人出去当兵,中途一直也没回过家,但是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

个包裹来。

D.我受到爷爷事迹的感召,也想为南泥湾献一份力,所以这次带来技术,还准

备捐赠环保车。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响南泥湾垦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

发生变化。

B.小说构思巧妙,以后来人的视角写一个死去的人物的事迹,却又让后来人与

死去的人同一个时空出现,新鲜而不落俗套。

C.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

的原因。

D.小说卒章显志,最后的呼喊声里既揭示出祖孙三代的关系,也表明我了解到

李响的事迹后,内心充满敬仰与骄傲。

8.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了伏笔,请选取两处进行分析。

9.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答题

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本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对小

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伏笔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找

出两处伏笔,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构特色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

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A.正确。

B.“又使小说主题多元化”错误。身份虽然变化,不变的是李响对革命的热情,

以及为了革命事业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并没有使主题多元化。

C.“但是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错误。根据文意“最后累倒在了地

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当时李响已经牺牲;

D.“我受到爷爷事迹的感召”错误,根据小说内容,“我”是先把技术带到南泥

湾,最后才指出“我”知道了爷爷的事迹。

故选:A。

(2)C.“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错误。“我”不能弄丢李响是因为

他是“我”的爷爷,与南泥湾开荒情节没有关系。

故选:C.

(3)第一处伏笔的设置在第一自然段“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李直

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何李直讨厌李响?原来,“快别说你打仗的事

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

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跑了”“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

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

个破片片”紧相照应。当年李响偷偷离家参军,李直没见过他爹,这就是李直讨

厌李响的原因。这样的情节前后呼应,前文为后文买下伏笔。

第二处伏笔,“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

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

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李响抱怨李直他们不关心自己;这与后文“你们不关

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

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

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

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李响,河北雄

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蹶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

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这些情节相照应。李响抱怨李直他们不关心自

己,与李游不知道李响在南泥湾的事迹埋下伏笔;同时李响自己诉说他在南泥湾

开荒,与结尾导游的介绍互相照应。

(4)首先要分析小说的双线结构是什么。一是李响,文章描写他不满十八

岁参军,受了伤,跟着去了延安,后来都南泥湾开荒种地,最后倒在了南泥湾;

一是李游,也就是李响的孙子,当代青年,他开了公司,无偿把石墨烯技术献给

南泥湾,并捐赠了一批环保充电车。

然后分析双线结构的好处。从结构上看,采用双线结构使得两代人的故事相

对独立、集中,避免散漫,结构设置精巧;从主题上看,双线结构既歌颂了一李

响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也歌颂了以李游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并且两代人之

间的传承更为突出。李响不到十八岁参军,打仗受了伤,又参加南泥湾建设,没

有回过家,连自己的儿子都没见过,歌颂了老一辈革命者的献身革命、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而李游是李响的孙子,他接过了老一辈的建设大旗,继

续为南泥湾建设出钱出力,继承并发扬了南泥湾精神,体现了新一代青年传承革

命精神、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

答案:

(1)A

(2)C

(3)①开头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后文李直父子不关心李响等情节埋

下伏笔,李响偷偷离家,李直出生的时候不知道爹是谁,是后文对开头“李直讨

厌李响”的原因的解释,前后形成照应。②李响抱怨李直他们不关心自己,为后

文李游一直不知道李响的事迹埋下伏笔,后文导游的讲解印证了前文李响说的去

南泥湾开过荒的话语,前后形成照应。

(4)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将李响的故事和李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作用:①

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②更好表现主题:塑造李响等老一辈革命者形象,

歌颂了他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赞美了新一代青年传

承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

【点评】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伏笔的特点: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

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

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与应不宜前后紧贴。如果伏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

来显得枯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日:“请

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日「魏听臣矣,然

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

其故。对日:“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

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

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

子之母日:’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日:,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日「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

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

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

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

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

未得,泰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日:“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

韩伽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日:“公不

论兵,必大困。”甘茂日:“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

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

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伽,“中”通“仲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

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

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

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

王/为臣之投杼也

II,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

力。

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

的军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甘茂于是主动请求出

使魏国,与魏结盟共同讨伐韩国。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

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

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

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

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

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

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

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

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

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

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解答】(1)句意: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

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

梭子逃跑的。

“王之信臣”中“臣”作“信”的宾语,两者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D。

“疑臣者”作句子的主语,与后文“不适三人”构成主谓关系,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C.

(2)C.“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相同,指处境

困难、不得志。“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句意: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您就会

走投无路了。“人穷则反本”句意: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

故选:C.

(3)C.“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说法错误。从文中第

二段“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可知,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

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泰王想要听从他们的意见。

故选:C.

(4)①“听”,同意;“然”,但是;“以为",把……作为。译文:您回去告诉

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事成之后,把

一切功劳全归于您。

②“召会召召集会见;“以”通“已”,已经;“物故”,去世;“凡”,总共。译

文:单于召集会见苏武的下属,除去以前已经投降的和死去的,随苏武回汉朝的

总共九人。

(5)从“甘茂对日「请之魏,约伐韩,”可知,在秦王打算攻击韩国时,甘茂

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

从“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于是

与之盟于息壤“可知,甘茂怕秦王反悔,举出曾子例子,从而让秦王与自己盟誓,

防止秦武王反悔。

从“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可知,在最初遭到韩

军的坚决抵抗后,甘茂没有退缩,而是顶住压力,将自己的私财加入公赏中,重

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

答案:

(1)C

(2)C

(3)C

(4)①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

韩国。”当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

②单于召集会见苏武的下属,除去以前已经投降的和死去的,随苏武回汉朝

的总共九人。

(5)①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②审时度势,制定盟约,

防止秦武王反悔。③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来窥视周王朝的统治,我死后就

可以永垂不朽了。”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

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

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

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

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

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

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

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

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

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

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

'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

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

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

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

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

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

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

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

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

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

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

外又与韩伽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甘茂攻打韩国的宜

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泰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

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

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

国外有韩伽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

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

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

【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

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

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次韵答平甫

王安石

高蝉抱壳悲声切,新鸟争巢淬语忙。

长树老阴欺夏日,晚花幽艳敌春阳。

云归山去当檐静,风过溪来满坐凉。

物物此时皆可赋,悔予千里不相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韵,古人和诗限制最严格的一种方式,作者与弟弟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

可见感情亲密。

B.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淬语”二字描述争巢之鸟的鸣叫,赋予其人的神貌情

态,生动有趣。

C.颈联通过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黄昏时云归风来的清静和凉爽,

景色安宁宜人。

D.本诗既写出作者对当下美好时节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和一丝孤独惆怅。

16.王安石的律诗讲究技法,用字工稳。请任取其中一方面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

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不同

角度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解答】(1)C.“听觉和视觉”错,颈联前句通过听觉,写日近黄昏,阴云向

山后散去,小雨已停,檐前再无滴水之声,表现出环境的安宁幽静;后句则通过

触觉,写微风从小溪对面吹来,温润宜人,满座都显得十分清凉。故选C。

(2)“讲究技法”指的是表现手法角度的鉴赏。“高蝉抱壳悲声切,新鸟争巢

淬语忙”用拟人手法写争巢之鸟,说它们互相责骂得正欢,写得生动有趣。“长树

老阴欺夏日,晚花幽艳敌春阳”描写夏日傍晚的花比春天的还要幽艳秀美,使意

象更鲜明,读者感受更强烈;运用对比手法,对仗工整,形式匀称,节奏明快。

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

“用字工稳”指的是炼字方面的鉴赏。考生可以抓住“抱”“争”“欺”“敌”等词语,

表意凝炼,互相映衬,前后呼应,抒情酣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给读者留下

深刻的印象。考生从字义、句意、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即可。

答案:

(1)C

(2)范例一:讲究技法角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高树厚厚的树阴不畏烈

日骄阳,欺凌傲视,赋予其人的行为和情态,写出了树阴之大,严严实实遮蔽住

阳光的样子;夏日傍晚的花可以和春景匹敌不落下风,将晚花人格化,写出了花

之幽艳,景色之绚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