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终结
陈新岗
chenxingang@
丘浚的经济思想
丘浚,字仲深,号深庵、玉峰、琼山,别号海山老
人,琼山府人,是我国明代中叶的理学名臣、15世纪的
杰出学者,他同海瑞被称“海南双壁”,是海南老少皆
晓的著名历史人物。丘浚自幼好学,7岁能诗,学识深
博,著有《大学衍义补》、《丘文庄集》、《投笔记》
等,所著《世史正纲》33卷、《朱子学》2卷,重编
《琼台会稿》24卷,全收于《四库全书》。他的著述无
论在经济、史学、文学方面,在当时都是非常杰出的,
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有很多超越前人的地方,且著作
数量十分可观。在他卷秩浩繁的著述中,《大学衍义补
历来最受推崇。在这部著作中,他“以相当明确的形式
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论点,据史可查,他是迄今知道
的世界上最早提出劳动价值理论的人。
经典解读
“《大学》释治国平天下之义,谆谆
以理财为言,岂圣人教人以兴利哉?盖平
之为言彼此之间各得分愿之谓也。何也?
天下之大,由乎一人之积。人人各得其分,
人人各遂其愿,而天下平矣。”
养民论
“朝廷之上,人君修德以善其政,不过为养民而已。“人君
之治,莫先于养民。,,
养民对于统治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人君诚知民之真可畏,则必思所以养之安之,而不敢虐之
o八“6,,岂不可
保哉!”
长保。
他还从增加人口的角度来谈养民的重要性:“天下盛衰在庶
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盖国之有民,犹仓
之有粟,府藏之有财也。是敌为国者,童急于养民。”
重农思想
“民之所以得其养者,在稼稿、树艺而已”。有时还
要加上牧畜:“所谓生生之具,稼稿、树艺、牧畜三者
而已。”
重农:“农以业稼嵇,乃人所以生生之本,尤为重
焉。”他解释《尚书・洪范》中的“农用八政”除食、货
外为什么还要包括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时说:
“故凡朝廷之上,政之所行,建官以淮事,行礼以报本,
怀柔以通远人,兴师以禁暴乱,何者而非为民使之得以
安其居,尽其力,足其食,而厚其所以生哉?”
这是说一切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要为发展农业服务。
理财论
“理民之财”:
“所谓理财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各有其有,而不
相侵夺,各用其用,而无有亏欠,则财得其理而聚矣。”
这一理财定义完全是指“理民之财”。从它的直接意义
看,根本不涉及国家财政收入的问题。这并不是说他认
为理财和国家财政无关。
“为国理财”:
他认为制国用也属于理财的范围。“古者藏富于民,
民财既理,则人君之用度无不足者。是故善于富国者,
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
这样,又把理财的含义扩大为包括“理民之财”和
“为国理财”两个方面,而以“理民之财”居于首位。
“经制之义”
从“为国理财”的角度,丘浚提出了“经制
之义”的新概念。这里的“义”,是义利之义,
不是意义之义。
所谓“经制之义”,就是制国用所应遵循的
义。如果不注意义,只考虑利,就会变利为害。
他说:“利之为利,居义之下,害之上。进一等
则为义,经制得其义,则有无穷之福。退一等则
为害,经制失其宜,则有无穷之祸。”
这是丘溶提出“经制之义”的理论基础。
丘浚解释“经制之义”说:“国家经
制之义,在乎征敛有其艺(限度),储蓄有
其具,费用有其经而已。”他还说过“生
之(财)有道,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和
“生财有道,取财有义,用财有礼”的话。
征敛有其艺”,“取之有度”,“取
财有义”,都是指财政收入的原则。
费用有其经”,“用之有节”,“用
财有礼”,都是指财政支出的原则。
货币论
货币产生的原因:
“日中为市,使民交易以通有无。以物
易物,物不皆有,故有钱币之造焉。”这
是认为货币是为了解决物物交换的困难而
制造出来的,和李靓的观点相似。
但李靓说的是衡量价值的困难,丘浚
则说的是缺乏交换媒介的困难,而且后者
在文字上更加简练。
丘浚对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都有
所论述。他指出“钱以权百物”,又指出“所以
通百物以流行四方者,币也”。对于后者,他还
分析说:“盖天下百货皆资于钱以流通。重者不
可举,非钱不能以致远。滞者不能通,非钱不得
以兼济。大者不可分,非钱不得以小用。货则重
而钱轻,物则滞而钱无不通故也。”
这些话从理论上看并不很精确,只是反映出丘
浚对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的重视。
价值论
丘浚指出:所谓钞者,所费之直不过三五钱,
而以售人千钱之物。呜呼,世间之物虽生.然皆必
资以人力,而后能成其用。其体有大小精粗,其功
力有浅深,其价有多少,直而至于千钱,其体非大
则精,必非一日之功所成也。乃以方尺之楮,直三
五钱者而售之,可不可乎?”
在这里,丘浚用朴素的劳动价值观点来否定纸
币流通。在丘浚以前,已有不少人讲到劳动耗费,
如王符所说的“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那是从
具体劳动的角度说的,没有涉及价值问题。
丘浚所说的指决定价值的功,也就是抽象劳动。
当然,他还不懂得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区别,也不
懂得价值和价格的区别,只是认为花费功的多少决定
商品价格的高低。而印造纸币的成本很低,所以丘浚
认为不合理。在中国,自从《管子•轻重》提出数量
价值论以来,一直到19世纪末,都为人们所信奉。中
间只有丘浚一度用劳动耗费来说明商品的价值,这是
非常难得的。但是用等价交换原则来说明纸币流通的
不合理,在货币理论上却并不正确。
商业理论
丘浚不仅反对侵犯地主的利益,而且也
反对侵犯商人的利益。他在批评王安石的市
易法时说:“呜呼,天生众民,有贫有富,
为天下王者,惟省力役,薄税敛,平物价,
使富者安其富,贫者不至于贫,各安其分,
止其所,得矣。乃欲夺富与贫以为天下,乌
有是理哉?夺富之所有以与贫人且犹不可,况
夺之而归之于公上哉!吁,以人君而争商贾之
利,可丑之甚也。”
丘浚并没有完全否定国家经营商业的作
用。他将市和汆分开,市指一般商业,汆指
粮食买卖。他说:“汆之事犹可为,盖以米
粟民食所需,虽收于官,亦是为民。”他肯
定李悝的平汆,并称赞《管子•国蓄》稳定
粮价的政策说:“上之人制其轻重之政,而
因,时以敛散使米价常平以便人。是虽伯者
之政,而王道亦在所取也。”
粮食政策
第一,各地定期逐级上报粮食价格,“使上之
人知钱谷之数,用是而验民食之足否,以为通融转
移之法。务必使钱常不至于多余,谷常不至于不给,
其价常平”。
第二,在各地设立常平司,按市价收汆余粮,
包括谷、麦、豆等。何种粮食歉收,就发案何种
粮食。“诸谷俱不收,然后尽发之。”粢粮不一
定收货币,也可以收货物。收到的货物有些可上
交充国用,其余变卖后作为汆本。丘浚说这办法
“虽不尽合于古人,是亦足以为今日养民足食之
_助”。
第三,边郡的办法稍有不同。在辽东、宣府
(治今河北宣化)、大同各设常平司,在收成时收
购粮食。能久存的粮食存储边城,不能久存的作
为官兵的口粮。原来负责供应边仓粮食的州县则
改为折钱运往。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独可以足边
郡,而亦可以宽内郡”。
救荒论
“古之善为治者恒备于未荒之先,救之已
患之后者,策斯下矣。”他提出的救荒主张
有些是重复前人的意见,如鬻爵用于其他不
可,用于救荒则可;鼓励富人放债,“许其
取息,待熟之后,官为追偿”;禁止穷人抢
夺富人财产,“谕之不从,痛惩首恶,以警
余众”等。另外,他也提出了一些与众不同
的主张。
人口论
丘浚认为人口的多寡决定国势的盛衰:
“夫自天地开辟以来,山川限隔,时世变迁,
地势有广狭,风气有厚薄,,时运有盛衰,故人之
生也,不无多寡之异焉O
他把人口的增减归之于多方面的原因。他既认为人多能使
国势强盛,又感到人多会加剧社会矛盾,以下一段话就反映了
他的后一观点:“当夫国初民少之际,有地足以容其后,有田
足以供其食,以故彼此相安,上下皆足,安土而重迁,惜身而
保类。驯至承平之后,生齿日繁,种类日多,地狭而田不足以
耕,衣食不给,于是起而相争相夺,而有不虞度(料想)之事
矣。“
人多难以谋生,就会起来争夺,甚至导致大乱。如何解决
这个矛盾?”既为之足食以顺其生,又为之足兵以防其变。”前
一条就是前面所说的养民,后一条则是武力镇压。
陆楫的“崇侈黜俭”思想
陆揖(公元1515〜1552年),明代上海人。词人陆
深之子,以父荫由原生人太学,未仕而逝。著有《兼葭
堂杂著摘抄》。其中《论崇侈黜俭》为中国经济史上罕
见的反传统经济思想的篇章。
经典解读
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
易之利”。
“市易者正起于奢,使其相率而为俭,
则逐未者归农矣”。
对“黜奢崇俭”的批评
“论治者类欲禁奢,一味财节则民可
富也。噫!先正有言,天地生财,只有此
数,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吾未见奢之
足以贫天下也。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
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则一家或可
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治天
下者,将欲使一家一人富乎?抑亦欲
均天下而富之乎?”
奢靡可以促进商业发展
“噫!是有见于市易之利,而不知所以
市易者,正起于奢。使其相率为俭,则逐
末者归农矣,宁复以市易相高耶?”
“崇侈黜俭”思想的特点
他继承并发挥了《管子•侈糜》思想,赞扬
“奢侈”(现可理解为消费),反对节用,是从整
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的,即从宏观角度上,奢
比俭更有助于经济繁荣,因为奢侈可以扩大消费,
促进人口的就业,推动经济的发展。据此,他认
为江南苏、杭等发达之地,生活富裕和经济繁荣
不是由于节俭,而是奢侈。吴越奢侈盛于各地,
而同时以富而闻名于天下。富者奢侈必然要消耗
个人财富,而这恰为贫者谋生提供了机会。据此,
他批评了节用观点,指出了扩大奢侈(消费)对社
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张居正的经济思想
张居正认为理财要把节约财政支出放在首
位。。他称赞《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的“力本节
俭”主张:“其言似迂,然昭帝行之,卒获其
效。”由此他得出结论:“故古之理财者,汰浮
溢而不警厚入,节漏费而不开利源。”在发生匮
乏的时候,“犹当计度久远,以植国本厚元元”。
“国本”即"民为邦本”的“邦本”,和“元元”
一样,都是指百姓。所谓“植国本厚元元”,就
是说要有利于人民去发展经济。
除节约财政支出外,采取一些增加财政收入
的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他认为他采取的措施是
兼顾了足国和足民两个方面。他说:“上损则下
益,私门闭则公室强。故惩贪吏者所以足民也,
理逋负者所以足国也……夫民之亡且乱者,咸以
贪吏剥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
今为侵欺隐占者权豪也,非细民也,而吾法之所
施者奸人也,非良民也。清影占则小民免包赔之
累,而得守其本业;惩贪墨则阊阎无剥削之扰,
而得以安其田里。”
徐光启的重农论
徐光启的经济思想以重农为核心。他解释
“何者为财”说:“唐宋之所谓财者,缗钱耳;今
世之所谓财者,银耳。是皆财之权也,非财也。古
圣王所谓财者,食人之粟,衣人之帛……若以银钱
为财,则银钱多将遂富乎?是在一家则可,通天下
而论,甚未然也。银钱愈多,粟帛将愈贵,困乏将
愈甚矣。故前代数世之后每患财乏者,非乏银钱也;
承平久,生聚多,人多而又不能多生谷也。”这段
话表明了徐光启对财富的基本看法:粟帛是最基本
的财富,货币则不属于财富的范围。
既然财富产生于农业,因此徐光启主张“务农
贵粟”。他指出:“古之强兵者,上如周公、太公,
下至管夷吾、商鞅之属,各能见功于世,彼未有不
从农事起者・・・・・・沿至唐宋以来,国不设农宫,官不
店(具备)农政,士不言农学,民不专农业,弊也久
矣。”他说当时“农人不过什三,农之勤者不过什
一”,这样“一人生之,数十人用之”,是造成财
源枯竭的根本原因。他所说的“贵粟”是指重视粮
食的生产,而不是指提高粮价。“农事兴则粟贱”,
他的好处,例如边镇的士兵要用银子买粮,粮价肯
定粮价降低降低一半,可使“边兵得倍食”;降低
三分之二,可使边兵“得三倍食”。
人口论
他分析宗室繁衍的情况说:“洪武中亲郡王以下男女五
十八位耳,至永乐而为位者百二十七,是三十年余一倍矣。
隆庆初(元年是1567年)丽属籍(登记在册)者四万五千,而
见存(活着)者二万八千;万历甲午(1594年)丽属籍者十万
三千,而见存者六万二千,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顷岁甲
辰(1604年)丽属籍者十三万,而见存者不下八万,是十年
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由此他得出了人
口增长率是30年加一倍的结论:“夫三十年为一世,一世
之中人各有两男子,此生人之大率也”。这观点他始终未
变,因为在《农政全书》卷四中他又说:“生人之率,大
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徐光启
最初提出人口每30年增加一倍的时间至迟在1605年,比英
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人口每25年增加一倍早了将近两
个世纪。
黄宗羲的经济思想
经典解读
唐初立租罐调之法,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
庸。租出谷,庸出绢,调由缙犷布麻,……杨灾变为两税,人
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
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
后世安之,谓两税,租也,丁贽,庸调也,岂知其为重出之赋
手?使庸调之名不去,何至是耶!故杨炎之利于一时者少,而
害于后世者大矣。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盖十
年而一值。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
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
总征之。使一年而出者分为十年,及至所值之年一如余年,是
银力二差又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
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
其为重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耶!故条鞭
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万历间,旧饷五百万,
其末年加新饷九百万,条祯间又增练饷七百三十万,倪元璐为
户部,合三饷为一,是新饷综饷又并入于两税也。至今日以为
两税固然,岂知其所以亡天下者之在斯乎!使练饷、新饷之名
不改,或者顾名而思义,未可知也。……嗟乎!税额之积累至
此,民之得有其生者亦无几矣。
在赋税方面,黄宗羲认为什一之税在以“井田
养民”的三代是轻税,在秦以后“上既不能养民,
使民自养”的情况下就不是轻税了,即使是汉朝的
三十税一“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所以后世行什
一之税名为行古法,实际上并不合于古法。他还认
为三十税一是以下下田的产量为标准的,“下下者
不困,则天下之势相安”,国家也用不着花功夫去
区别田土的等级;十而税一”则是以上上为则”,
非造成民困不可。更何况连什一之法都不能守。这
就使“天下之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
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甚至将一年的产量“尽
输于官,然且不足”。他主张“重定天下之赋”,
定赋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
“暴税”的三害
■积累莫返之害
■所税非所出之害
■田土无等第之害”
“积累莫返之害”是指税制每经过一次改
革,都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两税法是并
庸、调于租,但宋代在两税以外又征丁身钱
米。一条鞭法已将各种杂税归并,但后来又
有杂役、旧饷、新饷、练饷。明末户部尚书
倪元璐将三饷合并,又成为定税收。黄宗
羲提出“须反积累以前而为之制”:国家授
予的田十而税一,不是国家授予的田二十税
一,另按户口征兵赋。
“所税非所出之害”是指田赋征银,
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
重了负担。这同实行两税法后陆贽等人反
对田赋征钱的理由是一样的。他主张征收
田赋“必任土所宜,出百谷者赋百谷,出
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
“田土无等第之害”是指不分土地的肥沃程度而按统一
的标准征收赋税,不毛之地和收成不偿牛、种的土地也不
例外。瘠土得不到休耕就成不了沃土。他主张重新丈量土
地,肥沃程度不同的土地按不同的标准计算亩积,分别以
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一亩。这样,虽然每亩
的税额仍一样,却因亩积有大小而显出实际税额的轻重差
别,从亩积不齐中做到实际赋税负担的齐。这个设想很新
奇,却并无实践的意义。如果能分出土地的等级,只要据
此定出不同的税额就可以了。何必多此一举来搞不统一的
亩积呢?而用不统一的亩积来丈量土地,势必要为丈量造
成混乱,使这工作根本无法进行下去。
反对以银作为货币
“后之圣王而欲天下安富,其必废金银乎!”
他的理由是银作为主要货币以后,供不应求,成
为天下之大害”。他论述这种“大害”说:“夫
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
银,将于何所!故田土之价不当异时之什一,岂
其壤瘠与?曰:否,不能为赋税也。百货之价亦
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物阜与?曰:否,市易无
资也。”这是说由于流通用的白银严重不足,造
成了田价和物价的急剧下跌。明末土地跌价是事
实,但并不是由于货币的原因。
工商皆本论
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
佛而货(卖)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
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
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
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顾炎武的经济思想
经典解读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
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故一病垂危,神
思不乱……今有一言而可以活千百万人之命,而尤
莫切于秦陇者,苟能行之,则阴德万万於于公矣
(以下建议政府赋役征收粮食本色,贮藏于官库,
待来年青黄不接时出售于民,略)何也?目见凤翔
之民举债于权要,每银一两,偿米四石,此尚能支
持岁月乎?……然恐不能行也。《易》曰:“牵羊
悔亡,闻言不信。”至于势穷理极,河决鱼烂之后,
虽欲征其本色而有不可得矣。救民水火,莫先于此。
(一)改革苏州等地的田赋。明代苏州、松江两
府田赋特重,苏州最甚。田赋加重的情况在宋代就
已开始。针对这一不合理情况,他提出了改革的意
见。他认为“犹执官租之说以求之固已不可行,而
欲一切改从民田以复五升之额,即又骇于众而损于
国”。主张重新清丈苏州各县土地,按土地肥瘠分
三等定赋:上田2斗,中田1斗5升,下田1斗。除学
田、屯田仍是官田外,其余一律称为民田。他认为
这样“则民乐业而赋易完,视之绍熙(南宋光宗年号)
以前犹五六倍”,“去累代之横征而立万年之永
利”。
(二)不通商的州县田赋征本色。顾炎武指出
偏僻之处银子难得,田赋征银造成了很大的祸害。
他提出:“凡州县之不通商者,令尽纳本色,不
得已,以其什之三征钱。”就偏僻地区而言,这
一主张还有它的合理性,它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
(三)揭露田赋征银中加收火耗的弊病。银子熔零为
整会有损耗。顾炎武指出:“所谓耗者,特百之一二而
已”,但官吏却“借火耗之名,为巧取之术”,以致火
耗越来越重。“于是官取其赢十二三,而民以十三输国
之十;里胥之辈又取其赢十一二,而民以十五输国之
十。”而且一两以上和不到一两的银子所收的火耗又有
厚薄,交纳前者的“必其地多而豪有力”的人家,交纳
后者的则是穷下户,“虽多取之,不敢言也。于是两之
加焉十二三,而铢之加焉十五六矣。”还有正赋和杂赋
所收的火耗也有厚薄,“于是正赋之加焉十二三,而杂
赋之加焉或至于十七八矣”。
减轻地租
他说:“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其
亩甚窄,而凡沟渠道路皆并其税于田之中。岁仅秋禾一熟,
一亩之收不能至三石,少者不过一石有余,而私租之重者
至一石二三斗,少亦八九斗。佃人竭一岁之力,粪壅工作
一亩之费可一缗,而收成之日所得不过数斗,至有今日完
租而明日乞贷者。”佃农占90%,缴纳的地租很重,这是
造成他们贫困的原因。因比顾炎武提出在减轻田赋后“当
禁限私租”。他认为上等田的地租每亩不得超过8斗,这样
就能使“贫者渐富而富者亦不至于贫”。照他的主张,上
等田的地租至多占产量的三分之一。在顾炎武提出减轻苏
州田赋和地租主张的两个世纪以后,苏州、松江、太仓才
实现了减赋,但地租仍未减。
货币论
关于货币,顾炎武对银、钱、纸币都作了分析
他认为纸币是“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钱之
重”而兴起的,所以“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
而楮币自无所用”。纸币和用银“势不两行,灼
然易见”。他批评明代为了流通纸币”而并钱禁
之,废坚刚可久之货,而行软熟易败之物”,终
因“弗顺于人情”而失败。纸币流通是“罔民”
之政,纸币的失败证明了“天子不能与万物争
权”。
上述的分析正确地指出了封建统治者利用纸币
来欺骗人民以及它的失败所具有的必然性。不过
他并没有区别兑现纸币和不兑现纸币,完全按不
兑现纸币立论,因此认为用银和纸币流通势不两
立。
王夫之的经济思想
经典解读
“若农,则无不志于得粟者矣。其赢(yu)
者,既劝之而固不加勤;而劝之也,还以伤
农。”
一言以蔽之,王夫之认为:历来传为美谈、
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窃以为,
这也是“三农”问题中的一条很重要的定律,
姑且命为“王夫之定律”。
义利论
王夫之很强调义、利之分。他说:“天下之大防二:中
国、夷狄也,君子、小人也。”而两个大防的归宿点则是义、
利之分:“天下之大防二,而其归一也。一者,何也?义、利
之分也。”主张严夷夏之防,将“中国、夷狄”之分归结为
“义、利之分”,一方面反映了王夫之坚持民族气节,对满
洲贵族的统治持彻底的不妥协态度,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
少数民族存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他又说:“君子、小人之大辨,人、禽之异,义、利而
已矣。”所谓“人、禽之异”,好像是说人和禽兽的区别。
但是他又把“小人”、庶民比为禽兽,理由就是他们都只追
求利而不懂得义。他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谓之勤俭
传家。庶民之所以为庶民者此也,此之谓禽兽。,'因此,
所谓“人、禽之异”就是“君子”同“小人”、庶民之异。
归根到底,义只是“君子’'才具有的品德。这是对孔
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不仅如此,王夫之还反对“衣食足而后廉耻兴,财物阜而
后礼乐作”的观点,批评这是“执末以求其本”,是“管、
商之托辞”。他的反驳理由有三:
第一,“待其足而后有廉耻,待其阜而后有礼乐,则先乎此者无
有矣”。意思是说礼乐、廉耻是不依赖于一定的经济条件而
独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早在衣食足、财物阜以前就已
存在。
第二,“无有之,姑且置之,可以得利者无不为也,于是廉耻损
而礼乐之实丧”。意思是说不先提倡廉耻、礼乐,人们为了
求利而无所不为,廉耻、礼乐根本建立不起来。
第三,“有余不足无一成之准”,“廉耻损而欲知足,礼乐之实
丧而欲知阜”,即使是“天地之大,山海之富”也不能满足
人们的欲望。因此他提出:“先王以裕民之衣食,必以廉耻
之心裕之;以调国之财用,必以礼乐之情调之”。也就是要
“以廉耻、礼乐之情为生物、理财之本”。他反对把“疆圉
固而后田莱可辟,衣食足而后教化可兴”作为“富强之术”,
说这是“偷一时之利而召无穷之乱”。
“衣食足而后廉耻兴,财物阜而后礼乐作”和
《管子》的“仓縻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意思相同,强调了经济条件对道德观念所起的决定
作用。当然这种提法不是十全十美的,因为道德观
念不会自发地形成,还需要有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而且即使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以上的话也并非对
所有人都适用。但无论如何,它毕竟比较正确地说
明了道德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王夫之反对这一观点,把道德观念作为本源性
的东西,是对真实关系的颠倒。只有在指出了这一
点以后,我们才能说他的论点也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对于统治者来说,加强思想上的统治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田制论
王夫之对井田制持怀疑的态度。他既
认为井田是“轩辕氏之良法”,又说“大
抵井田之制不可考者甚多”,“古制已湮,
阙疑焉可矣”。事实上,他对古时的田制
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认为“归田、授田”
是“千古所必无之事”。
■对于限田和均田,王夫之也持否定态度。
赋役论
王夫之很重视赋役问题。他列举的几
项国家大政,在经济方面有两项,即钱谷
和赋役。他说:“钱谷者,国计之本也;
赋役者,生民之命也”。由此可见,赋役
问题在他的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夫之比较了赋税和力役对人民的影响,认为
“役之病民,视赋而剧”。理由有二:
第一,民财产生于民力,赋税虽重,只要力役不
重,人民还能用自己的劳动力使财富重新生产出来;
而力役过重,妨碍了人民的生产,即使赋税不重,
人民也无财缴纳。
第二,赋税的标准一经确定,“虽墨吏附会科文
以取之,不能十溢其三四”;而力役却“随时损益,
固难画一”,官吏可以任意调发,“虽重法以绳吏,
而彼固有辞”。根据这两点,王夫之认为三代时
“简于赋而详于役”,使地方官吏难以钻役法的空
子而营私舞弊。
中国历代的赋税制度有按丁夫征收和
按资产征收的,资产主要是土地。租庸调
按丁夫征收,两税法则按资产征收。陆贽
批评两税法,主张“以丁夫为本"。王夫
之是继陆贽以后主张以夫定赋的人。他说:
“役其人,不私其土,天之制也。”把按
丁征赋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
抑商论
王夫之主张重农抑商。他说:“民之
生也,莫重于粟;故劝相其民以务本而遂
其生者,莫重于农。商贾者,王者之所必
抑;游惰者,王者之所必禁也。”他对西
汉的困辱商贾政策作了充分的肯定。
对外通商论
第一,可以互通有无。“夫可以出市于
人者,必其余于己者也。此之有余,则彼
固有所不足矣;而彼抑(或)有其有余,又
此之所不足也。天下交相灌输而后生人之
用全,立国之备裕。”
第二,可以获取货币。“金钱者,尤
百货之母,国之贫富所司也。物滞于内,
则金钱拒于外,国用不赡,而耕桑织红采
山煮海之成劳委积于无用,民日以贫。”
这两条,一条着眼于商品,一条着眼于货币,
对对外通商的作用认识得比较全面。他认为对外
通商是禁止不了的。“禁之于关渡之间,则其雕
(售)之也愈利,皇皇求利之民,出而趋荒险之
径以私相贸,虽日杀人而固不可止。”秘密的对
外通商还会造成内外的勾结。“奸民外告以腹心,
间谍交午(纵横交错)于国中而莫之能御”,反不
如使之合法化为对己方有利。因此,他主张在
“据地以拒敌”的情况下也要同对方实行自由通
商的政策。
货币论
王夫之分析了国家垄断铸币权的意义。他指出汉文帝取
消《盗铸钱令》只有利于豪右,因为贫民是无力铸钱的。豪
右用自己铸造的钱来购买各种商品,“居赢以持贫民之缓
急”,使“奸富者益以富,朴贫者益以贫”。而且铸钱的利
益很大,不铸钱的“富者虽多其隶佣而什取其六七焉”,比
起铸钱的利益来还是相差很远。贫民如果要铸钱的话,只能
受雇于豪右,所以实行自由铸钱政策是国家在“驱人听豪右
之役”。
他指出:“利者,公之在下而制之在上,非制之于豪强
而可云公也。”基于这种观点,他认为铸币权、盐茶之利以
及矿产资源都应该控制在国家手中。
清代乾嘉之际的人口思想
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
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
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
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
马克思
洪亮吉的人口论
洪亮吉(17467809)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君直,一
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进士,授编
修。嘉庆时,以批评朝政,遣戍伊犁,不久赦还,改号更生
居士。与黄景仁友善。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之学,论学
之作颇多。有关经济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繁殖与粮食产量
间存在着矛盾的问题。工诗文,其骈文颇负时誉,作品对当
时政治的腐朽和社会危机有所暴露。所著有《春秋左传诂》、
《洪1匕江荃暴力。
《意言》中的《治平篇》和《生计篇》是属于人口论的文
章。洪亮吉对人口增长速度的看法比徐光启所说的还要高几
倍。他说:“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
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
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这种增长速度距事实太远,完
全出于主观想像。
有没有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呢?洪亮吉认为是没有的。
“天地调剂之法”是水旱和疾疫,这样减少的人口“不过
十之一二”;“君相调剂之法”包括“使野无闲田,民无剩
力”,移民垦荒,减轻赋税,禁浮靡,抑兼并,发生水旱、
疾疫时进行赈济等。这也抵消不了人口增加所造成的谋生困
难。
既然人口问题得不到解决,人类社会也就不可能长治久
安了。因比,洪亮吉说:“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
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
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户口既十倍于前,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此数
十倍之游手好闲者,遇有水旱疾疫,其不能束手以待毙也明
矣。是又甚可虑者也。”他为找不到人口问题的出路而忧虑
不安。
清代闭关政策的早期反对者
----蓝鼎元
蓝鼎元(1680T733),字玉霖,号
鹿洲I,漳浦县赤岭人。清代知名学者和经
世之材,是一位对台湾历史有很大影响的
官吏。
经典解读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
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
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
荒岸之间,.・・・・.一船之敝,废中人数百家
之产。其惨目伤心,可胜道耶?沿海居民
萧索岑寂穷困无聊之状,皆因洋禁。”
对闭关政策的批判
蓝鼎元是清代首先起而批判闭关政策
的人,在清王朝颁布封关禁海的诏令七年
之后(1724,即清雍正二年),蓝鼎元写了
《论南洋事宜书》,依据确凿的事实,对
康熙帝所列举的封关禁海的理由,逐条加
以反驳。
第一,驳对外贸易恐招外患说。“
康熙帝谕旨说西洋诸国将来可能会“为中国患”,
但当时禁止出海贸易的规定,却首先是对南洋即东南
亚国家施行的,这本身就是驴唇不对马嘴的事情。蓝
鼎元抓住这一点反驳说:力量较强能为中国患的是西
洋诸国和日本,而不是吕宋、嚼啰巴。这些国家历史
上从未进攻过中国,而只是同中国“货财贸易,通济
有无”。现在借口预防外患,却对有可能为中国患的
国家允许继续贸易,而对从未为中国边患的国家则禁
止贸易往来,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第二,驳卖船说。
蓝鼎元指出:所谓商人借出海贸易卖船给外国,更
是“从来无此事”。
他比较当时中国同东南亚一带的造船情况,认为
东南亚一带的木材“比内地更坚固”,价钱更低廉,
例如麻顶桅一条,在中国值银千两,在东南亚不过
一二百两。由于这种原因,中国造船经常进口东南
亚木材,而不可能有中国木材流往外国的情况。中
国造的海船,因价格远较昂贵,即使想卖给东南亚
国家,也难以找到市场。
第三,驳米粮出口说。
蓝鼎元指出:闽广米粮不足自给,过去总是内从
江浙等省,外从东南亚某些国家买入米粮。东南亚
一带“出米最饶”,未实行海禁以前经常向中国出
口稻米,断无中国商人运米出海卖给这些国家之理。
蓝鼎元还对当时中国向东南亚国家出口商品的情况
作了具体的分析,认为海船运费高昂,一担粮米所
占的舱位,收运费要达白银五两,因而中国出口
的多是价格高昂的商品。如果中国商人运米出口,
运费要比米价还高得多,任何商人也不愿做这种赔
本生意。
第四,驳盗劫说。
蓝鼎元认为:海盗船小,只能在近海出没,不能
到大洋中行动,即使出海贸易的船只遇到海盗,由
于商船高大,人数也多于盗船许多倍,因而无“行
劫之定虑“O
这一条:驳翥际上是文不对题。康熙帝所谓“盗贼
渊薮”,是害怕反清的汉人借贸易机会出海,在海
外组感反清武装并以海外作为反清活动的根据地
(“渊蕨”),根本不是担心商船出海遇盗。他对出海
的人要严拿治罪,对出海不归的人要行文外国引渡
回来处死,自然不会关心出海贸易的商人的航行安
全问题,不会为了使他们免受海盗劫掠而采取措施
论对外贸易的利益
第一,对外贸易能增加中国的财富。
蓝鼎元认识到进行对外贸易,以其所有,易其所
无,不但能换回中国所没有的或国内生产不足的一
些使用价值,如木材、食米等,而且还能从价值上
得到好处。他以福建、广东等省的一些传统工艺品
为例指出:“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以及女红针
萧”,在内地都是价值很低的“贱菲无用之物”,
但运到外国,“皆同珍贝”,每年可以换回“银钱
货物百十万”,对增加中国财富,“所关为不细
矣”。
第二,对外贸易有利于活跃沿海地区的经济、扩大国
内就业。
蓝鼎元认为:福建、广东等省耕地不足,单纯靠
农业不足维持生活。如果利用滨海地区的有利条件,
靠进行对外贸易来解决困难,对这一带的经济发展
和人民生活,能带来极大好处。他以禁海以前的情
况和禁海以后几年相对比说:“南洋未禁之先,闽
广家给人足”,而禁海之后,则是“居者苦艺能之
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工商失业,经济凋敝,
沿海居民一片“惨目伤心”,“萧索岑寂穷困无聊
之状”!
第三,对外贸易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蓝鼎元又指出: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外
通货财”,使国内成百万人获得就业,有
“仰事俯畜之资”,还使“各处钞关”,
能够“多征税课,以足民者裕国”。
清初的治生之学
——张履祥、张英
衰亡着的东西……要为自己的生存而
挣扎,坚持自己腐朽的事业。,,
斯大林
何谓“治生之学''
中国古代治生之学的产生“治生”一词,本意是治
家人生业,即获得和积累私人财富。因此,“治生之学”
也是就论述怎样取得、保有和增殖私人财富的学问。
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
国家为本位的经济思想占主要地位,经济思想主要是以
“富国之学”、“富民之学”的形式发展的。以个人为
本位的经济思想在中国封建时代不很受人重视,“治生
之学”远不能和“富国之学”、“富民之学,,相提并
论。但是,治生之学毕竟也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一个
支脉,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也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治生之学”的演变
中国古代治生之学的鼻祖是战国时期的白圭,
正如司马迁所说的:“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白圭的“治生”里言论和活动,见于《史
记•货殖列传》。从《史记》的记述看,白圭不但
是古代的一个“多财善贾”的大商人,而且是一个
能够把自己的治生经验总结为一套学问并用以授徒
的学者。他的治生经验总的说就是“乐观时变”,
即善于预测行情的变化,并以这种预测为依据进行
决策。白圭实际上代表着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即和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家并立的商家。
白圭的治生之学,实际上是商人经营致富之学。
由商人的治生之学向地主的治生之学的转化商人从来不
是一个独立地代表新生产方式的新兴阶级,''商业对各种
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
或少地起着解体的作用。但是它对旧生产方式究竟在多大程
度上起着解体作用,……这个解体过程会导向何处,换句话
说,什么样的新生产方式会代替旧生产方式,这不取决于商
业,而是取决于旧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在古代世界,商业
的影响和商人资本的发展,总是以奴隶经济为其结果.…•但
在现代世界,它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时代,
商业的影响和商人资本的发展,则总是以封建经济为其结果。
在中国封建时代,商业是从属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商人也往
往以经商得来的金钱购买土地,向地主转化。这种转化也必
然在治生之学的发展中反映出来。
在治生之学的领域中,首先反映了这种转化要求的是司
马迁。
司马迁既不是只把注意力放在富国之学的研究上,也
不是只把自己的眼光局限于治生之学,而是力图把富国
之学和治生之学结合起来,找出一种既能富国也能富家
之道。在富家之道即治生之学方面,他把经营商业看作
治生的一个最迅速、最有效的手段,宣扬“用贫求富,
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但是,他不像白圭那样单纯从
经商方面探讨治生问题,而是企图把“末'’和“本,,
即商业和农业联系起来,把“聚财”和“守财”联系起
来,得出了“本富为上,末富为下”和“以末致财,以
本守之”的主张。“以末致财,以本守之”典型地表现
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商人向地主转化的要求。这人观点的
提出:是古代商人的治生之学开始向地主的治生之学过
渡的标志。
公元6世纪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
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业技术专书,其中有不少地
方也谈到地主家庭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它强调
“治生之道,不仕则农"(!),开始把治生问题归
结为封建地产的经营问题,它广泛探讨了选用、改
进生产工具,照管好耕畜,以及使用、管理劳动力
和报酬形式等问题,例如,它主张对有些农业活动
应采用雇短工的方式,另一些农活则可雇“小儿童
女”进行;有些农活可以“指柴雇人”,另外一些
农活则可实行产品“中半分取”等。《齐民要术》
有关地主家庭经济管理问题的论述,是中国古代地
主治生之学的滥觞。
宋代以后,随着庶民地主势力的增长,
对私人求富、求利的问题,越来越有人加
以肯定,儒家贵义贱利的教条受到越来越
多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封建社会
中长期受到冷落的治生之学也逐渐受人注
意。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治生之学的发
展中,元代的许衡是一个值得特别一提的
人物。
许衡(1209—1281)是元代最著名的理学家。他特别强调
治生问题。他的治生之学,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观点:
第一,治生问题不但是一般人所应讲求的,而且是士人所
应首先重视的,“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
为学之道有所妨。”
第二,治生的最好的手段是“务农”,士人应“多以务农为
业”,工、商业也是治生的正当手段,但决不可以做官作为
治生的手段,以做官来“规图生计”是不正当的。
许衡对治生问题谈得不多,但影响却十分巨大。在许衡
之后,许多谈论治生问题的人都把许衡的言论作为自己的依
据。
张履祥的治生之学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农学家和教育家,字考夫,号念芝,世
居浙江省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通称杨园先生。明万历三十九年
(1611年)十月初一生,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
张履祥主张〃治生以稼稿为先〃对农业生产技术颇有研究。在艺谷、
栽桑、育蚕、畜牧、种菜、蔚药等方面无不精通。顺治十五年,作《补
农书》。《补农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农业生产的面貌,
是一部总结当时杭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经验与生产技术的伟大作品。同时,
他在教育方面的研究也颇有成就,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受到教学界
的重视。
张履祥的治生之学主要有下列特点:
第一,纯粹是封建地主的治生之学。中国古代的治生之
学本是作为商人的“货殖之术”而产生的,“治生”和“货
殖”最初基本上是同义语。元代的许衡,也还承认商贾是治
生的正当手段之一。张履祥则把历来治生之学中的商人因素
排除净尽,把它变成了纯粹的封建地主的治生之学。
他把“治生”和“货殖”严格分开,认为只
有“耕读”才是治生“正术”,而“商贾技术之
智”则是“儒者羞为”的。他一再劝告亲友,要
教育子弟善于“择术”,认为“知交子弟有去为
商贾者,有流于医药卜筮者,较之耕桑,自是绝
远”。他所说的“稼稿”、“耕桑”,当然不是
主张自身参加农业劳动,而只是指亲自关心地主
家庭经济。这从下面讲到的张履祥论“抚御佃户
之道”,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
第二,不是创业的而是守业的治生之学。
早期的治生之学是创业的治生之学,是关于怎样“致
财”即获得和增殖财富的学问。白圭那种“趋时若猛兽
鹫鸟之发”的劲头,就充分表现了早期治生之学的进取
性。司马迁虽然提出了“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论点,
但他着重论述的也是“致财”问题,并未对“守财”的
问题作进一步的具体发挥。
张履祥的治生之学,主要“求富”,而只是想借此使
自己一家不忧衣食用度,为“为学”、“求仕”打下一
个物质基础,使自己进能攻,退能守,“得志则施王政
于中国,不得志则亦存礼义于家”,可以“无求于人”。
张履祥这种守业的治生之学,就其实质来说,是中、小
地主在激烈的经济兼并和政治动乱局面下力求自保家业
的要求的反映。
第三,以“抚御”佃户、雇工作为治生之道的主要内容。
地主的社会职能就是剥削、奴役佃农以榨取地租,因
此,地主的治生之学必然把支配、剥削佃农的问题作为
主要内容。
张履祥明确地把对待佃农和雇农的问题作为治生之学
的首要问题。他引用《孟子》“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
政事”的话,认为对任何一户地主来说也是如此。“家
法”(统治佃户、奴仆的“家规”)就是地主的“政事”,
“田产”是他的土地,而“雇工人及佃户”,就是他的
“人民”。他认识到佃农耕田交租是地主的生存基础,
要使地主“厥业可永,子孙有赖”,就必须讲求“抚御
佃户”之道。
张英的“保恒产''
论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清康熙二年(1663)举人,六年进
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卷读学士。十六年内
迁设南书房,奉命入直,得康熙器重。二十年,因葬父乞假归里,居4年
召回京师,迁兵部待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二十八年,擢
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再调礼部尚书,兼管如前。
后因祭文“先详审”被革尚甚之职,仍掌翰林院、詹事府,教习庶吉士。
三十一年复管,相继任国史植《国史》、《大清一统士》、《渊监类函》
《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
屡礼部尚书。晚年归里,卒谥文端。世宗即位,赠太子太傅。乾隆初年,
加赠太褥。
其子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最初典章皆出其
手,与鄂尔泰等同为军机大臣,且恩遇最隆。张英、张廷玉父子二代为相,
““父父子子双卷学矍士士,,老少二宰相”、“门第荣耀,世不多见”,是中国历史的
美谈。着看《聪训训言语》、《恒产琐言》、《文瑞集》等。
张英有一本论治生之学的专书——《恒产琐
言》。这本书比张履祥的著作更明显、更突出
地表现了封建社会晚期治生之学的特点,是中
国封建时代地主治生之学的主要代表作。张履
祥对治生问题的论述比较分散,即使他的《赁
耕末议》涉及的范围也不很广;张英的《恒产
琐言》则集中论述治生问题,并且大体上形成
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张履祥对治生之道的
论述,以具体主张为多,缺乏理论论证;张英
则注意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和发挥。
张英的保恒产论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张
英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是他的“保
恒产”论。他利用“亚圣”孟轲的权威,
把孟轲的恒产论作为自己提倡治生之学的
依据。他首先强调:恒产论是《孟子》一
书的主要的、决定一切的内容,认为:
《孟子》“言病虽多端,用药只一味,日
'有恒产者有恒心'而已,日’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而已。”
孟轲的恒产论,是一种以国家为本位的经济思想,是论
述封建国家如何“制民之产”即解决土地问题以促进封建主
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张英则是要建立私人地主的居家治生
之学。这是一种个人本位的封建主义经济思想,和孟轲研究
的问题属于不同的范畴。想把这二者弄到一起,在恒产论的
基础上建立地主治生之学,不是没有困难的。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张英提出了“田制变更”论作为中
间环节,认为:三代(夏、商、周)田在官而不在民,所以要
使民有恒产就必须“制民之产”;三代以后田不在官而在民,
‘‘有田者必思所以保之”,因此,,亘产问题的内容就由
这样,张英露把孟轲的“造产”论由一种宏观的封建主
义经济思想改造为一种微观的封建主义经济思想,把恒产论
从“富民之学”移植到治生之学的范围中来。
在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下,耕地是主要的生
产资料,地产是财产的主要部分。因此,恒
产论必然归结为地产问题,必然归结为取得
和保持地产及地租收入的问题。张英的保恒
产论正是这样。他极力论证:地产是最好的
财产,而地租则是最可靠的收入。他的主要
论据是:
第一,地产在所有财产中最持久,最不容易
损坏。他说:“天下之物有新则必有故,屋久而
颓,衣久而敝,臧获(奴仆)牛马服役久而老且
死,……独田之为物,虽百千年而常新。,
第二,地产不怕水火和抢劫。张英认为,其
他财产“皆畏水火盗贼之患”,皆有焚濡劫毁之
虑,只有地产不怕水火盗贼,“不劳守护”,即
使土地所有者因天灾兵祸而逃亡外乡,回来后仍
可认产收
第三,地产风险最少,地租收入最稳妥可
靠。、张英把占有土地}同经商、开当铺相比,
认为经商、开当铺“生息速而饶”,但风险
大,!“多覆蹶之事”,不如田产、房屋“可以
持久远。”在田产、房屋二者中。间,他认
为田产更优于房产。因房产多在城市,而且
房客不像佃农
A"/r
弟,封建地租比商业、高利贷收入更“正
当”。张英故意把农业生产一般和封建主义的农业
生产方式混淆一起,宣扬地租不是剥削的谬论,说
什么靠典当、贸易取得的利息和商业利润都是“取
财于人”,而地主收地租则是“取财于天
地''(其实,只有劳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才是
“取财于天地”,地主向农民收租则完全是“取财
于人”);取财于人会使人“怨于心”,取财于天
地则不是剥削,不会招致怨恨,“虽多方以取,而
无网利之咎”。
第五,占有地产,剥削地租是最“可
乐''之事。张英在《恒产琐言》中,引
《诗经・七月》宣扬地主田园之乐,说什么
“有祖父遗产,正可循陇观稼,策蹇课
耕”,是人间最“可乐”之事,而不应看
作“鄙事”。
地主“治生之学”之特点
中国封建时代的治生之学,主要是地
主的治生之学。从治生之学的历史发展中
可以看出,这种治生之学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唐中叶
以后,随着均田制的废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关系获
得了日益充分的发展,土地私有越来越被人看作天经地义
的事情。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地主的治生之学也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清代的治生之学更能清楚地看出:它
正是从保持、发展地主私人地产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张
履祥曾说:“井田不复,世禄不行,治生之道,决所宜
讲。”这就是说,土地国有制的井田制废坏后,地主已不
能像商、周贵族那样依靠井田、世禄来生活,因而必须也
只能利用自己的私有土地来讲求治生之道。张英以“田不
在官而在民”为依据,把孟轲“制民之产”的恒产论变为
地主保持、扩大私人封建地产的“保恒产”论,更突出地
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越来越剧烈的反映。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愈
演愈烈。这种情况在地主治生之学中也很明显地反映
出来。中、小地主的代表,固然因害怕被兼并而强调
“守业”、“保产”;大地主思想的代表人物,一方
面鼓吹利用天灾人祸廉价买田,大肆兼并别人土地,
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的子弟因过度奢靡、挥霍而负债
鬻产。自身土地不多又因是前朝遗民而在政治上处于
不利地位的张履祥力求讲求治生之道以“自全”,是
较易理解的。张英父子两代拜相,声势显赫,自然是
大地主的代表,然而张英的《恒产琐言》也谆谆以鬻
产为戒,这更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的剧烈。
第三,租佃制和地租剥削关系的表现。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租佃关系随之发展,以租
约形式建立的地租剥削关系,成了地主和农民关系
的基本形式。地主要保持、扩大自己的地产和地租
收入,自然要讲求对待佃户的问题。张履祥、张英
都把选择佃户和“抚御”佃户作为治生之学的主要
内容,张履祥更是反复申论,不厌其详。他的关于
治生问题的主要著作名为《赁耕末议》,就充分表
明了他对租佃关系的重视。
第四,地主阶级维护自然经济、敌视商品经济的态度的表现。
封建主义是以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制度,地主的治生之
学具有维护自然经济、敌视商品经济的特点。在中国封建社
会的晚期,治生之学的这个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早期的治
生之学,本是商人的理论,后来虽然逐渐演变为地主的治生
之学,但仍未完全否定商贾在治生方面的作用。然而,到了
封建社会晚期的清代,治生之学却宣扬治生唯稼稿,恒产即
地产,对商品经济和工商业持更极端的否定和敌视态度。中
国封建社会晚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增长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和
阻碍而进展缓慢,这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陷于停滞、僵化
的明显表现。清代的治生之学所以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维护自
然经济、敌视商品经济的特点,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
僵化趋向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
古代经济思想的总结
义利论
义利论是关于道德规范和个人物质利益的关系的理论。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需要用
义来约束人们的求利活动。儒家义利论最典型的提法是
“义以生利”。此话产生于孔子之前,而为孔子所继承。
孔子还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赋予义、利以
不同的阶级属性。晏婴的幅利论也是要对人们的求利活动
进行一定的限制。战国时期,墨子主张以“兼相爱,交相
利”为义。墨经提出“义,利也”,这“利”就是“交相
利”的“利”。孟子则主张只讲仁义,鼓吹“何必日利”。
商鞅的名利论,荀子的欲望论,韩非的自利论,都是地主
阶级的人性论。他们以这些人性论为推行其政策主张的理
论基础。
西汉董仲舒认为每个人都需要用义来养心,
利来养体。因为万民都要追求利,所以要用“教
化堤防之”,主张“仁人”要做到“正其谊不谋
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司马迁把各种人的活
动都归结为对利的追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壤壤,皆为利往。”明确指出仁义是财富的
派生物。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主张“以礼
义防民”,基本上是董仲舒的观点,而桑弘羊则
引用司马迁的话来反驳。
白居易也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主张用利的原则来治
理国家。李靓肯定言利言欲的正当性,但要以符合礼为前
提。'他对孟子的“何必日利”主张进行了批评,指出:
“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苏洵认为义是“圣人戕天下之
器”,强调义利必须结合,而且义要以利为基础:“利在
则义存,利亡则义丧。”程朱学派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结
为义或利。他们不像孟子那样绝对否定利,承认?仁义未尝
不利”,但把利定为义的派生物和必然结果,反对有计较
利害之心。朱熹批评苏洵把义、利看作两物,把义看作
“苦物”,是“不知义”。叶适批评董仲舒的反功利思想,
指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从战国
以来,“仓廉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大多数思
想家的信条,但王夫之对这观点进行了批判。他把义看作
是不依赖于经济条件的本源性的东西。
分工论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分工理论
很流行,这理论在孔子那里表现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墨
子将劳心、劳力归结为一个“力”字,统治者是“听治”的
“力”(即劳心),被统治者是“从事”的“力”(即劳力)。
孟子则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是“天下之通义”。《管子》说:“君子食
于道,小人食于力,分也。”苟子说:“君子以德,小人以
力。力者,德之役也。”关于职业的分工,《周礼》有“以
九职任万民”之说。管仲最早将人们的职业归纳为士、农、
工、商四种,称为“四民”。苟子提出一个先王"制礼义以
分之”的分的理论,这里的“分”包括分工和分配。傅玄提
出定四民的人数,士、工、商超过实际需要的人数都使之归
农。
韩愈发展了先秦的劳心、劳力论,提出
君出令,臣行君之令,民出粟米麻丝、作器
皿、通货财以事其上的分工理论。海瑞把正
当的职业分为五:土、农、工、商、军。王
源把正当职业分为七种:士、农、军、商、
工、役、仆。前五者为“良民”,后二者为
续“贱验最民代”。O但四民的划分最为通行,一直延
土地制度
关于土地制度,一般都以井田制为最理想的制
度。商鞅在秦国废除井田制,满足人们对土地私有
的要求。孟子主张统治者要“制民之产”,提出恒
产论和井田论。《管子》则提出正地论,主张实行
“均地分力”和“与之(民)分货”的土地政策。秦
汉以后,对于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地主阶级思想家
提出了种种设想。董仲舒首先提出限田的主张。以
后主张限田的人很多,有师丹、荀悦、仲长统、陆
贽、李靓、苏洵、郑介夫、丘浚等。限田有时还见
之于政府的法令。
李安世提出均田的主张,实际执行时只限于对官田进
行分配。此外还有不少人主张复井田或提出模仿井田的变
通方案,如王莽、张载、程景页、程颐、林勋、胡翰、解缙、
方孝孺、海瑞、黄宗羲、颜元、王源、李堞等。其中有些
主张和限田没有多大差别。王源进一步提出了“有田者必
自耕”的激进口号,还提出了置田制。对复井田的空想进
行批评的以苏洵、叶适、马端临、丘溶为最著名。刘定之
认为一切在田制上抑制兼并的政策都不会成功。黄宗羲和
王夫之也批评了限田和均田。王夫之还不相信历史上真的
存在过井田制。提出减轻地租的人不多,陆贽是最早的一
个。
重农思想
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农业是决定性的生产
部,1重农一直是最基本的经济思想。重农思想产生得很早,
相传始于神农氏时。战国时期,重农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为农
本思想。墨子提出以生财为本,实际上就是要以生产粮食为
本。这是农本思想的萌芽。李悝指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
又是积累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进行“尽地力之教”。商
鞅开始以农为本,推行农(耕)战政策。他指出农业是积累和
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又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孟子强调要
不违农时,批评统治者的“夺其民时”是“陷溺其民”。
《管子》对李哩、商鞅所提的重农理由有更深刻的分析。苟
子提出开源节流论,所谓开源就是开农业生产之源。韩非提
出一个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财富增殖论。《吕氏春秋》
有《上农》篇,“上农”就是重农。秦汉以后,关于重农的
论述很多,如贾谊提出驱民归农,晁错提出“贵五谷而贱金
玉”等,不能一一列举。
抑商思想
对工商业的态度和“末”的含义的演变。最早论述
工商业作用的是管仲,计然总结了商人经商政富的经验,
称为“积著之理”。他还主张实行平粢,适当控制粮价
的波动幅度。李悝主张由国家控制余粮,实行平汆,维
持粮价的稳定。商鞅为了保证农业的发展,实行抑工商
政策。孟子主张实行放任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班春游吧班本课程设计
- 2023年丁二酸二甲酯项目筹资方案
- php课程设计内容
- 采购部内部沟通与协作技巧
- 数控车削课程设计
- 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跨境电商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整流变课程设计
- 版权法律法规解读及实务操作
- 小型办公室网络课程设计
- 幼儿园洗手视频课程设计
- 冲刺2022年中考英语必背高频词汇360°无死角精练-中考英语备考资料重点知识点归纳
- 性病艾滋病丙肝防治工作总结
- 代理记账公司保密协议
- 产能合作共建协议书
-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校长招聘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
- 2024年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师承及确有专长考核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
- 小学四年级科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4届高考复习高考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含答案)
- 光伏支架巡回检查、维护管理制度
- 小班户外运动案例分析与反思
-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