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地理-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地理-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地理-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地理-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PAGE《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讲授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观看楼兰古城消失的视频,思考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通过视频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请学生看课本第一自然段,思考:荒漠化的定义、表现、成因和形成过程。一、荒漠化1、定义: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荒漠化的实质即土地退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问:荒漠化可以简称为荒漠吗?学生回答:荒漠化重在一个化字,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原本不是荒漠的地区,如耕地、林地、草地发生了土地退化,而荒漠本生就是指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不毛之地。同学们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2、形成过程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三个词:植被、水分养分、土地生产力(概括:由于植被的破坏减少,导致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最后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3、表现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下面我们来看三者之间的区别。投影图片:思考各为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分别是在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土地沙漠化是在风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在我国西北地区这种土地沙漠化现象极为常见。石质荒漠化是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岩石裸露的现象,在我国喀什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很常见,在风力的作用下也可能形成;次生盐渍化是地表有很多的盐分,盐分会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这种荒漠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加之气候干旱所形成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三种表现形式在全球各地各有侧重,目前世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而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表现最为突出,那么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4、成因学生回答:气候变异、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师:气候变异是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人为因素。下面我们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二、西北地区荒漠化(一)自然因素1、位置和范围投影图2.1,请同学们读出界线附近有哪些主要的山脉?说说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生答师利用图引导学生描述西北地区的范围。图中包括了哪些省级行政单位?生答师:能否根据西北地区的范围归纳概括出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特点?生:深居内陆,距海较远过渡:西北地区在深居内陆,距海较远的地理位置条件下会形成怎样的地理环境特点呢?师:请回忆,我们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应从哪些角度去了解呢?生: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要素师:下面我们就从这五大要素去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请从地图中找出五大要素的有关信息,加以说明各方面的特点。生:看书讨论师投影表格:特点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突出特点是干旱,干旱与荒漠化有关系吗?投影: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关系图,帮助学生分析干旱的气候对荒漠化的影响。五大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样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影响下,就形成了风蚀风积地貌,比如戈壁、沙漠、沙质沉积物等,这些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戈壁沙漠是风沙活动的基本条件,沙质沉积物是风沙活动的物质基础,西北地区冬春季节风力很大,大风天气是风沙活动的动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风沙活动异常强烈,荒漠化也随之而来,因此,干旱本身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问:是不是只要是干旱的地区就会形成荒漠化?师:只有持续的干旱,加之气候异常才是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过渡: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二)人为因素请同学们看课本,完成下列表格原因典型地区危害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建设不注意环保学生回答后帮助学生分析表格。《荒漠化的防治》学情分析本节教材讲述的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学习兴趣大,参与、求知欲也较高。因此在教学时要讲清成因、危害、对策和措施,并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效果分析本节课依据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层次化,循序渐进,突出重点难点,条理清晰。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了课堂气氛,课堂结构严谨,有层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带领学生分析完分布特点之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对灾情特点的分析,学生互动良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新颖,课堂训练有系统,重点突出,落实到位,课堂容量大。教师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总之,本节课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教学重点】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掌握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3.掌握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本人在教学之前搜索大量中国荒漠化防治相关教学资料,用这些材料作为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了课堂教学形式、方法以及课程容量。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截取关于荒漠化防治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课堂播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荒漠化的防治》评测练习 1.我国西北沙漠化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包括:()

A.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力作用强

B.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面积广大

C.外流河为主,河网密集

D.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由沿海到内陆地带性分异明显2.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B.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3.形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原因是()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③高大山地对水汽的阻碍作用④纬度位置高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荒漠化的防治》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导入形式新颖有趣,教学情境激发兴趣点,激起求知欲望。2.学习目标恰当,能够很好的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教学,目标达成度高。3.教学思路新颖,环节紧紧相扣,课程环节流畅。4.内容主次分明,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教学。。5.注重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容量,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活跃。6.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小结,能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承上启下、提炼升华。这节课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在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学生在材料信息提取能力、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归纳表达能力还是较薄弱的,尤其是在综合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时,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正确表述问题的能力还不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或启发,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凝练,有点口语化。对学生的点评不太到位,应更加深入,并进行诱导,激发其思维。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这次“一师一优课”活动,让我在教学研究上得到了理论提升;通过这次“被打磨”,让我的教学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化蛹成蝶、脱胎换骨”。《荒漠化的防治》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理解荒漠化的过程、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从课标要求可以看出本节课重在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对策和措施,说明了人教版的课本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3.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4.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5.掌握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