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九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九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九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九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九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九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①Na2SiO3②CaCO3③CaSiO3④SiO2⑤Na2CO3⑥CaO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③④⑤2、下列各组物质在题设条件下能够发生反应,且甲为取代反应,乙为加成反应的是选项甲乙A甲烷与氯水(光照)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B苯与液溴(催化剂)苯与氢气(加热、催化剂)C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加热、催化剂)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催化剂)D乙醇和氧气(灼热的铜丝)氯乙烯与氢气(催化剂)A.A B.B C.C D.D3、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PCl5气体,发生反应:PCl5(g)PCl3(g)+Cl2(g)△H<0。仅改变某一条件,该平衡由状态I移动到状态II,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可能改变的条件是A.继续通入1molPCl5气体 B.继续通入1molPCl3气体C.升高 D.加入催化剂4、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为W,Y的氢化物稳定性最强B.四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酸C.XZ4、WY2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熔点都很高D.W、X形成的单质都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5、正硼酸(H3BO3)是一种片层状结构白色晶体,有与石墨相似的层状结构,受热易分解,层内的H3BO3分子通过氢键相连(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A.正硼酸晶体属于分子晶体B.正硼酸分子的稳定性与氢键无关C.1molH3BO3晶体中含有3mol氢键D.B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sp2,层间的H3BO3分子通过共价键相连6、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各组物质按氧化物、酸、碱、盐顺序排列的一组是A.氢氧化铁、硝酸、烧碱、氯化钠B.干冰、碳酸、纯碱、硫酸钾C.水、硫酸、熟石灰、氯化钾D.氨水、醋酸、氢氧化铁、食盐7、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序号反应物产物①KMnO4、H2O2、H2SO4K2SO4、MnSO4②Cl2、FeBr2FeCl3、FeBr3③MnO4-、Cl-Cl2、Mn2+A.第①组反应的其余产物为H2O和O2B.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MnO4->Cl2>Fe3+>Br2C.第③组反应中生成lmolCl2,转移电子2molD.第②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8、如右图所示,电流表G发生偏转,同时A极逐渐变粗,B极逐渐变细,C为电解质溶液。则A、B、C为()A.A是Zn,B是Cu,C是稀H2SO4B.A是Cu,B是Zn,C是稀H2SO4C.A是Fe,B是Ag,C是稀AgNO3溶液D.A是Ag,B是Fe,C是稀AgNO3溶液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B.化学电池的种类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等C.化学电池供能稳定可靠,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使用方便,易于维护D.废旧电池可以随意丢弃10、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A.研制水溶剂涂料替代有机溶剂涂料B.用可降解塑料生产包装盒或快餐盒C.用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制备硫酸铜D.用反应:2CH2=CH2+O2制备环氧乙烷11、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NaOH溶液时,造成NaOH溶液浓度测定值偏低原因是()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装入盐酸标准溶液B.锥形瓶用水洗净后直接装入待测溶液C.滴定前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D.滴定过程中,摇动锥形瓶时有溶液溅出12、化学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可以用Si3N4、Al2O3制作高温结构陶瓷制品C.地球上CH4、CO2等气体含量上升容易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进而引发灾难性气候D.禁止使用四乙基铅作汽油抗爆震剂,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13、纳米级四氧化三铁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软磁性材料之一。共沉淀法是目前制备纳米四氧化三铁的重要方法,其流程如图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保存溶液A时,应加入少量铁粉B.其制备反应类型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取滤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D.FeSO4·7H2O和FeCl3·6H2O的物质的量之比最好应为2∶114、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符合实验要求的是装置Ⅰ装置Ⅱ装置Ⅲ装置ⅣA.装置Ⅰ用滴定法测定盐酸的浓度B.装置Ⅱ可用于中和热的测定C.装置Ⅲ可用于验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装置Ⅳ可合成氨并检验氨气的生成15、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A.甲醛的结构式: B.羟基的电子式:C.1,3-丁二烯的分子式:C4H8 D.乙醇的结构简式:CH3CH2OH16、已知:S(s)+O2(g)=SO2(g)△H=﹣297.2kJ•mol﹣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S(s)具有的能量大于SO2(g)具有的能量B.S(g)+O2(g)=SO2(g)的△H>﹣297.2kJ•mol﹣1C.S(s)的燃烧热△H=﹣297.2kJ•mol﹣1D.形成1molSO2中的化学键所需能量大于断裂1molS中的化学键所需能量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乙苯(C8H10)可生产塑料单体苯乙烯(C8H8),其反应原理是:C8H10(g)C8H8(g)+H2(g)ΔH=+125kJ·mol-1Ⅰ.某温度下,将0.40mol乙苯充入1L真空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测定不同时间该容器内物质的物质的量,得到数据见下表:时间/min010203040n(C8H10)/mol0.400.300.26n2n3n(C8H8)/mol0.000.10n10.160.16(1)当反应进行到20min时,该段时间内H2的平均生成速率是__________。该温度下,反应从开始到平衡的过程中共从环境吸收__________kJ热量。若保持反应条件不变,用0.40molH2(g)和0.40molC8H8(g)合成C8H10(g),当有25kJ热量放出时,该反应中H2的转化率是______,此时该反应的方向是________(填“正向”或“逆向”)。Ⅱ.氢化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1mol不饱和化合物加氢时放出的热量,表中是环己烯(g)、1,3-­环己二烯(g)和苯的氢化热数据:物质+H2+2H2+3H2氢化热(kJ/mol)119.7232.7208.4(4)1,3­-环己二烯的稳定性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苯。某有机物是苯的同分异构体,其分子中的碳碳键角只有60度和90度两种。请写出这种有机物的键线式结构________,它在核磁共振氢谱上会产生________个吸收峰。与环己烯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炔烃共有_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18、化合物G具有镇痛、消炎等药理作用,其合成路线如下:E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B→C、E→F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M的结构简式为____。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C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Ⅰ.既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发生水解反应;Ⅱ.与NaOH溶液共热后所得产物之一含三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且能与金属钠反应。请写出以乙烯、丙烯和PPh3为原料制备(CH3)2C=CH-CH=C(CH3)2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例见本题题干)____。19、甲、乙两位同学设计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电解质,实验方案如下:甲:取纯度相同,质量、大小相等的锌粒于两支试管中,同时加入0.1mol·L-1的HA溶液、稀盐酸各10mL,按图装好,观察现象。乙:方案一:用pH计测定浓度为0.1mol·L-1HA溶液的pH;方案二:取pH=3的HA溶液5mL稀释至500mL,再用pH计测其pH。回答下列问题:甲同学设计的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填序号)。A.加入两种稀酸后,两个试管上方的气球同时鼓起,且一样大B.加入HA溶液后,试管上方的气球鼓起慢C.加入稀盐酸后,试管上方的气球鼓起慢乙同学设计的方案一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理由是:测得0.1mol·L-1的HA溶液的pH______1(填“>”、“<”或“=”);乙同学设计的方案二能证明改变条件,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乙同学为了进一步证明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移动的情况,设计如下实验:①使HA的电离程度和c(H+)都减小,c(A-)增大,可在0.1mol·L-1的HA溶液中,选择加入____________试剂;②使HA的电离程度减小,c(H+)和c(A-)都增大,可在0.1mol·L-1的HA溶液中,选择加入_____________试剂。若从水解原理角度设计一个合理而比较容易进行的方案(药品可任取),证明HA是弱电解质,你的设计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探究溶液酸碱性对溶液的配制和保存的影响。10mL或10mL溶液中。I.溶液的配制将分别溶于10mL蒸馏水或10mL溶液编号溶剂溶液性状①蒸馏水浅黄色澄清溶液:遇溶液无明显变化②无色澄清溶液:遇溶液微微变红③无色澄清溶液遇溶液微微变红(1)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①显酸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②、③变红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同学认为①中一定有+3价铁。他用激光笔照射“溶液”,观察到光路:又向含有KSCN的①中滴入试剂a,溶液变红,说明其推断正确,试剂a是____________II溶液的保存将实验I中配制的三份溶液分别在空气中放置24小时后,记录如下。溶液编号溶液性状①橙色浑浊用酸化后,浊液变澄清,再滴加5滴KSCN溶液后变深红②无色溶液滴加5滴溶液后显浅红色③无色溶液滴加5滴溶液后显红色,颜色比②略深(分析讨论)①②说明酸性减弱时,溶液更易变质;②③说明……在一定pH范围内,+2价铁的还原性随酸性减弱而增强,氧气的氧化性随酸性的增强而增强。用右图所示装置完成实验(滴加试剂时溶液体积和溶液导电性变化可忽略)。向右池持续稳定通人氧气,待电流表示数稳定后:I向左池滴加浓硫酸至接近,电流没有明显变化II向右池滴加等量浓硫酸,电流明显增大。补全(分析讨论):②③说明_______________ii中右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实验推断:③比②中更易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按上述原理及装置重新进行实验证实①中更易变质的原因。实验方案及预期现象是:向右池持续稳定通人氧气,待电流计示数稳定后,____________依据实验,配制并保存溶液的最佳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21、雾霾天气里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PM2.5)是导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空气中的CO、SO2、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会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PM2.5颗粒物。汽车尾气是NO、CO的重要来源。目前大多在汽车排气管中加装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NO、CO排放。在催化剂作用下,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2NO+2CO=N2+2CO2,已知:N2(g)+O2(g)=2NO(g)∆H1=+180.5kJ/molC(s)+O2(g)=CO2(g)∆H2=-393.5kJ/mol2C(s)+O2(g)=2CO(g)∆H3=-221.0kJ/mol上述转化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活性炭还原法可以处理氮氧化物,某研究小组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和NO,发生反应:C(s)+2NO(g)=CO2(g)+N2(g)∆H=QkJ/mol。在T1℃时,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下:①0~10min内,NO的平均反应速率v(NO)=________mol∙L-1∙min-1②30min后改变某一条件,反应达新平衡,根据上表数据判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写其中一种);反应N2O4(g)2NO2(g),在一定条件下N2O4与NO2的消耗速率与自身压强有如下关系:v(N2O4)=k1∙p(N2O4),v(NO2)=k2∙p2(NO2)。其中k1、k2是与温度有关的常数。一定温度下,相应的速率与压强关系.如图所示,在图中标出的点中,能表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两个点是_____。用体系中各气体的压强代替浓度计算所得平衡常数称为压力平衡常数(Kp),则该反应的压力平衡常数Kp=_______(用k1、k2表示)。工业生产中产生的NO可用间接电化学法除去,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