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主体(2014年10月-优质课)_第1页
社会历史的主体(2014年10月-优质课)_第2页
社会历史的主体(2014年10月-优质课)_第3页
社会历史的主体(2014年10月-优质课)_第4页
社会历史的主体(2014年10月-优质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①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生产资料公有制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

E按劳分配制度F大机器生产

G人民代表制度

H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I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BCDGH原理内容: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B.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方法论启示:调整和变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二)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在人类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最基本的矛盾最基本的规律(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A.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即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B.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2、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

基本矛盾及解决方式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矛盾性质对抗性(敌我矛盾)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式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实现根本目的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1)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反作用(阻碍、促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实践通过不断解决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途径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二.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1.人民群众的含义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我国,人民群众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第二,“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人不能算人民群众。第三,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第五,在我国,人民群众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第四,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P93ABC全体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区分:全体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图形辨别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谁是物质生产的主体?P93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的作用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不创造出物质财富,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表现在:

《麦西来普》是群舞的一种形式,是维吾尔族在喜庆和聚会时集体参加的一种舞蹈形式,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节奏欢快。由于刀郎麦西来甫与木卡姆非常适合于刀郎人的生产关系、地理环境和民族特点,又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组织开展的一种民族艺术,麦西来甫的内容反映的是人们春耕、婚礼、赔礼、结怨、第一场雪等等都不同内容的。

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作家著书立说需要“文房四宝”,演员表演要有舞台道具,科学家搞实验离不开仪器设备,教师讲课少不了书本教具。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年画虎头鞋剪纸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研读细节材料一、二说明什么道理?

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毛泽东

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

--恩格斯

想一想(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说一说能说明此点的事例有哪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的创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②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

③实现方式: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标志性表述或实际运用:

重视和改善各类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人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等原理归纳及运用我们是人民政府,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就要坚决制止。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想一想上述话语体现了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2)党的群众观点(3)党的群众路线相信、服务、负责、学习为了、依靠、来去①基本内容①基本内容3.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两个重要保证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历史创造了物质财富创造了精神财富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方法论)意义两个重要保证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小结答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人”在我国主要就是指人民群众,这个“本”主要就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试说明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思维训练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首选了第一个村委会。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A.劳动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2.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A感悟试题克服思维定势,熟题当生题谨慎思考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推动作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3.社会意识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是完全同步的。4.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是社会的基本矛盾。5.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就是广大劳动群众。6.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7.劳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8.追求经济发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9.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引导者走出误区

2007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该法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历时两年,共收到各方面提出的意见191849件,经全国人大常委会4次审议,充分反映了国情民意,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这部重要法律合理地规范了劳动关系,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又一典范,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制定《劳动合同法》的必要性。综合训练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我国现实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客观上需要法律保护,《劳动合同法》制定有其客观必然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实施有利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法》合理地规范了劳动关系,有利于巩固和完善经济基础。③人民群众是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