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你爱上我所爱-——从“热闹”到“门道儿”的《海陆变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重难点突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游戏,课件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教学准备:相关课件、视频以及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用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幽灵岛》 《幽灵岛》视频师:欢迎大家来到《探索·发现》的节目现场,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江苏看看,在那里有一座美丽的小岛,但是它却又一个古怪的名字“幽灵岛”,这么美丽的小岛为什么会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教师播放视频)那幽灵岛又是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在这里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让人心惊胆战的情景,为下文对海陆变迁的学习营造了氛围,引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二、提出例证,质疑探究(本部分教学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得出自己的想要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下面我们来做一组小实验,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提示: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二的方案,并合作讨论:“通过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教师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巡视指导,之后进行集体交流小结。)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分析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学生举例)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现在你能不能来分析一下“幽灵岛”为什么会忽隐忽现呢?三、拓展延伸、加深印象播放Flash小动画,让学生感受并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变化,由此引入对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板块漂移》视频播放四、情境模拟,探究证据拼图小游戏:让学生将一张图文并茂的纸撕碎再拼合,小组间互相交流,你从中得到哪些方面的启示?五、大胆质疑,创新思维1.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板块的运动带来哪些现象。并用课件展示到地震来临时,你会怎么办?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何防震小游戏》动画播放,实际操作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小结:回到对“幽灵岛”现象的解释,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件展示联系题目。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及原有的知识储备,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不断变化的,这些都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本节因为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七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的时间较短,读图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现在多数学生家庭中有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具备上网条件;学生具备一定的上网收集、筛选图片等能力、运用智能设备进行演示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供了可能学生刚刚学习了地图的三要素以及第二章中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效果分析:=1\*GB3①以地图、视频、实验等为载体来设计学生的活动在教学中,我注意用实验、影像资料和图片以及电脑课件等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在乐中学、思中学,变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量体裁衣”式的学生活动方式才是真正学生需要的活动设计,才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观看各种地表运动的小视频资料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解决每个疑惑,如海陆变迁是如何发生的,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之间有何联系等等,把这节课的知识点变为轻松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既让学生得到了锻练,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2\*GB3②巧妙确定引导学生活动的主线在课堂中设计的学生活动都准确、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数量,同时,设计的学生活动都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这些活动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完成活动的同时,不但完成了教师课前既定的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由于找准了切入点,所以学生的思路得到了拓展,比如整节课以学生观察实验为出发点,从导入到地表的各种运动到火山地震的分布,每一环节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答学生的疑惑。=3\*GB3③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课堂上,我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立足学生学习起点,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以“幽灵岛”的由来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疑惑,激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心态。这是“思维参与”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主要动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之处:1.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我应该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尤其是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更应该增加学生的候答时间,如果学生因为思考时间不足而导致解答问题的不全面的话,这会挫伤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美中不足的是本节课的课堂练习较少。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缓慢的变化 地表形态变化激烈的变化 基本观点 大陆漂移假说海陆变迁漂移的证据 六大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板块与地形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火山与地震 地震应急措施1.“地表形态变化”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首先指出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然后并没有阐述“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变的”和“海洋与陆地为什么要变”,而是重点通过两类事例说明地表形态变化,特别是海陆变迁的变化。2.“大陆漂移假说”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的课程标准对应,但它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知道的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教材首先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介绍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然后通过图2-53“大陆漂移过程(模拟)”直观的强调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核心内容。教材通过“阅读”介绍了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重点描述了魏格纳善于观察和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最后,教材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理由,同时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操作与观察能力。2.“板块构造学说”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教材以简洁的文字和形象的图像说明了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全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构成;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运动导致陆地和海洋的相对位置变化。3.“火山与地震”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材直接阐述“板块张裂和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并没有阐述板块交界地区为什么火山、地震频繁。教材通过介绍地震发生次数、活火山数目,说明板块张裂、碰撞地带火山、地震频繁程度。教材重点介绍了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并通过六大板块示意图与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得到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图2-56中,六大板块之外还列出了许多小板块,这不是增加学生识记的难度,而是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第八中学“以学为主,以生为本”教与学师生共用讲学稿日期:10.12-16主备人:李玲审稿通过:七年级地理备课组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课型:新授课时:2课题:海陆变迁预习新知:一、描述地表形态的变化海洋陆地陆地海洋二、大陆漂移假说阅读教材P41内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并填空:世纪初,首先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三、板块构造学说读教材P43图2-55,结合地图册完成:1、地球表层可分为大板块,除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2、图中“”表示;“”表示。3、落基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四、火山和地震世界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一是二是横贯(向南、向东延伸到中南半岛西侧和马来群岛南缘)火山地震带。展示交流:自学讨论,质疑探究:某中学七年级1班地理兴趣小组拟探究“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的原因”。下面是他们拟定的探究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吧。(1)由下图说明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什么现象?(2)由下图说明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发生什么现象?(3)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典型例题,案例赏析:下图中B区域是地球上两大板块的交界处,此处分布着高大的山系,关于此图的说明正确的是()B处高大的山系是两大板块张裂的结果B处地壳稳定,A、C两处相对地壳活跃B处火山、地震频繁,A、C两处相对稳定3处发生火山、地震的几率相当中考透视,考点连接:1.(2012·泰安学业考)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A.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B.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抬升起来的C.海洋中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上来的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2.(2012·徐州中考)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读漫画《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啊!》,回答下面两题。(1)漫画反映的是()A.盖天说 B.大陆漂移假说C.浑天说 D.日心说(2)该学说的提出者是()3.(2012·安溪学业考)下列有关海陆变迁、板块构造说法正确的是()A.日本冲之鸟礁涨潮淹没,退潮露出,证明海陆在变迁B.福建、台湾处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所以多地震C.板块运动导致海陆的变迁,同时在板块交界处形成火山地震带D.世界两大山系主要分布在板块的内部巩固检测,基础巩固: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六大板块名称:A,B,C,D,E,F。地理现象红海面积在扩大地中海面积在缩小阿尔卑斯山的形成英国地震很少印度尼西亚地震频繁用板块理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图中板块特点,完成下表。(3)图中①②③三地中,火山、地震活动较多的是,较少的是,原因是。(4)图中M位于火山地震带上;N位于火山地震带上。(5)我国在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谈谈你的收获:学后反思:课后反思:在刚刚教过的七年级地理中,我最爱《海陆变迁》。因为喜爱,所以满怀热情地设计了活动方案。三步走:一、准备阶段——布置任务、搜集整理资料;二、活动阶段——就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了解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三、展示阶段——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角度,展示你对海陆变迁的认识。但是,在我的最爱的教学过程中,我却遭到了“滑铁卢”。准备阶段还可以,学生在微机室里搜集资料,整理分类,他们对这些“业务”很熟悉。但是当真正再回到课堂上,在活动中交流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1.导入“笑场”:当我用一段学生相对熟悉的《喜马拉雅山的发现》视频选段引入的时候,课堂偷笑的甚多,可见他们真的是笑话这老套的“沧海桑田”。2.交流“看热闹”:继续进行,进入对所搜集的知识的交流。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并且做了ppt:3.展示“走形式”:交流结束,展示开始。因为提前有准备,所以几个熟练PPT制作的学生就将自己的作品一一呈现,无非还是那些例子……这是我所想要的吗?想想,我的”海陆变迁”到底缺了点什么?是什么呢?是爱!对地理知识的喜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我爱的东西,你们为什么不爱呢?这件事情困扰了我多日,想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