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形势下图书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整合_第1页
新课标形势下图书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整合_第2页
新课标形势下图书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整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新课标形势下图书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整合摘要: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源,采用把作文课上在图书馆里和把图书馆搬进教室的科学的有效方法,教给学生读书的内容与方法,利用四种课型,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从而架起一道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让阅读补充作文素材,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从而尽快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关键词:基本模式;读些什么,怎样去读;四种课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要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而作文,是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源,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把图书阅读与作文教学加以整合,就成为补充作文素材,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赘述如下:一、基本模式: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把写作和图书阅读有机结合:1.作文课上在图书馆里改变以往先讲评后写作的教学套路,采用先读后写的模式。即在两课时的固定的作文课时间,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利用第一节课的时间先进行阅读,再利用第二节课的时间写作成文。这决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改变,更是一种教学思路的创新,其中既有对传统的“读写结合”的继承,也有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与原来随便读读再写写读后感的做法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样有的放矢地进行读写训练,既解决了“无米下炊”的窘迫,又能让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遣词造句上,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2.把图书馆搬进教室学生需要自由阅读,然而现在良莠不齐的书籍大量充斥市场,网络文学中精华与糟粕并存,一些学生追求单纯的感官刺激,阅读一些低级趣味、甚至不健康的书刊,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又浪费了学习时间。而把“图书馆”搬进我们的教室,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弊端——可以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借阅报纸杂志、名著经典,有目的地共享网络资源。教师一方面可以对学生阅读的书籍加以筛选,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一些写作技巧、艺术风格加以引导,教会他们分清高雅与庸俗,提高辨析、鉴赏能力。借阅可分成两种:定时借阅和随时借阅。定时借阅是指统一时间共同阅读,比如可以利用阅读课、晚自习上课前的一段时间,每周两至三次,教师把事先从图书馆借好的书籍抱到教室,让学生大快朵颐,边阅读,边将重要信息摘抄,并适当加以点评。随时阅读,是指教师帮助学生选择好相关书籍后,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到阅览室进行阅读,回来后进行整理加工。如果说,图书馆里上作文课是即读即练,读写现时结合,把图书馆搬进教室,则是更注重激发兴趣,做好平时的积累。二者相互补充,让图书阅读在学生的写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二、读些什么:图书馆里的作品浩如烟海,阅览室里的电子材料难以计数,应该指导学生读哪些书籍?哪些是有利于写作的文章?我认为要读以下四类:1.读经典名著经典名著大多是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而流传下来的,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审美结构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要读名著,读经典。读这类书籍,有时需要指导学生结合一些评价性的材料来读,因为阅历和时代的关系,有些内容他们暂时还不能体会和理解。比如,读《红楼梦》原著,很多学生读不出其中的“好”,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专家的评点,既降低了学生读懂的难度,又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读期刊美文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读期刊,教师对这类书籍的要求可以集中在一个“美”字上,美的情、美的景、美的事、美的人……只要是美的都可以。要求学生们看到里面有意思、感人肺腑的小故事,记下来;看到隽永深刻的哲理,反复品味;看到形象的细节描写、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朋友讨论……这些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填充了他们匮乏的生活,也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强化写作欲望。读报纸快讯很多学生并不爱读报纸,因为他们更多的时候只是关注自己,外界引不起他们多大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报纸,就是引导他们走出狭小的自我圈子。让他们了解国家大事,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计民生,体会百姓疾苦。这样他们才会跳出狭隘,才会具有使命感、责任感,这样他们写出来的作文,才不会是无病呻吟、苍白空洞,而是饱含时代精神,张扬个性,大气磅礴。读网络音画多媒体将色彩、音乐、文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注意力,增强师生的视听享受。尤其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多媒体所营造的氛围,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立体“阅读”,可以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怎样去读:语文是美好的,语文的学习是充满诗意的。不管把语文界定为什么,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因此,语文要屏弃“课本就是世界”的理念,语文学习要避免单纯的教材解剖、机械的知识灌输。语文的阅读教学要力求让学生在唯美的文本阅读中,通过感性的领悟、品味,读出富于知识的激情,达到诗意的回归。然而,情与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感情的剖析固然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样,没有理性的指导与约束,单纯的情趣就缺少了更深刻的领悟,阅读就不能达到最高的水准与境界。所以,在重视指导学生读哪些书的同时,更要重视读书方法的指导。当前,在阅读教学中,很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淡化知识,主张培养能力,培养语感”,这其中固然体现了尊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发挥语感的重要作用的新教学理念,但是,知识真的应该淡化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可以说是发挥语感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典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又何尝不是在说知识的积累与储备。中国历代的优秀文学家,没有一个不是学富五车,博闻强识的,这里的学绝不可能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的读读而已,而是大量的经书典籍的记忆与消化。单凭平日里靠着语感的诵读,曹雪芹能在《红楼梦》中展示大量的关于饮食、医药、服装、建筑、体制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能把大家族的生活细节写得如此真实可信?现在某些地方重办私塾,复兴国学,都把记忆背诵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原因就在于此。而且,获得储存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豁然有解,离开知识,大谈能力,只能是架构空中楼阁、无基之塔。在阅读教学中,各种阅读方法、语言构成的形式、甚至标点的运用都是必须掌握的,只不过,要避免以往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开通多种渠道,包括生活的阅历、人际的常识、参考资料的辅助、网络的供给,力争让学生的知识成为可亲可近的一团活水,丰富广博并充满趣味,这样的知识掌握还会枯燥无味吗?所以主张培养语感、培养能力,不仅不能淡化知识,反而需要加强知识的获得。四、四种课型:要想让图书阅读在学生的作文中出力献策,发挥重要作用,只是把学生往图书室里一关或把书刊往学生手里一塞,是没有效果的。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做更具体的要求和指导,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种阅读课型:1.积累课古人说“汗牛充栋”“学富五车”并不是夸张,没有读破“万卷书”的过程,是不可能随心所欲下笔千言的。积累课,指导学生秉承“开卷有益”的原则,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各种知识,包括字词积累,优美句、段、篇章的积累,人文知识的积累,世界时世变化的积累,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的积累等等。以积累为目的的阅读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写作奠定了基础。2.搜集课与积累不同的是,搜集带有更强烈的目的性和现实性。搜索的材料直接为后面的写作注入了源源清水,同时,在为某一话题、某一中心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不断体会材料的含义,培养了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慢慢学会了勾读跳读,精读泛读等阅读方法,甚至还能对几部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求同存异,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3.剪辑课剪辑,是很多师生容易忽视的地方,以为把有用的东西抄下来就行了。然而,补丁补出来是很难看的,只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才能为我所用,才能“天衣”无缝。我教给学生这样几条做法:第一,名著要学会按人物按情节概括,对人物性格经历要有简洁精当的评价;第二,纷乱的材料要进行整理、归纳、分类,逐一贴上标签;第三,叙述类的材料要加以概括,一篇500字的材料要能用50字概括出来;第四,一段文字要能改写为具有自己语言风格、为某一个话题服务的材料。选择、剪切、整理,这些剪辑活动,是把图书馆资料转换为作文材料的桥梁。4.交流展示课除了通过写作检查阅读效果外,定期的交流展示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在阅读后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交流展示的形式有以下几种:集体赏析讨论、推荐评价;运用朗读演讲比赛交流美文;把收集到的文字按题材分类后汇总,装订成册;利用教室墙壁、黑板设置展示平台;通过多媒体实现资源共享等等。当阅读量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