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附答案(基础题)
单选题(共50题)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答案】B2、以下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A.作为选择性课程,选修课的设计就应从个别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设计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B.学生的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C.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D.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答案】A3、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A.练习系统B.知识系统C.选文系统D.助读系统【答案】D4、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到古人作诗常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举例进行说明。下列适合的是()。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B.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C.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答案】C5、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答案】D6、学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A.借助诵读、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同类主题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B.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并使用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C.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认识规律,难易适度D.教学目标的设置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答案】D7、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答案】C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A.积累·整合B.感受·鉴赏C.应用·拓展D.发现·创新【答案】C9、阅读《学写行楷字》教学实录(节选),接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多媒体展示王羲之作品,能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B.呈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目标C.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行楷字知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D.指导细致、周到,具有操作性,便于学生自主练习写字【答案】C10、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恰当的是()。A.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B.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C.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D.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答案】A11、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A.范文系统B.知识系统C.助读系统D.作业系统【答案】C12、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是()。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给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答案】A13、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答案】B14、某教师讲授判断句时,列举了以下例句。其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答案】A15、阅读某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答案】C16、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A.运用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感情基调的了解B.导入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的教学理念C.导人中互动较多,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见解,但不够简洁D.学生通过导人环节,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答案】C17、完成《鸿门宴》课堂教学后,教师组织了一场主题为“项羽是‘能人’吗”的辩论赛。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B.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C.辩论主题选用合理,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D.自主、合作、探究,辩论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答案】C18、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A.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B.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C.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答案】B19、某教材在《有趣的故事》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A.任务设计综合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B.任务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C.要求以海报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D.任务要求聚集于文本细节,体现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原则【答案】D20、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A.该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B.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C.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得到的分析与解读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D.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产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但无法使学生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和体验【答案】A21、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口语交际教学”展开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用信息B.教师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交际能力C.教师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体验不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表达真情实感D.学生可采用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演示文稿,运用电子邮件等多种通讯方式进行交流【答案】B22、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散步》一课的总结环节设计片段(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A.回归生活环节的设计很有道理,学生阅读表现“亲情”和“生命”意识的文章,定会触动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回归生活”十分必然、自然、天然B.回归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意义,可把学生的意念和情感提高一步,对于树立人生中的美好情感、为人道德和责任意识,将发挥一定的作用C.两个关于“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提问D.从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作总结,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实际;但由于前面“回归生活”的设计欠缺深度,总结的内容缺乏应有的光彩【答案】C23、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A.小说与戏剧B.文化论著研读C.新闻与传记D.诗歌与散文【答案】C24、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答案】C25、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语句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A26、学习完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后,学生对科幻小说产生了兴趣,教师借机向学生推荐其他科幻小说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A.凡尔纳《海底两万里》B.威尔斯《时间机器》C.克拉克《太空序曲》D.霍金《时间简史》【答案】D27、教学《雷雨》,教师导入:“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调动了学生的“味蕾”B.在导人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答案】A28、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A.小说与戏剧B.诗歌与散文C.新闻与传记D.语言文字运用【答案】C29、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评课记录,按要求答题。A.背景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B.“少教多学”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C.教师要清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环节的设计D.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控自己的预设,按照预设进行教学【答案】D30、外国文学名著阅读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请学生总结高老头的结局。下列总结正确的是()。A.高老头得到女儿的侍奉,颐养天年B.高老头认清女儿的面目,断绝父女关系C.高老头被女儿抛弃,中风惨死D.高老头原谅了女儿,重享天伦之乐【答案】C31、阅读下文有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反思,回答下面的问题。A.这名教师在自己上课结束的时候,能够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于日后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B.教师的自我反馈,要是再加上学生的自我反馈,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C.语文教学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学反思。D.对于语文教学我们要求有大语文观,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对具体的句子进行指导,而且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答案】C32、在古诗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答案】B33、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A.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必然的选择B.阅读策略关注的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C.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D.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合理的教学策略,就能使阅读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答案】D34、教学文言文句式辨析课,教师安排学生总结一些定语后置的句子。下列例句合适的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B.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D.昊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答案】A35、在学习完《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教师列举了其他现代新诗,引导学生体味新诗的特点。下列作品不适合举例的是()。A.戴望舒《雨巷》B.郭沫若《天狗》C.舒婷《致橡树》D.鲁迅《孤独者》【答案】D36、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以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B.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C.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D.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答案】A37、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答案】C38、阅读以下有关高中语文文学欣赏类课程的教学心得,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B.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C.课外的阅读欣赏课,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D.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答案】C39、阅读某教师关于《梁生宝买稻种》一课所设计的系列问题,按要求答题。A.①②③三个问题体现了认知性问题特点,从词句入手,从“小”处着眼,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B.④⑤两个问题是“课文阅读理解式”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了解故事情节C.⑥⑦⑧三个问题是评价性问题,让学生站在评价者的立场上进行比较与评判,对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D.问题⑨是创造性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回答,还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创造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答案】B40、阅读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A.环节一以朗读格言导入,既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的积累,又为本次课堂做了铺垫,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B.环节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C.环节三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了解学生的心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D.环节四的调查活动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是点睛之笔【答案】D41、某教材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中设置了“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成语”专题。下列作品与成语对应全部正确的是()。A.《离骚》:七月流火《陈涉世家》:鸿鹄之志B.《醉翁亭记》:百废俱兴《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C.《庄子·秋水》:望洋兴叹《赤壁赋》:杯盘狼藉D.《劝学》:锲而不舍《孙权劝学》:豁然开朗【答案】C42、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A.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随意改变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B.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C.教师的练习比教材中的更有深度和思辨性D.讨论问题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答案】A43、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B.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代表作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古从军行》和李颀的《塞下曲》C.“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贾岛等人D.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答案】B44、研读古代经典文化时,教师提醒学生给不理解的字词释义。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A.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老子》)渊:沉静,深沉B.《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志:志向C.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盼:眼睛黑白分明,十分明亮D.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诗经·灵台》)攻:建造【答案】B45、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答案】C46、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对文中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作了具体阐述,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海燕”象征无畏无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B.“大海”象征扼杀革命的反动势力C.“太阳”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生活D.“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风暴【答案】B47、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A.教师授之以“渔”,着重锻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B.以王蒙对课文内容的评点为范例,让学生从典型性的评点中逐步掌握了评点的方法和要求C.本节课着重以小组讨论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性格,以此达成教学目标D.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学习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答案】C4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教师精心创设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量发挥B.这是精彩的火花,思维碰撞从这里开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表现与思维是独立的.学生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C.一味肯定,欠缺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幼稚、荒唐的想法,要严肃否定、及时指正,并提出正确解读D.在这段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突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答案】C49、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B.这两项作业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答案】B50、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看到学生为诗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所动容,于是趁机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研究,并给出了一些示例。下列诗句中不符合爱情主题要求的是()。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B.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答案】B大题(共10题)一、阅读七年级课文《济南的冬天》两个教学环节,完成下面题。环节一:走进济南度冬天1.课堂导入。不管你住在北京,住在伦敦,还是住在热带,住在温带,只要你读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你一定会对济南这座城市神往不已,一定会渴望到济南去度过冬天,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济南度过诗意的冬天吧!2.简介老舍。3.你认为济南的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文中一个词来表达。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形成共识——“温晴”。4.从各段中找出扣住“温晴”描写的句子并梳理课文内容。师生共同梳理出如下内容:阳光朗照的山摇篮暖和安适薄雪覆盖的山雪草水纹花衣城外远山小村水墨画冒着热气的水不结冰环节二:万水千山也温情1.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山山水水都在温和晴朗之中,它们也应该有了情感,有了生命的感动,也应该温情脉脉了,正所谓万水千山总是情。找出文中这样的关句。读一读,品一品表达之妙,教师预设如下句子:【答案】(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其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层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为后续深入学习、赏析课文、品味作品情感做铺垫。题干环节—属于课堂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环节。环节—围绕“温晴”梳理课文内容,其主要作用有:①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逐步分析并理解济南的冬天的最主要特点是“温晴”;②引导学生梳理各段内容,在掌握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设计——文章第一段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中间段落绘山景、描水色都是分写,最后一段总结收束全文;③引导学生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从重要词句、文章结构等方面着手,分析文本的学习方法。(2)《济南的冬天》作为一篇作者精心锤炼而成的散文作品,其文字背后蕴藏着深沉而独特的情感。学生需要在学习鉴赏散文的过程中,通过细细品味其中的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的方式来体会作者蕴藏于其中、表达于其外的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在环节二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写山水的美句,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与分析中,品味文句之美及其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感受冬天济南的山水特点,从而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此外,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找出文中含“情”的美句,品读其表达之妙,间接引导学生体悟并掌握通过品味语言来展开散文阅读鉴赏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案例: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哪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教师板书:清、静、悲京)师:文章是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生:主要是通过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呜、闲话秋雨、佳日胜果。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生: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师: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生:“慢”“润”“淡”。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的秋【答案】本课体现了语文新课改的精神:第一,注重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身品味语言的精妙。第二,注重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注重了课堂提问,激发探讨兴趣,促进引发多数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并能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反应。第四,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品味语言人手,去解读全篇。第五,注重了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中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答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明确教学目标书写的四个方面: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最后,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目标要求;②教材文本,即该篇课文在这册教材中或这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所学习对象的主体——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四、《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探究·练习一、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哪里?读了两篇短文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二、“为”基本的意思是“做”,动词,但在句子里要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不同的动词。它也可做介词,还可做其他的词。找出课文中有“为”字的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板印书记,唐人尚未盛为之2.用讫再火令药熔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4.旋刻之5.罔不因势象形【答案】设定教学目标是备课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学目标的设立过程中,教师应了解课程内容、明确课程计划,按照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逐层设定。在设定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具体目标的语言呈现,力求做到语言清晰、目标合理。五、阅读材料,完成题。巴金《小狗包弟》原文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提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被扫掉了.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答案】(1)教材内容分析《小狗包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第2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在学习这些佳作的时候,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的工夫,即品人和品文。品人,要以性格、品质为关注点,不仅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言行,还要注意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注意人物性格中的时代因素,将对人物的分析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结合起来。品文。就是要品赏文章的一般作法、特殊技巧和语言艺术。《小狗包弟》是第一次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只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另外作者还通过描写小狗的悲惨遭遇给自己带来的难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自己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这篇文章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作用,可以借这篇文章让学生对“文革”那段历史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一是作者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2)学情分析现今的学生距离“文革”那个时代已经比较远了,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不深刻,这对他们深入理解作者和“包弟”之间的故事及情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因而就需要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以减少阅读理解的障碍。另外,自我中心主义比较强的学生往往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而本文简单、朴实的文风容易引起他们的震撼,唤醒他们的忏悔意识。(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要“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能力①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②认识“文革”对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2)过程与方法①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六、阅读两则《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的教学反思,完成第16题。反思一:开展名著导读教学,教师应当深入研读作品,并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对作品有初步的认识。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只是对《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熟悉,对散文集整体特点和其他作品则较为陌生。课上,我开展了三方面的教学活动。首先是题目品析,讨论《朝花夕拾》这一题目较之《旧事重提》好在哪里。其次是整体把握,思考《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可以分为几类,并阐述依据。最后讨论交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艺术风格,研讨话题如下:①有人说《朝花夕拾》在平静朴素的叙述中渗透了鲁迅真挚的感情,在简洁洗练的文笔中有深长的韵味,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②有人说《朝花夕拾》的主题是“救救孩子”,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点拨追问,力求和学生一起走进《朝花夕拾》,实现对作品的精细研读。反思二:这学期带领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我希望引领他们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的温情童趣,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理性批判。整个阅读活动分四周进行,考虑到鲁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品反映的社会场景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我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鲁迅传记资料和相关评论,了解作家作品的一些情况。学生初步了解作品之后,我在课堂中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交流,方法分享。学生收集了很多鲁迅的生活趣事,在对话中激发阅读兴趣,通过研讨对《朝花夕拾》有了深入理解。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初中名著导读教学难度较大,原因在于学生名著阅读量少,阅读能力不强,相关知识积累不够。教学活动必须根据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展开。问题:(1)根据两位教师的反思,总结名著导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10分)(2)根据两位教师的反思,提出《朝花夕拾》阅读过程的评价建议。(10分)【答案】(1)①名著导读教学要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比如在两则反思中,教师都实施了讨论交流的环节,这是落实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的初读,能建立阅读信心,也是自己获得初步认知与思考,更好进行研读的基础。②名著导读教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适时建立问题框架,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使学生有章可循,正确有效地进行教学。比如“反思一”教师建立研讨话题、“反思二”教师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阅读方法指导,都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体现。③名著导读教学,要给予学生思考和展示的空间。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获得认识的提升和发展。两位老师所使用的讨论交流就是很好的引领学生自我展示和发展的方式,学生在讨论中不仅能升华对本文的认识,更是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④名著导读教学,不仅要关注阅读量,还要关注阅读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如“反思一”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朝花夕拾》的整体特点和主题,“反思二”中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展开讨论等,都是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作品,并全方位进行文本阅读的体现。因此,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也非常重要。(2)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因此,在《朝花夕拾》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朗读文本的能力。②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名著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教师更要重视学生个人的体会。③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于第四学段的学生来说,阅读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名著中的形象、情感、语言等都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鉴赏角度。④关注学生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学生对《朝花夕拾》有所认识后,考查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兴趣等,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考查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是拓宽学习领域,丰富语文学习的体现。⑤关注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语文的学习不仅要关注人文性,更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教学中关注学生资料的获得方法,能够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丰富他们学习的方式。七、阅读材料.完成题。李清照《词两首》原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课文介绍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苏轼词两首》《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答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背诵《醉花阴》和《声声慢》。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对比研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设计依据:(1)教材分析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2)学情介绍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学生如果不了解李清照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可安排学生在课前:①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②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③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首词的语言和情感。(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说明八、寻找④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株蒲公英,风一吹就散,飞到各处,但是只有一处最为适合。说的不错,人生也需要走许多弯路,我们一边成长,一边寻找,寻找那最适合我们的未来。②对我来说,寻找就是人生。有人说,活着和生活不同。那是因为活着需要的是物质.而生活需要的是精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原本只考虑自己的大脑也开始为别人着想。原本并不在意相貌的自己也开始梳装打扮,而这就是在寻找快乐。人这一生,就是为了得到这样或那样的东西而存在,没有了这样的想法,人就如同一具行尸,他的眼睛是无神的,灵魂是空洞的。人生因为寻找而充满色彩,而在寻找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困难,克服它们,又会让我们成长。从而有能力去寻找更加适合我们的东西。③寻找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例如寻找知识就需要付出时间,在不断寻找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我们认为并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我们把青春给了知识,把羞涩给了勇气,把忸怩给了坚强。我们换取了一些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而这些是为了让自己以后能去交换更重要的东西。寻找.就是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④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吸食大麻和可卡因可以探求“我是谁”的问题。或许我们也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寻找自我吧。但是这个社会中的阻碍太多了,电子科技就将我们的生活完全改变。我们无节制地玩手机电脑,也许游戏里的“满级”成为了我们最主要的目标。但在我看来.人生是最难完成的游戏,其中胜出的人更应受到敬仰。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啊!找到自我有多难啊!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逐渐走向成功。⑤寻找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也许我们寻找的并不相同,那是因为我们的条件不同,目标不同。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不同的东西,经过不同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充满着坚辛和喜悦,侵润着汗水和泪水。未来就在迷雾的那一边,是退却还是勇往直前,相信你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问题:1、请从第②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2、请指出该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错别字:第②段,“梳装打扮”应改为“梳妆打扮”;第⑤段,“坚辛”应改为“艰辛”,“侵润”应改为“浸润”。(学生答出第⑤段中任意一个错别字即可)病句:第④段中,“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吸食大麻和可卡因可以探求‘我是谁’的问题。”一句成分缺失,用词不当。应改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借助吸食大麻和可卡因的方式来探求‘我是谁’的问题”。2、缺点:论证不够充分.论证方式单一。分析:①习作标题是“寻找”,全文围绕“寻找”写了“寻找就是人生”“寻找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具体内容的论证上不够充分。如论证“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文中举出奥巴马吸食大麻、可卡因以探求“我是谁”这一具有消极意义的例子。并不属于正向地寻找成功的典型事例,举例不当,应避免在写作中出现此类问题。②习作围绕分论点中心句反复陈述,没有以丰富的事例来支撑,以道理论证为主,论证方式单一,论点缺少论据支撑,内容单薄,不具有力度与深度,缺乏说服力。建议详写一些通过寻找获得成功的积极的、正面的事例及名人名言等,以此强化习作的论证程度,增加文本的说服力。九、案例:阅读《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师: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众生翻书思考)生1: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生2: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换穿新衣服。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生2:当然是缺点。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儿)生2:爱美过度。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生3: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粮食储备协议
- 第4课 同学相伴 第2课时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城市合伙人股东权益分配协议3篇
- 2024版建设工程廉洁协议书范本
- 2024版安全升级:防火门制造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消费抵押贷款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合同
- 5G通信技术远程医疗应用方案
- 多元复合文化融合路径
- 二零二五年度植筋工程跨国税务合同2篇
-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护理课件
- 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文化水平测试
- 电动牵引车设备安全操作规定
- 监控系统说明
- 针对行政拘留的行政复议申请书
-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商业伦理分析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2023春国家开放大学-02272数据结构(本)-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 Nikon Z6 Z7 数码微单摄影技巧大全
- 神经病学重症肌无力课件
-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案例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