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作用教学设计_第1页
力的作用教学设计_第2页
力的作用教学设计_第3页
力的作用教学设计_第4页
力的作用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力的作用教学设计力的作用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

这节课设计以学生试验商量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学是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学问,对培育学生的试验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弹力的了解,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即是这节课的难点,又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创设一种开心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本课程设计为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中自主探究。在体验胜利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

组织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试验小组,便于试验商量,小组可自由组合,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后延长题(探究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设计,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育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设计试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1)通过试验,让学生了解弹力,并且知道弹力是一个一般存在的力,通过商量,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2)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及力的测量工具

(3)通过试验,让学生把握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2、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育学生初步的观看,分析和概括能力

(2)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评估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教育目标:通过引导阅读书本材料和做好试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难点:

弹力的了解和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五)教具预备:

(1)弹簧、弹簧拉力器、量程为5牛的条形弹簧秤(附说明书)、50克钩码一盒、演示弹簧秤、各种外形的弹簧秤、质量为100克的钩码

(2)幻灯片、小黑板

(六)教学方法:试验探究、分组商量、合作沟通

(七)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物体会有什么改变?

师:力能转变物体的样子,请几位同学来拉动弹簧拉力器,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1:把弹簧拉得越长,手感觉越吃力

生2:弹簧本身似乎有一个力,不让我们把它拉长。(全班哄笑)

师:撤去这个力后,弹簧长度有何改变?

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师:我这儿还有一根弹簧,若用力压弹簧呢,状况会如何?

学生活动:(3至4人一组)出示幻灯片

试验器材:弹簧

试验目的:通过学习拉伸和压缩弹簧,体会手的感受

试验结果:各组员商量分析

请几组完成试验的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意见看法。

师:像弹簧一样,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抵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力是弹力呢?

学生活动二:分组商量,试举生活中常见弹力的实例。

教师分析总结:

(说明:通过商量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师设疑:前面我们在做拉伸弹簧的试验时,前后几次弹簧被拉伸的长度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师:力有大有小,力的大小应当怎样进行测量呢?---引入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牛的力有多大呢?

生:用手掌托起1个100克的钩码。(让学生感受1牛的力的大小)

师:这时你所用的托力约为1牛,牛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命名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

师:再用手托起科学课本和科学作业本,估计你所用的力的大小?

生:(猜想,答案不一)

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精确地知道我们所用的力的大小呢?

教师讲授: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弹簧秤是一种常用的测力计(出示演示弹簧秤,说明它的原理、构造)

学生活动三:

出示幻灯片

试验器材:

量程为5牛的弹簧秤(附说明书)不同质量的钩码(50克100克150克200克)

试验目的`:

让学生把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试验步骤:

(1)结合说明书,了解弹簧秤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观看弹簧秤面板:分辨指针、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刻度值。

(3)用手拉弹簧秤的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处感受1牛力的大小

(4)在弹簧秤的量程内,让学生拉动秤钩,先估计力的大小,再看指针,自己估计的是否精确。

(5)用弹簧秤测你及同组同学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试验结束:请几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试验结果,并说说你认为在弹簧秤的使用过程中应留意哪些问题?

通过试验,合作与沟通,把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教师小结:

(八):课堂稳固练习(出示小黑板)

(1)某弹簧秤的一端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那么该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少?

(2)使用弹簧秤时,为什么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九)课外扩展试验:探究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前面我们在做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试验时,知道我们一个小组内各组员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同,那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怎样检验你的猜想?为了排除特别性和偶然性,你该怎样处理测量数据?课后完成这个探究题。

(十)教学反思

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对第一次接触力的初一学生而言较难把握,所以本节课先以复习引入,在讲解上节课学问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弹力,通过试验,分析讨论商量举例扩大对弹力的认识。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力。但在教学中发觉,射箭、跳板跳水、撑杆跳高要用到弹力,这教易理解;而生活中遇到的支持力、压力、绳子的拉力也是弹力,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力的测量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程上从演示试验推出力是有大小的,而且说明力的单位是牛顿,并通过用手托起一个100克的钩码感受1牛力的大小,再从让学生掂量托起科学课本所用的力大约有多少?估计是否精确引入力的测量工具----弹簧秤。

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在幻灯片上打出了学生分组试验的试验器材、试验目的、试验步骤、试验完毕,各小组代表发言、互相沟通。这一部分学问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沟通,兴趣地完成试验,并在试验中把握弹簧秤的使用。

但在试验过程中也存在缺乏之处: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常会忽视一些试验的基本操作环节,如:①弹簧秤使用前的指针调零,②拉秤钩时尽量不使拉杆与秤壳接触,③读数时视线应与面板垂直。这是学生的一个试验习惯问题,在以后的试验过程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课后探究题的设计使本节课的内容得到了延长,靠着自己的想象,打开思维空间,并自己收集试验器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校里有课堂,生活中也有课堂,让他们在这个广大的课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

力的作用教学设计2

学问要求: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能力要求:

通过试验培育学生的观看能力,通过力的概念的教学培育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要求: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重点】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难点】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法

【教具】薄板、铁块、弹簧、钩码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通过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学生列举生活中力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概念

1、通过试验使学生获得对力的直观的感性认识

(1)相接触物体间的作用

试验一、铁块将薄板压弯

结论:板的弯曲证明压力的存在

这个压力的产生是铁块这个物体对薄板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试验二、钩码将弹簧拉长(学生依据第一个试验独立进行分析)

结论:弹簧的伸长证明拉力的.存在

这个拉力的产生是钩码这个物体对弹簧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字母F表示

产生力的要素:1、两个或以上物体

2、发生互相作用

说明:一个力的产生要有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时就产生了力;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不接触的物体间的作用(依据前面学问可回答)

试验三、幻灯片演示磁体间的作用

结论:不接触物体间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互相性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1)甲对乙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乙也对甲施加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互相作用

(幻灯片演示)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力的互相作用问题

2、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1)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

(2)由于力的作用是互相的,所以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推断施力物体和受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