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帖赏临第一季01碑_第1页
古帖赏临第一季01碑_第2页
古帖赏临第一季01碑_第3页
古帖赏临第一季01碑_第4页
古帖赏临第一季01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帖赏临01篆书:《峄山碑》峄山碑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此石最佳。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宋代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称长安本,其后全国据此翻刻9种之多。今存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邹县志·古迹卷》记载甚详:"宋元佑八年

(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

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峄山碑(局部)北宋复刻之(长安本)释文:皇帝立国维初逆威动四极武不久灭六暴强道显明既献泰登于绎山群臣二、《泰山刻石》《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登泰山而立。内容主要为在全国重申法令,以保证国家各项制度的实施。此碑明末出土,残存29字,移置碧霞元君祠。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毁于火。嘉庆二十年(公元1872年)蒋固培在玉女池得残石2块,存10字,嵌置于东岳庙。宜统二年,罗正钧、愈庆澜作亭护之,又损一字,存9字。刻石现存山东泰安东岳庙(岱庙)。存世拓本以明代无锡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存136字。此碑传为李斯所书,篆法沉重凝重,古劲厚实,结字略宽,疏密匀称,端庄严整,雍容朴厚。三、《琅琊台刻石》《琅琊台刻石》与《泰山刻石》同年而立。石原在山东诸城县琅琊台,后移至山东省博物馆,1959年移置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此碑四面环刻,明代已中裂,今只存西面13行,共86字。其他面皆漫漶严重,不辨字形。此碑篆法藏头护尾,中锋运行,宛转周到,活泼多变,意趣天成。清人严可均曾按《史记》记载刻石流传。四、《会稽刻石》《会稽刻石》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第五次东巡,登会稽山而立,原石久佚。元代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申屠駉以摹木重刻于浙江绍兴府学。清初尚完好,康熙年间被人磨平,世间拓本较少。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