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分析[提要]“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园区作为先进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动蓬勃进展的产业活动主要载体,既是地区社会经济进展水平的衡量标志,也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对此,零碳园区的建设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是园区才智转型的必由之路,有助于促进工业企业高质量进展,重塑城市进展新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零碳园区建设所遇的障碍,结合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出推动零碳园区建设的可实现路径。
关键词:零碳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全生命周期零碳化设计
《巴黎协定》确定了掌握全球温度上升的目标:将温升掌握在2℃之内,并争取掌握在1.5℃之内。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与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为共同解决气候问题,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我国于2022年9月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园区作为产业集聚进展的核心环节,是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其零碳化建设至关重要。
一、“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园区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的重要载体,其绿色才智零碳转型是实现漂亮中国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打造零碳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园区才智转型的必由之路,是工业企业高质量进展所必需抓住的一波“绿能红利”,是重塑城市进展新格局的需要。
(一)实现“双碳”目标的需要。
园区是我国产业升级与绿色进展的主战场,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进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各类园区超两万个,园区经济对全国经济贡献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了30%,园区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与此同时,园区作为工业企业集聚区,在供应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成为了碳排放的主要源头。据毕马威数据整理显示,工业园区的耗能约占整个社会总耗能的69%,碳排放约占全国总排放的31%。因此,把园区作为“精准减排”的落脚点和攻坚区,以保证节能、降耗、提质、降碳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定要求和重要途径。据初步估算,零碳园区将为国家碳中和目标贡献至少28%的减排量,并带来约3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工业园区零碳化进展对于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园区才智转型的需要。
经过不断的探究和实践,园区在中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着突破和创新,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并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然而,园区在进展的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密集,排放大量污染物,其污染掌握及环境管理力量落后于经济进展步伐,使其成为了高污染区域的代名词。因此,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爱护环境的关系,以促进绿色、零碳、循环进展,是园区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中国工业园区的零碳才智转型迫在眉睫。零碳才智园区建设催生绿色技术、绿色设备、绿色制造以及绿色服务,并影响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应用的进展方向,引领新一场产业供应侧变革,零碳园区建设是园区才智转型的必由之路。零碳才智园区是指在园区规划、建设、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借助零碳操作系统,以精准化核算碳中和目标设定和规划实践路径,以数字化手段整合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碳中和措施,以才智化管理实现产业零碳化进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达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汲取调整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三)工业企业高质量进展的需要。
2022~2030年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工业企业高质量进展的十年珍贵机遇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在零碳的共识和行动中,不但推动了能源革命,而且也开启了一场工业革命。在这十年里,全球工业体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零碳园区则是建设零碳新工业体系的重要载体。能源革命体现在能源生产从化石能源彻底变化为零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能源形态的变化引发工业领域的巨大革命,钢铁、化工、交通、建筑等领域因使用能源形式的转变,而在技术路线和制造设备上发生重大变革,工业产品越来越追踪碳脚印 ,碳排放高的产品竞争力将降低。面对变革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共存,零碳浪潮是中国工业新的进展红利,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逝,但抓住这一波“绿能红利”打造零碳新工业园区,从生产端降碳,全球碳中和就是中国工业企业一次腾飞的进展机遇。零碳新工业园区是建立在可再生能源体系的基础上,而中国幅员宽阔,自然资源禀赋,其可再生能源可满意中国经济进展的数倍,低成本的零碳能源系统将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和产品的定价。当中国工业企业利用充分的绿色、廉价的可再生能源时,中国工厂制造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中国成为世界零碳新工业的中心。
(四)重塑城市进展新格局的需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深化,园区在中国经济进展中的引擎作用越来越突出,产城融合园区成为了践行新进展理念,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空间的重要载体。而在“双碳”战略的推动下,零碳园区更进一步成为进展战略科技力气、推动供应侧改革、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镇化进展质量和构建高质量新进展格局的核心力气。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遵循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依据地方资源优势和综合承载力量,推动城市群健康进展,进一步形成大中小城市群和小城镇协调进展的新城市化空间格局。而园区将土地利用、城市功能、产业要素、政策环境高度耦合,成为城市拓宽产业空间,培育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主要抓手之一。一方面从产业体系的角度将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企业低碳化改造、低碳技术创新供应等,形成低碳绿色产业集群,增加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聚集人口的力量,为城镇化供应平台和空间,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园区零碳化有利于促进城市资源配置智能化,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进展;同时,园区零碳化作为低碳化的城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实现能源供应低碳化、经济进展方式低碳化和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的有效实践。
二、“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障碍分析
进入“十四五”时期,零碳示范园区建设在国内快速推动。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全国已有内蒙古、福建、江苏、浙江、重庆、上海、云南、宁夏、青海、贵州等超过十多个省份开启零碳园区试点建设,零碳园区在2022年迎来进展元年。但由于零碳园区的建设处于初步探究阶段,在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消失了顶层设计不健全、能源结构失衡、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水平不成熟、零碳园区进展与碳约束之间不平衡等障碍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
1、零碳园区内涵熟悉不足。随着国家乐观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零碳园区等新概念不断消失,园区建设对相关概念的熟悉存在不少“误区”。例如,园区相关建设单位对低碳、近零碳、零碳的内涵熟悉不足,将这些概念混淆,将零碳园区建设等同于低碳进展试点;又或者是片面理解零碳园区建设就是要限制生产进展来掌握园区碳排放,达到肯定的零排放。
2、零碳园区规划路径不明。当前,各地对于零碳园区的熟悉也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传统园区往往没有系统化的前瞻性设计,才智化建设以碎片化功能建设为主,缺乏整体性思索,各子系统封闭单一。中国园区数量多、种类广、地方经济进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各异,这对于零碳园区进展路径和规划设计的难度较大。如何针对不同进展水平、不同领域园区选择相对完善且行之有效的路径是一大难点。因此,目前零碳园区的建设还处于早期的概念设计阶段,零碳园区的顶层设计、政策基础等方面仍在探究中,尚未形成明确可行的规划路径。
3、零碳园区标准体系缺乏。目前,国内大多数园区未建立统一的能源资源消耗台账,也没有建立碳排放监测机制,并且国内碳排放核算方法不健全、碳核算边界范围不统一等问题影响零碳园区的建设。缺少标准的规范,整个零碳园区市场进展鱼龙混杂,其建设难以向前推动。2022年3月29日,《低碳/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正式发布,成为国内首个零碳园区标准。不过截至2022年6月,国内暂无零碳园区专项国家标准,也无国标方案,仅有两个针对零碳园区的团体标准发布,国内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二)能源结构失衡。
近年来,中国超过八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于能源活动。与传统园区相比,低碳、近零碳园区对于碳排放要求较高,而零碳园区的要求更为苛刻,零碳园区需要实现园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能源问题即是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但国内“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资源特征表明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2022年我国能源生产中,原煤占比60.0%,石油占比17%,自然 气占比6.1%,其他占比16.9%;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56.0%,石油占比18.5%,自然 气占比8.9%,其他占比16.6%。分析2022~202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变化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呈现“一煤独大”特点。虽然近年来国内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飞速增长,但在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下要实现“双碳”目标,还是相距甚远。国内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与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供应存在结构失衡,这为零碳园区的建设增加压力。(图1)
(三)低碳相关技术水平不成熟。
当前,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总体水平亟待提高。依据中国“碳中和”问题的简单性和紧迫性,迫切需要创新突破低碳技术,尽快建立全面支持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技术体系。从目前零碳园区的进展状况来看,一方面中国低碳技术水平与零碳园区高标准建设的需求还不匹配。现有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很难支持我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从产业实践来看,各地的零碳园区在零碳技术的推广应用、新产品的开发、零碳成套设备的专业化生产等方面普遍存在相互借鉴和相互仿照。另一方面“碳中和”相关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本投入。从企业角度看,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能不成正比,仅从环境爱护和社会责任角度去推动该项工作,难度相对较大,缺乏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机制、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应用推广机制的统筹谋划方案。此外,园区才智化服务不足,数据缺乏治理,信息孤岛现象严峻。各部门的信息系统“烟囱”林立,数据不能有效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峻;同时,基于才智园区的零碳才智园区操作系统如何供应数据集成、消息集成、服务集成等多类标准化的集成方式,实现对能耗数据、储能、光伏等全量业务数据共享、融合联动,将“双碳”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加工处理等相关技术和对应解决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究。
(四)零碳园区建设与碳约束之间的平衡。
我国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进展目标,要求到2030年GDP需要保持5%以上的增长,一次性能源需求保持2%的增长,无疑给实现“双碳”带来巨大挑战。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我国经济进展仍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仍在增长。据英国石油公司(BP)数据,2022年,我国碳排放量达到98.99亿吨,同比增长0.6%,再创历史新高,占全球碳排放量的比重也提升至30.7%,园区脱碳压力巨大,零碳园区的建设进展需要兼顾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我国区域间进展不平衡现象明显,不同区域的进展程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资源来赋,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均需要以产业进展作为基础引擎,也会带来相应的碳排放。在此背景下,园区作为我国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推动自主创新的核心载体,通过依据自身区位特点、进展阶段、产业特点、要素资源等方面,从融入全国大局考虑统筹规划,平衡区域进展与碳约束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经济富强相协调相统一的可持续进展,便成为亟须破解的平衡难题。
三、“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实现路径
在“双碳”战略的推动下,零碳园区的建设将是国家战略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有效落地,是历经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的持续优化迭代,是实现园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的更高要求。零碳园区建设是项简单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打造全生命周期园区零碳化管控设计入手,数字化赋能、完善政策支持、“标准+技术+试点”模式先行、零碳园区建设与零碳城市建设相结合,探究零碳园区建设的可实现路径。
(一)全生命周期园区零碳化管控设计。
零碳排放是低碳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全生命周期园区零碳化管控设计是在园区规划、建设、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
1、在园区规划阶段,通过诊断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零碳园区的建设目标与实施的全部流程、方案。一是做好诊断规划,确定零碳目标和线路图。对于现有园区的零碳化改造,需要针对现有产业结构,构建碳核算模型,进行全量碳数据汇总,进一步科学估算园区碳达峰目标值和达峰期限,在此基础上,结合零碳园区自身具备的能源转型、应用转型、数字化转型三大核心力量,科学选择碳中和路径,并制定分年度、分领域的具体减排时间表,形成精细化的碳排放掌握方案,以确保减排目标切实可行。二是完善顶层设计。对于新建园区,在园区定位、产业选择、空间布局等层面依据碳中和理念统筹规划。依据诊断结果,坚持绿色、低碳、循环进展的原则,根据“规划、建设、运营”的基本思路,参照零碳才智园区蓝图有方案、有支配地推动零碳才智园区建设。此外,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的公共服务职能,强化零碳进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多渠道统筹资源,为园区建设供应资金保障。
2、在园区建设阶段,通过对园区产业和基础设施进行零碳改造与新建设施的绿色方案,实现建设阶段的零碳化,同时为运营阶段降低能源消耗奠定基础。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广普及碳应用,促进产业链优化,并结合实际状况制订产业优化方案。淘汰落后产能,避开引入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项目和企业进入园区;利用低碳设备、低碳技术及低碳材料进行技术改造、装备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进一步实现园区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引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从源头上筑起绿色低碳进展屏障。二是依据园区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方案,完善空间布局,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全面考虑零碳能源体系、零碳建筑体系和零碳交通体系的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园区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地热等)区域。其次,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鼓舞在建筑、生活设施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
3、在运营阶段,通过健全要素配置、创新商业模式,进一步完善碳交易等机制,提高园区的用能效率,促进零碳园区的实现。一是全要素资源配置。加强全要素保障,通过整合配置相关土地、机制、金融、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实现对园区内碳排放及用能的综合分析和实时监测。二是多主体参加监管。首先,建设涵盖园区企业、园区管理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各层级、多方位的监管体系,建设碳监测、碳减排、碳补偿激励机制等碳监测服务平台,实现多元化、信息化监测模式。其次,多平台互联互通,乐观打造碳排放管理信息平台,乐观推动园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招商引资服务平台等互联互通,乐观建设低碳企业库、低碳项目库、低碳能源储备库和政策工具库等专题信息库,以提高碳排放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二)数字化打造才智零碳园区。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的融合进展,正在转变各产业链的管理、运行、生产、传输模式,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数字化赋能是建设零碳才智园区的必由之路。第一,数字化提高经济社会效率。园区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打造更精准的资源部署,更高效地调度指挥与决策体系,提高零碳园区运行效率与管理质量,提升运营收益。其次,数字化驱动技术创新。数字化驱动零碳、减碳、负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及商业化应用,引领园区经济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进展。第三,数字化助力碳监测体系构建。区块链技术可通过链上加密存储园区相关数据,有效监管碳排放、碳资产数据,解决园区企业碳额度安排监督等问题。第四,数字化支撑碳核算体系运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园区碳排放数据的精确 性,有助于园区管理者通过在线监测的方式,更加精准地进行碳排放核算,支撑碳核算体系运转。第五,数字化实现绿色高效、跨域融合。园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依托“城市数字大脑”,将“双碳”作为一个关键模块纳入城市操作系统,汇聚重点企业、楼宇、园区的监测、污染、交通等多方数据,实现对园区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才智管理。此外,数字化联接园区和城市碳管控体系,数字化可实现园区内部管理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全联接,同时联接城市碳管控体系。
(三)充分发挥政策机制作用,保障零碳规划落地。
零碳园区还需要较多的制度建设,尤其要建立碳计量、碳管理、零碳闭环的全局观,亟须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一是需要开发系统、规范、标准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工具包。以与能源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主要核算目标,制定了以直接和间接排放核算的标准性工具方法,进一步解决核算方法的可行性、核算范围的全都性、核算结果的可比性等问题。二是完善国家层面对零碳园区建设的政策支持。统筹协调财税、金融、土地、规划、科技、产业、环保等,健全支持零碳园区建设的“政策包”,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对零碳园区设供应资金支持。鼓舞地方结合实际状况制定配套措施,进一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乐观探究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手段支持零碳园区建设,推动零碳技术产品综合集成应用。三是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有机结合,保障零碳园区建设工程实施。探究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减源增汇,全面开展脱碳行动,落实碳脚印 管理、碳资产管理、碳信用管理与碳市场猜测;强化生态碳汇建设,严抓空间规划管控和生态爱护;在国家碳市场建设中引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引导园区碳交易与碳消费实现“收支平衡”,达到(近)零碳的目标。
(四)加强“标准+技术+试点”模式建设
1、厘清概念内涵,尽快讨论制定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和建设指南。针对零碳园区建设中概念不清、缺乏评价标准等问题,建议从国家层面讨论制定零碳园区建设指南,并依据不同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特点,在综合考虑经济进展水平、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以及碳排放等指标的基础上,将区域碳排放总量是否达峰,产业、建筑、交通、生活等重点领域近零碳排放状况,以及源汇相抵后净碳排放是否接近于零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零碳园区建设指导方针。
2、推动技术创新,实现零碳才智园区创新技术的有效供应。需要依照零碳才智园区蓝图,重点进行以下方向的技术部署。一是重点突破零碳能源技术,尤其是零碳电力技术。围绕能源生产方式深度脱碳,坚决推动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研发低成本储能技术,构建水、风、光等资源综合利用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动工业制造、交通、建筑的电气化进程,加速推动多来源供电终端用电智能匹配的技术体系。二是重点突破负碳技术的研发以及商业化,突破CCUS技术,并充分调动各方力气,通过试点示范探究CCUS项目商业模式。此外,乐观推动信息技术、低碳技术、能源技术在园区场景下的耦合应用,以数字技术为纽带,实现能源零碳转型、终端应用零碳转型技术单元的集成耦合,以才智化的平台实现高效管控,最大限度挖掘相应技术的减排潜力。
3、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先进行局部试点探究,再把试点的阅历做法推广,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别方式,也是园区推动低碳、近零碳、零碳进展路径的必由之路。将来的零碳才智园区将加速构建零碳才智园区标准体系,以先进技术支撑园区零碳进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用更多试点和尝摸索索零碳才智园区的技术方法和工作路径,为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气,为人类解决气候问题作出中国榜样。
(五)零碳园区建设与零碳城市和零碳产业相结合。
坚持产城融合,绿色进展。城市与工业园区具有互动共生关系,在推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共同致力于绿色转型。以融合生态为指引推动产城融合,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合作合同
- 2024年度直播带货合作分成协议
- 船舶制造行业人才招聘服务合同二零二四
- 2024年度市场营销与策划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塑胶制品喷漆承包合同
- 常州2024年度火灾报警系统安装与维护合同
- 第六章2024年度影视制作与发行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瓶盖模具购销合同说明书(2024版)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开发合同:人工智能语音助手研发与推广合作协议
- 2024年度货物买卖合同with售后服务与质保条款
- 《unit 2 you shouldnt be late.》课件小学英语外研社版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 (2014年6月第1版)
- 一年级数学口算凑十法
- 破产流程图最新版本
- 病例报告表(样板)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数学三年级上册
- 机井、管道评定表格
- 医健卫统一资源管理平台解决方案.docx
- 养殖场投资成本分析表格
- 灭火器检查记录表模板
- 在全县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2016年度优秀团队及优秀员工评选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