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2022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_第1页
梧州市2022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_第2页
梧州市2022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_第3页
梧州市2022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_第4页
梧州市2022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梧州市2022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预祝考试顺利!一.综合题库(共1000题)1.我国目前600多座城市中,有2/3的城市缺水。有的城市由于过度使用地下水,已出现城区部分地段塌陷的严重后果。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势已十分严峻,提高城市水利用率已________。A.迫在眉睫B.时不我待C.十万火急D.千钧一发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语境。文段强调在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的急迫性。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迫在眉睫”是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强调的是一种客观上的紧迫,符合文段语境;B项“时不我待”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题干并未体现出现阶段的紧迫感,排除B项;C项“十万火急”较口语化,不符合此文段规范化的表达,排除C项。D项“千钧一发”形容万分危急的情形,不合题意,排除D项。因此,选择A选项。2.颠覆性技术具有两面性,既可能产生正面结果,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它可能对已有的技术和市场带来革命性________,甚至改变世界力量________。通常,这类技术的出现没有规律,更难以________。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用均衡预料B.影响平衡预测C.变革均匀预想D.改革平均预估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第二步,第二空的备选词语较容易辨析,可先从本空入手,所填词语搭配“世界力量”,据此排除A、C、D。第三步,验证剩余两空。先看第二空,所填词语搭配“世界力量”。“均匀”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世界各国的力量不是彼此完全相同的,且“改变力量均匀”表述不当,排除C。“平均”指没有轻重或多少的区别,形容“力量”不恰当,排除D。“均衡”与“平衡”相比,前者更侧重“均”,强调平均,后者更侧重“平”,强调稳定的状态。世界各国的力量不可能平均分配,排除A。“平衡”填入符合文意,且“改变世界力量平衡”为常见表述。验证第一空和第三空,“带来革命性影响”“难以预测”表述均无误。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甚至”递进关联词可知,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改变世界力量之前稳定的状况。A项“均衡”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上相等或相抵,但各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都一样,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B项“平衡”指倾向于保持稳定的情况,符合文意。C项“均匀”指事物各部分数量分布相同;D项“平均”指均匀,没有轻重或多少之别平均分摊,均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和D项。答案锁定B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一、三空。“影响”指起作用,施加作用;“预测”指预先推测或测定,均符合文意。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此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横线处所填词语搭配“世界力量”,且根据前文“颠覆性技术······影响”可知,颠覆性技术可能会改变世界力量当前的状态。B项“平衡”与“世界力量”搭配恰当,符合文意,保留。A项“均衡”虽语义与“平衡”相近,但与之相比更侧重平均分配,如营养均衡,膳食均衡,“平衡”更侧重彼此协调。文段显然并非指“世界力量”分配较为平均,而是彼此协调,彼此制衡,故A项与文意不符,排除。C项“均匀”、D项“平均”均与“世界力量”搭配不当,排除。验证第一空,颠覆性技术可能对已有的技术和市场带来革命性影响,能够体现“颠覆性技术具有两面性”,故B项“影响”符合文意,保留。验证第三空,根据前文“这类技术的出现没有规律”可知,这类技术何时出现,人们是不清楚的。B项“预测”指预先测定或推测,置于此处可体现这类技术出现的规律难以提前预知,符合文意,当选。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颠覆性技术的预测与展望》3.下列关于台风的说法,错误的是:A.台风过境后狂风和暴雨会引发山洪,毁坏房屋B.台风和飓风不是同一种风,台风破坏力更弱C.大西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频繁的地区D.台风登陆后风力减弱,带来的雨水可缓解旱情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地理知识并选错误项。第二步,台风的形成最主要条件是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而能够提供上述条件最好的地区在太平洋热带海域,再加上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造成西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上台风发生最频繁地区。C项错误,但符合题意。因此,选择C选项。A项: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台风登陆后带来的风暴增水可能引发山洪,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A项正确。B项: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生成于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从等级划分来看,风力在12级以上的台风分为三个等级,而飓风等级更多,上限也更高。一级飓风相当于台风或强台风,二级飓风相当于强台风,三级飓风相当于强台风或者超强台风。因此,台风的破坏力更弱一些。B项正确。D项:台风登陆以后,受陆地摩檫力、地形的影响,风力会大大减弱;同时,带来的大量雨水,对于旱情严重的地区有良好的缓解作用。D项正确。4.一项工程,徒弟单独做需要6天完成,师徒两人合作,2天可以完成,那么师傅单独做需要(

)天可以完成。A.2B.3C.4D.4.5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时间类,用赋值法解题。第二步,赋值工作总量为6,徒弟的效率为6÷6=1,师徒两人的效率为6÷2=3,故师傅的效率为3-1=2,可得师傅单独完成需要:6÷2=3(天)。因此,选择B选项。5.目前,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全球业界的焦点,将

移动互联网进入新时代。美国高通公司指出,5G技术将成为同电力、互联网等发明一样的通用技术,

未来的转型变革,重新定义工作流程并

经济竞争优势规则。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同时创造2200万个工作岗位。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带领催生重造B.引领催化重塑C.引导催发制定D.带动催促制订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文段信息“将······移动互联网进入新时代”可知,所填词语搭配移动互联网,并体现5G技术的作用。A项“带领”指率领、领导,B项“引领”指引导、带领,均与“移动互联网”搭配得当,保留。C项“引导”意思是带领、启发、指导,常用于引导创新、思考等,一般不与互联网搭配,排除;D项“带动”指通过动力使有关部分相应地动起来,5G是一项技术而非动力,搭配不当,排除。第二空,根据文段信息“未来的转型变革”可知,所填词语搭配“转型变革”,表达推动“转型变革”之意。B项“催化”指促使化学反应的速率发生改变,有使加快速度之意,可与“未来的转型变革”搭配,表达加快未来的转型变革,保留。A项“催生”比喻催促产品或作品问世,语义不符,排除。第三空,代入验证,B项“重塑”与“重新定义”构成同义并列,符合语境,且与“规则”搭配得当,当选。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移动互联网》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第五代移动通信已成为业界的焦点,将________移动互联网进入新时代”可知,文中要表达的是5G的出现带来了新时代。A项“带领”指在前带头使后面的人跟随着,多用于人,排除A项。B项“引领”指引导,符合文意。C项“引导”指带领,符合文意。D项“带动”比喻通过动力使有关部分相应地动起来或引导着前进或带头做并使别人跟着做,符合语境。第二步,分析第二空。C项“催发”指促使发生或产生,多搭配“灵感”,与“转型变革”搭配不当,排除C项。B项“催化”指促使速率发生变化,用于语境中体现“加速转型变革”之意,符合文意。D项“催促”指对人进行督促,使行动加快,搭配对象多为人,与“转型变革”搭配不当,排除D项。答案锁定B选项。第三步,验证第三空。“重塑......规则”与“重新定义”相呼应,符合语境。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第二步,先看第一空,所填词语表达的是5G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作用,排除适用对象不符的C。第三步,再看第二空,所填词语应表促进之意,排除与“转型变革”搭配不当的D。第四步,最后看第三空,所填词语应描述5G技术,“制定”的主体不能是技术,排除A。第一空,所填词语表达的是5G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作用。“带领”指在前面带头使后面的人跟随着走;领导或指挥(一群人进行集体活动)。其适用对象为人,不能为移动互联网,排除C。第二空,所填词语与“转型变革”搭配,表达的是5G技术对未来的转型变革的促进作用。“催促”指对人进行督促,使行动加快,与“转型变革”搭配不当,排除D。第三空,“制定”指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其主体应为人或组织机构,不能是5G技术,排除A。“重塑”指重新塑造。“重塑规则”搭配恰当。故本题选B。6.下列现象与原理对应错误的是:A.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B.夏季海边经常吹海风——风从高气压的海洋地区吹向低气压的陆地地区C.多云的夜晚一般气温不会太低——大气逆辐射强,形成保温层D.晴朗的天空多是蔚蓝色——蓝色光最不容易被大气分子散射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地理国情并选错误项。第二步,在晴朗的天气里空气中会有许多微小的尘埃、水滴、冰晶等物质,当太阳光通过空气时太阳光中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都能穿透大气层,直接射到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阻挡,从而使光线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现出蔚蓝色,因此蓝色光容易被大气分子散射。D项说法错误。因此,选择D选项。A项:太阳辐射强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晴天多,云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因此太阳辐射强。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A项不选。B项:由于陆地地区比热容远小于海洋地区,因而在夏季陆地地区升温较快,当陆地地区温度高于海洋地区时,地表气压减小,相比之下海洋上空气压升高,因此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海风。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不选。C项:夜间,地表已受不到太阳辐射,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热量,而是地面向空中辐射热量,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地面辐射的热量快,获得大气逆辐射的热量很少,地面得不到逆辐射热量的补偿,使气温迅速下降,所以气温低。在阴天有云的夜晚,云中的尘埃和水汽能大量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方式把一部分热量辐射到地面,而且云层越浓、越厚、越低,逆辐射愈强,对地面热量补偿越多,使地面降温幅度愈小,所以近地面气温高,降温慢。因此,夜间多云,气温不会太低。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不选。7.小张和小李从A地步行出发前往B地,小张步行速度为50米/分钟,小李为60米/分钟,小李在B地等了7分钟后,小张离他还有150米。A、B两地距离为(

)米。A.500B.1000C.3000D.5000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基本行程类。第二步,由题意可知,设小李走了x分钟,则小张走了x+7分钟,则AB的长度是小李的路程,可列方程60x=50(x+7)+150,解得x=50,所以A、B两地距离为60×50=3000。因此,选择C选项。8.把一个正四面体的每个表面都分成9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用任意颜色给这些小三角形上色,要求有公共边的小三角形颜色不同,问最多有多少个小三角形颜色相同?A.12B.15C.16D.18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其他几何类。第二步,正四面体展开成平面后有4个三角形区域,如下图所示,考虑中心的红色三角形区域,根据公共边的小三角形颜色不同,则上色的小三角形数量最多为6个,与之相邻的3个三角形区域,上色的小三角形数量最多均为3个。第三步,故最多有6+3×3=15(个)小三角形颜色相同。因此,选择B选项。9.在21世纪,能源技术方面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

)。A.核能B.电力C.氢能D.太阳能参考答案:AC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A项正确,核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核能可通过三种核反应释放:核裂变;核聚变;核衰变。核能技术与太阳能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的主要标志,对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为主体的传统能源观念,开创了能源的新时代。B项错误,电力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能源。发明于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化高潮。电力技术不属于能源技术方面的高新技术。C项正确,氢能在21世纪有可能在世界能源舞台上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能源,氢的制取、储存、运输、应用技术也将成为21世纪备受关注的焦点。氢能技术属于能源技术方面的高新技术。D项正确,太阳能是由太阳内部氢原子发生氢氦聚变释放出巨大核能而产生的,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太阳能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的主要标志之一。故正确答案为ACD。10.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违背公共利益和行政根本目的的现象。(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0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管理知识。第二步,行政权力负效用也称行政权力的不虞效应,是指行政权力主体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发生的违背对行政权力主体预先设定的目标、社会公共价值和行政根本目的恶的作用及现象。从根本上来看这是由权力的嬗变性所决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转轨期,造成我国行政环境相对复杂化、而且具有多变性、无序性和控制性程度较低等特点,客观上为行政权力运作中的负效用的产生和发生作用创造了条件,行政权力负效用的表现就更为严重。因此,本题正确。11.小陈家住在5楼,他每天上下楼各一次,共需要走120级楼梯。后来,小陈家搬到同一栋楼的8楼,如果每层楼的楼梯级数相同,则他搬家后每天上下楼各一次共需要走楼梯(

)级。A.168B.192C.210D.240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植树问题。第二步,由题意“小陈家住在5楼,他每天上下楼各一次”可知,小陈上一次楼爬了5-1=4(层)楼梯,下一次楼又走了5-1=4(层)楼梯,故其上下楼各一次总共走了8层楼梯,故每层楼梯的级数为=15(级)。第三步,小陈家搬到8楼,且每层楼的楼梯级数相同,则他搬家后每天上下楼各一次共需要走楼梯(8-1)×2×15=210(级)。因此,选择C选项。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植树问题。第二步,小陈家住在5楼,每天上下楼共爬8层,若小陈家住在8楼,每天上下楼共爬14层楼梯,则他搬家后每天共需要走楼梯120×=210(级)。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住在5楼,需要走层楼梯,住在8楼,需要走层楼梯,每层楼梯级数不变,则可得级。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设每层台阶数为n,则在5楼时,应有(5-1)个楼层间隔,在8楼时,应有(8-1)个楼层间隔,总的台阶数=n×楼层间隔×2。题干已知和所求均为上下各一次,故等式右边应乘以2。家在5楼,所以每层间台阶有120÷[(5-1)×2]=15级;家在8楼时,共需走楼梯15×(8-1)×2=210级。故本题选C。12.人有自由意志,即主观判断,个人偏好和选择。从心理学研究来看,越是努力获得的成功,越让人感到幸福;越是需要思考的事物所带来的成功,越让人幸福;越是经过自我控制而得到的满足,越让人幸福。心理学家的追踪实验发现,越是能够忍耐自己冲动的孩子成年以后更容易考大学,更容易结婚,更容易得博士学位,而那些忍不住马上满足自己欲望的孩子更容易退学、更容易离婚,更容易受挫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人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和其获得的幸福感成正比

B.对自由意志的控制程度决定了人们感到幸福的程度

C.幸福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可用心理学方法进行探索

D.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文段开头指出自由意志是主观判断,个人偏好和选择,接着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提出观点,即对自由意志的控制程度决定了幸福的程度,最后通过追踪实验对观点进行论证,故文段围绕“自由意志”和“幸福”展开,强调控制自由意志对幸福感的重要意义,B项为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当选。

A、C、D三项均未提到文段主题词“自由意志”,偏离文段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13.兔子跑7步的时间狗跑5步,狗跑5步的距离兔子跑9步,现在兔子已跑出40米,狗开始追它。则兔子再跑(

)米,狗就可以追到它。A.105B.126C.140D.154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用方程法解题。第二步,假设兔子每步跑x米,速度为V,狗每步跑y米,速度为V,则根据题意得:7x÷V=5y÷V,5y=9x,解得:V∶V=7∶9。假设兔子再跑S米,狗可以追上它,可得:S÷V=(S+40)÷V,解得S=140(米)。因此,选择C选项。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用赋值法解题。第二步,“兔子跑7步的时间狗跑5步,狗跑5步的距离兔子跑9步”,所以兔子的速度∶狗的速度=兔子跑7步的距离∶兔子跑9步的距离=7∶9,所以赋值兔子的速度为7、狗的速度为9,那么40=(9-7)t,t=20,此时兔子又跑了20×7=140(米)。因此,选择C选项。14.某电影公司准备在1~10月中选择两个不同的月份,在其当月的首日分别上映两部电影。为了避免档期冲突影响票房,现决定两部电影中间相隔至少3个月,则有(

)种不同的排法。A.21B.28C.42D.56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题干中给出两部电影之间的间隔最小值,则第一部电影上映月份确定后,第二部电影上映的月份就有一个限定范围。月份为1~10月,则月份靠前的电影必须排在1~7月才那保证两部电影之间相隔至少3个月,依次考虑各月的排片情况,注意考虑两部电影之间的先后关系。当其中一部电影1月上映时,另一部可在4—10月上映,共7种;当其中一部电影2月上映时,另一部可在5—10月上映,共6种;……;依此类推,共有7+6+5+4+3+2+1=28种。再考虑两部电影之间的排列,得到28×2=56种。解题思路:此题有歧义,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以上映日进行间隔,另一种观点是以上映月份进行间隔。讲法一(以上映日进行间隔):正向枚举。要求两部电影间隔至少3个月,两个电影不互相影响,那么第一部电影如果1月1日上映,要独自播放三个月,也就是1、2、3月都是单独播放第一部电影,4月1号就可以上第二部了。则满足要求的排法有:当第一部电影A在1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4、5、6、7、8、9、10月中选择,共7种排法;当第一部电影A在2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5、6、7、8、9、10月中选择,共6种排法;当第一部电影A在3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6、7、8、9、10月中选择,共5种排法;当第一部电影A在4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7、8、9、10月中选择,共4种排法;当第一部电影A在5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8、9、10月中选择,共3种排法;当第一部电影A在6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9、10月选择,共2种排法;当第一部电影A在7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10月选择,共1种排法;共有种排法。同时第一部电影可以上映B,第二部电影上映A,故全部的排法数共有种。故正确答案为D。讲法二(以上映月进行间隔):正向枚举。要求两部电影间隔至少3个月,两个电影不互相影响,那么第一部电影如果1月上映,要独自播放四个月,也就是1、2、3、4月都是单独播放第一部电影,5月1号就可以上第二部了。则满足要求的排法有:当第一部电影A在1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5、6、7、8、9、10月中选择,共6种排法;当第一部电影A在2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6、7、8、9、10月中选择,共5种排法;当第一部电影A在3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7、8、9、10月中选择,共4种排法;当第一部电影A在4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8、9、10月中选择,共3种排法;当第一部电影A在5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9、10月中选择,共2种排法;当第一部电影A在6月上映时,第二部电影B只能在10月选择,共1种排法;共有种排法。同时第一部电影可以上映B,第二部电影上映A,故全部的排法数共有种。小粉笔认为此题应为讲法一。15.黄河下游原来是绕山东丘陵之南注入黄海的。后来,由于中游的黄土高原不断

,下游的广大平原又不断沉降,黄土不断受到侵蚀,

泥沙滚滚流入黄河。到了下游,水中的泥沙逐渐淤积,河床不断抬高,遇到汛期,便会漫溢泛滥,出现改道的现象。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升高掺杂B.降低含有C.下降大量D.抬升挟带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黄土不断受到侵蚀”可知,“中游的黄土高原”和“下游的广大平原”情况相反才会使得黄土不断受到侵蚀,横线词语与“沉降”意思相反,B项“降低”和C项“下降”语意相悖,排除。A、D两项对比,D项“抬升”与“黄土高原”搭配恰当且与“沉降”能够形成更好的对应,当选。A项“升高”一般搭配地位、程度,搭配不当,排除。第二空,代入验证,横线处表述黄土中带有泥沙。D项“挟带”指夹杂,带有,符合文意,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下游的广大平原又不断沉降,黄土不断受到侵蚀”可知,需要有落差才能造成黄土受到侵蚀,横线词语应与“沉降”意思相反,A项“降低”和C项“下降”与“沉降”意思相同,排除A项和C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被侵蚀、风化的黄土是随着水流(来源为降水)被带入黄河的。由“泥沙滚滚流入黄河”可知,是水流“裹挟”着泥沙流入黄河,对应B项;D项“掺杂”表示黄土和泥沙夹杂在一起流入黄河,与语境不符,排除D项。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分析可知,“中游”与“下游”情况相反,由此可确定第一空词语。第二步,验证第二空词语。第一空,由“下游的广大平原又不断沉降”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与“沉降”意思相反,据此排除A、C。“抬升”与“升高”相比,前者与“沉降”结构一致,填入第一空更恰当。第二空,“挟带”指夹杂,带有,填入也符合黄土和泥沙一起被卷着流入黄河的语境。故本题选B。16.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数次面临来自微生物的致命威胁。天花、梅毒、黑死病、流感、霍乱等流行病曾________人类社会数千年。每一次大流行后,它们都会突然________,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A.荼毒

杳无音讯B.摧残

烟消云散C.蹂躏

无影无踪D.肆虐

销声匿迹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文意,每一次流行病流行后都会突然消失,但发生的一切会留在我们的基因和记忆中。A项“杳无音信”指没有一点音信,没有“消失”之意,排除A项。B项“烟消云散”指像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C项“无影无踪”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B项和C项语义程度过重,病毒虽然消失,但是会留在我们的基因、记忆当中,排除B项和C项。D项“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符合文意。答案锁定D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一空。“肆虐”指大肆侵扰或破坏,体现出天花、黑死病、流感等流行病曾危害人类社会数千年,符合文意。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第二步,先看第一空,所填词语修饰的对象是“流行病”,排除语义程度过重的A及不合文意的C。第三步,再看第二空,句意为流行病在每次大流行后都会突然消退,排除语义程度过重的B。第一空,“荼毒”指毒害,修饰“流行病”词义程度过重,排除A。“蹂躏”指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不能修饰“流行病”,排除C。第二空,“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句意为流行病经历过很多次,每次大流行后,都会突然消退。流行病不可能完全消失,“烟消云散”词义程度过重,排除B。故本题选D。解题思路:从第二空入手,横线处表示流行病每一次大流行后,就会突然消失不见。D项“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符合语境,保留;A项“杳无音信”指一点消息也没有,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式联系,侧重强调联系不上,此处并非强调要联系流行病,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烟消云散”像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C项“无影无踪”指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B、C两项均侧重彻底消失,程度过重,天花、梅毒、黑死病、流感等病毒并非流行后就彻底消失不再出现,排除。第一空,代入验证,

D项“肆虐”指任意残害、危害,与“人类社会”搭配得当,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细菌和病毒上了天怎么办?》17.按图:索骥A.一筹:莫展B.拔苗:助长C.抓耳:挠腮D.盲人:摸象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按图索骥”指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不知变通,后也比喻依照一定的线索去寻找事物。“按图”是为了“索骥”,二者为方式目的的对应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一筹莫展”形容遇事拿不出一点办法,没有任何进展。“一筹”和“莫展”不是方式目的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拔苗助长”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拔苗”是为了“助长”,二者为方式目的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C项:“抓耳挠腮”指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又没有办法的样子。“抓耳”和“挠腮”为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盲人摸象”比喻只凭对事物的片面了解,便妄加推断。“盲人”和“摸象”为主谓宾结构,二者不是方式目的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18.道德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

)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A.内心信念B.社会舆论C.法律制度D.传统习惯参考答案:AB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道德知识。第二步,道德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选择ABD选项。C项: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各种制度。法律制度不属于道德调整的手段和范畴。C项错误。19.寻求优越:指一个人为摆脱自卑感而做出的努力。下列不属于寻求优越的是:A.小钱年少体弱,后通过坚持运动成长为一名健美先生B.颜某为准备明天的演讲,已在镜子面前自练了一下午C.小丽说自己参与相亲会穿高跟鞋是让自己看起来高些D.小宁在买东西时总是掂来量去看准是否具有实用价值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寻求优越的一项。分析题干定义,发现其关键点是“为摆脱自卑感而做出的努力”,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定义的关键点分析选项。寻求优越定义的关键信息:为摆脱自卑感。A项,小钱年少体弱,通过坚持运动成为健美先生,是为摆脱自卑感而做出努力,符合定义。B项,颜某在镜子前面自练演讲,是为摆脱自卑感而做出努力,符合定义。C项,穿高跟鞋让自己看起来高些,是为摆脱自卑感而做出努力,符合定义。D项,买东西时掂来量去看准是否具有实用价值,并不是为摆脱自卑感,不符合定义。故本题选D。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一个人为摆脱自卑感而作出的努力。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坚持运动,是为了摆脱年少体弱的自卑,属于“一个人为摆脱自卑感而作出的努力”,符合定义;B项:在镜子前自练了一下午,是为了摆脱在演讲中表现不好而自卑,属于“一个人为摆脱自卑感而作出的努力”,符合定义;C项:穿高跟鞋,是为了摆脱身高的自卑,属于“一个人为摆脱自卑感而作出的努力”,符合定义;D项:买东西时总是考虑实用价值,是为了避免买到华而不实的东西,不属于“一个人为摆脱自卑感而作出的努力”,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定义中强调“为摆脱自卑感”等。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中的坚持运动为改善体弱的身体缺陷;B项中的练习是为防止在演讲中出现失误;C项中的穿高跟鞋是为了避免自身身材矮小的缺陷,均属于为了摆脱自卑感,符合定义。D项中的掂来量去是为了买东西实惠,与自卑感无关,不符合定义。故正确答案为D。20.323,107,35,11,3,(

)A.-5B.C.1D.2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数列之间趋势变化比较大,考虑递推倍数列。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323-2)÷3=107,(107-2)÷3=35,(35-2)÷3=11,(11-2)÷3=3,规律为(每一项-2)÷3=后一项,则所求项为(3-2)÷3=。因此,选择B选项。21.(

)对于

蜜蜂

相当于

产品

对于(

)A.蜂蜜工人B.昆虫企业C.鲜花商店D.蝴蝶原料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将选项逐一代入,判断各选项前后部分的逻辑关系。A项,蜜蜂产蜂蜜,工人制作产品,逻辑关系一致,当选;B项,蜜蜂是昆虫的一种,但企业不是产品的一种,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蜜蜂采鲜花,但产品和商店无此对应关系,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蜜蜂和蝴蝶是并列关系,但产品和原料不是并列关系,后者经过加工得到前者,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是A。22.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第二步,作为质和量之统一的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就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度的辩证原理要求我们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其基本含义是主观的认识和行为必须同客观事物的度保持适合。因此,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D项正确。因此,选择D选项。A项、B项、C项:是正确把握事物所必须坚持的,并带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但不直接涉及“过”与“不及”的问题。A项、B项、C项都与题意不符,不当选。23.边界效应,是指人们喜欢逗留区域的边缘,而区域开敞的中间地带是最后的选择。一般来说,边界是众多信息汇聚的地方,它具有异质性,是变化的所在,容易产生特殊的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边界效应的是:A.在地铁里,人们乐于选择人少的座位B.在就餐时,人们普遍倾向选择靠窗的位置坐下C.在聚会中,人们往往喜欢选择靠边位置坐下D.在广场上,人们常常选择广场四周的花圃坐下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喜欢逗留区域的边缘。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乐于选择人少的座位,但人少的地方不等同于“边缘”,不符合定义;B项:选择靠窗的位置坐下,属于一个区域的边缘地带,符合定义;C项:喜欢选择靠边位置坐下,属于一个区域的边缘地带,符合定义;D项:选择广场四周的花圃坐下,属于一个区域的边缘地带,符合定义。因此,选择A选项。24.游轮

对于

相当于

对于

宣传A.观光;海报B.航行;飞机C.客轮;讲座D.港口;广告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A项:“游轮”具有“观光”的功能,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海报”具有“宣传”的功能,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B项:“游轮”与“航行”属于主谓关系,“飞机”与“宣传”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游轮”和“客轮”都是轮船,二者属于并列关系,“讲座”具有“宣传”的功能,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游轮”停靠在“港口”,二者属于地点对应关系,“广告”具有“宣传”的功能,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25.专家:青年A.四季:春天B.省会城市:太原C.运动员:大学生D.动物:养殖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有的专家是青年,有的青年是专家,二者是交叉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春天是四季的组成部分,二者为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太原是省会城市,二者为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有的运动员是大学生,有的大学生是运动员,二者是交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D项:动物是养殖的对象,二者为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26.甲冒充某企业核心技术人员,高价出售机密材料,获利120万元,其行为构成(

)。A.诈骗罪B.渎职罪C.敲诈勒索罪D.职务侵占罪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刑法。A项正确,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甲虚构自己是核心技术人员的事实,隐瞒真相,非法获利,其行为构成诈骗罪。B项错误,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甲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体不适格。C项错误,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恐吓、威胁或要挟的方法,非法占用被害人公私财物的行为。甲没有使用恐吓、威胁或要挟的方法,非法占用被害人公私财物。D项错误,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甲并不是某企业核心技术人员,而是冒充的,不构成职务侵占罪。故正确答案为A。27.王嘉洪将10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定期5年,利率为4.25%,在存满2年时,由于急用,一次取出所有本金,当时活期利率为0.25%,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王嘉洪获得的本息为:A.10025元B.10052元C.10050元D.12080元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宏观经济知识。第二步,提前支取时,银行利率只能按活期计算,因此王嘉洪在存满2年时获得的利息为10000×0.25%×2=50元,本息为10000元+50元=10050元。因此,选择C选项。28.204,180,12,84,-36,(

)A.60B.24C.10D.8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解法一:第一步,数列交叉变化,优先考虑做和。第二步,做和如图所示:和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则下一项为,所求项为24-(-36)=60。因此,选择A选项。解法二:观察数列发现-36=(12-84),84=(180-12),12=(204-180),规律为第三项=(第一项-第二项),所求项为[84-(-36)]=60。因此,选择A选项。29.结尾的四句“为什么……”表明了作者的感悟。下面选项中,对作者的感悟概括不恰当的是:A.陕北的这一切都是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的结果B.陕北的山是他们物质和生命的源泉C.陕北的山是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寄托D.陕北的山孕育了动人的故事,引领人们振作精神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篇章。第①段引出“陕北的山”这一话题;第②段阐述山是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第④段到第⑦段表达出对陕北的山强烈的赞美之情;第⑧段通过一系列排比总结出这一切都是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的结果。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孕育了动人的故事,引领人们振作精神”并非是作者在文段中的感悟。因此,选择D选项。A项:对应第⑧段一系列“为什么……”。B项和C项:对应第②段“山是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30.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该(

)。A.负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B.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负民事责任,但不予以免除处罚D.负刑事责任,可以减轻但不可以免除处罚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刑法。《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一、二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故正确答案为B。31.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项填在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图形组成相似,优先考虑样式类。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每幅图都存在长方形,问号处图形应有长方形,只有A项符合。因此,选择A选项。32.人类很早就知道城墙的防御效果,古往今来,不知上演过多少隔墙而战的攻防战役。蒙古人开始征战世界时,善于野战的游牧骑兵团对攻城战束手无策。但蒙古人善于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攻城的战术,并将各地的攻城武器集中起来综合使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固若金汤的城池都被摧毁了。欧洲当时那些较薄的城墙,根本不能抵御蒙古人的攻击,特别是蒙古人开始使用多种威力巨大的火器,更具破坏性。从此以后,由于火炮的火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蒙古兵团是怎样征服欧洲的B.城墙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C.火器是如何在攻城战中发挥作用的D.蒙古的游牧兵团是如何调整战术的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先说城墙的防御功能。之后以蒙古人征战世界为例,说明蒙古人运用攻城的战术以及火器,使得城墙的作用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最后一句为主旨句,“由于火炮的火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文段主要在讨论城墙的防御功能怎样逐渐消失的,主体词是“城墙”。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城墙的发展历史,此类论述逻辑,重点落在最后,即最终结果。文段首先肯定了城墙在古代的防御作用,然后介绍了蒙古人通过战术、火器等的综合运用,突破了城墙的防御,最终使得城墙失去作用从而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文段围绕“城墙”展开,选项中与此相符的只有B项。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句引出城墙的防御功能。第二、三句描述蒙古人的攻城历史,通过运用攻城战术和火器摧毁了许多固若金汤的城池,从而使城墙的作用逐渐消失。第四句即为主旨句,由于火炮的火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B项,第四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的是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城墙是如何逐渐消失的。A项蒙古兵团征服欧洲并不是文段的重点,文段强调的是城墙作用的消失,所以城墙这个主体对象必须抓准,排除;同理可知,C项与D项亦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33.清朝康熙年间江南总督张伯行自上任之始,就书一块匾悬挂于堂中自勉:“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匾上文字主要表达的意思是:A.君子慎独B.廉不沽名为正,官亦能贫是清C.要耐得住寂寞,做得到“寡欲”D.多吃多占实际是在损害“清廉知耻”之德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匾上的文字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占用民脂民膏,多用一丝一毫都是不义之举,有损廉耻。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D选项。A项:指一个人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B项:不是为了获得名声才奉行廉洁,这是真的正直。当官也能忍受贫困,这才是真的清正。C项:意思是要耐得住寂寞,做到清心寡欲。34.公共管理的内核和基础是:A.质量B.效益C.服务D.效果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管理知识。第二步,公共部门是在服务的理念的基础上开展服务承诺活动的。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服务是公共管理的内核和基础,公共管理的目的不是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价值,而是为他们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公营部门必须大力増强公共服务职能,发展和完善有关的公共设施,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服务是公共管理的内核和基础。因此,选择C选项。35.旱田作物∶粮食作物∶高产作物A.工业酒精∶食用酒精∶医用酒精B.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C.领军人物∶新闻人物∶公众人物D.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高等动物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旱田作物”指生长在土地表面不蓄水的田地里的作物,“粮食作物”指为人类提供基本食粮的作物,“高产作物”指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作物,两两之间属于交叉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工业酒精”“食用酒精”和“医用酒精”是根据酒精的用途进行的分类,三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B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与“解放日报”是三种报纸,三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C项:“领军人物”指各行各业中出类拔萃的人,“新闻人物”指能够引起话题的人物,“公众人物”指在一定范围内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具有重要影响,为人们所广泛知晓的人物,两两之间属于交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D项:“脊椎动物”指有脊椎骨的动物,“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个纲,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高等动物”指身体结构复杂、组织和器官分化显著并具有脊椎的动物,与“脊椎动物”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因此,选择C选项。36.1,13,45,169,()A.443B.889C.365D.701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数列增长速度较快,但幂次数列和递推数列均无规律。考虑机械划分,观察可发现:1可拆分为,13可拆分为,45可拆分为,169可拆分为。构成的新数列为连续自然数的平方数数列,则题干所求项各位数之和应为,观察选项,只有B选项符合要求。故正确答案为B。37.在地球构造活动频繁时期,环非洲、南美和欧洲的新海洋盆地开始扩展,产生了新的空间,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的生物发生反应,死了的生物随后被埋在海底沉积物中形成了富含碳元素的页岩,大气中的碳被固定下来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下降,减小了温室效应并降低了全球温度,这对海洋生命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变冷或变暖后果同样严重。以下哪项为真,最能支持科学家的判断?A.在全球变冷的200年后,由于频繁的火山爆发使得固化在岩叶中的碳以CO₂的形式产生到大气层,部分恢复了温室效应B.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生物危机,科学家发现在26万年前全球变冷的时期,海洋生物发生过类似的危机C.大规模且长期的自然变化,或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全球温室效应在短期内的巨大改变对整个系统来说都具有冲击作用D.科学家观察到气候变冷的发生超过几百万年而不是几十或几百年,这还很难和我们迅速变化的现代气候条件联系起来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全球变冷或变暖后果同样严重。论据:大气中的碳被固定下来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下降,减小了温室效应并降低了全球温度,这对海洋生命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后果。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无关选项。选项只能说明全球升温了,但是论点讨论的是全球升温或降温的后果,论题不一致,排除。B项:增加论据。“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生物危机”说明全球变暖后果严重,“全球变冷的时期,海洋生物发生过类似的危机”说明全球变冷后果同样严重,具有加强作用。C项:无关选项。说明全球变暖后果严重,但未与变冷的后果相比较,论题不一致,排除。D项:无关选项。本项指出“超过几百万年的气候变冷”很难与“迅速变化的现代气候条件——气候变暖”联系起来,说明气候变暖的结果与气候变冷的结果无法进行比较,论题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题干结论为:全球变冷或变暖后果同样严重。B项指出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生物生态危机,变冷时期也发生过类似的危机,说明全球变冷和变暖都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的后果,支持了科学家的论断。A、C两项并未体现全球变冷或变暖对生物造成的影响,排除;D项是无关项。故答案选B。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论点论据。论点:全球变冷或变暖后果同样严重。论据:全球降温给海洋生物带来过非常严重的后果。第二步:判断加强方式。本题论点需要多个论据证明,题干论据只涉及了变冷的情况,所以需要补充新论据加强论点。第三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所说的全球变冷之后又部分恢复了温室效应并没有涉及变暖或变冷的后果,属无关选项,排除;B项既说了变暖导致生态危机,也说了变冷也会发生类似危机,补充了新论据,说明变冷变暖的后果一样严重,加强了论点,为正确选项,当选;C项所说的冲击作用未说明是否带来严重后果,也是属于无关选项,排除;D项涉及到的时间长短问题,均与论题无关,也没有涉及变冷或变暖的后果,属无关选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38.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一般是在每年的:A.2月3日-5日B.2月17日-19日C.3月4日-6日D.3月19日-21日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第二步,立春,喻意春季的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是在公历每年的2月3日-5日。从这一天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季。因此,选择A选项。二十四节气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39.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业务活动中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只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便不必征得公民的同意。(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1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时事热点知识。第二步,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指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范,并经被收集者同意。因此,本题错误。40.音爆是飞行器在突破音障时,由于对空气的压缩无法迅速传播,会逐渐形成激波面,激波面上高度集中的声学能量引起巨大响声,让人耳感受到短暂而极其强烈的爆炸声。音爆只有在突破音速即超音速飞行时才会产生。音爆云则是以飞行器为中心轴、从机翼前段开始向四周均匀扩散的圆锥状云团。其产生主要是由于气流流速突破音速时比空气传导速度更快,无法有效向下拉气流,导致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水气凝结成微小的水珠,肉眼看来就像是云雾般的状态。音爆云在跨音速飞行时常常出现,但不仅在跨音速飞行时才能出现。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爆产生时就会出现音爆云B.音爆云出现标志着音爆产生C.音爆云出现说明突破了音障D.音爆产生时是超音速飞行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音爆:“飞行器在突破音障时”、“对空气的压缩无法迅速传播,会逐渐形成激波面”、“激波面上高度集中的声学能量引起巨大响声,让人耳感受到短暂而极其强烈的爆炸声”、“只有在突破音速即超音速飞行时才会产生”;音爆云:“以飞行器为中心轴、从机翼前段开始向四周均匀扩散的圆锥状云团”、“产生主要是由于气流流速突破音速时比空气传导速度更快,无法有效向下拉气流,导致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水气凝结成微小的水珠,肉眼看来就像是云雾般的状态”、“在跨音速飞行时常常出现,但不仅在跨音速飞行时才能出现”。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音爆云在跨音速飞行时常常出现,说明在跨音速飞行时也可能不会产生音爆云,而音爆只有在突破音速即超音速飞行时才会产生,说明音爆产生时也有可能不会产生音爆云,因此“音爆产生时就会出现音爆云”的说法不正确,排除;B项:音爆云不仅在跨音速飞行时才能出现,意味着音爆云可能在非跨音速飞行时产生,而音爆只有在突破音速即超音速飞行时才会产生,因此可能出现有音爆云但没有音爆的情况,因此“音爆云出现标志着音爆产生”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说的是音爆云出现说明突破了音障,音爆是飞行器在突破音障时产生的,而音爆云的出现并不能说明突破了音障,因此“音爆云出现说明突破了音障”的说法不正确,排除;D项:说的是音爆产生时是超音速飞行,符合音爆“只有在突破音速即超音速飞行时才会产生”,符合定义,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提问方式,确定为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1)音爆:只有在突破音障即超音速飞行时才会产生。(2)音爆云:在跨音速飞行时常常出现,但不仅在跨音速飞行时才能出现。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跨音速飞行时会产生音爆,结合关键信息(2)可知音爆产生时不一定会出现音爆云,说法错误;B项:根据关键信息(2),音爆云在跨音速飞行时常常出现,但不仅在跨音速飞行时才能出现,因此音爆云出现不代表一定产生了音爆,说法错误;C项:根据关键信息(2),音爆云在跨音速飞行时常常出现,但不仅在跨音速飞行时才能出现,因此音爆云出现不代表一定突破了音障,说法错误;D项:根据关键信息(1)可知,音爆只有在突破音障即超音速飞行时才会产生,所以音爆产生时是超音速飞行,说法正确。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题干涉及音爆、音爆云两个定义,要求选择说法正确的一项。需要对两个定义都理解到位,分析发现,音爆定义的关键点为“飞行器在突破音障时,产生的让人耳感受到短暂而极其强烈的爆炸声”“只有在突破音障即超音速飞行时才会产生”,音爆云定义的关键点为“水汽凝结成微小的水珠,肉眼看来就像是云雾般的状态”“在跨音速飞行时常常出现,但不仅在跨音速飞行时才能出现”,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定义的关键点分析选项。音爆定义的关键信息:只有在突破音障即超音速飞行时才会产生。音爆云定义的关键信息:水汽凝结成微小的水珠,肉眼看来就像是云雾般的状态;在跨音速飞行时常常出现,但不仅在跨音速飞行时才能出现。A项,根据音爆云的定义可知,音爆云产生时需要存在一定量的水汽,但音爆产生时可能并不存在足量的水汽,说法错误。B、C两项,根据音爆和音爆云的定义可知,音爆只有在突破音障即超音速飞行时才会产生,音爆云不仅在跨音速飞行时才能出现,因此音爆云出现时不一定产生了音爆,也不一定突破了音障,说法错误。D项,根据“音爆只有在突破音障即超音速飞行时才会产生”可知,音爆产生时是超音速飞行,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41.国家为了(

)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A.公共利益B.公民利益C.村民利益D.集体利益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宪法。根据《宪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故正确答案为A。42.2,9,11,20,31,(

)A.39B.43C.47D.51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题干数列整体呈递增趋势,但两项间的差不存在规律,考虑和运算,发现连续三项之间存在明显的和运算关系。两项和数列。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即2+9=11,9+11=20,11+20=31,以此类推,应填入20+31=(51)。故本题选D。43.造成臭氧空洞的元凶是:A.二氧化碳B.煤粉尘C.氟利昂D.二氧化硫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化学知识。第二步,臭氧空洞是氟利昂的过度使用造成的,氟利昂是一种常见的制冷剂,其种类很多,常见的有R22、R32、R134a等。氟利昂一般在常温常压下均为气体,略有芳香味。在低温加压情况下呈透明状液体。能与卤代烃、一元醇或其他有机溶剂以任何比例混溶,氟制冷剂之间也能互溶。由于氟利昂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表面张力小、汽液两相变化容易、无毒、亲油、价廉等,被广泛应用于制冷、发泡、溶剂、喷雾剂、电子元件的清洗等行业中。氟利昂排放到大气中会导致臭氧含量下降,导致臭氧空洞。因此,选择C选项。44.厌学是低龄学生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50名被调查有厌学情绪的低龄学生中,有511名在最近4个学期成绩呈持续下降趋势。因此,研究者认为,厌学的学生成绩会持续下降,这是因为其厌学情绪会导致旷课、逃学等现象,对教师和家长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研究者的结论?A.大多数低龄学生都有厌学情绪B.逃学导致低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C.随着课程难度不断增加,大部分低龄学生成绩都会持续下降D.低龄学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是厌学情绪的主要表现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厌学的学生成绩会持续下降。论据:厌学情绪会导致旷课,逃学等现象,对教师和家长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增加论据。该项指出大多数低龄学生有厌学情绪,说明低龄学生有厌学情绪,具有加强作用。B项:削弱原有论据。选项表明逃学导致了低龄学生厌学,可以削弱。C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大部分低龄学生成绩都会持续下降,与论点厌学学生无关,不具有削弱作用D项:无关选项。该项强调的是厌学的表现形式,与论点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第四步,强度比较。根据语义理解,增加反向论据的力度更强。因此,选择B选项。45.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自然人出生,并为自然人终身享有。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至自然人死亡时终止。(

0.正确

1.错误参考答案:0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民法。

《民法典》第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故表述正确。46.A公司从那些由于经常乘坐B航空公司的飞机而得到B航空公司奖励票券的人们那里买来了一些免费旅行票券,将这些票券以低于从B航空公司购买机票的价格向人们出售。这种票券的市场交易导致了B航空公司的收入损失。为抑制这种免费旅行票券的买卖行为,对B航空公司来说最好的做法是限定:A.票券的使用者只能是那些被奖励了票券的人B.某一年里一个人被奖励的票券的数量C.旅行者使用票券旅行的路线的数量D.票券发行后可以被使用的时间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抓住题干主要信息。第一句:A公司从获得B航空公司奖励票券的人们那里购买免费旅行票券,并以低于B航空公司购买机票的价格出售;第二句:A公司的票券交易使B航空公司受到损失。第二步:分析题干信息,结合选项得出答案。由题干可知,是A公司的票券交易使B航空公司受到损失,只要限定旅游票券只供被奖励的人使用,票券买卖就失去意义,这样就能保证B航空公司的利益,即A项的做法是正确的;B、C、D三项只是对奖励票券加以限制,不影响其他人使用奖励票券,所以无法抑制票券买卖交易。故正确答案为A。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票券的使用者进行限定,A公司就算买到票,也无法进行售卖,因为其他人没有权利使用,所以不会有人购买,从根本上杜绝了这种买卖行为,可以推出;B项:限制被奖励的票券的数量,只是一定程度上进行限制,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买卖行为,不是最好的做法,排除;C项:限制旅行的路线的数量,只是一定程度上进行限制,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买卖行为,不是最好的做法,排除;。D项:限制使用的时间,只是一定程度上进行限制,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买卖行为,不是最好的做法,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B航空公司要抑制这种买卖行为的最好做法,即让这种买卖行为失去价值即可。A公司对免费票券的交易行为导致了B航空公司的收入损失,要抑制这种票券的买卖行为,最好的做法就是限制票券的使用人,使得票券的买卖变得无意义,即A项。B、C、D三项都不能抑制票券的买卖行为。故本题选A。47.事业∶顺利A.墙壁∶依靠B.电脑∶方便C.梦想∶美好D.家人∶陪伴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顺利”可以修饰“事业”,二者属于偏正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依靠”与“墙壁”是动宾关系,排除;B项:“电脑”可以带来“方便”,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C项:“美好”可以修饰“梦想”,二者属于偏正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D项:“陪伴”与“家人”是动宾关系,排除。因此,选择C选项。48.公文中的疑问语气一般较少使用“啊”、“呢”、“吧”等语气词。(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0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公文的基本知识。公文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其要求语言表达规范,做到准确、简洁、庄重、严谨。常用的基本表达方式包括叙述、议论、说明等。一般很少使用语气词(吗、呢、吧之类)、感叹词(啊、呀、唉之类)和感叹符号。通常使用惯用词,如特此通告。故表述正确。49.高油价时代,如何节油成为车主们关注的焦点,于是各种节能产品________,汽油清净剂、节油贴、节油丸、省油精等________。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应运而生

层出不穷B.供不应求

五花八门C.应接不暇

举不胜举D.琳琅满目

屡见不鲜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于是”的因果关系可知,原文表达的是由于节油被关注,所以节能产品产生了。A项“应运而生”指顺应时机而产生,符合语境。B项“供不应求”指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文段未体现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与语境不符,排除B项。C项“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繁多,应付不过来,主语多数情况下是人,与“节能产品”搭配不当,排除C项。D项“琳琅满目”指美好的事物很多,常与商品搭配,在此处不能与前文形成因果关系,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答案锁定A项。第二步,验证第二空。汽油清净剂等产品层出不穷,表示不断出现,符合语境。因此,选择A选项。五花八门: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举不胜举: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50.下列哪一项与文章第一句描述的情况最相似:A.尽管一个城镇的居民减少了个人用水量,但由于城镇总人口的稳步增长,城镇的供水继续减少B.虽然一个国家降低了国道上的限速,但是由汽车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却在不断增加C.虽然一个城镇为了避免增税而减少其公共服务,但其税率却超过了周边地区的其他城镇D.虽然一个国家试图通过在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加税来增加国内商品的销售,但是进口商品在国内的销售继续增加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语境。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个体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总量在增加,总体状况并没有好转。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与文章第一句情况最相似。因此,选择A选项。B项、C项和D项:均体现不出个体情况好和总体情况差的关系。51.对行政信息管理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从行政信息生成后收集、加工整理、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的一系列环节为主要对象,研究如何高效、高质量地开展管理活动,这属于(

)视角。A.技术B.内容C.经济D.人文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管理知识。第二步,从内容视角研究行政信息管理,主要是从行政信息生命周期出发,以行政信息生成后收集、加工整理、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的一系列环节为主要对象,研究如何高效、高质地开展管理活动,它与信息管理科学、传播学等学科内容密切相关。因此,选择B选项。A项:技术视角,如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达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的目的。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C项:经济视角,将行政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来研究。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D项:人文视角,主要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作用、行为和心理。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52.①因火焰的热量而变成气体

②因此,烛芯就显得尤为重要

③变成气体的蜡则可以在火焰中燃烧

④液体的蜡会堆积在里面,并在烛芯中向上移动

⑤点燃烛芯后,蜡烛的上部会因受热面熔化成碗状

⑥蜡烛一般是由石蜡制成,但直接用火很难点燃固体蜡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⑤②④①③

B.⑥⑤④①③②

C.⑥②⑤④①③

D.⑥②⑤①③④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对比选项,首句均为⑥句。

进一步观察选项发现,应对比⑥句后面接②句还是⑤句,⑥句指出直接用火很难点燃固体蜡,②句通过“因此”得出结论,介绍烛芯的重要性,故⑥②两句可形成因果关系,构成捆绑,保留C、D两项。⑤句介绍点燃烛芯后蜡烛的变化,根据逻辑顺序,应先引入“烛芯”这一话题,再具体解释“点燃烛芯后的蜡烛变化”,故②句应在⑤句之前,排除A、B两项。

对比C、D两项,开头均为⑥②⑤三句,区别在于④句和①③两句的先后顺序,①句指出因火焰的热量而变成气体,③句指出变成气体的蜡可以燃烧,④句介绍液体蜡的情况,根据蜡烛燃烧时“固体-液体-气体”的变化规律可知,④句应在①③两句之前,排除D项,对应C项。

故正确答案为C。53.下列成语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多多益善

指鹿为马

毛遂自荐B.精忠报国

闻鸡起舞

望梅止渴C.纸上谈兵

投笔从戎

乐不思蜀D.破釜沉舟

草木皆兵

负荆请罪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历史事件的排序。第二步,“纸上谈兵”的是战国的赵括,“投笔从戎”的是东汉的班超,“乐不思蜀”的是三国的刘禅。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种考查时间顺序的“选是题”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根据自己熟悉的内容,排除错误的选项。本题可以联系成语所涉及的主人公来分析时间先后顺序,如B项破釜沉舟的主人公项羽、负荆请罪的主人公廉颇与蔺相如,C项指鹿为马的主人公赵高、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毛遂,D项精忠报国的主人公岳飞、望梅止渴的主人公曹操,可见B、C、D三项排序错误。A项“纸上谈兵”发生于战国时期,“投笔从戎”发生于东汉时期,“乐不思蜀”发生于三国时期,A项正确。B项“破釜沉舟”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秦朝末期,“草木皆兵”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东晋,“负荆请罪”发生于战国时期的赵国,顺序不对,B项错误。C项“多多益善”发生于西汉,“指鹿为马”发生于秦朝,“毛遂自荐”发生于战国时期,顺序不对,C项错误。D项“精忠报国”发生于宋朝,“闻鸡起舞”发生于东晋,“望梅止渴”发生于东汉末年,顺序不对,D项错误。故本题选A。解题思路:A项,“多多益善”指的是汉朝的韩信,“指鹿为马”指的是秦国的赵高,“毛遂自荐”指的是战国的毛遂;B项,“精忠报国”指的是宋朝的岳飞,“闻鸡起舞”是指东晋的祖逖,“望梅止渴”指的是东汉的曹操;C项,“纸上谈兵”指的是战国的赵括,“投笔从戎”指的是东汉的班超,“乐不思蜀”指的是三国的刘禅;D项,“破釜沉舟”指的是秦朝的项羽,“草木皆兵”是指东晋的苻坚,“负荆请罪”是指战国的廉颇,ABD三项时间排序有误,排除。故正确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