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二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全练通考情一点明考点三部曲课堂四面清考纲要求2012年安徽省《考试说明》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纲解读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即理解对文
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的
内涵(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即能结合上下
文理解文章中提纲挈领的、过渡性的、总括性
的等关键语句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
征义等。3.“筛选”指根据试题要求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来
辨别选项信息的正误,“整合”指对原文信息根据题
干要求进行筛选并进行组合表述。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即研究文章整体
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顺序,抓
住要点。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
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在整体
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
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考情分析1.选材范围:在高考考卷中出现的论述类文章有三个
特点:一是篇幅比较短小,文字比较简洁,全文约500~900字,大都是大众化、通俗化的报道;二是信息密度比较大;三是成果价值高,成果发布的时间近,因而常常是最新的往往又是水平最高的理论成果。2.试题样式: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近几年来的试题
样式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每年都考,考查三个选择题。
3.考题特点:考点分布集中,该考点的两个层级,
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如
“筛选信息,概括文意”几乎每年都考。考点一
般采用单一命题形式,但考点的题号位置会有所
变动。一、高考命题常见设误八大类型2013年高考选择性题目的考点依然会在两个层级中选择三个考点考查,考题选项重点将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错误“干扰项”:干扰类型情况诠释选项特征偷换概念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干扰类型情况诠释选项特征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1)选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有关,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选句通过另外组合形成一种新的说法。干扰类型情况诠释选项特征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等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等。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等)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干扰类型情况诠释选项特征混淆范围
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偶尔与往往、轻度与严重等。注意选项句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全、必须、一定,严重、非常等。干扰类型情况诠释选项特征混淆时态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这一现象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选项句中要注意一些表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干扰类型情况诠释选项特征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干扰类型情况诠释选项特征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等。主客倒置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不合逻辑。
注意比较选项句中陈述对象或被陈述对象的位置。特别提示:1.对于本专题而言,高考涉及的考点较多,但是通过历年高考试题的题目、答案分析和学生做题实际情况来看,都可以归结于对学生的阅读筛选对比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说考生需要把各个选项代入原文仔细阅读,进行反复比对,找出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在这里我们结合多年命题经验和教学经验,为考生提供一种简洁实用的方法——妙解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性题目之“四步解题法”。这个方法可以不必让学生研究枯燥无味的各种考题类型。二、高效解题技法例析2.下面文中标注“T×-×”代表前面的文中语句与后面题目的某一选项有密切联系。我们在文中作出标注,就是为了强化考生在文中捕捉有效信息的意识。[典例一]
(2011·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任何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与第一自然段“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二是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相比对。偷换概念通过比对第一段内容,尤其是首句及“一是说……”和“二是说……”可知,考生容易产生的误区为“艺术世界”,认为“艺术世界”与原文的“艺术的想象”不能等同,但联系下文“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这“想象的空间”就是“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B.想象空间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与第二自然段“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相比对。范围过宽通过比对,我们发现,原文是说“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还有“后一种”,所以此选项“范围过宽”,不符合原文的意思。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C.想象空间是作家经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与第三自然段“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则是自由的”相比对。偷换概念通过比对第三段“想象空间不是……而是……的产物”等句可知,考生的误区为选项中的“作家”,原文是“创造者”,实际上这是选项玩的文字游戏,“创造者”就是“作家”。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与第三自然段“《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相比对。范围过宽通过比对,原文是说《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所以部分考生认为选项“范围过宽”,其实作者举《红楼梦》的例子就是论证“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的体验”的。所以此选项正确。[答案]
B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与第一自然段“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相比对。张冠李戴通过比对,我们不难发现选项中“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错,举自幼目盲的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与整个第二自然段相比对。范围过宽
通过比对,我们不难发现原文中说的“太虚幻境构筑的一个梦幻空间”,并不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与整个第三自然段相比对。偷换概念通过比对,我们很容易找出关键句“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既然有差别,就要说出差别,所以运用了对比手法。考生的易混点在于“客观存在”和“自由构造”,认为是“偷换概念”,原文“现实空间……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就是“客观存在”,下面谈的就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所以此选项正确,符合原文。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与全文相比对。自相矛盾选项设置本身就自相矛盾,既然先分后总,又怎么把这三个问题并举,通过阅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结构方式不是先分后总,而是并列式。[答案]
C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相比对。无中生有通过比对,我们发现“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于文无据。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与第二自然段“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相比对。张冠李戴通过比对,我们很容易发现原文第二段介绍了两种想象空间,其中第二种“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才“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它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第二自然段“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相比对。概念不清通过比对,我们很容易看出“梦幻空间”隶属于“想象空间”。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与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相比对。混淆时态易混点是选项中的“能够超越”与原文中的“是对……的超越”,仔细理解,我们能判断出此选项是符合作者观点的。[典例二]
(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衡中西以相融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T3-A]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T1-A]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T1-D]、[T3-A]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T1-B]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T3-A]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T2-A]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T2-B]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T2-C]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T3-B]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T3-C]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T3-C]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T2-D]、[T2-C]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T1-C]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T3-D]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T1-C]、[T1-A](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与第一自然段第三句“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和最后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比照中思考……获得新境界”比对。无中生有通过比对我们能发现第一自然段的“它们”指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很显然是指“不同的传统”,“碰撞、影响、融合”在原文中都有对比点。易错点在“实践”二字,考生会误认为“无中生有”,其实此选项需要融合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中的“引导实践”来理解。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此选项需要比对第一自然段中的五、六、七(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三句话。外延过宽通过对比这三句话,我们不难发现“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就是“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在原文中的对比点是“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学生的易错点是“绘画领域”,原文是“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此处易理解为“外延过宽”,但这里运用了以点带面的写法。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与原文最后一段“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和“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相比对。未然必然在比对中可以领会到“表面上是两个传统”就是指“中西传统”,“观察”“比照”“发现”“规律”“实践”在原文中都能找到对比点。考生易错点在“从而”,误认为是“未然说成必然”,原文中“就能”实际上就是对上面行为的推测结果,“从而”也是推测结果。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与原文第一自然段中的“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句相比对。程度深浅通过比对“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很容易发现,选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错了,将“巧取”改为了“更多”,程度发生了改变。[答案]D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与原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相比对。无中生有通过比对,我们找不到与“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相关的内容,所以此选项为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的原文没有的信息。考生误选此项大多是因为受了“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的影响。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与原文第二自然段“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相比对。无中生有主客观不符通过比对,原文有“除了才气、学养、心态”等内容,肯定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与这三者有关,也与“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有关,但没有“画家所处的时代”的相关内容。所以命题者也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了原文没有的信息。同时“取决于”说法也过于绝对。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与原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和第三自然段的“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相比对。主客观不符通过比对,此选项的相关信息在原文都能找到对应点,只有“关键”二字,似乎找不到落脚点。联系下文“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特别是“抽去了内涵的外壳”,从反面论述了“关键”二字。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与第三自然段的“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相比对,即能判断此选项。强加因果
通过比对,我们发现,晋唐画风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主要原因是二者在创造上都经历了“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的艰苦过程,而不是“‘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此选项因果关系不对,属于强加因果。[答案]C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与第一自然段的第一、二句(一提传统……天大的误会)和最后一句(准确地说……彼此的契合点)相比对,即可判断。偷换概念传统为“体”在原文中是指“立足本民族之体”,但是“巧取东西洋为用”不是创新为“用”,“巧取”不等于“创新”,因此本选项偷换了概念。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与第二自然段“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相比对。范围不清
本选项的对比点是“轻弃”,在原文中“轻弃”的是“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是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经历的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所以“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错,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继承了晋唐人的艺术形式。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与第二自然段的结尾句(所以一定要回归……继承优秀的传统)和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其实……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比对。肯定与否定此选项的干扰点在“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这部分是在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用反问句表达肯定内容。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干扰类型阅卷评析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与最后一段的前半部分(而上述两者……而勇于发现)比对。范围不清
对比“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是批判“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把范围扩大了。[答案]C一、(2011·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
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解析:A项,原文是说“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而该选项却表述成“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与原文不符。答案:A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解析:A、B、D三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而C项在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而不是C项中所说的“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答案:C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解析:A、B、D三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而C选项的分析缺乏逻辑。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与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之间并无本质联系。答案:C二、(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送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4.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
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
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
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
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
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
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
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
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解析:原文第一、二段并没有谈到“《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也没有说《诗经》中的诗歌“没有深刻的含意”。答案:A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
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
“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
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
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
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
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
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
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
关了。解析:原文第四段中,子展的意思是虽然晋侯为了卫国的叛臣才捉住卫侯,但人言可畏,因为一个叛臣而捉住国君,不合适。答案:C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
活中,《诗经》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
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
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
有曲调的“徒歌”。.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的内容可知,徒歌也是有曲调的,比如原文中说“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答案:B选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知识面,如果先读文章,读了也记不住,不能明了文本所阐述的问题,做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来再读,实际上已经耽误时间。所以不能再按常规方式去阅读。在考场中,需要注意:是否有标题,有标题的话,先看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就可以;再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一)阅读前可提出设问(1)本文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
的关系如何?(4)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二)阅读时要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以下的关键词句在读文本时要圈画出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
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
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
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
等表判断的词语)。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
还……)。(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特别提示]抓住关键词句要注意:(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的信息做好标记;(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1.查找角度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1)找区位。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3)找错因。错因往往体现在选项的干扰点上。命题者常将
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对应关系上: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以偏赅全)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圈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导致主客观不符。③原因与结果。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④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⑥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⑦偷换概念。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⑧有与无。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⑨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⑩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特别提示]
这类文体在选择题的设置上有以下特点:(1)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2)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词语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做是以文本为核心的依据。设题情形有三种: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2.查找方法(1)投石探波法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2)借助“标志语”①借助“角度性标志语”。“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②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采用“选项切片”法处理。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最后,再看一下题目是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特别提示]在“比”的过程中,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有无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赅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需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一、(2012·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当前中国文化批评的可怕症候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批评出现了热热闹闹的局面。一时之间,大江南北,从学者到记者,从学校到电台,文化批评成为中国文化领域内四处可见的东西。尤其是博客、微博出现以后,文化批评立刻分裂为以学院为核心的“学院派”和以现代大众传媒为核心的“娱乐派”。前者着重在介绍西方文化研究的思想脉络与理论成绩的基础上,大量生产文化批评的概念与理论,却不免将富有活力的文化批评改造成了学院知识领域内的学术课题,甚至学科体系;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新媒体出现之后,批评成为发泄社会情绪、制造娱乐话题、创造人文幻觉的重要方式,从韩寒的刻薄到周立波的市侩,“批评”成为大众文化中最富有活力的娱乐方式之一。一方面,为了说明自己的研究是学理性和思想性的,诸多学院派文化批评更加神经质地强调自己与西方文化研究思想谱系的关联,从而让学院文化批评频频出现在大学学报与研究期刊当中,在脱离了大众媒体的同时,用抽象的理想的批判代替了具体的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娱乐化的文化批评则制造了批判的全民狂欢,“批判”的能量在于可以唤起巨大的震惊效应,并相应滋生与各种新闻事件纠缠在一起的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激活众人围观时的“厮打快感”。
换言之,今日中国文化批评的可怕之处在于,文化批评越来越多的成为“自由思想的幻觉”,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想象性的实现人文主义精神和抵抗意识形态控制的头饰,而不是揭开蒙蔽现实和历史的“思想真相”的遮羞布的挑竿。就娱乐化的文化批评狂欢而言,对于文化批评的推崇,最终变形为一种“快乐批评的政治美学”。对现实秩序和权威规范的对抗所带来的快感政治被取消了,而代之以市侩哲学为底色的、唯快乐是从的傻乐主义批评形式。这就使得中国当前的文化批评可以轻松地把任何带有沉重感的政治都看做“反生活”的政治,以至于把任何沉重的反思都视为负担——这正是当前文化批评作为“娱乐政治”的典型症候。.是不是坚持学院派的文化批评就可以拯救文化批评呢?答案也是否定的。由于利益集团的博弈,学者们也不能坚守思想的操守。不妨说,娱乐派批评的利益驱动是显性的,容易看到;学院派批评对于思想声誉和学术地位的利益追求是隐形的,较难看到。学院派批评的武器是他们以“真理”名义行使的言说权;娱乐派批评的武器乃是媒体事件中无数围观者的笑声、掌声。
文化批评通过对真理的言说是不是就可以回归现实呢?在我看来,只能回归“抽象的真理”而日益与“真相的现实”越来越遥远。在此,只有重提文化批评的“批判理性”,才能进一步反思文化批评的文体政治学内涵。文化批评必须坚持确立一种“文体政治学”,只有充分理解、把握和落实这种文体政治的方向宗旨、目的意义、斗争策略和立场方式,才能建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批评,这种文体才能既不自卑于学院论文的皇皇宏论,也不屑于进行某个角落中的骂战与抗辩。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文化批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批评在新世纪后出现了比较热闹的场面,这种热闹催生了学院派和娱乐派两个派别。B.文化批评分为两派后产生了文化批评概念和理论,产生了文化研究的思想脉络和理论成绩。C.文化批评要注重批判的理性,盲目坚持学院派或娱乐派都是不能够拯救中国文化批评的。D.文体政治学是使文化批评朝正确方向发展的规矩,能对抗学院派论文的宏论。解析:A项,文中并未表明文化批评分为两派是由“这种热闹”催生的。B项,文章说“学院派”的文化批评在“介绍西方文化研究的思想脉络与理论成绩的基础上,大量生产文化批评的概念与理论”。D项,原文说的是“这种文体才能既不自卑于学院论文的皇皇宏论,也不屑于进行某个角落中的骂战与抗辩”。答案:C2.下列对娱乐派的文化批评的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娱乐派文化批评旨在创造人文的幻觉,是通过发泄社会情绪、制造娱乐话题等完成的。B.娱乐派文化批评是一种娱乐方式,制造了批判的全民狂欢,形成快乐批评的政治美学。C.娱乐派文化以市侩哲学为底色,把带沉重感的政治看成“反生活”的政治,把沉重的反思视为负担。D.娱乐化文化批评的武器是媒体事件中围观者的快乐反映,不能揭开蒙蔽现实的遮羞布。解析:“旨在”有误,文中说娱乐派文化批评“成为发泄社会情绪、制造娱乐话题、创造人文幻觉的重要方式”。答案:A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学院派文化批评虽然以在“真理”名义下行使的言说权为武器,但如果不重提文化批评的“批判理性”,依然不能表现“真相的现实”。B.娱乐性文化批评使用大众媒体,能够唤起巨大的震惊效果,但不能表现“抽象的真理”。C.如今中国文化批评已经走入死胡同,只能实现人们想象性的人文主义精神追求。D.学院派、娱乐派文化批评严格地说都不是文化批评,因为二者都有利益的追求问题。解析:B项,“不能表现‘抽象的真理’”于文无据。C项,文中没有表明“走入死胡同”的信息,同时“实现人们想象性的人文主义精神追求”有误,文中说的是“成为人们想象性的实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头饰”。D项,因果关系于文无据,且“都不是文化批评”错误。答案:A二、(2012·芜湖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自先秦《诗经》中的女性作者开始,代不乏人。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随着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女性的主体意识也渐渐觉醒,女性诗词创作得以发展,女性诗人猛增。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成就,不仅反映在闺秀诗集中,还反映在清代“闺秀诗话”中。这些诗话,指的是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 2024年军迷用品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赣南师范大学《世界地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赣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阜阳师范大学《外国教育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体育教案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品牌管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分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W179 全自动弹簧拉压力试验机维护规程
- 福建师范大学《国际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
- 投标书服装范文
- 3.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课件
- 《百合花》《哦香雪》联读+探究诗化特征
- 小学道法二 我自豪 我是中国人课件
-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
- 高中体育与健康-足球变向运球教学课件设计
-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 管道试压方案样本
- 供电局电网预防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
-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