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发展的政府治理政策和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_第1页
低碳城市发展的政府治理政策和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_第2页
低碳城市发展的政府治理政策和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_第3页
低碳城市发展的政府治理政策和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_第4页
低碳城市发展的政府治理政策和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城市发展的政府治理政策行政管理06-1:黄璐璐指导教师:陈桂生内容摘要: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该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低碳城市应运而生。在全世界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顺应潮流相继进行了城市试点工作。但是,无论是从其过程还是结果来看,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都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及工业化时期建筑和交通领域高碳化、居民传统消费观念长期存在等因素制约着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政府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理应担当起构建低碳城市的主体和引导者,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交通和建筑等领域着手,采取措施调动居民参与低碳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低碳城市的发展。关键词:低碳城市;政府;治理;低碳经济;政府职能1导言1.1写作目的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急剧升温,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经济理念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低碳经济理念能够迅速成为各级决策者的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打造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据统计,全球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占全球75%,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的80%英国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2007年5月在北京“英国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2007年5月在北京“低碳经济和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研讨会”上的讲话.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以城市为单元开始实践低碳经济理念,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低碳经济实践,都是自发地、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先行动起来,缺乏明确的概念性、经济学方法论描述和综合评价体系。鉴于中国巨大的发展和减排潜力,国际社会迫切希望在中国开展低碳经济的研究和示范,以分享信息和积累经验。从国内来看,据2008年公布的数据,全球因发电产生的CO2排放114亿t,中国发电产生的CO2排放31亿t居第一位,美国28亿t居第二位[2]。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提倡低碳发展显得迫切而必要。同时,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和生态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及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低碳城市为线索,在分析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和国际上发展低碳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可行性对策,为我国构建低碳城市献计献策。1.2相关研究现状综合现有文献来看,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本着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原则,当前学者对于低碳城市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毋庸置疑,低碳城市作为一种相对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究竟如何很好的践行,就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当前学者或者从能源角度,或者从技术层面,又或者从居民生活角度进行阐述分析。比如,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规划直接决定我们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体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运用、交通等等,要及时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促进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城市规划工作责任重大。同时,也有很多学者从能源角度阐述如何构建低碳城市,他们从能源消耗、能源安全、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说明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并且提出要实现低碳能源,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做支撑。也有学者从城市交通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公共交通体系对发展低碳城市的重大意义。当然,还有很多学者从其它角度分别进行剖析。总之,正如许多学者所说,目前构建低碳城市还需要我们在深刻了解低碳城市内涵,弄清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发展低碳城市的先进经验,切实推动低碳城市的发展。1.3研究方法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有一定研究的基础上,以行政学的角度,从政府在构建低碳城市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出发,通过博弈分析,采用学习集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分析了影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因素,并借鉴外国经验提出了政府作为主体应该发挥的作用。1.4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一方面,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当前更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上面,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于低碳城市的研究还相对必须少;另一方面,在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虽然也提出了政府应该在构建低碳城市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是从构建低碳城市的某一个对策的层面出发进行阐述,比如单从能源角度或者从技术层面或者从建筑领域,又或者仅仅从居民生活层面进行研究,而很少从站在政府的立场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从政府角度出发,全面剖析了政府作为主体兼引导者理应采取的措施。当然,由于本人研究能力有限,本文只是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在许多方面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必要进行更加系统的思考,这也是我今后需要注意改进的地方。2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2.1低碳城市治理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从全国范围来看,自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以来,珠海、杭州、贵阳、吉林、南昌、广元、赣州、无锡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低碳城市”迅速“蹿红”,成为中国大陆城市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低碳城市热现象绝不是地方政府的一腔热情,在建设中,原本碳排放量较大的地方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持低碳城市计划。以保定市为例,在河北省公布的2008年经济发展统计报告中,保定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速,双双第一次冲上河北第一的位置,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增速更是高达40%。2008年,保定“中国电谷”建设项目累计售出光伏产品与风电产品分别为500兆瓦和5089兆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4万吨[3]。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低碳已经不仅仅是口号,它已经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减少纸巾的使用,打印双面纸张,以步行或者自行车代替小汽车,循环利用布标,出门随身携带环保袋,包括现在比较流行的低碳服装等等,无不从生活小处体现了人们的低碳意识。低碳生活的实现要靠我们每个市民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时刻牢记低碳化,从身边做起,低碳生活将不是梦。2.2低碳城市治理在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在积极倡导低碳城市的热潮中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完全实现了低碳化,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很难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而且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同时,完全实现低碳城市需要有较大的投入。国际上如阿联酋,要在荒漠里建设低碳城市马斯达(Marsdacity),采用了当今世界上许多最先进的低碳技术,可以说完全是靠石油、美元堆砌起来的。这种不计成本需要以巨大资本做支撑的行动在目前中国国情下是不大可能实现的。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目前城市决策者对“碳减排”背后的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缺乏对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没有准确和充分的认识,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绿色环保的层面,因此,中国发展低碳城市,只能在发达城市的某些区域(如上海崇明)和某些成片开发项目(如天津滨海新区、上海临港新城)中体现低碳理念,但是,从全国范围看,中国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构建体系尚需时日。3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3.1城市能源结构矛盾突出由于受本身能源资源禀赋的约束,长期以来,中国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而化石能源中更是以煤炭为主。从下图不难看出,我国能源消耗主要依赖于原煤、原油,占到总能源消耗的80%,甚至90%以上,天然气约占2%-4%,其他的能源(水电、核电、风电)约只占3%-8%左右。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期得到根本改变。表1我国能源消耗与结构分析年份能源生产总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万吨标准煤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19786277070.323.72.93.119806373569.423.83.03.819858554672.820.92.04.3199010392274.219.02.04.8199110484474.119.22.04.7199210725674.318.92.04.8199311105974.018.72.05.3199411872974.617.61.95.9199512903475.316.61.96.2199613261675.217.02.05.8199713241074.117.32.16.5199812425071.918.52.57.1199912593572.618.22.76.6200012897872.018.12.87.2200113744571.817.02.98.2200214381072.316.63.08.1200316384275.114.82.87.3200418734176.013.42.97.7200520587676.512.63.27.7200622105676.711.93.57.9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979-2007),电力折算标准煤系数根据当年平均发电煤耗计算。3.2能源工业消费特征明显我国仍处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之大。如下图所示,从2002年-2007年,第二产业的煤炭消费总量是远远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另外,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也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2006年第一产业的能耗强度0.34吨/万元增加值,第二产业为1.73吨/万元增加值;第三产业为0.41吨/万元增加值[4]。可见,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5倍多,为第三产业的4倍多。由此可见,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不变,中国煤炭消耗就始终是个问题,所以,转变产业结构迫在眉睫。表22002-2007年产业煤炭消费总量对比单位:万吨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第一产业162316832251231513102338第二产业130899157813181569204028226846246523第三产业809860872874891868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整理。3.3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3.3.1能源消费总量大目前,我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虽然已经减缓,但却是在持续增加的,已经由1953年的59435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26583万人[5];另一反面,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递增,资料显示,1990年中国的人均煤炭消耗量是0.93吨,2005年达到1.662吨,而到了2007年更是达到1.963吨[6]。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我们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在增加,那么,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必然是不断增加的。我国的百万美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日本的9倍[7]。如下图所示,我国能源消费量呈持续上涨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增长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65583万吨标煤(发电煤耗计算法),能源总量比上年增长7.9%[8]。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199520032004200520062007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电热当量计算法)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发电煤耗计算法)图11995-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情况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年)能源数据整理。3.3.2交通和建筑领域能耗日益增大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越是发达的城市,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越高;经济越是发达的城市,交通能耗所占比例也越高。以美国纽约为例,2007年由于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例,建筑占51%(包括电力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交通占37.5%,而工业只占1.5%。2006年英国伦敦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建筑占71%,地面交通占2%,工业仅占7%。建筑排放中,仅燃气供暖就占了近80%[9]。以上海市为例,2007年上海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比例中,工业占56.24%,其次就是交通和建筑领域,分别占到24.38%和18.82%[10],由此可见,中国后工业化时代中交通和建筑领域的快速发展,在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向低碳城市的构建提出了挑战。3.3.3能源利用率低与高耗能相对应,我国能源利用率却比较低。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1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似发达国家的2-3倍[11]。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要控制碳排放量就必须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3.4城市居民消费能耗大有关研究显示,1999-2002年间,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二氧化碳排放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12],随着居民家庭电器的更加齐全,以电力为主的能源消耗日益加大,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城市存在电力严重不足的现象。另外,城市居民消费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低碳城市的构建。如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出行工具的选择、照明设备以及垃圾回收等,无从小处考验着一个国家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层次。随着我国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越来越多的居民更加注重绿色消费,但是目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观念依然比较单薄,而且对绿色消费只是有一个初步认识,这就需要政府积极按照低碳消费的模式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改变这一现象。4低碳城市治理的国际经验4.1以激励为主要手段的英国低碳城市运行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尤其在国家规划政策指引中,关于可持续发展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政策,从规划的编制、实施、公众参与、实施反馈等多方面入手,系统而全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英国政府从国家战略和规划层面将低碳城市的发展置于一个高度。2007年,英国成立了气候变化办公室(OCC),负责制定气候和能源策略,并处理跨部门的策略协调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于2008年10月份成立了能源和气候变化部(DECC),2008年11月议会通过的《气候变化法案》(ClimateChangeAct)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该法案提出到2020年将英国的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6%,到2050年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至少80%[13]。2009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英国低碳迁移计划—国家气候能源战略》,对低碳迁移的具体任务目标进行了部署。第二,英国政府从社会层面积极引导人们的低碳消费观念。比如,英国政府出台了可持续住房标准,分为6个等级限定能源效率和水效率的最小消费标准,对所有租赁和出售的建筑物将实行能源绩效证书管理制度,并自2008年起,要求所有家用照明灯都必须是低能耗种类。第三,英国政府积极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激励措施。英国政府征收气候变化税,并成立碳基金,推出气候变化协议(CCA)。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体系。所谓气候变化税实质是一种“能源使用税”,计税依据是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使用石油产品、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均可减免税收。其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而非扩大财源。而碳基金(CarbonTrust)则是政府为推动英国尽快向低碳经济转型而成立的由政府投资并以企业模式运行,同时又独立于企业和政府的私营机构,它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碳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气候变化税,资金使用主要集中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以促进中长期英国低碳技术的发展。气候变化协议则旨在减少能源密集型企业的压力,如果和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并达到规定的能源效率(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政府可以减少征收其应支付气候变化税的80%。同时,英国在低碳技术的研究以及新能源的开辟上也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如英国知识产权局推出向低碳技术发明在专利体系中提供优先权的举措,并与其各大贸易伙伴就签署该环保专利快速通道体系展开协商。英国在发展海上风能、海藻能源等低碳能源方面居于全球领先水平。4.2以低碳社会为主导模式的日本低碳城市治理日本关于低碳城市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社会研究领域。日本政府与学者于2004年开始对低碳社会模式与途径进行研究,并于2007年2月颁布了《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以日本2050年CO2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70%[14]为目标,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低碳社会模,2004年日本环境署发起《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JapanLow-CarbonSocietyScenariostoward2050)》研究计划。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研究小组发布《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ADozenofActionstowardsLow—CarbonSocieties.1ASs)》。2008年7月,日本政府内阁通过了被称之为“福田蓝图”的《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明确制定了日本整体经济社会迈向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和具体行动指南,这一计划包括以政府为首的低碳社会行动监督与管理职责、政府财税支持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技术实用化和具体达成的指标。与日本作为岛国并受地理环境与气候影响以及资源的巨大制约有关,日本构建低碳社会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包括开发新能源和能源技术的发展。2006年日本出台的《国家能源新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6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2008年日本批准了《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为实现日本提出的2050年之前全球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减半的目标描绘中长期技术创新路线图,这些无不体现了能源对日本完成预期目标的重要性。另外,日本特别注重将低碳与经济以及国民居住和生活紧密扣在一起。比如,从2009年5月15日开始,日本政府宣布全国统一实行家电生态积分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凡购买绿色低碳家电的国民,均可获得可交换各种商品与服务的分数,2010年3月8日,政府又正式启动“低碳生态住宅积分”,藉以推动新建的节能低碳地产发展。4.3强调技术先行的美国低碳城市建设美国布什政府拒绝认可《京都议定书》,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11月美国进步中心发布《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报告,承认美国已经丧失在环境和能源领域关键绿色技术优势,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十步计划。2007年美国国会提出《低碳经济法案》。公共住宅已经在美国占有一小部分市场,公共住宅生活可以节省能源消耗,在居住区附近设置办公区、车间和健身房能够减少出行带来的排放。公共住宅中的居民直接参与社区的管理将进一步提高能效和了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在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上,美国各界采取措施,力求使美国在现阶段和可预见的未来在可替代能源研发、利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7年布什政府提出了以扩大再生燃料的使用和提高燃油效率等为主的建议,以降低美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2009年奥巴马政府任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专长气候、能源、核武的约翰·霍尔德为总统科学与技术助理,试图扭转美国政府的气候及能源政策。美国政府也很注意加强国际合作。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美中两国正式签署了《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低碳城市治理中的政府政策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如何实现城市低碳发展是当今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城市的低碳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5.1充分发挥引导性职能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从城市规划的内容看,以往城市规划往往更加注重其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应该意识到采取低碳模式是各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要做到低碳城市,政府就要从城市规划源头做起,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低碳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引导性作用。人是城市的主体,因此,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要以人为中心,建立适合于人们居住、生活、活动的低碳环境。另外,传统规划方法缺乏对城市的能源管理策略做出指导性的方向,顺应低碳发展趋势,政府应该把能源供求策略定为推动总体规划的原则。政府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时,还应对不同的方案做出其在减少CO2排放方面能效的比较。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系统明显在详细性和针对性上存在欠缺,建议特别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加强引导,要求建设单位充分利用低碳基建、建筑及建造技术,鼓励在城市开发中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当然,低碳城市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概念界定存在模糊性,在操作层面上也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因此政府还应该明确低碳城市内涵,建立科学的低碳城市评价标准,因地制宜建立碳排放数据库,量化指导碳减排工作[15]。5.2促进实现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O2的排放,这与低碳城市的要求不谋而合。要实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就要求政府采取各种激励和强制措施,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政府可以制定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和认证标识制度,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产提供制度保障。意大利为构建低碳城市,实施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绿色证书”制度和提高能源效率的“白色证书”制度,这些证书既是一种认证,又有具体的数量标准,同时还可以买卖,我国政府也可以借鉴此种做法,将其制度化,以实现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胜劣汰。另外,经过一定的调查研究,政府应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最低碳排放标准,一旦有企业达不到此标准,政府就应该采取强制措施,禁止该企业继续进行生产或经过整顿达标后继续生产。当然,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实现离不开新能源的开辟和低碳技术的研发,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和人力支撑。5.3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备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还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发展高端服务业来实现低碳发展,但是,政府完全可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不断提高就为大批就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奠定了基础。另外,如上所述,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是明显低于第二产业的,那么将2004年与2005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52.2%、40.0%和53.6%、40.3%[16]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在能源消耗量相同的情况下,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是大于第二产业的,所以政府还应该在在探索中培育新兴低碳产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低碳城市的构建必将给新行业的发展带来契机,我国产业的发展应该把握全球产业变化的趋势,及时制定新产业创造战略,将燃料电池、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从政策上鼓励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5.4积极推进绿色交通和建筑体系5.4.1创建低碳城市交通模式城市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基础,有序运行并能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城市交通也是城市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交通模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推行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与常规地面公共交通相比,城市轨道交通体现了运量大、效率高、能耗低、用地省、噪音低等明显的低碳经济特征。比如从运量方面来说,私人小汽车运输能力为每小时3千人,公共汽车运输能力为每小时6千人至1万人,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量为每小时2万人至6万人。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是公共汽车的3-6倍、私人小汽车的7-20倍、自行车的10-30倍[17]。再比如从能耗方面来看,火车每吨公里的能耗只有118千卡,大货车是696千卡,中小卡车(家用)达2298千卡。也就是说,同等货物通过铁路运输的碳排放仅为高速公路的5%至20%,而且单位运输用地可节约20至30倍[18]。其次,在城市交通方面应下决心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大力发展包括地铁、快速交通、公交专用道、普通公交等,抢在大多数市民私家车出行习惯形成之前,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5.4.2积极倡导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达国家的实测数据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将达全社会总能耗的40%(我国目前为27%),是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项目。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今后30年内将新建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城市建成区面积还将翻番[19]。各地政府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期,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将建筑发展模式真正推向低碳化。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5.5加大低碳生活的市民参与低碳消费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注意宣传手段多样化,将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与控制人口、保护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宣传,倡导绿色消费,加大节能宣传的力度,使“低碳”更加深入人心。比如,在居民区中,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趣味创意比赛,只以废弃的物品为材料来创造一些美的小工艺品,这样搞好宣传的同时也丰富了居民生活。少年强则国家强,低碳宣传要从儿童抓起,使其从小树立起资源忧患意识。要建设一个低碳社会,政府就要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能源消费多的产品。结束语构建低碳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也不可能是完全的政府行为,而是公共治理的三方主体即政府、企业和个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的过程。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发展中主要起到规划、引导和领导的作用,居民和企业对低碳城市的发展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通过市场调节,使得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才能够有力地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习惯,逐步改变城市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而要保障居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到低碳城市建设中则需建立健全公共参与机制。作为个人我们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2]RUDDIMANWF.Eachsclimate:pastandfuture(2ndEdition)[M].NewYork:FreemanWH&Company,2007:388[3]南斌峰、杨若愚.中国打造“低碳城市”发展新概念被广为接受[EB/OL].新华网,[4]付允、汪云林等.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10[5]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23[6]中国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8[7]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9(3):13-17[8]陈文艺.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9][10]龙惟定、白玮等.低碳城市的能源系统[J].暖通空调HV&AC,2009(8):79-127[11]郎春雷.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的低碳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2009(6):39-47[12]庄贵阳.以低碳城市为主线,打造绿色中国[J].绿叶,2009(1):62-64[13]顾朝林、谭纵波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14]刘志林、戴亦欣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节能减排,2009(6):1-7[15]毕军.后危机时代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J].南京社会学,2009(11):15[16]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66[17]余凌曲、张建森.轨道交通对低碳城市建设的作用[J].开放导报,2009(5):27-28[18]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19]叶祖达、发展低碳城市之路:反思规划决策流程[J].生态城市规划,2009(7):6-17OnthePolicyofGovernmentinLow-carbonCityGovernanceAbstract:Thecharacteristicsofclimatewarmingasamajorglobalissuehasattractedhumanbeings’attentionaround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andthisproblemhasbecometheworld'scrisisandchallengespeoplehavetoface.Underthisbackground,thelow-carboncitybringsup.Whilethelow-carboncityisactivelypromoted,ourcountryalsopracticesaccordingtothetide.However,weshouldnotbeoptimisticwiththeprocessortheresult.Byinvestigatingthereasonforthis,wefindthatthetraditionalenergystructureandthesituationofthesecondindustryastheleadingindustryandindustrializationofarchitectureandthehighcarbonizationinthefieldoftransportationandstructuringintheperiodofindustrializationandthetraditionalideasinconsumptionarebigobstaclesindevelopingthelow-carboncity.Thegovernmentasthepromotercontributingt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cityshouldtakeontheimportantroleastheguiderandprincipalpartandlearnfrominternationalexperiencesandtakemeasuresintheareaofenergystructure,industrialstructureandtransportationandstimulatethecreativityofresidentstoinvolveinthedevelopmentofthelow-carboncity,formingthesituationwherethegovernment,enterprisesandresidentsdoalltheycan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city.KeyWords:Low-carboncity;Government;governances;Low-carboneconomic;Functionofgovernment专家评语: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从政府经济学的视角,运用治理理论,通过对低碳城市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政府角色、职能及其作用的分析,得出了政府应作为治理的“引导者”这一符合“新公共服务”理念的结构,并提出了诸如宏观调控和规制循环经济、推进绿色交通和建筑、鼓励市民低碳生活的等相关建议和对策。总体上,本论文结构合理、逻辑清楚,语言较为流畅,比较充分地论证了所提出的命题。但是,如果能对政府政策与低碳经济间的联系性加以更为有效论述会更好。

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黄一义

编译什么是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调整公司企业各方参与者关系的规范,这些参与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股东;(以CEO为首的)公司管理层;董事会及其成员。这些参与者决定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绩效。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要在这三方面参与者之间建立起两种有效的负责任(accountable)的关系,即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和股东对董事会的有效制约。经验表明,股东积极行使其所有者权力参与公司事务,会使公司管理层更加负责且更加关注公司的业绩,因而对股东的投资带来更多的回报。美国的一家大型信托机构棗拥有1000多亿美元资产的加州雇员退休系统199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积极的参与使美国公司新增利润达1.5亿美元。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

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对维持一个公开、公平的资本市场是必须的,是资本市场吸引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并保持其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规范。它包含如下要点:可信赖性(Accountability)对股东的义务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必须对股东负责。尤其是公司董事在以下几方面有特殊的责任:(1)树立公司的战略观念,以确保股东长期价值的增加成为公司的首要考虑;(2)依据第一项要求,对其自身以及公司管理班子的绩效进行持续的评估。对股东提出的关于公司状况和管理层绩效的问题,董事会和管理层应该保持开放性并使之易于得到解答,董事会应当向市场披露其做出一些重大决定的方式,这些决定涉及公司经理的薪酬如何确定,公司的战略规划,新董事的提名和公司经理人员的任命和考核等。新董事侯选人的背景,包括其与公司的经济关系也应向公司股东披露。监督董事会应当具有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的能力,股东对董事会应具有同样的能力。为此,股东应能通过适当的投票程序行使其权力。经理的薪酬建立可信赖性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经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管理层的薪酬应与公司的长期业绩表现挂钩。透明度公开性一个自由、有效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本市场必须建立在公开性的基础上。如果一个市场不能使投资者对其公开性具有信心,投资者就会退出这一市场。会计准则目前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这使国际投资者的有效分析难以进行。公司应努力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性报告在某些市场一些机构颁布“最佳行为准则”作为一种标准的公司治理规范。在采纳这些准则的市场,公司应向股东报告其是否遵守这些准则,并说明其不遵守的理由。公平公平对待在所有的市场对所有的股东均应以公平相待的方式一视同仁,包括外国股东在内。公司应特别注意尊重少数股东的利益,并且不采取对投资者具有实质性损害的行为。一股一票一般说来,每一股应使其持有者在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