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知识点汇编3_第1页
高三生物知识点汇编3_第2页
高三生物知识点汇编3_第3页
高三生物知识点汇编3_第4页
高三生物知识点汇编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杂交育种

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

种的方法。

2.原理:基因市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3.优点: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4.缺点:不会产生新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过程缓慢,过程复杂。

二、诱变育种

1.概念: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产生基因突变,利用这些变异育成新品

种的方法。

2.诱变原理:基因突变

3.诱变因素:

(1)物理:X射线,紫外线,Y射线等。(2)化学: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4.优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性状。

5.缺点: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有利的突变很少,所以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盲目性,所

以利用理化因素出来生物提高突变率,且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再进行选择培育。

三、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原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

方杂交激光、射线或化学药品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花药离体培养后

法处理子或幼苗加倍

优可集中优良性状时间短器官大和营养物质含量缩短育种年限

点高

缺育种年限长盲目性及突变频率较低动物中难以开展成活率低,只适用

点于植物

举高杆抗病与矮杆感病杂交获得矮杆高产青霉菌株的育成三倍体西瓜抗病植株的育成

例抗病品种

第二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

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提取目田基因「剪刀:限制性内切的P

针线,

2DNA连接酶"

目的基因鸟运载体结合:

1.原理基因重组质粒、噬菌体、病毒小

翳目的基露入受体细胞«

3.工具: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细胞等,

目的基因点检测与表达: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受体8瞰表现出特定的性伏~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甘酸序列,切割特定切

点。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因的“运载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4.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①提取目的基因: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

素基因等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以质粒为运载体):用同一种限制能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

(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

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

动植物细胞

④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

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

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5.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6.图示儿种不同育种方法

新个体(丙)

A.

DNA氨基酸

B.CTG

射线转录

IIr

GKCGTC新性状

物种p物种产

AABBDDXRR寿DRA^hBDDRR

普通小麦黑麦不育杂种小黑麦

DDTTXddtt能稳定遗传的

D.高秆矮秆矮秆抗锈病的品种

抗锈病易染锈病

DDTTXddtt”1-»配子”幼苗、占稳定遗传的

E.高秆矮秆矮秆抗锈病的品种

抗锈病易染锈病

F.其它生物基因

植物细胞•-------------►新细胞—惧有新性状的植物体

A:克隆B:诱变育种C:多倍体育种D:杂交育种

E:单倍体育种F:基因工程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

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

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意义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不是过渡)繁殖——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

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文科生了解)

(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2)种内斗争

(3)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

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

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

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

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1、意义: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种群特点: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第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2、基因库

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文科生了解)

A1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目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A1+A2+A3+……An该种群个体总数

两者联系:(1)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2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同种生物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

「地理隔离量变

2、隔离I生殖隔离质变

注: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二)、种群与物种的区别呵联系

种群物种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

概念

个体的一群生物

范围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

标准同一地点、同一物种代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

联系

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

三、小结

1.新物种形成过程:地理隔离f阻断基因交流f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f基因频率

向不同方向改变f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一差异加大一生殖隔离f新物种形成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

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⑵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

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

变化程度不-,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量变),物

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质变),方可成立。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Y

2、含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多样性

1、生物多样化的内容J物种多样性

I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1)关键点:(文科生了解)

真核生物出现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产生影响;

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登陆改变着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2)进化顺序

简单一复杂水生fti生低等一*高等异样f养

厌氧需氧无性T有性单细胞-多细胞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进班论的内容~

"IIt

突变一»等位基因有性生平基因重组一►丕定向变异选择微小有利变异。

多次选择、遗传积累显著有利变异上>基因频率的改变一►新物种“定向进化,

------------------►

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

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

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物种: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地理;自然,一二

种群高小种群(产生讦多变异透率*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至戴新物种

从亚显微结构水平到分子水平

细胞核f染色体一DNAf基因f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

简要论述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蛋白质(性状)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

系。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全部载体,因其还存在于真核

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原核生物和病毒中的DNA不位于染色体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

成成分。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DNA分子也存在没有遗传效

应的片段叫基因间区,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位于DNA分子上,也位于染色体上,

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占据一定的“座位”(位点),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随

染色体的移动而移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

组合是基因的三个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DNA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甘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甘

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基因间区不含有遗传信息),基因所在的DNA片段有两条链,只有

一条链携带遗传信息叫有义链,另一条配对链叫无义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个基因来

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个基因来说,可能是无义链。

遗传密码是指在DNA的转录过程中,以DNA(基因)上一条有义链(携带遗传信息)为模板,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形成的信使RNA单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学上把信

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也叫“三联体密码子”,和遗传密

码的含义是一致的,应当注意,20种氨基酸密码表中每个氨基酸所对应三个字母的碱基排序

是指定位在信使RNA上的,并不是位于DNA或转运RNA(叫反密码子)上碱基排列顺序。

性状是指•个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由蛋白质体现出来。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的。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甘酸链有100个四种

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4呐种。而事实上DNA分子中碱基数量是成千上万,其

可能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

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3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女3细黑黑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

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llC03/H2C03N&HPOMNaH.POi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一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一传入神经(有神经节)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还包括肌肉

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

神经未梢

静息电位一刺激一动作电位一电位差一局胞体

部电流

网突

-突起

2、兴奋传导

髓京.

神经纤维

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一突触前膜f突触间隙一突触后膜(有受体)f产生兴

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日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图4-12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

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壬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毁的调节

(文科生了解)

族谒节

(文科生了解)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下丘脑

;第一区域籍石城

0.8—1.2g/L

低于0.8g/L:低血糖症高于1.2g/L;高

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

非糖物质的转化

食物中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芽

罐的淀物

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一A下丘脑一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f垂体f促甲状腺激素

f甲状腺一甲状腺激素f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也

存在)。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下丘脑J

饮水不足

TRH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垂体_L

I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TSH

胞(-)1(+)(-)

外fwi

液二^不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丫性泣,

压大脑皮层’

下甲状腺激索

降垂体

I抗利尿邀素图2-“甲状腺激素分

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

产生渴觉1(+)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主动限水1(_)

■尿量减少一

林涯的调节过程I

肾上滕素增加

立毛肌收缩

■偏肌战第

皮肤血管收缩

(文科生了解)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内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r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r

L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

J第一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1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

<胞

15、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免疫调节的综合概念图

制讲)

定义类型I免疫失调

I非特异特异性

卜性免疫免疫

第二道体液

防线免疫举例、发病机理

皮肤、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B淋巴细T淋巴细!T细吸

黏膜吞噬细胞胞胞

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B识别、呈递抗原,分化为效应T细胞、

细胞、记忆细胞;效应B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激活溶酶体,引起靶细胞裂解,使细胞

内抗原暴露.被抗体消灭;效应T细胞

产生淋巴因子,加强有关免疫细胞的杀

呈递

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LT细胞感应阶段:包括吞噬细胞比细想

暴露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

处理抗原,由T细胞

(呈递)

呈递给B细胞和抗原

1原

⑵直接刺激B细胞(识别)直接作用B细胞。沆原

(细胞外液中》

处理

感应阶段增殖犯胞

B纳胞群反应阶段:包括B细胞

.细胞

次科化增殖分化成记忆记忆细熨

W细沆联•抗体结合

'"应B细胞和效应B图2s体液免疫示意图

、、,八福桔.细胞的过程。.细胞

记忆B细应B细胞

分化

反应阶段产生

一I效应阶段:包括

G序救情况抗体效应B细胞产

抗原第二次刺激作田协Q抗体,井与如

作用机理-抗原反应。

时,机体免疫的

主要特点:产生、

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强

抗体所用的时间

短,抗体数量多,

维持时间较长。

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效应阶段

改变率透压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I通过相应过程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

迎阶叟里H胞裂解

抗原+抗体--------体液免疫效应阶段(文科生了解)

特异性免疫才卜目关的细胞比较

来源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暴露抗原决定簇,吞噬抗体抗原结

合物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T细胞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

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

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过程为“原吞tobe”)

增殖分化愧细胞一抗体

Y

抗原一吞噬细胞一"T细胞—>B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

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增殖分化r记忆T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细胞----------二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抗体(和体液免疫的相互协作)或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第一次接触不会有过敏反应)

Y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简称AIDS,病毒简称HIV)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过敏反应机瓢阶段激发阶段______________效应阶段

3—

些-

^胞

表导致

如:组织胺

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呼吸道过敏反应(C"化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尊(全身过敏反应(过

麻疹、湿疹、血管敏性鼻炎、支气管(食物过敏性胃肠敏性休克),主要

性水肿)如:花粉、哮喘)如:花粉、毛炎)如:虾是药物过敏,如

、药物屑青霉素

(文科生了解)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

效果不同)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

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所要求的生

长素浓度也不同。

(3)曲线在A'、B'、C'点以前的部分分别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不同

促进效果,而A、B、C三点则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促进根、芽、茎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依

次为10-10mol/k10-8mol/h10-4mol/l左右),AA'、BB'、CC,段表示促进作用逐渐降

低,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的器官无影响,超过A'、B'、C’点浓度,

相应的器官的生长将被抑制。)(文科生了解)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生长索浓度

甲乙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

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F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

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区别于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

生长素浓度:A=BVC=D,但对根而言,A点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

长,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点的促进作

用大,故茎向上生长(可对照课本P50的图理解)。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

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芽>根含生长素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

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123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

1.具有瞒的植株,下面侧芽的生长受翱卬制

2.候筠切除后,下面的侧芽开始生长

似物涂抹柱头3.在切融尖端的斯口处涂上含生长素的羊毛

脂,侧芽的生长仍受轴卬制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托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托插的枝条生根

8、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生长。

脱落酸J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

脱落

细胞分裂素尸"成部位:根尖

%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预测变化方向

年龄组成

乙烯r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决定大小和播度

L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出生率和死亡率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广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增长型

I年龄组成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运动能力强

的砂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