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研究报告及宽恕的心理学研究_第1页
狂犬病的研究报告及宽恕的心理学研究_第2页
狂犬病的研究报告及宽恕的心理学研究_第3页
狂犬病的研究报告及宽恕的心理学研究_第4页
狂犬病的研究报告及宽恕的心理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狂犬病的来源的研究报告问题的提出上年和猫玩时,不小心被抓红了,我被吓坏了,怕自己也会有狂犬病,就立刻回家消毒,但是没去医院。之后我才知道这有可能死亡。我想知道狂犬病会从哪些动物来?又可以怎么预防?调查方法查阅书籍,报刊,知道怎么预防狂犬病。阅读教科书上网浏览狂犬病是从哪些动物来的。三.调查情况及资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书籍,报刊狂犬病的来源狂犬病是由带有狂犬病的狗、猫、狼咬伤以后,其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内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又称为恐水症。主要由唾液传播。上网浏览狂犬病的预防方法预防本病首先应捕杀野狗,家狗须登记,并定期接种疫苗,发现疯狗要立即击毙。人遭狗咬后,伤口须进行彻底的消毒和冲洗,并根据具体情况接种狂犬疫苗。上网浏览狂犬病的潜伏期狂犬病往往有一个短的前驱期,约1至4天,表现为中度发热、不适、食欲消失、头痛、恶心等;然后进入神经系统的症状期,约2至20天,出现应激性增高,胸部压迫感、胸痛及气流恐怖症,即用风吹面部时会引起咽喉部肌肉痉挛,这是一种典型的症状,有助于诊断。

伤口部位有疼痛或各种异样的感觉,有的病人伴有对光、噪音和感觉剌激的应激性增高,通常表现有肌张力增高和面部肌肉痉挛。交感神经系统病损后出现多汗、流涎、狂躁行为、焦虑、痉挛性痛性肌肉收缩,在吞咽时咽喉等部位的肌肉痉挛而怕饮水,故又称恐水症。阅读教科书被病狗咬伤后该如何做1.被病狗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

关键是洗的方法。因为伤口像瓣膜一样多半是闭合着,所以必须掰开伤口进行冲洗。用自来水对着伤口冲洗虽然有点痛,但也要忍痛仔细地冲洗干净,这样才能防止感染。冲洗之后要用干净的纱布把伤口盖上,速去医院诊治。

2.被疯狗咬伤后,即使是再小的伤口,也有感染狂犬病的可能。

在感染狂犬病的同时还可能感染破伤风,伤口易化脓。结论养了动物的家庭,要定时给动物打针,避免被动物抓伤,咬伤。咬伤后,要先冲洗伤口,然后去医院。不能以为伤口小就不以为是,最后因狂犬病而死亡。宽恕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12月12卷6期>文章>文章详情

文章介绍了宽恕在汉语、圣经和新约中的含义并对宽恕的操作性定义进行了讨论。简要阐述了宽恕研究中常用的三种研究方法——叙事法、问卷法和实验法。最后阐述了共情、责任归因、侵犯的后果及道歉、人际关系、人格、文化背景对宽恕的影响。【关键词】

宽恕,共情,叙事法,认知函数

宽恕(forgiveness)长期以来都是东西方哲学和神学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心理学家才开始研究宽恕这种心理现象。虽然宽恕的定义、宽恕的过程及宽恕的合理性尚存在着争论,但临床心理学家已出版了不少个案研究,表明宽恕的干预在临床上是很有助益的——它能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抑郁、自责、后悔、内疚、愤怒、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问题,治疗那些在未成年时受过性虐待及无法接受父母或亲人的死亡的求治者,也有助于解决人格障碍、酗酒者家庭、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甚至还有人发现宽恕的干预可以减轻癌症患者的心理压力[1]。鉴于国内对该领域的介绍和研究还很少,本文拟对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作一初步的阐述。

1何谓宽恕

在汉语中,“宽恕”与“恕道”同义,它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忠恕之道”的思想,把“忠”与“恕”相联系。他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释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以仁》)。在孔子看来,忠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尽心尽力对待别人;恕是推己及人,把他人与自己看成是同等的、平等的,把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对待,是自我与他人间的一种善意的共存意识。同时,孔子认为恕道的代表人物是“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伯夷与叔齐(《理伦》),所以其弟子曾子也用“犯而不校”来概括恕道的内涵与特点(《泰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宽恕指宽容饶恕[2],宽容指宽大能容人、有气量;饶恕则指免予责备或惩罚。

在西方,最早阐释宽恕的文献可能是希伯来圣经和新约。希伯来圣经中的宽恕包含nasa、calacb和kapbar,意为神的宽恕,指上帝对罪人的罪恶的监视、保密、净化或消除。新约中的宽恕来源于希腊文apbiemi、apoluo、cbarizomai和agape,意为上帝消除、放弃、赦免对罪人的惩罚,同时恢复罪人同自己的和谐关系及满足自己对罪人的无条件的爱[3]。

心理学文献一般将宽恕定义为:宽恕涉及到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的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1]。

要对宽恕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就必须给宽恕下操作性定义。Pingleton[4]把宽恕定义为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和惩罚侵犯者的需求。Hargrave[5]认为宽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North[6]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恨,并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他/她的过程。这些定义关注受害者受到伤害后对待侵犯者的态度及情绪的变化。Enright及其同事[7]扩展了North[6]的定义,认为宽恕应包含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三方面,而North[6]的定义中只涉及宽恕的情绪反应方面。因此,他们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后,其对侵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McCullough[8]等的定义以共情、利他和迁就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促使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的一系列的动机变化过程,该过程降低了受害者报复和疏远侵犯者的动机,增强了受害者善待侵犯者的动机,并促使受害者与侵犯者和解。他们同时指出宽恕并不是动机,而是一个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上述定义中,后两个定义较可操作且也较为综合;已有不少实证研究使用这两个操作性定义。

2宽恕的研究方法

目前,宽恕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采用叙事法、问卷法和实验法。

2.1叙事法

叙事法就是让被试叙述某些与侵犯有关的事件,要求被试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意义的方面在故事中详细描述出来,然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内容分析。Zechmeister等[9]用此种方法做过一项研究。在研究中,主试要求被试叙述两个亲自经历的与侵犯有关的事件,在其中的一个事件中,被试是受害者;在另一个事件中,被试是侵犯者。主试要求被试详细叙述这两个事件,并描述每个事件是否被宽恕。之后,再完成一个共情测验。被试完成所有实验作业后,把报告的材料装入一个信封,由主试转交给研究者。然后,研究者请两位编码员各自评定下列变量:侵犯是否严重、侵犯是否值得指责、对自己的威胁、时间坐标、侵犯所产生的后果、侵犯行为的意向、受害者的情绪反应、共情和宽恕。在单独评定结束后,如果他们在评定上有差异再对内容进行讨论,直到取得一致为止,从而增加评定的客观性和信度,再以事件中的受害者与侵犯者角色,事件是否被宽恕,评定的变量是否出现为指标对结果做卡方分析,从而得出结果。

叙事法要求被试对自己描述的事件的重要性和意义性方面进行主观描述,它有助于理解被试为何这样描述事件的动机。因此,事件的客观真实性不如报告本身重要。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编码员对事件叙述内容的分析是否准确及其分析的准确程度如何。

2.2问卷法

用问卷法来研究宽恕主要是解决怎样测量宽恕的问题。目前这类测量工具比较多。从内容维度来看,宽恕的测量可分为对具体的侵犯的测量;宽恕自己与宽恕他人的测量;宽恕倾向的测量;从方向维度来看,宽恕的测量可分为受害者者给予宽恕及侵犯者寻求宽恕的测量;从评定的方法维度来看,可分为自陈报告、同伴报告、旁观者报告、以及对受害者行为的测量[10]。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多种不同形式的问卷。

当前,宽恕研究中用得最多的问卷有两类。一类是测量受害者对某个人的某次侵犯的宽恕,其指导语大都为“我们想请您回忆一个人,这个人(他/她)在过去的某个时候伤害过您。这个时候,请您设法回忆他/她及您们之间所发生这件事情。可能您不止受过一个人的伤害。但在回答下面的问题时,请您只考虑其中的一个人”。评分一般都采用利克特式五点量表法。代表性的问卷有与侵犯有关的人际动机问卷(Tansgression-RelatedInterpersonalMotivationsInventory)和Enright宽恕问卷(EnrightForgivenessInventory)[10]。另一类问卷是测量宽恕倾向,其指导语大都为“想象下面的场景发生在你身上,根据每个场景所提供的信息,考虑你将宽恕侵犯过你的这个人的可能性”。评分一般都采用利克特式五点量表法。代表性的量表为宽恕意愿量表(WillingnesstoForgiveScale),其中的一个项目为“如果陌生人闯入你的房间偷了你很多钱,你宽恕他的可能性是极有可能、较有可能、有可能、可能性很小、根本不可能”[10]。

2.3实验法

目前,宽恕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认知函数的研究和宽恕干预的研究。

认知函数研究的基本目的是确定支配信息加工的心理认知法则。宽恕的认知函数研究则是要确定精确描述各影响因素与宽恕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法则,探索人们在做出宽恕判断时是怎样对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这种整合的法则大都采用简单的代数运算(如,求平均数与总和)来描述[11,12]。Girard等[11]采用此方法研究过宽恕的结构,目的是确定宽恕整合规则——总和或平均法则。实验材料是用卡片呈现的64个事件。事件之一如下:

Marie-Noelle与Josiane两姐妹同在一家公司工作。姐姐Josiance在公司工作几年了,要求部门主管提升自己。妹妹Marie-Noelle健谈,无意中泄露了Josiane的职业生活中的某些不好的信息。部门主管听到这些信息后,开始怀疑Josiane的工作绩效并拒绝提升她。看到这种结果,Marie-Noelle感到极为后悔,对发生的事情感到非常抱歉并要求Josiane宽恕自己。Josiane的一个非常了解Marie-Noelle的好朋友也要求Josiane宽恕Marie-Noelle。之后,Josiane要求另一部门的主管给自己提升并如愿以偿,且留在该部门工作,即当前工作的岗位。现在,假如你是Josiane,你会宽恕Marie-Noelle吗?

同该例子一样,这64个事件由六个因素的不同水平的组合而构成。这些因素及其水平分别为,关系的亲密程度(兄弟姐妹与同事);行为的意向(有明确目的与无目的);行为后果的严重程度(中度后果与严重后果);对行为的道歉或悔悟(道歉与未道歉);后果的消除程度(后果仍影响受害者与后果已被消除)。这些因素反映了宽恕的原因和在哪些条件下可能更容易宽恕。被试根据每个故事下方的一个12等级的量尺评定自己做出宽恕判断的可能性,量尺左边为“绝对不会”,右边为“绝对会”。结果的分析是对这些赋值的数据进行多因素的方差分析,考察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宽恕干预的研究主要考察宽恕干预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验前先招聘在某方面存在宽恕问题的被试。将被试分成干预组与控制组,对干预组进行干预后比较两组在健康方面的差异。有些研究中,在干预组完成干预后,控制组也接受干预治疗。Coyle等[13]采用此方法考察过宽恕干预对因伴侣决定堕胎而受到伤害的男性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把此类10位男性被试随机分成宽恕干预组与控制组。干预组被试依次接受12周、每周90分钟的单独干预。研究中对干预组被试的宽恕、状态愤怒、状态焦虑和悲伤都做了前测与后测。在干预组被试完成干预后,控制组被试开始进行相同的干预,干预后也测量了他们的宽恕、状态愤怒、状态焦虑和悲伤水平。研究结果是比较两组被试在干预前后的与健康有关的各种变量的关系。

上述三种方法中,叙事法的主要价值在于有助于确定影响宽恕的主要因素及各种因素的出现与否对宽恕的影响,它有助于探明人们宽恕的动机;问卷法主要是解决宽恕水平的评定,它有助于进行宽恕的实证研究以及不同研究间的比较;实验法中的认知函数的研究主要是确定影响宽恕的各因素间的内在关系,宽恕的干预研究则主要是验证宽恕干预在临床上的效果。其实,这三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的,问卷编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叙事法研究基础上进行的,而宽恕的认知函数的研究也要在叙事法确定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宽恕干预研究中干预影响宽恕的程度的评估则要用到问卷法。

3影响宽恕的主要因素

已有的研究对宽恕的影响因素做过比较深入的探讨[11,12]。此处仅从共情、社会认知、侵犯的后果和道歉、人际关系、人格、社会文化背景等六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宽恕的因素。

3.1共情对宽恕的影响

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当前情绪体验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对助人等许多利他行为有促进作用,因而也被认为是促进宽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McCullough等[8]研究过亲密人际关系中的宽恕。他们做过两项研究,研究I发现共情可以直接影响宽恕,还发现道歉对宽恕的间接影响也是经由共情而达成的。研究II对被试进行共情教育和宽恕的临床干预,结果也发现共情与宽恕间有着紧密的联系。McCullough等[14]的研究考察过共情、道歉、深思熟虑以及与人际关系亲密程度有关的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共情对宽恕有直接影响,道歉、关系的亲密程度对宽恕的间接影响都是经由共情达成的。Zechmeister等[9]用叙事法做的研究发现高特质共情的受害者会对侵犯做好的归因和描述,产生情境性共情会使受害者宽恕侵犯者;侵犯者对受害者的共情则可能会导致侵犯者无法宽恕他/她自己的侵犯行为。

3.2责任归因对宽恕的影响

影响宽恕的责任归因因素是指受害者对侵犯产生的原因解释。Fincham等[15]的研究发现责任归因既可以直接影响宽恕也可以经由情境性共情和负面情绪反应而间接影响宽恕。McCullough等[16]的研究将宽恕分成倾向性宽恕与状态性宽恕,并发现责任归因与克制呈负相关,且会直接影响倾向性宽恕。高共情者把责任归于自己,并较容易体验到状态性宽恕。也有研究发现对侵犯的思虑会直接影响宽恕[14],这可能是因为对侵犯的回忆和思虑会使人对侵犯产生痛苦,从而产生回避和/或寻求报复的动机。

3.3侵犯的后果及道歉对宽恕的影响

侵犯的后果包括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后果消除的程度(后果是否仍然对受害者有影响)。研究表明侵犯的后果的消除程度与宽恕呈正相关,在控制了其它的影响因素的条件下,侵犯后果消除得越彻底,就越容易得到宽恕[11,12]。也有研究表明侵犯越严重,就越难以得到宽恕。McCullough等的研究发现,侵犯的严重程度会直接影响宽恕中的慈善(benevolence)动机[16]。侵犯者的道歉等寻求宽恕的方式也会影响宽恕。研究表明道歉既可以直接影响宽恕,也可以通过共情而间接影响宽恕[8,14]。

3.4人际关系对宽恕的影响

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承担义务的人际关系,是宽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与宽恕呈正相关[13],亲密、承担义务的人际关系中的一方会更愿意宽恕对方。McCullough等[14]的研究发现被描述为满意且承担义务的夫妻关系与宽恕呈显著正相关。这种人际关系对宽恕的影响,可以通过思虑和共情间接影响宽恕,还可以先通过道歉再通过共情影响宽恕。Finkel等[17]对人际关系中的承担义务关系与宽恕做过研究,结果发现承担义务关系中的维持关系的意图而不是长期定向和心理依恋与宽恕有密切的联系。亲密人际关系中的一方较愿意宽恕对方可能是由于这种关系把受害者和侵犯者的某些利益融合在一起了,从而驱使受害者通过忽略伤害以最大可能来维持此种关系,促使受害者较愿意宽恕对方。

3.5人格对宽恕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发现宽恕受人格特征的影响。Brown[18]在一项为探讨自编的宽恕倾向问卷(TendencytoForgive,TTF)的聚敛效度与区分效度的研究中检验过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问卷(BigFiveInventory,BFI)的各维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外倾性无显著相关。Berry[19]等的研究也用大五人格问卷来检验自编的宽恕倾向问卷(TransgressionNarrativeTestofForgiveness,TNTF)的区分效度与聚敛效度,结果发现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与神经质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而与谨慎性、外倾性、开放性无显著相关。McCullough等[20]的研究也发现大五模型中的宜人性能直接影响宽恕中的报复、回避和仁慈动机,而神经质则只能通过受害者对侵犯的严重程度的认知间接影响回避和仁慈动机。

3.6文化背景对宽恕的影响

个人的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人的宽恕的产生,已有研究发现东西方文化对宽恕的理解存在着差异[21]。宽恕自己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被认为是必要的,而在东方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这在西方宽恕自己是通过个人领悟、专业咨询的途径而达成,而在东方则是通过群体的叙述、仪式和象征而达成的[22]。

也有研究表明宽恕不受文化影响。Vinsonneau等[23]对分别来自西欧和非洲马格里布(Maghreb)地区的203名15~16岁的青少年做过一项实验研究。实验材料为48张描述青少年间打架事件的卡片。这些呈现卡片分别包含五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信息即(2×2×2×2×3)设计:侵犯者的出身(基督徒与穆斯林信徒),受害者的出身(基督徒与穆斯林信徒),行为意向(有意与无意),道歉(道歉与未道歉),后果的消除(完全、部分、完全没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宽恕意愿的平均水平有差异,但不是很明显的;宽恕要受道歉因素的影响,并非是无条件的;他们认为可以宽恕不同出身的人。Azar等[24]对来自黎巴嫩的六个不同社区的成年人做过研究,目的是检验宽恕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社区和出身的人的宽恕意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实验材料是24个故事,它们分别由伤害的意向(有意与无意)、后果的消除(完全、部分、完全没有)、与侵犯者的宗教的相似性(相同与不同)、侵犯者的道歉(有与无)这四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组合即(2×3×2×2)设计而成。研究结果发现被试的宽恕意愿的平均水平都较高且几乎相等;宗教的相似性对宽恕意愿的影响很小;道歉因素对宽恕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

4问题与小结

宽恕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但两者存在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恕道”侧重于从“修身”的角度来看待宽恕,把它看作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观或方法准则,它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forgiveness”,即强调宽恕在解决人际冲突中的作用。宽恕的各种操作性定义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有些定义可能与诸如自愿牺牲(willingtosacrifice)、助人等概念相混淆。

叙事法主要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它有助于对宽恕的内涵及其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理解。问卷法主要包括测量受害者对某个人的某次侵犯的宽恕和宽恕倾向的测量。受害者对某个人的某次侵犯的宽恕的测量要求被试者回忆自己亲历的侵犯性事件,所以如果被试的数量足够大时,就基本上能够对人际间的所有侵犯性事件的宽恕进行测量。它的潜在的假设是不同侵犯性事件的宽恕过程是相同的,而且个体间不存在差异。因此,它能比较好地测量出人们的宽恕水平。宽恕倾向的测量测量被试者对于假定的侵犯的反应。由于这些侵犯性事件很多都是假定的,被试者并未有过真实体验,所以被试不一定按自己的真实想法来回答问卷,而更可能按社会的期望来完成问卷,这可能是这方面的问卷只有一个维度的原因。当前,宽恕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讨宽恕的影响因素和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一是探讨宽恕的临床干预效果。对宽恕的内在结构及其本性方面的实验研究却很少。

已有的研究大都认为共情是影响宽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宽恕,而且是很多影响宽恕的因素的中介变量[8,14]。宽恕的临床干预研究也发现共情是宽恕产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25],因此,共情也可能是宽恕的一个重要成分,而不是外在于宽恕的影响因素,这需要以后的研究来进行验证。另外,宽恕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复杂,除了上面这些主要的因素外,对行为意向的解释、对后果的严重性的认知、对侵犯行为能否避免等的认知因素也会影响宽恕[11,12]。【参考文献】

[1]DentonRT,Martin,MW.Definingforgiveness:Anempiricalexplorationofprocessandrole.TheAmericanJournalofFamilyTherapy,1998,26(4):281~292

[2]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管,1993.658

[3]KaminerD,SteinDJ,MbangaI,Zungu-DirwayiN.Forgiveness:Towardanintegrationoftheoreticalmodels.Psychiatry,2000,63(4):344~357

[4]PingletonJP.Whywedon’tforgive:Abiblicalandobjectrelationstheoreticalmodelforunderstandingfailuresintheforgivenessprocess.JournalofPsychologyandTheology,1997,25:403~413

[5]HargraveTD,SellsJN.Thedevelopmentofaforgivenessscale.JournalofMaritalandFamilyTherapy,1997,23(1):41~53

[6]NorthJ.Wrongdoingandforgiveness.Philosophy,1987,62:336~352

[7]EnrightRD,theHumanDevelopmentStudyGroup.Themoraldevelopmentofforgiveness.In:KurtinesW,GerwitzJ(Eds.).Handbookofmoralbehavioranddevelopment.Erlbaum,1991.123~152

[8]McCulloughME,WorthingtonEL,RachalKC.Interpersonalforgivingincloserelationship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7,73:321~336

[9]ZechmeisterJS,RomeroC.Victimandoffenderaccountsofinterpersonalconflict:Autobiographicalnarrativesofforgivenessandunforgiven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2,82(4):675~686

[10]RyeMS,LoiaconoDN,FolicCD,OlszewskiBT.Evaluationofthepsychometricpropertiesoftwoforgivenessscales.CurrentPsychology,2001,20(3):260~277

[11]GirardM,MulletE.Propensitytoforgiveinadolescents,youngadults,olderadults,andelderlypeople.JournalofAdultDevelopment,1997,4:209~220

[12]GirardM,MulletE,CallahanS.MathematicsofForgiveness.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2002,115(3):351~371

[13]CoyleCT,EnrightRD.Forgivenessinterventionwithpost-abortionmen.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7,65:1042~1046

[14]McCulloughME,RachalKC,SandageSJ,WorthingtonELJr,BrownSW,HightTL.Interpersonalforgivingincloserelationships:II.Theoreticalelaborationandmeasuremen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8,75:1586~1603

[15]FinchamFD,PaleariFG,RegaliaC.Forgivenessinmarriage:Theroleofrelationshipquality,attribution,andempathy.PersonalRelationships,2002,9:27~37

[16]McCulloughME,FinchamFD,TsangJ.Forgiven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