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企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3学问之道任何理论,任何一个学术思想,都在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任何理论,任何学术思想最主要的内容是一个内在的逻辑体系,说明我们观察到现象的逻辑体系。在这个逻辑体系中,很难从它逻辑本身来讲它贡献的大小。一个思想或一个学说它的重要性靠它所解释的现象来决定,如果它所解释的现象越重要,那么这个学科就越重要。做学问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不同的学术阶段,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孔子这句话中,第一个“学”可以用《中庸》中的话语来解释,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学”即博学,除学习之外,还要去审问,很仔细去思考每个学说理论的假设是什么,推论是什么,然后要分清各个不同学说的理论、推论适用的范围是什么。但是,光学是不行的,还要审思。为什么要审思呢?如孟子所讲“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有很多理论学说,但不是每个理论,每个学说都是对的,而且有很多可能是糟粕。如果不审思,不思辨,就会把书上记载的当做是真的。有些有名的学者在当时提出的思想是有道理的,但现在来说是不正确的,因此只能说其学说在学术史中有一定的地位。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思索,这个理论到底是不是对的?通常状况下一个现象可以用一个理论来解释,也可以有很多个理论来解释。那么我们怎样决定接受一个理论还是不接受一个理论?因此需要“思”。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思”有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要思考,仔细思考一个理论内部的逻辑是不是一致的,是不是至恰的。学的目的是致用,用于了解社会,改造社会,就要知道因和果之间的关系,要知道理论内部的逻辑是不是至恰的。但仅有至恰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思考这个这个理论的所有推论与我们所了解的现象是不是一致的?如果是一致的,就可以接受;如果不是一致的,就要放弃它。(林毅夫老师举了他博士论文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我们在研读理论时,发现理论和现象不一致时,我们所要放弃的是这个理论,而不是这个现象。如果一个理论体系与很多现象不一致时,我们所要思考的仍然是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企改革是按照教科书国外经济学理论体系设计的,但仍然是困难重重;而乡镇企业在经济改革中蓬勃发展,这不是按照教科书的理论设计的)。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西方经济学有很多假设,如“理性人”的假设,“市场竞争”的假设等,还有智商能力的假设。假设说如果一个企业正常管理的话,那么在市场中不需要任何外力扶持下就可以预期所获得的利润,这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案例,但中国的现实却不是如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要做学问的第一步是“学”,要博学,要把基本理论全部学到,要知道它现有的各个理论前提是什么,假设是什么,但不只是“学”。如果只是“学”和“记”的话,只会产生“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而在现代社会中,“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越来越难发挥作用。因此,不仅要“学”,还要“思”,要知道什么状况下这个理论学说是正确的,在哪些情况下这些理论是不正确的,哪些是要接受的,哪些是要放弃的,哪些是我们可以做出改变发挥贡献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学习的目的是“温故”,而且要“知新”。而要“知新”,则是“思而不学则殆”的“思”。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思”是指对现有的理论去检查它现有的内部逻辑或它理论的推论与现象是否一致?第二个“思”是指直接对现象的观察,而且最好抛开现有的理论来直接观察现象。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讲到,“道可道,非常道”,任何理论都是解释现象的,任何理论写出来后实际上是有点像“刻舟求剑”中的“剑”。但是我们要解释的现象是在不断变动之中的,如果从现有的理论出发思考问题,那么就会被现有的理论桎梏住,而没有办法发现现象背后真正的逻辑。在现代的条件下,我们要真正地做学问,而且要做出创新性的学问,而且这个学问要推进我们的进步,就很需要我们来直接观察问题,而且在观察问题时是抛开现有的任何理论然后直接了解问题。(佛学中所说:任何佛法都不是法。因此任何理论都不是理论,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在解释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而特定的社会现象不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所谓“执子仁心,渐信成佛”。)因此我们要去观察现象,从现象去了解背后的逻辑,而不是从现有的理论去了解这个现象。看到一个社会现象,我们就要去思考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大学》中说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知道一个理论,要提出一个新理论,就要知道现象背后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中去了解它的因果关系是什么,并深入作为。《中庸》中所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社会科学中的理论都在社会中,坐在书斋里很难深入去了解这个社会。要真正研究理论,就要深入社会,了解人,了解社会,这样提出的理论才能对社会现象有精辟的见解,对社会的发展有所推动,这是“思”的共通之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那么第二个“学”是指什么呢?第一个“学”指博览群卷,第二个“学”有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每一个学科都有它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不是理论,是方法)研究社会的学科,现象相同而研究方法不一样。因此要掌握好本学科体系的研究方法。二是你对一个现象已经非常了解了,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那么必须了解现有解释在文献中处于什么地位,到底有没有人对这个现象提出解释。如果有的话,必须承认别人的贡献在你的前面,那么你等于提供了一个经验实证来证明这个理论。但也有可能你的理论来自新的现象,别人还没有看过,那么你的理论就是一个新的贡献,那么把你的理论放在文献里面,就知道你的贡献在什么地方。这是“学”的第二个含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那么如何成为“大师”呢?“大师”与一般教授、学者的差别是用顾炎武讲的“通儒”和“俗儒”之间的差别。顾炎武在《日知录序》中陈述“有通儒之学、有俗儒之学,学者将以明体适用也。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也就是说你对上下古今都了解的,对理论的适用范围也是了解的。你所提出的理论可以“匡时”,可以“救世”。而“若夫雕琢辞章,缀辑故实,或高谈不根,或剿说而无当,深浅不同,同为俗学而已矣。”如果只重视细枝末节,对社会的进步没有贡献,不管文章多么华丽,都是俗学。大师还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有自己“一以贯之”的知识逻辑。老子曾说“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如果只是纵览群集而没有对现象前后一贯的理解,这都不是真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古代黄阳明有一首诗“山高月圆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道山高月更阔。”这首诗启发我们,若要建立一个体系,观察会有观察角度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而要超越这两个局限性,则要做到对观察现象本体的理解,要有“大如天”的眼。怎样取得“大如天”的眼呢?这与学者本身做学问的出发点有很重要的关系。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铺托管经营合同范本
- 学生班干部竞选模板自我介绍20
- 学生身心健康情绪管理学生营养日20
- 2025授权出版合同样本
- 沙子土地出售合同范本
- 2025网站委托建设合同模板
- 语料库语言学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鲁东大学
- 2025办公写字楼租赁合同样本
- 共创绿色未来
- 高一英语学案:预习导航Workingtheland-SectionⅢ
- 江西省八所重点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二模)政治试卷(含答案)
- 2025年青藏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8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资阳辅警考试题库
- 第一篇 专题三 计算题培优3 带电粒子在交变场和立体空间中的运动-2025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 学校保洁方案
- 心肺复苏及AED的使用
- “十四五”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
-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ppt
- 第4章不锈钢及耐热钢的焊接
- 大医院净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