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锦15篇_第1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锦15篇_第2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锦15篇_第3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锦15篇_第4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锦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锦15篇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锦15篇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教学内容: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教学目的:知识目的: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技能目的:开展观察才能、动手操作才能、估测才能以及互相合作学习的才能。情感目的: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络,感知数学来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重点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米尺假设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上次师傅和徒弟在为阿福做上衣的过程中闹了个大笑话,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说看他们之间又发生什么事?生:师傅汲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阿福纳闷了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师:这位同学观察的挺仔细,你们还想说些什么?生: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直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师:看,象这样把米尺坚着放,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吗?试试看。好,你来,你。〔师找几个同学站在尺子前量。〕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试试!这样吧,〔翻开你桌子上的神秘袋子,看看里面有什么〕用这把米尺和同桌互相量一量。〔生操作,师巡视〕师:谁来指一指1米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刚刚你们同桌俩是怎样量的,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生:我按住0刻度对准地面,让我的同位拉尺子,让他自己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地方。师:有不同意见,说说看。听明白了,0刻度要对准地面。尺子要拉得直直的,一点也不能歪。师:同学们都是这样量的吗?按照正确的方法,快速的再量一遍。三、稳固米的认识。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同桌合作完成。〔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米尺,拉直,如今同学们两手之间的间隔就是1米。师:好,手别动,松开绳子,看好了1米有多长?放手,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手放下。〔2〕师:好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老师站在这里,谁能站在离我1米远的地方?抽4位学生。师:同学来看一看谁离老师的间隔最接近1米。怎样能确定你和我之间的间隔就是1米?生:米尺的一端送到老师手里,另一端握在手里,拉直,非常聪明。生:直尺的一端贴近老师,另一端贴近我想一想假如离我一米远的间隔都站满小朋友,那么他们排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圆形〕师:刚刚两个同学分别用了直尺和米尺测出了离我一米远的间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我发现米尺上的一米和直尺上的一米是一样的。生:我发如今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师将两种尺子重合验证:1米=100厘米师:我们在生活中假如擅长观察,擅长考虑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1m=100cm〔生齐读〕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如今能解决了吗?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讲桌的高度、饮水机的高度〕师:想出了这么多,真擅长动脑。四、米和厘米的关系。师:同学们刚刚在用米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师:仔细观察米尺,上面都有什么?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我们的发现。领生观察,认读刻度。〔1〕0、10、20230cm100cm(1米)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出示:030cm042cm20xxcm五、课间休息。〔小故事〕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其实米与厘米本是一对好兄弟,他们一起帮助尺子测量长度。可米觉得自己的个大,功绩大,瞧不起厘米。一天,小铅笔跑来找米大哥,说道:米大哥,听说你的本领特别大。你能帮我量一量,如今我有多高?米大哥可犯了愁,因为小铅笔太矮了。这时厘米小弟跑来说道:大哥,别着急,我来试试。长12厘米。厘米很快就量出了长度。师: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生:在量较短的物体时,厘米小弟是最棒的。在量、较长的物体时,米大哥就比拟适宜了。师:那同学们说说看,量文具盒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拟好?生:厘米。量操场的长呢?生:米。六、稳固新知1、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2、3米=〔〕厘米5米+6米=〔〕米800厘米=〔〕米50厘米+50厘米=〔〕厘米=〔〕米七、课后理论活动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八、全课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课后反思: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拟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还需努力!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教学目的: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展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二、探究计算方法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2、讨论:怎么算?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4、自主计算,检查反应。三、稳固与应用1、独立完成第17页1、42、第17页2、5四、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拓展第17页3、6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教学内容:里程表〔一〕教学目的: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2.对照道路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教学重点: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教学难点:对照道路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探究展示】以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老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老师适当点拨。三、达标训练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老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老师适当点拨。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老师抽查。小学数学优秀教案4教学目的: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展平均分的详细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通过估算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让学生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3、经历小组合作的理论活动,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分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通过估算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教具准备:圆片、小棒、表格1、表格2(每组1张),每桌一袋豆子一、分糖果(1)情境导入,引出问题师:小明的家里来了五位小朋友,他拿出20块糖想分给他的小客人们,怎么分最公平呢?(由公平一词,学生马上就想到了要平均分)(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师:我们用5个小圆片代替5位同学,用20根小棒代替20块糖果,先自己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并把你分的过程记录到表格里。(老师巡视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掌握学生的不同分法)师:填好表格的同学请你把你的表格贴到黑板上,假如你发现黑板上已经有和你同样分法的表格就不用贴了,就在这种方法的下方,你用粉笔画个对号就可以了。(为了方便学生观察,老师要把贴在黑板上的表格放大)全班交流分的过程。师:请这张表格的作者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交流的时候请说清楚:每一次拿出几块来分,每人分得几块。全局部完后,每人分得几块。其他和他方法一样的同学,假如你认为他有没说清楚的地方。你们可以补充。(在学生表达理由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分的次数,让学生感悟到,分的次数越少,解决问题就越快。)(3)过程小结,评价引导师:还是集体的智慧大呀!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明来分糖果,小明心里一定很快乐。那么假设你就是小明,听到大家给你介绍了这么多的方法,你想选择哪一种呢?(假如有的学生选择了不是自己刚刚的分法,老师要追问:为什么小明没选这种方法?)(学生在阐述选择方法的同时,就再一次体会到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络。同时在交流中,学生原有的方法构造就发生了重组)师:刚刚同学们分的过程不一样,有的一次就分完了,有的分几次才分完。但是,每一次分的时候,每一个小朋友分得的糖果都同样多。最后分完了,分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更有同学想到了好方法,用乘法口诀来帮助分,他们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络,真擅长考虑。二、分小棒(1)估计数量、口述方法师:刚刚同学们帮助了小明解决了分糖的问题,下面我请同学们帮老师整理小棒。老师左手里握着10根小棒,请大家再看我的右手里的小棒,请你估计一下,我的右手里大约有多少根小棒。(学生估计的答案可能在30到60之间)同学们可以有根据的猜测,真好。假如把我右手里的50根小棒平均装到5个口袋里,怎么分?(数感好的学生可以很快知觉到5和50之间的关系)师:50根小棒平均装到5个口袋里,每袋装10根。那么老师如今只有4个口袋,要把50根小棒平均装在4个口袋里该怎么分呢?请大家先估计一下,每袋大约可以分到多少根?(大局部学生可以估计到每人分到10根以上的小棒)(2)小组活动、提升才能把50根小棒平均分装在4个口袋里。要求:1、先分工(记录、发言、负责分、监视)2、讨论后再分。边分边说分的过程,(第一次每人分几根,用去几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每人几根……)边记录。小组活动,师巡视。(3)汇报交流,改善方法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小组代表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对表格的观察和考虑,感受分法的多样化。汇报时老师要相机追问,如为什么首次分你们就每人分十根……剩下的几根,为什么不再分了呢?(通过老师的追问,引导学生去感受哪些方法更简便,更合理,以促进学生反思)小结: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有时能全局部完,有时还有剩余。师:假如让你们重新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学生再次分一分,可能会调整或改良原来分的策略,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优化和重组)三、数学游戏1、读37页数学游戏的内容,然后交流游戏规那么2、老师和一名学生合作,为学生提供游戏示范。3、同桌为一组,开场合作。每次操作都要说清一把抓了几粒豆子,能平均分成几份,得了几分。四、总结延伸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课后操作:假如把100根小棒分给4个人,怎么分比拟快。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整理和复习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课。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根本掌握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根底,这局部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速度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最后,教材安排了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上好这节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稳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展整理和复习的才能。本节课教材首先列出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下面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排列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安排有“数学游戏”,要求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使学生进一步纯熟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同时开展学生的逆向思维。然后是练习二十二中各种形式不同的练习。教材的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系统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浸透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第二,在观察分析^p表格,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p概括才能第三,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进展练习。根据以上分析^p,特制定以下目的:在游戏中,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进展复习。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学会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并体验对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培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才能。对函数思想的浸透,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一题多解的才能。二、教学情境片段与分析^p:情境一:抽礼物游戏:师:小朋友们,昨天是什么节日?〔圣诞节〕昨天老师没来,其实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数学礼物,谁来摸一摸,你会抽到什么呢?活动:学生从礼物盒里抽取算式卡片,口算,并选取其中较难的两三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算一道就让学生拿一道算式放在实物投影上。[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创设了从派送圣诞节礼物这个情境导入,这样能引起学生浓重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孩子们都想从盒子里抽一张卡片礼物来算一算,使本来枯燥乏味的口算变得有趣,好玩,乐于去承受。在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中,对20以内的加法口算方法进展了练习和稳固,也让他们感受到口算练习也是很有意思的。]情境二:师:刚刚小朋友们算的这些算式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实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还有?生:很多{师抓一把放在实物投影上}师:这么多的算式摆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生:很乱师:那怎么办?生:把它们理一理师:真是个好方法!那假如让你来整理,你打算怎么整理?[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记住某种方法,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面对某种问题,体验某种事实。所以在上一环节后自然地引导创设出一个很多算式摆在一起的乱糟糟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体验到对知识整理的必要性,孩子们的兴趣也在体验事实的过程当中萌发。]三、教学重难点片段与分析^p活动设计一讨论摆法。生1:按得数整理。生2:按9加几,8加几,7加几这样分类整理。……2、师: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整理一下?生:想。师:娜娜老师已经给小朋友准备好了算式卡片,小朋友轻轻地把它拿出来,摆一摆,贴一贴。记住,只有8分钟的时间哦,最快完成的小组可得一颗星星。开场!3、学生操作,老师巡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拟与记忆,动手理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老师不是简单地拿出书上的表格让学生观察,而是充分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自己整理出20以内的加法表。学生经历了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复习整理的方法。]活动设计二: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1〕师: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这组的作品。活动:学生介绍自己这组的作品,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引导深化。如:为什么和相等?浸透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和也一个比一个大;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小一,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大一,和不变。〔2〕师:如今我们不介绍自己的了,我们讲一讲其他组的,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发现和自己摆的不一样的组的规律〕〔3〕师:老师发现有几个组没完成,你们组为什么没完成?〔浸透合作的重要性〕假如他们组摆的是有规律的,就问:你们猜猜看他们接下去会怎么摆?你为什么这么猜?[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生生评价,既交流了整理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的才能,并适时的浸透了合作的重要性。在分析^p表格中,通过老师适当的提问引导,初步浸透了函数的思想。在评价交流的过程当中使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思。]三、练习设计片断与分析^p练习设计一:抢答游戏:1、师生抢答师指算式,生抢答。2、生生抢答以小组为单位,有一人指,其余三人抢答,然后轮换。[这个抢答游戏把这节课整理的表格的规律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融汇其中,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们更好地稳固知识,学会应用。而且这个游戏能反应出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对这张表格的规律的掌握情况,以便老师及时地调整教学环节。]练习设计二:教材112页“数学游戏”:老师报一个得数,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练习较上个练习而言,思维上的挑战性更强一些,通过这个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纯熟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而且又一次地应用了表格的规律,同时开展学生的逆向思维。]练习设计三:走迷宫: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刚刚对这么多的算式进展了整理和复习〔板书:整理和复习〕,摆出了一张像楼梯一样的图,其实这幅图还蛮好玩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玩?我们来玩一个走迷宫的游戏,迷宫的入口在这里,要求是我们走过的算式的得数一道比一道多1,你能走出迷宫吗?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么走,再在自己编的表格上画一画。2、小组合作3、汇报[特别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兴趣是他们进展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展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在练习中,老师努力挖掘教材潜力,精心设计了富有童趣的走迷宫的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这样一个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活力,学生不在是知识的被动承受者,而是主动发现者和研究者,学生不再是学数学,而是“做”数学,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才能的开展。]小学数学优秀教案6教学目的:1、从生活经历出发,层层深化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才能、概括才能和总结规律的才能。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络。教学重点: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二、问题探究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三、体验感悟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答复板书:2.你有好的方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四、理论应用第1题:对口令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六、布置作业一课一练第7页小学数学优秀教案7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7页。教学目的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可以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2.使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历,培养动手理论和观察、分析^p、笼统、比拟、归纳等才能。3.使同学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才能,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教学过程一、悬念激趣,启迪猜测课件出示:南京市上元小学师生为支援墨竹工卡县的贫困学校,首次捐款5844元。让同学分别判断5844是不是2、5的倍数,并说明理由。结合同学的答复,板书:2、5的倍数看个位。师:假设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所贫困学校,不计算能判断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不是整元数吗?生:我认为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不是整元数,因为5844的个位是4,不是3的倍数。师:你猜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生:我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师:同意他的猜测吗?〔同意〕师:他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来继续研究。出示1~99的数表,让同学找出3的倍数。师:考虑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同学从不同角度举例否认上面的猜测。师: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哪些数字?生: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师: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能不能只看个位?〔不能〕师:终究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研讨:“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同学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同学学习这一课的根底。老师从同学的已有根底动身,设计了捐款献爱心的情境,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同学进展猜测,设置了“陷阱”;通过让同学观察100以内3的倍数,引导同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否认了猜测,引发认知抵触,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发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小学数学优秀教案8《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究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根本特征。在我教本课之前,观摩同行执教已有十多遍,观摩过程中也断断续续有些考虑困惑,主要集中在几下两点:1、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学生的空间观念怎样飞跃?怎样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为什么会有不少学生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仅仅是口误吗?为理解决这些困惑,我提早研读了相关资料〔此时我的学生刚进入五年级上学期〕,通过研读考虑,我明白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在人脑中的表象及想象。空间观念是由感知觉到概念间的“阶梯”,是建立几何概念、形成空间想象力的根底。《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那么无论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都要肩负起开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任务。我想起同事们在日常教学中总是会感到学生的空间观念太差,有些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空间观念,而在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时又会感到很茫然。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但本节课才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地研究立体图形,教材先从生活入手抽象出立体图形,接着在明确面、棱、顶点的根底上引导学生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最后认识长、宽、高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很丰富,但要想让学生自己在做中学、玩中学,很明显一节课无法完成。于是我又陷入了考虑:怎样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实效?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研究兴趣点,我对一个自然班进展了相关内容的课前调查,详细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p如下:问题1:你知道长方形和长方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络吗?【意图:为了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心中的真实建构情况。】调查结果:关于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在63个学生的答复中,只有18人〔约占28%〕能准确说出平面与立体之分;有28人〔约占44%〕说长方体可以立起来,但长方形立不起来,这样的答复其实并不准确,但潜意识中要传达的内容也可归为平面与立体之分;还有17人〔约占27%〕所答复的内容根本不靠谱。关于长方体和长方形的联络:该问题难度较大,在63人中只有11人〔约占17%〕可以说出长方形是长方体的一个面。结果分析^p:调查显示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建构起明晰的立体图形的表象,所以产生了上述的问题。基于此我考虑在认识长方体前可以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络入手。问题2:假如让你研究长方体的特点,你喜欢怎样研究?【意图:旨在理解学生关于长方体的研究兴趣点。】调查结果:有12人〔约占19%〕提到喜欢研究长方体的面。有6人〔约占10%〕提到喜欢研究为什么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长方体。有4人〔约占6%〕提到喜欢研究长方体的构造。各有3人〔约占5%〕提到喜欢研究长方体顶点或棱。有2人〔约占3%〕提到喜欢研究长方形如何变成长方体。还有学生在问卷中明确表示:我喜欢拼装长方体,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动手做一做、干一干,有时比只看还要好。结果分析^p:调查显示学生的研究兴趣点比拟分散,但都很有价值。相比拟更多的人喜欢研究面的特点,基于此怎样激发学生研究顶点和棱也是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局部学生喜欢研究长方体的构造及拼装长方体对本课的活动设计也很有启发。在分析^p了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进一步考虑之后,我结合自己的考虑设计对本节课进展了理论,现将理论教学中的两个片段分析^p如下:片段一:课前活动中每个4人小组准备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按照要求拼出图形:任务一:用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拼出1个长方形;任务二:用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拼出5个正方形;任务三:用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拼出4个三角形。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完成任务一;可以在片刻考虑之后拼出形如“田”字的图形完成任务二;但却苦苦思索无法完成任务三。此时我出示三棱锥,学生惊喜地发现三棱锥上有4个三角形,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局部学生深有体会地谈到:“图形不只有平面的,还要向立体开展。”而那些没有发表感受的孩子我也能从他们的表情上洞悉他们的内心……片段一分析^p:面对只有17%的学生能说出长方形是长方体的一个面的课前调查结果,我考虑在认识长方体前可以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络入手进展课前活动。理论验证通过三个拼图形的活动任务安排,使得学生经历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过程,而学生也在过程中无形地完成了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认知飞跃,于是在后面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学生将“长方体”误说为“长方形”。片段二:在学生观察自己手中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并引导其有序数出面、棱、顶点数量的根底上,我直接安排了“制作长方体”的活动。【小组材料为:卡纸、直尺、剪刀、胶带、信封〔内有2个或3个的面〕。】同时要求学生边制作边考虑:长方体面的形状和大小关系?长方体棱的长度关系?大约10分钟〔速度最快的小组只用4分钟〕之后,所有的小组都顺利制作出了一个长方体,【如图】且大局部小组都发现了长方体的特点。此时的展示汇报便显得很“酷”:组长拿着自己小组的作品落落大方地在台上对同学们分析^p讲解他们的发现,老师只需在恰当的时候追问发现的根据,并引导其它小组进展补充即可。片段二分析^p:基于课前问卷中局部学生表示喜欢研究长方体的构造及拼装长方体对我的启发,我安排了这个制作长方体的活动。其实一开场我想让学生将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剪开进展观察,但考虑到生活中的长方体大都是一些盒子,而盒子在粘和处的多余材料会影响学生的观察,于是我想自己给每个小组制作长方体让学生去“剪”,但此时我想到调查问卷中有学生说:“我喜欢拼装长方体,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动手做一做、干一干,有时比只看还要好。”看着学生的心里话,我很想大胆尝试,但考虑对学生而言“制作长方体”比“剪开长方体”难度要大,所以我在信封中提供了几个面。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些担忧,毕竟长方体面、棱的特点学生还不知道,就直接放手让其制作,实在是有些冒险,不过最终我决定相信学生,我想当孩子们拿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进展汇报的时候内心该有多快乐。理论显示:我的愿望实现了。但此时我却在考虑:为什么学生可以在没有研究面、棱的详细特点时就能制作出长方体呢?后来我想到了:因为学生有生活经历,虽然长方体仅仅在一年级的数学书上“昙花一现”,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多少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啊!学生在生活中玩过多少长方体的玩具啊!……我如梦初醒,课前自己的担忧多余了,但也暴漏了我在研究学生的时候对他们的生活经历读的还不够懂。是啊!学生思维认知的开展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生活经历也是老师在课前需要深化理解并且读懂的。只有在这样深化读懂的根底上,学生的思维才能顺利实现飞跃。至此本该完毕了,但学生又在上完课的第二天给了我新的惊喜: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形状是正方体的盒子。【如图】孩子们说:“老师,我要用这个正方体包装礼物送给你!”面对此情此景,我感动了!我对孩子们说:“老师不要里面的礼物,只要这个盒子就行。”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的思维是多么丰富奇妙,要想读懂你们,老师定当继续努力!小学数学优秀教案9教材分析^p《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亲密联络,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才能。学情分析^p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根本原那么,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局部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历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目的①知识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②才能目的: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p的综合才能及小组合作才能。③情感目的: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p的综合才能及小组合作才能。教学过程:一、引入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快乐的心情,愿意吗?①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出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②稳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生演示,指出周长〕③抽象周长概念: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2、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方法就可以了。假如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3、反应,汇报〔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拟简单。师:有没有意见?〔3〕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4〕师:长方形的周长呢?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生3:行。师:什么理由?生:有两个〔长+宽〕。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生1:第一种。生2:第二种。〔5〕生1:用尺量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生1:不行,不行。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生2:〔简要操作〕师:这个方法行吗?生:行。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师:你量量看。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生:行。〔6〕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师:〔示范〕行吗?生:不行。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师:〔略作示范〕行吗?生:行。〔7〕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8〕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师:说说看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把有的线段挪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拟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展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三、稳固练习:算出以以下图形的周长四、小结: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0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和“做一做”,第17页练习三的第5~8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脱离直观直接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十几减6的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才能。教具准备:复惯用口算卡片,把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制成一组练习卡片,把练习五的第2题制成卡片教具。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老师出示以下口算卡片,学生举卡片答复。6+5=13-7=6+6=9+6=7+6=8+6=17-8=14-8=6+8=6+9=6+7=15-9=2.准备题。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出的数。6+〔〕=126+〔〕=146+〔〕=136+〔〕=116+〔〕=156+〔〕=10二、新课:1.教学例1。老师将例1写在黑板上。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十几减9、十几减8和十几减7的题,都是想加算减,那么“11-6”怎么想?得多少?学生说出得数后再指名一学生说说想的过程。老师出示“13-6=□。”提问:计算13-6怎样想?让学生翻开书,在例1中的括号和□中填上适当的数,再指名中下生说一遍想的过程。2.教学例2。老师在黑板上出例如题。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三道题〔手指三道例题〕,想一想,每道题得数是多少?老师逐个订正完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十几减6的题怎样算。算十几减6的题目,先想6加几得到这个被减数〔可手指例题示范〕,那么想出来的这个数〔用例题示范〕就是要求的得数。三、练习:1.做“做一做”中的第l~3题。〔1〕做第1题。提问:请同学们先看左边这幅图,有多少个小号?圈上6个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右边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然后让学生把算式和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可以理解一下〔通过举手〕全班全对的有多少,有错误的有几个,以便差生及时得到辅导。〔2〕做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集体订正时,引导学生把上、下两道题对应起来看。〔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老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也要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题,看有什么联络。课间活动。2.做练习四的第1题。老师板书出第1题。随意指一个数,学生说得数,反复练习后,让学生把算式列在写字格内。3.做练习四的第2题。老师将第2题中的表格贴在黑板上,手拿6的数字卡片,随意放在一个数字的下方让学生说减法的'得数。说完一遍后,可以再指名让两个学生说,老师指后,看谁说得快,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4.做练习四的第3题、第4题。这两题可让学生做在书上,老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给予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5.做练习四的第5题。指定两名学生读题。提问:题目中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要求学生读出算式和得数,并口述答案。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十几减6〕板书:十几减6。然后指着详细的题目〔如11-6和13-6〕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最后总结;做十几减6的题,要想什么?〔要想6加几得被减数。〕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1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根本构造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p和推理才能。教学重点:初步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根本构造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p和推理才能。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看图体温并解答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二、学习新课1、观察图意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2、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考虑,自主探究,同桌或小组商量,老师巡视指导。3、交流汇报⑴224/2=112〔本〕112/4=28〔本〕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⑵4*2=8〔层〕224/8=28〔本〕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4、讨论比拟。问:这两种考虑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一样的地方?三、应用进步1、想想做做1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考虑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考虑方法。交流反应时,老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展比拟。2、想想做做2联络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3、想想做做3出示学生购置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考虑,独立解答。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条件有两个小朋友。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拟。四、课堂作业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2教学目的: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全年以和每个月的天数。2.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培养搜集、处置信息的才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实录:师:今天是几月几日?生:3月9日。师:这是很平常的一个日子。但一年中总有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天。这一天是你的——生〔脱口而出〕:生日。师:你能在年历上找到你的生日吗?圈划出来,看看这一天是星期几?同学在各自的年历上找生日并作圈划〔课前,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20xx年的年历卡。〕师:愿意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其他同学根据他所说的日期找出这一天是星期几。两位同学起立说出各自的生日,其余同学判断是星期几。【研讨:“年、月、日”知识是计量知识中与空间知识〔长度〕、质量和货币知识相并列,衔接较小的时间单位“时、分、秒”之后而学习的较大的时间单位。教材的这种布置顺序是包括了对儿童认知客观实际的正确掌握。年、月、日的概念相对于空间〔长度〕、质量和货币要笼统、难于掌握一些;相对于时、分、秒的体验又空乏、浅薄一些。但因为生活离不开时间,它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所以儿童的生活之中已积累有一定的年、月、日的初步经历。本课教学从其中选择有较多体验的“日”开场,而至月、年,次第展开。在一般自然的交谈中,刻意地安布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题眼正反拈联,顺手牵引出与之对立的“特殊”的日子的猜测,使话题与认识的主体——同学的相关度一下子得到了提升,从而激活了同学对课题学习的兴趣,使其后对年历片的观察与圈划活动能使同学令行风动、倾心参与。这是教者开课艺术的充分表达。本课的目的定位对知识层面规定较低,只是要求知道〔记住〕;但对情意领域,教者的目光又很高远,重视了才能和兴趣的教育培养。这是本课设计着眼点的一大特色。】师:请继续观察年历卡,你发现些什么了?生:每个月后都有空缺。师:哦,你看出了每个月的日期排列有特点。生:一年有12个月。老师板书:一年有12个月。生:2月有28天,其它各个月有30天,有31天。师:你是____的?生: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日期数是多少,这个月就有多少天。师:说得真好!20xx年的各个月有多少天,请大家观察年历,再填写数学书第17页的表格。月份123456789101112天数同学填写后,指名报各月的天数,同学核对。一位同学说:他的年历上,7月是30天。老师接过同学的年历看,发现日期的排列有些特别,因最下面一行没有空行,遂把31排到了最上面一行。同学没看懂这种有些特别的排列法。老师随即视频展示这一位同学所带的的年历,并引导其他同学观察、辨析这个月有多少天。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上第37—39页教学目的:1、借助详细情景,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编制8的乘法口诀。2、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探究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才能及迁移类推的才能。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展初步的应用意识。教学要点分析^p: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寻找规律编制记忆口诀教学难点:寻找规律记忆口诀教学准备:小棒数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导入今天,小凯蒂又来到了同学们中间,看看她在向大家学什么手艺?(出示情景图)原来凯蒂来到教室里学习编中国结。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1: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生2:做2个中国结需要多少个圆环?生3:每周要安排多少人做值日?……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凯蒂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1、编儿歌,填填表(教学红点)我们一起来看“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这一问题在老师送给小凯蒂的儿歌中能不能找出答案。(出示儿歌)小小凯蒂志气高编起结来手儿巧中国结儿传友谊我们一起瞧一瞧一个结上8个环……谁能接着往下编?2个结上……?3个结上……?……(以小组为单位,可借助小棒,把儿歌编完好)学生按照共同编好的儿歌,边说边完成38页“填填表”2、读儿歌,编口诀同学们数得很好,你是怎样数的?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学生交流方法)同学们猜测一下,根据以往乘法口诀的学习经历,8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们能编出口诀吗?(学生试着编口诀,并将整理好的口诀进展板书)3、寻找规律记忆口诀(1)来看一下我们编出的8的乘法口诀,一起来读一读。(2)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机密?(引导学生比拟发现规律)(对的,也就是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8,三八二十四和四八三十二相差几呢?4个8比3个8多几?比5个8少几?)(4)假如忘记了“六八”这句口诀,怎么办?(5)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最难记?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展交流。记忆口诀。三、解决问题走进生活(教学绿点)1、一周安排多少人做值日?能很快解决吗?(学生先独立计算解决,然后再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谁能代表你们小组说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是怎样想的?用到了哪句口诀?(学生独立考虑)生1:就是求5个8是多少?生2:可以列成5×8或8×5,用到的口诀都是五八四十。……四、自主练习稳固深化1、自主练习1“对口令”游戏如今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师说上半句,生说下半句。再轮换,增加兴趣性。)练完之后再由同桌两人继续练习。2、7个8比6个8多(),比8个8少()提问:7个8比6个8多几个8?你能照样子说一句吗?3、一组一组地做,做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每一组的得数为什么是一样的?3×8+8=5×8+8=6×8+8=4×8=6×8=7×8=8×4=8×6=8×7=4、同学们愿意承受挑战吗?(看得数、讲算式)485624五、拓展应用班上共有多少名学生?(42名)除了用数字告诉大家用,你还能用算式来告诉我们吗?可能会出现:5×8+26×8-24×10+2五、总结评价延伸拓展学了这节课,你有新的收获吗?(学生说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呢?如:一只螃蟹几条腿?两只?三只?你能编首儿歌吗-(学生做拍手游戏)同学们编儿歌的兴趣真浓重,等我们以后学了9的乘法口诀,还能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只要同学们用心去发现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的更多。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4教学目的:1、经历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2、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重点难点: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学生课前去进展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理解它们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板书:纳税二、理解纳税及其作用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理解这方面的知识……)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局部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学习已经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老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亲密相关?要运用到哪局部数学知识?(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终究怎样运用这局部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板书:230×5%=11、5(万元)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能看懂吗?什么意思?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好吧,就透露这个机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板书:2100+380—20xx=480(元)480×5%=24(元)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三、练一练练一练1—4题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假如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主题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2、假如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板书设计:纳税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230×5%=11.5(万元)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5学生的认知构造,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主动完成。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