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区:_________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地区:_________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地区、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第I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师:有人这样评价姜夔:“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请你结合这句话,谈谈对这首词的看法。(学生在沉思)生1: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觉得虽然作者没有像有些诗人那样直抒胸臆,但他融情于景。师:你能否说明白点,可以结合文本来谈。生1:“二十四桥”一句是景物描写,这一句写了三个静物:二十四桥、河水、月亮。它们本身就渲染了一种压抑甚至凄凉的气氛,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韵。师:好,很有个性,看法独特。别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生2:我同意第一个学生的看法,我认为,“冷月无声”一句有“顾左右而言它之意”,作者只说了桥、河水、冷月,乍一看,好像太平常不过,但仔细琢磨就会生出一丝惆怅和悲怆。师:说得对.能否具体点?生2:“冷月无声”运用拟人的修辞,很能写出扬州此时荒凉甚至荒芜的景象。诗人故意没有写明白,而让我们产生遐想和联想。所以,我认为这是话中有话,顾左右而言它。师:分析得很有个性。刚才两位力挺姜夔,我问一下,有没有赞同王国维的?那句话是国学大师王国雏所说。他可是现代文学大师啊。生3:我赞成王国维的评析,他写景的特点是模糊,不是那种浓墨泼洒,而是惜墨如金。写得很少,但写得很有味道。有点遮遮隐隐的感觉。但这就是姜夔。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扬州慢》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琢磨出了“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答案:B本题解析:教师阐述王国维的看法,目的是引导学生评析《扬州慢》这首词,而不是舍本逐末评析王国维的评价。故针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使学生的发言集中到文本的鉴赏和评析上。B项说法错误,当选。2、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下列对教师这一做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答案:C本题解析:教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的设计是着眼于课文内容及学生的表达,而不涉及对文本文体的了解,C项说法错误。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之修辞研究”主题活动,并给出以下几个示例,请学生找出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句子。下列符合要求的是()。A.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C.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D.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温庭筠《莲浦谣》)答案:C本题解析:题干所给例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晴”与“情”谐音双关。A项,诗句运用了双关、顶真的修辞手法,“莲子”与“怜子”谐音双关。B项,诗句运用了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丝”与“思”谐音双关。C项,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未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D项,诗句运用了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将露珠比作“骊珠”,“圆”与“缘”谐音双关。4、阅读以下课后作业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的异同。提示: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过秦论》严格来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据。对上述作业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是()。A.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B.适时点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C.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D.提示内容对学生完成作业没有帮助答案:D本题解析:材料中的作业内容明确,给出的提示层层递进,点拨恰到好处,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D项分析不恰当。5、阅读下列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篇。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浮沉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师为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一则导语: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播放有关秋风、秋叶飘落的画面)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萧条、冷清、凄凉……)你会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呢(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可见,大家知识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让我们一起赏析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点评具有针对性B.由图片与诗句结合方法导人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C.以诗歌语言学习为重点,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回忆初中所学的《沁园春·雪》以及回忆与“秋”有关的诗句,这一教学起点的确立,为本课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答案:C本题解析:导入以背诵同类诗歌及与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没有更多地对诗歌的语言文字上进行更多的研究。6、某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A.《吉檀迦利》B.《飞鸟集》C.《新月集》D.《草叶集》答案:D本题解析:D项《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其余皆为泰戈尔的诗集。7、阅读《雷雨》导学案片段,按要求答题。一、初读感知,找出答案(1)文中出场的人物都有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这一场景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二、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注意品味人物在情境中的感情,注意朗读的语气。三、揣摩语言,品析形象小组讨论,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四、齐读课文,感悟中心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初读感知”环节能够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B.揣摩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C.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齐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识记背诵答案:D本题解析:A.B、C三项说法均正确。《雷雨》是一部戏剧,课文节选内容较多,且均为对话形式,不适合背诵,D项说法错误。8、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一、诵读课文:教师学生共同配乐诵读课文二、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A]1.有人曾经评价《滕王阁序》: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请拿出你的小卡片说说你最欣赏文中哪些语言,从内容和写法方面进行赏析。(小组交流)2.我们一起来分享。感受王勃语言的魅力。要求:读出你选择的语句、串译、评析(从内容、写法方面)。(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点评,学生随时有感情地读课文)板书:形式美、音乐美、绘画关内容方面:意象、意境艺术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对偶、反问等)、炼字、色彩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白描、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融情于景)必要时补充:大家看看这三对儿对偶句一样吗“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B]对偶的形式:a.正对(上下句在意义上相近或相似的对偶形式)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b.反对(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孟尝高洁”“阮籍猖狂”c.流水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对偶关系:句与句对偶。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作“当句对”)作用:表意凝练,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富于音乐美。3.[C]《滕王阁序》的美不仅在于体现了王勃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交织的复杂的人生情感,更在于文中大量精妙的语言,文中句句是经典之言。我们不再一一分析了,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来感受文章之美。(饱含深情地再次与全班齐读课文)三、[D]仿写拓展练习:教师展示下水作品,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对仗形式,以文中的一段为写作内容,或评点,或谈感受,写一副对联。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滕王阁序》一课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答案:D本题解析:分析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不难发现,虽然在写作对联这个环节上,教师没有先人为主地讲解写作要求,但是在讲解文本内容时,教师却引入了对联的相关知识,故这里没有必要进行再次讲解。且这里教师选择用自己的示范写作作为指导,这样避免了单纯讲解的枯燥性,教师有效的写作示范,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自在。9、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1)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出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文字。(2)教师对语段进行语法分析。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物质与意识关系”这一段材料,一定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下面我们再来对这段文字进行一下语法分析,来进一步厘清句子的层次。(教师点拨后,用幻灯片展示出语法分析)(3)朗读文段。(学生思考1分钟后)师:下面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学生齐读)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时的一段教学实录。下列评析中,不正确的是()。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答案:C本题解析: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这一教学意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三个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学生思维并未随着教学情境的切换而迅速转换。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思考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而言,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必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思考时间如果偏短,学生的思维必然无法展开与深入,势必使之肤浅散漫。这样,学生就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使教学呈现支离破碎的状态。这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紧凑,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但过于追求紧凑、热闹,会导致学生思考时间过短甚至缺失,容易出现“走过场”现象。10、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一、诵读课文:教师学生共同配乐诵读课文二、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A】1.有人曾经评价《滕王阁序》: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请拿出你的小卡片说说你最欣赏文中哪些语言,从内容和写法方面进行赏析。(小组交流)2.我们一起来分享.感受王勃语言的魅力。要求:读出你选择的语句、串译、评析(从内容、写法方面)。(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点评,学生随时有感情地读课文)板书: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内容方面:意象、意境艺术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对偶、反问等)、炼字、色彩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白描、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融情于景)必要时补充:大家看看这三对儿对偶句一样吗“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B】对偶的形式:a.正对(上下句在意义上相近或相似的对偶形式)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反对(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孟尝高洁”“阮籍猖狂”流水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对偶关系:句与句对偶。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作“当句对”)作用:表意凝练,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富于音乐美。3.【C】《滕王阁序》的关不仅在于体现了王勃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交织的复杂的人生情感.更在于文中大量精妙的语言,文中句句是经典之言。我们不再一一分析了,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来感受文章之美。(饱含深情地再次与全班齐读课文)三、【D】仿写拓展练习:教师展示下水作品,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对仗形式,以文中的一段为写作内容,或评点,或谈感受,写一副对联。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滕王阁序》一课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答案:D本题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设计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答案】D。【解析】分析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不难发现,虽然在写对联这个环节上,教师没有先入为主地讲解写作要求,但是在讲解文本内容时,教师却涉及了对联的相关知识.故这里没必要再次进行讲解,且这里教师选择用自己的示范写作作为指导,这样避免了单纯讲解的枯燥性.教师有效的写作示范.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自在。11、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答案:A本题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A项“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说法错误。12、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有学生背诵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复习运用了互文修辞的诗词,并举出了几个示例。下列适合的是()。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B.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D.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答案:B本题解析:互文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A项诗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B项,诗句运用了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见”与“闻”互文见义,意为“(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C、D两项诗句均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13、阅渎一位教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体会作者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对上述教学分析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是()。A.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B.该教师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C.该教师准确把握了散文教学的重难点D.该教师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答案:D本题解析:题干中的教师紧紧围绕课文及作者情感进行分析,并没有脱离对文本的解读。D项说法错误。14、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B.“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C.“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D.“那件事有眉目了吗?”中的“眉目”答案:D本题解析:A、B、C都需要读轻声,D项“眉目”中的“目”读音为“mu”。15、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对上述教学随笔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B.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C.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D.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答案:B本题解析:教学随笔中,教师重点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来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其中并未体现对“知人论世”的要求。16、高三下学期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并系统梳理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学生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均出自小说集《呐喊》,以下小说人物不是出自《呐喊》的是()。A.孔乙己B.祥林嫂C.阿QD.闰土答案:B本题解析:“孔乙己、阿Q、闰土”分别出自小说《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以上三部小说作品均收录于小说集《呐喊》;“祥林嫂”出自小说《祝福》,收录于小说集《彷徨》。17、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要求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实施,理解错误的是()。A.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B.主要由教师自行设计和组织相关探究活动C.应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协调的能力D.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进行跨学科学习答案:B本题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B项说法错误。18、教师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后,请学生列举其他描写父亲的文章进行阅读。下列作品适合的是()。A.史铁生《秋天的怀念》B.刘绍棠《蒲柳人家》C.彭荆风《驿路梨花》D.李森祥《台阶》答案:D本题解析:A项,《秋天的怀念》通过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B项,《蒲柳人家》通过一个六岁儿童何满子的视角,生动地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农民在运河滩这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英勇斗争的事迹,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C项,《驿路梨花》通过描写在梨花等哈尼族小姑娘的精心照料下,解放军顺利地在瑶山设立了驿站,方便了过路行人的故事,歌颂了雷锋精神。D项,《台阶》通过叙述父亲一生为造台阶而辛苦劳累的执着追求,展现了父辈生存的智慧和融入血液的勤劳,引发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反思。19、阅读某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高中的所有语文教学中,选修课的教学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最高,而学校中真正有能力做好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做不到,主要是因为观念陈旧和素质不高。教师上课单纯是为了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分数,他们往往会忽视语文这门课程的初衷,即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一切具有情感的人、事、物。开设选修课的真正目的,就是在应试教育这种大背景下,还原语文课程的一些真谛。所以,教师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应该更确切地认识到选修课的特点和性质,应该转变原有的思维,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应该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素质。一门选修课教学的成功,与教师有着直接而且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个性,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选修课的教学才可能成功。但如果学生首先对教师选择的文章就没有兴趣,那这样的选修课无疑是失败的。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B.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C.语文选修课教学能否成功,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D.成功的选修课教学往往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答案:C本题解析:根据题干教研论文片段可知,“高中的所有语文教学中,选修课的教学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最高”,A项说法正确。“教师上课单纯是为了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分数,他们往往会忽视语文这门课程的初衷”表明许多教师只看重分数,导致选修课程的教学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B项说法正确。“一门选修课教学的成功,与教师有着直接而且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不能说明“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C项说法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个性,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这样选修课的教学才可能成功”,D项说法正确。20、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借落日来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或感伤的心情意绪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答案:C本题解析:A项,诗句出自李商隐的《乐游原》,以落日虽好却已接近黄昏暗指人生已近迟暮,感叹韶华易逝,表达感伤意绪。B项,诗句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表现了苍茫之景和孤寂之情。C项,诗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写山中晚照,飞鸟归还之景,表达了闲适、悠然之感。D项,词句出自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传达了词人的怅惘之情。21、阅读下面《散步》的片段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某教师曾经设计三个环节执教《散步》一文。第一步是让学生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学生自拟的标题有“生活之美”“小路亲情”“情满小路”“春天的步伐”……该教师在对学生拟的题目做一番评价之后,列举了自己拟写的标题,如“幸福的家庭”“亲情无边”“小事情深”“分歧”“大路小路”“背起整个世界”“春意”“呵护”“生命,生命”等。第二步要求学生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第三步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点评。对上述片段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教师设计的第一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B.该教师自拟题目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的深意C.该教学设计侧重了对文章重点段落的感受、理解D.该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即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答案:C本题解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从整体出发,侧重了对文章整体的感受。22、教师围绕“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A.老舍《骆驼祥子》B.傅雷《傅雷家书》C.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答案:A本题解析:知识点:中外文学作品的主题。A项:《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原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作品描写的是“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当选。B项:《傅雷家书》中的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止于1966年傅雷夫妇在“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与题干不符,排除。23、教学《雷雨》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对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A.潜台词含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准确地传达出人物潜在的心理动机和说话的真正目的,形成强烈的戏剧效果B.揣摩人物的潜台词,揭示人物的鲜明性格和不同性格之间的尖锐对立,把握人物个性特点C.潜台词表现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真正动机,给观众留下意会和回味的余地D.剧本中潜台词众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分析答案:D本题解析:潜台词就是深藏在台词之中的真正含意。这种含意没有直接写出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台词流露、表达出来的。虽然剧中台词不一定每句话都有它的潜台词,但是具有丰富的潜台词是戏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可以给观众留下意会和回味的余地。所以没有必要逐句分析,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即可。故选D。24、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答案:B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25、教师以“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一句中的“星”“电”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相同的是()。A.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C.那些东邻西舍听得哭声,都来观看D.凭着一张借书证,他蚕食鲸吞了一座图书馆答案:D本题解析:知识点: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出自《三国志·吴志·陆抗传》,其中的“星”“电”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像流星一样”“像闪电一样”。A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出自屈原的《离骚》。“桂”“兰”分别指“桂木”“兰木”,无词类活用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路”是道路的意思,无词类活用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那些东邻西舍听的哭声,都来观看”出自冯梦龙《警世恒言》,“东”“西”指代方向,无词类活用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蚕食鲸吞”的意思是像蚕吃叶一样慢慢侵占,像鲸吞食一样一下子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属于词类活用现象。与题干相符,当选。26、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主题活动,鼓励学生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虚词。下列学生所梳理的虚词“而”的用法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B.吾尝终日而思矣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答案:B本题解析:A、C、D三项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B项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27、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答案:A本题解析:A项中的“乃”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28、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第一遍听读:校正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很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该教学反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答案:D本题解析:文言文教学应该走出“解经”误区,打破先“言”后“文”模式,重视以读代讲,通过反复诵读,体查文本气韵。重点要引导学生潜心文本,经过阅读、思考、体验、感悟,进入作者的情感深处,而不是将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设成重点。故本题选择D选项。29、学生在读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时,想到梅花在古诗词中常代表高洁傲岸、不同流俗的美好品格,并搜集了一些示例。下列正确的是()。A.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B.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C.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林逋《山园小梅》)D.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答案:C本题解析:A项,“名花”指牡丹花,“倾国”指杨贵妃,此处将杨贵妃与牡丹花相比,表现了杨贵妃的美丽和高贵。B项,“芙蓉”衬托采莲少女美丽欢乐的脸庞,表现了采莲少女采莲时的天真烂漫、欢快愉悦。C项,诗句所咏之物为梅花,通过梅花的高洁表现诗人不同流俗的高洁傲岸的情操。D项,词句以“梅妒”“菊羞”,赞颂了桂花的独特风韵。30、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词语的变调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发音,下列可以作为案例使用的是()。A.洗手一般B.朋友异同C.统一五个D.今年六天答案:A本题解析:知识点:对“变调”的理解。变调是指汉语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会受到后面的音调声调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变调。(1)在中文里,最普通的变调规则即是在一组两个第三声的合音节中,须将合音节中领先的第一个音节提升到第二声。如A项的“洗手”,按照拼音正确写法是xǐshǒu,不过两字组为词组时,则将“洗”字变为二声,xíshǒu。(2)我们常用的“一”,“一”在作为序数词或只单独作数的情况或处于词末的情况下读阴平,如:第一、十一、统一。在“去声”前面应读成“阳平”yí,如:一致、一切;在“平声和上声”前应读“去声”yì,如:一杯茶、一般、一本万利;在两个相同动词之间读轻声,如:看一看,读一读。此题意在举变调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读音,所以所选的例子应该符合变调的特点,而其他选项都不合“变调”现象。31、学生自主研读外国文学作品《老人与海》时,对其中“硬汉”桑地亚哥与自然进行抗争的情节记忆深刻,希望教师能为其推荐其他以“人与自然不懈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教师推荐的是()。A.《热爱生命》B.《奥德修纪》C.《百年孤独》D.《巴黎圣母院》答案:D本题解析:A项,《热爱生命》讲述了美国西部的一位淘金者在返回途中由于受伤被伙伴抛弃后,独自在荒原中寻找出路并最终获救的故事。B项,《奥德修纪》讲述了主人公奥德修斯在与惊涛骇浪和妖魔鬼怪的搏斗中,巧用智谋,数次勇敢地战胜了种种艰险的故事,其基本主题是歌颂古代英雄与大自然搏斗的智慧与力量。C项,《百年孤独》讲述了诞生于丛林的马孔多小镇上的布恩迪亚家族,虽然经过多代与自然力量的抗争,最终还是在第六代时再度被丛林淹没,直到第七代被蚂蚁吃掉,整个马孔多小镇被飓风卷走,百年家族就此消失的故事,体现了该家族与自然抗衡并努力生存的百年历史。D项,《巴黎圣母院》描写了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爱情和不幸命运,反映了作者对封建专制制度、中世纪邪恶宗教势力及封建贵族的批判与憎恨。32、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课堂导入环节,回答问题。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九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本文作者是谁?齐说(罗迦?费.因格)。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生:喜欢!师: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有没有同学不喜欢?生(小声):我不喜欢。师:这位同学很有创见.你能说说不喜欢的理由吗?生:①文字不太读得懂,以前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或写景状物的一目了然,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也不知写的什么?②我不知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③文章的层次我怎么也搞不清……④特别是文章开头的这幅图,答案太多,也觉得啰嗦,再往后我就不知道作者说的什么,实在读不懂。以下对这段教学导人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样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B.这样的安排与议论文这一文体特征相暗合C.这样安排把握住了“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D.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教师使用学生问题导入,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答案:B本题解析:导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的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与本文创造性思维这一中心相暗合,又把握住“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但这样的导人只是体现“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偏离本文作者意图,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引导能力、课堂把控能力。33、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一、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们背诵下来。二、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做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三、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2.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四、课文中,雨果盛赞了伏尔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被雨果如此推崇的伟人吧?在课外查找有关伏尔泰生平、创作、思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以下对这则教学作业设计的意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激发感情共鸣;背诵精彩段落,增加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大意.进行内容概括C.第三题让学生品味句子的设计和第一题意图重复.可删去其中之一D.第四题意在锻炼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答案:C本题解析:第一题和第三题同为品味句子的题目,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题重在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味语言风格,第三题是在具体分析重点句子的基础上.品味诗化语句中的哲理和激情.故两者设计意图不重复。34、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答案:D本题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准确识记。【答案】D。【解析】D项是“阅读与鉴赏”的实施建议。35、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A.练习系统B.知识系统C.选文系统D.助读系统答案:D本题解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复杂,“《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是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辅助材料,属于助读系统。36、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见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生自读课文)师:理解课文内容或是理解课文片段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理解,力求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再阅读课文,然后自主、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生: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闰土画像。生:从描写顺序看,由远及近,以此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然后打量全身。生: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答案:B本题解析: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然后介绍多角度分析课文内容的方法,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这样学生理解的东西多了,思考的东西也会多得多,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从不同的层次、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该教学片段没有涉及质疑、设疑的问题。37、阅读下列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篇。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浮沉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师为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一则导语: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播放有关秋风、秋叶飘落的画面)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萧条、冷清、凄凉……)你会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呢?(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可见,大家知识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让我们一起赏析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点评具有针对性B.由图片与诗句结合方法导人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C.以诗歌语言学习为重点,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回忆初中所学的《沁园春·雪》以及回忆与“秋”有关的诗句,这一教学起点的确立,为本课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答案:C本题解析:导入以背诵同类诗歌及与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没有更多地对诗歌的语言文字上进行更多的研究。3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A.感受·鉴赏B.思考·领悟C.应用·拓展D.发现·创新答案:C本题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应用·拓展”目标里明确提出“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这一能力要求.故C当选。39、阅读某写作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浓厚的思考氛围,不断给学生们增加必要的压力。使学生们不断发现独特性思维的不完美之处,不断地纠偏、或补充等,使之完善,既做到创新,又让人信服。比如,长久以来我们都批评“玩物丧志”,但某次作文课上,有位学生在立论时就“反弹琵琶”,提出“玩物不会丧志”。这引来了大家的质问:如果一个人沉溺于玩物。怎么可能不会丧志呢?满清贵胄沦为纨绔子弟,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玩物而丧志了吗?之后,经过逐步的讨论就会发现,其观点虽与众不同,但却失之偏颇,将“不会”修正为“未必”。其观点逻辑就更加严密了。再从“所玩为何物”入手进行辨析,讲明如果玩物者的“玩”与“志”有密切联系,就不会丧“志”。如比尔·盖茨“玩”电脑而成功开发了软件,开创了微软的世界,这样一来就更具说服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独特性的立意从不严谨到严谨、从新鲜到让人信服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这在作文教学中是很必要的。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B.认真思考辨析作文立意,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正反事例C.传统意义上的作文立意,并不完全都属于正确的立意D.将严谨思维运用于写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立意答案:D本题解析:A项,题干教学论文片段中强调的是发现学生们“独特性思维的不完美之处”以及严谨的思维过程,而非“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一主题,故说法错误。B项,论文片段指出在辨析作文立意时,可举例证明立意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而非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举正反事例,故说法错误。C项,论文片段强调了作文立意的创新性,但并未对传统作文立意的正确与否做论述,故说法错误。D项,题干教学论文意在说明,需要运用严谨思维来规范学生的创新性作文立意,从而确保作文立意使人信服,故说法正确。40、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答案:B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4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评议,落实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大约20分钟)①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老师平衡调配,把全体学生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存在的文言知识,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到黑板书写.其他同学针对书写内容做好补充和评议准备。②展示每一小组讨论后黑板上书写的结果。(略)③学生点评各组答题情况。(略)④教师点评肯定。这是某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设计的讨论教学环节(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答案:A本题解析: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另一方面也可参与其中,在学生的探讨出现方向性问题时,对学生的问题或看法提出质疑,但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42、下面是某教师在教授鲁迅《祝福》一文时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之后请完成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以下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教师引导自然合理,层层推进,使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强化而又贴近现实生活B.这一部分师生的对话自然流畅.很好地解决了课文开头对“祝福”时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结概括。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C.于细节中见本质,这是教师理解课文的独到之处D.教师长久地纠结于“变”和“不变”上,忽视了对本文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探究。对整体解读课文无实际意义答案:D本题解析:虽然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只解决了“变”与“不变”两个方面的问题,但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已经基本勾勒出来,学生的学习也从开始的集中阅读转向了对全书的信息搜索,并逐步跟随老师明确了解读的方向和重点。43、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B.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C.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背诵,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D.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答案:C本题解析:C项,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44、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示例不合适的是()。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答案:C本题解析:题干中的“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丝”与“思”谐音双关,表现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望与执着。A项,诗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晴”与“情”谐音双关。B项,“深烛伊”与“深嘱伊”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莫围棋”与“莫违期”也同样是双关。C项,词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使它们呜叫起来,未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D项,诗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45、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讲授必修(3)《老人与海》的课后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B.朗读训练阶段体现了教师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C.多媒体使用恰当,方便学生在找答案时随时回顾问题D.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喜好自己确定朗读方式答案:D本题解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地位,但并不代表在课程设计和课堂实施阶段完全给学生以自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6、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第一层次是“懂事儿”,即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通常的语文课堂把这一层次拓展到几乎占领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教师是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实现将这一层次限定在较短时间内的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总喜欢用比较专门化的术语解读,学生必须艰难地掌握一些超越文本理解程度的概念,然后再验证这些概念,但是如果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感悟文本的真髓,就会使学生没有爬坡的感觉;第三个层次是“品味儿”,就是对文本“为什么这样写”的剖析,通过适当扩充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而归纳其写作风格。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B.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C.用“专门化”的术语解读诗歌,能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答案:C本题解析:C项,表述不准确。“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是用口语化的语言总结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而非专门化的术语。专门化的术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47、以下是某次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设计的自由辩论会环节。阅读活动步骤,回答问题。一、搜集、查找关于“人类起源新说”的资料。二、从中选定一种说法,并围绕这一说法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三、让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为参加班级自由辩论会做好准备。四、辩论形式灵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每一小组既可以在比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可以反驳其他小组的观点。五、以小组合作情况、辩论情况及准备资料的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六、比赛后,各小组相互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汇编成册。对上述教学活动设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讨论、辩论、演讲等是常见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B.不同类型的口语交际教学,其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差异性不大C.合理的口语交际教学评价能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实践,锻炼口语交际能力D.教师应从辩论会的组织准备、辩论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学生具体指导答案:B本题解析:口语交际教学的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训练,也可将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训练相结合;可在课堂中进行,也可在课外活动或日常生活中进行。因此,口语交际训练方式的类型不同,其活动开展的方式和步骤也不同,且差异显著,B项说法错误。48、期末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定语后置的相关知识,下列属于该类句式的是()。A.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9、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C.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春景》、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答案:A本题解析: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特点为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善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南宋张孝祥、刘克庄均属此派。李清照、秦观、柳永均为婉约派词人。A项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50、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答案:B本题解析:《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川端康成自传性的短篇小说。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高中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不符合题干要求,故不适合推荐。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讲述简·爱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她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51、某教材设有“文化名著研读”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A.《红与黑》B.《巴黎圣母院》C.《安娜·卡列尼娜》D.《死魂灵》答案:B本题解析:《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52、阅读下面一段《社戏》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问题。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社戏》。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从题目来看,你们觉得社戏应该是一种什么东西生:一种文化艺术。师:文化艺术。一种怎样的文化艺术呢生:一种戏剧。师:我们做过一次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你觉得它应该属于哪种戏剧生:没有研究过。师:请坐。我们看看下面有个注释: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他是如何来描写这个社戏的。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翻到《社戏》这篇课文。通过这个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采用的是哪种教学方法()A.讨论法B.点评法C.练习法D.问答法答案:D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问答法也叫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故属于问答法。53、古代文学常识分享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知识。下列学生的总结中,不正确的是()。A.《赠从弟》的作者刘桢,字公干,是东汉末诗人,“前七子”之一B.《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C.《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D.《河中石兽》出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均为志怪小说集答案:A本题解析:A项,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其他六人分别为王粲、陈琳、阮璃、应场、徐斡、孔融。“前七子”指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流派。B、C、D三项总结均正确。54、学习了《窦娥冤》一课后,学生对关汉卿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对关汉卿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于是教师为学生推荐了关汉卿的一些其他剧作,以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A.《汉宫秋》B.《单刀会》C.《救风尘》D.《拜月亭》答案:A本题解析:A项,《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品。B、C、D三项均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55、学习完《师说》后,教师要求学生阅读韩愈的《进学解》和梁衡的散文《读韩愈》,对该设计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B.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题高没有太大作用C.这样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D.这样的设计符合语文探究学习的理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答案:B本题解析:对课文进行拓展阅读,既不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56、阅读某教师《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课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盲人猜字”的游戏,在最终猜中人数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转入主题:一个健康的人暂时失去视觉来认识一个汉字都这样困难,更何况一个聋哑盲女孩认识整个世界呢。对她来说,生存下来就已经需要很大的勇气了,要有所成就,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伦·凯勒做到了。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不可能的”奇迹,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要求学生帮忙解决,他们四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忙得不亦乐乎。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时他们被海伦·凯勒的坚毅、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挫折,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分析,错误的是()。A.以游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B.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C.教师引导学生做游戏扰乱了课堂秩序,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D.教师营造了情感交融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答案:C本题解析:A、B、D三项分析均正确。教师通过游戏导入新课,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鼓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C项,“扰乱了课堂秩序,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说法错误。57、教学复句专题研讨课,教师安排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总结一些因果复句,下列句子适合的是()A.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B.在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里,无论环境怎样险恶,鲁迅先生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C.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D.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答案:D本题解析:A项,该句属于转折复句。B项,该句属于条件复句。C项,该句属于递进复句。D项,“因为”是因果复句的显著标志。58、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A.练习系统B.知识系统C.选文系统D.助读系统答案:D本题解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复杂,“《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是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辅助材料,属于助读系统。59、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是饮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v3,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教师大约用了4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答案:D本题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导入设计。【答案】D。【解析】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使用何种导入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充分分析课文内容、学生情况及所搜集的资料,然后再根据课堂实际灵活使用。好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为课文教学奠定多方面的基础。背景知识导入如果处理得当也能起到教学导入应有的效果。关键看教师如何处理。60、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句话时,以计算机操作坐标轴的方式将四人的位置标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尊卑及文中所蕴含的意思。下列对这一多媒体教学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建筑材料公司煤炭运输协议
- 仓储装修抵租协议范本
- 专卖店室内设计服务合同
- 农业项目居间合作协议模板
- 摄影棚装修工程合同
- 保健场地暖维修服务协议
- 体育馆建设居间服务协议
- 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应急预案
- 医院麻醉科装饰模板
- 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课件
- 威海市商业银行普惠客户经理招聘考试真题2022
- 物流统计与实务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副主任医师(副高)-普通外科学(副高)考试黑钻拔高历年高频考点试题附答案
- JJF 1878-2020 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校准规范
- 初中数学新课标研读
- 2023小学生汉字听写大赛题库
- 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 沥青路面施工机械及施工工艺
- 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高中组)试题
- 《说唱艺术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