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乐感”理论视阈下的小学音乐教育探索 论文_第1页
“双重乐感”理论视阈下的小学音乐教育探索 论文_第2页
“双重乐感”理论视阈下的小学音乐教育探索 论文_第3页
“双重乐感”理论视阈下的小学音乐教育探索 论文_第4页
“双重乐感”理论视阈下的小学音乐教育探索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双重乐感”理论视阈下的小学音乐教育探索引言:小学学段的音乐教育是不断提升学生音乐知觉、感觉以及潜能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途径之一。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就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音乐教育,这一阶段的音乐课程主要通过听觉感知与视唱这两项基本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乐感,该阶段针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或多或少地对他们以后之于音乐的体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尊重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以及地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逐渐成为音乐艺术的风向标。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面对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现实,教师需要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音乐教育之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音乐教学中引入了“双重乐感”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不但可以摆脱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束缚,还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起到助推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双重乐感”的理论出发,来审视小学的音乐教育,从而提出笔者本人的观点和看法,并进一步阐释“双重乐感”的审美内涵。一、“双重乐感”理论的源起与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曼特尔·胡德(MantleHood)在他的《双重音乐能力的挑战》(TheChallengeof“Bi-Musicality”)1一文中率先提出“双重乐感”(bi-musicality)一词,最初的含义是指“音乐学家在研究某个特定民族或特定风格的音乐时,必须具备完全参与这种音乐体系的能力,通过其本身的实践理解这种特定音乐文化的基础后,才能更好地用语言来加以描述其音乐风格”2,这显然与我们当下所熟知的“双重乐感”理论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理论自身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需求。1MantleHood.“TheChallengeof‘Bi-Musicality’”,Ethnomusicology,Vol.4,No.2,1960,pp.55-59.2张欢、付晓东:“‘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设计——以新疆多元音乐文化为案”,《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第189页。1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随着多元音乐文化不断深入地发展,“双重乐感”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最初单对音乐学家素质的要求转变为一种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二十世纪末,国内学者将“双重乐感”这一理论引入音乐教学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内音乐教育界首次提出“双重乐感”问题,最早见于原新疆艺术学院院长赵塔里木的《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3一文中。赵塔里木认为新疆的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一元音乐观”4问题。由此,赵塔里木便提出在音乐教育中应当秉承多元的音乐文化理念,呼吁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双重乐感”人才的培养。所谓“双重乐感”,赵塔里木认为这是一种具有感知和把握两种异质音乐构造的能力。自此之后,“双重乐感”理论在我国多所音乐院校中获得了一定的响应,尤其以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和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主要阵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民族音乐学这一新兴概念不断发展,各大院校逐渐接受了音乐文化的多元化这一思想观念,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音乐院校相继开设了《世界音乐》课程,“双重乐感”教育理念自此逐渐走向大众视野。随着国内音乐教育界内有关重视“双重乐感”(或“双重音乐能力”)教学呼声的日渐高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吸引了民族音乐学家的目光。2008年,张欢和付晓东合发了《“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设计——以新疆多元音乐文化为案》5一文,这是一篇兼具建设性和反思性的文章。总的来说,上述学者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无疑是探索“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的多元化途径,同时呈现出“双重乐感”理论引进国内后的线性演变形态,即从对个别少数民族音乐入手,到探究高校的教学模式,再扩展至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时至今日,这些专业性的文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亦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学习的范本。3赵塔里木:“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中国音乐》,1996年第2期,第25-26页。4“一元音乐观”这一文化价值观实际上出自“欧洲中心论”,即欧洲中心论者认为自己的民族属于先进民族,欧洲音乐文化的进化过程被视为一切民族音乐文化进化的唯一模式。赵塔里木在《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一文中指出欧洲中心论的理论依据来自十九世纪以来社会学领域中的单纯进化论。5张欢、付晓东:“‘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设计——以新疆多元音乐文化为案”,《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第189-193页。1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双重乐感”理论的审美内涵 “双重乐感”中的“双重”并非指狭义上的两种乐感,而是一个泛化的概念,指代多重音乐能力。正如胡德在他的《双重音乐能力的挑战》一文中所言:“东方音乐家学习西方音乐或者是西方音乐家学习东方音乐,是同时获得两种或更多种音乐,而不是为了学习一种音乐却以牺牲本土音乐为代价,否则只是一种音乐的选择。”6

所谓“乐感”,何晓兵给出的定义是既包括对音乐声音(包括音色、音高、音律、音节奏、音的组织模式等)特定习惯、趣好、感知与表达方式,也包括与音乐声音相关联且具有鲜明文化属性的特定空间感、时间感和身体律动感的一种后天产生的,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7在笔者看来,乐感如同语言学中的语法。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对乐感的训练一直建立在西方音体系中,这就好比我们一直在用西方英语语法讲中国故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感、句读、腔调以及思维逐渐褪色。因此,“双重乐感”有助于我们找回属于本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记忆、音乐习惯以及听觉思维,这也有力地推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在笔者看来,“双重乐感”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对“双重音乐能力”的有效的进行培养,研究者可以捕捉研究对象的各种具体事象,如、方言习惯、语言发音、风俗习惯、特征、等独具地方音乐特色的要素。正如胡德所言:“(双重乐感)意味着对音乐和相关艺术的理解,以及对语言、宗教、习俗、历史的洞察,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中音乐概念的全面认知。”8不仅于此,我们还可以将“双重乐感”看作是一种聆听音乐的技能,人们对音乐的感知亦不再仅以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为中心,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去学习并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 此外,“双重乐感”理论既可以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也可以促进音乐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于我们在教学中通常采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因此,我们6MantleHood.“TheChallengeof‘Bi-Musicality’”,Ethnomusicology,Vol.4,No.2,1960,pp.55-59.7何晓兵、王凌雨:“双重乐感能力培养中的音乐教育本质认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107页。8MantleHood.“TheChallengeof‘Bi-Musicality’”,Ethnomusicology,Vol.4,No.2,1960,pp.55-59.1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通过“双重乐感”理论的学习来进一步欣赏本民族乃至其他民族音乐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三、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双重乐感” (一)教学建设

要真正理解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双重乐感”,我们不能直接照搬或套用“双重乐感”的相关理论,而是需要事先掌握该教学理念在这门课程中如何运作。笔者就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双重乐感”教学建设提出两点想法和建议。第一,突破固有的教学方法。过去的音乐教学多以钢琴为主要乐器,在笔者看来,可以适当将民族乐器引入课堂以辅助教学,例如新疆地区的民族拉弦乐器艾捷克以及弹拨乐器热瓦甫、弹拨尔等。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自由组合方式选择民族乐器,为不同风格的旋律进行伴奏。这种做法既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各个民族乐器的音色、音响以及与乐器形态、构造相关的视听印象。第二,关注教辅资料的配置。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民族音乐形态讲解基础上,以双重乐感为导向,加入其他民族音乐的介绍,从而拓宽学生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知识面。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教师也可以结合多媒体的视听方式,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去感受,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具体印象和多元化理解。第三,合理把握教学节奏。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这些风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培养这种双重音乐能力需要在教师有序的指导下进行长期训练,重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坚持不懈的有序练习。 (二)教育意义

教师将“双重乐感”教学理念运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区别不同地域乃至不同国家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与此同时,这种做法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去了解音乐。对此,笔者就“双重乐感”运用于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进行阐释。第一,树立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念。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运1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用“双重乐感”这一教育理念,可以培养学生的多重音乐感知能力,这样一来,学生自启蒙阶段起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再被局限于单一地十二平均律框架内,而是在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同时“打开耳朵”,从多方面感受不同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逐渐树立起多元音乐文化的价值审美。第二,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起多向的思维方式。“双重乐感”理论自身具有多元化的内涵指向,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多重音乐感知能力,对学生多向思维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关注音乐本体的基础上,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期多视角地把握民族音乐的独到之处。整体来看,教师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运用“双重乐感”理论,不仅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念,而且对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诚然,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与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加积极、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新的教学理念。随着音乐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小学的音乐教育并非仅仅单向关注双重音乐能力的培养,还会有更多的理念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笔者相信,这些努力会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使其朝着良性的方向稳步发展。参考文献:(按出版年月排列)

中文文献 [1]赵塔里木.《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J].《中国音乐》,1996(2),25-26. [2]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300. [3]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04. [4]祝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山西教育》,2003(13),44-45. [5]张欢、付晓东.《“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设计——以新疆多元音乐文化为案》[J].《中国音乐》,2008(4),189-193.120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