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五篇-5_第1页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五篇-5_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五篇-5_第3页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五篇-5_第4页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五篇-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五篇【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五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1、根据条件解答问题。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提醒特征,化解难点1、想想,说说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2、填填,议议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④采取老师提问,学生答复;学生提问,老师答复;学生提问,学生答复的式,分析^p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浸透两种解法。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浸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280+240=520〔米〕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1304=520〔米〕2、质疑小结,提醒课题。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络?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③提醒课题。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一样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1、根本练习。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2、变式练习。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提醒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3、拓展练习。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对话实录如下: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分组合作,进展探究。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②根据刚刚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4、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擅长考虑,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刚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如今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化研究,将来去解决。小学数学教案篇2一、预期效果1.应掌握的知识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拟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理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准确性。2.开展的才能鼓励学生积极想方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理论操作才能;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才能、浸透等量代换的思想。3.应培养的情感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理论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络。二、设计要旨1.课标解读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论中认识知识,在探究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p教学重点是学会比拟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浸透等量代换的思想。3.学情认识学生比照拟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历,但比照拟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缺乏,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拟、考虑,使学生获得比拟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直接比拟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拟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此是教学中的难点。4.经历介绍“轻重”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拟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根底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表达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异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拟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理论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拟,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准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拟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浸透等量代换的思想。三、施行要领1、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2、教学流程序号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辅导〔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快乐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学生答复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轻重)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学生观察并答复下列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生1:大象重、小狗轻;生2:大象重、小熊轻;生3:小猴重,小狗轻。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二〕、理论操作,开展认知理论操作,开展认知1.掂一掂(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1)老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6)老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可以比出谁轻谁重。(7)小理论: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2.称一称(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2)猜一猜:谁轻谁重?掂一掂:谁轻谁重?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方法呢?(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方法?(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拟轻重的方法,老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如今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5)分小组活动。拿出你们身边的学惯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2)老师小结:从刚刚的比拟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方法。(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再掂一掂、称一称。明确:比拟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生1:文具盒轻、数学书重;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得出:如今文具盒比数学轻。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学生猜测结果。小组讨论方法,交流意见。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分小组进展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测、推测、理论等探究活动,把老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拟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方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三〕、稳固练习,深化认识稳固练习,深化认识1.出示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假如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3.第3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4.第4题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考虑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p。独立判断,并说一说判断过程。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进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到达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开展。四、学业诊断1.常见错误分析^p:常见错误分析^p1.比拟轻重时,判断天平称翘起的那边重。缺少实际生活经历,不懂得天平称的原理。2.比重,比轻矮,各个量填反。缺少观察比拟的技能和表达的方法。3.三种物体比拟轻重,错误把数量多的判断为最重的。缺少实际生活经历,等量代换的思想理解有困难。2.诊断问题诊断1:比重?诊断目的:比拟大小的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的:1.通过理论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意义的理解,理解与掌握获取图形周长信息的方法与技能技巧。2.在操作理论、合作交流和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理论才能与合作意识。教具、学具准备:学具:学生每4人一组,每组准备:①彩线4根、易拉罐4个;②每人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各4根;③每人1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④木质米尺1根;⑤手帕一块。教具:①多媒体课件;②边长1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易拉罐各一个;③四个图形。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周长,并且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以周长是多少为主题边动手摆玩学具,边考虑学习。〔板书:周长是多少〕二、理论探究1.围一围量一量①测量易拉罐的周长这是一个易拉罐,这是它的底面,它的底面周长是多少呢?有什么方法知道它?请大家利用学具动手动脑想方法测出它。这个易拉罐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电脑演示其它测量方法。②测量蘑菇状泡沫板的周长请各小组取出蘑菇状泡沫板,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请小组合作,测出它的周长。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利用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可以测出一些图形的周长。〔板书:围量〕③讨论P68“围一围”屏显:主题图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学目的1.通过购物活动,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2.结合详细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教材分析^p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加、减、乘、除的根底上进展的混合运算教学。本节课可以分成五局部:一是创设了购置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络严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三是探究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这里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进来,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四是自我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习,稳固应用;五是课外购物,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严密联络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p本校地处大庆市中心区,学生生活在城市,经常接触购物活动。本校是第一批国家级课改实验校,在计算教学方面重视与生活的联络,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学习,学生养成了记数学日记的好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由于局部家长提早让学生承受了两步题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考虑,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探究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寒假生活完毕了,你的寒假是怎么过的?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师:你准备好学惯用品了吗?有一个文具超市刚刚开业,想去看看吗?(反思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会产生学习的愿望,进步学习兴趣,更主动地进展探究。书中原来的情境是小熊购物(食品),也联络学生的实际,但购置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络更严密些,那么学生的主动性也就会更好地发挥出来。)(二)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师: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这个超市有日记本、橡皮、橡皮泥、笔、格尺。生:我还知识了这些文具的价格分别是师:你想买什么?你能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是怎么算的?(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师:小明也来买文具,可是他遇到问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出示问题:买3本和1枝,该付多少钱?(反思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展探究。)(三)探究交流,构建新知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师: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学生的不同算式,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生1:35=15(元),15+4=19(元);生2:35=15(元),4+15=19(元);生3:35+4=19(元);生4:4+35=19(元);生5:5+5+5+4=19(元);〕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一样和不同?(学生考虑,并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意思,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分别对每种列式进展讨论,体会35+4是把35=15(元)与15+4=19(元)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用来计算总钱数的。)(反思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对于学生不是很生疏,有很多学生能直接列出综合算式。这样,将学生的不同算式列出来,结合情境大家一起讨论算式的合理性,对于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是很有帮助的。)(评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拟算式的一样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讨论深化开展的有效做法。)2.脱式计算及运算顺序的提出师:算式35+4,你们是怎么算的?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5是15元,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所以得数是19元。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5得15,然后加4,可我忘了用谁加4了,怎么办呢?生:最好是先把15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师:记在哪里更好?生:就记在35的下面吧。老师板书脱式计算过程:35+4=15+4=19(元)师:这就是脱式计算。(反思以前,在教学脱式计算时,是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脱式计算的步骤与考前须知,然后让学生练习计算。学生是被动地用老师给的方法去做,并没有产生对这种方式的需要,所以应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记忆。怎样让学消费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更好地探究、承受新知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进展了新的教学理论:老师遇到了计算的困难,记不住前一步的结果,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对新的计算方式的需要。有的学生提出把前一步的结果先记下来,有的提出记在算式的下面更好一些。学生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帮助老师的成功感。)3.独立进展脱式计算4+35〔学生先独立在本子上计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互相交流一下,有什么不同;接着,全班交流。〕板书各种不同的算法,有:4+35=4+15=19(元)4+35=15+4=19(元)4+35=75=35(元)师:以上这些算法,你们有不同意见吗?〔学生先独立考虑,再在小组内说一说。〕生1:第三种是正确的,因为4加3等于7,7再乘5就等于35。生2:第三种不对,因为刚刚我们已经算过了,得数应是19,而不能再是别的数了。师:这样,我们举手表决一下。(通过表决,只有生1还坚持认为第三种是正确的。〕师:只有生1与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并不能说明他是错的。假如你认为你们大家的对,谁愿意站出来说服他?生3:我认为生1就是不对,不能先算加法,因为我爸爸告诉过我,有加有乘应先算乘法。生4:我还知道,想先算加法要在有小括号时,要不然,就得先算乘法。(这时,生1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改变。)师:你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好。你和其他同学再分别想一想,你们先算出的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小组内讨论,商量说服生1的方法。〕生5:我们用35先算出的是3本日记本的价钱,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正好就是19元了。那生1,你是先算什么的?(这时,学生都异口同声地问生1,你先算的4+3是什么呀?生1想了想,笑了说:我的算法错了,应该先算35,先算出日记本的钱数,才能算出总钱数。)师:那你们再想想,第二种写法对不对?生:是正确的,因为这也是先算的35,也就是日记本的钱数,只不过15与4换了位置,得数也是不变的。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你们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为你们快乐!(反思以前,先乘后加这个新知识,都是老师告诉学生的。从学生的答复能看出,有的家长已经提早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就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这样很简单,也很省时。学生承受了这个新知识,再遇到这样的算式时,就按这个顺序来计算了。在我听过的同样内容的一堂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临下课前,一名学生还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可不可以先加后乘呢?能看出,学生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先乘后加,而不是先加后乘。我认为,结合详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比拟,去发现,去提醒,对不同的算法进展评判、反思,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法那么规定的合理性。想说服对立同学,让他改变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寻找有力的证据,其实就是先乘后加的根据。在争执中,思维进展碰撞,不但得出了正确结果,而且学生对新知理解得比拟透彻、记忆结实。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比拟、理解、考虑、表达等才能以及自主学习的精神都将得到开展。)(评析教学要做有心人。老师真实、详细、深化地反思,为改良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才能,奠定了很好的根底。这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积累了珍贵的素材。)(四)自我参与,拓展练习师: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真棒!如今也给你一个时机,可以任选超市中的两种文具,每种可以是一件,也可多件,但总钱数不能超过20元。将你的解决方法列成一个算式,并在本子上进展计算。(学生自由选择购物,列式计算,并交流。老师深化学生中间,进展个别指导。展示几名学生的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购置了哪些文具以及是怎样列式计算的。)(反思学生在自主的参与中,加深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并灵敏运用,解决购物中的问题。)(五)课外购物,理论延伸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生1:学习了新知识――脱式计算。生2:知道了有乘法、也有加法时,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生3:我已经能在购物时自己付款了。师:以后去文具超市购置文具时,你们可要自己计算、自己付款了。(反思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严密联络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进步做数学的才能。从学生交上来的数学日记中能看出,他们对理论活动特别感兴趣,而且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着做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感。)案例点评本节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络,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再应用到生活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性、价值性、有效性。教学设计注重动静结合,在开放的同时给学生独立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教学效果很理想。编者点评不少老师有着这样的疑问,在看似平淡的计算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实,参与并不仅仅是操作、活动等外在表现,更是思维的投入。从这节课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考虑,特别是他们之间想法的碰撞。而这正是老师为学生营造了充分探究、表达、讨论、反思时机的缘故。也许,我们总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用数学方式考虑和表达的人。这节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开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实际的亲密联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才能。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入语:(课件播放鞭炮声)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起来,原来呀,是猪八戒的超市开张了,咱们一起去逛逛,好吗-?2、(出示情境图)师:这是超市里的食品专柜,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假如要买两种东西,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评析]: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老师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展探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才能二、探究交流,构建新知。(一)探究“乘加”的运算顺序。1、小熊也来了,看看他要买什么?小熊:我要买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需要多少钱?(师在黑板上贴出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师:买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需要多少钱呢?请每个同学先自己想一想怎样算,然后围成四人小组,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并认真听一听别人是怎样想的。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师相应板书)①3×4=12(元),12+6=18(元)②4×3=12(元),12+6=18(元)③3+3+3+3+6=18(元)④3×4+6=18⑤6+3×4=18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一样和不同?[评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拟算式的一样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讨论深化开展的有效做法。2、脱式计算及运算顺序的提出师:算式3×4+6,你们是怎么算的?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4是12元,再加上一瓶饮料价钱6元,所以得数是18元。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4得12,然后加6,可我忘了用谁加6了,怎么办呢?生:是先把12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师:记在哪里更好?生:就记在3×4的下面吧。老师板书脱式计算过程:3×4+6=12+6=18(元)师:这就是脱式计算。[评析]在教学脱式计算时,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脱式计算的步骤与考前须知,然后让学生练习计算。学生是被动地用老师给的方法去做,并没有产生对这种方式的需要,所以应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记忆。怎样让学消费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更好地探究、承受新知呢?出于这样的考虑,老师进展了新的教学理论:老师遇到了计算的困难,记不住前一步的结果,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对新的计算方式的需要。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