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2、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正比例的简单问题。3、通过观察、实验、计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展学生的观察分析^p、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才能,初步浸透函数思想。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6、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络,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手套,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手套更廉价?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比拟的?〔求出手套的单价再进展比拟〕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展计算的?〔单价=总价÷数量〕假如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二、新授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⑴出例如1表格,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考虑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减少。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价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⑵认识相关联的量。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⑴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⑵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圆珠笔的单价〕⑶让学生用公式把圆珠笔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总价/数量=单价〔一定〕⑷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假如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老师板书〕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说一说。〔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⑵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不变,这是关键。〕4、认识正比例图像。⑴课件出例如1表格及正比例图像,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图像,你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价组成的一组数在图像上都表达为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⑵把数对〔10,5.0〕和〔12,6.0〕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让学生操作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个点与上面的图像仍能连成一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⑶从正比例图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个量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⑷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买7只圆珠笔总价是多少元?20元能买多少只圆珠笔?〔3.5元;40只〕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三、稳固应用1、P46做一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2、P492、师生共同完成。3、P49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集体订正。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4页.练习二十的第l10题。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并能根据它们的含义和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具准备:老师把教科书第134页的两个图画在小黑板上。教学过程:一、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老师: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多边形和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老师用教科书上的结语进展概括: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计量周长要用什么计量单位?(要用长度单位。)老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老师用结语进展概括:物体的外表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平方千米。)请你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中间的图,让学生比拟一下每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直接比拟。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左图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长一些(它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那么两斜边就要长一些);右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不相等,但是周长是相等的。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下面的图。老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请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先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然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根底,正方形的有关公式是在长方形的根底上推导出来的.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导出的?(通过实验导出的。)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表示什么?它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值?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老师:从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最根底的?(长方形。)老师还可以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整理成下表:三、课堂练习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老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老师巡视,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展个别辅导。2.做练习三十的第2题。题目中没有给出数据,让学生先判断要求面积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自己想方法量出数据,再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做,老师巡视.看学生做题有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有没有不同的做法。3.做练习三十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考虑,然后说一说考虑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道理。必要时,老师可以画图演示。4.做练习三十的第9题。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明白题中所说的事情,然后指名说一说题目中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学生明白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四、小结(略)五、作业练习三十的第4、5、6、7、8、10题。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教学目的: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才能。3、培养学生的动手理论和合作学习的才能,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准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老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2〕对估计的结果进展反应。反应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展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拟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3、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考虑:如今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交流1厘米=10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三、稳固应用、内化进步。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四、回忆整理、反思提升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例1及91页课堂活动。【教学目的】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搜集、整理数据的方法。2.在统计过程中能积极考虑,选择适宜的方法整理数据,开展统计观念。3.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增强与别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教学难点】选择简便科学的统计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鱼、小鸟、小兔卡片假设干张。为学生准备学具盒6个,每个盒子里放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卡片共15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回忆旧知老师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学具卡片。谈话: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大家快乐吗?看一看都有谁呀?学生看图把小动物分成小鱼、小鸟、小兔。老师:谁来告诉我们大家,小鱼的卡片有几张?学生1:看不清楚,太乱了。学生2:数不准。老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清楚地看出小鱼、小鸟、小兔的卡片各有多少张吗?〔指名学生说一说。〕老师: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找一个学生上来分一分,排一排。〕老师:如今你能说出它们各有多少张了吗?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答复。老师:像这样分一分、再数一数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过的统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出示课题〕二、统计图形,探究统计方法1.设置问题,激发兴趣〔1〕老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老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一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卡片。〔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老师:咱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来看一看盒子里的这些卡片,你有什么想法?学生1:太乱了,我没看到圆形卡片。学生2:我想知道三角形的卡片有几张,就是数不准。学生3:我想知道正方形的卡片有几张,但看不出来。老师:我也想知道你们小组里圆形卡片有几张,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1:我们把卡片拿出来在课桌上摆一摆,再数一数就行了。>>学生2:我认为不行,假如课桌太小了,放不下怎么办?2.参与活动,探究方法〔1〕老师:我有一个方法,你们愿意听一听吗?〔2〕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哪个小组完成得好,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就送给那个小组做奖品。〔3〕学生活动,整理卡片。〔4〕小组汇报,老师按照学生答复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②△△△△△△△△□□△□□□□○△○□○○○○○○③△丨丨丨丨丨丨④△□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⑤△正一□○正〔5〕比拟择优,掌握方法。让学生面对整理的结思,说一说感受。学生1:如今比原来清楚多了。学生2:我感觉比原来好数了。学生3:我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刚刚每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统计的方法和想法。我们想很快知道每种图形卡片有几张,哪种方法比拟好?学生1:我认为第4种方法比拟好,简便好数。学生2:我认为第5种方法比拟好。我发现这种方法每1画代表1张卡片,一个“正”字正好有5画,只要数出有几个“正”字,乘5就可以了。老师:假如我们需要统计的物品有很多很多,哪种方法会更方便呢?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6〕老师小结。把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奖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三、组织练习,稳固方法1.课堂活动第1题多媒体课件出示四种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并让学生用画“?”或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想一想,根据统计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2.课堂活动第2题让学生独立整理,并根据整理的结果说一说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四、课堂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统计的内容有很多,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展统计。小学数学教案篇5课题一:比的意义〔A〕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教学目的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局部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具准备长3分米、宽2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消费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展比拟。比方这面红旗〔老师出示红旗〕,它长3分米,宽2分米。要对这面红旗的长和宽进展比拟,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答复:可以用减法,比拟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用除法,比拟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3÷2==1--?长是宽的1倍2÷3=宽是长的二、新课1。导入新课。老师:刚刚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展比拟。这节课,我们要在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展比拟的根底上,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展比拟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老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2。教学比的意义。老师:〔指3÷2〕看这个除法算式,长是宽的几倍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拟?〔长和宽比拟。〕红旗的长是多少?宽呢?红旗的长和宽比拟也就是几和几比?〔长和宽比拟也就是3和2比。〕求红旗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指2÷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拟?根据这个例子〔指上例〕,想一想,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宽和长的比是2比3。老师板书。小结:如今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老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展比拟,为什么一个比是3比2,而一个比是2比3呢?引导学生答复: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数量进展比拟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老师:刚刚我们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展了比拟。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数量进展比拟的事例有许多,请看这个例子〔出示投影片〕:“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怎样计算?学生答复时,板书:100÷2=50〔千米〕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汽车的速度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拟?〔路程和时间比拟。〕那么汽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老师:在这个例子中,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学生答复后老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老师:如今看这些例子,都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展比拟的?〔用除法。〕那么表示两种量的两个数,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相除关系。〕是几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学生答复后板书。再看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这又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展比拟的?〔比的方法。〕几个数的比?学生答复后老师板书:两个数的比。〔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从比的意义看,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学生答复后,老师在相除二字下面画上着重号,然后齐读。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局部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老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3比2记作〔板书:记作〕,先写3,再写“∶”,最后写2。〔板书:3∶2〕提示学生比号的两个小圆点要写在两个数的正中间,它叫比号,读作“比”,那么这个比就读作3比2。让学生齐读一遍。2比3记作〔板书:记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老师提问,学生答复后老师板书。100比2怎么写?学生答复后,老师板书:100∶2。这两个比会读吗?齐读一遍,学生练习写比。老师:在比中,每一局部都有它的名称。我们以3∶2为例〔板书:3∶2〕,这叫什么符号?〔学生答后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板书: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后项〕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在这个比中,用谁除以谁?〔3除以2。〕3除以2的商是多少?〔1〕老师指出: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比值〕1在这里就叫做3∶2的比值。板书:3∶2=3÷2=1┇┇┇┇前比后比项号项值老师: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同除法比拟,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可以用下表来表示。列完表后,老师指出:比和除法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混淆起来,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老师提问:那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络呢?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值的定义,弄清楚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而比是表示所比拟的两个数的关系,如3∶2,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仍读作3比2。〕需要指出:比的后项不能是零。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络比和除法的关系,由于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而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同时还要进一步指出,在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也使用“∶”号。但这只表示哪一队对哪一队比赛,各得多少分,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比赛中时常出现0∶0或几比0的情况,而数学中比的后项是不能为0的。另外,比赛中的几比几是不能化简的。4。做教科书第62页上半局部“做一做”的题目。〔1〕完成第1题。指名一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注意巡视,并观察学生是否将比号的位置写得标准。然后提问:每个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能不能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颠倒?老师指出:正如前面所讲,求长是宽的几倍,用长÷宽;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用宽÷长;所以交换了比的前后项的位置,比的详细意义就变了。〔2〕完成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5。教学比与分数的关系。老师: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3∶2可以写作示两个数的比,仍读作3比2。让学生齐读。在这里,它表进一步举例:2∶3可以写作,100∶2可以写作。然后让学生齐读。提问: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提问: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弄清楚: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列表如下:列完表后,提问:比和分数有没有区别呢?让学生明确分数是一种数,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总结比、除法、分数三者在意义上的区别: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6。做教科书第62页下半局部“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用分数表示的比,并强调指出:虽然写的是分数形式,但不能读作几分之几,而应读作几比几。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学内容:教科书第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习十四2~4题。教学目的:1、经历探究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才能。教学重、难点: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324637549〔2〕把7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拟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3〕提醒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例如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学生考虑后,答复。老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学生考虑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老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引导学生考虑,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2、自主练习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三、课堂活动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拟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四、稳固练习1、练习十四第2题①学生独立完成。②指名答复,集体订正。2、练习十四第3题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3、练习十四第4题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小学数学教案篇7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2、通过解决详细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详细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例3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老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三〔1〕班同学,在做播送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124=48〔人〕答:三〔1〕班一共有48人。老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惯用乘法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学习教材第52页例3.出例如3.老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4512=540〔元〕5405=2700〔元〕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老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125=60〔个〕6045=2700〔元〕老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老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45125=2700〔元〕12545=2700〔元〕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四、思维训练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板书设计:解决问题〔1〕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学反思: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1、阅读与理解;2、分析^p与解答;3、回忆与反思。在仔细分析^p数量关系的根底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p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小学数学教案篇8一、说教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节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根底。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历,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根底。二、说学情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理解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说,他们对于新颖的知识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开展。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有关的知识,对三角形的内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本钱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根底,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化浅出的分析^p。三、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提升自身动手操作及推理、归纳总结的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藏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络,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的过程为本节课的难点。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理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观察,猜测,操作,考虑,总结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学习和探究活动,表达出开放性思维和多元思维并存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初步学会自主梳理知识,探究知识的方法,使他们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情境视频:在图形的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剧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而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根据视频中三角形的对话,顺势引出题目——三角形的内角和。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激发学生深沉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二)新课探究接下里是新课探究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同桌互相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通过测量,学生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着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如何进展验证你的结论呢?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予指导,讨论过后,请同学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无论学生答复的全面与否,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做出判断,进展补充,进步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进展验证,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角。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此环节通过小组合作,表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推理才能,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和沟通才能。(三)稳固进步接下来进入稳固进步环节。本环节我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清楚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稳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敏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得到进一步进步。小学数学教案篇9教学内容:西师版xx年级上〔下〕册xx页执教者:xxx教学课时:第X课时教学目的:知识技能:理解xxxxxxxxxx,掌握xxxxxxxxxx。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xxxxx方法,体验xxxxxxxxxx。情感态度:通过感受xxxxxxxx,培养xxxxxxxx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2、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p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拟难掌握〕3、关键:〔结合实际,找出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物、多媒体、一些数学图形2、学具准备:实物、数学图形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或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1、小朋友,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xxx内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说后引入新课〕2、老师昨天遇到一个难题,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今天我想叫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生说后老师引入新课。3、出示主题情景图引入。二、探究新知出例如题。〔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小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