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发微读书笔记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badae1e66a282fcd36a3eacf0b9ec2/5fbadae1e66a282fcd36a3eacf0b9ec21.gif)
![目录学发微读书笔记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badae1e66a282fcd36a3eacf0b9ec2/5fbadae1e66a282fcd36a3eacf0b9ec22.gif)
![目录学发微读书笔记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badae1e66a282fcd36a3eacf0b9ec2/5fbadae1e66a282fcd36a3eacf0b9ec23.gif)
![目录学发微读书笔记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badae1e66a282fcd36a3eacf0b9ec2/5fbadae1e66a282fcd36a3eacf0b9ec24.gif)
![目录学发微读书笔记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badae1e66a282fcd36a3eacf0b9ec2/5fbadae1e66a282fcd36a3eacf0b9ec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学发微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之《古书通例》和《目录学发微》】读《目录学发微》及《古书通例》有感余嘉锡先生于清末出生于湖南常德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平生无书不读,一生致力于对古典文献学、目录学、史学的研究。先生终生笔耕不辍,著有久为学者所称道的《四库提要辩证》、《世说新语笺疏》、《目录学发微》等多部学术著作。《目录学发微》是近代目录学书籍中创作较早而又极有系统、颇有创建的一本书,对目录书籍的源流、各书体制的得失利弊都有详细的论述,《古书通例》也是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读完此书得体会与收获。该书开篇谈到目录学之意义与功用的时候,说到“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以前在读《诗》大序的时候只注重看了它的内容,了解了其中所讲的《诗经》的功用,即便是学了文献学这个专业,也并未将之与目录学联系在一起,一直以为《七略》是目录学的起源,读了书之后才知道,《诗》、《书》之序,只是目录学的萌芽,而《七略》是发展的比较完备的目录了。在了解了目录的含义之后,再回过头来想想,《诗》大序在一定意义上的确是目录。这给我的启发就是要善于把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先生在讲到著书目的的时候说道:“有目录之书,而无治目录学之书”,这一句话就点明了此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在先生看来,目录学之书,更是一部学术发展史,对于单纯记录书名而没有解题的流水账式的目录很不赞同,比如荀勖的《中经簿》;对于有解题但解得不好的也不欣赏,比如王俭的《七志》,缺陷就在于详撰人物事迹而少所发明。对于各种各样的目录,先生将之总结为三类,并分别指出了功用。对于有小序的解题书目,其作用在于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对于有小序而无解题的,其作用在于穷源至委,竟其流别,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于小序解题皆无的,其作用在于举例分明,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并究其本末,以见学术之源流沿袭。这样的总结条理清晰分明,对初学者来说十分有用。在先生总结的篇目的作用中有一条是断书之真伪,对于这一点,梁启超有比较细致的论述,他根据前人对古籍进行辨伪的经验,进一步总结了十二条方法: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与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5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10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能知之;11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以推见崖略。若其书中所言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对于本书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次序问题,我想应该颠倒一下比较恰当。如果在不知道何为目录的前提下就先看到了目录学的意义及其功用这一宏观概念,未免有头重脚轻之感,所以我觉得应该先从细微处着手,先弄明白什么叫目录,再去了解宏观的目录学。叙录,又称提要或解题。目录中凡是其功能在于帮助读者了解一书的内容、价值以及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性文字都可以叫做叙录或者提要。但区别在于,叙录是用来介绍一书的主要内容的,而书目之序是用来介绍群书之概略的,因其所介绍内容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分类。首先是全目之序,这是介绍整个目录的说明性文字;其次是大类之序,这是介绍目录中每大类的说明性文字;第三是小类之序,这是介绍目录每小类的说明性文字。不管是哪一种叙录或书序,基本上都会有四个内容:论述书籍的功用,阐述文运的源流,考辨在学术上的得失,以及通目录之义例。叙录经过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镕铸材料,独立成文的综述之体;二是编次材料,述而不作的辑录之体。综述体的提要除了条其篇目外,大致都包括三个部分:一为谈该书的校雠状况,二是介绍作者,三为辨误。对于叙录的作用,余先生认为有三点:论考作者之行事,论考作者时代以及论考作者之学术。论考作者行事这一点,早在在《别录》编著时,作者就将史书当中有对应人物的传记的部分尽数录入该书,称为附录。但《四库提要》中就没有这样做,只是指出“事迹具某史本传”,但一定会写清楚的就是名字爵里。《四库提要》的优点在于考据,但由于不著录事迹,所以辩证的地方就仅限于名姓爵里。对于论考作者时代这一点,余先生对刘向父子介绍作者时代的四种方式总结的很好。他认为,将其做官的经历叙述清楚则时代自明;若作者不明或没有作者,也可以根据书中记述的内容来考订著作时代;第三种比较简单直接,即直接记叙作者的生卒,并详细著录著书年月;第四种长于考据,就是在不知道作者时代的情况下,取书中所引用与后人所称叙,以著其于某时,断定是在某人之前或是之后,以此参互推定。余先生在对版本序跋这一章进行总结的时候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考订之文,尤重证据,是故博引繁称,旁通曲证,往往文累其气,意晦于言。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但在写文章论述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多考虑,尽量将文章写得平实易读一些,切不可为了卖弄自己的学问旁征博引,将文章写得晦涩难懂。文章论证严密但又不要繁杂难懂这才是比较好的。这一点韩高年老师在授课也曾多次对我们强调过。对于论证严密这一观点,赵逵夫老师曾跟我们说过,在解释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将问题解释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没有任何挂碍,哪一方面都要能解释的通才行,切不能将问题解释的在有些方面说得通,在有些方面又说不通。这让我觉得,做学问固然重要,但要掌握做学问的好方法更重要。中国的古书,流传至今的最少也有五万种以上,而且通常看来,时代越久远,问题也会越多。虽然这些问题前人亦有考证,但仍旧不够全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了解古人的著作体例。余先生在这本书中,专从汉魏以上的古书中举例并总结出通例,详加阐释,对我们读书有极大的帮助。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古书书名之研究这一部分。书名常常能反映出很多情况,比如作者的本名、字、号、室名、官名、居官所在、写作和出版时间等许多问题。春秋以前,没有私人著书,流传到后世的都是官书,所以这类书都冠以官名。先秦的许多经典都会摘取篇首二字为书名,有时也摘取篇中字句为书名。如果全书只有一篇,那就以篇名为书名。对于书名,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同书异名,再就是同名异书。同书异名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文质互易,古人起的名字大都比较简朴,而后人起个华丽的名字来取代;其次就是偏全互代;再次就是增、删、改、易。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多,比如书商为牟利刻意改名,随意妄造胡乱改名,出于忌讳改名,著录疏忽导致改名等等。相比较之下,产生同名异书的的原因就比较少,大致有三种:偶合,故同以及内容相同不宜改名。纵观全书,文字典雅,论证严密且无不举出充分的例证,旁征博引,材料极其丰富。对于一些因材料缺失导致无法论证清楚的问题也会一一说明,绝不信口开河。另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全书逻辑严密,每一块大的内容虽独立成章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整体上井然有序,条理分明。这本书使我受益良多,不仅从知识上弥补了我很大的缺失,也从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等多方面给我以很大启发。读完全书,对余先生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前辈在资料缺乏条件困苦之时尚能勤勉治学,成就卓越,我辈安能怠惰而不思进取焉?这就是我读完这部书的收获与感想。【篇二:目录学发微】读余嘉锡先生《目录学发微》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产业不断创新的今天,阅读古代传统的目录学可能显得有些落伍,但是我认为越是传统的东西越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积累、是底蕴。在翻阅余嘉锡先生的力作《目录学发微》一书后,更是深有感触。它以淡雅而凝重的封面设计打动人,更以博大而精深的知识内容吸引人。反复通读全书,深感此书是一部底蕴深厚、有所创见、有理论高度与学术深度的好书,既传承了我国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录者学术之史也”的论断,这一思想是对古典目录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它作为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名着,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余先生将本书名为《目录学发微》,“微”者,细也。“发微”,就是通过对很细小的资料作精密的考证,阐发义理,申明大道,可见余先生的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余先生《目录学发微》从目录学的意义和功用、书目文献的体制、目录学源流、目录类例的沿革等四大方面进行了阐释,全书共分为4卷,目录学概览、目录书体制、目录学源流考、目录类例。余嘉锡因张之洞的指点而走上治学之路,所以他极为感慨,认为目录学之功用应当在“辨章古人之学术”。他说:“目录之书,既重在学术之源流,后人遂利用之考辨学术。此其功用固发生于目录学之本身,而利被遂及于学者。然亦视起利用之方法如何,因以判别其收效之厚薄。”他结合目录学在辨伪、考据方面的作用,总结了目录学的六大功用:一曰,以目录着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三曰,以目录书着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四曰,因目录访求阙佚。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余嘉锡先生在开篇就发出:“目录之学,由来尚矣!”的感叹,但是历代目录类别冗杂,体制众多,“吾国学术,素乏系统,且不注意于工具之述作,各家类然,而以目录为尤甚。故自来有目录之学,有目录之书,而无治目录学之书。”因此,他在全面考察我国书目的历史发展基础上,提出以书目编制体例来划分书目类型,将书目划分为三类:第一类,部类之下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第二类,有小序而无解题者;第三类,小序解题并无,只着书名者。并认为古人对这三类目录书的分法各有主张,但无论哪一种,都应遵循编目的宗旨,即“必求足以考见学术之源流”。三、一书大义,为举其纲,书有亡失,览其目录,犹可想见本末。四、品题得失,籍以求古书之崖略,辨今书之真伪,并核其异同。五、择掸群艺,研核臧否,为校雠之总汇,考镜之渊棷。六、阐明指要,资学者博识。”其中解题很重要,只有小序与解题完美结合,才能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第二种类型的书目,即有小序无解题之书目,现存的有《汉志》、《隋志》等。余嘉锡认为,这类目录能“穷源至委,竟其流别,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其作用余嘉锡以此三者互相比较,立论之宗旨,无不吻合,体制虽异,功用则同。最后得出了“目录之书,实兼学术之史,帐簿式之书目,盖所不取出”的结论。盖吾国之学术,其意义皆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余嘉锡着重从书目着作体制的特点方面论述其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的作用。他认为,目录作为学术之史,其体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篇目、叙录、小序。余先生说“篇目考一书之源流,叙录考一人之源流,小序考一家之源流”,“三者亦相为出入,要之皆辨章学术也。三者不备,则功用不全”。篇目可举一书之纲目,览一书概貌。着录一书之篇目有四大好处:一是便于检索;二是便于了解图书内容;三是便于辑佚;四是考古书之真伪。最后余先生又举了《群书备检》一书所列之篇目,“体如今之索引,盖便于检查,亦目录中应有之义也”,借以说明篇目之功能。余嘉锡的分析是正确的,在编制目录时,着录篇目是必要的,它可以客观地反映图书的内容和学术价值,起到辨章学术源流的作用,并且可以帮助读者选择文献,因此,这种方法沿用至今。第四卷讲的是目录类例。那么何谓类例?余嘉锡解释说:“凡每略分为若干种,每部分为若干类,每类又分为若干子目,即所谓类例也”。实际上,就是根据图书的学科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书层层细分,形成一个完整的分类体系。余嘉锡非常赞成郑樵关于类例的论述,并指出了类例的重要性。他说:“盖古之编目者,无不有类例。然特以为部次之法而已,未尝言其重要。言类例之重要者,自郑樵始。大凡事物之繁重者,必驭之以至简,故网有纲,裘有领。书之类例,文字之部首,皆纲领也”。余先生还极具变通之精神,他以客观、发展的眼光,剖析了类例的沿革后,得出学术不必泥古,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容纳不了新的着述,目录也就达不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他还举了《七略》之所以演变为四部,也正是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他指出“自来言及书目,辄曰经史子集四部,实则自齐梁以后已尝数变矣。今之学术,日新月异而岁不同,绝非昔之类例所能赅括。夫四部可变为五,为六,为七,为八,为九,为十,为十二,今何尝不可为数十,以至于百乎?必谓四部之法不可变,甚至欲返之于《七略》,无源而强祖之以为源,非流而强纳之以为流,甚非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目录的类例应与图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相同步,如拘泥与四部或《七略》的分类法,必无法发映学术的发展,无法辨章学术。现在目录分类法就有多种,如《中图法》、《科图法》、十分法等等,这就充分证明了余嘉锡的看法是很有远见的。《目录学发微》是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的精华。自问世以来,在目录学界有较大影响,被奉为古典目录学理论的经典着作之一,是学习和研究古典目录学的必读之书。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思想,通过对目录之类别、目录之体制、类例及功用的探析,得出了“目录者学术之史也”的结论,是传承历史,创新升华的完美融合体。余先生说:“考证之学贵在征实,议论之言易于蹈空。”他正是以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从细微末节着手,博引群书,详加考辨,以理服人,使读者可以从中获得较为准确和精细的资料,得到了读者的赏识,同时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图书馆人应该提倡和学习的。尽管《目录学发微》过多陷于史料的考证和罗列,而没有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提出更多的创造性的见解,这不能不是它的一大不足,但是余嘉锡先生毕竟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对目录学的贡献也将永载史册。【篇三:目录学书目】目录学书目目录学《目录学》仓石武四郎著1973,1979?东京《中国目录学》清水茂著1991?东京《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著1981?北京《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1938,1981?台北《目录学》姚名达著1933,1971?台北《中国目录学讲义》昌彼得编著1973?台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著1984?北京《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著1991?成都《中国目录学》昌彼得、潘美月著1986?台北《中国古代目录学简编》罗孟祯著1983?重庆《校雠通义通解》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1987?上海《校雠新义》杜定友著1930,1991?上海《校雠目录学篡要》蒋伯潜著1990?北京《郑樵的校雠目录学》郑奋鹏著1983?台北《王伯厚及其玉海艺文部研究》陈仕华著1993?台北《古书通例》余嘉锡著1985?上海《中国目录学家传略》申畅著1987?郑州《目录学论文选》李万健、赖茂生编1985?北京《中国目录学年表》姚名达著1940,1971?台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余庆蓉、王晋卿著1998?长沙《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高路明著1997?南京近代公库著录《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善本部编1959?北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87?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99?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1-4同馆编196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同所编196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普通本线装书目》同所编1970?台北《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解题》同馆编1984?长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古籍善本书目》同所图书馆编199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同馆编198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古籍整理研究所编1991?北京《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善本书录》饶宗颐编著1970?香港《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图书微卷目录索引》同馆编1984?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上下同院编1983?台北《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王重民辑录袁同礼重校1972?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典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编1969?台北《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台湾公藏普通本线装书目书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82?台北《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人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72?台北《台湾公藏宋元本书目》昌彼得编1955?台北《国立北平图书馆书目目录类》萧璋编1934,1972?台北《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第一卷《目录门》同馆普通古籍组编1990?北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6?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1?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4?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6?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9?上海《东方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1945?京都《大东急记念文库贵重书解题》第一卷《总说?汉籍》长泽规矩也编1956?东京《补订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古书分类目录》长泽规矩也编1975?东京《庆应义塾图书馆藏和汉书善本解题》同馆编1958?东京《阳明文库藏书解题国书善本?贵重汉籍》东京《蓬左文库典籍丛录-骏河御让本》杉浦丰治著1975?名古屋《关西大学所藏内藤文库汉籍古刊古钞目录》同大学图书馆编1986?大阪《日光山「天海藏」主要古书解题》长泽规矩也编1966?日光《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汉籍丛书所在目录》东洋学文献センタ连络协议会编1965?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合册订正缩印版同所编1981?东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同所编1963?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缩刷版)同所编1981?京都目录?题跋?读书记《汉书艺文志讲疏》顾实讲疏1987?上海《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陈国庆编1983?北京《汉书艺文志》铃木由次郎译注1968?东京《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与兵书略通考》徐文助著1976?台北《礼记目录后案》任铭善著1982?济南《隋书经籍志详考》兴膳宏、川合康三著1995?东京《郡斋读书志校证》孙猛校证1990?上海《直斋书录解题》徐小蛮、顾美华点校1987?上海《宋代书目考》乔衍琯著1987?台北《宋史艺文志广编》(上下)1975?台北《宋史艺文志》元脱脱等修《宋史艺文志补》清黄虞稷、倪灿撰清卢文弨订正《四库阙书目》宋绍兴中官撰清徐松辑《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绍兴中改定清叶德辉考证《中兴馆阁书目》宋陈騤撰赵士炜辑《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张攀等撰赵士炜辑《宋国史艺文志》宋官修赵士炜辑《辽金元艺文志》(上下)清黄虞稷等撰1958,1976?台北《四库全书总目》(上下)用乾隆六十年杭州刊本影印1965,1981?北京《四库提要辨证》(1-4)余嘉锡撰1980?北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缟著1964,1981?台北《四库提要订误》李裕民著1990?北京《四库提要补正》崔富章著1990?杭州《四库著录元人别集提要补正》刘兆祐著1978?台北《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上下)章钰等编1982?北京《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郭霭春编1999?北京《读书敏求记》清钱曾撰丁瑜点校1984?北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1959,1979?上海《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1-4)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1993?北京《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著1983?上海《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王重民著1991?北京《贩书偶记》孙殿起编1959,1982?上海《贩书偶记续编》孙殿起编1980?上海《传是楼书目》徐乾学撰民国四年王存善排印本?四册《宝礼堂宋本书录》潘宗周撰用民国二十八年排印本影印台北《天一阁见存书目》清薛福成撰用光绪十五年薛氏刊本影印1970?台北附《天一阁藏书考》陈登原撰用民国二十一年金陵大学排印本影印《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1-2)清莫伯骥撰用民国三十年排印本影印(国学集要二编本)《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清莫友芝撰用莫氏影山草堂六种本影印(国学集要本)《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1989?北京《百宋一廛书录》清黄丕烈撰用适园丛书本影印《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识集录》瞿良士辑1985?上海《藏园群书题记》傅增湘撰1989?上海《藏园群书经眼录》(1-5)傅增湘撰1983?北京《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瞿凤起校点1983?上海《越缦堂读书记》(上中下)清李慈铭著1959,1975?台北《郑堂读书记》(上下)周中孚撰用嘉业堂刊本影印1965?台北《古书经眼录》雷梦水著1984?济南《爱日精庐藏书志》(一、二)清张金吾撰用道光丙戌爱日精庐刊本影印1982?台北《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天一阁藏书经见录》周子美编1986?上海《嘉业堂藏书志》缪荃孙等编吴格整理点校1997?上海《自庄严堪善本书目》附《弢翁藏书题识》周叔弢撰冀淑英辑《题识》1985?天津《天放楼书录》封思毅编1981?台北《蟫庵群书题识》昌彼得编著1972?台北《一氓题跋》李一氓著吴泰昌辑1981?香港《西谛书话》郑振铎著1983?北京《桑园读书记》邓之诚著1955?北京《叶景葵杂著》顾廷龙编1986?上海《明季史料题跋》朱希祖著1961?北京《江浙访书记》谢国祯著1985?北京《贩书经眼录》严宝善编1994?杭州《古籍版本题记索引》罗伟国、胡平编1991?上海《增订中国访书志》阿部隆一著1983?东京《书目长编》邵瑞彭等编民国十七年京师排印本《清代目录提要》来新夏主编1997?济南《黄顾遗书》王大隆辑1962(民国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教育与医疗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 中考语文家长会发言稿
- 以读书为话题的发言稿
- 获奖发言稿200字左右
- 社交电商的崛起与运营模式解析
- 社区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培训汇报-如何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
- 银行员工个人上半年工作总结
- 电影项目中的危机公关处理及应对策略
- 社交媒体在纪念活动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 教师学期自我总结
-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典礼-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 生物(A版)-安徽省合肥一中(省十联考)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和答案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课件
-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压强》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 《智能传感器技术》课件
- SaaS服务具体应用合同范本2024版版
-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 政治试题(含答案)
- 2024年资助政策主题班会课件
-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
- 部编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 《关于贯彻执行〈重庆市企业职工病假待遇暂行规定〉若干问题的意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