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及鉴赏讲解概述_第1页
旅游资源及鉴赏讲解概述_第2页
旅游资源及鉴赏讲解概述_第3页
旅游资源及鉴赏讲解概述_第4页
旅游资源及鉴赏讲解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一旅游资源及鉴赏讲解概述现代旅游活动是由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和介体(旅游业)三大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其中,旅游者的作用对象——旅游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旅游活动内容丰富,但从本质上说,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生活美之大成,融山川、河流、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服饰、民俗风情于一体,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因此,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旅游审美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分析、评价旅游资源的特色,以求获得旅游美感,最大程度实现旅游的价值,即我们所说的旅游资源鉴赏,它是决定旅游者旅游品质的关键因素.旅游资源讲解可以借助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将丰富的信息传达给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想象思维,并使其保持最佳状态,引导和帮助旅游者完成鉴赏活动。课题一旅游资源认知一、旅游资源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多年来许多学者作了诸多建设性的探讨.而对有关旅游资源的一切认识、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赖于一个相对科学的旅游资源概念的建立。旅游资源的概念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评价及开发等诸多方面。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为学界公认的旅游资源概念.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旅游资源的定义。这里介绍6种:(一)对旅游资源认识的分歧1、黄辉实认为,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物的事物。(1985)这一定义注意到了非物质性的旅游吸引物。2、郭来喜认为,凡是能为人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1985)这一定义提出劳务作为旅游资源,是值得重视的.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号指南第6版标准中,产品的概念包括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和服务四项.服务成了产品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样,旅游中的接待服务也可理解成旅游产品,与风景资源等一样,成了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3、陈传康、刘振礼认为,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1990)这一定义表述简洁,涵盖面广,可以包括人类全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心目中的旅游资源.4、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的概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1992)这一定义着眼于旅游者、旅游产业和有可能被用来开发及其产生的效应三方面.5、保继刚等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1993)这一定义注意到了旅游资源的三个层次,特别是对当代为发展旅游业而开发的人工创造物的重视。6、谢彦君等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1999)这一定义避免了把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混为一谈。(二)学术界对旅游资源定义的一致理解1、强调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2、强调旅游资源的作用对象——旅游者3、旅游资源是与旅游业直接相联系的(三)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诸种论述,都充分表达了作为旅游资源必需具有的吸引向性及特性。根据以上学者的看法,本着简明、实用的原则,我们把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旅游资源与一般的资源相比较,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属性,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对上述定义作如下解释:1、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非物质的.旅游活动除满足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物质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因此,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旅游资源都是旅游开发中重要的资源形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鉴赏水平的提高,非物质性资源越来越在旅游开发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成为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的核心之一。旅游开发中常说的“深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其实质就是强调要在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方面做文章,以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充分发掘无形的精神文化旅游资源,可拓宽旅游的内容,并为有形的、物质的旅游产品创造出一种新的附加值。2、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功能。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美等精神需求,吸引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吸引功能是旅游资源的核心。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游客的吸引力上。游客之所以从客源地到某一旅游地去旅游,就是因为这一旅游地有吸引游客的事物,旅游资源成为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间客流的推动因素.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是指对旅游者群体而言,而不是以个别人的好恶为标准。是否具有旅游吸引力成为判断事物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狭义的旅游资源概念应界定为能吸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旅游的旅游景观要素,不包括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辅助完成的旅游接待因素,如导游、司机、服务员、经营管理人员等提供的服务。这些接待因素在旅游活动中仅仅起到了媒介作用,并不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主体事物。但广义的旅游资源概念应将其包括在内,如造诣较高的书法家、艺术家、名厨师和别具一格的工作人员等,不仅他们的作品或产品为旅游者所欣赏或享用,而且他们的创造、制作或工作过程也成为了游客的参观项目。旅游接待中,“人人都是旅游资源”就包含这层含义,带有某种特色的接待服务已不仅仅是旅游媒介,而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景观构成因素,应属于旅游资源范畴.3、旅游资源的概念随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范畴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大。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及全国乃至于全球旅游业发展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对旅游资源的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旅游资源范畴的扩大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旅游资源的界定应有一定技术经济前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使得旅游资源的内容不断扩大,资源潜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原来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和因素,今天就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予以开发。如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作为游客遨游太空已不是梦想。2001年4月28日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乘坐俄罗斯“联盟”d—32”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度过了为期8天的太空旅行,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游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技术已经能够使人与虚拟三维环境进行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感觉的实时交流,所谓的虚拟旅游资源也应运而生。虚拟旅游资源可是人类现有资源的数字化形式,如全息文物图像;也可是人类丰富想象力总之,旅游资源指的是不同历史时期旅游主体所能认知的旅游吸引物;其次,旅游资源指的是旅游介体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新的吸引物。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许多新创造出来的旅游景观,也可视为一种旅游资源,因为在构成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这一点上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二、旅游资源的特征旅游资源,既有与其它各种资源所共有的属性,又有它许多自己所独有的特性:(一)观赏性旅游资源与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的特点,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尽管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观赏活动几乎是所有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观赏性,也就不构成旅游资源。形形色色的旅游资源,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崆朦雨亦奇”的西湖美景,又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既有雄、秀、险、奇、幽、旷等类型的形象美,又有动与静的形态美;既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碧海、雪原的色彩美,又有惊涛骇浪、叮咚山泉、淙淙溪涧、苍莽松涛等的声色美;既有建筑景观的造型美、气势美、时代美,又有地方特色菜肴的味觉美、嗅觉美和视觉美。它们都给游客以符合生理、心理需求的美的享受,使人们的精神、性格、品质等在最有美质的各类旅游资源中找到对象化的表现.观赏性构成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最基本要素。观赏性影响旅游资源的品质,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如我国的万里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桂林山水、黄山,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斗兽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都因观赏性较强,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资源。(二)区域性旅游资源总是分布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其形成过程中又受到该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制约,因此旅游资源也反映了该区域环境的特色,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因为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主要制约着自然地理环境,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他们在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带上一定的地域色彩。如民居建筑特色的区域差异,民族服饰、饮食文化等的区域差异,都同气候的区域分异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区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跨越空间限制前往异地游览。现代旅游开发中,要求充分挖掘资源特色,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因为在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特色就是旅游产品拥有市场的法宝.从全球范围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掀起,旅游资源地域性也受到挑战,人文景观正在经历景观趋同,特色消失的过程,因此,保护现有富含人类历史和地方信息的特色景观资源迫在眉睫。(三)组合性和整体性孤立的单个景物,往往很难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即使资源的品位很高,也会影响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因为游客总是期望花最少的时间和财力,游览与观赏到尽可能多的景物。另一方面,单个景物,在不同层次、不同旅游动机的游客面前,真所谓是“众口难调”,只能吸引其中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游客.再者,“红花需有绿叶衬",美需有组合,美需有层次。因此一个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尺度景物的数量越多,比例越协调,联系越紧密,就越能显示出其观赏价值,才能是大限度地释放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它们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相互依存、相互衬托,共同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旅游资源整体,这就是旅游资源组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旅游资源的组合是多样的。例如杭州,有山有水、有草有木、有洞有泉、有园林和寺庙,有古迹和遗址.不仅类型多样,而且组合有序,层次清晰,整体性强。无论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有何差别,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游览地与观赏点,游客量久盛不衰,成为誉满海内外的“天堂”世界.组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地域的固定性和不可移置性旅游资源总是分布在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即旅游资源在地域上是固定的和不可移置的.首先,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都是在一定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由于其规模往往巨大或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性,使其难以发生空间位移。如长江三峡、壶口瀑布、桂林山水等资源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无法用人工力量来搬迁或异地再现。其次,人文旅游资源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类社会产物,它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包含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丰富性上。由于这类资源与其生成环境紧密联系,人为割裂其环境联系,势必会影响到旅游资源所承载信息的完整性、原生性和真实性,使资源的价值降低。如中国巍巍群山中蜿蜒不断的万里长城,意大利罗马古城中的斗兽场,埃及茫茫沙漠中的金字塔都是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紧密联系的。最后,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其他地方仿制有名的旅游资源是可能的,如微缩景观、园林建筑、许多有关民族风情的主题园仿制了逼真的诸如竹楼、蒙古包等兄弟民族的村寨或居室等,但它缺乏地域背景、周边环境与民族习俗等的依托,在游客的视域中,真假经纬分明,无法替代。那些历史感强的资源,更无法离开特定地理环境的历史背景,否则将失去其本身的历史价值与观赏价值。(五)时代性与季节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含义是不同的.现有的某些旅游资源因没有新的内容会失去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而退出旅游市场,新的旅游资源会不断被开发出来。因此,旅游资源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旅游资源具有季节变化性的特征。一些景物随气候的季节变化而变化,节日庆典活动只在特定的时段举行。也会形成旅游的旺季、淡季和平季.时代的变迁,季节的变化,都会促使旅游资源的含义、特性、引力大小等产生影响或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海湾战争战场,随着时代的推延,现已成为追求猎奇者的旅游热点地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也直接对旅游资源产生影响。例如开展冰雪旅游,只能在严寒的冬季;大连、青岛海滨避暑城市,盛夏季节才倍受青睐;北京西山的红叶,要到深秋才能展现其魅力;民俗风情中的节庆活动,如藏族每年秋收前举行的“望果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蒙古族的“那达慕”等,都只能出现在某些特定的时段内。旅游资源的这种时限特性,会导致有关旅游线、旅游点呈现旺季和淡季、热点和冷点.因此重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组合,从而延长旺季时段,促使淡季不淡,显得格外有意义。(六)民族性和文化性不论是自然赋存或社会创造、不论是自然为主辅以人文、或人文为主利用自然的各类不同形成机制的旅游资源,都有其科学性和自然、社会哲理。正是旅游资源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使它具有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经济活动,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但应指出的是,自然情趣作为人的精神享受的一部分,要受到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制约。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旅游景观的欣赏水平。因此文化内涵的深浅,艺术水准的高低,在某种场合不与吸引力大小成正比。甲骨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但不可能吸引大批人去观赏,就是这个道理。(七)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其他资源多数不能重复利用,在人们消费产品的同时,资源也随之消耗掉。而旅游资源从理论上讲,旅游资源可以永续利用。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永续性是有条件的,只是在对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和切实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存在。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总是有减无增,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西藏拉萨著名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夷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甚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机.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有人把旅游资源强调为能加以永续利用的资源,突出旅游资源供旅游者就地享用,不可能占为己有,更无法随身带走,游客买到的是经历,带走的是感觉,旅游资源却安然不动.值得指出的是,旅游资源的这种可永续利用,是有种种条件限制的。例如石灰岩溶洞,即使游客高度文明,自觉维护洞穴环境,但若不控制洞穴容量,让过多游客涌入,会改变洞穴小气候,加速洞穴化学沉积物的风化和破坏。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一)旅游资源分类的概念旅游资源的分类同样应遵循分类法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进行归并,划分出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类别(型)的工作过程。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资源的开发又必须建立在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之上.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类是认识复杂对象的一种方法。其次,分类是旅游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再次,分类是区域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二)旅游资源分类1、依据旅游资源属性的分类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将社会游资源从人文旅游资源中划分出来,形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分法。也有学者将旅游资源按科学属性划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3个景系(大类)。根据高等院校教学需要,结合中科院地理所与国家旅游局开发司为查清中国旅游资源状况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对旅游资源的系统分类,这里采用两分法的分类系统,将其划分为2个大类,12个基本类型,72个类型,如下表所示.旅游资源分类表类别基本类型类

型类别基本类型类

类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岩石与矿物自然灾变遗迹山岳景观峡谷景观火山熔岩岩溶景观风沙地貌丹霞地貌海岸与岛礁其它地貌人

园林类帝王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文学艺术类游记、诗词楹联、题刻神话传说书法、绘画影视、戏曲音乐、舞蹈宗教文化类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宗教艺术水体类江河湖泊瀑布泉海洋其它水体城乡风貌类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特色城镇乡村景观气象气候与太空类气象气候天象奇观太空景观现代设施类现代建筑与大型工程科学教育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娱乐休闲设施生物类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古树名木奇花异卉观赏动物表演动物珍奇动物自然保护区

类传统民居民族服饰特色饮食婚恋节日庆典

礼仪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类古人类遗址军事遗址古建筑石窟碑碣古代工程陵墓名人遗址重要史迹其它古迹饮食与购物类名菜佳肴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与特色市场著名店铺(二)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的分类1、世界级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世界级地质公园和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2、国家级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由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3、省级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有的省还公布了历史文化名镇。4、市(县)级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其它分类1、根据旅游资源功能分类根据旅游资源主要功能的不同,把旅游资源分为以下类型:(1)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以各种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古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为主,供旅游者观光游览和鉴赏,使旅游者陶冶性情,并从中获得各种美感享受。(2)参与型旅游资源。也有人称作体验型旅游资源,包括冲浪、漂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等。旅游者可以亲自参与活动,得到切身的体验,乐在其中,美在其中。(3)购物型旅游资源。包括各种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及仿制品等旅游商品,主要供旅游者购买,以纪念他们的旅游经历.(4)保健休疗性旅游资源。包括各种康复保健、度假疗养设施与活动如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疗、森林浴、健身房等,主要供旅游者度假、疗养、健身之用。旅游者从中可以锻炼身体,得到体质的恢复与提高,还可以治疗某些慢性疾病。(5)文化型旅游资源。包括富有文化科学内涵的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等。旅游者从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开阔眼界,增长阅历。(6)感情型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等,可供开展祭祖、探亲、访友、怀古等旅游活动,以表达旅游者的思古、怀念、敬仰、仇恨等感情。2、依据旅游动机的不同进行分类(1)心理方面的(宗教圣地、重大历史事件、探亲等)(2)精神方面的(科学知识、消遣娱乐、艺术欣赏等)(3)健身方面的(沙疗、温泉疗、各项运动等)(4)经济方面的(各地土特产等)(5)政治方面的(国家政体状况,各种法律等)课题二旅游资源鉴赏一、旅游资源鉴赏的含义鉴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鉴定和欣赏”,《辞海》解释为“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鉴赏包含了欣赏,欣赏是鉴赏的初步,鉴赏是欣赏的高级发展阶段。鉴赏不仅要赏,更要鉴——审察、鉴别,在寻找美的同时,需要对事物作出自己的评价,鉴别其优劣,认识其价值和哲理,正如康德所说:“鉴赏乃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因而,鉴赏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文化积累,需要鉴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及鉴赏经验.同时,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得到提高.二、旅游资源鉴赏行为构成因素分析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是旅游者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在探索特定的生活情境以及独特的物质或精神的对象当中实现其某种内在需求的一种行为。它的实现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现代旅游活动是由这三者通过市场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因此这三者被认为是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旅游鉴赏行为与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同样也是旅游资源鉴赏行为的构成要素。由于各构成要素本身又是多变的、互不相同的,从而决定了资源鉴赏的复杂性。(一)旅游主体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是旅游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决定性要素.旅游主体是旅游行为的出发者,是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设施、气氛、民情及其综合文化素质的观赏者、感受者和评判者。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旅游主体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目的是实现旅游主体某种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而审美的鉴赏则是旅游活动的特性。作为旅游鉴赏行为的承担者,旅游主体首先要有内在的审美需求,并具有审美鉴赏的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已有的审美结构和功能对旅游客体进行美的鉴赏。旅游景观鉴赏的结果,往往又因为旅游主体的不同而呈现相当大的差异。由于旅游者的民族、性别、年龄、职业、阅历、爱好、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其鉴赏能力水平差异很大,对景观的领悟水平也不尽相同。同时,旅游者特定的心境和情绪也会影响鉴赏结果.(二)旅游客体旅游客体是旅游者活动的目标,即旅游对象.它和旅游主体构成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有旅游行为的发生。在旅游资源鉴赏行为中,旅游客体就特指旅游资源。不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不论是自然为主辅以人文,还是人文为主利用自然的各类不同机制形成的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自然哲理、社会哲理,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美学特征。正是旅游资源的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使它对游客具有吸引力,从而与旅游主体结成了一定的鉴赏关系。旅游资源繁杂多样,它截取了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中优美的部分进入了旅游开发的范畴,其美质、丰度、价值、结构、布局等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旅游资源,也会因季节、时间、天气等外在因素而出现差异。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变异性、区域性和综合性,使旅游资源鉴赏变得十分复杂。(三)旅游媒介旅游媒介即旅游业,是联系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纽带,是旅游过程中的加工、生产、组织和销售者,包括路线、交通、旅馆、商店、旅行社、导游人员、翻译人员、管理公司和旅游研究机构等。旅游媒介,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旅游并无旅游行业的介入,产业革命后旅游需求的大量增加和社会分工更加细密使得旅游行业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为人们的旅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而反过来刺激了整个社会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发展。在旅游鉴赏行为中,旅游媒介主要体现为旅游鉴赏的组织机能。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活动高度依赖旅游行业,旅游行业成为人们的旅游得以正常进行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外部支撑条件,是现代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旅游行业中,不仅劳务、交通、能源等外部条件的开发、利用、组合等情况千差万别,就连接待水平、导游水平、客房服务水平、烹饪水平等内部条件也互不相同,旅游媒介组织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了旅游主体的旅游心境和旅游状态,以及旅游客体的展现程度,从而影响了旅游资源鉴赏的结果。三、旅游资源鉴赏心理因素旅游资源鉴赏作为参与性动态观赏,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在游览观光现实而具体的旅游资源——旅游客体的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过程,最终目的是旅游主体获得美感享受。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旅游主体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旅游活动虽然包含很多内容和方面,但核心内容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欣赏活动,实质上是对旅游资源的审美.从人类的审美心理学出发,认识审美构成因素,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主要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审美过程中渗透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四因素。综合他们的观点,可以将旅游资源鉴赏过程理解为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四个心理因素逐渐递进的过程。(一)感知感知,作为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在旅游资源鉴赏过程中,通常起到一种先导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旅游资源的外在感性形象决定的。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客观事物的相应特征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的活动,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是人类最直接、最简单的心理过程。知觉,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觉经过分析、综合、联想而转化来的,它比感觉复杂、完整,是多种感觉的结合。在旅游资源鉴赏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美感的感知是有两个条件的。一是旅游主体的感知能力,这是前提。人的五官、身体和大脑神经系统,集合起来组成了视、听、嗅、味、触等主要感觉分析官能,以此辨别、接受和传达外界的各种信息.动物都有感官,但人的感官与众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在与大自然共存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人类由非社会的人发展到社会的人,自然界也烙上了人类的痕迹。在面对旅游资源时,人利用较为敏锐的五官感觉去捕捉美,并用各自的审美观点去感知景观的美。而这些都是人在后天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意识(或价值观)所决定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五六岁的儿童看到的美与历尽沧桑的老者认为的美不尽相同,与世隔绝的人与经历丰富的人对旅游资源美感的认识出入甚大。二是旅游资源的审美形象,这是旅游资源鉴赏的源泉。人具有了感知美的能力,当然还要有能够被感知的美的事物.旅游资源的审美基础是其外在的感性美,它们通常具有形象、色彩、声音、味道等方面的吸引力,能够被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直接所感应,同时还具有审美性质和社会化内涵,能被人们的审美共识所接受。(二)理解理解,作为审美的认识性因素,是在对旅游资源表象、概念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通过理解,人们对旅游资源的鉴赏就更深刻、全面,想象也更丰富,从旅游中获得的美感就更多。由于审美观点、审美趣味不同,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同。可以将旅游资源鉴赏活动中的“理解"概括为以下几层内容。第一层“理解”是指要能够区分现实世界与审美世界,体现在旅游资源鉴赏行为中,就是要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与旅游资源营造的世界的区别,既能投入感情与鉴赏的对象产生共鸣,又能清醒地从旅游资源世界中抽身而出,对其作理性分析,以客观的心态欣赏客观存在的美景。第二层“理解"是对旅游资源的内容的领悟.旅游资源既有外在形式美,又有内在蕴含美,外在美可以通过感知欣赏,而内在美则需要通过理解去认识。比如,到延安革命根据地,如果事先对中国近代革命史一无所知,那么面对一排排陈旧的窑洞,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游兴大建.因此,在出发到旅游目的地之前,旅游者应该掌握关于其资源的相应背景知识,以便在鉴赏过程中提升“理解"层次。第三层“理解”是更为内在和深层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许多旅游资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种含义往往来自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外在形式的感性认识,但又超出了感性范畴。这种理解为一种非确定性的认识,即心里清楚这种感受,但很难确定的语言来表述这种认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达到这种认识程度就要求旅游者要有较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能透过表面明确地抓住它涵盖的意义。(三)想象李泽厚说:“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来联系对旅游景观内在意义的理解;正是它使情感能构造另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想象在心理学中一般分为联想、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在审美活动中,旧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再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如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瑞雪兆丰年”就属于联想。根据发生联想的两个物像之间的相似程度,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三种形式.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属于想象的高级形式,对审美感受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旅游资源鉴赏行为中,再现性想象是依据具有外在感性形象美的旅游资源展开的。当面对某处具有拟物或拟人性质的景观时,游人的脑海便再现了景观所拟的具体形象,反映到景观外表便忽略了景观本来“死”的形象,而呈现了脑海中的形象,使景观“活”了。当然,这种“活"形象并非景观原有的形象,而是游人通过想象赋予景观“虚无”但贴切的形象。到了黄山,望着眼前的“乌龟爬山”、“仙人晒靴”、“达摩面壁”等怪石,静静观赏,仿佛真的看到乌龟、晒鞋的仙人、面壁的达摩跃然而出。“这种模糊的原始材料经过想象的加工之后,便成了发乎自然而又不同于自然的东西。”创造性想象通常脱离了景观外在形象,凭借创造性的想象力,“在内在情感燃起的炉火中,原有的矿石熔解了,其分子重新组合,使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最后终于成为一种崭新的形象在眼前闪现出来。”游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在脑海中经过筛选、借鉴,重新组合自己所观的景观,创造出一幅新的景观画面。(四)情感情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它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与人的立场、观点有关。人是具有思想的感性动物,某种本能性的欲望、意向、要求、期待必然会出现在实践活动中。旅游资源鉴赏是一种参与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游人的心境、意志、愿望等主观情感移入景观中,同时也把景观的情调吸引到自身之中,于是主客融合,物我同一。在这种同一的状态中,游人经过对景观的感知、理解、想象过程,把隐含在心中的情感反映到景观中,达到特定的审美状态,形成特定的审美感受。当然这种审美感受是由游人日常审美经验的积累决定的。对旅游景观的高质量的欣赏,往往就是那种情化为景、景流于情、情景交融的“审美情绪力”的高度体验.四、旅游资源鉴赏的方法旅游资源鉴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与旅游行为的构成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常常因为旅游主体的个体差异、旅游客体的自身变化和旅游中介的组织区别而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生活体验的不同、个性气质的不同、文化层次的不同、气候气象的变化,甚至情绪的不同都会造成对旅游资源鉴赏阐释的细微差别,正如黑格尔所说“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旅游资源鉴赏实践中,主要从观赏位置、观赏时机、景物特点、游者心境及旅游节奏等几个方面来协调鉴赏行为,以便取得最佳的鉴赏效果,达到最大的审美满足,实现旅游的目的。(一)选择观赏位置苏轼〈<题西林壁〉〉诗中写道:“横看成岭倒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座庐山,只因观赏者所居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景致就大相径庭。可见,在旅游鉴赏活动中观赏位置所产生的审美效应是不容忽视的.观赏位置主要指观赏距离和观赏角度。观赏距离包括远距离观赏和近距离观赏。一般来说,远距离观赏可揽全景和整体的美,适用于观全景、远景、大体量的景致;近距离观赏可观局部、细致的美,适宜于小体量的景观。观赏的距离不等,所看到的景致相异,如同电影镜头一样,距离近,构成近景或特写景;距离远,构成远景,这些具有一定差异的景致,往往使人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需要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审美对象才能显出美,距离不适当,往往看不到美,原因是距离太远和习以为常,人们心里习惯造成的习以为常称为“心理距离”,这是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1880-1934)在1912年出版的小动理距离》一书中提出来的。一切美景都要在适度的距离中,才能看到.距离可以增加审美的勉力。“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因为有距离,格外显得壮,格外显得美。又如柏藤、老树,这些在生活中都是极其平凡的东西,不能唤起人们的美感。但在离开一定的距离看它时,就会给人以各种意像,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就会感到美。再例如,有一个女子终年生活在优美的景色中,与家乡美丽的风景朝夕相处,习以为常,所以,感觉不到它的美。有一次,她离开家乡,乘船在江上行,极目远眺家乡时,她才发现家乡的景色非常美。薄雾、帆影、夕阳、落霞,好一派令人心驰神往的湖光山色.于是这位女子即兴作了一首诗:“依家住在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都是因为距离太近,习以为常,而不觉其美。黄山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人踩高跷"、“仙人下棋”等等,近看只不过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但离开一定的距离来看这些顽石,使人感到象是一个猴子在望海,象是仙人指路、仙人踩高跷、仙人下棋。这就是心理距离的作用。因为审美主体离开审美客体一定距离后,再看审美客体就会模糊不清,由于模糊不清,就会给人各种意橡,造成这些奇特的意像美。朱光潜教授讲过一个例子,海上航行遇雾时,不但不愉快,而且很危险.但他又说: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种适当的距离,这时你就会感到“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了。观赏角度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角度不对,有可能看不到美。例如,我们在玉泉山眺望万寿山,万寿山只不过是一个单调的小山头,感觉不到什么美。而在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岸看万寿山,便觉得它林木苍翠,高峻雄伟,在山上建设物的衬托下,万寿山更显得美丽壮观。玉泉山和西山的群峰,似乎也成了颐和园的景物了。这样,远景朦胧,近最澄清,构成一幅层次分明而完整的画图。所以,旅游者在观赏风景时,要选择角度。可站在主景的对面,观看景物正貌,即正面观赏;也可侧面观赏,即观赏者与主景构成一定的角度,这种观赏可突出某一特征,对衬托主景,强化主景有一定作用,常因侧面观赏而消除正面观赏的单调性和呆板性,增强景物的艺术性和形象性,提高景物对观赏者的美感享受。如从正面看承德的鸡冠山,山峰普普通通,而从侧面看去,却如一只雄鸡向南昂首,形象逼真;站在不同的高度观看景物,能获得不同的意境。对观赏的对象可以取平视、仰视和俯视。平视:看视线前方延伸较远的景物叫平视。平视可以看远处的景色,欣赏开阔的旷景,见其开阔、辽远,极目天际,使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宋代山水画大师郭熙在讲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时,曾提到平视具有“平远”的效果,他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又说:“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观赏“山色空朦雨亦奇"的西湖景色应以平视的角度为最佳。观赏黄山的云海也应取平视,才能看到“冲融而缥缥缈缈”的效果。仰视:从低处往高处着叫仰视.仰视可突出主景的雄伟、高峻。郭熙把仰视观景为“高远",他说:“自山下而抑山巅谓之高远”,又说:“高远之色清明”,“高远之势突兀”。在万寿山前仰视万寿山,便可看到层层殿堂,辉煌夺目,分外壮观.具有“山外青山楼外楼”之感。万寿山后的景色也十分壮观。若从它北门前的台阶上仰望万寿山后山上那宗教建设,便可看到层层红绿殿堂极为壮丽秀美,两侧不同姿态的塔楼,与殿堂相互辉映,游人似步入仙境一般。在黄山的汤岭关仰望云门峰,云门峰那种雄伟险峻的景色简直令人惊叹;峰顶高耸入云,好象就爱倾倒似的,游人到此仰望之,无不感到惊心动魄。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叫俯视,最可见景观纵深、层次。在泰山顶上看下面的群山,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登上天津水上公园的“跳园亭",水上公园的全景便尽收眼底.在北京景山万春亭上看故宫,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便一览无余.其壮美之极,令人叹为观止。前人总结一观景经验,叫做“仰望峭壁,俯视水波"——仰望峭壁显得层层叠嶂,十分雄伟,俯视湖面,水平如镜,游船飘荡,颇有诗意.(二)把握观赏时机观赏风景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选择不当,会影响审美效果,甚至看不到风景的美。如果不是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去看钱塘江大潮,就有可能看不到大潮的壮观景象,感受不到大潮的崇高美。西湖渺渺八千亩秀水,层次丰富,风神飘洒。“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们要想看到西湖的浓妆,最好在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季节,那时是“花点胭脂水泼黛,西湖今日也浓妆”的美景。若想欣赏西湖的淡妆,最好选择烟雨苍茫、细雨迷朦的日子.“漠漠云阴敛晓光,平波才欲倒垂杨.诸峰尽在微朦里,今日西湖是淡妆。”季节不同,景色也有变化。清代著名画家辉南田写道:“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作为一个旅游者应当了解自然风景这种季节性变化的特点.现在黄山水较少,平常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三叠泉几乎没有水,要想看瀑布的壮观景象就得冒雨,大雨后去观赏。有人几次登黄山想看“仙人踩高跷”,但不能如愿。这是因小小的巧石位于深壑群峰之中,在晴朗天气为其背景的山峦所淹没,所以,旅游者在晴天时不易看到“仙人踩高跷"。只有当巧石的背后升起云雾时,才能衬托出它那娇统的体态,显露出奇异的动人景色。人文旅游资源的鉴赏也要注意时机.例如节庆,人们在固定的时间以固定的方式纪念,元宵节观灯、清明节踏青、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而云南大理白族的“三月街"、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贵州苗族的“四月八”及内蒙古族的“那达慕”等少数民族节日,会让旅游者领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景.(三)选择观赏方式观赏方式有静态观赏和动态观赏。静态观赏指游客停留在某一时空背景中有选择地观赏周围的景物。这是一种选择性极强的观赏方法,适用构景比较复杂,能够吸引旅游者潜心欣赏或者具有含蓄深远意境的景观.而动态观赏指游人处在动态中的观景方式,它是旅游审美活动中广泛应用的观景方法之一。自不待言,移动涉及速度,速度导致景变,景变影响感受。按“动”速又可分为步移景异的慢速游览和车过景移的快速游览两种。(四)抓住景观的特点旅游资源有自己的特点,如同人的性格是由言行和服饰等所反映出来的一样,旅游资源的性格是由色彩、声音、线条和造型等外观形态反映出来的;如同人的个性豪爽、温柔、热情、冷漠一样,旅游资源的个性也多种多样。自然旅游资源呈现出鲜明的类型性,即雄、奇、险、秀、幽、奥、旷;而人文旅游资源有人工赋予的寓意在其中,特点就更多元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状态万千的,往往是多种性格的复合,这其中有几种性格主导着景观特色的确定。当然,受到旅游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同一景物在不同观赏对象眼里,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色。置身于我国宫廷建筑之中,有人被宏伟壮观的群体组合布局所震撼,有人被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法所折服,还有人因金碧辉煌的朱漆金瓦兴奋不已.如同了解一个人就要熟悉其脾气秉性,只有抓住景物的个体特征,才能抓住并深入理解有关景物的观赏要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旅游主体的个人喜好选择确立不同的侧重点,有选择地观赏景物对象中最具有个性特色或最富有审美价值的景点,从而取得好的观赏效果,获得美的享受。(五)提高文化素养和保持良好心境爱默生说过,为了寻找美,人们去各地旅行,但人们必须随身携带美,否则就找不到美.在旅游资源鉴赏过程中,同游某一景观的不同旅游者会有相同的感受,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前者通常被认为是由美感的共同性或共同感受所致,就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口之于味也,有同耆(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所以不同的游人登上黄山时,几乎都会对其“秀”赞叹,达成共识.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与鉴赏主体的个性相关,人们根据自己的个性、拥有的文化素养和积累的生活经验对旅游资源会作出各自不同的阐释。1923年8月,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撰文一篇,同时同地的同一条秦淮河,在两大文学家的笔下却展现出了两种不同的风韵.当然,无论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也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程度上的深浅或层次上的差异.美感并不是对鉴赏客体的简单复写和被动反映,会随着鉴赏主体的心理结构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因人的特定情绪和情感状态而异.因此,同一旅游者在不同的时期游览同一个旅游景观,得到的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也是不一样的。鉴于以上原因,旅游者在动身前往旅游目的地前,应该做好充实知识和培养情感的双重准备.尽可能地多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学习有关学科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旅游资源有着较充分的了解,才能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赏,以便核实、充实、深化已有的认识,获得最佳效果。同时,旅游者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主观意识上要有强烈的发现美、体验美的兴趣与欲望,这样在面对旅游景观时,方可“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从而获得丰富的美的感受。(六)控制旅游节奏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鉴赏活动是一种主体行为,它是旅游主体生理适应与心理感应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旅游主体在游走的过程中通过直接的生理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作用于旅游客体,形成表象上的感觉,然后再反射到心理上,最终生成特有的审美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反应除了与旅游主体的文化素养、鉴赏品味有关外,往往还受到生理舒适度的影响,而后者取决于旅游活动中旅游节奏的调控。在旅游资源鉴赏中,在对旅游路线、参观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进行安排时,应该按一定的节奏把它们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形成整个旅游篇章的序幕、发展、高潮、结束,有序地进行。旅游节奏不是固定的,应视观赏内容、观赏主体的年龄、体质、审美情趣、当时的情绪以及具体的时空条件来确定,并随时调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旅游鉴赏活动中的第三者——旅游中介主要指旅游组织及导游人员作为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之间纽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常在由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体中,主要是由旅行社和导游来安排和控制旅游节奏。调节旅游节奏,一般应参照如下三项基本原则:一是要舒适愉悦。住宿和交通条件要安全舒适,便利宽敞;食品饮料要清洁卫生,富有营养。这样利于旅游者养精蓄锐,保持良好的心境。二是要多样统一。在活动日程、观赏内容的安排上,要从整体出发,力求丰富多样,避免单调重复,应构成一种起伏变化、对立统一的节奏.三是要灵活应对。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灵活机动地把握观赏活动的节奏,该快则快,当慢则慢。应尽量使主、客观的节奏协调统一起来,这样使游客在情感上和身体上都能张弛得当,松紧合理,从而达到游览时赏心悦目、游览完毕流连忘返的目的.课题三旅游资源讲解在相当长时期内,观光旅游将一直是旅游产品构成中的主体,是游客心灵版图扩张和对异域文化享受的主渠道。这意味着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认知和生动讲解在旅游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他包括“食、住、行”等方面都是围绕这根主线展开的。成功的讲解会让游客达到真正的美感享受和体验,能帮助游客更多、更准确地感知旅游资源,使旅客深感不虚此行。旅游资源讲解是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璀璨壮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题材,以兴趣爱好不同、审美情趣各异的游客为对象,对与资源相关的各类知识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加工和组织,用口头语言进行的一种意境再创造。旅游资源讲解不仅涉及语言的有效表达,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一、旅游资源讲解的作用旅游活动是一项寻觅美、欣赏美、享受美的综合性审美活动。旅游活动集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为一炉,融文物、古迹、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戏剧、风情、美食为一炉,满足各种审美情趣的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此时,旅游从业人员可以借助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旅游者达到所期望的目的,尽兴而归.(一)传递信息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旅游过程中尽管游客的审美情趣因人而异,但要求却殊途同归,那就是获得美的感受.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旅游中发现美并不难,但仅仅发现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去理解领悟其中的奥妙。对旅游资源的讲解有助于加深游客对游览地的了解和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认识,从而使其增长知识,获得更多的旅游乐趣和精神享受,审美情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满足.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指的就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旅游资源的各种信息深入浅出地传达给旅游者,使景点景物在游客的心中“活”起来,激发游客的兴趣。通过讲解,可以使游客真正了解旅游资源的价值,帮助其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进而了解他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使游客对游览地的社会文化和精神风貌有切身体验,获得在旅游目的地的一次难忘经历和美好的回忆。(二)激发旅游者的想象思维旅游活动离不开丰富而自由的想象.想象思维是审美感受的枢纽。对旅游资源的讲解需要将景物的形体美和内在美的特征与旅游者的审美需要和美感经验结合起来,努力使讲解“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突出最能引起旅游者审美情趣的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调动他们的联想、联觉能力,促使他们与审美对象产生情感交流,达到“特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从而获得美的极大享受。(三)帮助旅游者保持最佳鉴赏状态旅游者对旅游资源鉴赏时的情绪依赖于其知识和能力,也取决于其情感。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人的心境。调节旅游者情绪,保持提高游兴并激发新的游兴是旅游活动成功的基本保证,也衡量讲解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1、调节旅游者的情绪情绪的产生跟人的心理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短暂性、不稳定性、可变性的特点,讲解时要善于观察旅游者的情绪,利用旅客的有意注意,努力成为游客情绪的组织者、调节者。从而使旅游者情绪上进入一种更为兴奋活跃的状态中,激起游客的想象和思维,使游客获得美好的感受和心理满足。2、保持、提高旅游者的游兴兴趣是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强大动力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人的兴趣具有能动特点,存在转移性和变化性。对于资源的讲解要善于挖掘其内涵和特征,以调动游客的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借助语言的工具组织激发游客的自觉兴趣。通过讲解让游客通过联想,移情欣赏等心理活动使外界的景观变成旅游者美的享受。二、旅游资源讲解的要求(一)讲解内容必须客观在进行旅游资源讲解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或技巧,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现实中,一些讲解人员动不动就用“最”字,“世界上最高的……”、“中国最大的……"、“独一无二的”、“甲天下”等。如果是真的,这能使导游人员讲解的主旨鲜明,给游客留下较深的印象,事实上很多是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例如,洛阳的一些导游带领游客参观洛阳牡丹时这样说:“洛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牡丹产地”。河南洛阳的牡丹的确很有名,但是,洛阳的牡丹种植面积却比不上山东菏泽,菏泽才是中国最大的牡丹产地,有“牡丹之乡”的美誉。(二)广博深厚的信息储备旅游资源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历史、地理、文学、风土人情等无所不包,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游客群体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对旅游景观的观赏视野和欣赏水平都在拓宽和提升,加上媒体对旅游区的先期炒作。这些都要求讲解人员拓展知识面,做到“宽备窄用”,对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眼球触及到的景观及其兴奋点能做出令人折服的讲解,使其知识得以扩展,获得高层次的精神文明享受。但是目前只有少数能针对不同文化层次讲解,获得满意的效果,尤其在对高文化层次游客的讲解中能反映出学术界的研究水平,引证和综述各家见解。大多数讲解人员都是机械地背诵或对主要景观的科学文化内含作粗浅解释,对于游客提出的问题不能给出较为专业的回答。例如,桂林导游讲“我们桂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问及喀斯特地貌成因、岩体成分及分布时却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对人文旅游资源进行讲解时,将讲解侧重点放在神灵鬼怪等神话传说上或哗众取宠讲大量野史,而对景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缺乏应有介绍.讲解时要明确表述的主旨,要达到的目的或要表达的思想,不要就事论事,就景点讲景点。另外要扩展自己的视野,关注那些全局的、共性的、根存的东西,即该如何讲得深刻。例如,讲解江西景德镇瓷器时,景德镇的瓷器只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个局部,陶瓷艺术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产生的,如果我们按时间和先后顺序来讲陶瓷的发展,就不难领会陶瓷艺术现代化的进程,而且能让游客清楚深刻地了解到瓷器的发展脉络。在讲景德镇瓷器时就能游刃有余地向游客说明为什么景德镇瓷器会成为“瓷都”而享誉世界。由此可见,旅游资源讲解内容涉及面很广,这就需要讲解人员熟悉和掌握广博的知识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其从来不受知识领域中划地为牢的局限,而是各种知识汇集交融在一起形成一个“杂家"的有机网络,并能将这些知识根据需要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之条理化,然后再将它们用简洁明快的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功的讲解是以渊博的知识为后盾的。(三)讲解要抓住景观特点讲解时要将景物最精彩的地方向游客指出,使他们领略其绝妙之处。例如,秋北京——讲解北京时点出北京最美丽的季节在秋季;夜上海-—讲解上海时点出上海最美丽的时候在夜晚;雨漓江--讲解漓江时点出漓江最美丽的时候是烟雨篆蒙的雨天。再如,岳阳楼的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岳阳楼的前身为鲁肃修建的阅军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岳阳楼的历史最悠久;二是风景独特,岳阳楼胜景由江、湖、山、城构成“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三是文化深厚,《岳阳楼诗文集》,收录千余篇名篇佳作及大盘的楹联匾屏和书画碑刻,大多数都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其忧国忧民之情滋于言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将这个优秀传统发展到了顶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理,“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四是它的文物珍贵,江南三大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