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1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3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3
第一节教育概述.........................................................3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4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5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7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7
第二节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7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8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功能...........................................8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确立...................................................8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8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9
第一节教师.............................................................9
第二节学生.............................................................10
第三节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10
第四节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10
第五章课程................................................................11
第一节课程概述.........................................................11
第二节课程改革.......................................................13
第三节新课程带来的变革...............................................14
第六章、课堂教学...........................................................15
第一节教学.............................................................15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17
第三节教学策略........................................................18
第七章、学校德育...........................................................19
第一节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19
第三节德育过程........................................................19
第三节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20
第四节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20
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21
第一节班级概述........................................................21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与原则............................................21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22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22
第一章心理发展与教育.....................................................22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22
第二节心理发展理论....................................................22
第三节心理发展与教育..................................................24
I
第四节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4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5
第一节学习概述.......................................................25
第二节学习理论........................................................25
第三章学习迁移、记忆和遗忘...............................................30
第一节学习迁移.......................................................30
第二节记忆............................................................31
第三节遗忘............................................................32
第四章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33
第一节学习策略........................................................33
第二节知识............................................................34
第三节技能............................................................36
第四节问题解决........................................................36
第五节品德............................................................37
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38
第一节学习动机.......................................................38
第二节归因............................................................39
第三节注意............................................................40
第六章个别差异与教育.........................................................40
第一节人格差异.......................................................40
第二节认知差异........................................................41
第三节学困生..........................................................41
第七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2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42
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42
第三部分教育法学.............................................................44
第一章法与教育法..........................................................44
第一节法的概述........................................................44
第二节教育法与教育法规................................................44
第二章教育法律关系....................................................45
第一节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其特征、类型..............................................................45
第二节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46
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46
第四节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46
第三章教育法律规范........................................................47
第一节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及其类型.....................................47
第二节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47
第三节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48
第四章教育法制过程....................................................48
第一节教育立法........................................................48
第二节教育法规实施....................................................48
第三节教育行政执法....................................................49
第四节法律制裁........................................................49
第五章教育法律责任........................................................50
2
第一节教育法律责任概述................................................50
第二节侵权责任........................................................50
第六章学生权利及其维护....................................................51
第一节学生权利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51
第二节学生伤害事故....................................................51
第七章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51
第一节教师权利的含义及其性质........................................51
第二节教师权利的内容..................................................51
第三节教师权利的维护..................................................52
第八章教育法律救济........................................................52
第一节法律救济概述....................................................52
第二节教育行政申诉制度................................................52
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53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53
第二章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53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53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
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
展的过程。(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专业性,有专业的师资和场地及系统的教育
与教学组织的规范。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P9-10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措施)
(教育影响: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
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如教材、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等。)
三者关系:学校教育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可以形成多种
结构。(1)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2)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
体。同时二者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
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体。(3)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他
们也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即促进受教者素质的全面发展。P10
三、教育的形态P11
3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教育的形态《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四、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
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育人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P13
五、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社会发展水
平对教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同时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
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个体身心
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可
变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P16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动物的本能,否认其社会性)
教育的起源《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
P20[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
教育的发展阶段:p21-22
注意:、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
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口耳相1
传,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教育人员
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人类最早的学校出
古代教育强烈的等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治
的道统性、教育过程的专制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现在公元前25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在夏朝
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大众化、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
现代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班级授课制时期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
早期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我国封建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到了宋代,儒家思想被精缩至四书和五经,其中《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被定为四书,并被视为考试的基本教材。
3、在西方,奴隶社会也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欧洲的封建社会以教会教
育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P22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一一20世纪30年代初)
(1)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2)现代教育的倡导者一一杜威(教育即生活、学习即社会、从做中学)
2、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一70年代)
(1)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2)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面向新世纪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4
(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5)重视师资水平
三、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
1、全民教育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信息化
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教育的个性化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1、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集中研究中小学教
育中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等。
3、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和社会发展关系以及教育和人发展的关系。简单地说,社
会一一教育一一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就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
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中国: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墨子(“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
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以及实用技术的传习)、道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提倡“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分阶段教
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人物著作观点或标志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实验科学的
英•培根
鼻祖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捷克•夸美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一样的,人应
《大教学论》
纽斯受到同样的教育),提出“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的口
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
英•洛克《教育漫话》
都来自于后天,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
法•卢梭《爱弥儿》而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
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越是好的教育。
瑞士•裴斯《林哈德与葛笃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泰洛齐德》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德•福禄贝
《人的教育》
尔
5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学可以按照明
德•赫尔巴
《普通教育学》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即“四段教学法”。
特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英•斯宾塞《教育论》
俄•乌申斯《人是教育的对
基象》
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主张教育即生
《民主主义与教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教育应该从儿
美•杜威
育》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地改造
自己的经验。
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
德•康德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
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马、恩、列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
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被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
展阶段”。代表著作: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苏联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
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所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学著作。
4、近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三大流派,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机构教学论,赞科夫
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美•布鲁纳《教育过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
程》生理解改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
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苏联•赞可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
夫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德•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
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
能力。
苏联•苏霍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
姆林斯基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美•布卢姆其教学理论主要由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和掌握学习教
学策略三部分构成。
法保罗•朗《终身教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格朗育引论》
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行动研究。
6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
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即教育能够发挥的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从作用的对象看);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从
作用的方向看);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
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
用。包括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个性化的功能);教育对个体
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V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融合功能
「控制人口数量
调整人口结构
教育的人口功能,改善人口质量
提高民族素质
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第二节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及其对待教育的态度
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
内部因素《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教育环境的质量
‘社会的政治因素:政治环境、体制、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执政党建设
外部因素J社会的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成员分化状况、科学技术发展
社会的文化因素:文化传统、社会舆论、文化交流
7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
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它可以包括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
长、教师等对学生的各种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标(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培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彳课程目的
教学目标
X.
’导向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1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教育活动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
准。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确立
一、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3)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人们的教育理想。
二、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1)目的: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
调,“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
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8
(3)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的定义:
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教师的角色: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三、教师的基本素质:
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述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
度。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个人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关键事件与关键人物、生活的危机、性情与意向、兴趣或嗜好
组织环境因素:学校的规章、管理风格、公共信任、社会期望、专业组织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
生存(新手)、关注情境(提高教学质量)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
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2、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利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
系统”研究以及德莱弗斯职业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提出的。
r新手阶段
熟练新手阶段(2-3年)
«胜任阶段(3-4年)
业务精干阶段
、专家阶段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为教师
的成长提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第二,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为新手型
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提供所必须的知识和经验。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基本J开展微格教学:特点:微型性、学习性、矫正性、研讨性
途径]教学决策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9
组织新教师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新手型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
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新手型教师习得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
生积极性等方面表现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
波斯纳认为,经验的反思非常重要,并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的反思包括:第一,对于活动的反思,是教师在完成活动之后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
为、想法的反思;第二,活动中的反思,是教师在作出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
表现、想法的反思;第三,以上面两种反思为基础,总结经验,并指导以后活动的反思。
教学反思的环节:具体经验一一观察分析一一重新概况一一积极验证
布鲁巴奇提出了教学反思的四种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定义
学生一般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主动性,是具
有可塑性的教育对象。学生除了具有自我发展的潜力之外,还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三、学生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第三节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
一、现代教师观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最后,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是发展的人J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I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I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具有i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独立意义的人I学生是责权主体
第四节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V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地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10
二、师生关系的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本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
-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态度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因素
2、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J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加强自身修养
四、师生关系的模式及对学生的影响
放任型模式、专制型模式、民主型模式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含义
(1)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
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和儿童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是对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
的总称,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
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六
艺”和西方的“七艺”。
儿童中心课程是指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
经验为基础,用儿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
的活动解决问题。儿童中心课程又称为活动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这类课程论思想以杜威为
代表。
2、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官能心理学是它的依据。
主张开设一些诸如拉丁文、希腊文、文法和数学等形式学科,认为它们对于训练和提高学生
的智力大有帮助。倡导者:裴斯泰洛齐(“形势教育之父”)。这种主张强调学科和智力训练
之间的必然联系,但过分注重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
实质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认为在知识的传授中包含了
官能的训练,联想主义心理学是它的依据。主张开始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学等实科课程。
代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它重视能力的培养,轻视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同
时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三、课程的类型
根据任务的不同: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1
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显性课程(特征:计划性)与隐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
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
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
态,即以学生为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和培育主体内在的、内
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四、课程组织
1、课程组织的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2、课程内容
(1)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发展
需要;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2)课程内容选择的的原则: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注重内容的基础性,且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2、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实质上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
组织安排课程中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课程设计
的根本任务是将课程目标和经过筛选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等
形式。
课程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以学科为中心、学习者为中心、问题为中心。
4、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
标的基本途径。
’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原则
分析教学任务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课程实施的结构\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组织教学活动
I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影响课程实]教师的特征
施的因素I学校的特点
〔校外环境
五、课程管理
1、课程管理:指拟对课程采取的经营措施。
2、课程管理指导思想
3、课程管理具体要求
12
第二节课程改革
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1、1950年第一次改革:有了新中国第一个新课程设置标准
2、1978年第五次改革:拨乱反正,恢复高考
3、1996年至今,第八次课程改革: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改革构
想。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全面启动,这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
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
二、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
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
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
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血丝
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呢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机构实现调整: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偏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
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
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
(4)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
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制度得以调整: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
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
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是指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
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2、课程标准解读
3、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教学重心从知识本位向促进学生发展转变
《教学目标从关注认知向关注学生整体素质转变
由指导教师工作向指导教师进行课程实施与开发转变
、由统一、刚性的管理向灵活、弹性的管理转变
4、新课程标准的突破和创新
13
(1)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把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
的教学实践中)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整合、课堂教学生活化
(3)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
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发展学生搜集和
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学会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加强对评价改革的指导
(5)注重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第三节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一、学生观和教学观的变革
1、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一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
评价标准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o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新课改的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学生是具有独J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I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权责主体
2、教学观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科学”转向“关注人”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变革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一指一种学习方式;二指一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
种课程领域。作为一种学习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
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
含义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科学研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和策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
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略体系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
知识的活动。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
14
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互动性、目标性、平等性、群能动性、独立性、异步性
特点
体性、情境性、激励性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注意:集体合作学习
实践体验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地相互协作小组协作学习
表达和交流阶段强调个人责任制个别化学习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能问题解决式学习
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铺面租赁合同模板:适用于商业地产租赁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铲车租赁及运输配送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医疗期间劳动合同履行与员工职业规划指导协议3篇
- 2024美团外卖平台商家合作合同版B版
- 2025年度工业用地承包租赁合同书3篇
- 2025年度标准夫妻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3篇
- 2025年度劳动合同试用期员工培训与发展计划合同3篇
- 《办公用房租赁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化工程合同执行与风险评估策略3篇
- 年度飞机及配件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大学面试后感谢信
- 2022届上海高考语文调研试测卷详解(有《畏斋记》“《江表传》曰…”译文)
- SBT11229-2021互联网旧货交易平台建设和管理规范
- 如何打造顶尖理财顾问团队
- 土壤农化分析课件
- 小区大型团购活动策划
- NE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2273
- 2023年租赁风控主管年度总结及下一年展望
- 开关插座必看的七个安全隐患范文
- 高分子成型加工课件
- 消防救援-低温雨雪冰冻恶劣天气条件下灾害防范及救援行动与安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