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上海高考语文调研试测卷详解(附试卷)这是针对附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科目考试说明》里的调研试测卷做的详细解读,是2022高考上海语文卷作调整的风向标。新增的题型在解析后都作了说明。试卷上的题目都从新考纲角度做考点分析、解题思路及解题指导。内有《功效主义》《收脚印的人》,古诗文《边词》《塞北行》“《江表传》曰:孙策讨黄祖……”《畏斋记》都有详尽的译文。详解卷现代文部分及古诗比较调整在详解卷最后。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⑶《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两句道出了择师的标准。考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默写并能运用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我们在备考时要做到①精准记忆背诵的内容。②突破易写错的字(“折”“哀”“鉴”“赋”)③揣摩提示的情境,紧扣关键词填名句。④要准确理解诗歌术语。2.按要求选择。(5分)⑴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B)(3分)在上海,“互联网+”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正不断发展壮大,,,,。①各级党组织和“网络达人”线下线上齐发力②从个人到平台、从企业到园区、从区域到全市③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方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④为互联网党建厚植精神土壤,助燃着青年一代学党史的热情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考根据语境,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掌握,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这是语意连贯题,一般从一下几点入手①话题一致、角度一致:陈述角度一致(瞻前顾后:主语、宾语)。②情境一致、风格一致;长短句、整散句;对偶、排比…、音节和谐。③时空、前后合理:时间先后,空间远近,呼应总起总结句,列举对应…④逻辑连贯:关联词,内在逻辑,事物发展规律,认识事物的规律…⑤总领总结:观点句--材料句(举例/引用)--小结句…本题首句是总起句,整个语段应是总分总结构。“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正不断发展壮大”,怎样壮大的呢?排列的四句是从范围②、形式①、方法③和目的④的角度来说。所以中间是逻辑顺序,只能选B项。⑵下面是一则某校文学社成员草拟的征稿启事。以下4处画线句中,表达恰当的一项是(A)。(2分)《文心》是我校文学社创办的刊物,〔甲〕拟办成全校文学爱好者展现风采的平台。欢迎全校同学积极参与,〔乙〕向贵刊踊跃投稿。具体要求如下:①稿件以反映高中校园生活为主,〔丙〕内容可以五花八门;②稿件应是未经发表的文学作品,〔丁〕文学评论作品也可忝列其中;③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投稿,邮箱wenxin@361.com。校文学社《文心》编辑部2021年10月A.〔甲〕B.〔乙〕C.〔丙〕D.〔丁〕考根据语境,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掌握,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这是语言得体题,我们主要关注:语言运用场合、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谦敬区别等。①看对象,注意尊卑长幼、身份角色等,敬称用对方、谦称用自己。对象包括身份、职业、地位、教养、性格,及对象间关系等。②看场合,审视环境氛围,要合情合理,要人文关怀,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对象等。③看感情色彩,留意词语褒贬。④看语体色彩,关注庄谐文白,口语和书面语。⑤看叙述角度、人称、时间和地点等,在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中有变化。本题乙句中“贵刊”是敬词,用在尊敬地称呼对方刊物的,而题中是称自己的刊物,这属谦敬词运用不当。丙句的“五花八门”是个中性词,这里应换个褒义词如“丰富多彩”等,这属词语的感情色彩没有把握好。丁句中“忝列”是个谦辞,用来说自己的作品,对他人分作品应用敬词,也属谦敬词运用不当。所以只有甲句是恰当的。二阅读70分(一)(二)(三)调整在答卷最后。(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①《江表传》曰:孙策讨黄祖,旋军欲过取豫章,特请翻语曰:“华子鱼自有名字,然非吾敌也,卿在前具宣孤意。”翻即奉命辞行径到郡请被褠葛巾与歆相见谓歆曰:“君自料名声之在海内,孰与鄙郡故王府君?”歆曰:“不及也。”翻曰:“豫章资粮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与鄙郡?”又曰:“不如也。”翻曰:“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南定鄙郡,君所闻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资粮,已知不足,不早为计,悔无及也。”翻既去,歆明旦出城,遣吏迎策。《江表传》上说:孙策征讨黄祖,回师时想取道豫章便把豫章打下来,特意叫来虞翻告诉他说:“华歆(字子鱼,豫章太守)很有名气,但却不是我的对手。你就先去见华歆详细地告诉他我要取豫章的意思叫他投降。”虞翻就奉命出发,径直来到豫章郡,请求穿着褠衣戴着葛巾与华歆相见。虞翻对华歆说:“你自己料想在天下的名声,跟我们会稽郡原来太守王朗比起来,哪一个更大些?”华歆说:“我的名声比不上王朗。”虞翻又说:“豫章郡跟我们会稽郡比起来,在粮草多少方面,武器精良与否方面,士卒与百姓的英勇果敢方面,哪个更强呢?”华歆又说:“我豫章比不上会稽。”虞翻说:“讨逆将军(指孙策,曹操表孙策为讨逆将军)智慧谋略超过当今的人,用兵如神,向南收取了我们会稽,你听说过的。现在你想要孤守豫章城,自己都清楚粮草军需是不足的,如果不早点打好主意,后悔就来不及了。虞翻说完离开以后,华歆第二天早晨走出豫章城来,派人迎接孙策进城。②按《吴历》载,翻谓歆曰:“窃闻明府与王府君齐名中州,海内所宗,虽在东垂,常怀瞻仰。”歆答曰:“孤不如王会稽。”翻复问:“不审豫章精兵,何如会稽?”对曰:“大不如也。”翻曰:“明府言不如王会稽,谦光之谈耳;精兵不如会稽,实如尊教。”因述孙策才略殊异,用兵之奇,歆乃答云当去。翻出,歆遣吏迎策。按照《吴历》记载,虞翻对华歆说:“我私下听说您与王府君在中原齐名,为全国所推重,我虽然身在东方边地,也一直心怀仰慕。”华歆回答说:“我比不上会稽太守王朗。”虞翻又问:“我不清楚你豫章的精锐部队跟会稽比怎么样?”华歆回答说:“我的远远不如会稽的。”虞翻说:“明府你说不如会稽太守王朗,这是谦虚的说法吧;精锐部队不如会稽,事实确实如你所言。”于是讲了孙策才能谋略的与众不同,用兵的奇妙,华歆才答应投降。虞翻出去后,华歆就派遣手下去迎接孙策。③臣松之以为:王、华二公于扰攘之时,抗猛锐之锋,俱非所能。歆之名德,实高于朗。然王公拒战,华逆请服,实由孙策初起,名微众寡,故王能举兵,岂武胜哉?策后威力转盛,势不可敌,华量力而止。若使易地而居,亦华战而王服耳。(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我裴松之认为:王朗、华歆两位在战火纷乱的时候,抗击凶猛锐利的敌人,都不是他们的真实能力。华歆的名望品德实在是比王朗高。然而王朗拒守作战,华歆反叛请降,实在是因为孙策刚兴起时,声名微弱兵众又少,所以王朗能够起兵抗击,哪里是以武力取胜的呢?孙策后来威力大增,势不可挡,华歆量力而行才投降。如果让王朗和华歆换一下所处地位,华歆也会迎战而王朗也会臣服的。【注】①翻:即虞翻,字仲翔,会稽人。②华子鱼:华歆,字子鱼,时任豫章太守。③王府君:指王朗,曾任会稽太守,败于孙策。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①然非吾敌也(对手)②孰与鄙郡故王府君(和…相比怎样,比起…怎么样)考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这里是实词解释。文言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但也有各种方法可用,如利用形声字、会意字,利用同音字、近音字的通假字,从成语、教材中迁移,借助上下文的语境等。“孰与”可采用知识迁移法,《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孰与”是“比…怎么样,何如”之意。“敌”平时说“敌方”,即对方,对手。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①士民勇果孰与鄙郡(B)A.结果B.果敢C.果真D.究竟②不审豫章精兵何如会稽(D)A.详细B.思考C.讯问D.清楚这也是考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这里是实词解释。只是文言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要求大家根据所提供的的义项就文本选择最恰当的,这需要大家辨析其中细微的区别。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翻即奉命辞行/径到郡/请被褠葛巾与歆相见/谓歆曰考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这是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句子结构、修辞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18.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窃闻明府与王府君齐名中州,海内所宗,虽在东垂,常怀瞻仰。我私下听说您与王府君在中原齐名,为全国所推重,我虽然身在东方边地,也一直心怀仰慕。考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先通读一遍句子,标出有词法句法的地方、省略的补出、倒装的调整,然后逐字逐字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这句子省略了介词“于”,应是“于中州齐名”,“窃”,谦词,“私下”之意。19.根据《江表传》和《吴历》对华歆“迎策”一事的表述,可以看出华歆善于审时度势的特点。(2分)考分析词、句、段在古诗文中的作用。这是分析文本中华歆“迎策”一事的表述的作用,可看出华歆的形象特点。华歆综合当时他“不及也”“不如也”“大不如也”的情况而作出“迎策”一事,所以说是“善于审时度势”。20.《江表传》和《吴历》都有虞翻劝说华歆的记载,请结合第③段,分析裴松之对这两则材料内容的看法?(4分)王、华优劣在两书记载中不同,裴松之认为,华歆的名声和品德高于王朗,因此在王、华优劣的比较中,更倾向于《吴历》的记载。两书都记载了“王拒华迎”及其原因,裴松之认为,“王拒华迎”其实是因为孙策强弱不同,与王、华的能力无关,因此并不认同虞翻劝降时所说的武力对比,也不认可虞翻的劝降功绩。考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题目要我们请结合第③段,分析裴松之对这两则材料内容的看法。我们先要认真读懂第③段,明确裴松之的看法,然后结合《江表传》和《吴历》中内容,做简要分析。(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畏斋记(宋)陈耆卿①畏斋者,钱沆少初读书之室也。少初读书自《论语》始,得“三畏”①之说,欲终身焉,且以名其斋。名斋匪难也,求无愧此名难哉!畏斋是钱沆(字少初)读书的房间。钱少初读书是从《论语》开始,读到了“三畏”这一说法,想要终身践行它,并用它命名自己的书斋。用它命名书斋不难,难的是终身追求无愧于这个“三畏”之名!②夫畏,入德之户也。人无所畏,则何事不可为。三畏,畏之大者也,其中又有大者焉,大莫大于天命。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天以是理赋人,人以得是理而为人,故君子畏之。且天理不在远,一语默,一动作,必有天。知其为天,则人欲无时而得肆矣。不知其为天,则人欲无时而不肆矣。故人知有轰然之雷霆,而不知其有隐然者焉。隐然者,理;而轰然者,特形声尔。夫小人之无忌惮者,虽雷霆未必畏也。知畏者,虽无雷霆,亦畏也。畏就是提升美德的门户。如果人们没有什么畏惧的事,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三畏是人应当畏惧的事物中的重要方面,这中间又有最应当畏惧的事物,最大畏惧的莫过于天命。天命是上天所赋予的正确的道理。上天把这个道理赋予人们,人们凭自己领会的这个道理来做人,所以君子畏惧的天命。再说天命不在远方,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必定有天命。知道这是天命,那么人的欲望就没有时间能够放纵了,不知道这是天命,那么人的欲望就随时都会放纵。所以人们知道有轰隆隆的雷霆,而不知道其中有这样的隐情。这隐情就是天理,而轰隆隆的雷霆,只是隐情表现于声音罢了。那些小人们没有忌惮,即使雷霆也不一定畏惧。知道畏惧的人,即使没有雷霆,也是畏惧的。③《大学》之道,贵于谨独。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少初之畏,不必衣冠佩玉,坐此斋然后见。〔甲〕一出焉,一入焉,〔乙〕藏修而游息焉,澄其心君,静其志帅,避欲如避仇,去邪如去囚,是心常若天之临乎其前而旋乎其侧,则语默动作,咸有轨度。〔丙〕盖天理本非强人之物,所谓畏者,亦非终于焦劳惴缩而已也。〔丁〕《大学》的思想,最宝贵的是讲究小心独处。独处是人们不知道而只有自己知道的情况。这样,那么钱少初畏惧的不一定是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佩戴玉器,端坐在这书斋里,这样后才出去。一出一进,修养身心又游走四方,使他内心澄澈,使他心智沉静,躲避欲望就像躲避仇人,去除邪恶就像去除囚禁,这样内心就常常感到天命就像在眼前又旋即来到自己身边。那么言谈举止,都是有规范的。积累久了,那么清明澄澈的思想就会在身上体现出来,办事就会左右逢源,人的感觉也会闲适自在,随时随地都觉得自在。天理本来就不是强迫人们的事物,所说的畏惧,也不过是最终使人焦虑、劳累、担心、约束罢了④少初,公台子,脱略富贵,而欲从事于斯,可谓有志也已。少初勉之。少初是高官人家的子弟,他不以富贵为意,而从小就想践行敬畏天命,可以说是有远大志向的人,少初你努力吧。【注】①三畏: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1.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2分)A.钱沆在自己的书房“畏斋”中读到的第一本书是《论语》。B.畏斋的命名源自于钱沆从《论语》中学到的“三畏”说。C.钱沆立定决心,终其一生坚持在畏斋中学习,领悟“三畏”。D.钱沆认为,使自己无愧于“畏斋”之名,比为它命名要难。考概括古诗文的主要内容。第①段中“少初读书自《论语》始,得“三畏”之说,欲终身焉,且以名其斋。”,告诉我们B项是正确的。A项错在“在自己的书房‘畏斋’中读到”,说法错。钱沆先从《论语》中读到“三畏”,后命名书斋,所以A错。C项错在“欲终身焉”,应是“想要终身践行它”,误读为“终其一生坚持在畏斋中学习,领悟三畏”,错。D项将“名斋匪难也,求无愧此名难哉”,这句作者的感叹,不是“少初认为”,错。22.分析第②段的行文思路。(4分)本段先指出“畏”与“德”的关系,再指出“畏天命”是三畏之首,接着分析了畏天命的原因与结果,最后指出天命是“隐然”的,而君子能时刻对其保持敬畏。考梳理古诗文的行文思路。这行文思路题跟现代文一样做,先理清语段层次,然后用“首先……其次……最后”或“先写……接着……最后”等路标式词语连接就行。第②段分成四层次,是很明显的。23.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词语是(C)。(1分)A.且夫B.若夫C.然则D.然而考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这是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来选填连词。A“且夫”、B“若夫”以及“至若”等常用在语段开头,以引起下文。在此首先排除。D“然而”有两种基本的用法。①“然”和“而”形成符复合连词,表示转折,与现代汉语语意义和用法相同。②“然”作指示代词,“而”作转折连词,相当于“这样而……”,一方面承接上文,另一方面转入下文。C“然则”有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构成固定结构。表示承接上文,据以推理。相当于“如此,那么”则常用在句首。在这里根据文本下面不是转折而是推理,所以选C项。24.小洁在检索文献时发现“积之而久,则清明在躬;左右逢原,泮奂优游,无入而不自得”一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此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C)。(2分)A.〔甲〕B.〔乙〕C.〔丙〕D.〔丁〕考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这是考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来判断语句顺序。做这题跟语意连贯题一样,只是我们首先要理解这文言句子的意思,然后依照意义连贯题做就行。这里A.B两处首先排除,因为“则清明在躬”不可能在“藏修而游息焉,澄其心君,静其志帅”以前的。而“盖天理本非强人之物,所谓畏者,亦非终于焦劳惴缩而已也”句中“盖”可见是总结性句子,放在最后较合适。所以我们选C项。25.结合全文,概括第④段画线句中“勉之”的内容。(3分)其一,努力领悟天命是“三畏”中最重要的;其二,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随时随地对天命保有敬畏,以此步入道德之门,无愧于“畏斋”之名。考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这是对文章最后一句含义的赏析。这划线句的意思是“少初你努力吧”。因为文章首段作者感叹“名斋匪难也,求无愧此名难哉”。这是卒章显志句,那么我们就要结合全文探究其深意。作者对少初从小就“欲终身焉,且以名其斋”的行为有赞赏之意,所以应该是勉励他“努力领悟天命是三畏中最重要的”“要时刻对天命保有敬畏”“无愧于“畏斋”之名”。(上承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功效主义陈嘉映①反思伦理生活,不妨从功效主义开始。哲学家给了它很多赞誉:“现有伦理理论中最富雄心的”“在现代道德哲学的许多理论中,占优势的一直是某种形式的功效主义”“唯一自成体系的道德哲学”……我也许可以加上说,在伦理维度上反思生活,通常会先想到功效主义类型的见解。功效主义的大本营是英国,其理论资源来自休谟、亚当斯密等重要哲学家。功效主义理论的创建人是边沁,此后在约翰密尔、西季威克等人那里发展成熟。二十世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黑尔等人。②由于翻译的原因,这种来自英国的理论常被称作“功利主义”。“利”和“功利”在汉语文化中颇多贬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功利主义”这个词平常用时也是贬义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不讲原则而只从功效方面考虑问题。但这不是这一理论的主张。为了不把这个理论错当成自私自利主义,我像另一些论者一样,采用“功效主义”这个译名。③功效主义理论是后果论的:某一行为是否善好,要看这个行为带来什么后果。在这一点上,它与道义论相反。道义论注重行为所依的原则和行动者的动机——只要我用心良善,只要我按道德律令做事,我就是道德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没那么重要,甚至全无所谓。例如,康德主张,不得说谎是不易的道德准则,即使我不骗过歹徒就会伤及无辜,我也不可说谎。④作为两种相异乃至相反的理论,功效主义和道义论各有得失,而在实际生活中,从功效出发和从道义出发则更多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从功效出发,多是冷静的,但易失于计较;从道义出发,则多带强烈的感情,如道德义愤。我们也许应当把道德义愤视作一种重要的积极的“道德感情”,但不幸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多半不像自以为的那样充满道义,更多倒是把自己认可的东西上升到道义的高度,发展为狂热。⑤功效主义有突出的好处,例如面对着装问题,我们要问:破洞裤对谁造成了伤害?如果它并不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伤害而你仍然觉得不好,那么这更多是个审美判断而非道德判断。但我们似乎也不能单从后果来评价行为。例如好心办了坏事也许会受到批评,却似乎不应受道德谴责。但出于理论所要求的彻底性,功效主义往往要达到唯后果论才肯罢休。⑥单说功效,还不能成为一种主义,因为先得有个目的,才能确定一个手段是否有功效。“南辕北辙”的主角钱多、马快、车夫能干,结果反倒离目的地更远。功效主义并非单谈手段不谈目的,只是它设想的人生目的是个老生常谈: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利益可以各种各样,功效主义通常把它界定为幸福。⑦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这差不多就是说,人是自私的。这种人性论不仅获得了古往今来不少哲人的支持,仿佛还持有现代科学的认证书: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为这种观念背书;生物学是比经济学更坚实的科学,为自私论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本文开头说到功效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而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它所立足的人性论是当代多种理论的核心原理。其实何止各式各样的理论,即使没读过任何理论的普通人,一旦就伦理或社会现象开发宏论,多半也会从类似说法起论。⑧不过,功效主义理论并不停留在这个起点上。依这种理论,最重要的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的幸福,而是人类幸福总量。功效如何,要以是否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衡量,为此,个人很可能要放弃点儿自己的幸福。这么一来,这种理论非但不主张人应当自私自利,反倒是主张利他。边沁就是个著名的改革家,推动了多项社会改革,尤其注重改善穷苦人的生存环境。如果能用一个特点来概括功效主义者,那就是“对社会公正的深切关怀”。(有删改)3.第①段中与“伦理理论”意义最接近的词语是道德哲学。(2分)考把握主要概念的内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是解释主要概念,一般我们从相关的段落中寻找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在第①段中我们看到“反思伦理生活,不妨从功效主义开始。哲学家给了它很多赞誉:‘现有伦理理论中最富雄心的’‘在现代道德哲学的许多理论中,占优势的一直是某种形式的功效主义’‘唯一自成体系的道德哲学’……我也许可以加上说,在伦理维度上反思生活,通常会先想到功效主义类型的见解。”从中我们看到与“伦理理论”意义最接近的成语应该是“道德哲学”。4.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功效主义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它是当代多种理论的核心原理。B.对道义论来说,行为符合道德准则足以断定行为是善好的。C.对功效主义来说,正确评价行为的功效需要确定行为目的。D.边沁在自己的生活中较忠实地践行了自己的功效主义理论。考筛选、整合文中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我们要从文中找依据。B项符合第③段中“道义论注重行为所依的原则和行动者的动机——只要我用心良善,只要我按道德律令做事,我就是道德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没那么重要,甚至全无所谓”C项符合第⑥段中“单说功效,还不能成为一种主义,因为先得有个目的,才能确定一个手段是否有功效……功效主义并非单谈手段不谈目的。”D项符合⑧段中的“边沁就是个著名的改革家,推动了多项社会改革,尤其注重改善穷苦人的生存环境”这些都是正确的。而A项与第⑦段中的“本文开头说到功效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而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它所立足的人性论是当代多种理论的核心原理”不一致。所以选A。5.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3分)A.在功效主义者看来,个人行为是否善好要看是否让所有人更加幸福。B.相比道义论者,功效主义者更容易认可“劫富济贫”的做法。C.对于功效主义来说,个人和群体的幸福量是可以计算的。D.如果一个人没有对社会公正的深切关怀,他就不是功效主义者。考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这是文意推断题,选项主要涉及第③与第⑧段。B项从第⑧段的“这种理论非但不主张人应当自私自利,反倒是主张利他”中推出。C项可从第⑧段“最重要的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的幸福,而是人类幸福总量。功效如何,要以是否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衡量”中推出,D项可从第⑧段“如果能用一个特点来概括功效主义者,那就是‘对社会公正的深切关怀’”。而A项从第⑧段的“功效如何,要以是否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衡量”不可能推出“个人行为是否善好要看是否让所有人更加人更加幸福”。所以选A。6.假设以下说法都成立,最能支持功效主义观点的一项是(C)。(3分)A.康德认为,最高的善是追求幸福与承担责任的结合。B.现实生活中,行动者可能错误地估计行动带来的后果。C.很多实验表明,道德准则往往起源于对群体利益的维护。D.对于某一行为是否善好,道义论和后果论的结论往往相同。考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本文在给我们解读什么是功效主义。文末概括为“功效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的幸福,而是人类幸福总量。功效如何,要以是否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衡量…”,功效主义的特点“对社会公正的深切关怀”。可见C项讲到道德准则往往起源于对群体利益的维护。“对群体利益的维护”就能支持“对社会公正的深切关怀”和“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所以我们可选C。而A项是在讲善与幸福、责任的关系。B项则在讲行为者对结果的预判问题。D项则是在讲道义论和后果论对行为的评价是相同的。这三项都不能支持本文的观点。7.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功效主义的态度。(5分)作者充分肯定功效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人类幸福总量比个人的幸福更重要。同时,认可以功效作为善好标准的合理性,但又明确指出这一标准的两个局限:易失于计较和过分忽视动机。总体而言,作者对功效主义持认可态度。考评价文本所运用的材料、方法、语言的逻辑性,评价文本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这要求分析作者在文本中的态度,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品读。我们从第⑧段感受到作者对功效主义的充分肯定和赞同“功效如何,要以是否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衡量…这种理论非但不主张人应当自私自利,反倒是主张利他。边沁就是个著名的改革家,推动了多项社会改革,尤其注重改善穷苦人的生存环境。如果能用一个特点来概括功效主义者,那就是‘对社会公正的深切关怀’”。另外,我们也看到第④中“功效主义和道义论各有得失…从功效出发,多是冷静的,但易失于计较”,第⑤段中“功效主义有突出的好处…但我们似乎也不能单从后果来评价行为”等。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感受到了作者对功效主义的既有肯定,也指出其不足的总体认可的态度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7分)收脚印的人田鑫①麦黄六月,村子空荡荡的,大人们到地里收麦子,牲畜们关在圈里避暑,巷道里没有其他人,我蹲在树荫下,看蚂蚁从一堆虚土里爬出来又钻进去。观察蚂蚁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看有一只蚂蚁先把小触角伸出来,还来不及看清楚外面的情况,排在后面的伙伴就耐不住性子,一头把它顶出洞口,随后一大批蚂蚁像水从泉眼里冒出来,四散离开。②我想看看它们的足迹,结果土上没留下任何痕迹,这让我很是沮丧。我用水朝蚂蚁冒出来的地方一顿猛浇。这突如其来的水,把另一些水一样冒的东西挡了回去,看着湿漉漉的地面和正在泥里翻身的蚂蚁,我有些报了仇的兴奋:生活在土上,怎么会没有足迹呢?就不信收拾不了你们!③很快,我的快感就被太阳和风瓦解了。地面上的水变成了一摊水渍,没一会儿,土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水消失了,洞里又有蚂蚁冒出来,它们还是一个顶着一个出来,然后四散而去,对于此前发生的一切毫无兴趣。④村庄里尽管到处都是土,却留不下任何脚印。弯弯曲曲的路,我走了一条又一条,每一次回头,只看见路看不见脚印。我曾经把脚印留在刚犁过的地里,等着它长出来,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长出叶子,脚印却没有任何动静。我曾经把脚印留在厚厚的雪里,看着它在身后留下一长串,就像很多个我排队一样,太阳一晒,地面上什么都没留下,那几十个排队的我也跟从来就没出现过似的。⑤我怀疑,村庄里一定有一个收脚印的人,他躲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人走过去,他就悄悄地跟在身后把留在地上的脚印收起来,让走路的人找不到任何痕迹。他跟风一样,把路舔得干干净净,就像从来没有人走一样。⑥村庄里也有能留下脚印的时候。我们的村庄只有杏树和梨树,有一年我和小伙伴发现一户人家的园子里竟然有苹果,就有些忍不住了,蹑手蹑脚翻过院墙摘了几个。我把它们藏在麦草垛里,每天吃一个,苹果吃着香,心里一直忐忑着。从翻过院墙的那一刻起,我就处于一种恐慌之中。翻墙的时候我们尽量不发出声音,跳下去的瞬间,却已经暴露了。布鞋留下的痕迹,东一脚,西一脚,深一脚,浅一脚。很快这些脚印和半夜消失的苹果一起,开始在村庄里流传。苹果还没吃完我就更加担心了,生怕人家寻着那些脚印发现藏在麦草垛里的苹果,然后顺藤摸瓜找到我。我多么希望收脚印的人已经收走了那些脚印,我的嫌疑被排除。不过越希望,惶恐就越大,以至于不敢再吃那些苹果。好几个苹果就这样被遗忘在麦草里,半年后被发现时,它们水分尽失,只留下苹果的样子,人们还为它们的来历做过好多的猜测。⑦我没有等到那个收脚印的人,却在不久之后做起了他应该做的事情。十岁那年秋天,母亲出车祸长眠于自己劳作了一生的土地,我的童年就这样被硬生生撕开一个洞。早上醒来,母亲睡过的地方空着,我就当她去了地里,可是等一天也不见她回来,我跑到地里,看不到她的影子,就想着找她留下来的脚印。阳洼梁上的地刚犁过,虚土有规则地排列着,只留着一些牛走过后的蹄印。滚牛坡上的地里长着苜蓿,秋风萧瑟,苜蓿干枯,一地的苜蓿叶子根本看不清地的样子,更不用说找到脚印。我把自家的地走了个遍,没找到一个母亲留下来的脚印,它们就像被抽空了一样,毫无痕迹。我想着在母亲停止呼吸后,那个收脚印的人肯定出现过,他一一将脚印收回去,不留任何痕迹,好让我断了念想?⑧这念想就真的断了,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再也没有找过脚印,也不再做母亲突然回来的梦。我甚至把脚印这事和收脚印的人给忘了,在我离开村庄的时候,我没有刻意留心身后是否有脚印。多年以后,再回到村庄的时候,物是人非,当年和我一起翻墙的小伙伴已经看不到小时候的样子,斑驳的院墙里苹果树早不见踪影,陈旧的麦草垛里有没有苹果我不而知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摘苹果时留下的脚印早已经被收走,不仅如此,我在村庄里生活了二十年所留下的所有脚印都早已经不知所踪。⑨这让我更加坚信,肯定有个人在我走后,将我留在村庄里的脚印一一收走。(有删改)8.本文开头部分写了“我”与蚂蚁的故事,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文章开头写“我”观察蚂蚁、恶作剧地用水猛浇蚂蚁冒出来的地方,充满童趣;以“我”观察到村庄中的蚂蚁留不下脚印,引出第④⑤段发现村庄里的人也留不下脚印,由此逐渐展开全文;文章以孩童视角作为开篇,而后写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收脚印的人”的认识不断变化的过程,使文章逐步深入又自然流畅。考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和作用和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这题我们更多的是把他看作首段作用来回答。首先概述段落内容,接着从结构角度分析其作用,首段无非是引出下文,总起全文,交代背景等,内容上有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等。再从写作视角分析其作用这是2017后常见形式。9.第④段画线部分让人有新奇之感,请加以赏析。(4分)从儿童天真细致的感受入手,想象脚印可以生长,想象一串脚印是“很多个我排队”,表达作者对发现脚印的期待、对留下脚印的努力以及未留下脚印的失望。这种独特的感受和想象与成人的认识形成反差,描写细腻真切,给人新奇之感。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赏析划线句常从手法入手,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这里主要是想象手法,想象脚印可以生长,一串脚印是“很多个我排队”,儿童的想象天真、真切、新奇。我们再从这想象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发现脚印的期待、对留下脚印的努力以及未留下脚印的失望。10.班刊中有“时光”和“乡村”两个专栏,你认为这篇文章应该编入哪个专栏?请说明理由(80字左右)。(4分)我认为应编入“时光”专栏。村庄虽是本文所叙之事发生的地点,但文章核心不是描写村庄生活,而是对时光流逝认识的变化。“收脚印的人”正是时光,全文虽未写时光一次,却处处在写时光。所以应编入“时光”专栏。考依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推断。这是要我们综合文本信息,进行推断阐述。首先我们要在内心明确“时光”和“乡村”这两个栏目应该入选的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更符合那个专栏。最后按照先表态,再结合文本陈述理由,然后小结的三段式回答。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功效主义》认为:“反思伦理生活,不妨从功效主义开始”“功效主义的理论是后果论的:某一行为是否善好,要看这个行为带来什么后果”。“依这种理论,最重要的不是这一个人或哪一个人的幸福,而是人类幸福总量”。材料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本文第⑥段中描写了“我”偷苹果后的心理。请综合运用材料一或材料二(或《乡土中国》中的其他观点),阐释这种心理的成因。(6分)本文第⑥段中,“我”偷苹果后的心理是惶恐、愧疚的。这种心理来源于“我”对自己社会行为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出于功效主义的,是后果论的。虽然偷苹果满足了自己的占有欲,但是偷苹果的行为带来损害他人利益(幸福总量),损害他人利益不符合社会规定,是不道德的,因此“我”感到愧疚;同时担心“我”的脚印被人发现而有受到社会舆论谴责的后果,由此感到惶恐。考比较、整合多个文本信息用文本中提供的概念、观点、材料、方法,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属综合探究题,材料一来自试卷中的社科类现代文即阅读一(也有可能是文学类二板块,安排在板块内的最后一题),材料二来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阅读篇目。这就是要求我们用《功效主义》和《乡土中国》中的知识来解读“‘我’偷苹果后的心理”。答题时尽量用《功效主义》和《乡土中国》中的知识乃至语句来回答。(新题型)(三)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塞北行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注】①五原:古代地名,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译文边词唐张敬忠五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二月之间,垂杨尚未发芽。黄河岸边。如今开始冰雪消融。长安城里,却正当落花时节。塞北行唐李益在沙漠上风一吹,看那沙尘满天飞旋,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不能说塞北没有春天到来,但由于遍地风沙,不见青草,纵有春天到来,一切没有变化,又从哪里看到春天呢?12.依据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这两首诗最可能创作于(D)。(1分)A.先秦B.秦代C.汉代D.唐代考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诗按音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体。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②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七绝。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等从选项来看,先秦以《诗经》为例,作品都是现实主义,四言为主。以《楚辞》为代表的作品,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汉代乐府诗歌,则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自由,句式多样等。而这两首诗都是七言,都是四句,且都押韵。以此判断都是七绝,最可能创作与唐代,所以选D。13.以下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用的一项是(C)。(2分)A.清新自然B.深情率真C.真切质朴D.慷慨豪迈考概括古诗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对诗歌语言,表现手法等分析的判断。我们要准确理解诗意,判别作家语言风格,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等,准确选择和填涂选项。这是常规题,不同在以前考题是挑选“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而现在是挑选“对两首诗歌都适用的一项”。14.两诗相比,有人觉得《边词》“更为怨苦”。也有人认为不然。请阐述你的观点。(5分)我觉得相比而言,《塞北行》更为怨苦。《塞北行》说终年不见草生,虽然第三句退了一步,说或许有春来到,但第四句又更进一层,说即使有春来到也无从知晓,所以,全诗只见“苦”和“怨”。而《边词》中的春色只是较迟而已,垂杨也只是在“二月”“未挂丝”而已,到如今更是已经冰河解冻,春日来临,再联想到长安已经花落,虽然气候不齐,但毕竟已是春满大地,相较《塞北行》,语意是平和的。考从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等方面比较作品分异同。这属于综合探究题,是两首诗歌比较阅读,这题型只设置在诗歌阅读中。比较阅读题,题要求结合作品,对作品的评论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首先要读出两首诗歌各自的思想情感,然后比较哪一首“更为怨苦”形成自己的见解。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综合探究题中诗歌的比较阅读题,新题型)三写作70分26.生活中,人们出于各自的需要与人交往,由此形成特定的群体,这样的特定群体产生之后,又会对其成员产生影响。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以上述现象的思考。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题目类型:现象类关键词:特定的群体材料侧重:“人们出于各自的需要与人交往,由此形成特定的群体”,“特定的群体”即有共同需求的人聚在一起,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互相影响,以利提升自己;或者说是互补型的人聚在一起,你的资源是我所需的,我能达成你的愿望,互惠互利型等。“这样的特定群体产生之后,又会对其成员产生影响。”这就是蝴蝶效应。与怎样的人交往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另外,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带有目的性地交往,似乎是为了提升交往效益,但功利性太强,往往得不偿失,生活变得单一,眼界会变得狭小。现象类文章要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其产生的结果会有怎样的利和弊,我们应该怎样做等。2022届上海高考语文调研试测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李白《蜀道难》)⑵,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⑶《师说》中,“,”两句道出了择师的标准。2.按要求选择。(5分)⑴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在上海,“互联网+”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正不断发展壮大,,,,。①各级党组织和“网络达人”线下线上齐发力②从个人到平台、从企业到园区、从区域到全市③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方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④为互联网党建厚植精神土壤,助燃着青年一代学党史的热情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⑵下面是一则某校文学社成员草拟的征稿启事。以下4处画线句中,表达恰当的一项是()。(2分)《文心》是我校文学社创办的刊物,〔甲〕拟办成全校文学爱好者展现风采的平台。欢迎全校同学积极参与,〔乙〕向贵刊踊跃投稿。具体要求如下:①稿件以反映高中校园生活为主,〔丙〕内容可以五花八门;②稿件应是未经发表的文学作品,〔丁〕文学评论作品也可忝列其中;③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投稿,邮箱wenxin@361.com。校文学社《文心》编辑部2021年10月A.〔甲〕B.〔乙〕C.〔丙〕D.〔丁〕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功效主义陈嘉映①反思伦理生活,不妨从功效主义开始。哲学家给了它很多赞誉:“现有伦理理论中最富雄心的”“在现代道德哲学的许多理论中,占优势的一直是某种形式的功效主义”“唯一自成体系的道德哲学”……我也许可以加上说,在伦理维度上反思生活,通常会先想到功效主义类型的见解。功效主义的大本营是英国,其理论资源来自休谟、亚当斯密等重要哲学家。功效主义理论的创建人是边沁,此后在约翰密尔、西季威克等人那里发展成熟。二十世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黑尔等人。②由于翻译的原因,这种来自英国的理论常被称作“功利主义”。“利”和“功利”在汉语文化中颇多贬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功利主义”这个词平常用时也是贬义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不讲原则而只从功效方面考虑问题。但这不是这一理论的主张。为了不把这个理论错当成自私自利主义,我像另一些论者一样,采用“功效主义”这个译名。③功效主义理论是后果论的:某一行为是否善好,要看这个行为带来什么后果。在这一点上,它与道义论相反。道义论注重行为所依的原则和行动者的动机——只要我用心良善,只要我按道德律令做事,我就是道德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没那么重要,甚至全无所谓。例如,康德主张,不得说谎是不易的道德准则,即使我不骗过歹徒就会伤及无辜,我也不可说谎。④作为两种相异乃至相反的理论,功效主义和道义论各有得失,而在实际生活中,从功效出发和从道义出发则更多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从功效出发,多是冷静的,但易失于计较;从道义出发,则多带强烈的感情,如道德义愤。我们也许应当把道德义愤视作一种重要的积极的“道德感情”,但不幸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多半不像自以为的那样充满道义,更多倒是把自己认可的东西上升到道义的高度,发展为狂热。⑤功效主义有突出的好处,例如面对着装问题,我们要问:破洞裤对谁造成了伤害?如果它并不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伤害而你仍然觉得不好,那么这更多是个审美判断而非道德判断。但我们似乎也不能单从后果来评价行为。例如好心办了坏事也许会受到批评,却似乎不应受道德谴责。但出于理论所要求的彻底性,功效主义往往要达到唯后果论才肯罢休。⑥单说功效,还不能成为一种主义,因为先得有个目的,才能确定一个手段是否有功效。“南辕北辙”的主角钱多、马快、车夫能干,结果反倒离目的地更远。功效主义并非单谈手段不谈目的,只是它设想的人生目的是个老生常谈: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利益可以各种各样,功效主义通常把它界定为幸福。⑦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这差不多就是说,人是自私的。这种人性论不仅获得了古往今来不少哲人的支持,仿佛还持有现代科学的认证书: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为这种观念背书;生物学是比经济学更坚实的科学,为自私论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本文开头说到功效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而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它所立足的人性论是当代多种理论的核心原理。其实何止各式各样的理论,即使没读过任何理论的普通人,一旦就伦理或社会现象开发宏论,多半也会从类似说法起论。⑧不过,功效主义理论并不停留在这个起点上。依这种理论,最重要的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的幸福,而是人类幸福总量。功效如何,要以是否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衡量,为此,个人很可能要放弃点儿自己的幸福。这么一来,这种理论非但不主张人应当自私自利,反倒是主张利他。边沁就是个著名的改革家,推动了多项社会改革,尤其注重改善穷苦人的生存环境。如果能用一个特点来概括功效主义者,那就是“对社会公正的深切关怀”。(有删改)3.第①段中与“伦理理论”意义最接近的词语是。(2分)4.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功效主义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它是当代多种理论的核心原理。B.对道义论来说,行为符合道德准则足以断定行为是善好的。C.对功效主义来说,正确评价行为的功效需要确定行为目的。D.边沁在自己的生活中较忠实地践行了自己的功效主义理论。5.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在功效主义者看来,个人行为是否善好要看是否让所有人更加幸福。B.相比道义论者,功效主义者更容易认可“劫富济贫”的做法。C.对于功效主义来说,个人和群体的幸福量是可以计算的。D.如果一个人没有对社会公正的深切关怀,他就不是功效主义者。6.假设以下说法都成立,最能支持功效主义观点的一项是()。(3分)A.康德认为,最高的善是追求幸福与承担责任的结合。B.现实生活中,行动者可能错误地估计行动带来的后果。C.很多实验表明,道德准则往往起源于对群体利益的维护。D.对于某一行为是否善好,道义论和后果论的结论往往相同。7.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功效主义的态度。(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7分)收脚印的人田鑫①麦黄六月,村子空荡荡的,大人们到地里收麦子,牲畜们关在圈里避暑,巷道里没有其他人,我蹲在树荫下,看蚂蚁从一堆虚土里爬出来又钻进去。观察蚂蚁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看有一只蚂蚁先把小触角伸出来,还来不及看清楚外面的情况,排在后面的伙伴就耐不住性子,一头把它顶出洞口,随后一大批蚂蚁像水从泉眼里冒出来,四散离开。②我想看看它们的足迹,结果土上没留下任何痕迹,这让我很是沮丧。我用水朝蚂蚁冒出来的地方一顿猛浇。这突如其来的水,把另一些水一样冒的东西挡了回去,看着湿漉漉的地面和正在泥里翻身的蚂蚁,我有些报了仇的兴奋:生活在土上,怎么会没有足迹呢?就不信收拾不了你们!③很快,我的快感就被太阳和风瓦解了。地面上的水变成了一摊水渍,没一会儿,土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水消失了,洞里又有蚂蚁冒出来,它们还是一个顶着一个出来,然后四散而去,对于此前发生的一切毫无兴趣。④村庄里尽管到处都是土,却留不下任何脚印。弯弯曲曲的路,我走了一条又一条,每一次回头,只看见路看不见脚印。我曾经把脚印留在刚犁过的地里,等着它长出来,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长出叶子,脚印却没有任何动静。我曾经把脚印留在厚厚的雪里,看着它在身后留下一长串,就像很多个我排队一样,太阳一晒,地面上什么都没留下,那几十个排队的我也跟从来就没出现过似的。⑤我怀疑,村庄里一定有一个收脚印的人,他躲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人走过去,他就悄悄地跟在身后把留在地上的脚印收起来,让走路的人找不到任何痕迹。他跟风一样,把路舔得干干净净,就像从来没有人走一样。⑥村庄里也有能留下脚印的时候。我们的村庄只有杏树和梨树,有一年我和小伙伴发现一户人家的园子里竟然有苹果,就有些忍不住了,蹑手蹑脚翻过院墙摘了几个。我把它们藏在麦草垛里,每天吃一个,苹果吃着香,心里一直忐忑着。从翻过院墙的那一刻起,我就处于一种恐慌之中。翻墙的时候我们尽量不发出声音,跳下去的瞬间,却已经暴露了。布鞋留下的痕迹,东一脚,西一脚,深一脚,浅一脚。很快这些脚印和半夜消失的苹果一起,开始在村庄里流传。苹果还没吃完我就更加担心了,生怕人家寻着那些脚印发现藏在麦草垛里的苹果,然后顺藤摸瓜找到我。我多么希望收脚印的人已经收走了那些脚印,我的嫌疑被排除。不过越希望,惶恐就越大,以至于不敢再吃那些苹果。好几个苹果就这样被遗忘在麦草里,半年后被发现时,它们水分尽失,只留下苹果的样子,人们还为它们的来历做过好多的猜测。⑦我没有等到那个收脚印的人,却在不久之后做起了他应该做的事情。十岁那年秋天,母亲出车祸长眠于自己劳作了一生的土地,我的童年就这样被硬生生撕开一个洞。早上醒来,母亲睡过的地方空着,我就当她去了地里,可是等一天也不见她回来,我跑到地里,看不到她的影子,就想着找她留下来的脚印。阳洼梁上的地刚犁过,虚土有规则地排列着,只留着一些牛走过后的蹄印。滚牛坡上的地里长着苜蓿,秋风萧瑟,苜蓿干枯,一地的苜蓿叶子根本看不清地的样子,更不用说找到脚印。我把自家的地走了个遍,没找到一个母亲留下来的脚印,它们就像被抽空了一样,毫无痕迹。我想着在母亲停止呼吸后,那个收脚印的人肯定出现过,他一一将脚印收回去,不留任何痕迹,好让我断了念想?⑧这念想就真的断了,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再也没有找过脚印,也不再做母亲突然回来的梦。我甚至把脚印这事和收脚印的人给忘了,在我离开村庄的时候,我没有刻意留心身后是否有脚印。多年以后,再回到村庄的时候,物是人非,当年和我一起翻墙的小伙伴已经看不到小时候的样子,斑驳的院墙里苹果树早不见踪影,陈旧的麦草垛里有没有苹果我不而知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摘苹果时留下的脚印早已经被收走,不仅如此,我在村庄里生活了二十年所留下的所有脚印都早已经不知所踪。⑨这让我更加坚信,肯定有个人在我走后,将我留在村庄里的脚印一一收走。(有删改)8.本文开头部分写了“我”与蚂蚁的故事,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9.第④段画线部分让人有新奇之感,请加以赏析。(4分)10.班刊中有“时光”和“乡村”两个专栏,你认为这篇文章应该编入哪个专栏?请说明理由(80字左右)。(4分)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功效主义》认为:“反思伦理生活,不妨从功效主义开始”“功效主义的理论是后果论的:某一行为是否善好,要看这个行为带来什么后果”。“依这种理论,最重要的不是这一个人或哪一个人的幸福,而是人类幸福总量”。材料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本文第⑥段中描写了“我”偷苹果后的心理。请综合运用材料一或材料二(或《乡土中国》中的其他观点),阐释这种心理的成因。(6分)(三)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塞北行眼见风来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维修服务协议精简版版B版
- 2024年度高科技项目投资借款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智能地磅采购合同样本(含在线客服与技术支持)3篇
- 现浇混凝土框架课程设计
- 电视发射机用驻波比检测器考核试卷
- 淀粉行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路径考核试卷
- 手术器械制造工艺考核试卷
- 硬件电路课程设计概述
- 2024年海陆空货物运输综合合同
- 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应用考核试卷
-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
- 我会举手来发言(教案)2023-2024学年心理健康一年级
- 应急预案监理实施细则
- 小学劳动知识试题及答案
-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石河子大学
- 2024年4月自考00159高级财务会计试题
- 卫生间设计方案现代
- 文创产品设计学生总结
- MOOC 工程材料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宁夏石嘴山市星瀚市政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血液系统罕见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