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课题: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根的形态。
2.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养
1.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学习观察的要点。
2.通过探究根的作用,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占难占
通过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完整植物的图片•、不同根系的图片一、根尖放大图片•、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系图及视频、
废报纸、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
呢?
问题为什么要用泥巴保护根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目的联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
二、活动一:观察植物的根
导入要了解根的作用,我们先来观察根的外形。
出示带根的草、白菜和葱的图片建
观察各小组观察根的形态并记录其特征。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媒体先阅读课本资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点”视频。
归纳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延伸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让学生判断这些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导入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讨论大树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出示一些树根1树根2图片,了解树根分布的情况。
思考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四、活动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导入能设计研究植物是如何孔根土壤的方案吗?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各小组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
交流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归纳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动四:毛茸茸的根尖
导入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观察各组选择一种植物的根公图片、观察并画出简图。
问题你能用语言描述根尖的特点吗?
猜一猜,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不同环境里植物根
导入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问题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讨论根据图片进行分析,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会有这些生长特点呢?
归纳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
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
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
吸收水分。
七、小结
教学反思
《根里的“抽水机”》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课。本课•开始,我
先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根的形态,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植物根的作用,最
终发现根是植物的“抽水机”,它把植物所需的水分吸收到植物体内。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的。主要包括观察、描述植物的根的特征;知道
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测量根系的长度,了解根系的分布特点;运用简单的模型、
观察根尖形态,从而了解根的作用。
在“根里的‘抽水机’”一课教学中,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
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培养他们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学开始中,我先创设了学生可能见过但不一定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情景,引出问
题“根这么重要吗?”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想了解根有什么特点,它在泥土里是
怎样分布的。在观察、比较和测量了根系以后,学生很自然地又会想到,根这样分布有什
么作用呢?因此,教材又安排学生开展一个模拟活动,让学生了解根深扎土壤是为了能固
定植株。根还有其它作用吗?教材乂安排了•个观察“毛绒绒的根尖”的活动,从而让学
生在观察、交流与分析中得出,根还有吸收并运输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总体来说,本课
教学还是比较流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二课茎里的“运输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茎的形态。
2.了解茎的一般结构。
3.探究茎的作用。
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茎的形态,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
2.通过探究茎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尝试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
2.能尝试用间接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
神。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茎的形态和一般结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变色花及其制作视频、不同形态的茎的图片、有断枝的图片、有关记录树干枝条的
观察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插图。
问题波波发现了什么?
彬彬认为茎里流出来的汁液是根吸收来的水分,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二、活动一: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导入出示课前老师做的“变色花”(或课本图)。
猜想花的红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
观察切开茎部,观察横截面。思考并记录。
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可能重点会放在花是否变色的现象上。教学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关
注引起这个现象的原因,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
交流各组汇报自己的看法。
媒体播放“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视频。
归纳茎能运输水分。
引申你会做一枝两色花吗?回家试做一朵两色花。
三、活动二: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导入出示一些不同形态茎二三二四的图片。
讨论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观察大风吹植物不倒的图片。
归纳茎还有支持作用。
问题为什么有人说“树怕剥皮”呢?
阅读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
讨论如果有的树皮被环割了一圈,割得不太深,树皮会怎么样呢?割得不宽,又会怎么
样呢?割得太宽,树皮又会怎么样呢?
归纳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引申莲藕的茎是哪个部分?长在地下的茎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树干和枝条记录的秘密
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五、小结
教学反思
《茎里的“运输网”》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通过让学生
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以及观察茎的形态特征,从而认识到茎就
是植物的“运输网”。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茎的形态与作用时,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茎的各种形
态,分析和推理出茎的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观察被染色花的茎,观察各种各样
的茎,并在这个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能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
产生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还能尝试推理,用间接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崇尚科
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材的驱动页教学中,利用卡通人物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发现折断的茎的断口
处有水滴出来,引出“茎是不是输送根吸收来的水分呢?”。再通过白花染色实验,让学
生剪切染色花的茎进行观察、分析探究茎的输导作用。那茎究竟还有哪些作用呢?教材中
又安排了“探究茎的其它作用”的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茎来认识植物茎的
各种形态,再根据观察的结果,比较、推理出茎有支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
趣浓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三课叶里的“加工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能力培养
1.通过对自然界中叶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叶的作用,尝试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初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认识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叶和探究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森林的照片、叶片不同排列的照片、光合作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二、活动:观察叶片的排列情况
导入出示课前拍摄的叶片的列照片。
问题这些叶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交流说说寻找到的叶片排列特点。
讨论叶片互相不遮蔽的意义。
三、拓展:绿叶的作用
导入植物没有叶片会怎么样呢?长期没有阳光照射,植物会怎么样?
媒体播放“光合作用的过程”视频。
讨论光合作用的水分、二氧化碳从何而来?
阳光有什么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营养物质会输送到哪里?
交流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放出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思考有了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会不会越来越多?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本科教学采取提问——观察、描述——分析、推理——交流——观察——分析、判
断——交流的教学流程。
《叶里的“加工厂”》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通过对叶子接
受光的诀窍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通过讨论,认识绿色植物对自
然界的意义。
本课的主要任务还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里的“加工厂”》一课中,
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叶的观察,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他们的细致观
察中,分析了解叶片的排列规律;然后在认识“叶片排列规律的意义”上,应用已有的知
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探究叶片为什么要吸收阳光,以及阳光对植物有
什么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任务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茂密的森林里,阳光能照到
每一片叶子吗?”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直接观察叶片排列,寻找植物口I•片排列的
规律,从而找出“叶片这种排列规律的意义”。据此,学生很自然地乂会想到“植物为什
么要吸收阳光呢?”从而引出了“绿叶的作用”这个活动。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可能对光
合作用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不•定了解和说得清楚,
所以,教学中通过虚拟的叶片内部“加工厂的工作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和推测出植
物叶片利用阳光、二氧化碳、水分制造氧气、营养物质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能够
达到教学要求。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四课花里“育婴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花的结构。
2.探究花的作用。
3.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植物的花,继续学习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2.通过对花的结构的认识,尝试对观察和实验现象作出分析与解释。
3.通过观察更多植物的花,学习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动手探究,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心与耐心。
3.欣赏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视频、桃花模型、“花的构造”视频、鲜花、镶子、“花的
档案”样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一些花的图片二三三四。说说花的名称。
问题这些美丽的花藏有什么秘密呢?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结构是否相同呢?
二、活动一:解剖花
导入要更完整地认识植物的花,我们可以用解剖的方法去观察花的内部。怎样解剖一朵
花呢?
演示出示一朵桃花模型。介绍解剖桃花的方法,提示要点,出示记录表格。
在解剖前,教师应示范怎样使用镜子,怎样解剖白菜花(可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实验按要求解剖白菜花和其他2~3种花,把花朵由外向内一层层解剖,相同的部分放在
--起,然后观察各部分的形态和数量,做好记录。
交流对花的解剖结果进行归纳,了解花的结构。
媒体播放“花的结构”的视频。
思考认识什么是完全花,什么是不完全花。找出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区别。
拓展分辨常见的花,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
三、活动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导入出示几种不同的花的实物。
问题这些花的雄蕊在哪里?雌蕊呢?(让学生指出来)
交流在解剖花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雄蕊和雌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媒体出示有关雄蕊、雌蕊的图片。
实验剥开雄蕊的花药,剖开雌蕊的子房,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
媒体播放“开花的过程”视频。
归纳雌蕊里的子房就是植物的育婴房。植物的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育成长的。
四、拓展:给花建档案
导入教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几种“花的档案”。
问题你喜欢哪份“花的档案”呢?为什么?
交流“花的档案”一般应有哪些内容?
制作每组设计一份“花的档案卡”,并制作出来。
展示出示做好的“花的档案卡”,生生与师生之间相互点评。
五、小结
教学反思
《花里的“育婴房”》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单元的第4课。在本课教学中,
我设计了“解剖花”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等活动,驱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
现花的构造;通过寻找花朵里的“育婴房”,进一步探究花在植物繁殖所起的作用。为了
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学会系统的记录方法,鼓励学生建立花朵的档案库,以便学生
在课余时进行观察记录,积累更多的植物信息。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花的结构和探究花的作用。主要包括解剖、观察一朵常见的花,
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再根据雌蕊、雄蕊的特点,推测出雌、雄蕊对植物繁殖所起的重要
作用。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中学主要通过解剖花、寻找花里的“育婴房”,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观察和实验的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探究出花的作用。同时,在这
一个过程中,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和谐,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他们的
细心和耐心。
在教学开始环节,利用卡通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花朵里面有什么呢?”引导学生
认识花的基本结构,寻找植物孕育新生命的奥秘。所以,安排了第一个活动解剖花。让学
生通过正确的解剖方法,观察、比较,发现花的结构,并引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
在对花的构造有•个基本了解后,教材乂提供了另•个专题活动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引导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雌蕊、雄蕊的外表和子房,并让学生根据实验和观察的结果,推
理出雌蕊、雄蕊的功能。通过本课教学,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花的结构,学生兴趣浓厚。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五课果实里的新生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果实的结构。
2.探究果实的作用。
能力培养
1.通过了解果实的结构,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
2.通过探究果实的作用,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与多姿多彩,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2.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共同进步。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和分
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一些常见植物开花结果的图片、“果实是怎样形成”的视频、苹果等一些有代表性
的果实、小刀、“寻找果实”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青葱的丝瓜架下,孩子们对着一个个刚结出来的小丝瓜感到很好奇:小丝瓜是由花
变成的吗?
问题植物的果实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活动一:观察结果的过程
导入出示一些植物由开花到结果的图片(图片已排好序)。
问题能说说这些植物的花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猜测猜测雌蕊、子房的作用。
交流说出植物的花在结果过程中的变化。
归纳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三、活动二:果实里藏着什么?
导入出示桃、姜、萝卜的实物。
它们都是植物的果实吗?外形相似吗?内部构造一样吗?
指导介绍解剖桃的方法(横切、纵切)。
在演示解剖方法时,要强调用刀安全。
实验学生按要求解剖桃、姜、萝卜,并观察内部构造。
交流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桃、姜、萝卜哪个是植物的果实,哪个不是?说说你的依据。
归纳果实是由种皮和种子构成的。
资料有关香蕉和无籽西瓜的资料。
思考孳养、萝卜、甘薯是植物的果实吗?
四、活动三:寻找植物的果实
导入在哪里可以找到植物的果实?
活动到社区或郊外寻找植物的果实。
指导当校园中植物果实较多时,本活动可在校园内进行。
如果校园中植物果实较少时,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郊外进行。
计划分组制定一个简单的“寻找果实”计划。
提示学生计划应包括准备什么(如观察记录表、笔、工具);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如安全问题、环保问题、纪律要求)。
活动前要提醒学生不能随意品尝果实,以免中毒。
调查寻找植物的果实,并做好观察记录。
要让学生做好观察、解剖记录,达到认识更多果实的目的。
交流在观察后,可让学生描述一种最喜欢的果实,强调作出全面的描述。
各组汇报计划,教师点评。
五、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采取观察——提问——观察——实验——交流——运用——调查,这
-教学流程。《果实里的新生命》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单元的第五课。学生可以探
究发现果实里蕴藏着新生命一种子。同时,通过寻找校园植物果实的活动,比较不同植物
的果实,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了解植物的果实是千姿百态的,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果实的形成与它的构造。主要包括观察、分析不同植物开花结果
的过程,得出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成的,然后通过解剖果实,分析、归纳出果实的基本
构造。
在《果实里的新生命》一课教学中,我是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掌
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通过解剖不同的果实,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根据观
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在这些过程中,希望学生能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与
多姿多彩,激发他们探究兴趣和欲望;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在本课的驱动页中,卡通人物都对丝瓜架下的小丝瓜产生了好奇“小丝瓜是由花变
成的吗?”其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植物开花后结果并不陌生。因此,教学活
动中的活动I“观察结果的过程”,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他们对果实形成过程
作出猜想,再通过图片、视频和实地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当学生了解了果实的形成后,
他们可能会想到,果实的外形、气味、颜色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叫果实呢?活动2"果实
里藏着什么?”,就是提供条件,指导学生去解剖常见的果实,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分
析、对比,然后发现果实的构造基本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在了解常见果实的构造后,
教材又安排了第3个活动“寻找植物的果实”。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果实,
然后通过对找到的果实进行对比观察后,发现果实的共同构造。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果实的基本结构,并且,对这部分内容原先有所
了解,因此,教学过程还比较顺利。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六课酸奶的秘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细菌的形态。
2.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
3.认识细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4.了解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类。
能力培养
1.通过对细菌形态的观察,进行科学的比较与描述。
2.通过制作酸奶的活动,培养提出问题、猜测和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学习。
2.学习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重点难点
根据现象推理判断,设计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理解酸奶的秘密是细菌(乳酸菌)
的作用。
教学准备
1、鲜奶,酸奶,清洁的容器、温度计、时钟、保温瓶、糖、锅及汤匙、(学生自己
准备)。
2、细菌、病毒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讲述故事情景(一天,波波和琪琪来到妍妍家坐客。)
妍妍从冰箱里取出了酸奶来招待同学。她告诉同学,这些酸奶是她自己制作的。
问题大家是否知道,酸奶是怎样制成的呢?
目的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动手制酸奶(回家做)
导入出示酸奶的制作材料。
问题酸奶是怎样做的呢?
演示向学生讲述酸奶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制作过程。
媒体出示课本图。
观察注意观察鲜奶与酸奶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方面的不同。
讨论酸奶是用鲜奶制成的。鲜奶是如何变成酸奶的呢?在制作过程中,你认为最关键的
一个步骤是什么?
猜测把自己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小结酸奶中有--种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微生物会使鲜奶变成酸奶。
交流各小组互相品尝课间餐的酸奶,说说酸奶的味道。
讨论是哪些条件影响了酸奶的味道呢?(鲜牛奶温度,加入酸奶的量,保温时间,其他
添加物等。)
设计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表,课后研究每个条件对酸奶味道的影响。
交流针对课后对比实验结果,交流心得。
目的通过初步实验了解牛奶变成酸奶的过程,探究酸奶的成因。再次通过设计对比实验,
认识到酸奶制作过程(乳酸菌繁殖)需要适宜的条件。
三、拓展:细菌的模样
媒体出示细菌示意图。
指导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里、水中、空气中、家里、食物中。
介绍简要介绍细菌的特点。
(如分布广泛,体积微小,身体结构简单,但繁殖很快。对人类来说有些细菌是有益
的,有些细菌是有害的。)
目的了解细菌的特点。
四、活动二:观察细菌的外形
媒体出示乳酸菌等多幅典型细菌二二三的图片。
指导小小的细菌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到了电子显微镜下,它们的样子就能清晰地看
到了。
观察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种细菌的形态。
讨论从形态上看,可以把这些细菌进行分类吗?
交流小组汇报自已如何分类,说明分类的理由。
归纳按基本形态分,细菌大致分为杆菌、螺旋菌和球菌3种。
媒体播放“细菌和病毒”视频。
讨论细菌的样子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按照问题——实验——交流——对比实验——交流——结论的流程进行。
《酸奶的秘密》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先学生较为熟悉的
酸奶入手,在亲自动手制作酸奶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找到牛奶变成酸奶的关键所在——
添加新鲜酸奶,接着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酸奶形成的合适条件”,理解是
细菌(乳酸菌)在起作用,由现象探究本质。最后系统地了解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点及形
态。
本课教学从学生熟悉的酸奶入手,让学生自已用身边的材料亲历酸奶的制作过程。找
到牛奶变在酸奶的关键所在。接着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地实验“探究酸奶形成的合适条
件”,学习科学对比的方法,并以此验证猜想,理解是细菌在起作用,由现象探本质。学
生学习过程兴趣浓厚,发言积极,基本能达到教学要求。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七课发面的学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
能力培养
1.通过发面团实验,培养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
2.通过发面团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3.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真菌的活动,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建立大胆设想、大胆推理的信心。
2.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发面团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准备
1、面粉,酵母菌,碗,筷子,尺子等发面团材料及工具;
2、酵母菌、霉菌、真菌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你见过发酵后的面团吗?(引导学生描述事实)
什么使面团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目的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发面团
导入出示发面团的制作材料
问题怎样发面团呢?
演示向学生演示发面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制作过程。
观察观察面团发酵前后在颜色、大小、气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讨论制作过程中,你认为使面团发大的最关键一个步骤是什么?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
并汇报交流。
小结原来是酵母菌的使面团发了起来。
三、拓展:认识酵母菌
媒体出示酵母菌实物(酵母粉)。
指导这是发面时添加在面粉里的酵母菌,仔细观察,并描述。
观察分小组观察酵母菌的外形特征(形状、大小、颜色、气味)。
汇报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引导引导学生留意发酵后的面团有酵母菌的气味。
讲述酵母菌是怎样使面团发起来的呢?出示酵母菌放大图。它是真菌的一种,和细菌一
样,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
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发酵现象。
问题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请根据发面团实验及酵母菌的作用进行分
析。
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中。
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
目的通过分析,进一步了解发面现象的产生原因。
四、霉菌生长的环境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这些橘子和柿子发霉了。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说说看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这些“霉”是什
么样子的?
讲述出示一组霉菌的放大图片,简要介绍霉菌的特点。
问题通常在什么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讨论分小组设计调查报告,设计实验。课后展开调查。
交流各小组展示调查报告。
小结在高温、潮湿、阴暗的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问题关于真菌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媒体播放“真菌”视频。
上网登陆“小学科学网”或其他可信度较高的网站,搜集有关资料,并整理信息。
交流把自己整理好的图文资料传送到“小学科学网”上,与其他同学交流。
五、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中,采取问题——假设——猜想——对比实验一一分析——结论。
《发面的学问》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单元的第二课。以生活中发面团过程中
常见的现象引出“小小的面团为什么会发得那么大?”的问题。教学中设计了“面团发酵
条件”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了酵母菌。“酵母菌有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
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发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接着,课文通过调查和阅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其生长环
境;通过资料收集和网上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丰富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体会微生物是•个庞大的家族。本课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
不是很容易掌握。大部分学生只懂得细菌的不利的一面,对好处认识不够。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八课电路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简单电路。
2.知道开关的作用。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4.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
能力培养
1.经历用电线、电池、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的闭合回路的活动过程,学会画电路的连
接装置图。
2.学会用简单电路图做实验记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记录、整理、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2.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
社会问题。
重点难点
经历观察、记录、整理、分析、比较等的研究,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
的回路和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教学准备
小开关,电池盒,大号电池,小灯泡,灯座,导线,PP胶片,不干胶,铜销钉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图片。
问题如果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目的创设情景,引入活动主题。
二、活动一:让灯亮起来
导入出示实物:1节电池连电池盒、2个灯泡连灯座、4段导线。
问题如果用1节电池让1个灯泡亮起来,可以怎样用导线连接?怎样画图表示?
如果用1节电池让2个灯泡亮起来,可以有儿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实验各小组按步骤互相配合设计并制作电路,探究出现现象的原因。
观察不同的连接方法,出现了哪些不同的现象?
交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进行记录。
引导电路图的绘制要点。
区别使用2个灯泡的串联、并联电路。
三、活动二:开关加在哪里?
导入出示2个灯泡的并联电路、2个开关装置、多条导线。
问题在2个灯泡的并联电路中,加几个开关才能分别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思考开关加在哪里更好?
实验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探究,并记录连接的方法。
交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经过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如何使一个灯泡断路而另一个灯泡保持通路?多用儿条导线试一试。
如果先画个电路图会更显而易见。
你还见过哪些种类的开关?
四、活动三:判断容易导电的材料
导入出示一个带开关的简单电路,以及一些身边的小物品(如橡皮擦、铅笔杆等)。
问题把这些物品连接到电路里,灯泡会继续发光吗?
思考怎样利用这个简单电路判断身边的小物品容不容易导电?
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
实验小组活动。设计实验,并按照设计的实验过程进行探究,并记录对各种物品的检测
结果。
交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经过讨论后归纳总结。
五、制作数学游戏机
准备准备制作数学游戏机所需的材料和用具。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数学游戏机里隐藏了什么秘密呢?
思考数学游戏机背面应该怎样连接线路,才能让它能正常使用?
设计根据电路原理和公式的连接需要,设计连接方式。
制作小组合作,根据设计进行制作,并尝试进行游戏。
交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交流连接方法。
延伸你还希望模仿这部数学游戏机,设计、制作什么游戏机呢?
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电路的研究》是《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先从学生生活的
常见现象、已有的经验入手,运用“问题——猜测——尝试——归纳”的科学认识程序,
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外化应用。本课和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
点都是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
本课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
常识;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个完整的回路和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
一个简单电路;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在本课里,先从“奇妙的电”入手,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对电的
理性认识。通过孩子们在观察“小铁环闯关”游戏机时提出了“为什么小铁环一碰到铁
丝,灯就亮了呢?”和“小铁环能顺利通过铁丝吗?”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开展有关
“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个闭合的简单电路"及''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所以教材安排了活动一“怎
样让灯泡起来?”、活动二“开关加在哪里?”、活动三“判断容易导电的物体”及拓展
“制作数学游戏机”。最后形成了有关电的知识。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九课有趣的磁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磁铁都有磁性和两个磁极。
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3.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能力培养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2.在交流中培养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磁铁磁性强弱”、“磁铁的两极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
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的规律,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回型针,线,U形磁铁等。
活动过程: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
擦窗器为什么隔着玻璃还能相互吸着呢?
引导
里面是不是有磁铁?
目的
创设情景,引入活动主题。
活动一
活动•:磁铁能吸起什么?
导入
我们都知道磁铁有磁性。磁铁能吸起什么物体呢?
问题
研究一下能被磁铁吸起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交流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交流结论。
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知道磁铁有磁性,能吸铁。
活动二
活动二:磁铁哪个部分磁性最强?
引申的问题
把一条磁铁截断,是否还会有两个磁极?
导入
出示条形磁铁、一盘回形针。
问题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磁铁哪个部分的磁性最强?
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法。
交流
交流实验方法,思考其他小组的方法的优缺点。
实验
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注意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汇报
实验后总结得出结论,分组汇报。
目的
通过实验,知道磁铁两端磁性最强的部位叫磁极。
活动三
活动三:两块磁铁的探究
引申的问题
如何判断生活中一些没有标记磁极的磁铁的两极?
导入
我们知道,磁铁有两个磁极。这两个磁极叫什么?(南极和北极)
问题
当两条磁铁的两个磁极相互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
讨论
分组讨论。有多少种磁极靠近的方式?在实验记录中进行记录。
实验
根据各种磁铁组合进行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讨论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引导
通过实验和讨论,找到磁铁靠近时出现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磁铁同性极互相排斥、异
性极互相吸引。
拓展
拓展:擦窗器的结构
导入
出示实物(擦窗器,并演示使用方法)。
问题
分析擦窗器用到了磁铁的哪些特性?
里面可能有几块磁铁?
能根据分析,把里面的构造画出来吗?
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
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交流各组意见。
演示
教师打开擦窗器,展示内部结构,并归纳总结。
延伸
设计能更好地吸住、不易掉下来的擦窗器。
活动四
活动四:隔物吸铁的探究
引申的问题
在纸(或木板、布块……)与纸(木板、布块……)之间隔开一定距离,还能不能吸铁?
隔开多少距离就吸不住了呢?想一想为什么?
导入
磁铁隔着物体也能起作用吗?
准备磁铁、回形针、不同材料做的薄板等实验材料
问题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隔着什么物体吸铁,记录实验结果。
交流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进行交流。
延伸
磁铁隔着不同材料板吸铁时,磁力的大小有区别吗?
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实验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交流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拓展
拓展:研究磁力的大小
活动指引
在这个拓展环节中的实验设计可以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在活动四的实验设计时同时进
行。
友情提示
教师在指导实验设计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定性实验到定量实验的过渡。指导学生观察磁铁
在隔着某些材料吸引铁质物体,磁力的大小是不是会改变时,可以用数吸引回形针个数的
方法,因为此法最为简单易行。
引申的问题
磁铁可以隔着多厚的纸(或木板、布块……)吸铁?想一想为什么再厚些就吸不住了呢?
问题
磁铁隔着不同材料板吸铁时,磁力的大小相同吗?
设计一个实验才能证明你的猜想。
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交流
汇报设计方案,交流后归纳出较合理的方法。
实验
根据归纳出的方法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活动五
活动五:哪里应用了磁?
活动指引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关于磁铁性质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哪里利用了
磁?
磁的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如电冰箱门封、磁性跳棋、塑料笔盒的盒盖、箱包的
磁吸锁、铁皮黑板上压图片的小磁铁、打靶玩具中的磁性飞镖、门后防风磁吸、冰箱磁铁
装饰、皮包或钱包上的磁铁扣、扬声器里的磁铁、磁性擦窗器、磁性胸针等。教师应有意
识地让学生将调查结果分为儿类,如文具类、家电类、生活用品类,或生活中、工业上、
农业上...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磁铁、磁现象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
体验的愿望,这是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充分利用好学生
的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
研究的兴趣。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磁?
调查
观察日常生活用品,记录应用磁的物品名称及其部位。
交流
汇报调查结果,了解磁的广泛用途。
拓展
拓展:磁铁游戏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
你能仿照波波的设计,也设计一个利用磁铁的游戏用具吗?
你的磁铁游戏是怎样玩的呢?你用了哪些材.料、怎样制作?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些材料制
作呢?
设计
学生分组设计并讨论设计的合理性。
交流
学生汇报设计方案,其他组的学生可以置疑,以便设计组改良自己的设计。
制作
学生分组按改良后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教师及其他组同学可以共同参与评价。
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有趣的磁现象”是“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先从学生在生活中可能
会用到的擦窗器入手,运用“问题——猜测——尝试——归纳”的科学认识程序,使学生的
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外化应用。本课和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是实
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
本课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磁铁有磁性、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
极相吸;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磁铁隔着不同材料的物体吸铁时,磁性的大小也不同。
“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共安排了四课。在本课里,先从“有趣的磁现象”入手,为后续的
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对磁的理性认识;而前课“电路的研究”已经为后续的第四课
“神奇的电磁铁”提供了对电的理性认识。教材力图通过这种编排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前后
相关联的系统知识。
在教材的驱动页中,通过孩子们在观察擦窗器时提出的“擦窗器为什么隔着玻璃还能相互
吸着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开展有关“磁铁能吸起什么?”、“磁铁中哪个部分磁性最
强?”、“两块磁铁的研究”、“隔物吸铁的探究“、“哪里应用了磁”等知识的学习,最后形成
了有关磁的系统理论知识。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十课指南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2.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
3.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能力培养
1.通过研究磁化现象,培养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制作指南针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同伴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和制作任务。
2.能倾听他人意见,积极表达个人见解。
3.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能准确使用磁性、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一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指示南北
方向等词汇来表述;培养解决怎样使磁铁沿着水平方向转动的问题的能力;通过制作
指南针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塑料水槽、缝衣针、厚纸片、大头针、磁铁等。
活动过程: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讲述彬彬他们郊游的故事。
问题
为什么指南针能告诉我们方向呢?
目的
引入活动主题。
活动一
活动-:小磁船的探究
活动指引
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磁铁有指示方向的特性。
妍妍在想:“如果用普通的铁条代替磁铁,是不是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当然不会出现
同样的现象)这段话的目的,不但是通过比较突出只有磁铁才有指示方向的特性,还是
为下一活动“铁可以被磁化,而磁化的铁才能指示方向”作铺垫。
取一个指南针,比较指南针与磁铁磁极所指的方向,将发现它们指示的方向是-一致的。
磁铁与指南针指向南方的都是南极(S),指向北方的都是北极(N)。
“我的结论”参考答案:普通的铁不能指示方向;磁铁能指示方向;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制
成的。
导入
出示制作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
问题
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和工具制作指南针?
引导
引导学生合理地设计制作的方法。
制作
按教师帮忙归纳的制作方法,各组分别制作指南针。
评价
利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找出自己的家所在的大致方向。
活动二
活动二:制作指南针
自制指南针还有一些其他的简易办法:
(1)加热铁丝法
材料:针、蜡烛、铁丝、冷水,透明塑料瓶、铁锥、细木棒。
制作方法:
①用铁丝缠住缝衣针,然后放入火中烧红,之后马上放入冷水中冷却。你要记住了,浸入
水中的时候一定要使针成南北方向,这样针才能变成小磁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别烫
着!
②把塑料瓶剪去口,用铁锥在底部的中央扎一个孔,然后把细线一端拴在小磁针的中部,
再把线从孔中穿过。倒立塑料瓶,使小磁针吊在瓶的中部。使小磁针慢慢静止,这时你会
发现,小磁针的一端指向的是南方,一端指的是北方。
(2)扣子指南针
材料:
钢针2根,子母扣的子扣(揪钮的子扣),有塑料顶帽的图钉,永磁铁。
制作方法:
①用永磁铁对两根钢针进行磁化。
②把两根磁化好的钢针并行地穿过子母扣的子扣上的四个孔中。
③将塑料顶帽的图钉的针尖向上,把穿好钢针的子扣顶在图钉的尖端上,钢针可随子母扣
一起灵活地转动。
注意事项:
①图钉尖端要磨圆滑些,以保证转动灵活。把子母扣子扣的边沿弄成向凹面弯一些,以便
穿针方便些。
②钢针的重心位置要调整到使指针能在水平面内灵活地转动为止。
(3)浮力支承式指南针
材料:钢针,永磁铁,泡沫塑料一小块,刀片,碗,水。
制作方法:
①用永磁铁对两根钢针进行磁化。
②把一小块2厘米x2厘米x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做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底面呈一个正方
形(2厘米x2厘米),上一半用刀片切成棱锥状,把磁化好的钢针水平地穿在棱锥上。
③在碗里盛满水,然后把做好的装置放在水面上。钢针和硬泡沫塑料就能在水面上自由转
动,当它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泡沫塑料块可以用塑料瓶盖或软木塞代替。也可
用玉米秆的芯制作。
(4)悬挂式指南针
材料:钢针,泡沫塑料块,圆珠笔芯,书,线,小纸片(4厘米x5厘米),永磁铁。
制作方法:
①把两根磁化好的钢针平行穿在黄豆大小的硬泡沫塑料块上。
②在塑料块上穿一根细线,悬挂在圆珠笔芯的一端。圆珠笔芯的另一端用对折的小纸片夹
紧,纸片插在竖立的书的装订线一侧,紧贴装订线,作为支架。使塑料块连同钢针能在水
平面内自由转动。钢针在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准备
大小不同的儿块条形磁铁、发泡塑料块、水槽、指南针、铁条等。
导入
出示课本图。
按课本中的方法做成多艘“磁船”-将“磁船”放入水槽中的水面上。
问题
用手拨动各艘“磁船”,待其静止下来后,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思考
如果用普通的铁条代替磁铁重复做此实验,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吗?
用指南针与“磁船”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实验
学生分组按步骤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交流
各组汇报和交流实验结论。
目的
知道指南针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
资料:指南针
小结
教学反思
第10课“指南针''是"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先从学生需要掌握的生活
技能入手,运用“问题—猜测——尝试——归纳”的科学认识程序,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
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外化应用。本课和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是实验能力。鼓
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
本课让学生通过做小磁铁的活动,以及探究怎样使小磁铁的磁性更强,初步感知物体间的
磁化现象;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设法使磁铁能沿着水平方向自由转动,从而制成
简易指南针;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基本方位。
“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共安排了四课。在本课里,先从“能指示方向的指南针”入手,为
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对磁的进一步理性认识;而本单元第一课“电路的研究”
已经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了对电的理性认识,第二课“有趣的磁现象''已经
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了初步的理性认识。教材力图通过这种编排方式,引
导学生形成前后相关联的系统知识。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十一课神奇的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电能产生磁。
2.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
3.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4.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5.学会制作电磁铁。
6.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加强电磁铁磁性的实验。
能力培养
1.通过制作电磁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的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准备
铁钉、电线、大头针、电池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电磁起重机图片。
问题
看了这张图片后,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
目的
学生提问题,导入后续活动主题。
活动一
活动-: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铁?
引申的问题
电能产生磁,磁能产生电吗?
导入
先出示图片(电磁起重机的内部装置);再出示材料(干电池、导线、铁钉、大头钉等。)
“介绍电磁起重机”。
问题
电磁起重机的内部有哪些装置?
你能利用电池、导线、铁钉这些材料做个模拟电磁起重机吗?
制作
学生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并尝试用它吸起铁制的大头针。
交流
各组讨论、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并记录电磁起重机能吸铁的原因。
引导
老师适当引导导线缠绕方法及小技巧。
目的
知道电磁起重机通电产生磁性,所以可以吸铁。
活动二
活动二:电磁铁与磁铁
导入
出示磁铁和电磁铁。电磁铁与磁铁一样,都能吸引铁。
问题
电磁铁是否也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
设计
设计一个实验,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磁极。
媒体
出示课本图。
交流
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发现填写在课本的实验记录表里。
小结
像磁铁一样,电磁铁也具有磁极。
如果把导线连接电池正负极的两端互换,电磁铁的极性也会改变。磁铁的磁极不能改变。
活动三
活动三: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活动指引
本活动用了“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这一任务驱动学生设计和实施实验,改变电磁铁
的磁性强弱。
有些学生可能设想要把多节干电池串联使用,或者是把线圈绕成多层重叠,教师应及时肯
定,并用备用的电池和导线帮助他们解决材料不足的困难。活动完成后,教师要选择下列
三种类型的设计进行总结:
1.用增加线圈匝数的方法来增强磁性的。
2.用增强电流的方法增强磁性的。
3.既增加线圈匝数、又增强电流来增强磁性的。让学生评议一下,哪一种设计效果最好?
导入
铁能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有多大?
活动
出示电磁铁、一盒回形针。观察电磁铁能吸起多少回形针。
问题
如果要增加电磁铁的磁性,你有什么办法?
设计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实验
尝试增加线圈匝数来增强磁性。
尝试增强电流的方法增强磁性。
尝试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磁性。
小结
电磁铁的磁性可以通过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
教学反思
本课“神奇的电磁铁”是“奇妙的电与磁''这•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先从生活现象和已有
的经验入手,运用“问题——猜测——制作——应用”的科学认识程序,使学生的认识由现
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外化应用。本课和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是实验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本课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电磁铁
与磁铁的异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学会制作电磁铁;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加强电磁铁磁性的实验。
在本课教学里,从“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入手,对之前学习到的电与磁的理论知识进行
了综合及拓展;引导学生形成前后相关联的系统知识。通过孩子们在观察“电磁起重机”工
作时所提出的问题“这台起重机是磁铁做的吗?”、“它除了能吸铁,还能吸其他的什么材
料吗?”等问题,让学生开展有关“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铁?”、“电磁铁与磁铁”、“让电
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等活动,最后形成系统知识。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十二课能量极其形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能力培养
1.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制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思考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声乐班课程设计分析
- 山东建筑大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linux课程设计聊天
- 感觉统合的课程设计
- 幼儿园卖水果课程设计
- 数控机床理论课程设计
- 安徽印象派油画课程设计
- 幼儿解剖生理课程设计
-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研究》
- 《当代社交媒体中的“土味文化”研究》
- (正式版)JBT 10618-2024 组合式电涌保护器(箱)
- 第17课《昆明的雨》课件(共35张)
- 书法生职业生涯规划
- 静脉治疗的风险管理课件
- 2024年极兔速递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3-2024年行政执法综合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五官科医院感染管理
- 规划设计方案审批全流程
- 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办案”工作室建设与运行规范
- 《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专题复习提纲
- 2024年03月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招考聘用17人笔试历年(2016-2023年)真题荟萃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