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_第1页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_第2页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_第3页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_第4页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作物育种技术》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目录CONTENTS一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基本内容作物起源中心的特征瓦维洛夫从1920年起,组织了一支庞大的植物采集队,先后到过60多个国家,在生态环境各不相同的地区考察了180多次。对采集到的30余万份作物及其近缘种属的标本和种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近20年考察分析的基础上,用地理区分法,从地图上观察这些植物种类和变种的分布情况,进而发现了物种变异多样性与分布的不平衡性,于1951年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一、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基本内容瓦维洛夫起源中心学说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植物物种分布不平衡2.植物遗传类型的形成与地区生态环境有关3.遗传类型多样、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很可能是起源中心4.遗传上的显性性状可以看作是起源中心的标志一、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基本内容作物起源中心有两个特征,即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的频率较高。又名基因中心或变异多样性中心。现在的作物起源中心概念为:野生植物最先被人类栽培利用或产生大量栽培变异类型的比较独立的农业地理中心。二、作物起源中心的特征最初始的起源地称为原生起源中心。现在一般称为初生中心,意为当地野生类型被驯化的区域,一般有4个标志:

1.有野生祖先;

2.有原始特有类型;

3.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4.有大量的显性基因。二、作物起源中心的特征当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区又会因作物本身的基因突变、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即次生起源中心,或称次生基因中心。同初生中心相比,它也有4个特点即:

1.无野生祖先;

2.有新的特有类型,如高粱,初生中心在非洲,但是在中国形成糯质高粱,中国即为次生中心;

3.有大量的变异;

4.有大量的隐性基因。二、作物起源中心的特征根据驯化的来源,作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如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称原生作物。另一类是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作物而对杂草有利的环境时,就被人类分离而形成栽培的主体,这类作物称为次生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