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课堂讲授要点及复习备考重点建议:1、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按着要点来看书;2、每一章节课后练习有时间都做一下,那都是历年的考题,每年的试题都是从题库中抽出的。预祝:各位学员考出优异的成绩!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一)哲学的本质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自发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内在一致性。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或基本阵营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三)哲学基本派别的形态(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回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提。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一、是将科学的实践观点贯彻始终的理论体系。第二、是自觉地与实践保持密切联系的理论体系。2、科学性第一,是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两个“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第二,是正确规定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的理论体系。第三,是正确反映了现实的、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3、阶级性——反映、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革命性——具有最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理论体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具体化。是指用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丰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讲物质和意识一、物质(一)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实体)或物质结构的某个层次,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世界是具有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与重要意义第三讲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在世界状态问题上的理论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唯物辩证法: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特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说明世界。2、形而上学: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特征:用孤立、静止、片面和非矛盾的眼光观察和解释世界。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普遍性3、联系的多样性(二)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三、世界的永恒发展(一)发展及其一般进程和道路1、发展的实质第一,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第二,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根源、进程和道路(1)发展的根源——矛盾(2)发展的进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3)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四、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一)规律及其特点(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1、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普遍性:在相同的事物和类似的条件下,规律是普遍起作用的。3、稳定重复性:规律是稳定的联系,可以反复发生作用。(二)规律的类型1、个别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2、特殊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3、普遍规律——哲学的任务五、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互相吸引、接近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分离的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1)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独立存在,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2)斗争性不能离开同一性独立存在,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双方各自向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丰富完善自身。第三,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的作用第一,使矛盾双方力量消长,事物发生量变。第二,是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旧质转化为新质的决定性力量。(3)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促进事物发展5、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二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最大共性;无时不在,无处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相互区别(2)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相互统一第一,相互依存、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六、质量互变规律理解质、量、度、质变、量变的含义质变与量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变。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辩证的否定观的含义八、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第四讲实践和认识一、认识论领域中的理论分歧(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1、可知论:主张人们可以认识世界。2、不可知论:主张人们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二)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1、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主张反映论。2、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主张先验论。(三)旧唯物主义的消极反映论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消极反映论缺陷:第一,不懂得实践,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问题之外。第二,不懂得辩证法,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只讲摹写性)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革命能动的反映论特点: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二、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P53)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三、认识的结构和本质(一)认识活动的基本要素1、认识主体2、认识客体3、认识工具(中介)4、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的基础——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使事物的特性充分显露,为人们的认识的发生提供可能性。2、实践使人的感官与事物相接触,认识的形成由可能转变为现实。(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2、实践的发展为解决新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3、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出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着人类认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4、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依人们的主观而定,客观对象也不可能自动的进行检验,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检验。(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四、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1)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2)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表面性、形象性)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1)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2)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深刻性、抽象性)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联系。(两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两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4、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1)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重要性。(2)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5、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与途径第一,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逻辑加工。(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性及其根源(1)认识受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历史、实践、科技等条件的限制。(2)认识受主体本身各种条件的限制。2、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性及其根源(1)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实践水平、科技条件的无限发展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发展性。(2)主体的实践范围实践能力、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决定了认识的无限发展性。3、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1)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的内容公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第一,揭示出认识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方向的前进性的统一。第二,揭示出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2)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的意义第一,要求自觉地在新的条件上把认识推到新的高度。第二,要求人们注意防止主观脱离客观的两种错误的倾向。五、真理及其检验标准(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2、真理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关系——统一。唯心主义的真理观的根本错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3、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价值性——既区别又统一。4、反对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有用即真理”(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帮助人们克服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错误倾向。(2)帮助人们正确对待一切科学理论成果。(三)真理的检验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3)实践标准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的意义第五讲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历史观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区分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准: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历史观1、神学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的本质神化。2、哲学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的本质精神化。根本缺陷:第一,夸大了精神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夸大少数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3、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把人类社会自然化。其一,把人类社会的本质、根据和动力归之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主张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其二,把人类社会的本质、根据和动力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4、唯心史观会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根源(1)社会历史根源: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2)阶级根源:剥削阶级及其思想家的偏见。(3)思想认识根源:认识方法的片面性、表面性、非历史性。(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1、意义。(四)人类社会的本质——实践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赖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并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和社会的基本结构。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着各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五)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一)社会经济结构1、生产力(1)生产力的构成第一,实体性要素第二,非实体性要素第三,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的关系:(2)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两点)(3)先进生产力及其基本特征(四点)2、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的构成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第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第三,产品分配关系(形式)(2)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3)生产关系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4)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5)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阶级:历史范畴;经济范畴(6)经济基础及其作用(二)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1、政治结构的构成(1)政治法律制度(2)政治法律设施和组织(3)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关系2、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政权(1)国家和国家政权(2)国家政权与阶级统治的关系3、国家的本质与国体、政体(三)社会文化结构1、文化及社会文化结构2、社会文化结构的构成——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1)社会心理(2)社会意识形式其一,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其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不是经济基础的产物。也不具有阶级性)3、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和功能(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第四,各种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4、中国先进文化(1)当代中国的中国先进文化第六讲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方向。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3)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意义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第二,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首先,从服务方向方面看,一方面“护己”,另一方面“排他”。其次,从服务形式方面看,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和“影响”。再次,从服务效果方面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发展既有可能起促进作用,也有可能起阻碍作用。(3)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和意义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力量。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1)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各实体性要素变革的主要推动力。第一,促进劳动资料(工具)的变革。第二,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第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2)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第一,促使生产和经济的管理趋向科学化。第二,推动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和人们劳动方式的变化。第三,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首要和主导的环节。第四,是现代经济的增长点所在。2、科学技术是近现代社会关系变革的重要推动力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摆脱了封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束缚,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集中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进入了垄断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当代各国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3、科学技术是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杠杆4、科学技术是人们思维方式变革和观念更新的推动力(1)现代科技促使人们形成了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和精确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2)现代科技新的科技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新的观念出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三)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能动性是统一的。“合力”观点社会历史是人类自觉的自我创造与社会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主要表现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制约条件第一,经济条件。第二,政治条件。第三,思想文化条件。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个人(2)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表现——四方面。(3)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原则: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3、杰出人物历史作用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关系——两方面(1)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个人作用的基础。(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领袖人物的领导。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2)群众路线第七讲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社会形态及其演化:质变和量变及两者的统一(二)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前进性与曲折性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1、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但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即贡献与满足的统一,要求我们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三、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1、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2、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的历史阶段第二编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条件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呼唤新的理论:现实需要。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物质条件。3、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5、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萌芽阶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形成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标志: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3、成熟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和理论体系(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1、1945年党的七大第一次正式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的核心。(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四)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评价的重要性和两种错误倾向邓小平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二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帝国主义操纵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政治和军事力量,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祸害和贫穷落后德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2)中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封建剥削、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着显著的优势。(3)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力量很软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势。(4)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是近代中国最反动的势力。(5)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性。(6)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化甚至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革命的方式方法,制约着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决定了中国革命和对象、任务和性质。(3)毛泽东总结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4)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锝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3、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1)革命的性质:中华民族革帝国主义的命,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质;反封建主义而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2)中国革命的步骤:(3)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4)为什么资产阶级领导锝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成功,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5)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留下的深刻的历史教训:4、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1)转变的必然性(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及官僚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对外,对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中国工人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革命的动力: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土地革命的总路线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3、保护民族工商业五种经济成分(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第三讲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斗争形式(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1、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二)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要点(一)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以乡村为中心的认识的转变三次城市中心论即三次“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带来的严重危害乡村中心论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二)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要点1、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5点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3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3点三、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的建设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的原则2、人民军队的宗旨和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人民军队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生产队3、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和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人民军队的三大民主:政治、军事、经济民主。(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2、人民战争的主要战略战术:4点第四讲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思想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一)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即必要性(三)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的政治局面极端复杂,中国社会的矛盾也非常复杂(四)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4点二、实施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三)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1、对资产阶级的方针:又联合又斗争2、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策略方针:3、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在敌人内部找朋友:4、领导阶级和政党要实现好自己的领导必备的两个条件(四)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对顽固派斗争的三原则:有理、有利、有节(五)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4点三、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一)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2、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二)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1、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划分第五讲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一、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一)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二)党的自身建设与中国革命的关系1、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基本内容(一)、党的思想建设:3点(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人格特征、焦虑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 2024-2030年中国楼宇对讲系统行业竞争策略及投资创新模式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桂圆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销售渠道研究报告
- 废气排放达标环保工程协议文本
- 2024-2030年中国栀子黄行业产能预测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权益众筹行业竞争趋势及投融资状况分析报告版
- 2024-2030年中国本册印制行业竞争策略及投资运作模式分析报告版
- 2024-2030年中国服装设计市场竞争趋势及投资模式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有机膨润土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森林改培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考核试卷
- 中核集团在线测评多少道题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继续教育平台“大学习”活动线上培训栏目题及答案
- 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 Unit 1 You and Me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学设计
- 2024-2030年真空镀膜行业经营效益分析及投资价值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11 对人有礼貌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细菌课件2024-2025学年(2024)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 XX银行关于开展中国银行业自律公约等行规行约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 电子版门窗合同范本
- 2024巴黎奥运会秋季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