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实验版-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_第1页
人教课标实验版-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_第2页
人教课标实验版-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_第3页
人教课标实验版-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_第4页
人教课标实验版-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素材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1.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

(我)受过中等教育。至于思想的变迁亦甚简单,我十六岁以前在中国,小孩子当然无思想可言,及到法国后,受了经济的压迫,致不得不到工厂作工,变成了劳动者。

生活的痛苦,资本家的走狗──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或间接地受了很大影响。最初两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虽略有感觉,然以生活浪漫之故,不能有个深刻的觉悟,其后,一方面接受了一点关于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知识,一方面又受了已觉悟的分子的宣传,同时再加上切身的痛苦,于是遂于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区”①。总上所说,我从来就未受过其他思想的浸入,一直就是相当共产主义的。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邓小平自述》②

【解读】1920年10月19日,16岁的邓小平乘坐“盎特莱蓬”号邮船,历经39天的海上航行,抵达法国,开始了艰苦的勤工俭学生涯。但是因为生活所迫,他的学生生涯只维持了不到半年时间。其他时间都在为生活而奔忙。在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厂期间,他每日辛苦劳动,赚的钱却连饭都吃不饱。这些使邓小平初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黑暗面,亲身体验了劳工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生活。由此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为争取劳苦大众利益的革命道路。

这段邓小平的自述表明,有两大因素对他走上革命道路起了重要影响:①通过在法国留学的亲身经历,体会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苦大众只能过着悲惨的生活。②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以及身边一些先进分子的影响,使他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

【注释】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区: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其前身是1922年6月在法国成立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②《邓小平自述》:邓小平一生没有写过完整的自传,但对自己的经历和思想历程他有很多的评价。这本《邓小平自述》,内容大多是从他早年写的简历表,后来与家人、朋友、外国友人的谈话,以及在一些会议上的讲话和发言中归结起来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邓小平一生的成长和发展经历。

2.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行动,终能验证出革命的理论。”由此方知,革命的理论于我们共产主义者所必须。所以,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我还觉得,我们东方的青年,自由意志颇觉浓厚,而且思想行动亦很难系统化,这实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大有妨碍,所以,我来俄的志愿,尤其是要来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使我的思想行动都成为一贯的共产主义化。……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邓小平自述》【解读】1926年1月,邓小平离开法国,来到莫斯科,进入孙中山中国劳动者大学(简称中山大学)学习。在中山大学近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他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政治上、思想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奠定了他以后从事革命工作所必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这则材料的要点是:①从事革命事业,离不开必要的理论指导。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就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共产主义。②许多东方青年有很多自由主义倾向,要加强纪律训练。③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党,终生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①邓小平对于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自己的理论水平还很不够,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②革命要想成功,个人必须服从集体,要做到思想统一,服从组织和纪律,因此自由主义是不能要的。③青年时代的邓小平,已经下定决心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是他以后成为中国伟大革命家的思想基础。3.遭受第一次政治磨难

1932年5月,邓小平调到瑞金以南的会昌工作。……在会昌,邓小平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抵制。他们反对“城市中心论”①,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主张两种武装力量都要发展;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

1933年3月底,临时中央在江西开展了反对以邓、毛、谢、古为代表的所谓“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指责邓小平等执行了所谓“纯粹的防御路线”,并撤销邓小平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的职务,调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5月,邓小平又被撤销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被派往中央苏区边远的乐安县所属的南村区委当巡视员。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邓小平画传》

【解读】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临时中央全面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反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同志的进行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主张,打击执行毛泽东正确主张的同志。从2月份开始,在福建开展了反对所谓“罗明路线”的斗争,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以及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省军区司令员谭震林等一批干部受到错误的批判斗争,被撤销职务。3月底又将邓小平等人在江西推行的正确政策,定为所谓的“江西罗明路线”,进行批判打击。

这段材料显示了邓小平不顾个人荣辱,在真理面前决不退让,不怕遭受打击的精神。

【注释】①“城市中心论”:是中共中央早期的一种指导思想。认为革命的中心在城市,要工人主动进行罢工,军队则要积极向城市进攻,以夺取敌人在城市的政权,而忽视在农村发动土地革命以争取农民的支持。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是一种“左”的冒险主义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4.“刘邓”合作的十三年

我认识伯承,是一九三一年在中央苏区。初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忠厚、诚挚、和蔼的深刻印象。我们一起工作,是一九三八年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个师长,一个政治委员,以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①前后共事十三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伯承善于与同志团结共事的高尚风格,在今天仍是我们领导干部的表率。

──《邓小平自述》

【解读】1938年1月,邓小平接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从这个时候开始,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起在战争年代度过了13年。期间,他们团结合作,关系融洽。抗日战争时期,他们率领军队参加百团大战,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后又进行淮海战役,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刘邓”又受命进军大西南,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西南全境。1950年10月27日,刘伯承辞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至此,“刘邓”13年的共事生涯才画上了句号。

这则材料是1986年刘伯承逝世时邓小平为他写的悼词中的一部分。对刘伯承的人格品质,邓小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刘邓”二人在战争年代里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深厚战友情谊。这也正是“刘邓”二字会被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注释】①1945年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解放区的主力部队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年春,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1949年初,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

5.邓小平对建国到“文革”前历史的评价

总之,建国后十七年这一段,有曲折,有错误,基本方面还是对的。社会主义革命搞得好,转入社会主义建设以后,毛泽东同志也有好文章、好思想。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大跃进”①,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在这些方面,要运用马列主义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分析,有所贡献,有所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解读】这是1980年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一些意见,文中对从建国到“文革”前的这段历史进行了评价,肯定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这个意见为“文革”结束后如何认识共和国的历史奠定了基调,也为如何评价毛泽东提供了框架,对稳定“文革”后局势、确定国家的发展方向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材料显示:①从建国到“文革”开始的十七年,虽然国家建设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成绩是主要的,对这段历史应该积极肯定。②对于这一时期所发生的错误,毛泽东有责任,但领导集体的其他人也有责任,不应该将错误归结到一个人的身上。中央是个集体,出现错误大家都应有责任。

【注释】①“大跃进”:指1958—1960年的这段历史。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更快建设社会主义,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行了很多不符合实际的措施,如大炼钢铁和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挫折。

6.文革初期被下放到江西

我的父母到江西后不久,在他们自己的申请下,被安排到新建县拖拉机制造厂参加劳动。这个工厂离我们的住处仅二十分钟的路。父母二人每日上午到厂劳动半天。父亲做的是钳工。他年轻时在法国勤工俭学就做过钳工,虽然时隔多年,他干起活来还是那样的认真、熟练。母亲则是做拆洗线圈的工作。父亲当时是“全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所以每日上工都由人持枪押送,在工厂也是被实行“不许乱说乱动”的监督劳动。

──毛毛①:《在江西的日子里》,1984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解读】“文革”期间,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被下放到江西的一个工厂改造。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邓小平不但要每天参加劳动,而且还要受到严格监管,日常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局限。材料向我们展示了邓小平在江西这段时间的一个生活场景,从中可以体会到他所遭到的严酷打击。

【注释】①毛毛:邓小平的小女儿邓榕。

7.领导和主持1975年整顿

怎样才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分析的结果,当前的薄弱环节是铁路。铁路运输的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统统打乱,整个计划都会落空。……解决铁路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加强集中统一。……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增强组织性纪律性,这也是中央的决定上讲的。……铁路系统里闹派性的人同地方上闹派性的人是有联系的,反对派性,要把他们之间的联系切断。……当前,钢铁工业重点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必须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第二,必须坚决同派性作斗争;第三,必须认真落实政策;第四,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军队整顿什么?……这次会议我们搞编制,就是整肿字。但不只是整肿,同时还要注意散、骄、奢、惰,要联系起来解决。解决肿的问题,搞好军队的编制整顿、体制整顿,可以适当解决军队的其他问题。比如,这次整编,要配备、健全各级领导班子,就要同时注意克服散字、惰字,解决软班子、懒班子、散班子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解读】1975年,经过近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国民经济秩序已经非常混乱,邓小平在这时出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针对国家的混乱局面,邓小平开始针对“文革”的错误进行全面整顿。他首先着手的就是铁路交通、钢铁生产和军队。整顿涉及国家的各个方面,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收到了显著成效,国民经济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虽然不久邓小平又被错误打倒,但他的成绩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这次整顿也成为三年后他领导改革开放的先声。材料的要点是:①发展国民经济首先要搞好铁路运输。②钢铁工业要解决四个问题。③军队整顿要注意肿、散、骄、奢、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8.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材料一〕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材料二〕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材料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解读】“文革”结束后,人民头脑中的僵化思想并没有马上消除,“文革”期间所形成的政治斗争观念还有很大影响,这些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形成了阻碍。这时,邓小平抓住要对思想路线进行拨乱反正这个关键环节,反复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三则材料说明了:①首先要解放思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现代化建设中的政策和措施,解决新问题。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靠实事求是,各级单位都应该做到实事求是。③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要在实际中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以适应新情况。

9.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也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解读】“文革”结束之后,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并没有马上抛弃“文革”的那一套理论,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维护,不能违反;凡是损害毛主席的言论,都必须坚决制止,不能容忍。这就提出了“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题。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随后,各大报刊转载,在全国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经过讨论,在全国形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识。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各条路线的拨乱反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这次争论也成为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集中说明了两个问题:①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只有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②实践标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实践标准,一切思想和理论,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必须不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10.科学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引自朵生春《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卷)

【解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从建国到1981年32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评价,对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深刻反省了所犯的重大失误,也全面公正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由于毛泽东长期以来一直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领导人,对他的评价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形象,因此恰当的评价极为重要。

这则材料基本上表达出了如何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的框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决议》认为:①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也犯过重大错误,但就其一生来看,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③不能把毛泽东本人的思想等同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许多做法也可能脱离了毛泽东思想。所以我们应该坚持毛泽东思想,同时不能把毛泽东个人的言论视做不变的真理。

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1.“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主题

现在,全国范围内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虽然少数地区和部门的运动比较落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抓紧进行,不能“一刀切”,但是就整体来说,实行全党工作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现在就应当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解读】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转折。全会果断放弃了“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从此开始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材料向我们说明了:①“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大规模的政治斗争也应该随之结束。②当前是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在“文革”十年中遭到严重创伤,所以国家的中心任务应该是集中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2.必须大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材料二〕目前我们国内正在进行改革。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①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解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然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但是建国以来形成的苏联模式仍然存在,且日益僵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开始大力主张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①当前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②传统的苏联模式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对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越来越大的阻碍。③中国的经济要想得到更快发展,生产力得到更大提高,必须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注释】①指苏联。所谓的苏联模式就是: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领导体制;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放弃市场在经济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国家只允许存在公有制经济;在文化上一味要求为无产阶级服务,抛弃了文化应有的多样性。13.中国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材料二〕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解读】这两则材料集中论述了中国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吸收外面的技术和经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材料指出:①中国之所以会落后于西方,建国后经济建设不够好,都是因为闭关自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②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还应该坚持自力更生。14.深圳特区经济的飞速发展1979年至1982年,深圳工业每年平均递增81%,1982年的工业总产值达3.59亿元,比办特区前增长近6倍;1982年商业纯购进和纯销售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37%,地方外汇收入5640万美元。1983年,深圳全市总产值完成7.2亿元,比办特区前增长了11倍,特区农业经济正在由“自给型”向“外向型”发展,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城市雏形已基本形成。地方外汇收入达7855万美元。──朵生春《中国改革开放史》

【解读】1980年,中国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由此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第一页。特区经济,从小处讲,是为了促进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从大处讲,是给中国寻求另一条发展经济的道路。对于中国,特区就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还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的创办给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材料用数字充分说明了特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南方谈话,影响深远

15.要大胆地进行改革开放

〔材料一〕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解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到了严重打击,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相继解体,中国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面临着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改革开放还要不要坚持下去的严峻挑战。面对这些问题,邓小平于1992年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明确宣布要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动摇。材料的要点是:①改革开放需要闯劲,要敢于试验。②改革开放的路子对不对,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

材料显示:①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因此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大胆地去摸索和尝试。②我们判断政策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应该是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③判断标准的变化是一个重大的思想解放,它使我们抛弃了教条主义的政治概念,而将视角真正放到经济建设上来。

16.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解读】这则材料论述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其要点是:①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运用市场。②社会主义应该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极大地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可以也应该运用更为有效的经济手段。②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它只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方式,社会主义同样可以积极采用。③资本主义的众多优点和经验也不等于资本主义,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这些文明成果。④这启示我们,思想要不断解放,不能僵化,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17.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解读】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中国长期存在着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国家一直不能得到统一。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也为了尊重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现实,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下,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是解决祖国统一的最有效措施。

材料主要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只有通过“一国两制”,国家统一的方式才能避免使用武力,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

18.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