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stractInthewesterndevelopedcountries,criminalreconciliationsystemprovidesaneffectivejudicialsystemforthevictims’rightrecoveryandfortheinjurestoreturntothesocietyinthecriminalcases.Forthevictims,criminalreconciliationisakindofcriminalprotectionpolicyofrestorative,butforthecriminals,itismainlyanalternativemeansofpunishment,asatrendofsolvingthecriminaldisputeinrecentyears,criminalreconciliationhasbeenattractingtheattentionoftheoryresearchers,andtheideaofithasbeenwidelyacceptedandpracticedbymanyothercountriesandregionsintheworld.Currently,theboomingcrimeinourChina'seconomictransformationperiodisachallengetothetraditionalmodeloflitigationandefficiency,therefore,theresearchandtheconstructionofacriminalreconciliationsystemwhichcanadapttooursocialpracticeareof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operfectingourcountry'scriminallawsuitsystem.Keywords:criminalreconciliation;thevictimprotection;offenderssocialization;feasibility;systemconstruction构建刑事和解制度之刍议目前,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实行以国家起诉为标志的刑事司法模式和以监禁刑为主体的刑罚执行制度,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相结合的刑罚目的价值定位居于统治地位。近年来,我国传统刑事司法体系与世界各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由于人口众多和社会矛盾的演变,显示出了更为复杂的特征:第一,惩罚严厉,司法系统和监狱负担沉重;第二,再犯率不容乐观。对刑罚改造效果的最重要的衡量就是再犯率,而传统刑事司法体系的成果却经常经不起检验;第三,对被害人的抚慰和赔偿难以到位。由于传统刑事司法对于刑事案件的解决主要采用的是刑罚手段,试图通过刑罚的报应和震慑达到对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目的。然而刑罚作为刑事纠纷的一元解决方式所导致的弊端是监狱人满为患,犯罪人的改造效果不容乐观,被害人的心灵创伤难以抚平,赔偿也难以到位。目前,各国学者已经开始对刑罚的作用和传统刑事司法的一元目的进行反思,也从不同角度开出了多种良方,如非刑罚化、轻刑化、监管制度改革、社区矫正、被害人国家赔偿制度等。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众多良方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种,开始冲破刑事法领域的传统定论为学者更多关注和讨论。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解决刑事案件的程序性机制,在尊重被害人、促使犯罪人认罪悔罪、改过自新等方面显示了其优势。高铭暄,张天虹.刑事和解与刑法价值实现高铭暄,张天虹.刑事和解与刑法价值实现——一种相对合理主义的解析[J].公安学刊,2007(1).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概述随着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普及和被害人学的兴起,刑事和解制度作为西方刑事司法领域的一种改革尝试,它为刑事司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虽然尚不是一种被法律所确认的刑事法律制度,但它是与传统国家强制对抗性刑事诉讼模式相对的一种犯罪处置模式,无论是在理论探讨还是在实践尝试阶段都是将其定位于一种制度来对待的。因此,刑事和解制度是一个刑事法律术语,而不再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刑事和解,也称之为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是指在犯罪发生后,通过调解人的帮助,使加害人与被害人进行沟通,通过加害人向被害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取得被害人的谅解,达成刑事和解协议,由司法机关对和解协议进行确认并对加害人予以从轻处罚从而解决纠纷的一项刑事司法制度。卞建林,封利强.构建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以刑事谅解为基础[J].政法论坛,2008(6).卞建林,封利强.构建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以刑事谅解为基础[J].政法论坛,2008(6).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现代法学,2001(23,1):152.刑事和解制度在西方是一个发展相当成熟的制度,发端于二十世纪中叶,是西方国家新的刑事思潮和法律价值观念变化的产物。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现代法学,2001(23,1)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现代法学,2001(23,1):152.传统刑法理论认为,犯罪是个人对社会整体的侵害。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往往忽视被害人的权利和要求。即使在西方国家,被害人所享有的追诉权也非常有限,主要由国家主导刑事追诉权的行使。西方传统的刑事司法体系是以犯罪人为中心,司法理念也是以犯罪人为本位的,强调法治国家原则下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害人的地位受到漠视,他们应有的权利得不到重视,只被视为证人加以利用,成为刑事司法体系内“被遗忘的人”。[日]田口守一著,刘迪等译.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8.正是因为传统刑事司法理念缺少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因此其弊端日益显现,越来越不适应司法改革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打破国家独占刑事追诉的局面,恢复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力量的被害人的参与。德国犯罪学家汉斯·冯·亨蒂在1941年首次提出了“被害人在犯罪与预防犯罪的过程中,不只是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的主体。不能只强调罪犯的人权,而且也要充分的肯定和坚决保护被害人的人权”。这种新理念更加关注被害人权利的保障,其日益发展成为“被害者导向”的刑事政策思潮,可谓是刑事和解制度的思想渊源。[日]田口守一著,刘迪等译.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8.在随后的司法实践中,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被害人保护制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欧美国家被害人保护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际性人权保障观念的深入,加强被害人在刑事司法中的权利保障成为各国司法改革的目标。因此,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并对被害人与犯罪人的权利加以合理、适当的平衡,已经成为各国刑事诉讼法的普遍发展趋势,而刑事和解制度正是契合了这一刑诉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并由此在各国司法实践中得以产生并运用。(二)支撑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刑事和解制度是综合吸纳中西方文化的一种体现。西方法学界对刑事和解制度理论基础的解说,迄今最全面的是美国犯罪学家约翰·R·戈姆在《刑事和解计划:一个实践和理论构架的考察》一文中所提出的“恢复性理论”、“平衡理论”、“叙说理论”。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J].政治与法律,2003(4).这三种理论作为刑事和解制度的法理基础综合了社会本位、被害人与犯罪人本位等多重视角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充分论证。刑事和解制度改变了以往以国家为本位的价值观念,而将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作为价值取向。刑事和解制度是刑事诉讼范围内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被害人与加害人通过刑事和解这种契约形式达成相互的谅解、同情和经济赔偿,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被害人损害恢复和公共利益的保护。如果从自然法理论的角度说,从社会本位、被害人本位和犯罪人本位的角度来解构刑事和解制度以及刑事和解契约相对于单纯的从国家本位的角度来解释更加符合逻辑也更加理性。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J].政治与法律,2003(4).1.平衡理论平衡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成本比较的基础上的理论框架。所谓平衡理论,是以被害人在任何情况下对何为公平、何为正义的合理期待的相对朴素的观念为前提。当先天的平等公正被加害人破坏时,被害人倾向于选择成本最小的策略技术来恢复过去的平衡。李茂春,李志强.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之探讨[J].学习论坛,2005(12).通常,哪种恢复平衡的方式成本越低,被害人选择哪种方式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此一来,犯罪发生以后,诉讼机制与和解机制就成为两种相互竞争的手段,谁能够以被害人认为最小的成本重建心理平衡,谁就能赢得被害人的青睐。平衡理论代表了以个体的心理为基础的解释模式,以被害人在任何情形下对何为公平、何为正义有其自己的合理期待这一相对直白的观念为前提。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是笔者认为,刑事诉讼虽然规范,但是其程序繁琐,时间冗长,成本较大,风险也较大,有的当事人经历千辛万苦的诉讼阶段换来的却是一纸空文,所以相对于冗长的刑事诉讼程序,被害人在寻求恢复旧有的平衡时更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历时较短的刑事和解制度;同时,平衡理论完全以被害人对何为公平、正义的合理期待为前提,但由于被害人的认知程度的不同,导致对平衡理论的理解也有千差万别,在平等适用上难以获得程序上和实体上的公平,并且其仅以被害人为视角,而不以犯罪人、被害人、公共秩序的保护与完善等方面来分析问题,因此其有难以克服的自身理论缺陷。李茂春,李志强.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之探讨[J].学习论坛,2005(12).2.叙说理论叙说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和解机制的根据。叙说理论将刑事和解当作被害人叙说伤害的过程,并将叙说被害视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并试图将恢复社会正义和对被害人进行赔偿两个层面联结起来。该理论认为,被害人的被害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一个应由加害人负责的侵犯。叙说理论源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自由联想”,意在通过向“最理想的听众”——加害人倾诉伤害,实现被害人精神创伤的修复。叙说理论的焦点在于给予被害人直接向那些介入其叙说过程的人讲述其被害经历的机会。“在这种模式下加害人的作用就是通过与被害人一起分析犯罪故事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来实现对故事的共同重构。叙说过程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故事内容本身,而在于叙说的过程、叙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共鸣。”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J].政治与法律,2003(4).而加害人在这个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辅助被害人将内心的被害情绪发泄出来,绝非只是聆听,绝非完全被动。这种角色是心理治疗专家所无法替代的。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J].政治与法律,2003(4).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叙说过程是人的心理结构的重新整合过程。简言之,就是参与刑事和解的人在听取被害人叙说被害体验的同时也对被害叙说进行着分析,然后和被害人一起确立一个共同的、全新的故事主题,以最后完成对叙说的重构。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立场、视野、价值以及对事物的分析,到最后,被害人所完成的叙说并不一定是其最初所设想的的那个故事,而是一个经过整合和重构的全新的事件。参与人员在被害叙说过程中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叙说者与听众之间情感上的共鸣是非常重要的。被害人在这个过程中被害情绪得到了宣泄,被害后的恐惧、愤恨、报复等负面情感逐渐消减,焦虑明显降低,心理也得到了平复和安慰。这一理论体现了刑事和解制度的科学性和对被害人利益的关注,但是缺乏刑事法律制度上的价值分析,利益取向也过于单一。3.恢复正义理论恢复正义理论认为,犯罪破坏了加害人、被害人和社会之间的正常利益关系,恢复正义的任务就是在这三者之间重建平衡。恢复正义理论试图通过以被害人心理康复、重建为目标,和对正义的整体观念为基础的早期社会规范的恢复来重构对犯罪行为的当代回应。这种理论指向与传统的犯罪处置理论模型及其对犯罪行为人的责任、复归社会、社会评价和被害人赔偿等的强调是相一致的。从本质上来说刑事和解理论是一个表达了社会和文化规范及公众对正义的期待和关注的更高形态的社会秩序理论。刘方权,陈晓云.西方刑事和解理论基础介评[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1).约翰·R·戈姆认为,恢复正义的理论特征有三个方面:首先,恢复正义理论强调犯罪不仅是对法律的违反、对政府权威的侵犯,更是对被害人、社会甚至犯罪人自己的伤害;其次,恢复正义理论还强调刑事司法程序应有助于对这些伤害的弥补;第三,恢复正义理论反对政府对犯罪行为的社会回应方面的权力独占,提倡被害人和社会对司法权的参与。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J].政治与法律,2003(4).恢复正义理论旨在重塑一个和谐的社会,为了恢复犯罪造成的损失,必须充分关心被害人及社会的实际需要。刘方权,陈晓云.西方刑事和解理论基础介评[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1).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J].政治与法律,2003(4).从对报应性正义和恢复性正义进行对比的角度来解读刑事和解制度更能发现其内在核心:首先,报应性正义关注的是对犯罪的惩罚。这种正义是一种有限的正义,其本质上是一种以恶抵恶;其次,在报应性正义下,被害人和社会公众对于犯罪的痛恨情绪只是得到了一时的宣泄,满足了其暂时的心理要求,但是其所受到的伤害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恢复;最后,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严重破坏,很难得到恢复。同时,加害人复归社会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恢复性正义相对来说却实现了多方面正义:首先,恢复性正义倡导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的互相倾诉,加害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被害人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从而使被害人对加害人的愤懑得到充分的宣泄,减少被害人所受的精神伤害。同时,恢复性正义允许加害人对被害人进行赔偿,也使被害人物质上的伤害相应减少;其次,恢复性正义着眼于对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修复,力求继续维持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最后,恢复性正义不仅关注被害人的要求,关注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还注重加害人复归社会的问题。正是因为恢复性正义比报应性正义更具有合理性,在注重刑法惩罚性的同时平等保护加害人与被害人的权利,更加契合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赋予被害人更主动的权利诉求机制,更好的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刑事和解制度构建之初就是以恢复性正义为理论基础的。(三)刑事和解制度的特征刑事和解制度弥补了常规的刑事案件解决方式忽视被害人意愿的不足,以加害人和被害人的直接商谈为特征来解决刑事纠纷,它具有以下特征:1.刑事和解制度的参与性从人员及其活动来看,刑事和解制度具有明显的参与性特点,表现为个人参与和社会参与。在一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加害人的参与是有限的。被害人实际起着证人的作用,加害人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供述和辩解上。在刑事和解制度中,除了被害人、加害人有更多的参与活动外,还吸收当事人家属、社区人员、和解主持者等人员参与到和解活动中来。也就是说,刑事和解制度为个人参与司法活动提供了条件,使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各方面的人员,都有机会参与到司法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由于犯罪行为而遭受的损害获得补偿或者恢复。此外,刑事和解制度的参与性还体现出对社会作用的强调,即对犯罪问题的认识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着眼,对犯罪行为的处理要有社区代表的参与,进而鼓励社区在控制和降低犯罪方面发挥作用。在刑事和解制度中,人们不是将加害人与社会环境隔离开来,而是通过将加害人重新整合进社区生活中,预防他们重新犯罪,从而增加其复归社会的可能性。2.刑事和解制度的合意性刑事和解制度强调的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自主、自愿协商、谈判,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意思表示,最终达成和解。双方当事人的和解必须是自主决定的并且是真实意思的表示。双方当事人都需要依据各自的意志实施了为解决刑事纠纷而相互达成合意的行为,才可以满足刑事和解制度的行为要件。如果只是出于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没有得到对方的同意或认可,则不能作为刑事和解。3.刑事和解制度的宽缓性这是刑事和解案件在处理方面的突出特点。与传统的刑事诉讼相比,刑事和解案件中对犯罪人的处理显得较为宽大轻缓。刑事和解制度的宽缓性,主要表现为对犯罪人的非刑罚化、刑罚轻缓化处理。非刑罚化是指采取将被宣判有罪的人置于附有监视的自由状态之中进行考验的方法。非刑罚化的本质是非监禁化,即对于已经构成犯罪的人,尽量地采用非监禁刑或者适用缓刑。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法学杂志,2006(2).而对于刑罚轻缓化,是指对犯罪人判处比一般情况轻的刑罚。作为与非刑罚化相对的概念,刑罚轻缓化强调的是刑罚的从轻判处、针对的是刑罚,主要包括免予刑事处罚、减轻处罚或从轻处罚。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法学杂志,2006(2).4.刑事和解制度的互利性这是在刑事和解活动内容方面相对于一般刑事诉讼程序所体现出的特点。刑事和解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利益互惠关系。在刑事和解过程中,利害关系人基于合作的态度(被害人急于恢复被加害人破坏的正常的生活秩序,加害人希望通过和解在量刑时能得到宽大处理),共同坐下来一起讨论刑事纠纷的解决方案,如果能获得一个避免审判程序的话,那么,该协议体现的必然是参与人之间的利益互惠关系。陈兴良.刑事法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35.这种利益互惠主要表现为:加害人真诚、积极悔罪、赔偿被害人物质上、精神上的损失,以求得被害人谅解。通过协商、合作,和解成功的话,加害人可能会被免于起诉或被害人撤销起诉、减轻或从轻处罚。而被害人从加害人处获得赔偿,挽回可能挽回的损失,赢得加害人的尊重。此外,国家在其中也有好处,解决了监狱人满为患的担忧。正如陈光中教授所说的刑事和解是一种追求被害人、加害人和国家利益“三赢”的诉讼方式。陈兴良.刑事法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35.5.刑事和解制度的恢复性恢复性是在刑事和解目标方面体现出的重要特征,也是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精神所在。传统的刑事司法,关注的是对犯罪行为的打击以及对犯罪人的严惩,对于被害人因犯罪受到的损害关注不够或者无力解决。刑事和解制度则强调对犯罪造成的各种损害进行积极修复,能够较好地恢复因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使保护被害人的利益与帮助加害人回归社会两者达到平衡。任何犯罪的发生,必然对被害人、社会、国家以及犯罪人自身造成一定的损害。若加害人以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获得被害人的谅解并且达成和解协议,就被害人而言,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修复、弥补,使被害人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就加害人而言,通过主动认错、真诚悔罪并承担责任,不至于再次危害社会,从而恢复过去的平衡;就社会而言,受到破坏的社会关系得到了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共同修复,从而恢复了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平衡。二、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评析(一)刑事和解制度的社会价值1.刑事和解制度体现对被害人利益的保护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事司法都是围绕着惩罚犯罪和保障犯罪人的权利而展开的,恰恰忽略了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尤其是被害人因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造成的损失得不到弥补。现有刑事司法以报应正义理念为核心,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仅侧重于报应情感的满足。刑事和解制度基于恢复正义理念,以被害人利益为中心,使其不仅能够参与、能够对刑事冲突的解决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兼顾了被害人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的恢复。主要表现在:第一,被害人可以积极地参与恢复性司法过程,并成为犯罪解决过程的中心,犯罪的解决方案主要以被害人的意见为基础;第二,被害人在过程中享有叙说受害真相的权利,实现了情感上的倾诉需求;第三,要求加害人必须向被害人悔罪、道歉或者赔偿被害人的损失;第四,被害人可以得到多种帮助和支持,如咨询人员(或律师)为被害人提供咨询、心理治疗等。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同时也增强了被害人在解决刑事纠纷过程中的主动权和决定权。除此之外,刑事和解制度对被害人权利的恢复还有及时性的特点,它缩短了诉讼程序,避免了经过诉讼全程给被害人带来的更多精神痛苦。2.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对加害人合理利益的保护及再社会化在整个和解过程中,被害人通过与加害人直面会商,使加害人觉得自己没有彻底和外界隔离,因而更易于自愿地承担责任。由于刑事和解协议的达成,加速了诉讼进程,减少了刑事司法过程的中不确定性对加害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了被投入监狱和其他重刑犯“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所以,通过被害人与加害人面对面的对话、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在获得被害人的谅解后,加害人可以更加自然地接受教育和改造,更快地回归社会并成为社会建设性的成员。3.刑事和解制度体现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在对公共利益的保护上刑事和解制度招致很多学者的质疑。不容否认,刑事和解意味着有一定之罪的人不一定承担刑事责任或者可能减轻刑事责任。但是,这种刑罚的轻缓化是有根据和严格限制的。如果对少年犯罪人和轻微刑事案件等涉及公共利益较小的案件,也严格地按照刑法规定对其定罪判刑会带来较大司法资源的占有从而给司法带来压力。由于监禁、改造效果的有限性,存在较大公共利益的潜在威胁的再犯可能,因此,基于这种预期的比较,刑事和解制度所体现的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倾向更集中在“未来”,而不是“现在”。刑事和解制度更注重较大的公共利益的保护,并从总体上来讲能达到这一目的。此外,刑事和解制度所体现的个别预防作用减少了公共利益被再度侵犯的可能,从而间接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王一俊.刑事和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38.王一俊.刑事和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38.(二)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价值1.节省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法律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的反映和要求,任何法律无不体现经济方面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孙林.法律经济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就我国的刑事司法现状而言:一方面,有限的刑事司法资源与追诉犯罪的需求不成比例;另一方面,刑事司法成本的追加几乎停顿或非常微弱,而刑事案件却在不断地增加。这不仅使刑事司法机关的工作压力更加沉重,同时案件积压不仅直接损害了诉讼效率价值,而且从根本上也违背了司法公正的要求。樊崇义等著.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466.刑事和解制度最明显的价值之一就是它有效地节约了司法资源,降低了个案的司法成本。或者说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资源上的低成本耗费符合了诉讼经济的要求:第一,刑事和解制度既节省了被害人与加害人的时间、精力的消耗,又节省了司法机关的人力、物力、财力;第二,由于被害人与加害人的自愿和解,有利于促进加害人的矫正而降低犯罪率,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家预防犯罪和改造犯罪人的成本投入。因此,刑事和解制度从总体上节省了社会资源在处置犯罪、解决犯罪纠纷方面的总成本。孙林.法律经济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樊崇义等著.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466.刑事和解制度的整体效率体现在,它有利于司法机关通过节省某些案件的成本付出,而对其司法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集中人、财、物办理某些重特大案件、无法和解或者不可和解的案件,以提高办案的质量。美国学者庞德认为:正义总是存在于个别的案件中,如果司法机关不能高效率、低成本地运作,在交由它处理的具体诉讼中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那么就谈不上任何实践和理论的完善。[美]罗斯科·[美]罗斯科·庞德著,唐前宏等译.普通法的精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9.2.弥补证据缺陷,提高刑事司法确定性刑法本身关于犯罪的规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疑惑性外,抽象的法律与具体的司法实践之间也还存在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统一与吻合。虽然现代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及“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定罪量刑原则,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但是由于刑法所适用的对象是已然的犯罪,而已然的犯罪必然要面临着对犯罪事实认定错误的风险。惩罚犯罪的依据只能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能搜索到的证据,而这种证据一方面要受到侦查机关及其侦查人员的侦查能力和责任心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受到犯罪过程中以及犯罪之后各种人为因素变化情况的影响。如果没有收集到全面的、真实的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就可能出现错误。”张智辉.刑法理性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2-113.同时,随着现代刑事司法人权理念的确立,“无罪推定”、“严格禁止刑讯逼供”、“非法证据排除”等刑事诉讼原则及规则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落实,通过强制对抗性诉讼追诉犯罪的过程中,很多案件会因为证据的瑕疵而无法正常处理。刑事和解制度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张智辉.刑法理性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2-113.刑事和解的前提条件是加害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且加害人承认犯罪。因为加害人承认自己的罪行,他才会接受和解,并接受被害人的要求或主动向其悔罪或赔偿损失。而加害人的认罪最终有助于克服案件的证据缺陷。在刑事和解中,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只需要基于加害人实施犯罪的基本行为事实与犯罪的实际结果,因而一些与基本事实相关联、在法律上可能有很大意义,但对于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解来说可能不会发生影响的因素或细节,如证据来源是否合法、加害人的犯罪形态等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即刑事和解制度对于案件的确定性的要求远小于刑事诉讼程序中对案件的证明标准的要求。刑事和解不需要达到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案件的证明标准,也无须“排除合理怀疑”,更无须“排除非法证据”,这是刑事和解制度对于提高司法确定性的价值所在,因而相对来说案件的确定性更高。3.构建成熟的刑事司法制度,增强刑事法治权威现代社会是价值多元的社会。其中犯罪原因也是多元的,自然作为犯罪惩罚和控制的手段也应该是多元的。但是,我国传统的强制对抗性诉讼模式却在犯罪的制裁领域几乎独步天下,形成了几乎绝对的一元格局。然而,刑罚在惩罚犯罪、预防犯罪、改造犯罪人等方面的有限性已经为实践所证明,同时刑事诉讼程序中被害人因被极端的边缘化而使其权利得不到保障和恢复、刑事诉讼公正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也始终如阴云笼罩在法治的上空挥之不去。在刑事诉讼现有的基础上引入刑事和解制度,让其作为对现行刑事法律制度的补充,虽不能化解刑事司法领域的所有痼疾,其自身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与不足,但是它可以缓解诸多因单纯依赖国家强制对抗性刑事诉讼而产生的法治问题。第一,有效地缓解程序正当化危机。在当今社会保障人权的呼声日渐高涨的形势下,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对待现存法律制度的功效性,防止外延过宽而导致对正当权利的干预和侵害已经成为立法、司法和理论界的共识。现代社会的多元性要求社会制度对不同的利益需求都得以保障,不同的价值取向都得以尊重。但是对于严格对抗式的刑事诉讼模式来说,以“单线性和强制性”为主要特征的诉讼程序,根本无法满足诉讼参与者多元的利益需求。尤其对于被害人而言,其在刑事诉讼中仅是以一个证人的身份出现,除了对犯罪人确定的刑事责任部分地满足了其报复情感外,其他的利益需求根本无法被满足,使其不仅是第一次犯罪的被害人,而且完全可能成为第二次(即刑事司法制度)的被害人。因此,这种格局无法达到国家控制犯罪的目标,还让参与者丧失了应有的主体地位。而刑事和解制度,体现了一种民主的契约精神,即各诉讼主体在通过平等对话与协商并在达成合意的基础上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刑事纠纷,可以促进利益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一过程体现了刑事司法制度中必要的民主自治精神,达到“情法两尽”,可以大大地缓解程序的正当化危机。第二,有利于克服刑罚的有限性。刑法是通过刑事制裁的方式禁止犯罪行为的,而这种方式本身包含着给社会带来一定损失的性质。张智辉.刑法理性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2.虽然刑事诉讼的目的是通过确定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以对其确定相应的刑罚,并通过刑罚的适用达到打击犯罪、预防犯罪、控制犯罪、改造犯罪人等目的。但是,由于刑罚功能与作用的有限性,在以国家强制对抗性刑事诉讼为处置犯罪的主要模式,以追求对犯罪人的刑罚处罚为主要目标的情况下,国家自身无法克服导致刑罚有限性的种种社会因素。因此,国家也就必然无法真正实现其设定刑罚的最初愿望。就刑事和解制度而言,尽管其和解的原因是由于加害人事先违背了国家的法律意志,违反了刑法规范,并对社会法益造成了相应的危害后果。但是,在犯罪造成恶害的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通过和解得以近距离地重新审视与评价犯罪具体的社会危害性,并以在此基础之上达成的和解协议作为最后解决纠纷及对加害人定罪量刑的基础和依据。即使和解协议的执行最终仍要以剥夺或影响加害人的特定权益为特征。但无论如何,只要和解是在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达成的,是其双方真实意志的表示,那么随着和解协议的执行与发生效力,加害人与被害人都会从中获得实际利益,同时也会从中吸取教训并引以为鉴。这有利于克服刑罚的有限性,从而实现国家最初设定刑罚的愿望。张智辉.刑法理性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2.第三,促进死刑制度的改革。我国目前为止仍然是世界上少数保留死刑的国家之一,这与世界轻刑化的刑事司法发展潮流不相融合。近年来,刑法理论界在积极探索着死刑制度的改革之路,实践中最突出的表现即为最高人民法院收回对死刑案件的复核权。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实践状况而言,死刑的适用率仍是比较高,尤其是特别严重的犯罪,如果没有相应的从宽情节,死刑往往在所难免。就刑事和解制度而言,由于被害人与加害人相互谅解与让步,通过双方的协商、谈判达成和解协议,并经司法机关审查同意和确认,从而作出对加害人犯罪行为从宽处理的决定,主要表现为非刑罚化或刑罚轻缓化。因此,若加害人在犯下特别严重的罪行,并缺乏法定的从宽量刑情节时,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刑事和解一旦成立且被司法机关认可,它即可成为一个完全的、正当的从宽处罚的依据,从而减少死刑的适用,促进死刑制度的改革。三、中外刑事和解制度实践比较与现存问题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与西方国家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操作上有一些相同之处:从动因和目的上,都有出于缓解诉讼压力、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考虑;从刑事政策指导上,受到“轻轻重重”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影响和制约等。但是,由于中西文化传统、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不同,中外刑事和解制度实践也体现出一些明显的差异性。同时,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具体运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尚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情形,应引起重视。(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基础之比较1.和解文化渊源差异我国传统和解文化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及“耻讼”、“厌讼”、“无讼”等文化传统传承至今,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国民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我们推行刑事和解制度的文化基因。西方的和解文化则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以对西方主流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基督教为例,其所宣扬的忏悔、赦罪、原谅、宽恕,甚至爱自己敌人的观念在《圣经》中俯首可见:“你们宽免别人的罪,天父也要宽免你们的罪”(《马太传》六之十四)……西方恢复性司法潮流所强调的倾听、沟通、谅解、悔过理念如果深究其源,可以说是宗教中宽恕与忏悔观念的延伸。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J].中国法学,2006(5):3-14.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J].中国法学,2006(5):3-14.2.和解价值追求差异对刑事被害人的人文关怀是西方刑事和解制度产生的主导动因,被害人利益恢复是刑事和解制度核心的价值追求。但是,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实践来看,各地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几乎看不到关注被害人利益的明文规定。如:南京市雨花台区检察院牵头制定的对轻微刑事案件适用和解制度处理的会议纪要强调,运用和解方式处理轻微刑事案件,缓和当事人间的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法治环境;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的规定也开宗明义指明目的:“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高诉讼效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管,通过刑事和解,被害人利益客观上也得到相应恢复,但似乎是实现缓解诉讼压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的附带结果。3.和解制度立法规范差异西方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立法上明文规定刑事和解制度,使其成为各国法律体系的一部分,解决了刑事和解实践于法有据的问题。相比之下,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目前还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各地在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时试图在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寻找依据,但只找到一些非常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操作之法,如我国的自诉案件的和解制度、酌定不起诉制度等。正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的明确支撑,各地刑事和解制度尚处在分散探索阶段,也因为缺乏上位法的指引和规范,导致刑事和解制度适用范围、法律效力等方面的不明确性。4.法治水平差异西方国家能够大力推行刑事和解制度,既是由于立法上提供了规范依据,更是由于具有较高的法治建设水平,为这一制度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法治基础。在较为成熟的法制框架内,权利本位思想深入人心,权利救济途径较为完备,司法机关的公权力行使受到有效监督制约,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理念广受推崇,使得刑事和解实践在西方国家具有可接受性和可控制性,因此,被纳入法治化轨道。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法制建设,有法可依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立法质量有待提高,法律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司法机关法律至上观念有待强化,全社会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在法治基础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在我国大力推行缺乏法律依据的刑事和解制度道路将举步维艰。(二)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操作之比较我国和西方国家刑事和解制度具体运作上有一些相同点,如和解适用前提条件都包括加害人有罪答辩和当事人自愿,和解结果通常体现为达成和解协议,等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差异。1.适用案件范围的不同西方国家刑事和解制度适用案件主要为轻微刑事案件并已向严重犯罪扩展,在有的国家,严重犯罪和解在整个刑事和解制度中占有较大比例。“人们一度认为受害者施害人协商或对话只适用于轻微犯罪。但是,我们的受害者施害人协商活动的参与案件,包括各种严重犯罪案件:刑事疏忽致死、酒后或违章驾驶造成人身伤害或死亡、严重人身伤害、武装抢劫、绑架、性侵犯、谋杀未遂、过失杀人、一级和二级谋杀以及多重谋杀。显而易见,活动评估结果表明活动对受害人/创伤生还者以及施害人双方都有着深刻和积极的影响,并且,活动得到了所有重罪当事人的‘一致支持’。”王平.恢复性司法论坛[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441.从我国目前各地刑事和解实践来看,案件适用范围限于轻微刑事案件。对个别地方盲目扩大刑事和解案件适用范围的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人士表示,一些案件尽管已经取得了被害人谅解,但是由于犯罪数额、情节等方面都属于严重犯罪的范畴,有些检察院却对此作出不起诉处理,违背了严格执法的原则。王平.恢复性司法论坛[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441.彭于艳.基层检察机关呼吁出台刑事和解统一规范[N].法制日报,2007-09-21(8).2.适用阶段的不同西方国家刑事和解制度可适用于从侦查、审查起诉、法院审理到刑罚执行的整个刑事诉讼阶段。有资料显示,在美国,作为普通刑事诉讼程序替代方式的调解相对平均分布于诉讼程序各环节中,35%的案件在起诉前完成调解,30%的案件则在判决确定前完成调解,30%的案件在判决确定后完成调解。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18.从实践来看,我国的刑事和解主要集中在审查起诉阶段。和解只运用于轻伤害案件,在侦查阶段刑事和解数量较少;而经过立案侦查和审查起诉两个阶段的筛选过滤,“能和解的基本上都和解掉了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18.3.和解主持者的不同西方各国刑事和解的主持者通常为私人机构和志愿者以及警察、检察官、法官及缓刑官员等官方代表。我国刑事和解主持者为公安民警、检察官、法官,同时相当部分的和解案件由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据报载,2008年4月8日,长沙市岳麓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驻区检察院人民调解室正式挂牌,建立了将人民调解引入刑事和解并驻院办理的模式。“委派专职调解员进行调解,既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经验丰富、工作耐心细致的优势,又能避免检察机关集审查者与调解者于一身的尴尬,有利于司法公正。”孙春英,赵文明.刑事和解修复伤痕促和谐基层检察院期盼完善刑事立法细化操作规定[N].法制日报,2008-04-24孙春英,赵文明.刑事和解修复伤痕促和谐基层检察院期盼完善刑事立法细化操作规定[N].法制日报,2008-04-24(1).(三)刑事和解制度具体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中会因多方利益的角逐而偏离预先设想的初衷,有可能出现制度的异化,甚至会危及其构建的根基,这是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重大挑战,也是研究刑事和解所必须关注的问题。1.被害人地位被过度抬高被害人与加害人作为刑事和解必不可少的主体,刑事和解协议的达成必须以被害人谅解与让步为前提条件,没有被害人的同意,就没有和解可谈,被害人的地位相对于传统刑事诉讼来说是突飞猛进的跨越。在司法实践中,加害人存在希望对自己的刑事责任减轻的心态,由于被害人的地位,容易导致诸如被害人借机讹诈财物,或者提出苛刻的条件,而加害人容易无条件的接受,借机讹诈财物容易得手等问题的出现,这是被害人地位被过度抬高的弊端,社会风气也会因此受到严重地影响。对于这方面可能出现的弊端,法律应当作出明确的规定,使被害人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地位。2.“以钱赎刑”问题日益突出刑事和解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利益,“以钱赎刑”可能是刑事和解的最终结果,但并不是刑事和解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的河北大学学生李启铭醉驾交通肇事案,赔偿46万后,法院作出“判有期徒刑6年”;孟庆华.李启铭醉驾案的交通肇事罪定性质疑[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4).2011年的广东江门的龙某交通肇事撞死人案件,一次性赔偿46万后,检察院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等均是加害人通过对被害人进行经济赔偿后,加害人的刑事责任得以轻缓化,甚至责任承担明显不合法。曾建波.广东江门司机撞死人赔46万免起诉被指以钱买刑[N].广州日报,2011-06-15.“以钱赎刑”可能使犯罪人应受到的处罚太轻,逍遥法外,从而得不到应有的教训,产生只要有钱就无所谓,甚至会有恃无恐,产生再次犯罪的邪念,不利于被害人利益的保护。带有“以钱赎刑孟庆华.李启铭醉驾案的交通肇事罪定性质疑[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4).曾建波.广东江门司机撞死人赔46万免起诉被指以钱买刑[N].广州日报,2011-06-15.3.和解自愿性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刑事和解制度可以很好地平衡被害人和加害人双方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和解协议是被害人和加害人进行妥协的结果,在和解过程中可能因参与者的身份、地位等因素使和解自愿性无法得到保障。第一,公权逼迫和解。由于刑事案件的特殊性,必须由公权力机关审查和决定某一案件是否适用刑事和解,这其实给了他们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从民事和解的司法实践所显示的问题来看,法院主动促和,逼迫当事人双方和解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在民事案件中固然是一种让当事人放弃一部分民事利益来平息纷争的策略,用于刑事案件中则意味着公权力机关对打击犯罪的基本职能的背离,也容易因主宰当事人的基本权利而使他们不敢表达真正的意愿,违心妥协。刑事和解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对刑事诉讼中公权力机关对刑事和解的作用要特别强调消极性和审查性,不鼓励积极的直接促和,将和解的主动权交给当事人。即便如此,由公权力机关决定哪些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已经足以给他们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被害人和解的自愿性值得我们质疑。第二,被害人因财力悬殊及取证困难违心和解。哈尔滨的“宝马车撞人”案在当时曾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有三点吸引公众的眼球:一是肇事者开着宝马车,被害人却是拉大葱的农民,身份地位悬殊较大,双方冲突尖锐,而且肇事者在事发时态度嚣张;二是肇事者造成1死12伤的严重后果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只因与被害人达成了“和解”;三是本应由公安机关收集的故意犯罪证据却是由被害人家属带领记者前往收集,结果一无所获。高爽高爽.哈尔滨宝马车撞人案调查[N].新京报,2011-11-09.4.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新的司法腐败在司法实践中,由检察机关主持刑事和解,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检察机关的司法权,使案件不必进入法院审判环节即可结案,缺乏公安、法院的监督和制约程序设计。仅凭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自我监督”,显然存在天然的缺陷和风险,一定程度上也容易滋生新的司法腐败。四、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讲,刑事和解制度是在对传统司法体制的反思中孕育出来的。做为一种参照系,它使我们更为清醒地洞察到既有司法体系的问题与不足。从中国目前的刑事司法体系看,仍然是以诉讼为刑事纠纷的唯一解决模式,诉讼体制所存在的固有缺陷,也在中国背景下有着典型而清晰的显现。而构建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刑事和解制度,可以控制刑事追诉权的绝对地位,可以有效弥补诉讼模式的不足,也可以促进刑罚轻缓化,符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愿望。(一)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的规定为刑事和解制度的施行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依据,而且通过与诉讼机制的比较更显刑事和解制度的优势。1.刑事和解制度的现行理论的支撑从中国目前的制度环境看,虽然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刑事和解制度,但是相关的配套制度还是在一定意义上存在。这些制度的存在,不仅为和解制度的构建预设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使得此种制度的引入不会显得过于突兀。首先,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自诉案件中的和解制度。《刑事诉讼法》第17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1998年,六部机关联合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规定:“轻伤害案件在侦查、起诉阶段,如果当事人达成和解,就可以撤销案件、不起诉。”关于此点,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00条中,进一步要求“调解应当在自愿、合法,不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权益的前提下进行”。尽管这里的自诉案件的和解,与真正意义上的刑事和解尚有相当的距离,但它们已经具备了刑事和解的基本框架,蕴含了刑事和解制度的一些价值理念。在不损害法律形式的前提下,以自诉案件的和解为基点,注入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理念、核心程序和规则,从而试验和发展更为成熟的刑事和解模式。其次,在公诉案件中,存在相对不起诉制度。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的规定,以及第140条第4款的规定,我国现行相对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同时,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可以看到,这一制度的适用条件是极为严苛的,特别是后一条件,它使得实践运作中相对不起诉的案件仅限在相当狭窄的范围内,从而束缚了这一制度机能的充分发挥。刑事和解制度的引入,可能恰恰成为这一制度扩展其作用空间的绝好契机。此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9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对被不起诉人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犯罪人的悔过、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正是刑事和解制度中犯罪人承担责任的形式,是和解协议的重要内容。最后,人民调解制度的运用。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历史久远、根基深厚。我国于1989年正式通过和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从而为调解制度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刑事和解协议是在第三方调停人主持被害人与加害人调解下达成的,而长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遍及全国的人民调解组织,以及数量庞大的调解员队伍,都可能成为刑事和解制度引入中极为珍贵的资源。2.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优越性与传统刑事诉讼机制相较,刑事和解机制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分担诉讼压力,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效率。希望以诉讼方式来解决所有的刑事纠纷,显然不太现实。试图全部依靠国家投入的资源来解决所有的刑事纠纷,也只能被归入幻想。与此不同,刑事和解制度能使一部分刑事案件(一般是轻微刑事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避开冗长复杂的刑事诉讼程序,而通过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合意来解决刑事冲突,这就得以缓解诉讼压力,节约诉讼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使刑事诉讼效率得到有效提高。第二,修复当事人裂痕,有利于加害人复归社会。和解是在相对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不同于法庭上的剑拔弩张。和解努力寻求的是当事人的理性对话,是利益的折中与妥协,是一种“所有利益主体都相对满意的结果”。在刑事和解制度下,加害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并补偿被害人的心理创伤和物质损害后,一般会被排除出犯罪圈,从而避免刑罚的负面效应。因此,和解不会使双方当事人的关系破裂,而是可能缓解当事人之间的冲突与紧张,有利于当事人关系的恢复,为加害人的再社会化进程创造条件。第三,程序简易、灵活,富有弹性。在和解中,既没有冗长的诉讼流程,又没有复杂的证明规则,更没有繁琐的正当程序。和解过程不但非常迅速,而且程序简单、灵活。与诉讼相比,和解程序更为普通民众所熟悉,也更为贴近大众的生活理解,和解也就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信赖。此外,和解机制中程序并非僵化不变,而是可以由双方当事人自由协商,以当事人的合意为准,自治性明显加强。因此,和解程序往往因案而异、因人而异,没有固定之模式。这使得和解中的程序安排,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下案件的特点,适应当事人的特别需要。第四,关注被害人利益,竭力避免犯罪人的标签化。可以说,无论是从和解运动的催生背景看,还是从这一制度的实际运作看,被害人利益都构成了一种核心关注。在这里,和解极为关注被害人的实体权益,在程序中被害人也拥有主导程序进程的基本权利。此外,刑事和解的结果,往往是停止正式的追诉,即在客观上将行为非犯罪化,使行为人免留“罪犯”的标签。而且,在和解的过程中,不定义行为人,而是根据行为的性质与意义来定义事件的本身。这样一来,行为人只是一个曾经犯过错误的人,而并非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行为人仍然有机会,以一种积极健康的角色重新回归社会。(二)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是司法过程中把握刑事和解是否正当和有效的标准。各国进行的刑事和解条件上有所差异。美国刑事和解协会衡量案件可否刑事和解的条件是:(1)加害人对罪责的预先承认。如果加害人否认罪责或力图缩小责任,则此类案件不适合刑事和解。(2)加害人的悔悟程度。加害人应当有一个悔悟程度的底线,这个底线是加害人需要承认行为的错误、承担罪责并愿意补偿损失。(3)被害人同意与加害人会见的原因。这种原因当然是抽象的,如意图与之讨论有关犯罪影响的问题、关心加害人的罪责性陈述、对未来的关注等。如果仅仅是意图得到经济损失的赔偿,则会失去和解的人性基础而丧失和解条件。(4)案件的严重性质。过于轻微的刑事案件没有必要通过复杂的刑事和解过程来浪费被害人的时间与精力。(5)犯罪是否属于“无被害人”类型。由于缺少受到损害的特定个人,对此进行刑事和解是不必要的。(6)当事人的空间距离。如果当事人距离很远,实施刑事和解会十分艰难。汤火箭.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论证[J].人民检察,2004(10).汤火箭.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论证[J].人民检察,2004(10).英国考文垂大学宽恕与和解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瑞格比根据南非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和解经验时总结的和解条件是:(1)道歉、供认和请求宽恕;(2)表示悔恨和许诺不再重复犯罪;(3)提供赔偿。[英]安德鲁[英]安德鲁·瑞格比著,刘成译.暴力之后的正义与和解[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3.中文版序言.联合国《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第7条规定:“只有在有充分证据指控罪犯及受害人和罪犯自由和自愿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使用恢复性程序。受害人和罪犯在程序期间应可以随时撤回这类同意。协议应自愿达成,并只列合理而相称的义务。”通过上述的参考,满足以下条件的案件方可适用刑事和解:第一,符合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在下文中我们对于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做了详细的论述,那么具体到个案在应用和解程序前首先必须符合案件的适用范围的规定。第二,双方自愿和解。自愿是刑事和解制度的原则性前提。是指和解的意愿完全是出自被害人与加害人的自主意志决定的,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压力的消极影响。自愿性对于刑事和解至关重要,是和解结果具有合法性、正当性的必要条件。全美律师协会刑事司法部曾经在1994年8月向代表大会提交的报告中就当事人的自愿参与提及了相关的保障性程序:(1)参与刑事和解程序的加害人与被害人必须完全自愿;(2)加害人与被害人的程序性目的必须以书面的方式予以确认,并通过适当的程序实现这些目的;(3)拒绝参与刑事和解绝不会对加害人产生任何不利影响。汤火箭.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论证[J].人民检察,2004(10).当然,自愿必须是在当事人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建立的。如果当事人双方不了解和解可能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就可能影响和解程序的顺利进行。因此,自愿必须是出自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意思表示外,司法机关还应当告知当事人和解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或者确认双方明知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汤火箭.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论证[J].人民检察,2004(10).第三,加害人认罪并悔罪,且双方对案件事实无争议。加害人是否承认加害事实,这是能否达成和解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害人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是达到案件事实无争议的条件,此时加害人还必须要有悔罪的态度。人的内心难以透视,但悔罪与否则可以通过其行为来衡量。如果加害人没有悔罪表现,无视被害人的痛苦,而只为了以钱来了结案件,自然丧失了和解的基础,同时也表现出加害人对法律的蔑视,这表明加害人的人身危险性没有降低,是不符合刑事和解的条件的。此外,刑事和解必须以事实清楚为前提条件。如果连加害人的过错和责任都不清楚,和解如何谈起?加害人必须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坦白承认,调解人员在了解案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如果当事人双方对案件事实争论不休,对责任承担分歧较大,那也就失去了和解结案的可能性。(三)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可限定为依法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单处附加刑、宣告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有具体被害人且加害人表示认罪的案件,但侵害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案件以及累犯案件除外。1.自诉案件包括:(1)告诉才处理案件,如侮辱、诽谤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虐待案,侵占案。(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包括故意伤害案,非法侵入住宅案,侵犯通信自由案,重婚案,遗弃案,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侵犯知识产权案,以及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3年以下刑罚的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以上案件多数是婚姻家庭方面发生的案件,其次是公民之间的民间纠纷发生的轻微伤害和公民之间的厉害冲突发生的侮辱、诽谤,此类案件的基础条件多数是加害人在案件发生后,冷静下来有后悔心情,有和解的渴望。我国刑法已有自诉案件可以和解的合理内涵,这些合理内涵与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条件是吻合的。2.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微刑事案件这里主要是指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成年犯罪中的初犯和偶犯。笔者认为:第一,这部分案件的犯罪性质不太严重,案件事实比较清楚,不需要运用专门技术和手段进行侦查,但在基层司法机关受理的案件中占很大的比例,办理这些案件占据了办案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适用和解程序解决冲突可以有效的缓解诉讼压力;第二,这部分案件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人主观恶性相对较小,犯罪人也表示真诚悔罪,和解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和复归社会的困难等;第三,这部分案件的被害人遭受的人身、财产权利的损害或损失较小,赔偿将可以有效地弥补其损失,接受犯罪人的悔罪也可缓和其的愤懑情绪,有利于恢复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和睦关系。3.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未成年犯罪人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3-18岁之间,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遇事好冲动、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好胜心强、分辨是非能力差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所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行为人在犯罪时的动机非常盲目,不考虑后果。对于此类案件,刑罚处罚只能达到报应惩罚的目的,不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相反,还有可能使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因为与其他犯罪人接触感染,成为新的潜在犯罪人。龙勃罗梭很早就从刑事人类学的角度指出,“对激情犯罪人而言,悔恨自责比任何惩罚给犯罪人带来的痛苦都大,对这些犯罪人可以适应流放、赔偿损失”。[意]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序言.因此,未成年犯罪人的生理、心里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知识、阅历有限,对其适用刑事和解是有必要的。对未成年人犯罪群体不宜一味进行打击,而应该区分犯罪种类和犯罪个人情况进行划分,才能起到教育挽救、预防再犯的效果。[意]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序言.当然,对于未成年犯罪人当中的惯犯不宜进行刑事和解,因为这极易形成这部分犯罪人的侥幸心理和认识错误。4.过失犯罪案件这里主要是指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此类案件存在以下和解的基础:犯罪后果相对较轻,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抢救被害人、接受公安机关调查处理的态度比较好,社会舆论倾向于赔偿被害人损失、化解当事人纠纷。虽然在探索阶段应以轻罪案件适用为主,但是现今世界各国均提倡限制甚至废除死刑,笔者认为在世界轻刑化的潮流中,我们可以尝试刑事和解制度在重罪范围内的相应适用。例如: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的行为后果较重,被害人报应心理较强,犯罪嫌疑人犯罪后态度消极,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尽管如此,从被害人角度,始终存在如何及时获得赔偿、修复精神损害的根本问题;从肇事者角度,仍有争取积极认罪、从轻责罚的主观愿望。因此,笔者认为所有的过失犯罪案件都可适用刑事和解,这对国家、社会、当事人都是有利的选择。(四)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阶段刑事和解制度可适用于追诉犯罪的全过程,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以及执行阶段。笔者认为:刑事和解制度,在侦查阶段禁止适用,在审查起诉阶段适用最为适宜,在审判阶段有限适用。首先,在侦查阶段禁止适用刑事和解制度。侦查机关的任务就是收集证据,查明事实、抓获犯罪分子的。若在侦查阶段过早的考虑和把握刑事和解,就会有意阻隔公正结果的发生,因为和解就会放松侦破案件的欲望,此时案件事实不清、定性未明,加害人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被害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也有可能滋生新的腐败。因此在侦查阶段应禁止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其次,在审查起诉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制度最为适宜。在该阶段,案件经过侦查、审查起诉,可以保证案件的定性不会发生偏差,并且被害人对于加害人的态度也更加趋于理性,不是立案之初基于报应心理对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急迫情绪,而是开始注意到犯罪所造成的损失,从现实考量更容易接受加害人的赔偿。同时,将其界定在审查起诉阶段,即符合刑事案件原先审查起诉模式,又可以对案件事实、和解协议等全面审查,如果协议真实、自愿,可以作为案件对犯罪人量刑的意见提供给法院,作为对犯罪人定罪量刑的证据使用,与目前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制度相衔接。最后,在审判起诉阶段有限适用刑事和解制度。任何制度的构建都要植根于该国的国情,都要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否则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昙花一现,并很快消失殆尽。作为刑事和解的司法制度也不例外。刑事和解协议要经法院最终审查确定,才能发生效力。这个程序是我国司法机关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程序价值相吻合的,符合中国已有的司法程序传统,适应人们心理认同。意大利著名法学家贝卡利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认为:“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以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在我国现行的司法框架下,只有法院才能作出被告是否构成犯罪的裁判。同时,法院还要对检察机关主持下达成的撤销指控、降格指控和请求从轻处罚的具体和解协议内容进行审查,以确保司法公正和发挥刑罚的惩罚、威慑功能。因此,审判机关对刑事和解协议的审查,确认其效力是必要的。同时,为贯彻程序的内在价值,保持司法的统一性,有必要对检察机关和解未成功的和未进行主持和解的案件,在审判机关继续进行。(五)刑事和解制度的参与主体刑事和解主体是刑事和解制度要素组成部分之一,指的是参与到刑事和解的进程中,并且对刑事和解进程有实质影响的人员或组织。1.加害人加害人是刑事和解的必要参与主体之一,一般也是主动要求和解的一方。刑事和解加害人是使被害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但是主观恶性不深并真诚悔悟,具有独立意愿进行和解的自然人。一些加害人由于既是具体被害人的侵犯者,又是国家、社会秩序的侵犯者,这种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所有的刑事案件的被告人都能够适用刑事和解。司法机关在审查个案加害人是否能适用刑事和解程序时,需要考虑案件的综合因素和加害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年龄、犯罪动机、犯罪记录、犯罪后果等来确定。加害人作为刑事和解的参与主体还必须解决共同犯罪的加害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的问题。共同犯罪的刑事和解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情况:(1)加害人与被害人均为两人以上,部分被害人同意与不同的加害人和解;(2)在加害人不止一人的案件中,被害人只愿意与其中的部分加害人和解。以上两种情况是不能和解的,我国实务部门的做法是坚持“一致同意”原则,即所有加害人对所有被害人共同赔偿后,都一致同意和解的,进行共同和解;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北京市检察机关刑事和解实证研究——以轻伤害案件的处理为切入点: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检察官协会编印,2006.(3)被害人众多,部分被害人同意和解而部分不同意的。对与哪些加害人和解存在内部争议的不能适用刑事和解,因为,共同犯罪案件的加害人所侵犯的是所有被害人的利益,部分被害人同意和解则有可能剥夺其他被害人的追惩权,所以也必须坚持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北京市检察机关刑事和解实证研究——以轻伤害案件的处理为切入点: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检察官协会编印,2006.此外,法人加害人不能成为刑事和解的主体。笔者认为,刑事和解必须要有具体的被害人,而法人犯罪所涉及的主要是金融、证券等涉及国家经济制度的经济类犯罪,其侵害的对象主要是国家的经济秩序,而非具体的被害人。2.被害人被害人是刑事和解的另一重要参与主体之一。没有被害人的接受,就无所谓“和解”的达成。严格来讲,被害人,即直接遭受犯罪侵害的特定的人,即犯罪的直接对象。但是,刑事和解语境下的被害人并不限定于直接对象,被害人是包括其在内并与其具有特定身份关系而间接遭受犯罪侵害的人。按照属性的不同,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可以分为自然人被害人和法人被害人。自然人被害人作为刑事和解的主体毋庸置疑,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法人被害人能否成为刑事和解的主体。法人是法律拟制的一种主体,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在犯罪学领域,出于对犯罪对象的全面研究,早已将被害人视为包括个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拥有公共权力的国家在内的综合概念。康树华.犯罪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其正当利益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已经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合同、票据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往往使法人蒙受重大损失。笔者认为,要维护法人的各项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就必须赋予其被害人的地位。因为,在司法实践中,既然承认了被犯罪侵害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是被害人,那么必然存在对犯罪后果的恢复问题。当然,与自然人被害人不同,法人被害人的损失主要在经济、名誉等方面。如果被告人积极悔罪,一般都能够弥补法人的经济损失、恢复法人受损的名誉,法人被害人的利益显然能够获得更好的保护。一般法人被害人除了没有自然人的情感要求之外,与自然人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没有明显的区别,其和解过程甚至比自然人之间的和解更为简单、快捷。这种和解只会有利于社会总体利益的挽回和增加,不会给社会公共利益带来负面影响。康树华.犯罪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5.因此,法人被害人的案件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危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除外。3.国家公权力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国家公权力机关是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如果打击犯罪是诉讼的唯一目的,则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有效的追究犯罪。如果我们承认在犯罪行为没有严重侵害国家、社会利益时,解决纠纷是诉讼的目的之一,那么国家公权力机关就义不容辞地承担着解决纠纷的职能。但在刑事和解中,国家追诉权不再居于绝对优先地位,其重要作用之一是给加害人和被害人提供对等的信息和沟通的平台,在这种沟通平台上,公权力机关的作用不是一味追求刑罚的实现,而是从帮助被害人的角度考虑,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纠纷提供法律上的咨询和帮助;同时也促使犯罪人了解自己的犯罪行为所造成他人的损害与痛苦,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积极承担责任,弥补损害。在和解中的这种角色使公权力机关的工作更能够达到“促使法规范再承认与建构法和平性的作用”。王皇玉.刑事追诉理念的转变与缓起诉[J].月旦法学杂志,2005(119).目前看来,公权力机关在和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二:其一,为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协商搭建沟通平台。对于有可能达成刑事和解的案件,他们将双方的意思代为传达,并且提供双方的会见场所,推荐中立机构。为了确保和解的自愿和真实,加害人和被害人双方签订和解协议时须有公权力机关的办案人员在场见证。其二,审查和确认和解协议。如果将和解视为一种利益互动的游戏,那么他们在其中扮演的不是积极的主持者、裁判者、指挥者,而是赛场的提供者和规则的维护者,他们不会主动介入游戏,但一旦发现违规,则将违规者罚出场外。如果游戏的整个过程都遵守了规则,那么他们将对结果予以确认,使结果发生法律上的效力。葛琳.刑事和解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218.王皇玉.刑事追诉理念的转变与缓起诉[J].月旦法学杂志,2005(119).葛琳.刑事和解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218.4.人民调解委员会恢复性司法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实现犯罪者的重返社会。恢复性司法应该在被害人和被告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但不完全是法院的调解方式,也不应由法院直接介入,而应该由不涉及当事人双方利益的第三方促和机构的参与和介入,标志着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代表着受犯罪影响的社区成员。第三方的介入容易达成沟通的桥梁,共同参与修复犯罪所损害的社会关系。在笔者看来,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最适合介入的促和力量。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算是一个民间正式促和机构。调解民事案件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已经完全具备了刑事和解促和机构的基本条件。在不同社区中从事调停工作的委员即可作为代表社区利益参与刑事和解的代表人,并由其监督犯罪人按照刑事和解协议中的约定,进行社区公益活动,或在犯罪人违反刑事和解协议,逃避责任的情况下,代表社区建议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裁决撤销原刑事和解协议。5.律师律师是专门的法律服务人员,地位比较中立。实际工作中,有些案件虽然法院的工作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却没能促成和解;而经过律师的解释和劝导,当事人很容易就接受了。由于律师熟悉各种法律规定,对诉讼中的利益和风险的认识深入而客观。一般能够获得当事人的信任。因此,完善的刑事和解制度应当吸收律师的参与。在我国,由于自和-申请模式的刑事和解在实践中占多数,当事人至多在进行和解之前会向律师咨询,请律师介入的目前还是少数。但对于一些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律师对促成双方和解具有天然的便利条件,当然,律师促成的和解协议也要经过公权力机关的严格审查,以免出现损害当事人利益的情形。(六)刑事和解制度的主持机关在刑事和解中,我们虽然强调双方当事人发挥主体性、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