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国内外的媒介自律机制_第1页
第五讲国内外的媒介自律机制_第2页
第五讲国内外的媒介自律机制_第3页
第五讲国内外的媒介自律机制_第4页
第五讲国内外的媒介自律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媒大亨贝卢斯科尼的绯闻2009年4月意《共和国报》捅出贝卢斯科尼到那不勒斯为少女模特诺埃米·莱蒂济亚过18岁生日的消息。72岁的贝送给她一条约值6000欧元的镶钻项链;而据贝妻说,他从未参加过子女的18岁生日聚会。新一轮的贝卢斯科尼桃色新闻大曝光就此开场:6月4日,西班牙第一大报《国家报》刊登他在撒丁岛豪宅与裸女厮混的照片。6月17日,42岁应召女郎帕翠济亚·达达里奥声称她曾两度受雇陪宿贝氏。7月20日,《快报》周刊公布贝氏与达达里奥“激情夜”的对话录音……意大利《共和国报》对总理的监督《共和国报》是一份全国性日报,发行量超过60万份,还有10种地方版。它相对年轻——创刊于1976年1月。属于快报传媒集团,集团旗下还有一份新闻周刊《快报》(L‘espresso)、3家电台和一些地方报纸。毛若是意大利第二大报《共和国报》主编,大概也是最让贝卢斯科尼痛恨的意大利人。三个多月来,毛若甚至采取一种极为罕见的做法:天天在报上登出一篇“十问贝卢斯科尼”,逼迫右翼政府首脑兼意大利第三大富豪就一起绯闻说实话。曝光这些绯闻后,《共和国报》的发行量是在上升。贝卢斯科尼的反击贝卢斯科尼控制了意大利所有的电视台,包括三个私营频道和三个公共频道。这种情况在西方绝无仅有。全国电视台从来不提这些绯闻,只报道贝卢斯科尼的反驳。贝卢斯科尼在米兰有一家报社。但不少报纸和他关系密切。他还发表公开声明,要求商界不要在《共和国报》上登广告。他还指责《共和国报》是在搞“政治颠覆”。《共和国报》采取两种对策:谴责他的行为,同时对他提出诉讼,因为他这样做影响了其经营。贝卢斯科尼现象因为尽管丑闻迭出,“公民西尔维奥”(IlSilvioNazionale)仍然毫无争议地当选为意大利最受欢迎、最成功的政治家(尽管从2008年再次担任总理以后,他在民意测验中的支持率如今已首次跌到了50%的标志线以下)。就像其他具有很强天主教传统的拉丁或地中海国家一样,意大利社会在很久以前就学会了平静地接受生活的两重性:一方面极其看重教堂和家庭观念,而另一方面则毫不掩饰地拥有由情人和其他“可疑”关系构成的另外一种生活。贝卢斯科尼营造的电视文化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对子女最大的希望是让他们学习,取得大学学位,然后成为医生或者律师。20世纪70年代后———特别是八九十年代,贝卢斯科尼的三家私人电视台一直在宣传像美国肥皂剧《达拉斯》(Dallas)中那样虚假且幻想的一朝成名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的电视台就开始播放意大利杂耍,里面充斥着意大利喜剧男星、打手和被称为“伴舞女郎”的清凉装女孩。短短30年里,贝卢斯科尼的电视台成功地在意大利社会树立起了这种虚幻的成功模式。时至今日,许多意大利工薪阶层母亲的理想就是看到她们的女儿成为成功的“伴舞女郎”,然后再通过与刚从打手转行成为电视人的情人或者某个崭露头角的年轻足球明星调情,从而成功在八卦专栏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学毕业后成为医生或律师已经不再是成功的标志。FOX新闻种族歧视?2008年7月23日大批抗议者在FOX新闻频道外举行集会,谴责该电视台新闻报道有种族主义倾向,因为电视台的节目中有人评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布莱克-奥巴马(BarackObama)是恐怖分子集会的抗议者有150之多,他们拿着60万人签名的请愿书对Fox电视台(属默多克家族新闻集团旗下)的新闻内容表示抗议。。

“千万种声音鲜花般盛开”在美国,媒介批评的繁荣被视为民主社会的骄傲。《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曾用“千万种声音鲜花般盛开”来形容其兴旺,到2000年,仅网上与媒介批评有关的内容即多达74,000条(Boylan,2000),而报纸、广播、电视、期刊、书籍上媒介批评的内容更是不计其数。甚至在客厅、厨房、咖啡馆、足球场、出租汽车里也能听到人们对媒介的批评。可以说,媒介批评无所不在。美国的新闻界在向专业化迈进的历史进程中,也表达了对自治、自律的呼唤。伴随着新闻专业化的步伐,新闻业从20世纪初期开始尝试建立一系列自律机制,如各种新闻专业协会、新闻教育机构等等。但是,其他专业(如法律、医药)普遍采用的许可证制度在美国遭到了新闻界的强烈反对。20世纪下半叶,美国新闻业发展了一系列以媒介批评为基础的专业自律方式,如新闻评议会(newscouncil)、专业协会及其章程、内部督察员(ombudsman)和专业批评期刊等,其共同特点是“软监督”而非“硬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新闻业对自由与独立的要求。监督媒介的几种力量自我监督法律监督受众监督政府监督同行监督专家监督广告商的监督利益团体监督媒体对媒体的监督国外媒介批评机制研究一些国家,已经建立比较有效的媒介批评机制,通过制订法律、成立行业协会、建立评议和自律制度,以加强媒体的行业自我监督。法律约束

西方一些如瑞典、丹麦、葡萄牙、德国等国,已专门制订颁布了新闻法。许多未制订新闻法的国家,也通过专门法案和有关法律条文,对媒体从业者在新闻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近一二十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与媒体激烈对抗的时代已经过去,进入了法律规范、批评约束的时代。

媒介内部批评媒介内部的批评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自我批评,也是媒介内部自律的一种形态。更正与致歉揭丑就可抛却职业伦理?《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的“汉芯一号”造假案,引发了一场关于新闻职业伦理的争论。网友Bingo首先发现,该报记者拒绝了一个人要求保密的请求,并将他们网上的谈话内容,原原本本记录在公开见报的文章中。Bingo认为,即便揭露丑闻,记者也不应该因此而偏离既定的新闻伦理准则。在遵守诺言,替有保密要求的消息提供人保守秘密方面,有不少记者和媒体给我们做出了典范。如《纽约时报》记者迈伦·法伯就因为拒绝说出匿名人的名字,蹲了40天的大牢。相比之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是为了揭露丑闻,但是在遵守职业伦理上就显得不那么漂亮了。

美国的新闻公评人1967年3月,《华盛顿邮报》编辑本·巴格迪坎首先提出“有勇气”的报纸所有者应当任命一位代表公众利益的公评人。6月19日,《路易斯维尔信使报》首设新闻公评人,美国新闻公评人制度的传统就此确立。

媒体监察员20世纪60年代,美国媒体内部开始设专门的批评记者和编辑,通常由报社、电视台选聘经验丰富、年龄55岁左右的老新闻工作者担任,被称为“读者代表”或“媒体监察员”。主要任务有三:一对内定期评估内部同仁的工作表现,二对外受理读者的指责和意见,三是代表读者监督报纸运作程序,被看作是“监督者的监督者”。

目前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已有50多家媒体设立媒体监察员,譺訛但他们的工作方式各异:有的被雇佣一段时间,只签订非续聘的任职合同,以局外人身份批评报纸,以确保独立性,如《华盛顿邮报》及《西雅图时报》;有的则作为报社的员工长期受聘,在公众和编辑部之间起仲裁作用。有的监察员对编辑负责,有的对发行人负责;有的撰写专栏,公开读者意见,而大多数则默默无闻地工作于幕后。

美国的新闻督察员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任务是处理读者来信。197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00张报纸中,一半以上的报纸设有督察员,或其他类似的机构(参见Brown,1974)。但这一制度没有得到推广,美国共有1489份日报,只有37份加入了“新闻督察员组织”(OrganizationofNewsOmbudsmen)。媒体监察员可以说是新闻机构内部的良心,听取读者投诉是他们的主要工作。报纸每天公布他们的电话号码和邮件地址,他们收到投诉后,以备忘录、内部简报等方式将投诉传达给记者和编辑;同时,为报纸每周刊出的专栏供稿,讨论读者投诉和其他一些涉及报纸质量的问题。有时对本报提出批评,有时则针对读者的批评为本报申辩,还常常就时下较为重大的新闻学问题如客观性、隐私权等进行讨论。

确保公评人的独立性确保公评人独立性的方法有3种:1、聘用非本报编辑记者,减少人情关系对公评人独立性的影响;2、将公评人和记者编辑安排在不同地点办公,减少公评人遭受的压力;3、确定公评人仅向总编辑或发行人负责,其他人员不能干涉,以此削弱层级关系对公评人独立性的干扰。《华盛顿邮报》编辑弗维斯认为,公评人制度要发挥效果,必须减少依赖性,增强公众性:1、必须获得长期雇佣的保证;2、报社的记者与编辑必须对公评人所提出的批评进行答复;3、必须有自己远离报社的办公室;4、必须独立于读者和报社之间;5、必须有固定版面去刊载所批评的内容,编辑和记者无权删改并以任何借口不予刊登;6、公评人批评媒体的标准,不受报社政策的影响和任何人的干涉。局限:“没有一个老板愿意批评自己”据统计,美国现有日报1489份,却只有37位报纸公评人,绝大多数销量低于5万份的日报没有雇佣公评人。(1)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思索。另外,媒介内部的批评往往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批评与建设”的效果。正如人们常说的,“没有一个老板愿意批评自己”,所以批评往往会异化为“一种象征性仪式”,(2)即新闻业本身会对媒介批评进行操纵与控制。

行业自律的批评:新闻评议会新闻评议会是一种行业自律的批评与监督。1910年挪威成立的“报业仲裁委员会”和1916年瑞典成立的“报业荣誉法庭”是这一组织的滥觞。美国最早明确使用“新闻评议会”这一概念,但由于一些报业组织的抵制,全国性的新闻评议会到1973年才建立起来,前后经历了26年的漫长时间。

职责与构成这些组织是媒体及从业者按照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批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职业社团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媒体及从业者因新闻活动所引起的纠纷,处罚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其中有对新闻活动的评议、更正,对从业者违规行为申斥、处罚等。从人员构成上,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评议组织由新闻界与其他各界代表共同组成,也有仅为新闻界代表或仅有社会各界代表。美国全国性的新闻评议会组织NNC一直到1973年才建立起来,勉强支撑了11年后,1984年由于缺乏经济支持而不得不寿终正寝。现在运作良好的只有个别地方性的评议会,如明尼苏达州的新闻评议会。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新闻评议会仍然是一个异己的力量,最常见的反应是:“新闻评议会以为自己是什么,可以告诉我们怎么做?”其实,NNC的价值观和动机与新闻专业协会的规范并没有冲突,NNC的委员会及其决定也没有受到质疑。1975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还在一份报告中称赞NNC的评判委员选择恰当,其动机是为了促进媒介实践。美国最高法院的伯格(WarrenBurger)称赞NNC是一个独立、自愿的机构,关心媒介的公平问题,并为有关新闻媒介准确性的投诉提供了中立审查的途径。NNC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无法从新闻媒介募集50万美元的资金,以维持运作。对NNC的批评主要有:它没有明确的目标、审议速度太慢、活动缺乏公开性、以及内部管理等问题。但最主要的问题是新闻媒介拒绝承认由一个组织审查新闻编辑部的标准或实践的合法性。美国的新闻评议会专业协会及其章程1922年,全国性的“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mericanSocietyofNewspaperEditors,ASNE)成立,1923年召开了首届年会,到1992年时,各类新闻专业协会达到55个,但从业人员的参加比例不高。①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这些专业组织所能达到的自律效果更加有限。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简称PCC)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简称PCC)最初成立的原则,就是“对那些不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的品行尽一切可能进行批评,并建立一个与最高职业道德标准相符合的道德守则”。PCC主要负责处理公众对报纸和杂志内容的投诉,通过《行为规约》对报业进行监督。这个被称为“欧洲最严厉的传媒准则”的规约,一是提供一系列强硬的原则指导报业,二是为委员会提供一个基准体系,使之能够处理来自公众成员的投诉。PCC根据《行为规约》做出的裁决,到目前为止尚无一家报纸、杂志敢于抗拒。PCC的构成为了保证批评的独立性,在委员构成和资金提供方式上,都有严格规定。来自不同背景,与报刊出版业没有利益关系的公众委员占了多数,以确保PCC能够听到公众的批评之声。PCC的任何决策都必须在公众委员占多数的情况下才能做出,任何委员如果他自己的报纸与裁决有关,就不能参与讨论或决策。虽然PCC的经费来源于报刊行业,但PCC并不是直接向报刊行业要钱,而是通过一个独立的新闻标准财政委员会提供。

日本新闻协会

日本新闻协会制订了一套完整的规范,如《新闻道德纲领》、《报纸销售伦理纲领》、《广告伦理纲领》,约束媒体和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对其实行严格有效的批评、监督。新闻协会对违反职业规范的会员处罚非常严厉,凡违反规定的会员,均可提请常务理事会予以讨论。理事会认为情节较轻的,就请有关会员注意或给予警告,并以备忘录的形式递交各相关单位。对情节严重的会员单位,常务理事会有权做出开除会籍的严厉处分:一、被开除的会员,即成为日本全国银行的拒绝来往户;二、被开除的会员记者,不允许出席内阁总理及其他政府首脑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作为会员的媒体一旦被开除,不但在新闻界声誉扫地,还有倒闭破产的可能。所以,新闻协会的会员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在新闻报道、报纸发行、刊登广告等活动中,对有关规范能够严格遵守,自警自律。

韩国新闻伦理委员会韩国新闻伦理委员会成立于1961年9月,职责为审议报纸和通讯社稿件、广告。如有问题分别提出“注意”、“非公开警告”、“公开警告”,刊登在韩国言论研究院编印、韩国唯一的新闻界刊物《新闻与广播》“审议”专栏上,公布仲裁结果,并出版《审议决定》年鉴。波兰记协的“最高记者法庭”,而波兰新闻记者协会甚至设立了“最高记者法庭”,专门审理与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有关的诉讼,主审的法庭成员由全波兰新闻工作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该法庭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从业者的处罚有:警告、申斥、剥夺会员权利(3个月至2年)、直至开除会籍。行业监督的局限但很多国家的新闻评议会由于其独立地位得不到认可,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工作职权不够明确,执行裁决不具权威性,加之新闻界一些媒体和个人出于自身私利不愿揭短,采取不配合态度,有的甚至持反对立场,公开或暗中进行抵制,因而活动开展起来困难重在德国,不少人认为评议会缺乏权威性,把它称为“没有牙齿的老虎”。当各报发表报道时,根本不理睬评议会的意见和可能作出的裁决。而且,并非所有主要报纸都自愿加入这种机制接受批评。有几家报纸自行其是或对评议会的裁决各取所需,同意发表裁决就发表,不同意就不发表。全德最重要的日报《法兰克福汇报》,1993年曾公开拒绝发表新闻评议会对其作出的批评裁决。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当评议会发布最强硬的批评方式《公开谴责书》时,授权德意志新闻社播发,有关报纸从道义上有发表的责任与义务,但几乎没有什么报纸采用。(3)此外,公众和新闻界都缺乏讨论评议会工作成效的热情。

通过新闻协会和媒体内部机构对报道进行两级评议,是日本新闻业评议和自律的显著特点。新闻协会下设立审查室,每天对其成员和非成员单位报纸版面、内容进行审查。如有发现违反法规和新闻道德纲领的问题,立即报告编委会和理事会,视情节轻重,向该报社提出警告、劝告,甚至采取退会等措施,有时还将审查结果在协会报纸上予以公布。广播电视台则在内部设审议委员会,负责节目内容的审查。对非会员单位的广播电视机构,则设立广告节目审方机构。

日本国内的主要通讯社、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报纸内部,都设有监察室、新闻检查委员会或类似的职能机构,以加强媒体的自我监督。协会会员在采访、报道、评论、发行、广告等新闻活动中,都要接受本单位和新闻协会两级机构的版面审议。

行业协会评议与内部评阅结合在瑞典,广播电视媒体由国家设立的广播委员会负责监督,印刷媒体的批评监督则由内部设立的监督机构进行。印刷媒体自我监督体系主要由两个机构组成:一是新闻出版理事会,二是新闻出版督察专员公署。在涉及普通公民的侵犯隐私权案件时,他们对媒体要求非常严格;相反对于涉及公共人士如政客、高级政府官员等,侵犯隐私权的标准掌握得就比较宽松。新闻学评论期刊美国的专业批评性期刊大量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是激情年代的产物,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评论,因不满于主流新闻媒介关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社会动乱的报道,而开辟自己的批评阵地。但激情来得快,消退得也快。因为许多新闻评论迅速出现,迅速消亡,没法统计确切的数据。目前较有影响的全国性期刊主要是《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ColumbiajournalismReview,CJR)、《美国新闻学评论》(AmericanJournalismReview)等。虽然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期刊阅读率较高,但影响却不明显,③再加上这些期刊中存在大量非批评性内容,④使得它们作为专业自律形式的作用十分有限。加强新闻自律教育

重视和加强培养新闻从业者和新闻院校学生的职业规范,让他们依据内在信念和价值观,或者说是内化在自身中的一套行为规范。主动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也是从事媒介批评不可缺少的环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一半大学新闻或传播专业设置了此类课程。日本新闻协会编辑出版了《日本新闻法典》,以加强新闻业自律的宣传和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公众批判性地欣赏、使用大众传媒。培养人们对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末,掀起了“视觉素养运动”,70年代以来,建立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人士与团体越来越多。如今,在许多州,也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大纲中。主要机构:教育部门、NGO、公益机构和基金会。如“媒体与家庭国家研究所”,致力于同父母、监护人、组织和公司一起为实现美国的家庭更好地消费媒体而努力。公众的独立批评——传媒监测组织,边缘化的声音?这种公众的媒介批评机构在国外已有很多先例,从形式来看更类似于一种受众权益保护组织。如美国媒介批评组织的AIM(媒介准确性组织)和FAIR,加拿大的Media

Watch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美国的FAIR:“报道公正与准确协会”

总部位于纽约的美国全国性媒介监督组织FAIR成立于1986年,主要工作是针对媒介偏见和媒体的内部审查提出批评,维护言论的多元性,避免公共利益和少数人声音的边缘化。详细观察媒介的运作,看其是否边缘化了公共利益、弱势群体、少数族群及持议异者的声音。每两月出版一份杂志《号外!》,每周播出一次广播节目CounterSpin“字里行间”(BetweentheLines)CitizensforIndependentPublicBroadcastingPeopleforBetterTVCenterForMediaandValuesEnvironmentalMediaAssociationFocusontheFamilyNationalCoalitionAgainstPornographyNationalCoalitiononTelevisionViolenceNationalCouniclforFamiliesandTelevisionParentsMusicResourceCenterTheCenterforDigitalDemocracyMediaAccessProjectRockyMountainMediaWatch中国媒介批评机构:“中国社会主义媒介批评实践,其主流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的。”其具体运行体制有:“⒈由党委宣传部门、政府主管新闻事业的各职能部门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阅评制度”;“⒉由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建立的对媒介的管理制度”;“⒊新闻媒介内部建立的批评监督机制”;“⒋来自社会的自发的,或有组织的批评监督”①。监督媒介的几种力量自我监督法律监督受众监督政府监督同行监督专家监督广告商的监督利益团体监督媒体对媒体的监督中国的新闻阅评中国的新闻阅评,是由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宣传部负责实施的。目前主要在中央、省、地市三级开展。1994年,中宣部成立新闻阅评小组,最初出刊为《新闻舆论动向》,后改为《新闻阅评》。1996年8月,中宣部在烟台市召开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宏观调控会议,要求各地仿效中宣部的作法,建立新闻协调和新闻阅评制度,以利于进一步全面、及时、有效地加强新闻舆论的宏观管理。新闻阅评制度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全面、及时、有效地加强新闻舆论宏观管理工作,自然地,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就成为了阅评工作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会酿成严重的政治错误,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阅评工作将导向正确与否作为主要阅评任务,阅评意见给新闻单位的把关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②”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注重舆论导向,并不是简化为政治标准。舆论导向既包括政治导向,也包括其他导向,如生活导向、消费导向、文化导向等等。雷跃捷教授在《媒介批评》一书将媒介批评的标准概括为“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四个方面湖南省委宣传部正式建立省级新闻阅评制度1997年1月,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正式建立省级新闻阅评制度,邀请了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新闻出版部门和高校部分专家学者共10余人成立了新闻阅评小组。新闻阅评工作具体由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负责,定期出版内部工作简报《新闻阅评简报》。其阅读面为省委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省委宣传部领导及相关处室、地市州宣传部、省会主要新闻媒体负责人。

行业机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者协会)新华社社长田聪明为中国记协主席。2008年9月20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一起死亡矿工1人的责任事故。事故发生后,两天内共有23家“媒体”的28人以记者名义前往该矿,领取矿方以各种名义发放的“封口费”。该事件经部分媒体曝光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山西省新闻出版局高度重视,先后两次派出调查人员进行调查。经初步核查,领取“封口费”人员中,持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的有2人,其余多数则是假冒新闻单位的社会人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负责人就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事故中记者领取“封口费”事件发表声明,表示对发放“封口费”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对领取“封口费”的新闻界害群之马应予严肃处理;对假冒记者之名进行敲诈勒索的社会人员应予严厉打击;对新闻工作者正当的采访权益应予以坚决维护。第二章任务第四条组织和推动新闻工作者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新闻工作的水平。第五条会同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进行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新闻理论研究、业务交流等活动,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第六条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新闻报道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第七条建立和完善新闻奖励机制,开展新闻评奖活动,促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播音员和名主持人,培养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评选和表彰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先进集体。第八条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反映新闻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第九条推进新闻行业自律,规范新闻从业行为。推动新闻工作者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新闻职业精神,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督促新闻工作者遵纪守法,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倡导廉洁自律,纠正不正之风。第十条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加强同基层新闻单位特别是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的联系与交流,推动基层新闻工作的开展。第十一条关心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身心健康。关心离休、退休的老新闻工作者,引导和协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有益的社会活动。第十二条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新闻行业信息,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服务,为新闻界和社会各界提供行业信息服务。第十三条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加强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新闻团体、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做好港澳台记者采访的接待、管理和服务工作。增进同海外华侨华人新闻团体、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之间的友谊、交流与合作。第十四条贯彻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发挥记协的独特作用。广泛发展同国际、区域性新闻团体和各国新闻界之间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与合作;加强同常驻我国的外国记者的联系,帮助他们开展正常业务工作。第十五条兴办新闻出版等事业,开展有关的咨询服务和经营活动。

第三章会员第十六条本会实行团体会员制。全国性新闻媒体,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工作者协会,全国性新闻团体,主要新闻教育、研究机构,承认本会章程并交纳会费,可成为本会团体会员。第十七条凡申请加入本会者,须经本会书记处审核批准。团体会员自愿退会时,须书面报告本会。严重违法或不履行会员义务的团体会员,经书记处审核并报主席会议批准,取消其会员资格。第十八条本会会员有下列权利与义务:(一)推举本会理事;(二)参加本会组织的活动;(三)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接受本会委托的任务;(四)对本会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实行监督;(五)按时交纳会费。

第四章组织第十九条本会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理事会。全国理事会的职权是:(一)决定本会工作方针和任务;(二)听取并审议常务理事会的工作报告;(三)制定或修改本会章程;(四)选举常务理事会。理事会由理事和特邀理事组成,每届任期五年。理事和特邀理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全国理事会届中开会一次,由常务理事会召集。第二十条常务理事会在全国理事会闭会期间负责执行全国理事会决议。常务理事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第二十一条常务理事会选举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任命书记若干人组成书记处。书记处主持本会日常工作,重大问题提交主席会议或常务理事会决定。常务理事会根据需要决定并推举名誉主席。第二十二条主席、副主席缺额时,由常务理事会选举增补。常务理事调离原单位或因故缺额,需要更换或增补时,由原会员单位举荐,经主席会议同意,全国理事会授权常务理事会确认,该会员单位原常务理事的职务自行卸任。理事调离推举单位或因故缺额时,由推举单位推举适当人选继任理事,该会员单位原理事的职务自行卸任。第五章地方记协和专业记协第二十三条地方记协是当地党委领导的地方性人民团体。地方记协按自己的章程,根据本地情况开展工作。全国性专业记协是中央主管部门领导的专业性人民团体。专业记协按自己的章程,根据本行业的情况开展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记协和全国性专业记协是本会的团体会员,本会同其进行工作联系。对由本会主管的社团组织,本会依据民政部有关规定,实施各项管理。第六章经费第二十四条本会经费来源:(一)会费收入;(二)国家资助;(三)本会兴办的事业、企业收入;(四)海内外捐赠和其他收入。第七章附则第二十五条本章程解释权属常务理事会。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章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2006年10月25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闻界的全国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同新闻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第二条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国各族新闻工作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新闻工作改进创新,开展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国际间的新闻交流与合作,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第三条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依照本章程和自身特点开展工作,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内部机构新闻伦理委员会·少年邓森山之死:血腥网瘾训练营

·中青报“网瘾集中营”:那里是变相监狱·南都少年邓森山的“死亡训练”:教官杀人了

·人物周刊电击威慑造就“精品”孩子

·央视网瘾戒治中心调查:治疗方法只是电击

·人民网网瘾戒治调查:孩子都是“小白鼠”8月6日,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冲凉房,一位学生还在等待父母《南都周刊》:少年邓森山之死:血腥网瘾训练营的暴利《南都周末》:“网瘾”治疗:门派并起,裸奔五年新华网/人民日报:网瘾少年13小时殒命续死前身上多处受伤(用生前照片)《南方都市报》:网瘾少年进“训练营”13小时后死亡多处伤痕(用死者照片)少女QQ聊天记录曝秘密显示曾遭老师强暴

2009年08月30重庆商报

永川一名15岁少女扔下一封信后离家出走,父亲在查看其QQ聊天记录时大吃一惊:女儿和老师的对话“暗语”显示,她曾遭老师强暴。图1:母亲拿着童小萌照片伤心欲绝图2:8月27日,永川区,童小萌就读的学校校门《重庆商报》首席记者钟志兵摄2007年4月1日,云南丽江古城发生一名导游挥刀砍伤20人的恶性事件。云南《生活新报》在次日对此作了简短报道,刊登在A10版上。同时,在头版以大半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示意图片,并配以大字通栏标题。暴力犯罪新闻对于暴力犯罪新闻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叙述案情要避免‘黄’、‘暴’情节,不得过细描写或渲染作案手段,不得渲染凶杀场面和涉及色情内容的案件的过程细节。”“这类东西唤起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反社会的。……恐怖可以带来令人愉快的轰动效应,但它也向越来越多的记者证明,这种轰动无益于社会管理。”

应用电脑技术合成或模拟图片,以“真实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大体有以下操作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二、避免误导原则。三、必要性原则。大多职业规则都不主张使用模拟再现的手段表现新闻事件。比如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伦理规范》提出:“避免使用真实再现或表演新闻事件的手段。如果真实再现对报道确有必要,也需加以说明”。台湾报纸刊登鳄鱼伤人的血腥照片岛内12号出版的报纸上,头版新闻几乎都是鳄鱼咬断兽医手臂的内容,同时还刊登了没有经过任何技术处理的特写照片,血腥的画面令读者很反感。2006年4月11日《南方都市报》2006年4月11日《南方都市报》的头版头条是一则外省灾难性的图片新闻,这张彩色照片约占了半个版面,照片给出的是一个特写镜头:报纸内页的文字报道也配了一张新闻照片《身体恐怖:新闻摄影、灾难与战争》“身体恐怖”(bodyhorror)这一表述本是英国学者约翰·泰勒的一本书的标题,其完整的书名是《身体恐怖:新闻摄影、灾难与战争》。在《身体恐怖:新闻摄影、灾难与战争》中,约翰·泰勒别出心裁地研究了新闻照片里的一种特殊的令人感到害怕的身体。这种身体常被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例如,一个血淋淋的身体,一具腐烂的尸体,一具吊死的尸体,一只肢解的脚,等等。泰勒把新闻照片这样来表现身体的方式看作是一种恐怖形式,即“身体恐怖”。在西方的新闻报道实践中,新闻照片如何表现“身体恐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米歇尔·亨宁指出:“摄影是把个体建构为社会对象的一种方式……照片通过其表现人体的方式而为人体建构出不同的意义。”①毫无疑问,新闻照片里那些流血的身体、腐烂的身体和肢解的身体,也同样被新闻摄影者和新闻媒体建构成了某种“社会对象”。而且,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建构:被纪实地拍摄成照片,公开地展示给成千上万的读者。换句话说,新闻照片里的“身体恐怖”本质上具备了一种“公共观看”的性质。美联社首破禁忌发布驻阿美兵垂死照

美联社2009年9月4日首次发布一张驻阿富汗美兵垂死战场的照片。照片上显示,一名年轻的美军士兵被火箭弹击中后垂死挣扎的惨状。目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坚持向阿增兵的政策正引起民主党内讧,这张照片可能使国内反战情绪再度高涨。21岁的海军陆战队员伯纳德,上月中旬在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省的战斗中被塔利班武装分子的火箭弹击中。由于医治无效,他最后还是死在战地医院的手术台上。“有责任公开战争真相”

几大国际新闻社以往很少发布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阵亡照片,原因之一是记者很少有机会目睹美军阵亡,另一个原因是美国政府和新闻界都有禁忌,禁止发布士兵伤亡的照片。美联社发言人就此次发放美军阵亡照片表示,他们感到新闻界有责任公开战争真相。美联社在发布照片前曾联系伯纳德父亲约翰。最初约翰强烈反对,但他在2日主动致电美联社改变初衷,表示家人相信这张照片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该照片可能使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奥巴马出任总统后坚持对阿富汗增兵,已经引起民主党不满。美国资深政治记者贝克上月警告,阿富汗战争可能演变成“奥巴马的越战”。哥伦比亚电视台2日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41%的民众要求奥巴马从阿富汗撤军,只有25%的民众支持对阿增兵。(晓诗)依照上面谈到的这几条来对照《南都》的头版新闻照片,那它就是一个负面的典型:不但放置在头版,而且是彩色照片,还是特写镜头。与此同时,上面讲到的第一条——“所拍摄的对象是什么人”,在《南都》的头版照片里,同样也存在着一个微妙的“他者心理”的问题。除此之外,这张照片在上面讲到的第五条——“身体的可辨识性”方面,也甚犯忌。本来,由一双脚,是很难认出到底是谁被压在废墟下面的,但是《南都》这张照片的文字说明却偏偏明确地提到了这名死者的“妻子”(内页的文字报道称她为“郑女士”),也就是说,这具尸体已经获得了某种“辨认性”。这种拙劣的新闻处理方式若是在英美等国的新闻界,不但会遭到读者的批评,还会遭到媒体同行的严厉批评。因为,它缺乏对于死者和与死者亲近的生者的基本尊重。

在两张灾难新闻照片中,《南都》的头版为什么会采用“脚”的特写这一张,而不是采用“破损楼房”那一张呢?也许编辑会说,因为脚的特写从“摄影效果”的角度来看,比破损楼房那张好得多:它更清晰,更富视觉冲击力。这些的确都是事实。但是,编辑们在选择灾难新闻照片时,其眼界应该不会狭窄到只是以新闻照片的“技术效果”作为唯一的标准吧。他们难道不会对照片发表之后所可能造成的“社会效果”有所考虑吗?依我看,编辑其实是非常看重照片发表之后的效果的,只不过,他们所考虑的主要是一种私利,这就是,采用外露而直接表现“身体恐怖”的照片,启动一种强烈的“报摊上的惊耸效应”,来刺激更多读者的购买,达到增加报纸销量之目的。在《南都》头版这幅新闻照片的背后,有一只无形的“市场之手”在起着推动作用。

“视觉暴力”再从传播效果方面来看,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