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教案全套 韩春华 项目1-1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干预技术_第1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教案全套 韩春华 项目1-1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干预技术_第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教案全套 韩春华 项目1-1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干预技术_第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教案全套 韩春华 项目1-1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干预技术_第4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教案全套 韩春华 项目1-1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干预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电子教案项目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题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授课日期授课类型理论课课时章节介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项目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特点、地位及发展历程。能够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具体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关系。3.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理念,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领悟、操作相结合。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备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讲授新知任务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本书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定义为:以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其社会情感、培养其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点(一)随机性和渗透性1.随机性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是在游戏中、生活中无意识地随时、随处进行的,带有明显的随机性和无意性。2.渗透性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二)实践性和练习性1.实践性生活实践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源泉,社会学习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2.练习性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离不开在生活中的参与性的反复练习。(三)生活性和适宜性1.生活性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学前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学前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其生活经验的内容,这是基于学习的经验提出的。2.适宜性幼儿园还应根据社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学前儿童发展且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内容,这是基于学习的发展水平提出的。(四)长期性和一贯性1.长期性 学前儿童良好的个性、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长期过程,这就决定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2.一贯性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教师和家长应该连续不断地施加正面的影响,长期观察和引导,促使学前儿童不断社会化。(五)反复性和强化性1.反复性 教育者在设计、安排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到适当的重复。2.强化性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通过言语、动作或表情等方式,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增强、巩固良好行为,削弱、消除不良行为,以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地位(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1.健康教育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和途径。(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2.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实施和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1.科学教育有助于学前儿童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从而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和开展。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1.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2.艺术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表达方式和途径。任务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一)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1.在幼儿园,通过教师开展的各种有目的性的活动,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学前儿童逐渐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尊重别人,克服自私、任性的缺点,学会合作、谦让、分享等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2.在幼儿园,通过同伴和教师的评价,学前儿童初步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帮助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促进其良好个性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帮助学前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控制自己1.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自觉地选择目标,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的过程。2.在幼儿园,教师通过有目的性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学前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基本的人际关系准则,初步具有独立化解同伴间矛盾冲突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三)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帮助学前儿童提高交往技能通过幼儿园社会教育,学前儿童初步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掌握基本的生活和交往技能,学会以积极的方式生活、学习,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四)促进学前儿童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活动是提高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面对和解决纠纷,学前儿童逐渐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提高自己的自主性和社会应变能力。二、促进社会的发展(一)培养社会合格公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养社会合格公民,是社会教育的核心任务。社会合格公民的培养应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开始。(二)传扬社会优秀文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以人类社会的积极价值为引导,选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来滋养学前儿童的心灵,在促进学前儿童积极社会化的同时,也起到了传扬优秀文化的作用。任务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影响因素一、先天遗传因素——气质(一)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1.易抚养型的学前儿童喜欢探究新事物,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成人的反应感受较强。2.难抚养型的学前儿童对新生活很难适应,面对新事物、新环境容易退缩。3.行动缓慢的学前儿童比较温和,但适应新环境比较慢。4.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学前儿童对社会知识、社会规则等认识的速度快,但他们的自制力较差,执行规则时不能持久。5.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学前儿童认识速度较慢,但执行规则的效果较高。(二)气质对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影响1.易抚养型学前儿童的气质特点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2.难抚养型学前儿童的气质特点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二、后天环境因素(一)家庭环境1.家庭物质条件的影响家庭物质条件是满足学前儿童生存的基本条件,家庭物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2.亲子关系的影响父母和学前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是学前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前儿童对社会的认知,影响学前儿童将来的各种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1)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学前儿童的关爱显得尤其重要。(2)在亲子关系中,母亲是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3)在亲子关系中,父亲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3.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1.民主型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把学前儿童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学前儿童表达、表现自己,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交往机会。2.专制型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不允许学前儿童违背大人的意志,不能容忍学前儿童有自己的想法,给予学前儿童的温暖、同情较少。3.溺爱型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学前儿童百依百顺、宠爱娇惯、过度保护。4.忽视型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学前儿童不关心、不热情,忽视学前儿童的需求,与学前儿童缺乏沟通和交流。(二)幼儿园环境1.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影响幼儿园园舍、活动室、儿童活动材料等构成了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这些物质的选择、安排和放置等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2.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影响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气氛等.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学前儿童与学前儿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三)社区环境 社区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1.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2.促进同伴关系与友谊的发展。3.促进自我意识、自尊、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4.学前儿童所在的社区人员素质、社区配套设施、教育机能、教育资源以及城乡教育意识和教育条件的不同,都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影响。任务四国内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儿童社会教育(一)“外象内感”的胎儿教育受“正本慎始”思想的影响,古人认为修身养性的教育要从母亲怀胎开始,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部、外部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状态对胎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即外象内感。(二)爱教结合的家庭教育1.从家庭的社会教育方式上看,“身教”与“言教”并重,尤其重视“身教”的作用。2.从家庭的社会教育内容上看,主要以道德教育为主,兼有社会常识和生活能力教育。(三)“蒙以养正”的童蒙教育童蒙教育重视“蒙以养正”,是为将来受系统、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打基础的教育。童蒙教育中的社会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蒙养教材中。二、近代儿童社会教育随着社会的变革,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儿童教育在制度、形式和方法上开始模仿西方国家的做法,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所拓展,但儿童社会教育仍以修身教育、修性涵养为主。三、现代儿童社会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批判传统封建教育和介绍西方教育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点的热潮,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也开始走向科学化。我国涌现出一批有识之士,他们对国外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不再是简单的抄袭和模仿,而是通过自身探索和改革,创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成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也较从前更加丰富。四、当代儿童社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儿童社会教育经历了从认识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到儿童德育,再到相对独立的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电子教案项目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课题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授课日期授课类型理论课课时章节介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项目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原则。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体系。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和制定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目标。树立以儿童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和儿童观。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领悟、操作相结合。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备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讲授新知任务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和原则(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需要(1)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①安排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顺序和次第。②注意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全面性。③考虑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个体差异性。(2)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学前儿童接受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健康、幸福地生活。学前儿童健康的生活,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2.社会现实与社会发展的需要(1)学前儿童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社会中,他们要学会积极应对现实社会生活。学前儿童面对的现实社会生活主要包括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和社区生活。(2)学前儿童要适应社会生活,其中适应社会的需要至关重要。(3)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还要考虑社会发展趋势。3.我国教育方针和学前教育政策(1)国家教育方针的三个特点①教育内容和目的重视人的全面发展。②教育途径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③教育宗旨重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我国先后出台的一系列学前儿童教育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和细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在制定和落实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其要求,达到真正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目的。(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原则1.方向性原则与基础性原则(1)方向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一定的思想与价值取向。(2)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2.层次性原则与整体性原则(1)层次性原则是指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与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要有层次性,在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层次差异,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2)整体性原则是指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型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型整合包括学前儿童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要相互联系、相互支持。3.科学性原则与动态性原则(1)科学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当是符合学前儿童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体系。(2)动态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与分析(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具体化包含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具体化。1.横向的具体化,是将社会教育总目标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它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2.纵向的具体化,是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划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它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阶段性与连贯性。(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阶段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阶段目标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具体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总目标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三)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1.主题教学目标要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主题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表现为主题所包含的各教学单元内部、各个教学活动之间应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连续性的完整系统,从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等多方面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2.课时教学目标要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1)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①从内容上看,可以是指向社会性认知的、社会性情感的,或者是社会性行为的。②从形式上看,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从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表述形式中选用。(2)目标的表述有三种基本方式①结果性目标,即明确陈述学前儿童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②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幼儿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③表现性目标,即安排学前儿童各种各样的个性化发展机会,明确其发展程度,主要用于各种“制作”领域。任务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依据(一)教育内容的目标达成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要依据目标而定,教育内容要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即教育内容要有目标达成性。(二)教育内容的适宜性我们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时要注意,既要考虑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使教育内容容易被学前儿童所学习和掌握,又要考虑所选内容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和个体经验,使他们乐于学习和掌握。(三)教育内容的现实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不仅应该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和适应当前的社会生活,还要为其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做积极的准备。(四)教育内容的全面性1.从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心理要素结构出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应当全面涵盖其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培养。2.从学前儿童社会生活构成的角度出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要全面包括自我意识教育、社会交往教育、社会环境教育、社会规范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的内容。(五)教育内容的发展性1.教育内容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更新。2.教育内容要符合学前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发展变化,即要与学前儿童的需要、兴趣、经验、能力的发展变化相匹配。(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不仅应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准确性上,还应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合理性上。也就是说,所选择的教育内容既要准确无误,又要适合培养学前儿童社会性心理品质和社会性行为。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体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不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进行具体详细的规定,而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体内容进行纲领性表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性结构的分析,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总体内容表述做进一步的分类与扩展,使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模块化和细致化,以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易于其理解和把握。(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促使学前儿童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它包括自我认知教育、自我体验教育和自我调控教育。2.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旨在激发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意愿,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主要包括亲子交往教育、师幼交往教育和同伴交往教育。3.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是指通过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及学前儿童与周围社会环境中不同人和物的接触,使学前儿童获得对社会环境的基本认识,体验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进而能够与社会环境进行良性互动的教育,具体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家乡与祖国环境等方面的环境教育。4.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是促进学前儿童认识社会规范内容、体验社会规范价值,并形成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与习惯的教育,主要包括生活规范教育、活动规范教育、谨慎规范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5.学前儿童社会文化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文化教育是指通过让学前儿童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价值观念等,初步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并让学前儿童以客观、开放、包容的态度认识外来文化,形成初步的文化认知感与判断力的教育。主要包括认识和体验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电子教案项目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课题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授课日期授课类型理论课课时章节介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项目目标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能够运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及方法分析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否恰当,并能用合适的途径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树立科学的方法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有正确认识。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领悟、操作相结合。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备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讲授新知任务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一、正面性教育原则(一)树立正面的榜样1.家长和教师要成为学前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正面的榜样。2.教育者要为学前儿童选择正面的同伴榜样和象征性榜样。(二)选取积极的教育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为学前儿童选择积极、健康的教育内容。学前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教育者应以呈现正面的教育案例为主,让学前儿童直接学习正确的观点和行为方式。当学前儿童产生错误的认识或行为时,应当用正面积极的内容引导他们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三)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学前儿童提出的教育要求应具有建设性,而且应该是学前儿童能够达成的。(四)以鼓励表扬为主来自成人的积极评价,尤其是父母或教师的积极评价,对学前儿童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非常重要。二、综合性教育原则1.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完整全面性,即从心理结构上看要综合培养学前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从涵盖范围上看要全面覆盖自我意识教育、社会交往教育、社会环境教育、社会规范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2.教师要依据教育目标、内容和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综合选用多种教育方法,以达到全面培养学前儿童社会性的目的。三、渗透性教育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遵循学前儿童社会性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能完全依靠专门性社会教育中的培养和训练,必须重视生活中广泛的渗透教育。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渗透到幼儿园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渗透到幼儿园区域活动或游戏活动中。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渗透到幼儿园日常生活中。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渗透到幼儿园以外的生活教育中。四、实践性教育原则1.多为学前儿童提供他们能够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机会。2.教会学前儿童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知识和技能。3.包容学前儿童在实践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五、一致性教育原则一致性教育原则是指教育影响要保持一致,既包括教育者自身教育影响要连贯一致,也包括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同一致。1.幼儿园内部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家庭教育内部影响的一致性。2.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三者要协同一致。任务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一、以发展认知为主的方法(一)讲述法讲述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述事物的特征,解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解释事物间的关系,以帮助学前儿童认识某一事物、方法、道理和规则等的教育方法。(二)谈话法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前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以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前儿童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形式获得知识经验的教育方法。(三)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围绕某个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进而获取知识的教育方法。(四)参观法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获得与一定社会场景有关知识的教育方法。(五)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前儿童观察教师所出示的实物、图片、视频资料或其他直观教具,获得相应社会性认知和情感体验的教育方法。二、以培养行为为主的方法(一)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前儿童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形成一定的社会实践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和规范,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其将外在要求和规范转化为自己行为技能的教育方法。(三)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教师用他人良好的思想、行为等去影响和教育学前儿童,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心理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教育方法。(四)行为强化法行为强化法是指教育者运用强化原理和手段培养学前儿童的积极社会行为的教育方法。采用行为强化法包括两种主要方式,即正强化和负强化。1.正强化是指当学前儿童表现出积极社会行为之后或在社会行为方面有进步时,给予其表扬或奖励,从而提高学前儿童采取积极社会行为的概率。2.负强化是指当学前儿童表现出积极社会行为之后,减少或撤销学前儿童厌恶的刺激物,从而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社会行为。三、以陶冶情感为主的方法(一)陶冶法陶冶法是指教育者通过创设积极的生活环境和氛围,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二)移情训练法移情训练法是指教师通过故事、情境和游戏等方式,让学前儿童理解、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够主动、习惯性地理解和分享。(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师创设某种社会生活模拟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情境中相应的社会角色,感知社会角色及其处境,体验角色的情感,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教育方法。任务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一、幼儿园社会领域专门的教育活动及其指导(一)幼儿园社会领域专门的教育活动及其特征1.幼儿园社会领域专门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园为实现一定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围绕某个社会教育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2.幼儿园社会领域专门的教育活动的特征(1)目的性,是教育者专门为促进学前儿童社会化而有意识地安排的。(2)计划性,是教育者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层次、有次序地开展的,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安排科学化、合理化的保障和体现。(3)组织性,活动的开展在时间、空间和人员的组织与安排上力求恰当合理,从而能高效利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的。(二)幼儿园社会领域专门的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1.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及要求(1)主题教学活动是围绕某个社会性发展目标,设计、生成一组与该目标相关的系列活动,促使学前儿童多方面感知、体验有关的现象、事件与问题,帮助学前儿童积累丰富的社会性认知、发展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2)主题教学活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①确立活动主题。②设计活动目标。③选择活动内容。④确定活动方式。2.课时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指导(1)课时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即编写教案。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活动名称与适用班、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五个部分。(2)课时教学活动的实施①活动开始部分,要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引出课题。②活动展开部分,既要围绕活动目标,遵循学前儿童主体性原则,依据活动设计方案中的环节和步骤展开教学,又要随时注意学前儿童的反馈,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③活动结束部分,要尊重学前儿童的感受,逐步引导学前儿童参与总结,使学前儿童成为总结活动的主体。二、渗透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及其指导(一)游戏与区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及其指导1.游戏是学前儿童喜爱的、自愿的、主动的活动。游戏不仅能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也能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规则意识、节约资源意识等方面的发展。2.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联系两者都是学前儿童自主、自愿参与的,而且很多游戏活动可以在一定区域中开展。3.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区别(1)游戏活动是从学前儿童活动角度,相对于学前儿童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提出的。(2)区域活动是从幼儿园活动区域角度,相对于教学区和生活区提出的。(二)其他领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及其指导1.在其他领域教育活动内容中挖掘所蕴含的社会教育价值。2.在其他领域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注意社会性品质的培养。3.要抓住不同教育组织形式中蕴含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契机。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即集体教育、小组教育和个别教育。(三)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教育及其指导 1.利用日常生活各环节开展的渗透教育,可以将其视为常规性的、可计划性的渗透教育。2.利用日常生活中突发事件进行的随机性的渗透教育,它是无法计划的,但教育者可以根据经验事先做好应对准备。3.利用幼儿园生活环境,对学前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四)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共育及其指导1.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1)与家长沟通,取得信任。(2)交流教育思想与观念,尽量达成一致。(3)拓宽家园合作的方式,共同教育。2.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共育(1)幼儿园要积极挖掘社区教育资源。(2)幼儿园要尽力为社区提供服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电子教案项目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课题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授课日期授课类型理论课课时章节介绍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项目目标理解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含义与意义。掌握各年龄段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能够依据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教育活动的组织要点,设计、实施相关活动。科学把握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领悟、操作相结合。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备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讲授新知任务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自我意识是指自己作为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知。1.生理的我。生理的我能了解自己的外形特征、身体状况和性别等。2.心理的我。心理的我能认知并体验到自己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即认识到自己的意愿。3.社会的我。社会的我能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即别人眼中的自己。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一)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在学前期主要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二)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情感方面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自尊与自信、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三)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的意志成分。自我调控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控制与调节,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三、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之前)大多数学者认为1岁之前的学前儿童没有自我,无法区分自己与周围事物,对自己的身体部位认识不清,甚至不知道手、脚属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喜欢咬自己的手、脚,喜欢抓耳朵。2.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学前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人称代词“我”和物主名词“我的”,是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即从把自己看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看作主体来认知。3.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当学前儿童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后,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1.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特征(1)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个体意识的发展状况,是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的前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①具有渐成性。②呈现出具体性。③认知维度简单。(2)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学前儿童把自己当作认知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的关系后,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己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学前儿童自我评价有以下特点。①从成人评价到独立自主的评价。②从对局部、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细致的评价。③从外部的具体行为评价渐渐过渡到内在品质的评价。2.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特征学前儿童的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我情感的意识从低级到高级发展。(1)学前儿童的自我体验发展较晚。(2)学前儿童自我意识中各个因素的发生和发展不同步,自我体验表现出易变性、暗示性。3.学前儿童自我调控的发展特征自我调控是学前儿童的自我意志方面的表现,主要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对于学前儿童自我调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自我控制是指在缺乏外在监督时,个体在坚持性和自制力等方面能力的体现。自我控制的发展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可分为前道德、遵从、认同和内化四个阶段。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趋势如下。(1)开始从受他人的控制发展到自己的控制。(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策略。(3)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四、自我意识的意义(一)自我意识教育的社会意义1.促进社会道德的形成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社会意识的形态,同时个体的自我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健康、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促进社会道德形成的催化剂。2.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个体进行自我意识教育不仅是社会稳定和谐的保障,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二)自我意识教育的个体意义1.促进学前儿童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学前儿童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进行训练,可帮助学前儿童建构更丰富的元认知策略,使他们对现有认知过程进行完善,从而提升其认识水平。2.丰富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自我意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前儿童体验自信、自尊、成功感、满足感和羞耻感等,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前儿童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3.保障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康、积极的自我意识,对学前儿童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在面临事件时进行自我调控,通过调节使其身心平衡发展。4.促进学前儿童意志能力的发展加强对学前期儿童自我意识的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根据适宜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进行相关活动,并勇敢地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肯定。5.帮助学前儿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自我意识教育,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得到完善,自我体验得到丰富,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实现自我调控,这些都是学前儿童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促进剂。五、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概念自我意识教育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个体科学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调适自我、管理自我的一种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教育主要是针对学前期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及水平开展的、以促进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任务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小班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教育目标1.自我认知(1)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2)知道自己与别人不同。(3)知道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2.自我体验(1)了解自己的情绪,初步感知成人对自己的关爱。(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3)具有初步的自信心。3.自我调控(1)学会自己选择活动内容,遇到困难、挫折不害怕,会寻求帮助。(2)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3)初步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二)教育内容和要求1.自我认知(1)认识自己身体主要部位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性别,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2)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2.自我体验(1)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感恩。(2)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话,既不害羞,又能表达清楚。(3)感受自己独立做事的快乐与满足,体验自尊和自信。3.自我调控(1)学习向他人寻求帮助的方式和方法,自己遇到困难或麻烦时,会主动、有礼貌地请求别人的帮助。(2)初步懂得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依赖别人,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3)学会向教师或同伴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4)知道人人都会有高兴、生气、悲伤等情绪反应,这是正常现象,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二、中班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教育目标1.自我认知(1)认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2)初步学会简单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2.自我体验(1)具有初步的自尊心和责任感。(2)有同情心,愿意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3.自我调控(1)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具有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基本能力。(2)遇到困难能努力克服。(二)教育内容和要求1.自我认知(1)意识到自己与别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想法,能够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2)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应该互相学习。2.自我体验(1)愿意承担教师安排的任务,初步形成责任感。(2)对自己有认同感,有一定的自尊和自信。(3)留意、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情绪,能主动关心和安慰别人,有同情心。3.自我调控(1)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影响或妨碍同伴的活动。(2)学做值日生,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愿意承担责任。(3)学会自主安排活动内容和选择同伴,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4)遇到困难不放弃,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并有一定的坚持性。三、大班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教育目标1.自我认知(1)能比较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并能努力去改变。(2)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2.自我体验(1)具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具有较强的责任感。3.自我调控(1)懂得应当学习好榜样,远离不良行为。(2)能够比较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3)学会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自己能够解决的困难。(二)教育内容和要求1.自我认知(1)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能努力去改变。(2)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能分辨某些行为的对与错,做错事能承认,并愿意改正。2.自我体验(1)能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愿望和活动计划,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成就感。(2)敢于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有自信心。(3)面对挫折不气馁,努力寻求改变。(4)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5)明确自己的任务,做事认真,有始有终,有责任感。3.自我调控(1)懂得应当学习好榜样,远离不良行为。(2)尝试独立完成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3)学习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挫折,能安慰自己,调节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行为。(4)初步明白自己的成长与成人付出的劳动密切相关,能够为班集体和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5)能主动发起活动,并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任务三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活动指导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专门教育活动指导(一)自我认知教育1.自我概念教育活动(1)自我概念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自我概念的,因而社会交往的成功与否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建构具有深远的影响。(2)自我概念教育活动案例分析。2.自我评价教育活动(1)自我评价教育活动指导。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及外部行为做出的一种判断。恰当的自我评价有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地调节自身的行为。(2)自我评价教育活动案例分析。(二)自我体验教育1.自我体验教育活动指导(1)开展培养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2)开展培养学前儿童自信、自尊的活动。(3)开展培养学前儿童成就感、自豪感的活动。2.自我体验教育活动案例分析(三)自我调控教育1.自我情绪调节教育活动(1)自我情绪调节教育活动指导。开展自我情绪调节教育活动,教师需要多关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了解学前儿童的各种情绪表现,并据此确定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设计教学活动方案。(2)自我情绪调节教育活动案例分析。2.自我行为调节教育活动(1)自我行为调节教育活动指导。自我行为调节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发起积极言行的教育活动。②制止不良言行的教育活动。(2)自我行为调节教育活动案例分析。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渗透教育活动指导(一)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教育1.游戏活动中的渗透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能提高学前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丰富学前儿童的自我体验,提高学前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2.区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在区域活动中,学前儿童可以自主选择和开展活动,可以自由地与同伴交往和表现自己。教师可以结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在不同的区域中投放相应材料,让学前儿童在与环境和同伴的互动中发展自我意识。3.日常生活活动中的渗透教育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培养学前儿童正确的自我意识。(二)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1.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教师应当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观。(2)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3)在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2.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共育教师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鼓励学前儿童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的学前儿童交往,从中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电子教案项目五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课题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授课日期授课类型理论课课时章节介绍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项目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掌握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学前儿童社会交往问题。能够依据活动目的、要求,设计不同的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活动内容。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理念,帮助学前儿童学会社会交往的方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领悟、操作相结合。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备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讲授新知任务一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概述一、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的内涵(一)社会交往与学前儿童社会交往1.社会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或团体与团体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2.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是学前儿童在与成人的接触、交流或与同伴的游戏、学习、生活等过程中,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沟通、情感交流的活动;是学前儿童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愿望,了解别人的情绪和想法,调节自己的行为,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协调,并使这种关系得到延续和保持的活动。(二)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的含义和内容1.亲子交往教育活动学前儿童与父母(或其他主要照料者)的人际交往活动称为亲子交往。这是学前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交往形式。正常的亲子交往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前提。2.师幼交往教育活动师幼交往主要是指在幼儿园里,教师和学前儿童借助语言、非语言、活动等形式相互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的过程。师幼交往贯穿于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过程中。3.同伴交往教育活动同伴交往是指学前儿童与同伴接触产生相互影响的社会互动过程。学前儿童在与同伴共同生活、学习和游戏过程中,逐步积累社会交往经验,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二、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的特点(一)实践性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学前儿童学会表现自己、理解他人、相互沟通、建立友谊。(二)长期性和反复性1.长期性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幼儿园、家长、社会一起长期努力。2.反复性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即使在已经习得后也会出现反复性。(三)互动性培养学前儿童,不能只培养他一个人独立做事的能力,还要培养他能跟一群人一起做好一件事的能力。三、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的意义(一)社会交往有益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学前儿童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逐步熟练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和技巧,有助于其学会在社会上生存,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二)社会交往有助于学前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在与人,尤其是与同伴群体的交往中,学前儿童会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三)社会交往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学前儿童与同伴的交往经验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和人格的形成。(四)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是影响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任务二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小班儿童社会交往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教育目标1.社会交往认知认识班级的同伴和教师,初步了解自己与他们的关系。2.社会交往意愿(1)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2)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3)喜欢帮助家长和教师承担一些小任务。3.社会交往技能与行为(1)不经提醒会向熟人打招呼。(2)掌握礼貌用语,有礼貌地与别人交往。(3)能够与同伴共同活动,不争夺或独占玩具。(4)与同伴发生冲突,能听从成人的劝解。(二)教育内容和要求1.亲子交往(1)引导学前儿童知道父母的姓名。(2)指导学前儿童尊敬父母,不对父母乱发脾气。2.师幼交往(1)引导学前儿童逐步听懂教师的指令,并按照指令行动。(2)帮助学前儿童积极地与教师交往,并体验到相互交往的乐趣。3.同伴交往(1)引导学前儿童尽快熟悉班级同伴,并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2)引导学前儿童愿意与别人分享玩具,不干扰和妨碍别人的游戏活动。二、中班儿童社会交往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教育目标1.社会交往认知(1)了解好朋友的兴趣和爱好。(2)知道教师和父母的不同爱好。2.社会交往意愿(1)有自己的亲密同伴。(2)有事情愿意告诉长辈。(3)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建议和意见。3.社会交往技能与行为(1)会准确地依据不同场合使用礼貌用语。(2)掌握介绍自己、轮流、交换、谦让等交往技巧。(3)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4)不霸道,不欺负弱小。(二)教育内容和要求1.亲子交往(1)引导学前儿童了解父母的职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情感。(2)教育学前儿童有事情告诉父母。(3)帮助学前儿童愉快地与父母一起参加集体活动。2.师幼交往(1)指导学前儿童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从而产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2)帮助学前儿童体验教师对自己的爱,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3)引导学前儿童遇到问题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3.同伴交往(1)引导学前儿童知道好朋友的爱好与特点。(2)引导学前儿童与同伴友好游戏,学会分享、合作与谦让。(3)教育学前儿童学会关心同伴,不欺负弱小。三、大班儿童社会交往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教育目标1.社会交往认知知道自己班级与中小班级的不同,知道自己是幼儿园的哥哥、姐姐。2.社会交往意愿(1)有自己的亲密同伴,喜欢结交新朋友。(2)能主动照顾、关心小班和中班的小朋友。(3)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情愿意与大家分享。(4)愿意分担教师和家长工作与生活中的辛苦。3.社会交往技能与行为(1)能够初步理解他人的行为与思想意图。(2)能考虑他人的需要,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3)基本能独立地解决同伴间的冲突。(4)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5)能主动帮助弱小同伴、老人和残疾人。(二)教育内容和要求1.亲子交往(1)引导学前儿童进一步了解父母的爱好,知道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学会感恩。(2)引导学前儿童学会关心父母。(3)教育学前儿童愿意与父母分担工作与生活中的辛苦,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师幼交往(1)教育学前儿童听从教师的劝告,不做危险的事情。(2)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帮助教师承担力所能及的简单任务。3.同伴交往(1)指导学前儿童用轮流、合作、交换、等待等策略与同伴共同做事、游戏。(2)引导学前儿童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学会协商解决。(3)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帮助比自己小的学前儿童做事、游戏。任务三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活动指导一、学前儿童社会交往专门教育活动指导(一)亲子交往教育1.亲子交往教育活动指导(1)活动前的准备①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特点,这是教育目标确定与教育内容选择的前提。②教师要做好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2)活动的实施①在活动开始部分,教师要引起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学前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②在活动的展开部分,教师要注意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活动进程的紧凑性与完整性。(3)活动的延伸仅通过幼儿园教育来加深学前儿童对父母的情感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亲子交往教育活动更要延伸到学前儿童的家庭生活中,使学前儿童在家与父母充分交往,通过开展亲子活动,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2.亲子交往教育活动案例分析(二)师幼交往教育1.师幼交往教育活动指导(1)活动前的准备教师要了解学前儿童与教师交往的年龄特点,知道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与教师的交往方式、交往内容存在显著差异。(2)活动的实施由于社会交往是实际发生的活动,因此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情境表演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学前儿童的兴趣。(3)活动的延伸学前儿童的日常师幼交往经验可以迁移到课堂教学中得到总结与升华,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升华的经验又可以应用到日常师幼交往中,两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2.师幼交往教育活动案例分析(三)同伴交往教育1.同伴交往教育活动指导(1)活动前的准备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学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年龄特点。(2)活动的实施①应为学前儿童创设具体的人际交往情境,激发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友好、快乐的氛围中参与交往。②应引导学前儿童学习同伴交往的技巧。③组织学前儿童运用同伴交往技巧。④总结同伴交往技巧。(3)活动的延伸教师通过社会交往教育活动使学前儿童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习得分享、合作、协商的社会交往技能之后,要将课堂教育活动适时延伸到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中,使学前儿童在真实的交往情境中锻炼社会交往的能力。2.同伴交往教育活动案例分析二、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渗透教育活动指导(一)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教育1.游戏活动中的渗透教育爱做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1)教师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前儿童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2)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前儿童将所学到的语句迁移到游戏中,促进学前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2.相关领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是相互渗透与交叉的。教师应该具有敏感的社会教育意识,善于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挖掘社会教育的资源,渗透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教育。3.日常生活活动中的渗透教育生活活动是学前儿童重要的学习途径,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交往教育资源和契机,应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将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二)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1.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1)端正家长的教育态度,树立社会交往教育意识。(2)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水平。(3)针对个别学前儿童实施矫正教育。2.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共育社区生活客观上为学前儿童接触同辈群体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教师可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进行社会交往教育活动的延伸。《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电子教案项目六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课题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授课日期授课类型理论课课时章节介绍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项目目标理解学前儿童社会环境的内涵、类型和意义。掌握各种类型的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要点。能够依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确定社会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能够依据教学需要设计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活动。树立积极的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理念,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学前儿童适应社会环境。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领悟、操作相结合。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备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讲授新知任务一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概述一、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的内涵(一)环境的含义环境是指个体周围与个体之间发生联系的,并对个体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全部外在因素。除客观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环境外,由人所创造的外在因素都是社会环境。(二)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的含义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及学前儿童与周围社会环境中不同人和物的接触,使学前儿童获得对社会环境的基本认识,体验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进而能够与社会环境进行良好互动的教育。二、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的类型(一)家庭环境1.家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和与此密切联系的居住条件、生活设施等。2.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气氛、父母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等。(二)幼儿园环境1.幼儿园物质环境包括园舍、家具、设备、玩具、教具、图书、室内外装饰和布置等一切物质性的东西。2.幼儿园精神环境则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及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等。(三)社区环境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环境包括了社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居住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组织机构环境、人际环境等。(四)家乡和祖国1.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家乡被定义为“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家乡环境教育时,可以从家乡的省份或城市名称入手。2.在地理学中,广义的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狭义的国家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国家环境教育时,可以从国家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入手。三、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的意义(一)有利于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能够使学前儿童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提高其人际交往和社会生存技能,使学前儿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树立社会角色意识并学会履行社会角色责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二)有利于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能够让儿童在社会环境中正确认知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树立道德意识,正确地规范其社会行为。(三)有利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1.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能够让他们在家庭、幼儿园、社区环境中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2.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能够让其在社会环境中感受爱、学会爱、给予爱、分享爱,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能够让其在社会环境中学会自知、自信、自我管理和自我尊重。3.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能够让其在未来生活中创意性地解决问题和做负责任的决定。4.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能够让其有效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5.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能够培养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民族的认同感、对国家文化的传承意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等。任务二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小班儿童社会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教育目标1.家庭环境(1)知道家庭成员的组成和他们的自然情况。(2)知道家庭的房间布局结构。(3)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2.幼儿园环境(1)知道自己所在幼儿园的名称。(2)能说出自己所在班级的名称。(3)熟悉班级的区域布置。3.社区环境(1)认识邻居和社区中熟悉的人。(2)初步了解社区中和自己直接相关的机构设施。(3)了解社区工作者与自己生活的关系。4.家乡和祖国(1)初步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2)初步认识国旗、知道国歌。(二)教育内容和要求1.家庭环境(1)学前儿童知道家庭成员的组成。(2)能记住父母的姓名,知道他们从事的工作。(3)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4)知道家里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房间的布局,了解家里房间的用处。(5)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家里的电话号码。2.幼儿园环境(1)能说出自己所在幼儿园和班级的名称,认识自己的班级。(2)熟悉幼儿园主要场所的位置。(3)熟悉并自由地在班级的各区域间活动。(4)知道班级中物品的位置,并能在需要时迅速找到。3.社区环境(1)认识、熟悉社区中的人,并能主动与熟悉的人打招呼。(2)认识社区建筑物,熟悉其标志和作用。(3)知道社区里的配套设施。(4)初步了解与学前儿童关系密切的常见职业人员的特点。4.家乡和祖国(1)知道自己家乡的省份和城市名称。(2)认识国旗、知道国歌。二、中班儿童社会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教育目标1.家庭环境(1)知道父母的工作性质。(2)能记住家庭住址和家里的电话号码。(3)熟悉自己物品的放置位置。2.幼儿园环境(1)能记住自己所在幼儿园的位置。(2)喜欢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活动。(3)能够初步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4)能够有意识地观察幼儿园的环境。3.社区环境(1)了解社区周围的机构与设施。(2)认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标志。(3)形成初步爱护环境的意识。4.家乡和祖国(1)初步认识和了解自己家乡的环境。(2)初步建立对祖国的认识。(3)对家乡和祖国产生初步的情感。(二)教育内容和要求1.家庭环境(1)关注父母和亲人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工作性质。(2)感受家长对自己的爱,会使用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3)能够记住家庭住址和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与成人失散后的联系办法。(4)在家能够找到自己常用物品的位置。2.幼儿园环境(1)在和谐、友善的人际环境中,学前儿童能够体验到与教师和同伴在一起的快乐。(2)愿意协助教师准备学习用具和材料。(3)具有保护幼儿园及班级环境设施的意识,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初步形成班集体意识。(4)散步时学会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事物。3.社区环境(1)初步了解周围主要的社会机构和社区设施,初步知道它们与自己生活的关系。(2)认识经常为我们服务的人(如医生、售货员、司机、炊事员、交警等),萌发尊敬、热爱劳动者的情感,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3)利用实地考察等手段,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周围环境中的设施和常见标志,并知道爱护周围环境和公共设施。4.家乡和祖国(1)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份、城市和区县的名称。(2)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认识并尊重国旗、国徽,熟悉国歌。三、大班儿童社会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教育目标1.家庭环境(1)进一步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2)能够表达对父母的感恩。2.幼儿园环境(1)喜欢并能主动参与班级的各项集体活动。(2)能够参与班级环境创设,并能提出建议。3.社区环境(1)熟悉社区不同机构的特点与功能。(2)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3)初步认识小学环境,为入小学作准备。4.家乡和祖国(1)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3)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二)教育内容和要求1.家庭环境(1)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关爱父母,并能够理性表达对父母的爱。(2)熟练使用家庭常见物品。2.幼儿园环境(1)在幼儿园中具有主人翁意识。(2)通过参加不同层次的团体活动,形成集体荣誉感。(3)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的各种事务,并能表达自己的建议和主张。(4)爱护班级环境,并能积极美化创设优良的班级生活环境。3.社区环境(1)通过家园合作,参观有利于学前儿童发展的文化场馆,拓宽学前儿童的视野。(2)认识周围社会设施、公共场所及那些经常为人们服务的人,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3)关注周围环境状况,体会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参观小学,了解小学学习生活状况,产生入学愿望。4.家乡和祖国(1)关注周围社会生活,了解和喜爱自己的家乡,产生对家乡的积极情感。(2)积极参加升国旗仪式,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增强对祖国的理解和热爱。(3)认识祖国的名胜古迹,能介绍祖国的巨大成就,了解祖国地大物博。(4)知道自己的民族,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任务三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活动指导一、学前儿童社会环境专门教育活动指导(一)家庭环境教育1.家庭环境教育活动指导(1)活动前的准备教师需要了解学前儿童对家的认识有多少,班级中学前儿童是否有比较特殊的家庭组织形式,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等,或者父母工作性质是否比较特殊。(2)活动的实施①在内容选择上,要以激发学前儿童对家的认识、对父母亲人的热爱等为主。②在活动组织上,主要以集体讨论的形式为主,有条件时可以请家长到幼儿园做客,也可以通过亲子活动、幼儿园开放日等形式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环境教育。(3)活动的延伸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教育活动延伸至区域活动和家庭生活中。2.家庭环境教育活动案例分析(二)幼儿园环境教育1.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指导(1)在组织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时,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经验基础和年龄特点。(2)在幼儿园环境教育中宜采用直观教育手段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学前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满足学前儿童参与维护幼儿园环境的意愿和需要。2.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案例分析(三)社区环境教育1.社区环境教育活动指导(1)在活动前,需要教师认真了解学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点,尽量选择学前儿童感兴趣的、经常接触到的、具体直观的教学内容。(2)在活动中,可以通过音频或视频资料、图片、模型和模拟游戏等,让学前儿童获得直观感受。2.社区环境教育活动案例分析(四)家乡和祖国环境教育1.家乡和祖国环境教育活动指导(1)在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了解自己所在地区承载人文信息的事物。同时依据学前儿童的特点,选择学前儿童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事物作为教育内容。(2)在活动中,适宜采用直观教育、实物形式或者集体教育与小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2.家乡和祖国环境教育活动案例分析二、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渗透教育活动指导(一)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教育1.游戏活动中的渗透教育教师可以把社会环境教育寓于各种游戏活动中,让学前儿童在玩中学习,使其既自然又深刻。2.相关领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意识与行为的发展整合在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在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挖掘社会教育的资源,渗透社会环境教育。3.日常生活活动中的渗透教育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也蕴含着社会环境教育的契机,要重视利用这些契机并随机渗透社会环境教育。(二)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1.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1)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各类材料的收集活动。(2)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家长助教活动。(3)利用一切机会让家长意识到社会环境教育对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让家长注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也开阔学前儿童的眼界。2.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共育应充分挖掘社区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积极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社区环境,让学前儿童在真实的社会活动中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电子教案项目七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课题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授课日期授课类型理论课课时章节介绍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项目目标理解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内涵、类型和意义。掌握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能够根据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特点,制定社会规范教育的活动目标,并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社会规范教育理念,帮助学前儿童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领悟、操作相结合。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备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讲授新知任务一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概述一、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内涵(一)社会规范的含义我国学者凌文辁等人曾经对社会规范进行过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1.从广义而言,社会规范多指整个社会和各个社会团体及其成员应有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法律规范、道德理和价值标准等。2.从狭义而言,社会规范是指社会群体规范,即为保障群体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的一致性而建立起的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规范与标准。(二)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含义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是指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或者直接在学前儿童生活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其施加教育影响或进行实际训练,以促进学前儿童认识社会规范内容、体验社会规范价值,并形成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与习惯的教育。二、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类型(一)生活规范的教育生活规范的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规范的教育和社会生活规范的教育。(二)活动规范的教育活动规范的教育主要包括学习、游戏和其他集体活动中的规则。(三)谨慎规范的教育谨慎规范的教育主要包括交通安全、用电用火安全、交往安全、远离危险地及危险品等方面的教育。(四)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规范的教育主要包括善恶观、是非观、荣辱观、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教育。三、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意义1.社会规范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健康。2.社会规范教育有利于提升学前儿童的人格品质,发展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3.社会规范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劳动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任务二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小班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教育目标1.生活规范(1)学会独立起床、穿衣、吃饭、洗漱。(2)掌握最基本的卫生要求、饮食要求和睡眠要求。(3)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4)不打扰别人休息和做游戏。(5)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2.活动规范了解集体活动中的基本规则,遵守游戏规则和学习规则,初步学会等待、轮流、举手提问等。3.谨慎规范(1)初步认识交通规则。(2)远离危险品,不玩危险的东西。(3)不要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4.道德规范(1)知道尊敬长辈。(2)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3)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二)教育内容和要求1.生活规范(1)逐步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2)掌握卫生常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不受冷、热和其他天气影响,坚持天天上幼儿园。(4)知道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及其要求,听从教师规则性要求。(5)学会文明做客,不乱翻他人的东西。(6)懂得在公共场所不能追打、哭闹,不能乱扔瓜果皮核、随地吐痰及大小便。2.活动规范(1)了解集体活动中的基本规则,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2)在活动开始和结束时,能按教师提示摆放和整理玩具、材料,不私自把幼儿园的玩具和图书带回家。(3)懂得正确使用和爱护玩具、图书和学习用具。(4)听从教师规则性信号,能在教师示范和指导下完成规则性要求。(5)在游戏活动中,初步学会等待、轮流等。(6)愿意按“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拿放东西轻)的要求游戏、活动,不干扰、妨碍别人活动等。3.谨慎规范(1)能辨别陌生人,不跟陌生人走。(2)认识危险品,远离危险品,不玩危险的东西。(3)知道遇到危险向成人求助。(4)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和交通规则。4.道德规范(1)在成人的指导和提示下,能够文明解决纠纷,不骂人、不打人。(2)能判断简单行为的对与错。(3)知道尊敬长辈。二、中班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教育目标1.生活规范(1)节约粮食、水、电等资源。(2)基本遵守公共场所规则。2.活动规范(1)基本遵守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中的规则。(2)需要时能等待、轮流和排队。3.谨慎规范(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2)当发生意外时,能采取一定的应急方法保护自己,把风险和伤害降到最低。4.道德规范(1)乐于参与家庭和幼儿园力所能及的劳动。(2)知道爱护周围的环境和公共设施,有初步的公德意识。(3)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4)养成诚实的品质,知道说谎是不对的。(5)逐步养成勇敢的品质,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6)知道接受了的任务要努力完成,形成初步的责任感。(7)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二)教育内容和要求1.生活规范(1)进一步提高遵守日常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学会自觉遵守公共场所规则。2.活动规范(1)了解幼儿园各种集体活动规则,进一步提高规则意识。(2)努力遵守游戏活动规则,培养等待、轮流等习惯。(3)努力遵守学习活动规则,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交谈,不随意插嘴。(4)在绘画和阅读活动中努力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5)参加联欢会、运动会、观赏、游园等集体活动时,能听从师长要求,遵守相关规则。3.谨慎规范(1)学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2)能主动远离危险物品,不做危险游戏。(3)记住家庭住址和家长电话。(4)具备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了解简单的自救方法与措施。(5)知道各种急救电话号码。4.道德规范(1)养成诚实、勇敢的品质和抗挫折的能力。(2)形成初步的公德意识,爱护周围的环境和公共设施。(3)能帮助弱小同伴和有困难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4)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和休息。(5)初步理解某些行为的对与错,做错事应敢于承认和改正。(6)知道不能把集体或他人的东西带回家占为己有。三、大班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教育目标1.生活规范(1)爱护物品和公共环境,用别人的东西时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