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境内公办高校01办学历史办学条件所获荣誉学术研究文化传统目录03050204基本信息山东财经大学是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坐落于享有泉城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规模较大、办学特色鲜明,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的财经类大学。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山东财经学院和始建于1986年的山东财政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7月4日,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原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筹建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6月9日,山东财经大学正式成立;2013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燕山、舜耕、圣井三个校区,占地30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98.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8亿元;图书馆藏书347.9万册,电子图书743万册;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有23个教学院(部),拥有63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1690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30000余人。办学历史合并发展前身溯源办学历史前身溯源1952年,由山东会计专科学校与齐鲁大学的经济系合并组建山东财经学院。“文革”期间,山东财经学院中断办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山东财政学院建立,建校初期实行部、省共建,以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后,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合并发展学校会议2009年2月24日,第三届山东省学位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确定了全省2008年-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立项规划建设单位,山经与山财两校以实质性合并为前提联合申报,被选审授予为新增博士规划建设单位。6月,山东省对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进行公示,明确“山东财经大学(暂定)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4月,教育部致函山东省政府,同意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筹建山东财经大学,筹建期限为1年。6月2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组建山东财经大学(筹)的通知,撤销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的建制,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正式合并组建为山东财经大学(筹)。12月,学校接受了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对该校筹建工作的全面评估。12月28日,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省部共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决定共同建设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1月13日,教育部在沈阳召开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专家委员会会议,在评审过程中,山东财经大学以高票顺利通过去“筹”。3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示山东财经大学“去筹”成功。6月9日,山东财经大学揭牌庆典在山东大厦举行。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为山东财经大学校牌揭牌。8月23日,财政部、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山东财经大学。8月30日,山东财经大学成为在中央财经大学揭牌成立的“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理事单位。学术研究建设成果科研平台学术资源交流合作学术研究建设成果截至2021年3月,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49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教育部项目31项、省部级项目354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53项;被SCI、EI、ISTP和SSCI等检索收录论文569篇;获得科研经费共计8014.55万元。
校园设施(34张)科研平台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省级研究中心8个,省级研究院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
山东省级研究中心8个:经济研究中心,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金融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谐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山东省企业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会计科学研究中心。山东省级研究院3个:管理创新研究院,美学研究所,数量经济研究所。山东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经济运行动态仿真实验室,山东省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金融服务外包创新实验室。
学术资源《山东财经大学学报》(原《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创刊于1989年,是由山东财经大学主办的财经类学术期刊。2002年10月获得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2005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第五届社科类优秀期刊,2007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第六届社科类优秀期刊,2009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第七届社科类优秀期刊,2011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第八届社科类优秀期刊,2010年10月“金融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2000年6月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文期刊网”,2002年加入“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2006年1月加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CEPS)”、“龙源期刊网”、“书生数字期刊”等多家电子期刊及数据库。《经济与管理评论》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财经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管理理论刊物。1984年正式创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7-1486/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5-3410,标准大16开本,双月刊,单月15日出版。主要刊发国内外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与政策研究成果,探讨经济领域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增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栏目有:理论经济研究、经济管理研究、财政金融研究、会计与统计研究、国际经济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农业经济研究等。截至2015年12月底,山东财经大学图书馆纸本藏书299万册,另有电子图书310万种。
交流合作截至2021年3月,学校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福特汉姆大学,英国龙比亚大学、埃塞克斯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日本东京经济大学,台湾地区铭传大学、世新大学等国(境)外大学合作40余个海外访学项目,每年选派数百名学生赴海外访学或本科生攻读研究生项目,实施本科、研究生双学位教育。同时,学校还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学历高校,具有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截至2021年3月,学校与山东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办学条件院系专业师资力量学科建设教学建设社会评价12345办学条件院系专业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24个教学院(部),拥有6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
2022年2月,学校新增国际经济发展合作专业。
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2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90人,其中教授261人、副教授62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82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8人,“泰山学者”工程人选1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20人,全国优秀教师16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山东省齐鲁文化名家1人,山东省金融高端人才4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万人计划(2人):殷克东、刘培德
山东省级教学团队(2个):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企业管理教学团队。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2人):殷克东、刘培德
学科建设截至2022年7月,学校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成功入选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获得B+,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获得B-。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
教学建设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7个,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专业(群)3个。获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教材7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1门。在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省部级以上45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17项。
山东省级精品课程48门: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B-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A-Java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决策的计算机方法,运筹学,系统工程,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制作,国际商务函电,EconomicsofthePublicSector,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国际企业管理,中级财务会计,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美国文学史,英语国家文化,计量经济学,英美文学,社会保障概论,管理决策的计算机方法,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微积分,管理学,国际金融学,商法学,线性代数,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证券投资学,企业财务管理,财政学,基础会计。
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财政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社会评价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进步榜排名第53位。
文化传统学校标识校园活动精神文化文化传统学校标识校名字体校名是大学重要的形象标识和文化名片之一。我校选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手书作为校名字体。1987年11月,**同志为我校的前身之一山东财政学院亲笔题写校名,这是办学治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弘扬。采用**字体,既能体现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又有利于激励全校师生继往开来,为建设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而努力奋斗。
校标图形有五层含义:首先,它是古代布币的变形,代表着学校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特色。其次,它是一个挺拔直立的“人”字形,表明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第三,校标整体是一个“众”字形,传递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齐鲁文化底蕴;又可看作是两个人托起一个人,象征着两校合并组建山东财经大学,承担起培养优秀财经人才的重任,蕴涵着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团队精神。第四,校标还是一尊“鼎”的抽象造型,象征着威严和诚信,与学校崇尚学术、诚实守信的文化理念相吻合。精神文化克明峻德格物致知克明峻德:即人要能彰明本身的大德。典故见于《书经·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克明峻德”与《大学》开篇之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的“明明德”,虽语境不同,却是一脉相承,阐明学习的目的首要的是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彰显美德,既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之旅,又能用此光明帮助别人造福于社会。格物致知:即考察事物,获取知识。词语引自《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即知事物之本末,强调凡事都要弄个清楚,探个究竟;“致知”即穷事务之终始,强调拥有真正的学问,为人行事决不糊涂。“格物致知”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哲学概念,是儒学的学理根基,阐明了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知识之所以增进,是因为去探究了事物的根本;探究了事物的根本,知识自然就增进。“克明峻德格物致知”的整体含义,概言之,就是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探求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校训高度展现了立德、治学、做人的精要,集中概括了《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精髓,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克明峻德”作为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格物致知”作为师生的现实追求,成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交游戏的市场现状及用户行为研究
- 牌楼拆除合同范本
- 科技创新项目从构思到实施的完整流程
- 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
- 现代建筑设计与城市文化传承
- 科技发展与现代生活质量的提升
- 成县医院合同范本
- 盐巴采购合同范本
- 科技与洁厕剂产品创新基于消费者行为的思考
- 科技前沿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分析
- 人力资源外包合同范本
- 成人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防控护理专家共识2024
- 110KV送出线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对策
- 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空间正义问题-深度研究
- 2024年03月江苏2024年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社会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北师大新版高二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4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TSDLPA 0001-2024 研究型病房建设和配置标准
- 《职业道德与法治》开学第一课(导言)(课件)-【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课件+教案(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正式版)JBT 10437-2024 电线电缆用可交联聚乙烯绝缘料
- PI形式发票范文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