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县城北防洪堤及配套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石城县城北防洪堤及配套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石城县城北防洪堤及配套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石城县城北防洪堤及配套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石城县城北防洪堤及配套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宁都县一江两岸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PAGEI赣州市工程咨询中心电话城县城北防洪堤及配套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PAGEI目录TOC\o"1-2"\h\z\u第1章项目总论 11.1项目名称及实施单位 11.2项目基本情况 21.3可行性研究的工作依据、研究过程 31.4可行性研究结论 5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8第2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102.1区域概况 102.2项目提出的背景 11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4第3章水文、气象与工程地质 163.1水文和气象 163.2工程地质 18第4章建设内容和规模 224.1建设目标 224.2建设规模 224.3建设内容 224.4建设标准和规范 23第5章工程方案设计 255.1防洪堤工程 255.2土地收储整理工程 305.3.主要工程量估算及材料供应 39第6章征地拆迁及耕地垦复方案 426.1征地 426.2拆迁 43第7章环境保护 467.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及范围 467.2环境空气影响的评价 487.3环境噪声影响的评价 497.4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50第8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528.1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分析 528.2安全措施方案 528.3消防措施 53第9章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549.1项目组织机构 549.2人力资源配置 54第10章项目实施进度与招投标方案 5510.1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5510.2项目招投标方案 55第11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811.1项目总投资估算 5811.2资金筹措及使用 62第12章经济评价 6512.1财务分析 6512.2国民经济效益评价 67第13章社会评价 69第14章风险分析 7114.1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7114.2风险程度分析与对策 72附表、附图、附件 74石城县城北防洪堤及配套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PAGE80石城县城北防洪堤及配套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PAGE75第1章项目总论1.1项目名称及实施单位1.1.1项目名称石城县城北防洪堤及配套设施项目1.1.2实施单位石城县城镇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包利平石城县城镇建设投资经营有限是经石城县人民政府批准,由石城县人民政府全额出资组建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成立于2006年7月,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近23亿元。石城县城建公司现阶段采用财务管控企业集团的模式运营,集团公司下设石城县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石城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石城县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石城县幸福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四个全资子公司,控股石城县华盛大酒店有限公司,参股赣州银行、石城县农信联社、石城县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东方分公司、永丰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经营范围涉及土地开发、建设融资、国资经营、城市拆迁、市政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代建管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领域。公司的经营范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城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和维护;土地收储、整理、开发;资产经营租赁、咨询服务、实业投资等。1.2项目基本情况1.2.1建设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域内的防洪标准达到抗御20年一遇洪水,能有效地防御洪水的侵袭,在保护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的同时,加快城区经济社会建设,收储整理和开发利用周边未利用土地。石城县城北防洪堤及配套设施项目是保护石城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程。1.2.2建设地点石城县琴江镇梅福、兴隆、睦富等村。1.2.3建设内容本项目拟完成石城县城北防洪堤4.41公里及沿线周边共750亩土地的收储工作,并完成收储土地的通水、通电、通路、绿化等前期开发。具体建设内容为:1、征收土地总面积750亩,及其7625m道路、水、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2、建设防洪堤4.41公里。其中:右岸河堤长1.37km,左岸3.04km。1.2.4建设规模本项目一级开发整理石城县城北防洪堤4.41公里及沿线周边土地共750亩,本项目周边土地一级整理完成后可出让用地300亩。防洪堤按二十年一遇标准设计。1.2.5建设期限本项目分年期建设。即从2013年7月-2013年12月为前期准备时间,建设期为2014年1月-2016年12月。其中2014年1月-2014年12月,建设琴江河西岸河堤1.37km,北自睦富桥头起,南到城北大桥西桥头,及其周边土地收储整理。2015年1月-2015年12月,建设琴江河东岸河堤1.51km,北自石罗滩河起,南到城北大桥东桥头,及其周边土地收储整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建设琴江河西岸河堤1.5km,北起排子山山头,南到石罗滩河,及其周边土地收储整理。1.2.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25535万元,其中静态总投资23894万元(包括工程费用1360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8520万元,基本预备费1770万元),建设期利息1641万元。本项目资金来源为:公司自筹资金903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5.38%,申请银行贷款165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4.62%。1.3可行性研究的工作依据、研究过程1.3.1工作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2002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3、《土地储备管理办法》2007年;4、《江西省水利工程条例》2009年;5、《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999年;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7、《关于进一步加强灾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2010年;8、《江西省国有土地储备机构土地收储财务管理办法》2004年;9、国家发改委2002年《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2年;10、《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2005年;11、《石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石城县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13、《石城县县城防洪规划报告》及其批文,2000年;14、项目承办单位可行性研究的委托书;15、项目承办单位可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1.3.2研究过程我中心接受委托后,立即组成项目工作组并拟定工作大纲,开始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并于2013年5月开始,在石城县城镇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项目建设所涉及相关单位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对本项目建设用地区域的工程地质、建设条件、交通工程和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同时收集了现状资料,项目所在地的气象、水文、区域地质地貌等资料。就本项目建设中的土石方工程、挡墙工程、道路工程、给排水、供电、通讯管线路线方案、交通现状、社会经济以及工程技术方案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石城县城区总体规划为基础,对项目区域的水文、地质、洪水、道路交通、用电量、用水量、污染物产生量进行了预测分析,对本项目防洪堤及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的技术标准、建设规模、路线方案、投资估算以及周边土地收储整理完成后的财务经济效益等进行论证分析之后,完成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13年7月提交了本可行性研究报告。1.4可行性研究结论1.4.1符合国家政治经济政策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利的新政策新举措,包含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价格、政绩考核等各个领域,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同时,在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水源储备、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等方面明确了许多政策措施。2010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灾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决定连续3年在全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年”活动,2010-2011年筹资120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重视程度之高多年未有,将全民大兴水利推向新高潮。1.4.2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本项目对防洪工程项目周边1239亩土地征用,采用货币补偿的办法,同时完善失地农民的教育、医疗、就业、生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城市郊区农民顺利转移为城市居民,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也顺应了当前全球城市化浪潮。1.4.3符合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和总体规划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切实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石城县规划期内土地整理利用的基本方针是:对石城县城区规划区范围内需要盘活的国有土地依法收回、收购,集体土地依法征用后予以储存,并通过前期开发和出让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强化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实现有效供地方式。本项目中土地收储的实施是在该方针的指导下开展的,符合县政府政策及经济发展规律。1.4.4推进城市化进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从经营城市的角度来看,建立并完善土地整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促使土地整理概念从粗放性购地建设开发到整合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逐步转变。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大国,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非常少,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人口问题难以迅速解决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土地的收购整理,可以为城市建设筹集大量的资金,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解决土地的供需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1.4.5(1)本项目位于梅江镇区域,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同时,周边也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2)项目所在的区域交通运输便利;(3)项目所在区域有完善的社会服务配套设施。整理的土地区位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是理想的投资地段。1.4.6项目动态投资回收期为5.3年(含建设期3年),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63%,在6%的基准财务内部收益率下,项目财务净现值为4600万元。石城县城北防洪堤及配套设施项目是集防洪、旅游、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提高县城地下水位、提高城市的形象等为一体的综合枢纽,项目的实施,可使项目沿线区域防洪标准达到抗御20年一遇洪水,能有效地防御洪水的侵袭,保护石城县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避免城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因洪水灾害带来的一系列损失,为实现把石城县建设成为综合实力雄厚,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化城市提供防洪保障。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改善石城县琴江镇周边的城市环境,提升石城县城区的城市品位。1.4.8本项目地形地质条件良好,工程技术成熟,征地拆迁方案合理、得到了石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城乡居民的普遍拥护,建设条件具备,经分析测算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项目可行。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本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主要工程项目1.1防洪堤工程米344101.2道路工程米76251.3征地拆迁亩750其中:建设用地亩4501.4收储土地亩3002项目总投资万元255352.1工程费用万元136052.2工程建设其他费万元85202.3预备费万元17702.4建设期利息万元16413资金来源3.1自有资金万元903535.38%3.2借贷资金万元1650064.62%4财务指标4.1土地出让收入(公司)万元43200按市场价4.2利润总额万元36628按市场价4.3投资利润率%47.814.4项目动态投资回收期年5.3(含建设期3年)4.5项目财务净现值万元4600Ic=6%时4.6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12.634.7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平均)%11/2第2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2.1区域概况石城县是江西省第一大河——赣江的源头县。地处赣州市东部,位于赣州、抚州及福建三明、龙岩四地方交汇处。东邻福建宁化,南抵福建长汀及本省瑞金,西毗宁都,东靠广昌。自古以来,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南北长71.8公里,东西宽53.7公里,象一个翡翠哑铃,镶嵌在闽赣边巍峨苍翠的武夷山脉西侧。全县辖5镇5乡,下辖131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1879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县总人口32万人。石城建县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荟萃,文化旅游底蕴丰厚。全县土地面积1581.53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四周山岭环绕,中间山峦起伏,山地丘陵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9%。主要河道琴江自东而南贯穿全境,支流遍布全县,形成一串串葫芦状河谷盆地,其间多为农田。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个典型的东南丘陵低山地区。石城土壤分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6个土类,13个亚种,39个土属,153个土种。动植物资源中,野生动物118种,植物资源550多种,森林覆盖率73.6%,活立木蓄积量245万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5.38万千瓦。据石城县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至2015年县城人口将发展到10-12.5万人,用地规模5k㎡。规划用地南北长约4.5km,东西宽2km。除规划建设二个中心城区,即老城区和西城区外,另外分别在河东及兴隆各新建一个城市次中心。根据城市地形特点及现状发展趋势,规划在城北以原轴瓦厂为中心,建设一个二类工业区;南部建设一个以三类工业为主的三类工业区;沿城市西部开发建设带状工业区。各区均宜形成居住、就业、购物、文娱皆宜的综合区。2.2项目提出的背景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明确了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灾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决定:连续3年在全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年”活动,2010-2011年筹资120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重视程度之高多年未有,将全民大兴水利推向新高潮。符合土地收储整理相关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复苏,我国也相应出台了多项政策拉动市场消费并且加大投资力度,4万亿拉动内需投资将间接导致土地市场的扩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从经营城市的角度来看,建立并完善土地整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促使土地整理概念从粗放性购地建设开发到整合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逐步转变。通过对土地的收购整理,可以为城市建设筹集大量的资金,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石城县县城位于琴江上游,每年4~6月,太平洋暖气团与变性极地气团在该流域内交会形成热锋面雨,降雨量集中,并经常发生暴雨,是江西省主要暴雨中心之一。石城县城区大多较为平坦,琴江穿城而过,将城区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城区是正在开发的以居住、商业、文化、游憩为主要功能的新区,西城区则是历史悠久的石城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密集的居住区。石城县城区地势较低,因此历史上常遭水患。其中:1853年的特大洪水,城墙垛口进水,造成巨大灾害。建国以后,城区发生了多次洪水,其中大洪水9次,分别发生在1959年、1962年、1968年、1983年、1984年、1992年、1994年5月20日、1994年6月15日、1997年6月9日。这些洪水均给城区带来了巨大损失,尤其是1997年6月9日洪水,是近80年来发生的特大洪水,石城水文站洪峰流量达1840m3/s,城区低洼地平均积水深达2m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3.45亿元。因此,结合石城县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建设石城县城市防洪工程,提高石城县城区防洪能力,保障县城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石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土地价值的提升和更多的土地开发旺盛需求,城市向周围拓展势在必行,通过建设城北防洪工程,引导城市向琴江河东岸发展是重要出路。城北防洪工程周边区域也将成为石城城市未来框架“一河两岸”发展核心区,将成为集行政、商住、站场综合服务、自然生态景观等多功能为一体综合区,成为新石城的行政、文化、体育、娱乐、商业、金融、贸易和居住中心。本项目开发土地位于石城县城城北(琴江镇梅福村、兴隆村、睦富村)沿河周边区域。因此,为了加快推动石城县城北防洪工程(沿江路)周边区域的发展,加大土地一级开发整理和土地运作力度,缓解资金压力,促进项目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是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的要求近年来,由于石城县城的迅速发展,县城范围已突破原城墙封闭圈,原有城墙大部分已拆除,原调节城区雨水作用的水塘也已填平,目前县城实际上已没有任何有效的防洪工程,防洪标准不足五年一遇。通过建设本项目,按石城县城市等别为四等,防洪工程为4级建筑物设计,可使石城县城的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达到《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2)是加快城市化步伐的需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项目完善了石城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县城面积加快了石城县的城市化步伐。(3)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本项目区用地主要为河滩地、耕地、未利用地和村庄用地,整体较为平整,相对高差在10米以内。通过以路堤结合方式建设防洪堤工程,并平整周边征收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水土保持用地、景观绿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对项目开发区域内的道路、沟渠进行整理,将明显改善土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效益,促进石城县新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实行雨污分流的需要石城县的雨季雨量充沛而且集中,如果不实施雨污分流,每逢暴雨,新开发地块的下水道就会因水量太大而溢流,再由此造成“水浸街”的现象而形成许多坑洼。本项目开发土地区域内先期建设城市给排水设施,实施“雨污分流”,雨水直接进入明渠,既可满足明渠沿线园林绿化,又起到了收集雨水和景观用水。同时避免了雨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造成污水运营成本的增加。实施“雨污分流”,可以从源头上节制城市的污染源头,将会彻底截断受纳水体污染源,从而改善城市新开发区环境,涵养地下水资源,有效遏制环境污染,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环保工程。(5)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项目区场地平整、排水明渠建设基础工程,项目区基础设施的建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将提升区域地块价值,有利于吸引外资进入和新城区的加速形成,最终使项目地块成为推进石城县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力量,新城市的迅速扩张,将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石城县经济结构调整和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把项目区域打造成为石城新城区“功能复合、系统生态、社区融合、交通导向”的和谐社会城市典范将有经济基础。第3章水文、气象与工程地质3.1水文和气象3.1.1流域自然地理概况石城县城区位于琴江的中上游,琴江由北流入穿过县城区往南流出,把县城分成东城和西城两个区域,其中西城为老城区、是政治文化及商业中心,东城区为有待开发的新城区。琴江两岸地势较平坦开阔,均发育Ⅰ级阶地,阶面高程由上游往下游223~218m,Ⅰ级阶地的后缘为低岗山丘。河床中漫滩发育,均为砂及砾石层覆盖。3.1.2石城县境内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温润区。全年日照计1942.1小时,日平均为5.3小时。年平均温度在15.5—19.1℃之间。年平均自然降水量为1400-1900毫米之间。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6.2℃,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9.3℃,极端最高气温39.8℃,极端最低气温-10℃。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偏北风,因受山地阻挡,风力大为减弱,一般为1-2级,平均风速1.9m/s秒,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夏季常出现6级以上雷雨大风,冬季常出现5-6级偏北风,瞬间风速可达8级(17m/s秒)以上。3.1.2水文1、暴雨特性琴江流域暴雨类型主要有锋面雨和台风雨。锋面雨主要出现在5~6月,降水范围大,历时长;台风雨一般出现在7~9月,降水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琴江上游属江西省主要暴雨中心之一,是暴雨多发区。年平均较大暴雨次数达7次,以5月份居多,约占40%,其次为6月份,约占30%。特大暴雨多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暴雨历时多在一至二天,且以一天为主,最大一日暴雨量一般都要占次暴雨量的60%以上,特大暴雨多由二场或二场以上暴雨形成。2、洪水特性琴江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出现季节与暴雨发生季节相一致。洪水最早出现在3~4月,但峰量不大。5~6月份为主要洪水季节,这两个月洪水出现次数约占洪水总次数的70%,并且在该时期往往造成峰高量大的大量级洪水。琴江石城以上河流由于比降大,洪水传播速度快,来势汹猛,陡涨陡落,洪水历时在一至二天左右。3、历史洪水调查在石城县城上下游附近分别设有石城水文站及庵子前水文站,这两个站在建站时均进行了历史洪水调查,调查到的年份有1992、1928、1949、1959、1962、1968等年份,但除1959年资料精度较高,成果较可靠外,其他年份精度较差,仅能供参考。从现有洪水调查资料来分析,自1922年以来的最大洪水为1997年6月9日的特大洪水,石城水文站最大洪峰量达1840m3/s,估算其重视期约77年。该次洪水造成石城全县15个乡镇、130个村、20余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45亿元。县城最高洪水位224.2m,城区低洼地平均积水深达2m以上。3.2工程地质3.2.1地质条件本项目区属琴江两岸I级阶地近河地段。地势较平坦。右岸在自来水住房至石城二中地段由于人文活动繁杂,地表多为人工填土和建筑物覆盖,其它地段为第四系全新统散堆积物,覆盖层总层度7~9m。下卧基岩为白垩系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1)人工填土人工填土主要堆积在西城区的沿河地段。杂色,主要由碎砖块、瓦片、煤渣、杂填土等组成,厚度2.5~3.5m,工程地质性能较差,而且不均匀。(2)粘性土层(粉质粘土、粉土)本层主要分布在两岸Ⅰ级阶地的上部,呈浅黄色、黄色、褐夹黄及灰褐色,可塑,局部轻塑状,稍湿。为中压缩性土。厚高1.5~3.0m。(3)砂层包括细~粗砂层,呈灰褐、灰色、含有少量粘粒,稍密~松散,一般厚度1.5~3.0m,层位较稳定。(4)砂砾卵石层遍布于测区松散层的底部及漫滩上,呈灰褐色,为中粗砂充填,稍密,饱和,一般厚度2.0~3.5m,层位较稳定。(5)白垩系紫红色粉砂岩、砂岩主要在阶地的后缘出露,在阶地的前缘仅为钻孔揭露,呈暗紫红色,基岩面为全风化岩体,多呈土状或小碎块状,手捏可成粉末。厚度1.0~1.5m,往深部逐渐为弱风化、微新岩体。3.2.2地震查阅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参数图,本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区域稳定性良好,适宜地面建筑。3.2.3水文地质条件测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主要为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潜水。(1)裂隙潜水赋存在白垩系红层中,含透水性能弱,水量较贫乏,由大气降水及上部孔隙潜水补给,排泄于河流。(2)孔隙潜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内,主要含透水层为砂、砂砾(卵)石层中,厚度4.5~6.0m。受大气降水及汛期河水侧向补给,排泄于河流。地下水位埋深2—3m,水量丰富。(3)环境水对砼的侵蚀性测区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良好,据分析资料,对砼无侵蚀性。3.2.4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本工程建筑物基础持力层主要为全新统冲积层和白垩系风化基岩,根据有关试验资料,结合相邻地区相同时代成因的经验值,提出下表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2-1建议采用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土的名称力学参数粉质粘土、粉土层砂层砂砾卵石层强风化基岩干容重kN/㎥16饱和容量kN/㎥22.2内摩擦角¢(度)202231凝聚力CKPa1000渗透系数K㎝/s10-4~10-510-2~10-31.0~2.0)×10-1允许水力坡降J0.50.10.2土/砼摩擦系数f0.20.300.35承载力标准值KPa1401803103803.2.5本工程天然建筑材料主要为土方、砂石料、石料。1、土料:共有三个土料场,料场土料总储量约50万立米,为白垩纪泥质粉砂全风化岩及残积土,岩性自上而下分别为粉质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硬塑状,开采运输方便,储量满足要求,运距约10km。2、砂石料位于琴江河床中,上部为中粗砂,下部含少量砾卵石,储量约20万立米,满足工程需要,可到就近沙场购买。3、块石料319国道旁有石料场,储量约30万立方,料场块石质量满足本工程要求,运输方便,平均运距约10公里。第4章建设内容和规模4.1建设目标石城县城北防洪堤及配套设施项目是以琴江河为中心,左右岸分别北起排子山山头和睦富桥大桥,南至城北大桥的沿线建设,是石城县委、县政府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工程的实施,使防洪标准达到抗御20年一遇洪水,能有效地防御洪水的侵袭,保护石城县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避免城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因洪水灾害带来的一系列损失,为实现把石城县建设成为综合实力雄厚,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化城市提供防洪保障。同时为石城县城市建设提供了建设用地,加快了城市化步伐,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巨大的4.2建设规模本项目是石城县城市防洪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防洪堤4.41km,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设计标准,收储整理土地750亩。4.3建设内容1、防洪堤建设工程(路堤结合)全长4.41km。(1)第一年为建设琴江河西岸河堤1.37km,北自睦富桥头起,南到城北大桥西桥头。(2)第二年为建设琴江河东岸河堤1.51km,北自石罗滩河起,南到城北大桥东桥头。(3)第三年为建设琴江河东岸河堤1.5km,北起排子山山头,南到石罗滩河。(4)琴江河两侧沿线市政配套工程。2、防洪堤工程建设用地及周边土地收储整理开发因为防洪工程用地及周边土地收储的需要,征用防洪工程周边沿线土地750亩。收储土地中道路及市政工程建设用地450亩,可出让建设用地300亩进行招标、拍卖、挂牌公开出让。主要建设内容:(1)土地收储整理范围内土石方工程。(2)道路工程:7625m。(3)变电站2座。(4)照明工程:照明线路15250m。(5)供水管网、雨水管网、污水管网、通讯燃气管网等管网各9150米。4.4建设标准和规范在本项目的规划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项目区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制约因素、可开发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确定发展方向,使规划工作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典型性和效益性,并起到示范推广作用。本报告方案设计主要采用如下规范、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L5077—1997)《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DJ20—78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10—8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87《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01)《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 GB5768—199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土地开发整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土地开发整体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体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第5章工程方案设计5.1防洪堤工程5.1.1工程等别与洪水标准据石城县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至2015年县城人口将发展到10-12.5万人,用地规模5k㎡。规划用地南北长约4.5km,东西宽2km。除规划建设二个中心城区,即老城区和西城区外,另外分别在河东及兴隆各新建一个城市次中心。根据城市地形特点及现状发展趋势,规划在城北以原轴瓦厂为中心,建设一个二类工业区;南部建设一个以三类工业为主的三类工业区;沿城市西部开发建设带状工业区。各区均宜形成居住、就业、购物、文娱皆宜的综合区。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规定,本工程等别为Ⅳ等,永久性主要建筑物如溢流坝、左右岸非溢流坝为4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本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5.1.2堤线平面布置5.1.2.1布置原则与范围本工程堤线布置以满足城市防洪要求为主,同时兼顾堤顶道路规划红线要求。为尽量减少占用防护区建设用地,在满足行洪断面和防洪建筑物安全要求前提下,堤线沿河岸布置,并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走向、水流条件、地形地质条件和道路、绿化景点等因素。总体上堤线顺天然河岸大趋势走向布置,以不侵占河道为原则。(1)琴江河防洪堤右岸:北自睦富桥头起,南到城北桥头,河堤1.37km。左岸:北起排子山山头,南到城北桥头,河堤2.37km。(2)支流石罗滩河防洪堤自石罗滩支流出口与琴江河交汇起,上游左右两岸防洪堤全长共670m。5.1.2.2方案比较经现场踏勘,对本工程堤线平面布置拟定了两种方案进行定性比较如下:方案一:堤顶中心线基本沿现有河堤(岸)中心线布置;方案二:堤顶中心线布于现有河堤(岸)中心线内侧7-10m根据方案一的堤线布置,防洪建筑物临水侧若采用土堤放坡型式,其堤身将向河道中约伸出5-10m,占用少量河道,对行洪和防洪建筑物的安全有一点影响,但占用河道部分为河床底部,基本为原河床位置;该河岸线经多年运行基本稳定,满足行洪断面要求。该方案可节约土地,利用开发部分荒滩。工程量较大。根据方案二的堤线布置,河道具有较大的行洪断面,土方开挖量较大,填土量较小,防洪堤建筑投资较小施工较简便。但没有利用原河岸线,工程占用土地面积较多。方案一基本保留了原河道及河岸线自然状态,也能满足河道行洪要求,且占地较少,可开发利用较多土地用于城市建设,虽工程投资较方案二较大,综合比较,本次可研阶段推荐方案一的堤线布置方案。5.1.3工程总体布置根据工程任务要求,本工程以防洪为主,并同时具有交通,美化亮化功能,因此采取堤、路、绿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布置。工程位于琴江及石罗滩河两岸,路堤全长4.41km,大部分座落在琴江及石罗滩河堤顶高程按防洪和道路规划标高要求综合确定。考虑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防洪堤顶面标高为225.6-227.8米。综合考虑河岸现状,水位条件,土堤放坡和经济条件,决定堤身采用下墙上坡式结构,以防水流浸刷河岸,影响防洪建筑物安全。根据地形,地质情况,为减少工程土石方开挖,护岸挡墙基本采用仰斜式挡墙。墙顶高程位于221.0-221.8m之间,拟以强风化泥质页岩作基础持力层。挡墙高4~6m,临水坡为1:0.50防洪堤上游坡脚高程平护岸挡墙墙顶高程,均位于221.0m以上,临水边坡为1:2.5,均采用草皮护坡。土堤迎水坡坡每隔200m设置一个踏步,踏步宽3~5m。防洪堤布置根据园林景观设计要求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5.1.4堤型选择本工程为城市防洪工程,兼有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等要求。根据工程任务和总体布置要求,堤基由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等组成。综合考虑堤基、堤身、施工、经济等因素,堤型选择均质土堤。5.1.5堤身设计(1)堤顶高程的确定防洪堤的防洪超高,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的堤顶高程和道路规划标高要求的高程取大者确定。其中堤顶高程按下式计算:Z=Zp+YY=R+e+A式中:Zp——设计洪水位(m);Y——防洪堤顶超高(m);R——设计波浪爬高(m);e——设计风壅增水高度(m),A——安全加高(m),A=0.80m;经计算,Y=1.5m。堤顶高程为225.60-(2)堤身结构堤身结构型式为均质土堤。堤脚采用浆砌石护岸,护岸高程221.0-221.80筑堤土料特性参数:最优含水量为16.8%,粘粒含量为11%,含砂量约为20~30%,塑性指数为10.3,渗透系数为1.62×10-5cm/s,内摩擦角为23.4°,凝聚力为13.4KPa,最大干容重17.1KN/m3。(3)基础处理堤基范围内的耕殖土层,树根、淤泥等均应清除,一般情况下基础挖深0.5m左右。遇地面高低不平,应开挖成1:1.5斜坡。对堤基中的动物巢穴、墓穴、坑塘、房基等隐患均要清除。对堤线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结构松散稳定性低的杂填土均须全部挖除。为了避免水流冲刷淘脚,护脚挡墙基础应深入设计冲刷线以下或座落在岩基上(4)防洪堤结构分析①堤坡稳定分析该段防洪堤内地面将填筑至与堤顶齐平,故不存在防洪堤背水坡稳定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工况的稳定分析。a)外河设计洪水位,堤内平地面水位、稳定渗流期土堤外坡的稳定分析;b)外河设计洪水位骤降到1/3处,土堤外坡的稳定安全。②堤身渗流稳定分析:防洪堤堤身采用粘土填筑,根据防护区建设开发用地规划,内侧地面高程与堤顶持平,不存在渗流稳定问题。③堤基渗流稳定分析:同上所述,亦不存在堤基渗流稳定问题。(5)护岸挡墙稳定及应力计算根据工程布置,沿河岸修建护岸挡墙,挡墙形,基本式为仰斜式浆砌墙,挡墙高4-6.0m,顶宽1.0m,临水坡1:0.50,下设C15根据地质资料,控制地基承载力320KPa,墙与地基摩擦系数取f=0.40。挡墙均为仰斜挡墙,本可研阶段按两种工况进行复核,①正常工况:即临河侧水位为最低;②非常工况:为水位在平墙顶情况下骤降1m的工况。经计算表明,护岸挡墙的抗滑、抗倾和基底应力均满足规范要求。5.2土地收储整理工程通过防洪堤工程,本项目共收集整理土地750亩,可供出让土地300亩。5.2.1供水工程1、供水水源本项目规划水源来自石城县自来水厂供水。2、供水管材质选择管材的选用应根据管材的技术性能、价格、供货条件、施工和维修保养的难易,管道沿线地基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目前供水工程采用较多的管材种类有:球墨铸铁管、钢管、PVC塑料管、PE管(聚乙烯管),钢筋、钢筒芯砼管等。根据管材的技术性能、价格、施工和维修保养的难易,管道沿线地基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本可研推荐采用球墨铸铁管。3、管径的选择为保证消防时水量和水压要求,规划最小给水管径为DN200。铺设管径DN400、DN200供水管。5.2.2排水工程本项目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制度,各生活区、辅助生产装置区、公用设施等区域的生产污水、化粪池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排入污水管网系统,至石城县污水处理厂经净化处理后排放;城市雨水通过雨水集排系统排入水体。1、雨水排水工程设计暴雨强度按下列公式计算:q=3173(1+0.56LgP)/(t+10)0.79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立升/秒;公顷);P--设计重现期(P=1);t--降雨历时(分钟),t=t1+mt2。;t1--地向集水时间;取t1-10分钟;t2--雨水在管道内的流行时间(分钟);m--延缓系数,暗管取m=2.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ΨqA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立升/秒);q--设计暴雨强度(立升/秒,公顷);w--径流系数:商业区=0.85;居住区=0.80;工业区=0.75A--汇水面积(公顷)。根据设计等高线将本项目周边地块区分别将水排到道路边沟内。为使雨水充分排除,管道最小设计管径为300mm,最大设计管径为800mm。选用钢筋砼圆管。按纵向排水每40m设一个矩形检查井,不同管径接口处及分水岭处和横穿涵洞与圆管接口处必须设置检查井,检查井采用三七墙,且高度超过3m的检查井必须于3.0m处设置砼圈,以满足构造要求,检查井上面现浇井圈,并安装井盖井座。2、污水排水工程为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其水质要求必须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中的规定。(1)排水管径与最大充满度最小管径为DN300管径设计最大充满度DN3000.55DN4000.65DN500—DN9000.70(2)设计流速非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5m/s,设计充满度下的最小流速0.6m/s。管段的起始埋深大于或等于2.0m,设计坡度为3/1000。5.2.3供电及道路照明工程在这部分中,电气专业的主要设计任务是进行路堤照明设计,绿化带装饰照明设计,主干道的照明设计以及为防洪堤照明所设置的专用10KV箱式变电站设计等。1、供电工程就近接入10kv线路。10kv及以下线路均采用电力电缆沟(或电力排管)敷设,电力电缆沟(或电力排管)布置在人行道下。2、道路照明工程在道路两侧人行道上设置金属灯杆双肩路灯,采用双列对称布置方式,路灯纵向安装间距为40m,杆高主干道12m,次干道、支道10m。照明灯具采用截光型,光源采用光效高、透雾性较高、寿命长的高压钠灯或LED灯,主干道道路平均照度不小于15LX,照度均匀度不小于0.35;次干道、支道道路平均照度不小于8LX,次照度均匀度不小于0.35。应选用高压铸铝外壳,内外丙烯酸漆涂层,安装方便灵活的灯具,灯具内配有补偿电容,使功率因数大于或等于0.85,还配置安装活性碳呼吸器,降低反射器污染。灯具防护等级选取用IP55或IP65。照明供电为10KV配电线“T”接引入电源,采用专用路灯变压器供电,路灯供电采用地下电缆线路方式,选用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芯铠装电缆。5.2.4道路工程1、路网本项目防洪建设规划为路堤结合,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除路堤部分根据防洪堤建设要求建设外,其余土地整理部分路网建设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建设。初步建设道路长度为2820m,道路主要为连接防洪堤与周边的道路交通。2、道路平纵横设计方案根据道路建设条件及规划要求,道路平面布置采用规划线路走向,不考虑方案比较。设计纵坡采用规划推荐的方案,满足最小坡段长度要求,设计路线最小纵坡大于0.3%,最大纵坡小于2.5%。道路横断面综合布置原则符合城市道路网规划、红线宽度、道路等级、道路性质、断面形式。在保证交通安全和通畅的前提下,既要考虑非机动车(主要指自行车)车道的设置,又要考虑将来有过渡为机动车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的可能。充分发挥绿化作用,起到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和美化产业基地、美化道路的作用。结合人行道及分隔带,即可做不同平面的道路横断面的衔接部分,也可做横断面其他组成部分的备用地。设计中要考虑路拱的形式和坡度及雨水口的位置,同时还要注意道路两侧街坊内部排水的出口,以便取得密切配合,保证雨水的排放。避免沿路的地上、地下管线、各种构筑物以及人防工程等相互干扰。在布置时,要综合考虑各种管线及构筑物间的配合和合理安排,留有发展余地提供维修的方便。要与沿路各类型建筑和公用设施的布置要求取得协调。注意节省建设投资、节约用地。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配置既要紧凑,又要考虑留有余地。道路横断面布置方案拟定根据规划要求,本工程道路横断面布置方案为:主干道:14(车行道)+3*2(人行道);支路:10(车行道)+2.5*2(人行道)。3、路基路基高度的设计应遵循宜低则低的原则,但要考虑地下水、毛细水的作用对路基的影响,确保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道路路基设计要根据道路等级及沿线水文与工程地质情况,填方路基压实度要求应符合有关规范。在路堤填筑前必须清淤、除草,路堤土方应30mm—50mm分层碾压,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宽出水泥混凝土路面各为25mm,泥结砂砾石垫层宽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各为25mm。车行道路面结构层检验弯沉值:基层1.15mm,垫层2.3mm,土基3.5mm。对于穿越鱼塘段清除淤泥疏干,采取粘土分层回填,分层碾压。对于路基土质不良或含水量过高时,采取换土措施,且换土厚度不宜小于80cm。根据道路等级及沿线气候、水文与工程地质情况,填方路基压实度要求应符合有关规范。4、车道路面路面使用材料年限标准主、次干路沥青路面15年,水泥混凝土路面30年,中等交通等级,500>Ni≥200;支路沥青路面10年,水泥混凝土路面20年,轻量交通等级,Ni<200;路面结构方案比选在满足交通量和其他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便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面层: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水泥混凝土面层均适宜本项目道路,但由于项目对道路美观要求方面标准高,而且交通流量较大,本项目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对沥青混凝土使用寿命影响较大,所以本可研道路路面推荐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设计,道路设计荷载:BZZ—100KN。车行道为20cm厚砼,20cm厚水泥(5%)稳定砂砾基层,20cm厚砂砾垫层。基层: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具有耐水性好,强度高优点,是理想的基层,且本地水泥、砂、砾石丰富,就近取材方便,因此本道路选用水泥稳定砂砾作为基层,砂砾垫层,路基不好又发软的部分应重点处理。5、人行道采用400×400水泥吸水砖面层,2cm厚1:2水泥砂浆粘结层,6cm厚C10混凝土基层。6、路缘石人行道及隔离带路缘石采用砼路缘石。7、道路交叉为方便出行,所有交叉口均采用平面交叉方式。现阶段主要以信号灯管理交叉口道路通行能力。在道路工程设计时,可考虑进行交叉口拓宽设计,增加左右转弯车道。8、方便残疾人使用道路设计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规定要求,道路工程考虑方便残疾人使用和通行,道路设计内容为以下几条:人行道的纵坡与宽度应满足手摇三轮车者通行;人行道的缘石坡度,触感块材,也应满足拄拐杖者、视力残疾者通行。5.2.5绿化景观工程本项目绿化景观工作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降低噪声、防止污染,美化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它是反映城市风貌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1、设计定位石城县一江两岸一期工程位于石城县梅江和会同河两侧,总长11234m。防洪堤绿化最宽处约15m,最窄处约3m。是石城县重要的景观轴,在体现城市个性风貌、历史文化方面负有重要的使命,是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本项目的设计定位为:自然生态型的滨水景观带。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文物景点,以自然环境为设计依据,因势利导地处理平面及空间,既不矫揉造作,又不拘于现状,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目的。2、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建优美舒适的滨水景观。城市内的滨水开放空间,规划设计首先应考虑为城市居市民服务,要求创建优美的滨水环境景观。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意理念,并通过各种工程措施来达到人性化设计目的。设计按照人体行为工程学原理,安排多种休闲、健身、游玩设施,设置小型广场,以满足人们亲水、游玩水的心理,创造舒适的滨水环境。(2)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保护现有自然生态景观,建设自然生态群落。园林植物群体美,是现代风景园林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相近植物与同种植物按园林艺术美的韵律节奏与比例协调关系的组合布局,表现植物群体规模,以体现植物景观气势雄伟。植物配植注重群落的水岸面有丰富的观赏面、林冠线起伏变化、色彩与季相变化丰富。(3)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突出地方文化景观特色。重点是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方法,通过材料运用、雕塑、恢复原貌等手法,向人们展现县城的历史风貌,结合地形改造,发掘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历史文化景观。(4)根据人的亲水特性,创造各种亲水景观。亲水是人的特性,水是园林的灵魂。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把宽阔的沙龙组织到园林景观里面。如临水设置游路,利用码头设计成亲水广场,让人能与水景相接触,满足亲水要求。广场与防洪堤采用台地式的处理手法融为一体,顺应地势,广场层层叠起,与江景形成良好的对话呼应。亲水平台通过阶梯或台地式平台层层与主广场相连,以阶差减缓河岸的高差,使人能更安全地亲近水岸,由此获得层次丰富的江岸景观空间。3、设计思路(1)规划空间布局:采用带状格局,用梅江、会同河和防洪堤路一硬一软两条轴线,联结各景观节点,体现景观空间的秩序感。规划采用中国园林的手法(崇尚自然美)与西方园林的手法(强调秩序感)相结合,强调大空间与小空间的配合,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硬质与软质肌理的平衡。(2)中心区域的场所感的强调:规划中各分区节点以景观特点统领各区域,采取相对完整的构图形式,使其从周围“零碎”的设计要素中脱颖而出。4、绿化布置根据规划的分区及所布置的内容,在绿化上相应地调整使长达11234km的滨江景观绿化富有变化,因地制宜。(1)临近江边的一侧,尽可能做开敞式绿化设计。(2)靠近车行道侧种植一行或多行乔木,并建立浓密的高篱,形成绿色的屏障加以隔离、分隔空间。(3)堤岸设计:采用永久式块石护坡堤岸方式。(4)树种选择:多采用地方树种,主要有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落叶乔木、花卉、绿篱、藤本、竹类、草本花卉等等。5.2.6收储土地整理土石方工程本项目建设用地及收储用地共需要征地土地750亩,其中工程用地450亩,土地收储整理开发用地300亩。本项目需要整理土地300亩。根据本项目地势,结合实际测算估算工程量,土石方(含挖、填方)工程量为:300×1880.=56405.3.主要工程量估算及材料供应5.3.(1)堤防工程堤防工程工程量估算表序号工程项目单位数量1清基m3529202土方开挖m3441003石方开挖m388204土方填筑m34057205M7.5浆砌石m3123486砂砾石垫层m3132307抛石固脚m3308708泥结石路面m3154359干砌石m34630510草皮护坡m28820010绿化m213230011临时设施项1(2)表11-3土地整理工程及道路工程工程量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1土石方工程m35640002道路工程㎡2.1路基处理㎡1662302.2车行道(混凝土路面)㎡1108202.3人行道(吸水砖路面)㎡277052.4路缘石m152503照明工程(线路)m152504照明工程(变电所)座25供水管网工程m91506雨水管道工程m91507污水管道工程m91508预留通讯、燃气管线m91505.3.本项目主要建筑材料有水泥、钢筋、砂石料、预制构件等水泥:赣州市有多家水泥生产厂家,其水泥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有多种规格水泥,产品数量和质量满足本项目要求。钢筋:石城市场有各种规格、型号钢材,运距在10km以内。砂石料:项目周边有砂石公司,可供给不同级配沙和砾石,运距5km;块石由石场供应,运距15km以内。水泥预制构件:包括各种规格管道、路缘石、道板砖等,可由专业预制构件厂生产。

第6章征地拆迁及耕地垦复方案6.1征地6.1.1项目征地面积本项目建设用地及收储用地共计750亩。其中1、防洪堤及市政道路建设用地共450亩。2、土地收储整理开发用地共300亩。由于防洪工程建设的需要征用沿线土地,征用土地主要为滩涂和未利用土地。防洪工程投资,主要通过收储防洪堤周边土地,对场地平整整理,除去建设用地以外,其余土地可进行收储,提高土地利用率。对项目区域内的沙滩、道路、沟渠进行整理,以改善土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效益,促进石城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项目通过土地平整,可开发收储出让土地300亩。具体详见表6-1表6-1项目建设用地基本情况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说明一建设用地面积亩4501防洪堤亩2102市政道路亩2083安置房亩304变电站亩2二开发可出让土地亩300三征收土地亩7506.1.2用地功能类别分析项目建设用地类别情况见表6-2表6-2项目建设用地类别情况表序号项目内容单位数量1水田、旱地、菜地亩5502未利用地亩663林地亩854宅基地亩495合计亩7506.1.3本项目所征收的750亩土地中,全部为农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征地范围内区域土地权属清楚,不存在权属争议。6.2拆迁6.2.1征地拆迁安置方案6.2.1.1征地拆迁调查经项目建设单位实地核查及预测,本项目涉及的征收户共198户,人口840人,拆迁房屋28261m2。需要拆迁的数量如表6-3。表6-3项目建设用地类别情况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1拆迁房屋㎡282611.1框架、砖混一类㎡198191.2砖瓦㎡33651.3土木房㎡37831.4杂房、附属设施㎡12942搬迁户数户1983搬迁人口人8406.2.1.2征地拆迁方案1、安置方式:货币安置、房屋产权置换二种方式由被征迁户挑选。2、房屋安置点分布情况:根据石城县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本项目征地拆迁需要,在一期项目中,规划建设一个30亩安置区,可安置本项目拆迁户,拆迁户也可根据自己意愿到其他安置区安置。(1)在琴江镇本项目一期规划安置点新建安置区一处,占地30亩,其中可用于安置本项目征迁居民198户。(2)如被征迁群众还可自由选择在石城县其他规划安置小区进行安置。6.2.2拆迁补偿标准本项目拆迁房屋采用货币补偿,补偿标准执行《石城县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土地征收工作的意见》(石府发[2012]4号)文。6.3耕地垦复方案本项目建设用地及一级收储整理项目共需占用耕地856亩。《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必须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或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发新的耕地。本项目占用耕地拟采用缴纳耕地开垦费的方式在项目中列支。县政府将本项目征地复垦计划列入2014年度计划。第7章环境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发展与环境兼顾的方针,注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对环境也带来不利影响。为合理利用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营造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必须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为民造福”的环境保护方针。严格执行环境治理“三同时”的原则。本章就生态环境、空气影响、噪声影响三个方面,对本项目的建设进行评价。环境评价的目的在于预测和分析拟建项目在建设期及营运期对沿线周围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其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有效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议,使其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并降低到最小程度,达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从环保角度论证拟建道路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为环保工程措施及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7.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及范围7.1.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1996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7)《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国家环保局环监(93)第015号;(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及J/T-2.4-95。7.1.2环境质量标准(1)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体标准;(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二类标准。7.1.3污染物排放标准(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2)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08)。7.1.4环境保护范围(1)野生植物、动物及栖息地的影响项目评价范围内不属于保护区,不存在这方面的影响。(2)水土流失的影响项目施工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为此在道路施工期间,应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a)施工时,应先做好坡脚挡土墙和沿河挡水墙,然后进行砌坡填土,并应注意避免雨季开挖修筑路基;做好路基排水。(b)沿河路段废弃土石方不得就近倾倒入河道中,必须设置弃土堆积处集中弃土,并采取必要的排水防护和绿化措施。(c)做好土方平衡调配,减少土石方开挖。(3)水环境的影响(a)施工期水环境的影响施工期间对水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要采取有效措施注意施工期水资源的保护。含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堆放点要远离水源地,并用防雨材料遮盖。(b)营运期水环境的影响营运期间,产生一定数量的生活和商业废水,只要加强对废水排放的管理,做好废水的预处理,加强各种管路的运行管理,确保管路正常运行,就可以保障营运期水环境满足国家有关规范要求,保证水环境不受污染。7.2环境空气影响的评价7.2.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的分析(1)尘污染施工期间工程对空气的主要影响是尘污染,故仅以TSP作为评价因子。尘污染主要产生于灰土拌合、土石方工程施工和施工材料的运输等。因此,有必要采取洒水措施控制起尘量。(2)汽车排出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影响最大的氮化合物(NO2),是我国标准中限定NO2年平均换算值为0.02-0.03ppm,预测年平均换算值为0.005ppm,影响较小。7.2.2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土石方开挖,必然破坏相应的植被,应尽量不让地表裸露,爱护植被,保护环境。(2)运输材料道路及施工现场应配合洒水设备,定时洒水,减少起尘量,并及时清扫路面,防止二次扬尘。根据以上各方面分析,只要注意加强施工及营运期的环境保护措施,该道路建设是可行的,能给社会经济带来效益。7.2.3营运期大气环境影响的分析营运期排放废气,对大气环境无影响。7.3环境噪声影响的评价7.3.1施工期建设期的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声。我国城市建筑施工期间,施工场地产生的噪声标准值如表7-1:表7-1施工阶段作业噪声表单位:等效声级dB(A)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昼间噪声夜间噪声土石方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7555打桩各种打桩机85禁止施工结构混凝土搅拌机,电锯等7055装修吊车、升降机等6555我国声环境标准(GB3096—2008)中第一类混合区及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标准见表7-2:表7-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单位:等效声级dB(A)适用范围昼间夜间第一类混合区(居民、商业混合)5545交通干线道路两侧7055当环境区域评价点受噪声影响,环境噪声超过限值时,可采用调整时作业的施工机械数量或使用噪声低的机械等防治措施。本工程可以把砼搅拌机布置在适当位置,同时对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加强维修,保证其处良好的工作状态,以降低施工噪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7.3.2营运期营运期不产生噪声,对周边环境无影响。7.4环境保护治理措施7.4.1水土保持防洪堤和道路在设计时已采取工程和植物措施,这些防护设施不但满足工程本身的设计要求,而且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对保障工程安全运行、防止工程建设中产生的水土流失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本项目土方工程量较大,取土坑取土后应及时平整;施工时应避免在雨季挖修筑路基;做好路基临时排水工作。施工结束后废弃料要及时清运。施工占地应尽可能的占用废弃地和荒地,划出施工范围以避免机械碾压农田,施工结束后应尽快恢复原貌。沿线路段设计绿化,可较好地保护土坡路堤,防止水土流失。7.4.2施工期施工废水、生活污水影响治理措施砂石冲洗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大多是粒径小于0.15mm的无机颗粒,比重较大,不含有机质,成分单一。其它生产废水均为无机废水,含钙、硅等成分,不含易溶于水的有毒物。施工废水若直接排入河道将增加水体的浑浊度,对水质产生影响。因此对施工废水须沉淀后循环使用。机械设备保养和洗涤水要设集中水池进行隔油和沉淀处理。生活污水中含有致病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若直接排入河道,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在缺氧条件下发生腐烂发酵产生恶臭物质,从而影响水质。因此生活污水要集中后采取化粪池简易处理。7.4.3施工期施工废气影响治理措施在施工期间做好作业小区的污染防治,在砂石加工及砼拌和等作业区安装防尘设备,对施工人员加强劳动保护,在运输繁忙路段经常洒水,对弃土、石灰等易飞扬物料的运输应采取蓬布遮盖措施,以减少扬尘的污染。7.4.4施工期噪声影响治理措施由于工程施工噪声影响范围为昼间200m,夜间600m,将影响到路边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