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滑动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3)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能与同学互相协作、友好相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实验得出关系f=μN。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方案,对实验数据的数据处理;静摩擦力的判定。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动手实验一:(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动手做下面实验)将甲、乙两本课本的书页依次交叠在一起,压以下书后,提起乙书,甲书没有从乙书中滑落,两同学用力拉两书背,也不能拉动。

问:使甲书不能从乙书中拉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还有如:用水平力推讲台桌,讲台桌为何不动?用手握住水杯,水杯为何不动?

从实验1中,从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这是静摩擦力的作用,

实验2学生有兴趣,大概可以分析出这种力不是以前所学的重力或弹力,而是一种新的力——摩擦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分类: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为了更好的研究它们,我们分别研究。

2.静摩擦力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而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当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

产生条件:1.两物体的接触面不光滑

2.两物体应该接触并且相互挤压,有弹力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反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可以说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部因素决定,摩擦力的大小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取值范围0≤F≤Fm。

最大摩擦力的概念:当人的水平推力增加到某一值Fm时,物体就要滑动,此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我们把Fm叫做最大摩擦力。

注意:

(1)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充当动力。

(3)最大静摩擦力一般比滑动摩擦力大一些。

让学生观看视频演示二

问:静摩擦力能不能发生在运动的物体之间?

(“静”指的是相对接触面静止!的意思)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当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时,怎样判断摩擦力的大小、方向?

3.滑动摩擦力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挤压且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产生条件:(1)两物体的接触面不光滑(2)两物体应接触且相互挤压,有弹力。

(3)两物体要发生相对滑动

大小:(1)实验演示(视频)。

(2)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3)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4)数学表达式:F=μFN

μ是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个别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动摩擦因数也不同。

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它们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注意:

(1)不要把“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等同。

(2)“相对”指的是研究对象相对与其接触的物体而言。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也可能跟运动方向相同。

4.课堂训练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5.小结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程度比较好,基础比较扎实,善于思考,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此外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还通过实验的方法定性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状况有关;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问题。但是由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因此,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物理新课程“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身边的摩擦等各种课程资源,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以,课堂中教师注重在现生活实例,通过毛刷运动、滚球等大量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观察和体验,来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分析它的特点。注重过程和方法,这种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能够落到实处,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本节课,教师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解释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学生学得主动,探究活动扎实有效,学习了方法,培养了能力。在诸多的探究能力教学目标要素中,本节课侧重“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和分析论证”这些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探究活动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态和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能始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面对学生,也给了学生大量的鼓励性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本节课能在实验创新和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方面更进一步的话,就会更加精彩。教材分析高中物理力学的一个难点在于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在三种性质力的学习中,摩擦力的概念的建立和方向的判断是难点。摩擦力是力学中常见三种力之一,教学内容包括:(一)静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本节课安排在学习了重力与弹力之后,教材以生活事例展开,以探究静摩擦力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教材的“说一说”部分加入了传送带和轮胎的插图.虽然滚动摩擦不作为重点内容,但在“做一做”部分设计了一个拆卸自行车轴承的实验,加深了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这一理论,同时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例1、下列图中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有静摩擦力的是()例2,画出下图中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课堂检测1、重量为400N的小车放在水平地面上,至少要用200N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用160N的水平力,可使小车匀速前进,用100N的水平推力推小车,小车所受摩擦力;用240N的水平推力推小车,小车所受摩擦力。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1)、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一定静止(2)、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一定运动(3)、静摩擦力一定充当阻力(4)、滑动摩擦力一定充当阻力(5)、滑动摩擦力方向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6)、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且静摩擦力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或成一定角度(7)、滑动摩擦力大小跟重力成正比。3、一物体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按图中所示不同的放法,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运动,设地面与物体各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是()A.f甲>f乙>f丙B.f乙>f甲>f丙C.f丙>f乙>f甲D.f甲=f乙=f丙课后反思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力下降。在这点上,我觉得本节课做得还不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力实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感态度方面,我觉得大部分学生的表现还不错,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听讲中教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学生都能非常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回答问题,可见,他们对物理学习还是有兴趣的。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三、对训练方法的反思第一,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于物理,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加深对所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也是深化知识,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抛弃“填鸭式”,创设一种问题情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或实验中的问题切入,吸引学生去思考,以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问题的初步分析,“发现”新的知识,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教师代表不了学生,学生的能力必须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目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第二,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首先习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复习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垃圾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最后,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四、对教学技能的反思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