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农村初中感恩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等论文集(修改)_第1页
本科毕业设计-农村初中感恩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等论文集(修改)_第2页
本科毕业设计-农村初中感恩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等论文集(修改)_第3页
本科毕业设计-农村初中感恩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等论文集(修改)_第4页
本科毕业设计-农村初中感恩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等论文集(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3第31届成果评审类别:初中第31届成果评审类别:初中农村初中感恩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王海燕(此文在临安市2015-2016学年(第31届)教育科研成果(论文)评审中荣获临安市二等奖)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我们世世代代信奉的格言、祖祖辈辈传承的教诲。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初中学生把一切都看做理所当然,不懂得什么是感恩。本文阐述了农村初中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加强初中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并制定了感恩教育的措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我校的感恩教育成效显著。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独生子女感恩教育一、现实背景(一)当前实施新课程的需要《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指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更是人性养育的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二)社会现实的需要部分农村初中的孩子失去了原有的艰苦朴实的品质,表现出自私自利,唯我独尊。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父母对子女百般疼爱,他们有些拼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的生活条件,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宁愿苦着自己而不苦孩子。特别是在我们农村,有些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只会一味地对孩子百依百顺,从小无原则地溺爱;还有些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就什么都好,更有一些因为生计在外打拼,把他们年幼的孩子留在了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这些父母因为长年不能陪伴孩子,难得有机会与孩子相处,也只会对孩子加倍宠爱,根本无暇对孩子的品行进行约束……,这一切的一切导致现在的农村初中生对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应当,对于被爱麻木不仁,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什么是感恩。这种现象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相违背的。以下是我校的几个真实案例。案例1:初二学生洪某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庭贫困,从初一开始就和杭十中的潘某结对子。受助一年多,洪某没有主动给潘某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洪某的冷漠,让资助者潘某感到很不是滋味。从今年开始,潘某取消了对洪某的资助。案例2:初一学生徐某,在学校表现得很孤僻、狂妄、敌对。经常无理由地违反课堂纪律。老师经过家访,了解到他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而他一直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的,爷爷奶奶对他百般疼爱,但他从小任性霸道,从不体谅爷爷奶奶。案例3:初二学生潘某,学习成绩一般,不够稳定。性格内向,胆子小,害羞。在学校里,很少与老师、同学们交谈,老师找她谈话,她一声不吭,面无表情。上课时无精打采,眼睛无神,对什么事情总是提不起兴趣。平时独来独往,爱在一旁观看别人的活动,自己很少参加。她家庭生活比较贫困,父母均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她很是疼爱,从不让她干家务活。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农村初中生因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除了作业不代办,其余都是老将出马,甚至作业也是家长陪着做……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自私自利,任性妄为,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何来感恩之心呢?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农村初中生约有3000万,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国家将来的整体道德水平。对农村初中生实施感恩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对农村初中生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全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中,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感恩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所以,现今提倡对初中生的感恩教育也是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初中生具备了感恩意识,才会有感恩的心,懂得回报社会,报答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孝敬父母。感恩教育能使初中生摆脱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有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其胸怀宽广,有助于他们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提升竞争力,有助于将来事业的成功。(二)对农村初中生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感恩教育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感,维护家庭的和睦与幸福。我国现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要求发展人性善的一面,遏制恶的一面,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来润滑。感恩教育能够给物化的世界填充更多的人情味,摒除诸如诚信缺失、人际冷漠等社会问题,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人人常思感恩,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三、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学校成立课题管理组。研究实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横向,学校团支部成立感恩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的校级领导、政教主任任副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各中队辅导员为组内成员。组长和副组长参与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督办等,使活动得以如期开展;纵向以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年级的年级组长来协助实施。领导小组初一年级初二年级领导小组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领导小组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图1团总支:宣传学习,树立榜样活动,正面引导心理辅导室:问卷调查团总支:宣传学习,树立榜样活动,正面引导心理辅导室:问卷调查教导处:感恩教育课时安排各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总务处:学校硬件设施调查与措施落实德育处:活动组织和策划、资料汇总领导小组:分析与总结图22、制定研究方案。从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用了一年多时间对初中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以开放式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初步了解目前我校初中生对感恩的认识情况;分析导致部分初中生不懂得感恩的原因;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了初中感恩教育的对策。(二)实施阶段1.开展感恩话题问卷调查我校是浙江省临安市农村的一所普通寄宿制初中,全校共有12个教学班级,每个年级各四个班,共364个学生,现笔者就我校初中生的感恩问卷抽样调查作简单的初步分析。(1)对我校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第一次统计表(2014年9月统计,总人数:100人)序号内容人数比例1从来不知道父母亲的生日3535%2自己的房间都是父母亲帮忙打扫整理的6060%3平时零花钱每周超过100元的5757%4和父母经常顶嘴吵架的2828%5学习上不够努力7070%6经常抱怨家庭不够富有1111%7对父母漠不关心7575%8周末回家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的3333%9会和父母说“谢谢”之类感谢的话1212%(2)对我校老师的问卷调查第一次统计表(2014年9月统计,总人数:100人)从学校抽取的100名学生进行侧面调查,把写好名字的问卷调查表交给任课老师,各任课老师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评价序号内容人数比例1见到老师不问好的4040%2课堂上随便讲话,扰乱课堂的2727%3对老师的批评不能虚心接受的2121%4请教问题后不说“谢谢”的7373%5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1111%6有欺骗老师的行为1818%7不服从老师管理的99%8没有集体荣誉感,和班委不和的1515%调查显示,我校大部分初中生对父母、对老师、对他人都缺少感恩之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对自己好的人都是理所应当的。2.初中生不懂得感恩的原因分析通过归纳,我认为导致初中生不懂得感恩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家庭是情感的源泉,是爱的发源地,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受家庭的影响。我校78%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对其百般疼爱,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都无条件地满足,爷爷奶奶更是如此,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是天经地义的,根本不需要回报。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至关重大。很多家长自己平时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有些夫妻关系不和,经常吵架;有些不孝敬自己的长辈,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跟自己的父母顶撞……父母的这些行为,都会引起孩子的注意,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如何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呢。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和沿海转移,据笔者调查,我校学生中“留守”孩子的比例高达60%以上。留守孩子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代理家长就觉得他们失去太多,便更加溺爱他们,从而使他们陷入了情感教育的“沙漠”,养成了贪婪自私,事事以自己为中心的人格缺陷。在这些孩子的情感世界里,感恩思想已经成为一个盲区,孩子对家长只知索取,不思回报,感恩之心严重缺失。(2)学校教育过于片面多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学校和家长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从而忽视了对他们德育的教育。部分成绩好的孩子,认为自己很优秀,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更别谈感恩之心了。虽然学校也提倡要进行素质教育,感恩教育,但这些只是流于形式。(3)社会教育存在偏差现在的社会教育已经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的败坏,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发生扭曲,他们追求享受,奢侈浪费,至使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之初的中小学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4)学生自身原因=1\*GB3①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初中学生的年龄基本都在13-16岁之间,处于青春期,他们自己有了独立意识,希望父母能像对大人那样对自己。这一时期的孩子逆反心理严重,大多数不愿意接受说教式的情感教育,孩子和父母也是最容易发生矛盾的时候,和父母、老师之间很容易出现代沟和隔阂。=2\*GB3②缺乏生活经历因为从小受到家人的关心和疼爱,生活过的很舒心,加上年龄刚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孩子没有感受过任何的生活艰辛,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在他们眼中,一切都像电视剧里那么轻松。3.我校对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人们常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1)感恩父母和长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世界上有两个人最值得尊重和感恩,他们便是我们敬爱的父母。我们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挣钱供孩子读书,非常不容易。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应该帮助学生懂得感恩。孩子要对父母感恩,就不应该贪得无厌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父母、长辈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通过感激父母、长辈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知道父母培养他们背后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长辈,感激他们。(2)感恩老师和同学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赐予了学生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从每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渐渐懂事的小学生,从求知若渴的少年到展翅高飞的成人,从门外汉到专才,从太古的结绳记事到今天高科技来临,老师的作用时刻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正像人们所共识的: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师恩难忘。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同学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大家在童年的时光里给了彼此美好的记忆,从中感受到了温暖的情谊,获得了无穷而珍贵的童年时期的快乐。(3)感恩祖国和社会感恩祖国和社会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使命,传统感恩精神应该得到丰富与升华,在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中,感恩的对象应由注重亲情,进一步到关注友情,并上升为对祖国的热爱。祖国不但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还赋予了我们人之为人的文化生命,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回报祖国的培养之恩,应当对国家树立起责任意识,学会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武装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4.我校对感恩教育的主要措施(1)开设家长课堂,定期给家长上课,让家长学习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因笔者所在的初中是农村初中,大部分家长是农民,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①让家长明白,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父母将孩子带来这个世界,为之付出全部的爱,一些孩子却无感恩之心。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其实说孩子没有感恩心,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知心姐姐卢琴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有天晚上,给父母沏了一杯茶,然后送到客厅里。谁知他的父亲竟然说:“你这是黄鼠儿儿狼给鸡拜年,不安什么好心,你以为你想看电视我们不知道,你只要搞好学习,比什么都强,比做什么都令我们高兴。气得这个孩子发誓,以后再给父母倒茶就不是人。孩子偶尔的感恩想法和行为,得不到父母的鼓励,甚至反被嗤之以鼻,拿学习说事,这等于直接扼杀了孩子感恩心的萌芽。孩子还怎么会生发出感恩心。所以说,感恩心的培养也需要土壤,我们做父母的,要好好增植这块土壤,我们不仅要在乎孩子的爱,真诚接纳孩子的爱,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好榜样,比如,过年过节时,经常带上孩子,给自己的双亲送去节日的问候,平时对自己的双亲要多尽孝道,这些是对孩子最好的感恩教育。②让家长明白,爱孩子,就要让孩子知道。感恩之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现在的初中生一遇到挫折就想不开,总是觉得这个世界欠他的,就是因为从小习惯了接受。据《光明日报》载: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竟毫不知情。父亲的这种爱让人敬佩,但是,如果这种爱能让孩子知道,岂不是更能激发孩子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吗。③要求家长在家要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要让孩子体验辛苦,不吃苦,就不知道感恩。老话说得好:少年不识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所以爱孩子,就要习惯让孩子干一些家务,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因为爱他才会为他付出这么多,让孩子了解父母生活、工作的压力和艰难。④让家长要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曾经听到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家庭和睦,孩子就会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从而心情愉快,身心健康;反之,家庭不和、父母经常打打闹闹,则会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甚至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充满爱和温馨的家庭中长大,他才会平和、通达,才能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社会,才能心存感恩。笔者学校特意开设了家长课堂,让学校里有经验的老师(同样也为人父母)上课,让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并在家访和家长会上特别加入了加强孩子们“感恩教育”的内容,描述了在完成感恩任务后学生的表现,并把班级调查的结果反馈给了家长,当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最不愿与自己倾诉时甚感失落。并和家长们协商在以后的学习教育中如何融入这方面的教育,家长们也表示会配合学校的活动,更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措施。如,在家里安排孩子一定量的劳动。爱的规矩,是需要从小训练的,不要让孩子觉得,所有的人为他服务,都是理所当然的。爱孩子要让孩子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2)学校营造充满爱的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了自信;在充满分享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了慷慨;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他就学会了感恩。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应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让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我校从校园布置着手,如: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等,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的话题。班主任也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①学习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相亲相爱》、《听妈妈的话》、《父亲》等。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唱歌既能使大脑得到短时间的休息,又使人陶醉在美好的歌词中和悠扬的旋律里,使身轻松,使心愉悦,使人更热爱生活,更热爱学习,也使人大脑两半球更容易沟通。”音乐的力量是无形的,可以对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风细雨,润物无声。②用故事实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班上的“图书角”放置一系列有助感恩教育的书籍,如《爱的教育》、《英雄女孩》、《冠军妈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弟子规》等供孩子们阅读,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机会,不断给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讲一些感恩故事。③利用节日开展感恩教育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三八妇女节前一周的周五,利用读报课时间,让学生回忆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从中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同时布置学生在周末帮妈妈干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教师节,为老师送上一句问候。重阳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或帮他们打扫卫生。父亲节,让学生自制贺卡为父亲送上节日的祝福。感恩节,为学生讲述有代表性的感恩故事,或安按时间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并让学生合唱歌曲感恩的心……通过一个个的节日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长辈、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增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也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周围人的回报。④在教室宣栏张贴感恩图片,伟人感恩故事,班上、学校里的感恩事迹,让同学们处在一个感恩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3)开展感恩活动,加强感恩意识的宣传=1\*GB3①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2\*GB3②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如班级卫生委员陈军晚自习后,默默无闻为班级关门窗,从无失责,确保班级教室里的财务安全;班里的张晓云同学长期负责了教室里黑板的保洁工作,确保老师上课舒心等等。对类似这样的同学予以肯定,这正是大家值得感恩和学习的鲜活事例。=3\*GB3③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要求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保洁的同学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④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如对父母,学校开展《弟子规》经典诵读比赛;对老师,开展“难忘师恩”作文比赛、演讲比赛;对同学对他人,开展“同学的爱”“同学给我的关心或帮助”等系列征文活动、手抄报比赛等。另外班级经常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篮球、接力等比赛,让学生懂得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克服自私、斤斤计较、不愿合作的缺点,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同时,我们在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时,可以创设一些活动情景,用“心理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着“父母的养育恩、老师的苦口婆心教导、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与友善”,引导学生在相互理解中体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美德。经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的“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感激,学会回报,学会做人。另外,传统评价体系也做出适应性调整,在评比优秀的时候,那些虽然学习不优秀,但对父母很有孝心,喜欢帮助同学的学生,也应肯定其闪光的一面。学校在评优时就设立一些肯定品德优秀的奖项,如爱校之星、奉献之星、团结之星、勤俭之星等等。(4)利用地方特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笔者学校所在乡镇文化气息浓厚,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忠孝文化第一村——清凉峰镇杨溪村了。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带领学生步行前往杨溪村,参加了“践行忠孝养成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校组织安排学生参观镇文化楼、孝子祠、郎氏祠堂、韩世忠墓,并在每一个景点为学生介绍相应的事迹,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提升自身的感恩意识。三、我校感恩教育取得的效果经过一年的实践,我校所采取的以上教育与措施,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1.学校整体成绩进步明显。笔者所在学校2014学年临安市成绩排名初一初二初三2014学年第一学期97132015学年第一学期8512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笔者所在学校在2015年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取得的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这跟我校实施的感恩教育是分不开的。2.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好转。(1)对我校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第二次统计表(2013年9月统计,总人数:100人)序号内容人数比例1从来不知道父母亲的生日55%2自己的房间都是父母亲帮忙打扫整理的1010%3平时零花钱每周超过100元的3030%4和父母经常顶嘴吵架的1515%5学习上不够努力3030%6经常抱怨家庭不够富有88%7对父母漠不关心2020%8周末回家不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的1515%9会和父母说“谢谢”之类感谢的话6060%(2)对我校老师的问卷调查第二次统计表(2015年9月统计,总人数:100人)从学校抽取的100名学生进行第二次侧面调查,把写好名字的问卷调查表交给任课老师,各任课老师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评价序号内容人数比例1见到老师不问好的1010%2课堂上随便讲话,扰乱课堂的55%3对老师的批评不能虚心接受的99%4请教问题后不说“谢谢”的1010%5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66%6有欺骗老师的行为1010%7不服老师从管理的00%8没有集体荣誉感,和班委不和33%四、结语一年多来,我校通过实施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使我们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改革大有可为。面对有较多缺失的德育教育,适时、适度的专项教育活动,除了能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外,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参考文献: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2./view/099473f6eefdc8d377ee3271.html?from=search(感恩教育课题研究)3.《爱的教育》亚米契斯著,天津教育出版社4.《班级管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用书)魏书生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学会感恩,快乐成长初中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设计与操作张良锋摘要:针对目前在初中学校教育(班级管理、学校德育)中存在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教育严重缺失的现状,为了让学生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常怀对父母感恩之心,学会感念亲恩、回报父母,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尝试开展一系列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意识的实践活动,即从主题班会设计、学科教学中渗透、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中体验及家长会中开展感恩实践活动等方面作了实践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父母实践活动一、问题的提出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发现,由于一直缺少感恩教育,目前许多大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比较淡薄,不懂得感恩,不会说“谢谢”,没有感恩之心,令人忧虑。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以下案例(来源于网络)呈现,触目惊心:案例呈现:2001年5月16日清晨,黑龙江省五常市一位妇女在家中被人杀害。警方确定犯罪嫌疑人为死者的儿子,现为初中一年级学生的钟某。据介绍,钟某用拆成两片的剪刀将睡梦中的母亲扎死,母亲的胸部、腹部被捅出20多个窟窿。惟恐母亲不死,他又用水果刀将母亲的喉管割断,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农药倒进母亲鼻子和嘴里。之后,钟某拿走了母亲身上的2600元钱,脱下血衣逃离现场。《中国青年报》2011年11月15日凌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龙江庭院B区7栋705房间,一中学生举刀砍向父母,母亲被砍死,父亲受伤。邻居报警后,警察赶到控制了凶手,并将受重伤的父亲送到汉阳医院抢救。2015年6月5日,14岁的张某,是重庆人。他辍学后,被父亲带至姜堰一拆迁工地打工。因父亲管教太严,他一直怀恨在心。去年3月28日下午,张某在工地干活时,父亲嫌其懒,当着众人面骂他,感觉失了面子的张某遂起了杀心。当晚他趁父亲熟睡之际,用铁榔头砸脑袋、刀刺等方法,致其父亲死亡。案发后,张某逃至重庆开县老家。张某后受审时竟称,之所以在晚10时22分动手,是在选一个“吉祥时刻”。以上案例与2001年——2015年发生的全国性轰动事件,很值得我们反思,即孩子的感恩意识丧失殆尽。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对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和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放在第一位。由于父母养育之恩是孩子感受最深的,因此我们更应让学生从感恩父母做起,通过感恩父母,进而推已之人,达到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的目的。笔者在2014年9月担任初一(1)班班主任,经过观察了解,发现由于感恩教育缺失,相当一部分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比较淡薄,不懂得感念亲恩,为此对全班33为同学有关感恩父母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学生有关感恩父母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表1:有关感恩父母情况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实验前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知道18.1%只知道其中一位21.2%不知道60.7%你知道:父母每天上、下班时间吗?知道54.5%不知道,但觉得应该知道15.1%不知道,我觉得无所谓30.4%面对家务,你是如何对待的常主动帮忙12.1%空闲时才去帮忙21%父母给钱才帮忙30.3%我从不管家务36.6%你对父母发过脾气吗?很少发脾气3%父母不能满足我的要求时会发脾气21.2%经常对父母发脾气75.8%你在父母生日时,表达过祝福吗?每年都会12.1%有时会24.2%从来都不会63.7%通过观察了解和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感恩父母意思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不知道或漠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不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不会心存感激;有的学生只会一味向父母索取,不懂得关心、体贴、回报父母,不会帮助父母做家务;有的学生羞于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不会对父母说感激的话,当得到父母的照料时不会说声“谢谢”;有的学生对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不太礼貌,甚至顶撞父母;有的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甚至学生嫌弃父母老化、啰嗦、贫困;更有甚者做出忘恩负义、伤害父母的事。针对上述现状,笔者将“感恩父母”作为班级管理的一个主线,贯穿学生的整个初中生涯,让学生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常怀感恩之心,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学会对父母说“谢谢”,学会与父母沟通、换位思考,学会感念亲恩、回报父母。围绕学习生活育德,在班级管理中初步构建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德育系列,开展了一系列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感恩父母教育。二、初中生感恩意识培养的设计与操作(一)主题班会中培养感恩意识1.采编感恩父母的故事班级文化营造浓郁的德育环境,我以“前人的故事”和“身边的故事”两大板块为内容,组织学生开展采编感恩父母故事活动,以此创设学生抒发情感的舞台,让学生在采编实践活动中接受感恩文化的教育,体悟感恩文化的精髓。经过全班33为同学近一个月时间的努力,共收集孝敬感恩资料近三万字,编写孝敬故事资料33份,并汇编成册,成为班级刊物。感恩故事采编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学生亲生体验了以“孝敬”为核心的感恩文化的魅力,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班级感恩父母教育积累了丰富详实的素材。表2:感恩父母故事采编活动相关情况统计表故事板块前人故事身边的故事主要内容名人感恩父母事迹;民间故事身边现实生活中感恩父母故事主要采访途径上网查询、查询书刊观察、走访、调查主要编制方法绘画、撰文表述故事摄影、绘画、撰文表述故事采编数量文字故事33个、绘画15幅照片25张、绘画20幅、撰文33篇资料合计48(份)78(份)2.读感恩父母故事,造感恩父母教育之势本人认为,通过前面的探源活动,我们学生的手中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感恩资料,但这只是个人的探索成果,只是个人有限的体悟。我们要实施感恩父母教育,就必须将学生手中已有的分散的感恩父母教育资源汇聚在一起,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从而有效营造一种有利于班级感恩父母教育开展的氛围,提升感恩父母教育的效益。为此,我主要采取强化环境布置和组织交流活动这两项措施来做好这项工作。(1)强化班级感恩父母环境布置我认为,人的情感与人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环境布置则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手段,是引发深化学生感恩情感的催化剂。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以“氛围渲染班级感恩父母教育之声势”和“榜样引路夯班级感恩父母教育之基础”的思路,对班级环境布置进行了精心设计,以适应我所开展的感恩父母教育活动的需要。为此,我在班上开辟了“感恩父母教育园地”专栏,内容有班级感恩父母活动动态、学生收集的感恩故事、感恩格言、感恩心语,班级“孝敬之星”的大幅照片和他们的感人事迹等。班级感恩父母环境的布置,让全班同学置身于感恩文化氛围之中,很好地起到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感恩父母教育活动的热情和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作用。(2)组织感恩父母故事交流活动在采编感恩父母故事活动中,学生们收集了大量的感恩父母故事资料,通过有效的交流活动的组织安排,可以让这些分散的资料成为班级感恩父母教育的重要资源。为此,我充分利用晨会、晚自习和班会活动课等活动形式的组织,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感恩小故事拿出来交流,或进行口头演讲,或互相传递阅读,和大家一起共享感恩教育教育资源。在“读”的交流中,全体学生为故事中人物所感动,为故事中的情节所牵挂,学生的感恩父母认识得到升华,感恩父母意识得到增强,感恩父母准则得到规范,感恩父母行为获得动力,具体实践活动见下表3:表3:感恩父母实践活动一览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目标七年级第一学期1、问卷调查:父母信息知多少。了解自己的父母2、扮演孕妇:学生24小时把自己的书包背在胸前,其他日常生活照常。以体验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3、评选班级孝星树立榜样的力量第二学期1、护蛋活动:学生24小时随身带着一只生鸡蛋,并呵护好鸡蛋,不能破碎。以体验父母呵护、照顾孩子的辛苦。2、给父母一封信: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学会和父母沟通,和父母说说自己的喜怒哀乐。3、评选班级孝星树立榜样的力量八年级第一学期1、六个一:为父母做一次感恩饭、敬一杯感恩酒、说一句感恩话、为妈妈梳一次头,为爸爸洗一次脚,为爸爸妈妈捶一次背。了解父母的辛苦,感悟父母的养鱼之恩,能为父母做一些简单的事。2、“亲情主题”班级征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亲人之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学会体贴父母。3.评选班级孝星树立榜样的力量。第二学期1、算算亲情账: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一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各项花费算一笔感恩账,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账。通过比较,深刻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体会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和殷切期望。2、“感恩父母,拥抱亲情”主题班会让学生既要明白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博大的、不图回报的,又要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3、评选班级孝星和生活俭朴之星树立榜样的力量。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有着进行感恩教育的先天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机地渗透感恩父母教育。职高教科书中从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例如:有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一辈子要感激的母亲,有史铁生《合欢树》中儿子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深深愧疚,有莫言《卖白菜》中坚强诚实的母亲等。我是科学老师,在科学教学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感恩教育。如:《新生命的诞生》使学生感受到神奇的生命,母亲孕育新生命的辛苦。(二)学校德育“四项竞赛”中培养感恩意识1.利用学校“国旗下讲话”渲染感恩父母教育之势结合特定的节日(如国庆节、母亲节、3.8妇女节等),学校都会安排相关的主题演讲。通过每周一再雄壮的国歌声中聆听着国旗下讲话,让学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恩教育,使同学们感受到感恩教育不是一个人、一个班,也不是一个学校,而是全社会的事,营造感恩教育之势。2.“四项竞赛”中培养感恩意识为了做好学校德育管理,我校十分重视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在班级中开展“四项竞赛”量化考核管理制度。由学校政教处着手落实,校团委协助,班主任直接参与,形成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各项活动有序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全校各班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思想日益浓厚,在班级中已经普遍形成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四项竞赛”量化考核工作的实施,使学生的违纪违规现象明显下降,学生的感恩意识日益增强。四项竞赛考核表班级人数纪律文明纪律得分20卫生卫生得分20三操三操得分寝室扣分15寝室得分5一(1)班33一(2)班30一(3)班32一(4)班30感恩教育在教室、学生餐厅、宿舍,操场都可以进行,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学习。在纪律方面,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就是对老师的感恩;不打架,不插队,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在卫生方面,不乱丢垃圾,就是对同学的尊重。(三)校外(社区)培养感恩意识1.结合传统节假日组织开展感恩父母实践活动我认为,实施感恩父母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人之恩,而是为了报人之恩,即在引导学生明白家长等有恩于我的道理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自觉学会“感恩”方式,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使学生在感恩实践中杨臣刚感恩习惯,学会感恩方式。节日是开展报恩实践活动的重要契机之一。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阳春三月“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等。各类富有教育意义的节日: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4日“中国青年节”;母亲节(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父亲节(每年六月第三个星期日);7月1日“中国共产党生日”;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感恩节“每年十一月第四个星期四”。2.到敬老院关爱,帮助老人老年人为国家的建设和子孙后代付出了很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懂得尊重老人、关爱老人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学生到敬老院关爱,帮助老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的愿望与困难,探讨出关爱、帮助老人的方式。老师将学生课前分组,并指明小组长,做好充分的准备:(1)收集敬老院老人的基本情况(2)收集敬老院老人的饮食起居,以及居住情况(3)为敬老院的老人准备一些文艺节目(4)到敬老院联系,找出其中对社会贡献教大的老人,要求到时候对其实际进行讲解。(5)讲解活动的纪律:注意安全,文明礼貌,听从指挥,准时返校。到敬老院后每个小组活动不同:(1)了解老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帮助老人梳头,整理房间,剪指甲等,将老人的困难用笔记录下来。(2)给老年人汇报表演。(3)让老年人做汇报讲演。(4)学生与老人互动,交流感情。通过敬老院的活动,使学生学会关爱和帮助老人,培养自身的感恩意识。(四)家长会中渗透感恩教育1.写给父母的一封感谢信在家长会前一个星期,老师布置周记《感恩父母》。在家长会上,学生主持人有感情朗读其中较好的两篇。家长感到很幸福,学生也能体会到感恩父母的重要性,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2.借龙应台的《目送》表达父母子女之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文中目送了几次?(2)每次目送时,心情如何?(3)“不必追”,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回答:爸爸妈妈,我已经长大,你们不必要这么担心我。老师理解:如果孩子转过来面向你,他将用他的背影去面对他的未来,将来。因此,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现在。通过这个活动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共鸣,实现交流。这次家长会很成功,实现了家长会的目的。周一,学生很整齐地坐在教室晨读,没有学生迟到,没有学生打闹。三、实施效果1.活动达到预期目标,效果良好,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和肯定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感恩父母”班级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许多学生表示,通过此项活动,他们知道了做人要知恩、感恩、报恩,要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多做家务,懂得通过为父母做实事来报恩,同时,更加理解父母,加深了与父母的沟通和感情。感恩父母情况调查表:(表4)调查内容实验前实验后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知道18.1%94%只知道其中一位21.2%6%不知道60.7%0你知道:父母每天上、下班时间吗?知道54.5%97%不知道,但觉得应该知道15.1%3%不知道,我觉得无所谓30.4%0面对家务,你是如何对待的常主动帮忙12.1%75.7%空闲时才去帮忙21%24.3%父母给钱才帮忙30.3%0我从不管家务36.6%0你对父母发过脾气吗?很少发脾气3%84.8%父母不能满足我的要求时会发脾气21.2%12.1%经常对父母发脾气75.8%13.1%你在父母生日时,表达过祝福吗?每年都会12.1%94%有时会24.2%6%从来都不会63.7%0从以上调查表的统计数据可见,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感恩父母活动的开展已经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及家人对自己孩子的关爱。孩子们从过去绝大部分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到现在已经清楚地记得父母的生日,还能采用亲自做贺卡、送祝福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尤其学生在对待家长的态度上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体谅父母,也不乱发脾气了。2.班级管理有了可喜的进步学生是班级开展感恩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者。两年年来,我班以开展的“感恩父母教育”为突破口,在实践道德教育的同时,各方面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学生的学习、精神面貌有了很大转变。在实践感恩父母教育的过程中,他们逐步形成了感恩意识,养成了感恩习惯,把感恩思想有机地融入生活、学习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所带班级被评为学校先进班级,班级在四项竞赛考核中进步显著,金巧玲在《感恩父母》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学生成绩也在稳步提升。参考文献:[1]林琳,感恩父母心理主题班会案例.课程教育研究,2013,5.[2]耿媛,杨燕,李鑫.学会感恩,有爱相伴.教育艺术,2012,2.[3]魏书生.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3第31届成果评审类别:第31届成果评审类别:初中章慧敏(此文在临安市2015-2016学年(第31届)教育科研成果(论文)评审中荣获临安市二等奖)内容摘要:本文从一堂科学课后老师的抱怨引发思考,通过对我校部分初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平时的劳动实践状况以及他们对劳动的态度,分析劳动实践能力缺失的成因。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人的劳动观念是非常漠视的,也不具备优良的劳动习惯,在他们心里,劳动是比较低级的行为,对劳动的抵触情绪根深蒂固。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希望由此引起对中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重视。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劳动实践一、调查的起因材料一:一次科学老师下了课,进入办公室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学生太缺少生活实践了,本节课学习浮力,让大家说说从河里提水的感受,竟然大部分人没经历过,完全不能体会水桶从水底提出水面越来越重的过程感受”。的确,如今的孩子缺少劳动,缺少实践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而他们哪怕学习像浮力这类具体而形象的对象时,都显得那么抽象,那么作为农村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如此匮乏的成因在哪里呢?二、研究背景(一)农村可支配劳动力的现状令人担忧现在的学生升学率较高,基本都能升入普高或职高继续学习,但是无论职高生还是大学生毕业后,首先选择的在外工作,从来不会想回到在农村开发新农村。以昌西地区的农村为例,平时走在农村,基本只能看到老人与小孩,青壮年都流向了城市。而国家对于城市建设的步伐却没有停止,城市建设不断的发展,不停的向农村索求劳动力。导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都落于老弱病残的肩上。(二)农村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采取相同的教材,这并不符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由于从小学起学校师资力量、家长素质等方面的不平等差异,农村学生的升学情况远不能和城市学生相提并论,很多农村学生从小学起就基本注定沦为陪衬,心向城市却注定会被淘汰下来。虽然现在职高教育对农村学生的就业起了很大作用,但还是有较大一部分人由于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不足,仍然会被淘汰下来。这些人再回到农村时才发现完全不能融入农村社会。他们既没有从事沉重农业劳动的体力与经验,也没有从事特色产业,如山核桃产业经营的知识与技能,然而农村人的“城市取向”对学生的心态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很多人一心向往城市,对农村没有任何“留恋感”,而能力的匮乏导致他们到城市找不到“归属感”,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他们成为了“流民”。

(三)独生子女的生活能力日渐衰退独生子女的数量随着计划生育国策日渐增多,家长对如何教育独生子女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些年随着山核桃产业的发展,两昌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观念也在改善,独生子女数量逐日增多。但是精神追求远远滞后于物质的发展,人民在思想上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缺乏正确的管教和引导,往往是一家人宠着一个孩子,千般宠爱,有求必应,这样宠爱的结果,“小皇帝”思维在孩子潜意识中生根发芽,从而要求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理所当然把享受当做自己的目标,而且对父母的辛劳漠不关心,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制力,不善交际,将来很难适应社会集体生活。

(四)缺乏实践对学习产生的深远影响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地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创造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还可以让学生用实践中的感受来加深对课堂理论的认识,同时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拿到实践中去检验,从而达到先贤所谓的“知行合一”的境界。在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知有余而行不足”的情况下,劳动能力培养就显得越发重要了。三、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一)调查对象 我校初中3个年级抽取共272位同学全部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35名,女生137名。七年级79人,八年级82人,九年级111人。(二)调查方法通过分年级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5年6月—7月采用本人自编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调查问卷》,组织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统一发放,限时统一回收,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内容包括“基本生活技能调查”,“农业基本技能调查”,“劳动意愿调查”,“从业意向调查”四部分。四、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一)被试学生的基本信息年级性别年龄分布类别789女男1314151617人数79821111371352060728931上图是被试学生的性别在年龄上的分布情况统计图,可见被统计各个年龄段男女生人数基本均衡。(二)被试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状况男生结果题号AB11712.6%11887.4%22518.5%11082.5%396.7%12693.3%421.5%13398.5%女生结果题号AB112490.5%139.5%28763.5%5036.5%311382.5%2417.5%410878.8%2921.2%从以上两个统计表格看出,男生在洗衣、做饭、收拾房间等基本生活技能方面基本不会,而女生会洗衣服的高达90.5%,其它几项比例也较高,在这些方面明显就好的多了。在这个方面的差距并不是在学校里养成的,而是家庭教育的差别,说明了农村家长对于男女的传统观念还是比较注重。一般情况下,女儿多少还是要跟着母亲做一些基本家务,而男孩则偏向于力气活,但总体而言被测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令人担忧。(三)被试学生农业基本技能状况以上对农业基本技能的调查显示男生在农业生产中的参与明显较女生好,女生对农业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可见到初中为止,学生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很少接触到与农业有关的知识。如今的农村教育,并不是为了农村培养人才,而是在培养适合城市的人才,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同样对待,很少体现农村的固有特点,对传统农业知识涉及少之又少。作为农村孩子丧失了本应属于农村孩子特有的勤劳吃苦的机会,他们缺乏对大自然的深入感受,缺乏深入的社会实践,当父母把他们宠着爱着的时候,其实却在浪费他们真正学习提高的机会,当城里的孩子都在学做家务、做义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的时候,我们却在背道而驰,把孩子从劳动实践中脱离了出来。(四)被试学生在劳动意愿上的差异选A记5分,选B记2分,选C记0分。统计如下:从统计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村学生劳动意愿普遍不强,农村的女孩子相对玩的较少,所以在家务劳动意愿上明显强于男生。是谁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意愿?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培养了一代具有严重依赖性的人。依赖性成为了如今的独生子女的标签,凡事都要别人给他安排,没有自己的主见,缺少独立性,在家他们有父母张罗一切,在学校有老师一天到晚的陪伴。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他们知道一件事要做,有的需要立即去做.但却不见任何行动,甚至有拖着拖着就混过去的想法;他们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重视的养成教育,我们规定“校园内看到杂物要随手捡走”,然而还是有很多学生做不到,不是因为太脏,也不因为他没有捡起的念头,只因为面子和懒惰,他们看到别人都没捡,自己放不下自己高贵的身躯去捡,其次懒惰的心态,能懒则懒,因为平时在家使唤别人习惯了,哪里需要自己动手。我们学校规定每周一到校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五)被试学生在从业意向上的差异从被测学生从业意向上看,几乎没有学生希望自己将来从事农业劳动,这一点是非常可怕的,它意味着不久以后我国的农业将面临人才凋零,发展缓慢的处境。从总体上分析可见,现在的中学生对劳动知识是及其缺乏,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很少从事劳动,但并非所有人都不愿意劳动。(六)初中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困惑材料二:我在家也想帮妈妈做点什么,毕竟都是大孩子了,看到妈妈每天那么累,心里有时会不自在。可是当我洗衣服的时候,她说我洗的不干净,当我打扫房间时,她说我不会扫,和没扫的一样。想学学作饭,她说我不需要学,以后自然就会了。现在能把学习搞好就不错了,以后不要当农民……诶!有时觉得妈妈好烦,我做时她又不让我做,我不做时又说我懒,我很矛盾,干脆什么也不做了,免得和妈妈发生口角……如上面这位同学所说,实际上也确实有不少学生愿意帮家里人做点家务活,减轻家长负担,但随着农活减少,家长以“学习要紧”、“担心受伤”等理由拒绝了孩子,完全抑制了他们劳动的主动性。使他们处于做与不做的困惑中。第一、家长过于溺爱和“功利性”取向。现在孩子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辈,都是真正吃过苦的一代,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房子也造洋房了,车子也开上了,孩子几乎是生活在蜜缸里长大的,有的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就想方设法的给孩子请家教实习或是上特长班一时间学舞蹈,唱歌,弹琴书法外语等等忙得不一乐乎,又有几个父母舍得让自己孩子去从事劳动,体会生产?真正成为“城里”人是很多农村人的愿望,因此有很多父母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所以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提供所谓的优越“条件”给子女。第二、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升学率依然作为各种考核的重中之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离不开升学率,老师重视分数分数,抓升学率,出现重智轻劳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虽然大多学校开设了劳动实践课程,但真正实施过程中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正儿八经上课的机会很少,往往被主课老师占用。虽然教育旨在培养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升学率面前,劳动课有算的了什么呢?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较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真是苦不堪言,他们往往是食堂、教室、寝室三点一线。纵使他们有帮父母干点家务事的想法,不仅家长不要他们做,就是他们同意,基本也没时间做。第三、对“劳动”的歪解。在很多学校,很多地区,个别老师把劳动当成了他们惩罚违纪违规学生的工具,劳动观念被严重扭曲。迟到早退要罚扫地;不守纪律要罚扫地破坏财产要罚扫地;打架说脏话要罚扫地。惩罚性的劳动非但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他们看来劳动都是犯错以后的惩罚,对正常的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第四、农村学校没有因地制宜。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是“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现在我们忽视了一个大课堂——农村的广阔天地。在农村,我们有广阔的劳动实践场所;在农村,我们有无尽的劳动实践机会;在农村,我们能获得最专业的劳动实践指导。但这一切都被我们无情的忽略了,我们只看到了学习成绩。(七)初中学生对开设劳动实践课的需要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心里快速成长发育阶段,处于对知识笼统接纳时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忽视了劳动教育,就不容易养成良好思想品德,不容易磨练出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其产生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自立能力差。由于从小到大一直被宠爱,很多学生吃不起苦,经不起挫折,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他们自立能力不强,体质较差,受不了委屈。助长好逸恶劳的恶习。由于他们很少参加体力劳动,他们对待劳动非常轻视,不懂得珍惜父母的辛勤付出,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然而很多中学生学习上抄作业,玩电脑,不动脑筋、卫生劳动说一句动一下,却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比吃喝穿戴,花钱大手大脚。比谁的衣服是名牌,比谁的鞋子贵,比谁的手机是iphone6。轻视劳动势必助长中学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恶习,他们变得任性、娇气、固执、自私。如果任其蔓延,极易滋生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不尊重劳动人民。面对“如何看待乱丢垃圾和浪费粮食”这样一个问题,有不少学生回答不知道或不应该,只有少数同学回答是不尊重劳动人民的表现。在学校调查填写家庭成员工作单位时,很多学生宁愿空着,也不愿意写“务农”两个字。可见现在的中学生很大一部分不仅不重视劳动,甚至在思想上看不起劳动。五、讨论与建议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人人有学上,人人有书读。陶行知曾说过,“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如今看来情况依旧。目前,教育没有改变城市人看待农村人的偏见,也没能改变农村人内心向往城市的观念。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何培养学生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国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走在前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美国、德国的一些法律中都规定了6岁到18岁的孩子应该做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德国有6%的中小学生打过工。日本一些中学组织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山寨去接受劳动磨炼。劳动实践作为德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作为学校一定要重视“劳动实践课”的开展和合理应用。农村教育要真正面向“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关心重视孩子们的劳动实践能力,使劳动光荣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正确学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倡导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一分磨炼,一分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由于在知识、时间、精力等多方面的限制,本研究还有以下不足之处:取样问题。由于是昌西一所农村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面太窄。问卷问题。采用的是自编问卷,涉及内容不够全面。(三)研究内容问题。由于样本类型和数量不足,所以没有对父母受教育程度、学生成绩、家庭收入等做相关分析。参考文献:[1]刘翔平,张豹:《学生独立生活技能的本质、结构及培养》,1996[2]苏荣,潘芝团等:《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现状、成因与矫正》,2005[3]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2000》,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附录:中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一:1、你的性别:2、你的年龄:3、身体是否健康问卷内容二:基本生活技能调查()1、你会洗衣服吗?A、会B、不会()2、你会做饭炒菜吗?A、知道B、不知道()3、你会折叠衣服?A、是B、不是()4、你会收拾自己的房间吗?A、是B、不是农业基本技能调查()5、你知道哪些是二十四节气吗?A、知道B、没听说过C、分不清楚()6、你知道农药“敌敌畏”用来干嘛吗?A、除虫B、除草C、不知道()7、你是否种过菜或插过秧A、有B、没有C、自己想过,但父母不让()8、你知道家里的各类锄头的作用吗?A、知道B、不太清楚C、从来没注意过劳动意愿调查()9、你看到父母在外忙碌,会主动做饭吗? A、会B、不会C、有时会()10、你看到家里乱糟糟,你会主动收拾吗?A、会B、不会C、有时会()11、每周中途换下的衣服你怎么处理?A、带回家让家长洗B、自己回家洗C、自己在学校洗()12、农忙季节你在干嘛?A、在山上田里帮忙B、在家里帮忙C、玩从业意向调查()13、你学业结束后打算做什么?A、回农村务农B、去城里工作C、随便,反正不想回农村务农()14、如果学校组织,你愿意多尝试农业劳动吗?A、愿意B、不愿意C、看大家去不去请关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王海燕【内容摘要】通过对农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分析,提出针对农村学生心理整改的措施。【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一、提出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关注。然而,社会、媒体关注更多的是城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少关注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结构的变革,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并有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二、分析问题为何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1、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必要关爱为了新时代的生活需要,近年来,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这些农民工的子女大都由家中的老人照顾,由于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它监护人一方面在家要干农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教育;另一方面他们没有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管理教育孩子。大部分监护人只管孩子的吃、穿、住、行,而较少管孩子的学习、品德培养、意志锻炼和良好行为习惯,有的监护人甚至溺爱或娇纵孩子,任其所为;再则,监护人文化水平太低,不能正确认识教育,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在家里、学校听话,不出任何事情就OK了,至于是否会读书,心里是否有想法,则无暇顾及。2、父母在身边,关爱不到位很多农村家长,没有心理健康意识,不能和孩子沟通,更不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农民的文化素质太低,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没有意识到孩子缺少的是心理需求。即使一些人知道,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手段简单粗暴,动则对子女采用体罚的教育手段,从而使部分农村孩子养成了反抗、仇视心理,易发怒、冲动,具有攻击性。还有父母整天忙于生存,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交流沟通,不懂方法,谈何教育?每天除了和孩子说:“吃饭了;你写作业了没有;去把某事做了”,还有什么?3、老师忙得团团转,学生心理管不上学校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和关怀。现在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心里压力也不小,面临层层下达的教学质量指针,为了提高成绩他们天天把学生圈在教室里、困在作业中,没有时间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从教师自身来说,年老教师职业倦怠使他们不屑孩子的所思所想,年轻教师整天忙自己的进修等也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即使有个别老师有这方面的想法,能力限制就成了猫抓糍粑——无从下手。4、社会重视力量不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关注,但他们大多把注意力放到城市孩子的身上(对城市孩子开放心理咨询室……),对比城市更多农村学生未被顾及。目前看来,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凸现出来了(辍学,逃学,跳楼,跳河,暴力……),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三、解决问题针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的现象,笔者根据现实工作罗列出其大致表现形式及提出解决方案:(一)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大致表现形式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兴趣减弱,敷衍了事,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情绪波动较大,厌学逃学,普遍产生学习焦虑心理。个性任性、固执、自私、孤僻、懒惰,并且少数学生骄横霸道、为所欲为;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与不幸。不善于与人交往,生活、学习喜欢独来独去。情绪波动大,易冲动,易发怒,脾气暴躁,无控制能力。行为具有攻击性,经常与同学或其它人争吵、打架、斗殴、冲突较多(很多就能当着老师的面顶撞父母及其监护就因为平时存在这样的心理隐患,经过时间的积压,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多校园悲剧便产生了:比如广东省汕尾陆丰市甲东镇甲东中学一名初二学生自带硫酸泼洒同学,造成18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可起因,竟然只是小小的口角;还有很多农村学校,学生跳楼、打架至人于死地等现象频出不穷。农村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障碍,正在逐渐影响着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请各级部门加以重视!(二)解决方案1、学校、教师方面应采取的措施:(1)做好学校内部心理环境的建设。学校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尽量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校园墙壁、名花异草、板报、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让学生在校园生活环境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终身受用。(2)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心理辅导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推动者,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保健医生,去排除学生心理的苦恼,解决学生心理“症状”,并且依照心理健康的原则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对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并颁发心理师资格证,尽快把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起来。这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正常开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3)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有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集体辅导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可以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也可以作生理健康问题的辅导。当对于集体辅导还是不能解决某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应该采取个人辅导,学校应该配备学生心理导师(可以是班主任,也可以是任课教师),每位教师负责几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利用心理成长记录袋,记录辅导的点滴,及学生心理的变化。(4)充分发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作用。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指导者,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另外,任课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者,每一个任课老师通过创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每一个”学生,及时给学生以赞扬,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这样就会以愉悦的心情融入到学习中,就会敞开心扉,欣然接受老师教给他的知识,从而达到消除自卑、嫉妒、逆反等不健康的心理。2、家庭、社会携手参与当然,只有学校重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重视,以及社会力量的监督来加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沟通与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单靠一方的力量、方法或形式是无法完整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钱布在多少,但是家庭讲究的是和谐。社会要积极动员媒体,给农村优秀、和谐家庭予以表彰、对贫困落后家庭进行资助。学校要积极开展“家校沟通日”活动及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两个途径与家庭进行沟通,对家长们进行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思想的培训,使家长知道怎样去与孩子沟通,并进行教育。通过向社会发出倡议,倡议社会要正确健康的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辨别是非。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向学校客观实际地反映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思想表现和行为,学校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对“三向互动”模式的实践,农村学生在“三方”的共同教育和管理下,心理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以下是我担任班主任期间碰到的几个案例,供借鉴。案例1:徐周磊,父母离异,它的情绪与人格上受到较大的伤害,而爷爷奶奶为了弥补他的这一缺失,对他甚是溺爱。所以他在学校表现变得很孤僻、狂妄、敌对。经常无理由地违反课堂纪律。由此,我帮他建立了心理档案,经常通过各种方式(电访,家访,邀请家长校访……),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动员其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关心孩子的成长,并且我每隔一个星期就要电访,了解其在家的表现。平时我经常找他聊天,谈心,为他指正方向。在我的课上,我会把简单的题目给他,告诉他解题方法,做对了我就及时表扬,让他在同学面前提高自信。每隔几天只要他在纪律表现上有少许进步,我就在班上及时表扬他,一年多下来,他已不再是让人揪心的孩子了。案例2:付佑,学习成绩一般,不够稳定。性格内向,胆子小,害羞。在学校里,很少与老师、同学们交谈,老师找她谈话,她一声不吭,面无表情。上课时无精打采,眼睛无神,对什么事情总是提不起兴趣。平时独来独往,爱在一旁观看别人的活动,自己很少参加。她家庭生活比较贫困,因而有点自卑。父母均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不够重视,父母忙着为生计奔波,而忽略了与孩子的内心交流,她终日闷闷不乐,从来没有看见她脸上有笑容。通过上诉情况分析我觉得她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因而觉得生活了无意趣,在情绪上以抑郁、悲伤为主要心境,在意志行动上,表现为精神不振,不想动,遇事从消极方面进行归因,以悲观的眼光看未来。其次,家庭环境不好,父母对她关心够,不重视感情沟通,使她缺少亲情。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常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对前途、希望看得非常悲观,自卑感随之产生。为了解决她的心理问题我采取了以下三点辅导方法:首先,经常谈心:不定期地找她交谈,对她表现出亲切,关怀的态度,并诚恳地说明老师愿意帮助她,使她产生信任感。其次,指导其应多交友,多参加各项集体活动:课外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打羽毛球、跳绳、等活动,让她与大家一起参加,增进交流,使之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并感觉生活美好,友谊可贵。再次,指导掌握学习方法:经常给她讲授解题思路,点拨难题,并做好方法的归纳、总结。让她学得轻松,使之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通过一系列辅导,付佑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开朗了许多。找她来谈话,已经有问必答。她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并经常与她们一起活动,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