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通过品读、赏析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情感,学会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场面描写。

3.结合相关背景,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领悟长征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文中的叙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评价性语言,体会红军战士乐观的精神,顽强的意志,高度的自觉性、纪律性,互帮互助以及团结群众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观看一段视频。老山界,地图上名为越城岭,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之一。其主峰为广西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的美誉。视频中我们可看到,老山界到处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勇敢的把它踏在了脚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年的亲历者陆定一,再登老山界,重走长征路。

作者介绍及背景介绍

陆定一,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写作本文时,作者在红军长征部队里的“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背景材料】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老山界是“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检查预习

1、重点字词。

攀谈(pān)峭壁(qiào)骨碌(lu)咀嚼(jué)

呜咽(yè)督促(dū)灌输(ɡuàn)矗立(chù)

苛捐杂税(kē)(shuì)酣然入梦(hān)不可捉摸(zhuō)

惊惶(huánɡ)搀扶(chān)

重点词语

【惊惶】惊慌。

【攀谈】闲谈。

【亲热】亲密而热情。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篱笆】用竹子、芦苇、树枝等编成的遮拦的西,一般环绕在房屋、场地等的周围。

【生平】有生以来;平生。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的事情。

【峭壁】陡直的山崖。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矗立】高耸地立着。

【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呜咽】(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督促】监督催促。

【鼓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

【搀扶】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

课文感知

1、文章篇幅较长,但结构层次分明。请同学们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

第一部分(1)点题,交代老山界的高度和名称。

第二部分(2—3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记叙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了红军对瑶民的关心、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层(12—23)记叙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山间露宿之事,表现了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24—30)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抵达山顶,表现了红军的坚强意志,点明红军翻山越岭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1—32)叙述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到达宿营地的喜悦。

第三部分(33)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历程。

2、阅读文章,分析文章如何展开叙述?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文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天色晚了,超过队伍,到转弯的瑶民家攀谈;

天黑了到山脚;登山;

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

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

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准备出发;

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

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

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

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十五里)。

善于穿插,前后照应,更加生动。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火把显现山势陡峭-雷公岩的“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夜间过不去的马匹;

开头写决定要翻越老山界,非常匆忙,要连夜行军-第二天传来命令要求“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最后在山顶上听到枪声,猜测在昨天出发的地方,红军的后卫部队正在与敌人开火,课间敌人的追击是非常紧迫的。

作者主要依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展开叙述。这样写使文章脉络清楚,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做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3、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呢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粮食奇缺,感到饥饿——鼓足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作者说“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我们的队伍如何“笨重”

队伍庞大:“队伍挤得紧紧的。”“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疲劳伤病:“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物资不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有很多战士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2)我们的队伍是怎样战胜这些困难的

乐观精神:“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互帮互助:“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坚强意志:“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品析这些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语句,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红军队伍的精神风貌。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能克服一切困难;他们无论在多么艰险的情况下,永远保有昂扬的革命乐观情怀;他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纪律性。这些就是长征精神的一部分,也正是刘白羽先生心中的“天籁之音”。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文章3~10自然段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从惊惶、哭了、欢喜看出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使叙事真实,并取得支持和拥护,体现爱民的品质。

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以及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体现红军战士的勇气毅力,坚强勇敢,面对困难,战无不胜。

(3)什么是长征精神?如今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弘扬长征精神。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是新的长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需要继续学习、弘扬长征精神,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愈战愈强。

6、体悟景物描写。

(1)第12—18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12—18段描绘出了一幅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也很艰苦,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以夜色的美好反衬红军的艰难,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将作为支撑他们前进的强大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表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的愉快、欢畅、轻松的心情,暗示了前景光明。

(4)请赏析“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从距离、大小等角度来写声音,以动写静。“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指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指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在呜咽”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山泉的时断时续;“波涛在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感悟一种精神(细微之处见精神)

红军的这种精神,不仅寄寓在作者叙述的这些事中,文中的几处景物描写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精神。请同学们看到第十二段。老师来朗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可以用语言来描绘你脑海中的画面,也可以用一个词语给画面命名。

(1)奇在哪里?奇观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2)如果你在现场,你要如何表达你心中赞美敬佩?联系黄河颂,引出直抒胸臆,对比本文抒情的不同,作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情感,最终引出间接抒情。)多媒体投放知识卡片过渡: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赏析第22段,把你的感想疑难批注在书中空白处,并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星空浩瀚,山峦连绵,自然如此巨大,而人并未被巨大所淹没,反而更凸显出来,因为红军内在的堪舆自然之力相匹敌的伟大力量——红军精神

课文总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歌颂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