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结论_第1页
地质实习报告结论_第2页
地质实习报告结论_第3页
地质实习报告结论_第4页
地质实习报告结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地质实习报告结论

地质学实习报告

班级:姓名:

学号:时间:

一、序言

1、实习时间:****、实习地点:

年10月21-23日

延庆硅化木地质公园〔10月22日〕

碓石口-碓臼峪〔10月23日〕中国地质博物馆〔10月25日〕

3、自然地理概况:〔1〕延庆硅化木地质公园

沿途有石灰岩山地、花岗岩山地、火山沉积盆地、白河峡谷等地貌类型。可看到石灰岩层面构造、单斜构造、穹窿构造以及硅化木的形成环境

〔2〕碓石口-碓臼峪

该区域有许多震旦系硅质灰岩、石英砂岩,太古片麻岩,燕山期花岗岩。能看到不同时代岩层的接触关系以及燕山复背斜南翼单斜构造。

4.实习仪器及调查方法:

〔1〕实习仪器:地质罗盘仪、地质锤、放大镜、卷尺、标本袋、照相机、地形图、记录本、铅笔等〔2〕调查方法:

A、岩性和构造的观测方法

选择地质露头作为观测点:自然露头和人工露头a岩性观测内容沉积岩-

颜色:留意区分继承色、原生色和次生色矿物成分:继承矿物、粘土矿物和化学沉积的矿物结构:碎屑结构

构造:层理、波痕、结核、化石岩浆岩-

矿物成分: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结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构造:气孔、杏仁、流纹等变质岩-

矿物成分:特有矿物结构:变晶结构和变余结构构造:片理、片麻、千枚构造b.构造观测内容

层理构造:留意区分层面和节理面褶皱构造:观测褶曲类型断裂构造:断层和节理B、地质露头的测量方法产状的测量考前须知:

a.查明所测的层面是岩层上层面还是下层面,二者倾向差180度

b.所测层面应能代表整个岩层的产状

c.测量倾角时,肯定要测量层面与水平面的最大夹角。

C.松散沉积物的调查方法

观测内容:沉积物厚度、产状、颜色、结构和构造特征等第四纪沉积物鉴别标识见附表D.野外记录的内容

记录形式:文字记录、图上记录、图形记录和照相记录记录内容:观测日期、天气状况、当日路径起止地点,各点观测记录

各点观测记录:顺次编号、地形图上坐标、方位、露头或剖面的性质、岩性、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地貌调查的主要内容等.5.基础资料:

附表1第四纪沉积物鉴别标识

附表2岩浆岩和沉积岩的分类

篇二: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年06月

目次

前言3第一章地层5

一、太古界5二、元古界7三、古生界8〔一〕寒武纪8〔二〕奥陶纪11

〔三〕石炭纪13〔四〕二叠纪16四、中生界21五、新生界22第二章构造22

第三章地质作用31第四章矿产34结束语36

前言

依据教学计划安排,采矿2022级在《矿山地质学》理论课结束后,进行地质认识实习。实习区位于太行山区,东起辉县市,西至济源市。

一、实习交通位置〔附图〕:

实习区有焦〔作〕柳〔州〕铁路、焦太〔原〕铁路,矿区内有安阳城至冯营铁路专用线在待王车站与国铁接轨,构成该矿运输动脉。马路:有焦辉、焦新、焦洛、焦济与焦郑马路,此外,已建成的焦郑、焦晋、焦济与焦温高速分别与京珠、晋太及连霍高速连通,基本实现了以焦作市为中心通往周边市县及国道的高速马路网络,交通非常便利,见图1-1。

二、实习路径:

路径一:焦作市——上八里

路径二:焦作市——龙洞乡——刘庄后沟

路径三:焦作市——博爱——山王庄镇——常平南2公里处

路径四:焦作市——济源市下冶镇

三、实习任务要求、人员组成、实习时间及任务的.完成状况

〔一〕实习任务要求:

认识实习区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学会区分三大类岩石。认识实习区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熟识地层时代。

认识实习区地质构造〔褶皱、节理、断层〕学会识别方法。认识实习区的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学会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断层〕产状。学会做标准的野外地质记录。编写实习报告。〔二〕人员组成

指导老师及采矿三班全体同学〔三〕实习时间

路径一时间:20**年06月18日路径二时间:20**年06月19日

路径三时间:20**年06月20日路径四时间:20**年06月21日〔四〕任务完成状况

全部路径均根据既定的计划顺当完成

第一章地层

区域内出露与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变质岩系、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第四系,其中,二叠系下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分述

〔一〕太古界

太古界是最古老的地层,主要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中深变质岩系组成。该岩石主要由长石和云母组成,为纯结晶矿物组成。矿物定向排列很致密,一些岩石经高温高压产生化学反应而引起变质。

太古界变质岩有的成层分布,具有定向性,高温高压下形成

篇三: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学校:中国矿业高校

一、实习时间

20**年6月23日~20**年6月27日

二、实习地点

阳泉矿区。主要路径为:水泉沟线;狮脑山线;娘子关线;

三、实习目的

在《一般地质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普地认识学习,以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的观测,了解及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使同学进一步巩固、充盈课堂所学的地质基础知识,加深对地质学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为继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须要的专业基础;通过实习,学会对典型地质现象观测,描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培育学习独立思索,着重实践、综合分析的技能和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实习内容

1、实习区概况

本区位于太行山北段刘备山的南麓,由于地壳长期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切割较深,沟壑纵横,形成了较为繁复的中低山地貌。井田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北部边界处,海拔1003.20m,最低点位于南部的桃河,海拔为752.00m最大相对高差为251.20m。

本区属于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区域北部东段曲折横亘的低山山脉为区域分水岭,岭南为桃河水系,岭北为温河水系,桃河从井田南边界外通过,桃河河床坡度平均为1%,流量平均为0.33m3/s,夏秋季一般较大,可达2-3m3/s,干旱季节多干枯或仅有细流,雨季有

洪流。

2、实习区地层特征:

通过水泉沟线和狮脑山线的观测,我把实习区地层总结如下: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

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地层之基底,由深灰色层状石灰岩和泥灰岩组成,中部夹角砾状石灰岩组成,厚度100m左右。

〔2〕石炭系

中统本溪组(C2b)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灰色铝土质粘土岩及3层深灰色石灰岩组成。本组厚度36.00-45.00m,平均40.00m。

上统太原组〔C3b〕: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依据本组沉积旋回特征

可分为三段。

下段:为灰褐色中厚层细-中粒砂岩,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煤层。底部有一层灰白色细砂岩〔标识层K1〕,厚度

1.61-2.44m,平均厚度2.03m。所夹煤层编号15、14号,其中15号煤层为可采煤层,14号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为28.64-29.85m,平均厚度为29.05m。

中段:为灰黑色、黑色粉砂岩、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三层青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和3层煤层。三层石灰岩为区内的标识

层,自下而上为K2灰岩〔俗称“四节石灰岩”〕、K3灰岩〔俗称“钱

石灰岩”〕,K4灰岩〔俗称“猴石灰岩”〕。K2灰岩中一般有泥〔页〕

岩夹层,厚7.19-14.20m,平均10.40m。K3灰岩位于K2灰岩之上约

15m左右,厚度2.84-4.33m,平均3.87m。K4灰位于K3灰岩之上约19m,

厚1.30-3.00m平均2.46m左右。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13、12、11号,其中12号煤层为可开采煤层,其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48.80-53.20m,平均厚度51.04m。

上段:为褐色中厚细粒砂岩、粉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煤层。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9、8号,为区内可采煤层。本段厚度35.49-39.47m,平均38.22m。

本组厚度为112.90-128.56m,平均118.31m。

〔3〕二叠系

下统山西组〔P1s〕: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岩性为:灰白色细-细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页〕岩、夹6煤层。底部以一层灰白色粗砂岩〔K2〕与太原组分界。煤层编号自下而

上为6、5、4、3、2、1号,其中3、6号煤层为采区内可采煤层,其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本组厚度52.27-56.33m,平均54.30m。

下统下石盒子组〔P1*〕

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上,厚度145.21-176.60m,平均161.00m,依据岩性和特征可分为二段:

下段〔P1*1〕:由灰黑色砂质泥岩及灰白色带绿色的砂岩组成。

底部为一层灰白色的中-细粒砂岩〔K8〕,厚度5.00-8.00m,平均7.04m。

中部一般为细粒砂岩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下部多为砂质泥岩含1-2层鲕粒粒和鳞片状的粘土岩夹菱铁矿结核,还涌现2-3层煤线,上部多为粗粒砂岩。该段厚59m。

上段〔P1*2〕:由灰黑色砂质泥岩与黄绿中粗砂岩组成。底部为

一层灰白色中-粗粒砂岩〔标识层K9〕,泥质胶结,疏松易风化,厚

度6.20-12.90m,平均9.6m。上部由1-2层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和2-4层黄绿色的砂质泥岩及一层黄红色和灰白色的铝质粘土岩组成。顶部为一层黄红色、灰白色的铝土泥岩〔K10〕,俗称“桃花泥岩”,厚度

5.10-8.30m,平均6.30m。可作为划分上下石盒子组的帮助标识。上段厚102.00m。

上统下石盒子组〔P2*〕

连续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