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本草学派浙派中医_第1页
(10)-本草学派浙派中医_第2页
(10)-本草学派浙派中医_第3页
(10)-本草学派浙派中医_第4页
(10)-本草学派浙派中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一章

本草学派

第一节

本草学派简介

浙派中医本草学派指: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及籍贯为浙江的学者的,传统药物学学术派别。为浙派中医的一大分支。

由于浙江地区“七山一水二分田”山河湖海无所不有,药材资源丰富,百药众多,又为文化之邦,人杰地灵,古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习,所以浙江地区本草名人辈出,著述汗牛充栋,并逐惭形成具有自身学术思想特色的传统药物学学术派别。。2

1、浙派本草的历史最早可至8000年前萧山跨湖桥出土的绳纹小陶釜,考古界人士认为此系煎药罐无疑,成为早期人类使用药材及煎药的有力物证。2、至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从中出土了芡实、薏仁米、紫南、喜树等中药。

3、至4700多年前的湖州市钱山漾遗址,出土了葫芦、芝麻、桃核、酸枣核等中药。这说明了浙江先民们八千以来就不断发现、采集、栽种、使用中药。34、最早的代表人物为桐君,结庐炼丹于桐庐市桐君山,桐君是黄帝时期药学专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药学家。5、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魏伯阳,在凤鸣山炼制丹药,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中国早期炼丹术的代表作,在国外称此书为全球第一本科技方面的书籍。魏伯阳也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制药化学家。46、

唐代的陈藏器提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之论述,开元726年,用药茶治愈玄宗十八子李瑁怪病。唐玄宗赐其“茶疗鼻祖”。7、宋代钱塘人沈括与人合编的《苏沈良方》。英国学者李约瑟将“秋石”列为中国古代科技的二十六项发明之一。8、南宋王介,虽不是浙江籍人,但晚年徙居临安皇城郊外慈云岭西。其所著《履巉岩本草》为现存最早的彩绘本草。所载药物均为浙江杭州慈云岭一带生长,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实用性。9、钱塘人卢复系经十四年的研究,最后辑成《神农本草经》,为现存之最早《神农本草经》辑本。5自唐以来浙江地区本草名人辈出,代表人物有:唐代的陈藏器、日华子、陈仕良。宋代的陈师文、陈衍、陈日行。元朝的吴瑞、朱震亨。明代的王纶、卢和、倪洙谟、卢复、卢之颐、高濂、刘全备、清代的张志聪、陈士铎、贾所学、吴仪洛、严洁、赵学敏、黄凯钧、陈虬、王翊、姚澜、仲学辂近代的何炳元、张寿颐、曹炳章、祝味菊等。自唐以来浙江地区本草名人辈出,尤其明清间,主流本草名著浙江作者占35%。浙派本草的主要著作有主流本草《桐君采药录》、《本草拾遗》、《日华子诸家本草》、《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宝庆本草折衷》、《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食性本草》、《饮馔服食笺》、《食物本草》、《本草经注节文》、《本草衍义补遗》、《日用本草》、《履巉岩本草》、《本草集要》、《本草汇言》、《本草洞诠》、《握灵本草》、《分经药性赋》、《药性纂要》、《得配本草》、《本草新编》、《本草崇原集说》、《本草思辨录》、《本草撮要》、《本草分经》、《药笼小品》、《增纂国药新辞典》《本草正义》、《利济医药讲义》、《药性纂要》等。67第二节

本草学派学术主张1、注重创新浙派本草的学派学术主张之一“注重创新”。学派代表人物是一批富有创造精神的学者。他们不仅具有渊博的中医药学识,又熟谙传统文化,敢于超越传统,质疑辨异,开创新说。提倡敢为天下第一,如桐君、范蠡、魏伯阳。唐代的陈藏器首创“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理论。赵学敏创新增补《纲目》不足,新增药物716种。指出:“如石斛一也,今产霍山者形小而味甘;白术一也,今出于潜者则根斑而力大。此皆近所变产”,“台术以及各处种术,皆于术所种而变者,”这一论点提出,说明赵学敏是较早观察并提出物种会发生演变的。此论出于1765年,比达尔文1859年,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要早近百年。近代山阴人何廉臣著《实验药物学》本书以中医传统药物学理论为主,创新性的旁参西医实验研究成果,结合作者临床用药心得,中西兼论,新义殊多。82、经世致用

宋元时代起受浙学儒家学派的影响,尤其在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指导下、浙派本草学者学术上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注重中药实地调查,用药著书,实事求是,以临床应用为主。

明代倪洙谟著《本草汇言》汇集各地名医的用药经验,所以对临床用药很有参考价值。

清代吴仪洛认为,以前的医家对药物主治统言为主,析言较少,不切实用,如治痰之药,有治湿痰者,有治燥痰者,有治热痰者,但诸书只以除痰概之。故在其《本草从新》中详细分析,逐条细注之。他指出半夏除湿化痰,为治湿痰之主药。贝母可润燥化痰,用治燥痰。白附子祛风为治风痰之药。对于一些常用药他还进一步指明这些药的最大特点。如黄芪为内托疮痈圣药,三七为金疮杖疮之要药,款冬花为治嗽要药,丹参功兼四物为妇科要药;,防风为祛风胜湿要药等,这些内容至今还在指导着临床应用。

9

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本草纲目》的一些错误作了订正。并新增民间大量应用的药物716种,此外还注重调查研究,收集了较多的民间验方,治法和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在清代本草著作中,此书的新药物和新内容最多,非常实用。

近代张山雷著《本草从新》讲解本草,重视临床实效,即使是路旁山涧的野草树皮,张氏亦将它们视作珍品。如豨签草“微有臭味,故得其名,豨者豕也,言此草之气其臭如豕”,通利机关,和调血脉,尤为纯粹,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询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又如乡野生长极多的天名精,能消痰解毒,消热降火,开结利窍,为微贱药中极有灵验者,

从上可知浙派本草学者学术思想上注重切合临床,学以致用。103、尊经重典从明代起,浙派本草学者注重引经据典,注重中医传承,提倡“尊经重典”,视《本经》的主治,为药学本源。加强了对《本经》《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的研究,着力阐发《本经》药物产生疗效的机理。

钱塘人卢复系经十四年的研究,最后辑成《神农本草经》,为现存之最早《神农本草经》辑本。

清初学者张志聪,注重以经解经,对《素问》、《本经))研究甚深。他认为那种“但言某药治某病,某病须某药"的药书,“不参经义,不体物性”。只不过是介绍“药用",而不是讨论“药性”,只有“知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神变无方"。其在《本草崇原》中多从药物生成、性味形色及与病因病机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药理。使药性学说更细腻。他认为唐以前的一些著名方书中才真正是按《本经》主治用药的,因此,张氏往往结合古方配伍来讲求药性理论。

余杭人,仲学辂编《本草崇原集说》,将学术见解近似的“尊经”派学者诸书药论集于一书,取《本草崇原》为纲,撷取《神农本草经读》、《神农本草经经解》、《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侣山堂类辩》、《医学真传》诸书论药精义。间夹自己评论,进一步以经解经、以方解经,就《本经))释药性,从《本经》就药用。性实该用,用不离性。11清朝晚期有“越中耆宿”称号的“尊经”派学者山阴人周岩,著《本草思辨录》一书,他认为中医的弊端,不在守旧而在弃旧,力倡深入研究中医经典及中医基本理论。他认为“辨本草者,医学之始基",提出必须以经为始,博思明辨。

浙派本草学者提倡“尊经重典”,这对清代中医,注重学习经典风气有一定导向作用。

浙派本草学者非常注重学术上的传承,他们开堂授徒,如清初张志聪,集同学友生及诸门弟子数十人,在侣山堂讲学,开中医教育民间授徒新形式。浙派本草学者还编著了不少入门本草,以便传授,如吴兴人潘旭编的《分经药性赋》、嘉善张希白编的《本草蒙求》、王翊编的《握灵本草》、山阴何廉臣著的《药学汇讲》《实验药物学》《药物学讲义》、瑞安陈虬著的《利济医药讲义》、嵊县邢钟翰编的《药用植物学讲义》、诸暨杨则民撰写的《药物概论》、王治华编的《药物学讲义》、山阴祝味菊著《和汉医药实验录》等书,博而有要,深入浅出。12第三节

药物产制特色最早化学合成药物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魏伯阳,炼制丹药,(即一氧化铅和四氧化三铅),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中国早期炼丹术的代表作,总结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化学变化,推动了古代化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魏伯阳也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制药化学家。早提取激素宋代钱塘人沈括与人合编的《苏沈良方》中用人尿加入皂荚汁法,成功地制备了较为纯净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混合制剂“秋石”,并用它们治疗性功能衰弱者。”。英国学者李约瑟将“秋石”列为中国古代科技的二十六项发明之一。13喜采制芳香、鲜、生药物从浙派本草学者非常注重因地制宜,他们根据浙江多山林,多水湿,多炎热的地理特点,喜选用质地轻清的芳香药、鲜草品、生品治病,其用药特色为医林中人重视。他们认为寒凉性药鲜品较干品偏凉偏润;辛香气味药鲜品较干品味厚力峻;清鲜药轻可去实,达三两拨千斤之效。明代张景岳古方因阵∶治一切劳瘵痰嗽,用鲜竹衣、竹茹、鲜竹沥、麦冬、甘草、橘红、白茯苓、桔梗、杏仁七粒、鲜竹叶煎服。清代时病论者,雷丰有治疗温病之三法,其一清热保津法,方中鲜石解、鲜生地可保中下之阴,并具保津之功。其二凉解里热法,方以鲜芦根、大豆卷、生石膏、生甘草组成。其三祛热宣窍法,方以连翘、犀角、川贝、鲜菖蒲组成。14喜用制露及药汁治病浙派本草学者中以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制露及药汁最盛,其认为:药汁鲜纯润燥之性强于干品又不滋腻;药汁制备简便,吸收见效快。凡物之有质者,皆可取露。露乃物质之精华。其法始于大西洋,传入中国。大则用甑;小则用壶,皆可蒸取。金银露:乃忍冬藤花蒸取,鲜花蒸者香,干花者少逊,气芬郁而味甘,能开胃宽中、解毒消火、暑月以之代茶,饲小儿无疮毒,尤能散暑。薄荷露:鲜薄荷蒸取,气烈而味辛,能凉膈发汗,虚人不宜多服。米露:以新鲜白米,勿用陈久者,蒸取,色白气清,如莲花者。大补脾胃亏损,生肺金。全书共列姜露、椒露、骨皮露、藿香露、枇杷叶露等22味药露。并列有残茶汁、雨前茶汁、杨洞汁、金锁银开汁、白毛藤汁、芦根汁、扶桑花汁、白菊根汁、藕汁、山海螺汁等七十多味药汁,鲜药汁可单服或合酒服、合醋服、合米汤、合药服。这均是浙派中医本草学派的学术特色。15

第四节

制方用药特色

首创十剂理论

唐代的陈藏器首创“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理论。并于“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之下,各举数药为例。可见陈氏所归纳的“十种”之说,是根据人体病理在实践中确定药物作用,并以此来对药物按功用进行分类的办法,这对于推动中药临床合理运用,起到里程牌的作用,至今仍为中医界广为应用。

创制用本草茶疗的方法

唐开元726年,唐玄宗十八子李瑁怪病,倦恶进食,终日卧榻,药剂万方,未见其效,玄宗盛怒,罢太医数人。陈闻之,进殿玄宗,奉君秘方“药茶”,谓曰:“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定奇效。玄宗初疑,告陈曰:若数日内未见其效定诛九族。未料,晨时饮,午时食,半载余,李瑁即愈。玄宗大喜,赐封嘉奖,玄宗昭告天下,赐陈“茶疗鼻祖”。开辟了在我国用本草茶疗的领域。16强调滋阴降火朱丹溪,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在人体生理方面,朱震亨重视阴血,认为阴精难成而易亏,提出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在病因病机方面,朱震亨重视湿热,相火,特撰“相火论”,指出正常相火虽为人身动气,但若因物欲妄动,则可成为贼邪;在治疗上,朱震亨注重滋阴、养血、清热。还创立了在名大补阴丸、越鞠丸。注重中药归经清代德清中医名家潘宗元先生著《分经药性赋》。分编十二经加奇经八脉用药赋、解毒用药赋共十四篇,收入药物二百多种。。此书分十二经用药,每篇先以简练语言概说生理、病理,继则列药性赋。分经用药是中医的一大特色,首创于仲景六经用药,潘宗元将其进一步发展十二经用药。17注重配伍清代

余姚人严西亭编《得配本草》十卷,详述647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除记明各药的主治外,

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为本书记的一大特色。作者订出了药物的得、配,佐、和,并取前二字作为书名,后有奇经用药等内容。《得配本草》进一步创新了本草配伍学。如书中介绍人参曰:茯苓、马蔺为之使。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