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诗歌群文阅读,确“议题”、“整合”“迁移” ——以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为例
摘要:群文阅读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现代诗歌群文阅读需要整合群诗确定议题,统领阅读;指导朗读,涵泳诗歌;研讨诗歌的意象,比异求同,领会诗歌的内涵;尝试创作,迁移贯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现代诗群文阅读诵读意象整合迁移创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理念,群文阅读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重视和实践。群文阅读不同于传统语文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是多个文本在多个维度的阅读中,以其中的一个维度为统领,展开阅读。即确定一个议题,在阅读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关联、比较、整合,达到阅读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对教师的素养,备课的准备积累相应要求更高。统编语文义务教育教材,有些单元或课文以现代诗歌的组合为主,如七年级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四首现代诗,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九首现代诗,针对这些课或单元,适宜运用群文阅读的形式,现就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首现代诗歌的教学为例,谈自己对现代诗歌群文阅读的理解和实践。王君老师曾说,“群”的思想,“整合”的思想,骨子里都是“联结”的思想。群文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教学,是在议题的统领下,师生活动,探讨揭示不同文本的内在规律,梳理不同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并生成文本的意义,建立群文阅读。 一、提供支持,确定“议题”
认识一首诗歌,首先要熟读,从整体上感知了解,再去思考其特点。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作为支撑,如:作者的情况及其作品的风格,写作的年代,时代背景,作品的评价等,与之相关联的其它作品等。学生自己可以借助教材的批注、提示等作为助读的支点。群诗阅读在充分熟悉的基础上,确定某个“议题”,作为研读群诗的统领。 比如:九上第一单元,一组现代诗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余光中的《乡愁》、穆旦的《你看》。从写作时间背景看,这组诗歌都与抗日战争有关。《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其时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的践踏,诗人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乡愁》,作者生于江苏南京,1937年抗战爆发,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各地,迁居香港,后定居台湾。1972年中年的作者身居台湾,心在大陆,思乡情切,在回乡无望时,随赋此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写于1934年,一说是为悼念挚友徐志摩而作,一说是为其子梁从诫出生而作。《我看》作于1938年6月,是诗人随学校来到云南的西南联大之后,从蒙自的春天获得生命的感悟,随即创作此诗。从情感上看,这组诗歌都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我爱这土地》抒写对土地对祖国的爱,爱得深沉炽热;《乡愁》抒写思乡之情,渴望统一,爱得深情;《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抒写对希望和新生命的喜悦对爱的由衷赞美,爱得温润柔美;《我看》抒写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投入要和自然融为一体,爱得热烈。 由这些知识的提供,可以看得出来,虽然各首诗歌的意象千差万别,但都流露出浓浓的“爱”的情感,可以用“爱”作为议题,聚焦这组群诗阅读欣赏。 二、朗读涵泳,体悟情感
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最基本有效教学方法,便是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品读、涵泳、最终领会诗歌的真谛。诵读诗歌的方法,教材在单元活动设计时,也明确地提出,标出重音、停连、节奏,注明语气、语调、语速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在自读、仿读、比较读、配乐读等方式中选择自己的适宜的方式诵读诗歌,在诵读中感悟诗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同一首诗歌,在诵读时,语气、语调的不同,会收到不同的艺术效果。以这四首诗为例,《我爱这土地》要饱含深情,读得深沉悲愤,抒发对祖国的深情;《乡愁》朗读时要语调深沉,节奏舒缓,语调逐节上扬,有一种递进的感觉,读得深情浓烈;《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应读出欣喜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新生命的美好,充满爱意;《我看》也要喜悦地深情地读,读出作者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同一首诗歌前后情感变化时,朗读也相应发生变化,例如:《我爱这土地》诗歌中前三句“······的土地”,“······的河流”,“·····的风”表现出诗人的愤怒和仇恨。朗读时用激昂悲愤的语气,语调上扬,语速加快;而后面的“······的黎明”,这句表现作者对未来的的美好憧憬和抗战的希望,感到温柔和感动。朗读时语调下滑,语速放慢,读得柔和舒缓、轻婉低回。结尾“······泪水?·····爱得深沉······”是全诗中心的体现,是诗人情感的爆发,用激昂高亢的语气朗读,读出浓郁的爱国深情,读出敢于牺牲,献身祖国的情怀。这四首诗,作者或直抒胸臆,或寓情于物,抒发自己心中的“爱”,让“爱”在天地之中,在自然万物中流转,唤起读者的共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诵读更是如此,在群诗比较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形象,体悟诗歌的情感,理解欣赏诗歌。三、整合意象,领会意蕴。意象就是诗歌中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象”的结合。意象是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诗歌大多数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性、象征性、可寄托的具体的“象”,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意象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情感。因此,解读群诗阅读,须探究把握诗歌意象的异同。这四首诗歌都融入了诗人浓浓的“爱”,“爱”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要把“爱”表达得形象可感,须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即意象。首先勾画四首诗的意象,概括每首诗意象群的特点,比较每首诗选用意象的不同之处。 《我爱这土地》用鸟、暴风雨、大地、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等意象,这些意象阔大,象征祖国灾难深重,表达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 《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这些意象时空递进,充满哀愁,表达诗人浓浓的乡愁,祈盼统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风、云、烟、光、星子、雨、月、芽、莲、开花的树、梁间呢喃的燕等意象,这些意象轻柔、明亮、充满生机与活力,营造温馨美好的意境,表达对新生命的喜悦和热爱。《我看》用春风、草、鸟、天空、云、大地等意象,这些意象充满蓬勃生命力,营造了一幅傍晚飘逸恬静,充满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之情。相同点:都用自然界具体可感的事物抒发情感,激发读者联想,唤起读者共鸣。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都由一个核心意象分别是“土地”、“四月天”统领全诗,再选取具体的意象构成意象群抒发情感,而《乡愁》、《我看》中没有核心意象;《我爱这土地》中意象比较宏达,其它三首中的意象相对细小。 再从意象的类型,意象的组合方式,比较四首诗意象的不同,领会诗歌的情感。《我爱这土地》是运用象征性的意象,将“鸟”象征着诗人,“土地”象征着多灾多难的祖国,“黎明”象征着胜利的光明。意象的组合是“并置叠加”式和“对比交错”式,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爱。《乡愁》是运用比喻性的意象,诗人把从小到大的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意象的组合是“时空跳跃”式,随着时空的推移、转换,对故乡亲人祖国的思念越加强烈。《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运用描述性意象,描绘了四幅图画,“春光风舞图”、“风烟星雨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花开燕语图”。意象的组合是“并置叠加”式,四幅图画构成灿烂的景象,抒发诗人心中的爱。 《我看》是运用描述性意象,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好温馨的画面,意象的组合是“派生发散”式,抒发了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最后思辨求同。如:是否可以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是否可以用《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对大自然的爱?明确诗歌中的意象与抒发的情感之间要有联系点、相似点,二者之间的情感和色彩要协调,要以我观物,物中有我,物我统一,物我交融。 通过比异、思辨、求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在意象选用、描述、组合等方面的特点,解读诗歌情感的密码。四、尝试创作,迁移联结。群诗阅读教学,由读到写的迁移,有助于诗歌阅读的价值实现,读是基础,写是提升。潘新和老师说,“阅读是过程、手段、准备,写作才是结果、目的、归宿。”以读促写,读写联结,通过写作呈现群诗阅读的成果。群诗阅读在诵读和欣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已有初步了解,教师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实践“尝试创作”活动。首先组织学生研读九上第一单元的任务三:“尝试创作”文字内容,整理写诗的一般技巧,运用联想和想象,分行抒写内心的情感,注意创作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和节奏等。再设置相应的创作活动,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发现世界。学会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个性体悟和感受,逐步写出诗的模样和诗的味道,体会写诗的乐趣。肖培栋老师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他按照由一句诗——一节诗——一首诗,梯次实现写诗的初步要求,让学生体会尝试写诗的自信和快乐。 先引导写一句诗。一首诗《秋叶》:坡上|坡下|——|散落一地。让学生补写第三句,引导学生从秋叶的形、色、姿态和情感等方面去打通,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学会使形象转移。有的学生写到:零碎的金黄,散落一地|美丽的蝴蝶,散落一地|游子的书信,散落一地|生命的轮回,散落一地······
接着引导学生写一节诗。“我们”通过什么感受到秋天了?引导学生从视觉、嗅觉、触觉到心理感受去联想,同时注意诗歌对意象、语言和节奏的要求,将学生的回答联结为一节诗《秋天来了》。叶儿黄了,秋天来了。果实香了,秋天来了。凉风起了,秋天来了。心儿醉了,秋天来了。 最后,引导写一首诗。你在什么中感受到了秋天?先说说“我的秋天,在什么中”,再说说爸爸的、爷爷的、奶奶的·····?将学生的回答组合成一首诗《我们的秋天》
枫叶的秋天,在梦中的秋水里。爷爷的秋天,在金灿灿的田野里。奶奶的秋天,在绿油油的菜园里。我们的秋天,在朗朗的读书声里。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体会诗歌创作的快乐。再引导学生迁移仿写。仿照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句式章法,用“假如我是一枚秋叶”作为诗的开头,续写三、四行,写一首诗《秋叶》,表达自己对祖国对生命或对生活喜爱的小诗。展示学生的作品: 假如我是一枚秋叶|我也愿意|将枯黄的身体献给大地
假如我是一枚秋叶|飘落|也要微笑着|为明天歌唱
假如我是一枚秋叶|我绝不哭泣地离去|我要坠入大地的怀抱|为春天积累营养
······
运用所学到的方法,用诗的语言写出心中涌动的情感,尝试创作,培养学生一颗诗心。总之,同质不同作者的现代诗歌群文阅读,要广泛勾联,多元整合,运用“比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昆明学院《现代办公技能训练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非接触温度计项目合作计划书
- 苏州城市学院《场景特效》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喷枪及类似器具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9课《编辑工作表》教学设计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字绘画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农村打井简易合同范本
- 扬州大学《展具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立达学院《食品营养与卫生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2024年河南信阳师范大学招聘专职辅导员3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图解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
- 快消品配送管理方案
- 2024落实意识形态责任清单及风险点台账
- 高校排球教案全集-专项课
- 教师师德师风培训专题课件
- 2024年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总结模板
- 手术室压疮预防课件
- 中国假肢行业分析报告:进出口贸易、行业现状、前景研究(智研咨询发布)
- 《Photoshop CC图像处理》课件-任务9 使用时间轴与动作
- 04S519小型排水构筑物(含隔油池)图集
- 2024中国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管理共识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