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_第1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_第2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_第3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_第4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

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

(重)1、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过程

备注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230Hz.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23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23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想想议议]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P21)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1”的响度大.“5”的响度小.

“1”的音调低.“5”的音调高.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3.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板书设计

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①频率高,音调高;②频率低,音调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①振幅大,响度大;②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教学小结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作业设计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学习高手31页1、2、3题。

2.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

2.初识猜想、假设、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分类、比较等思维方法。

3.体现学习的乐趣,增进对物理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成像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突出知识点,在课件制作上利用了艺术字进行处理,形象直观的表现透镜的特点。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鱼缸中的金鱼,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师:(手托养有金鱼的鱼缸)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所养的金鱼,并用你的手比划它们的大小。

生:……

师:(捉一条金鱼与学生的比划的大小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上的金鱼要小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用下面的几个小实验来进行探究。

2、新课教学

2.1通过水杯看字等活动体验透镜成像的情况,丰富学生的信息。

实验1:透过装水的透明玻璃杯看近处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把书放在水杯下,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2:利用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看近处的字: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近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3:在透明塑料纸上滴一滴粘纸的胶水,透过这滴胶水看近处的字是放大的;当在这滴胶水上覆盖一层透明塑料纸后再在这滴胶水的中央,用手指轻按一下,透过这滴胶水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4:用老师提供的圆形镜片看近处的字(两类透镜各两个);一类成放大的,一类成缩小的。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

2.2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知道透镜按成像情况分成两类。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实验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分类。老师课前将实验的现象拍成照片,制成课件,适当的时候放出来,请学生对着课件再次进行分类,增加师生的双边活动。)

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

2.3探究两类透镜的`外部特征,定义透镜的名称。

师:其实这就是老师今天要讲的两种透镜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放大的像;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缩小的像。你们以镜片为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成缩小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过程中老师分发被从中间切割成半圆的镜片)

生: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这里的透镜是从眼镜店中购买的普通老花和近视眼镜的玻璃镜片,并从镜片的中间切割成两片半圆形。)

2.4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上课前没有预想到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的内容还能记得,并应用在这里,老师并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介绍光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从而增加了环保教育。)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我们用放大镜在阳光下时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处放上火柴后能把它点燃,所以我认为是会聚。

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结论也对,并且它的这一实验现象也进一步表明,光在传播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同学们这会儿在课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阳光验证他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猜测,并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验证自己的猜测。)

生: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光斑变小,通过凹透镜后光斑变大。

(老师通过激光演示仪进一步验证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结合实验介绍出相关知识点)

师: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作,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对光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实就是透镜的焦点。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凸透镜的焦点和测出焦距。

2.5整理知识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透镜的特点有哪些?

(说明:为节约版面,未按原文用艺术字图示)

2.6以辨别、设计透镜等活动方式,深化和“活化”课堂内容。

师:现在我手上有两副带外框的皮眼镜,现在请一位同学拿去辨别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镜,哪一副是近视眼镜?说出你的方法?

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手摸,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来区分;第二种是看近处的字,根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区分;第三种是放在阳光下,看它对光线的作用来区分。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能把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正确应用了。但是我现在手上有许多粉笔灰,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眼镜让我摸一下?

生:……

师:对于重要的光学元件一般不用手摸的方法来区分透镜的种类,所以我们主要提倡另外的两种辨别方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看到鱼缸中金鱼比实际的要大?

生:鱼缸和水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里面的金鱼有放大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放大了的金鱼的像。

(由刚才的那位学生讲的凸透镜能使火柴点燃进一步拓展,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师:大家有没有外出旅游?特别是登山?

生:去过。

师:有没有见到过一种特别的警告牌与我们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是什么内容?

生:有。请不要随便丢弃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

师:为什么要这么说?

生:从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也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同时伴随能量的传递,能使火柴点燃,表明也能点燃干草等,容易引发火灾。

师:(借学生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老师刚才教你们做的一些透镜外,你们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材料制作透镜?

生: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透镜。可以把透明塑料纸的四角用线吊着,把中间倒水,制作水透镜。……

师:(对学生的想法大加赞赏和肯定)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雨过天晴时,种反季蔬菜的农民要及时将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积水清理掉。

生:……

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篇3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课本图4-23

当凸透镜距灯泡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立、放大的像,继续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

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2、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二、新课教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物距和像距,我们这个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动一:倒立缩小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问题:

(1)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物上、下移动,光屏上的像怎样移动?

(4)用书本将透镜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有什么变化?

(5)对调蜡烛和光屏,成什么像?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

应用:照相机

探究活动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讨论:

(1)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讨论:

(1)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讨论:

(1)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结论: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应用:放大镜

根据以上讨论,你能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

板书:

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vu,照相机,物像异侧;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v=u,物像异侧;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vu,投影仪,物像异侧;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放大镜),物像同侧;

讨论与交流:实验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讨论,引申拓展:

(1)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

(5)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补充:课本最后一段文字:

a、两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b、一倍焦距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6)你能否想出两种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7)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见《创新作业》第7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1、2、3、4、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大,应分为两个课时进行。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指导作用。

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篇5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三、教学过程

1、显微镜

讲显微镜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放大镜。用放大镜可以看清书本上的小字等较小的物体,要想看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用一个放大镜就无能为力了,这就引入了显微镜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在投影片画一小物体,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画面上的这个物体,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画面上的这个物体,然后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再去观察这个物体。说明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这里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感受。

照课本图3、5-1介绍显微镜的结构。特别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望远镜

学过显微镜之后,学生知道了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可以制成显微镜,显微镜的物镜距离要观察的物体较近,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如果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楚较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

照课本图3、5-2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要大得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明亮。对于视角的问题,只要作简要的介绍,

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主要还是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

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类型的望远镜,扩大学生视野

3、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镜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透镜,知道凸透镜的作用。

(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仪器: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透镜

1、透镜——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

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2、两种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

3、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1、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2、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3、设计实验:(教师启发:采用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实验结论:

思考:参照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1)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

结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

结论: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5、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

说明: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焦距测量:

说明:太阳光线虽然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

器材: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有关。

猜想2: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思考: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介绍: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

讲解:对照光具座说明,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器材的组装、摆放、调整: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3)调节: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说明:实验所有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4)实验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40cm、30cm、17cm、13cm和7cm、4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像、实像)。

提醒:当物距为5cm时,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5、分析论证:

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讨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2)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3)当f<u<2f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u>v。

6、交流评估:

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是不是相同呢?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课堂小结:

大家通过实验,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

2、通过作图来进一步巩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