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的植物是()。A.水稻B.油菜C.甘蔗D.冬小麦

2.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A.大型哺乳动物B.小型哺乳动物C.土壤动物D.木本植物

3.某种狐狸耳朵很小,下巴钝圆,根据生态学原理,这种狐狸应该生活在()地区。

A.非洲B.赤道附近C.温带D.北极

4.下列不属于碳循环途径的是()。A.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B.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C.陆地生物与海洋生物之间的碳素交换

D.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

5.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6.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组分,下列属于非生物环境组分的是()。A.植物B.动物C.微生物D.太阳辐射

7.人工栽种西瓜、果树等,常呈()

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三者都不是

8.对于水域环境中的种群来说,非密度制约因素是指()。

A.生物间相互竞争B.生物间相互捕食C.水的物理化学特性D.动物社会行为

9.单元顶极学说中的“顶极”是指()。A.气候顶极B.偏途顶极C.地形顶极D.土壤顶极

10.某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老年个体比例增大,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这个种群的结构类型是()。A.增长型B.稳定型C.下降型D.不规则型

11.下列直接影响或参与生物新陈代谢的因子是()

A.光照B.坡C.海拔D.坡度

12.根据单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群落演替到最后只会形成一个()。A.偏途顶极B.土壤顶极C.气候顶极D.地形顶级

13.生活在同一地段、生态要求相近的两个物种,发生竞争的原因是()

A.生态型不同B.资源不足C.生活型不同D.年龄相同

14.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

A.光照时数B.光照强度C.光谱成分D.温度

15.氮循环失调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有()。A.荒漠化B.酸雨C.温室效应D.水体富营养化

16.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A.种群动态研究B.种群数量C.种内、种间关系D.种群调节

17.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下列哪种生产力指标与总生产力的比值相对较高()。A.初级总生产力B.初级净生产力C.群落净生产力D.次级生产力

18.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19.生态系统都是不同程度的()系统,不断的从外界输入能量和物质,经过转换以后变为输出,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

A.开放系统B.闭合系统C.自然系统D.人工系统

20.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A.水稻B.玉米C.大豆D.冬小麦

21.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曲线是呈()。A.J型B.S型C.直线D.抛物线

22.确定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的综合指标是()。A.密度B.盖度C.频度D.重要值

23.有效积温公式中的温度C(有的以T。表示)是表示()

A.发育起点或生物学零度B.0℃C.目标温度D.最低温度

24.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系统成熟期特征的是()

A.环境变化剧烈B.系统趋于稳定C.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增大D.结构趋于简单

25.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

26.下列有关次级生产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二级、三级消费者不能同是次级生产

B.生态学中没有三级、四级生产力

C.次级生产是异养生物有机体再利用的过程

D.动物性生产都称为次级生产

27.雄性动物总是奋力攻击和赶走同类雄性进入其所在的动物群,这是()

A.竞争B.种内斗争C.捕食D.他感作用

28.下列有关水生植物特点中,正确的是()。①发达的通气系统②叶片极厚③植物体具有较强的弹性④淡水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全部正确

29.低温期(),植物受害越重。

A.温度越高B.越短C.越长D.有间隔

30.构成能量的潜能部分体现在下列的()。

A.太阳的光能中B.燃烧时产生的热中C.储存在高山水库中的水中D.肌肉收缩过程中

二、填空题(20题)31.有关植物种群密度效应的两条定律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32.南方喜温作物可以移到北方的______上生长。

33.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______。

34.由于竞争,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即谓森林群落的

35.大气中CO2的浓度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即_______。

36.种群密度的变化影响种内竞争,使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变化,这样的种群调节方式为______。

37.英美学派对群落进行分类,主要是根据群落______原则的概念,所以有人也将该体系称为动态分类系统。

38.在红光和蓝紫光中,__________对植物的伸长生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39.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水生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______和挺水植物三种。

40.某地的______温度,最冷月、最热月平均温度值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指标。

41.能量流以______作为主线,将绿色植物与消费者之间进行能量代谢的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42.农田生态系统经常采用______来加强对农副产品的转化和利用。

43.计算生态系统中进入动物体能流的效率公式是:同化效率=同化的食物能÷______。

44.风将植物的种子吹到一个新的地点而发芽生长的过程,称为______。

45.在高山、风口常可见到由于风力的作用树木形成畸形树冠,称为______。

46.食肉性动物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______。

47.______是生态学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48.在热带地区,昼长是稳定的,季节性变化主要表现在______的交替上。

49.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_、实验研究和模拟。

50.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能源属于______性自然资源。

三、判断题(10题)51.仙人掌的叶片呈针刺状,这是长期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果。()

52.次生演替的结果是群落复生。

A.正确B.错误

53.植物对昼夜温度交替变化的反应称为物候节律。()

A.正确B.错误

54.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能量游动过程中有90%的能量损失了,这就是营养级不能超过4级的原因。()

55.风力、水力和生物资源等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A.正确B.错误

56.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57.影响陆地植物群落分布的2个最关键生态因子是温度和光照。()

58.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A.正确B.错误

59.

()

60.易患“克山病”的地区是由于氟元素含量过高。()

A.否B.是

四、简答题(5题)61.简述物质循环的调节。

62.简述植物对土壤pH的适应类型。

63.简述生态型和生活型的区别。

64.简述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植被类型。

65.什么是种间竞争?简述种间竞争的特点和类型

五、论述题(5题)66.论述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67.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转化的规律。

68.以DDT为例,说明物质富集的危害。

69.什么是初级生产力?论述环境条件对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70.论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六、单选题(0题)71.下列哪项不是引起生态失调的原因?()A.A.生物群落的不断演替B.火山爆发、台风C.人的行为D.雨、雪

参考答案

1.A

2.D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木本植物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

3.D

4.C

5.A

6.D

7.B

8.C

9.A

10.C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11.A

12.C

13.B

14.B

15.D

16.A

17.C

18.D

19.A

20.D

21.B

22.D

23.A

24.B

25.D

26.A

27.B

28.C水生植物的特点是体内有发达的通气系统,叶片常呈带状、丝状或极薄,植物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淡水植物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而海水植物则是等渗的。

29.C

30.C

3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2/3自疏法则

32.南坡南坡

33.爆发(大发生)

34.自然稀疏自然稀疏

35.温室效应

36.自动调节

37.动态发生演替动态发生演替

38.蓝紫光

39.浮水植物浮水植物

40.年平均

41.食物链

42.食物链加环食物链加环

43.摄取的食物能

44.风播

45.旗形树旗形树

46.大大

47.地球地球

48.旱季与雨季旱季与雨季

49.野外调查野外调查

50.不可再生不可再生

51.Y

52.B

53.B

54.Y

55.B

56.Y

57.N

58.A

59.Y

60.Y

6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自然条件下,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就是说对某一种物质在各主要库中的输入和输出量基本相等。大多数气体型循环物质如碳、氧和氮的循环,由于有很大的大气蓄库,它们对于短暂的变化能够进行迅速的自我调节。

62.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可以把植物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三种类型。(1)酸性土植物仅能在pH6.5的酸性土壤中生长,并且对Ca2+及HCO3-离子非常敏感,不能忍受高浓度的溶解钙,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气候冷湿的针叶林地区和酸性沼泽土上,这里土壤中的钙及盐基被高度淋溶。

(2)碱土植物只能在pH7.0的碱性土壤上生长,适于生长在含有高量代换性Ca2+、Mg2+离子而缺乏代换性H+的钙质土和石灰性土壤上,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气候炎热干旱的荒漠和草原地区,以及盐碱土地区,这里降雨少,不足以淋失土壤中的盐基和钙质。

(3)中性植物生长在pH6.5~7.0的中性土壤上,大多数作物、温带果树都属此类型。

63.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是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长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或人为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生活型是着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分类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反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是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长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或人为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生活型是着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分类,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反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64.植被是划分生物群落类型的基础。陆地生物群落主要植被类型如下:(1)森林,包括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2)草地,包括稀树草原和草原;(3)荒漠;(4)苔原。

65.(1)种间竞争:两个或多个物种利用相同的有限资源时,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2)特点:①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②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3)类型:①资源利用性竞争;②相互干涉性竞争。

66.(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能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威胁。(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导致(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能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威胁。(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导致

67.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严格服从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而一小部分保留在生物体内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如下:植物固化的日光能=植物组织的化学能+植物呼吸消耗的能动物摄取的食物能=动物组织的化学能+动物呼吸消耗能+排泄物能(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能量衰变定律或熵定律。作为衰变定律可描述为:“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存在衰变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从浓缩的较有序的形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时其利用转化效率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如植物的太阳能利用率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动物同化植物能的效率也只有10%~20%其余未被利用的能则散逸到环境中不能再被生物所利用也就是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也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作为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可描述为:“世界及其任一部分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无序状态或最大的熵。”对一个封闭系统来讲总是趋向于使有效能即自由能减少而使熵增加最后导致一切过程的终止。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低温物体扩散等等。但是对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来说可以通过自身复杂的生物结构而保持有序状态同时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排除无效能即热能因而排除了无序只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输入生物体就会通过自组织和建立新结构保持系统处于一种低熵的稳定和平衡状态。如果生态系统的熵能增加过大组织失调系统就要受到影响。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严格服从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而一小部分保留在生物体内,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如下:植物固化的日光能=植物组织的化学能+植物呼吸消耗的能动物摄取的食物能=动物组织的化学能+动物呼吸消耗能+排泄物能(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能量衰变定律或熵定律。作为衰变定律,可描述为:“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存在衰变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从浓缩的较有序的形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时,其利用转化效率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如植物的太阳能利用率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动物同化植物能的效率也只有10%~20%,其余未被利用的能则散逸到环境中不能再被生物所利用,也就是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也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作为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可描述为:“世界及其任一部分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无序状态或最大的熵。”对一个封闭系统来讲总是趋向于使有效能即自由能减少,而使熵增加,最后导致一切过程的终止。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低温物体扩散等等。但是对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来说,可以通过自身复杂的生物结构而保持有序状态,同时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排除无效能即热能,因而排除了无序,只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输入,生物体就会通过自组织和建立新结构,保持系统处于一种低熵的稳定和平衡状态。如果生态系统的熵能增加过大,组织失调,系统就要受到影响。

68.①DDT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②人类把DDT喷洒在植物上经过植物的茎和叶及根系进入植物体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被草食动物吃掉再被肉食动物所摄取逐级浓缩。③在循环过程中DDT的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由于不能被生物消化与分解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并且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DDT的残留浓度越高。因为排泄要求水溶性一旦进入人体内DDT就不能被排泄出去。因此大量使用DDT这类物质对生态系统构成了明显的危害。①DDT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②人类把DDT喷洒在植物上,经过植物的茎和叶及根系进入植物体,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被草食动物吃掉,再被肉食动物所摄取,逐级浓缩。③在循环过程中,DDT的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由于不能被生物消化与分解,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并且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DDT的残留浓度越高。因为排泄要求水溶性,一旦进入人体内,DDT就不能被排泄出去。因此,大量使用DDT这类物质,对生态系统构成了明显的危害。

69.(1)初级生产力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的总量。(2)环境条件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①光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直接影响初级生产力的高低;②水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