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范文6篇_第1页
初中数学教案范文6篇_第2页
初中数学教案范文6篇_第3页
初中数学教案范文6篇_第4页
初中数学教案范文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教案范文6篇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把握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构造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答复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看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赐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依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详细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假如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根底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进而提问学生: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假如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假如单位长度转变呢?假如直线的正方向转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行。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以下各数的点:

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特别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提醒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讨论问题供应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把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示同学们,全部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以下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初中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育学生观看和抽象思维的力量;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别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学问构造:本小节先回忆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表达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现在,从详细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熟悉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白代数式的概念。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从详细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头,表达了特别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消失,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如:2,m都是代数式。

xxx等都不是代数式。

3、教学难点分析: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的数量关系,即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肯定要理清代数式中含有的各种运算及其挨次。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详细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引起误会为动身点。

如:说出代数式7(a-3)的意义。

分析7(a-3)读成7乘a减3,这样就产生歧义,毕竟是7a-3呢?还是7(a-3)呢?有模棱两可之感。代数式7(a-3)的最终运算是积,应把a-3作为一个整体。所以,7(a-3)的意义是7与(a-3)的积。

4、书写代数式的留意事项:

(1)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或者字母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乘号简写作“·”或省略不写,同时要求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

如3×a,应写作3a或写作3a,a×b应写作3.a或写作ab。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应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

(2)代数式中有除法运算时,一般根据分数的写法来写。

(3)含有加减运算的代数式需注明单位时,肯定要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5、对本节例题的分析:

例1是用代数式表示几个比拟简洁的数量关系,这些小学都学过。比拟简单一些的数量关系的代数式表示,课文安排在下一节中特地介绍。

例2是说出一些比拟简洁的代数式的意义。由于代数式中用字母表示数,所以把字母也看成数,一种特别的数,就可以像对待原来比拟熟识的数式一样,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只是另外还要考虑乘号可能省略等新规定而已。

6、教法建议

(1)由于这一章学问大局部在小学学习过,讲授新课之前要先复习小学学过的运算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构造上,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即复习了旧学问,又引出了新学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肯定要留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代数的连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首先要给学生多举例子(学生比拟熟识、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使学生从感性上熟悉什么是代数式,理清代数式中的运算和运算挨次,才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从而熟悉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普遍性、简明性,也为列代数式做预备。

(3)条件比拟好的学校,教师可选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力量。

(4)教师在讲解第一节之前,肯定要对全章内容和课时安排有一个了解,留意前后学问的连接,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教给学生系统的而不是一些零散的学问,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自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学问体系。

(5)由于是新学期代数的第一节课,教师肯定要给学生一个好印象,好的开端等于胜利了一半。那么,怎么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呢?首先,你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比,英语口语好的教师,可以用英语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为学生说一段祝愿语。其次,上课时尽量使用多种语言与学生沟通,其中包括情感语言(眉目语言、手势语言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

7、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例如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构造提出问题

1、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可用字母表示它们?

(通过启发、归纳最终师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五种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乘法交换律a·b=b·a;

(3)加法结合律(a+b)+c=a+(b+c);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安排律a(b+c)=ab+ac

指出:

(1)“×”也可以写成“·”号或者省略不写,但数与数之间相乘,一般仍用“×”;

(2)上面各种运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数的字母,它代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切数

2、(投影)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时,骑车要1小时,乘汽车要0.25小时,试问步行、骑车、乘汽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ν表示速度,你能用s与t表示ν吗?

4、(投影)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用I厘米表示周长,则I=4a厘米;用S平方厘米表示面积,则S=a2平方厘米)

此时,教师应指出:

(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的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

(2)在公式与中,用字母表示数也会给运算带来便利;

(3)像上面消失的a,5,15÷3,4a,a+b,s/t以及a2等等都叫代数式。那么毕竟什么叫代数式呢?代数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1、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学习代数,首先要学习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明确代数上的意义。

2、举例说明

例1填空: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___册;

(2)温度由t℃下降到2℃后是_________℃;

(3)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4)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到达_______千克

(此例题用投影给出,学生口答完成)

解:(1)12n;(2)(t-2);(3)a3;(4)(1+10%)m

例2说出以下代数式的意义:

解:(1)2a+3的意义是2a与3的和;(2)2(a+3)的意义是2与(a+3)的积;

(5)a2+b2的意义是a,b的平方的和;(6)(a+b)2的意义是a与b的和的平方

说明:

(1)此题应由教师示范来完成;

(2)对于代数式的意义,详细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动身点如第(1)小题也可以说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与3的和”等等

例3用代数式表示:

(1)m与n的和除以10的商;

(2)m与5n的差的平方;

(3)x的2倍与y的和;

(4)ν的立方与t的3倍的积

分析:用代数式表示用语言表达的数量关系要留意:①弄清代数式中括号的使用;②字母与数字做乘积时,习惯上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投影)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千克;

(2)甲身高a厘米,乙比甲矮b厘米,那么乙的身高为_____厘米;

(3)底为a,高为h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4)全校学生人数是x,其中女生占48%?则女生人数是____,男生人数是____

2、说出以下代数式的意义:(投影)

3、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x与y的和;

(2)x的平方与y的立方的差;

(3)a的60%与b的2倍的和;

(4)a除以2的商与b除3的商的和。

五、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代数式?

教师在学生答复上述问题的根底上,指出:

①代数式实际上就是算式,字母像数字一样也可以进展运算;

②在代数式和运算结果中,如有单位时,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六、作业

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的a,b,c,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多少?

3、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40倍,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3,若汽车的速度是ν千米/时,那么,飞机与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4、a千克大米的售价是6元,1千克大米售多少元?

5、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6、用代数式表示:

(1)长为a,宽为b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2)宽为b米,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的周长;

(3)长是a米,宽是长的1/3的长方形的周长;

(4)宽为b米,长比宽多2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初中数学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熟悉,积存数学活动阅历。

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示自己的思索结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堂内容的重点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难点是拼图所要表现的几何图形,对已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语言表达。

三、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争论

引导:意在教师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

活动:人人参加制作七巧板,拼摆七巧板的图案。

争论: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沟通,与全班同学沟通(利用多媒体工具)与教师进展沟通。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已拼摆好的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绍它是由怎样的一副拼板拼摆而成的(不肯定要七巧板)。紧接着就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2合作沟通,探究新知

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与同伴沟通,与全班同学沟通,与教师沟通。

(1)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外形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2)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相互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3)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的展现,教师作适时的评价,树立典范,培育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3范例教学

介绍教师制作的3副嬉戏板,并用多媒体显示十几种的拼摆图案,通过生动好玩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制造欲望,提出你还有材料吗?有信念凭自己的才智制作一副嬉戏板吗?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制造力量、想象力量、合作沟通力量(可由四周的同学四人小组制作完成)。

4反应练习

由四人小组制作的嬉戏板,拼摆二个不同图案,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全体同学,用语言表示拼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所学的学问的联系,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学问。

5归纳小结

通过制作七巧板及嬉戏板进一步学会了画平行线段、垂线段、找线段中点的方法,通过拼摆丰富了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熟悉,积存数学活动的阅历,提高了空间观念和观看、分析、概括表达的力量。

六、练习设计

利用20cm20cm的硬纸板做一副嬉戏板,利用它拼出5个自己喜爱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布置教室的环境。

七、板书设计

4.7好玩的七巧板

(一)学问回忆(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二)观看发觉(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篇四

一、学问与技能

1.能敏捷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学问、反比例函数的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受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严密联系,增加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加沟通,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熟悉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展沟通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把握从物理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查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学问分析物理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留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属:在物理学中,有许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这也称为跨学科应用。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安培)和电阻R(欧姆)成反比例,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

(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电流I=0.5时,求电阻R的值。

设计意图: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高各学科相互之间的综合应用力量。

师生行为:

可由学生独立思索,领悟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综合应用。

教师应给“学困生”一点物理学学问的引导。

师:从题目中供应的信息看变量I与R之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可设出其表达式,再由已知条件(I与R的一对对应值)得到字母系数k的值。

生:(1)解:设I=kR∵R=5,I=2,于是

2=k5,所以k=10,∴I=10R。

(2)当I=0.5时,R=10I=100.5=20(欧姆)。

师:很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名言?这里蕴涵着什么样的原理呢?

生: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师:是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觉了闻名的“杠杆定律”: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平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如下列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例子。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小伟欲用撬棍橇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设计意图:

物理学中的许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在这儿又一次借助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即跨学科综合应用。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依据“杠杆定律”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提醒“杠杆乎衡”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用“杠杆定律”中杠杆平衡的条件去理解实际问题,从而建立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②学生能否面对困难,仔细思索,查找解题的途径;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深厚的兴趣。

师:“撬动石头”就意味着到达了“杠杆平衡”,因此可用“杠杆定律”来解决此问题。

生:解:(1)依据“杠杆定律”有

Fl=1200×0.5,得F=600l

当l=1.5时,F=6001.5=400。

因此,撬动石头至少需要400牛顿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即不超过200牛,依据“杠杆定律”有

Fl=600,

l=600F。

当F=400×12=200时,

l=600200=3。

3-1.5=1.5(米)

因此,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如长1.5米。

生:也可用不等式来解,如下:

Fl=600,F=600l。

而F≤400×12=200时。

600l≤200

l≥3。

所以l-1.5≥3-1.5=1.5。

即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1.5米。

生:还可由函数图象,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出。

师:很棒!请同学们下去亲自画出图象完成,现在请同学们思索以下问题:

用反比例函数的学问解释:在我们使用橇棍时,为什么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生:由于阻力和阻力臂不变,设动力臂为l,动力为F,阻力×阻力臂=k(常数且k>0),所以依据“杠杆定理”得Fl=k,即F=kl(k为常数且k>0)

依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O时,在第一象限F随l的增大而减小,即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师:其实反比例函数在实际运用中特别广泛。例如在解决经济预算问题中的应用。

活动3

问题: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规划将电价调至0.55~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y(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又当x=0.65元时,y=0.8。(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若每度电的本钱价0.3元,电价调至0.6元,请你预算一下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人多少?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各部门,常常遇到经济预算等问题,有时关系到因素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往往由题目供应的信息得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用函数关系式解决一个详细问题。

师生行为:

由学生先独立思索,然后小组内争论完成。

教师应赐予“学困生”以肯定的帮忙。

生:解:(1)∵y与x-0.4成反比例,

∴设y=kx-0.4(k≠0)。

把x=0.65,y=0.8代入y=kx-0.4,得

k0.65-0.4=0.8。

解得k=0.2,

∴y=0.2x-0.4=15x-2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15x-2

(2)依据题意,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入为

(0.6-0.3)(1+y)=0.3(1+15x-2)=0.3(1+10.6×5-2)=0.3×2=0.6(亿元)

答:本年度的纯收人为0.6亿元,

师生共析:

(1)由题目供应的信息知y与(x-0.4)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把x-0.4看成一个变量,于是可设出表达式,再由题目的条件x=0.65时,y=0.8得出字母系数的值;

(2)纯收入=总收入-总本钱。

三、稳固提高

活动4

肯定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体积y(m3)是密度ρ(kg/m3)的反比例函数,请依据下列图中的已知条件求出当密度ρ=1.1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V的值。

设计意图:

进一步表达物理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师生行为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师:若要求出ρ=1.1kg/m3时,V的值,首先V和ρ的函数关系。

生:V和ρ的反比例函数关系为:V=990ρ。

生:当ρ=1.1kg/m3依据V=990ρ,得

V=990ρ=9901.1=900(m3)。

所以当密度ρ=1.1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气体为900m3。

四、课时小结

活动5

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熟悉?重点把握利用函数关系解实际问题,首先列出函数关系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再依据解析式解得。

设计意图:

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加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制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时机,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供应了充分展现自己的时机,敬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意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小结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

师生行为:

学生可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沟通收获,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沟通。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

反比例函数与现实生活联系特别严密,特殊是为争论物理中的一些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根底。用数学模型的解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浅显易懂,同时不仅要留意跨学科间的综合,而本学科学问间的整合也尤为重要,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之间的不行分割的关系。

板书设计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三)

1.

2.用反比例函数的学问解释:在我们使用撬棍时,为什么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设阻力为F1,阻力臂长为l1,所以F1×l1=k(k为常数且k>0)。动力和动力臂分别为F,l。则依据杠杆定理,

Fl=k即F=kl(k>0且k为常数)。

由此可知F是l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k>0时,F随l的增大而减小。

活动与探究

学校预备在校园内修建一个矩形的绿化带,矩形的面积为定值,它的一边y与另一边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下列图所示。

(1)绿化带面积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下列问题:假如该绿化带的长不得超过40m,那么它的宽应掌握在什么范围内?

x(m)10203040

y(m)

过程:点A(40,10)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说明点A的横纵坐标满意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代入可求得反比例函数k的值。

结果:(1)绿化带面积为10×40=400(m2)

设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

∵图象经过点A(40,10)把x=40,y=10代入,得10=k40,解得,k=400。

∴函数表达式为y=400x。

(2)把x=10,20,30,40代入表达式中,求得y分别为40,20,403,10。从图中可以看出。若长不超过40m,则它的宽应大于等于10m。

初中数学教案篇五

一、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把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力量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效劳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应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正确把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学问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日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凹凸这个事实动身,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讨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育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详细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其次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育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力量,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看画好的直线,思索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依据教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索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索,并要求同桌相互表达,相互订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答复。大家思索预备更正或补充。

2023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六

教学目标:

(1)能够依据实际问题,娴熟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意学生参加,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熟悉,培育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依据实际问题,娴熟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觉,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