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二战后,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战后重建和经济复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种干预的重要手段是制定各种经济计划。在日本实施的一系列计划中,“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此计划各项目标的提前完成,日本一跃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1964年加入OECD,1968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研究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采取的措施,以及在“计划”思想指导下的后续出台政策,有选择性地对某些措施加以借鉴,无疑对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大有裨益。一、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日本在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后,各界开始对战前经济发展的目的进行深刻反思,主流思想逐渐由“强国论”向“福利国家论”转变。日本有识之士意识到建立福利国家必须提高广大民众的收入水平,一桥大学前校长中山伊知郎和后来的日本首相池田勇人相继发表了“提倡工资翻一番”和“我的月薪翻番论”等文章,但考虑到“资方”的反对,他们都主张工资的翻番要建立在生产率或生产总规模翻倍的基础上。其实质是通过经济增长实现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工资翻番应作为劳资双方的共同目标。①他们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接下来的问题就成为如何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当时,关于日本经济增长的前景,曾出现两个派别: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不足即将出现和经济自由化造成竞争加剧,增长速度将放慢,即“增长到顶论”;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新技术革命和现代化的影响下,民间设备投资将会猛增,日本经济增长潜力还很广阔,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率保持10%以上是可能的,工资将不止翻一番,并断言日本经济将处于一个“兴旺发展期”,这种观点被称为“高速成长论”。这场思想界的争论的结果是,“高速成长论”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池田勇人首相也是该理论的支持者,并在其执政期内推动了“计划”出台。从“计划”出台时的情况来看,作为近代发展起来的国家,日本的工业化进行得并不彻底,加之二战中国民经济体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二元结构状况。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的存在对身处不同集团中工人的就业和报酬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1957-1958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二战后首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日本在这次危机中受到了很大冲击:传统工业生产大幅下降,中小企业所受影响尤为严重,造成失业人数大幅增加。与此同时,新科技革命对日本工业的影响逐渐显现,消费革命、能源革命的扩散迫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也造成了传统产业逐渐退出,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失业。一方面是消费革命的呼之欲出,另一方面是二元结构和经济危机导致消费能力不足,产品滞销状况严重。③在这种状况下,日本要想获得持续快速增长必须提高民众的消费能力,至少要保障充分就业,而这也成为“计划”的基本目标。二、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内容及效果(一)主要内容“计划”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所做的长远的战略安排,最终目标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准和实现充分就业。“计划”中的“倍增”不仅仅是劳动收入报酬倍增,而是国民收入总量的倍增,是为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增长所作的战略性谋划,故其采取的对策是全面性的,其重要做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促进中小企业现代化。为从根本上解决当时企业层面的二元结构,“计划”特别提出要促进中小企业现代化,主要举措是缩小规模差别,培育中间企业,促使零星小企业组织化。此外,在“计划”战略目标指导下,1963年日本出台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使目标实施有了法律保障,具体措施主要有:增加中小企业现代化设备等投资,帮助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健全试验研究机构;进行企业合并和创办联合投资的企业;承包交易标准化,防止大企业拖欠承包款;健全企业组织,确保中小企业利益不受其他事业活动的侵犯;增加中小企业获得国家订货和劳务机会;总理府下设中小企业政策审议会。④2.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培养技术人才。重视科学技术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是战后日本经济得以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计划”指出,振兴科学技术事业的基本问题是以科技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问题、推进技术创新问题以及工业化顺利推进的问题。⑤在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本方面,“计划”提出要结合工业发展的需要增设理工科大学,增加职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增加“工业高中”的数量。在培养高级科研人才方面,要创造优秀研究人员得以充分发挥其能力的环境,加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研究生院的建设。3.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产生公害、城市拥挤等问题,为此“计划”提出充实社会资本,强化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职能,具体提出了三个方向:增加应用于促进工业发展的最低限度的社会资本,加强道路、港口、铁路、机场、电信、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充应用于住宅、生化环境等设施上的社会资本,以此来缓解城市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增加在保护国土设施方面的投入,对过去长期忽视的噪音、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地基下沉等公害问题采取应对措施。4.降低各种收入差距。“计划”从缓解社会紧张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消除和纠正收入阶层和生产率的级差,地区间收入级差以及各种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计划”将确保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和最低工资收入作为基础,提出促进劳动力在产业间和区域间的转移是消除这种级差的有效途径。为此,首先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职业介绍机构和安置机构;其次,加快解决成为劳动力迁移障碍的住宅问题,考虑制定既适合产业布局又与城市计划相协调的住宅政策;再次,考虑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失业问题,应加强中、高年龄劳动力的职业训练,健全失业者的保障制度。(二)效果及评价“计划”的最终年份是1970年,从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增长来看,二者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1.6%和11.5%,按照这一增速计算,倍增的目标在1967年就已完成。从预定的计划指标看,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比目标值低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目标值2.8个百分点。除农林水产业生产指数外,其他指标全部超过了“计划”设定的目标。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府较好地协调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收入差距逐步降低。为反映“计划”实施期间日本区域间与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变化,我们计算了县级人均GDP与工人月薪的变异系数,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劳动力月薪的相对值(如表1所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下降,日本47个县级行政区的人均GDP和月工资水平的变异系数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分别由1960年的0.38和0.13下降为1970年的0.28和0.12。中小企业的月薪相对于大企业的月薪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1960年中小企业劳动力工资(月薪)相当于大企业的0.73和0.59,而到1970年“计划”结束时,中小企业工资的相对水平已达到0.85和0.76。从1961-1970年的10年间,普通人的收入翻了一番,日本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了1.4倍;失业率也保持在1.1%~1.3%的低水平。若将日本高速增长时期前后对比,国民生活方式、社会形象、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日本列岛的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将国民收入与各主要行业平均工资指数增长对比可以看出(图1所示),1961-1973年间,日本GDP增长率和各主要行业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甚至在1971年还低于工资率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计划”中虽未特别强调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但由于一系列政策的间接作用,收入分配格局得到很大改善,从图1中可以看到,雇佣所得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在不断提高,雇佣者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由1961年的49.3%提高到1973年的60.2%。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在超额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还为日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中的佼佼者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划”期间在公路、港口、铁路、机场、电信、农林水产的现代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2)居民收入的提高引发了“消费革命”,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增加,带动了日本制造业的全面升级,为其后期冲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3)“计划”期间在设备上的大量投资提升了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升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当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人们预期,政府与市场主体对问题估计不足所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农业生产率差异未有效降低。整体上看,日本政府通过增长纠正级差的立场,缩小了工资差距,但由于偏重依赖市场力量,工农业间的生产率差距并未得到应有的缩小。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高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制造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呈现出一个“U”型变化趋势,“计划”实施前半段,制造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1966年后又开始上升,至1979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相当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7倍。(2)公害与城市拥挤问题恶化。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是以重化工业的发展为主导的,各地形成了炼钢厂和炼油厂的联合企业,随之而来的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扩大和加剧;农业部门开始使用汞化物农药和有机肥料,也导致环境破坏;大城市工业排放烟尘以及汽车普及都加剧了大气污染。由于对其危害估计不足以及佐藤内阁并未制定出有效应对政策,公害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恶化。例如,水洖病的危害不断扩散、药害“斯蒙病”的出现以及北九州食用油中毒事件,这些公害病造成成千上万人受害。(3)通货膨胀问题未得到有效控制。1956-1960年,日本的物价水平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后,物价指数大幅提高,除1964年经济危机外,其他年份各类价格指数都增长较快,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增长迅速。三、从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看中国收入分配的调整中国目前处于和日本当时相似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借鉴日本收入倍增计划为我所用,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我们将两国不同时间点上各指标值与现有研究中工业化不同阶段标志值进行了对比(如表2所示)。结果发现,无论是从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还是城市化水平,中国2008年和日本1961年情况非常相似,中日两国各项指标都处于工业化中期标志值的区间内。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日本“计划”制定之时与中国当前阶段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相似的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中日两国在两个阶段面临着某些相似问题,尤其是收入分配问题,例如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比重过低,区域和城乡间收入差距扩大。表3计算了中国现阶段和日本实施“计划”前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以及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份额。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中日两国两时点上收入分配问题具有相似性,但是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表现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看都比日本当时更为严峻和复杂: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的各种收入差距远大于日本制定“计划”时的水平;另一方面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份额过低的问题也远较日本当时严重,而且从变化趋势上看,近年来劳动所得份额低位运行中又有所降低(如图2所示)。这是由中国具有比日本更为复杂和独特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首先,中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的经济制度和体制机制有着密切关系,由市场调节要素收入分配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劳动力价值被压低;其次,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可能更加典型,非农部门的工资很大程度上还由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决定;第三,中国劳动者缺乏通畅的利益诉求渠道,特别是工会组织不健全,劳动者在与资方对话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特有的制度和经济环境,中国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难度远比日本更大,因而,仅仅复制“收入倍增计划”对中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是不够的,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制定针对性更强的规划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但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确实现了改善收入分配的目标,其具体做法对中国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图2中日两国各时段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份额比较资料来源:根据StatisticalSurveyDepartment,StatisticsBureau,MinistryofInternalAffairsandCommunications和张车伟、张士斌等论文中的数据绘制。四、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中国的启示虽然日本收入倍增计划是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计划,但其最早是由“月薪翻番”和“工资翻番”论演变而来,从实施的效果看,不仅工资翻番的目标超额完成,更为重要的是其收入分配格局得到了很大改善。现阶段,中国各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日益下滑,日本“计划”中的一些成功做法无疑会对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有重要的借鉴价值。1.在增长中实现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日本在“计划”实施期间,经济得到高速增长,居民雇佣所得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可以说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双重目标。经济增长过程中调整分配格局虽会改变各行为主体所得的相对地位,但其绝对收益可能是在不断增加的;而当经济增长停滞或增速放缓时,分配格局的改变将损害某利益阶层的利益,必将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因此,在经济快速增长中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所付出代价最小。未来中国还将持续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尽管我们的收入分配格局不尽合理,但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发展阶段,在较小阻力下提高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这取决于政府对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视程度和决心。2.改革工会制度,提高劳动者在劳资对话中的话语权。提高工人工资有两种途径,一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手段设定最低工资标准,二是提高工人在劳资对话中的话语权。第一种途径有学者认为并不能收到良好效果。⑦从日本的经验看,工会组织的运动使政府不得不重视工人的声音,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能够相应考虑工人的利益。⑧另外,工人的斗争也使资方逐渐认识到稳定的劳资关系有利于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很多企业家和资产阶级放弃了对企业利润的垄断,而倾向于将财富分配给员工和国民。因此,中国学习日本经验改革现有的工会体系,增强工人自身力量建设是改变当前劳动者与资方收益分配不合理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立法要求每个企业都成立工会组织,工会组织者要从员工中选举产生,工会组织要保持独立性,与官方脱离关系。3.壮大中小企业,保障充分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首先要保障充分就业,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众多的中小企业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因此,中国必须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例如,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注重生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继续完善反垄断法,降低行政干预造成的行业垄断;着力实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的协作体系,大企业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日本“计划”十分强调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支持,规定拨款由1961年占整个国民收入的4.8%提高到1970年的6.1%。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上的支持力度与日本差距较大,而且存在社保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未来首先要加快保障的立法工作,并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使广大劳动者能够享有同等待遇的保障水平;其次,应加强国家和企业在保障中的份额,并使覆盖面扩展到所有劳动者;此外,还应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间的协调机制,避免因衔接不紧密而造成制度间的空当或漏洞,使需要救助者能够享受全面、及时的帮助。5.促进劳动力流动,降低收入差距。在缓解收入差距方面日本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可以借鉴日本所采取对策:(1)建立广泛的职业安置结构和信息介绍机构;(2)解决普通工人的住宅问题,改善劳动者住宅状况;(3)促进中高年龄者再就业,使不熟练的工人掌握技术,加强这部分劳动力的职业技能训练。日本实施户口随人走的“居住票”制度,成年人的居住票完全随其住址移动,办理程序非常简便。而中国劳动力在产业间和区域间转移的壁垒较高,这也是造成产业与区域间收入差异不能有效消除的重要原因。中国可借鉴日本人口管理政策,逐渐取消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的户籍制度,建立完全可自由迁移的人口管理制度。6.加快农业发展,保障价格体系的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书模板30
- 《电气控制原理图》课件
- DB32T-建筑工程BIM规划报建数据规范编制说明
- 给予是快乐的课件公开课专用
- 《口腔洁治课件》课件
-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课件
- 《TA沟通分析课程》课件
- 《伊犁河大桥》课件
- 生活处处有哲学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汇编【员工管理篇】
- 慢阻肺GOLD指南解读
- T-BIE 003-2023 通孔回流焊接技术规范
- 口腔颌面外科学 09颞下颌关节疾病
- 台达变频器说明书
- 2023年广东罗浮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DB11-T1835-202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高清最新版
- 解剖篇2-1内脏系统消化呼吸生理学
- 《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 智慧水库平台建设方案
-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九版内科学
- 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