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偶称谓语的演变与社会变迁 论文_第1页
配偶称谓语的演变与社会变迁 论文_第2页
配偶称谓语的演变与社会变迁 论文_第3页
配偶称谓语的演变与社会变迁 论文_第4页
配偶称谓语的演变与社会变迁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配偶称谓语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摘要:作为称谓语家庭成员的一类,配偶称谓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配偶称谓语的纷繁复杂远远超过其他称谓语。作为汉语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汉语的配偶称谓语折射出历史与时代的演变与结合,蕴含着古代社会有关礼制的、心理的、民俗的等诸多的文化现象。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反映到夫妻称谓语中,就推动了配偶词语的产生。本文分别从历代配偶称谓语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配偶称谓语的演变特点和社会变迁这几个方面通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配偶称谓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寻找个中规律,考察配偶称谓古今演变的原因以及这种词语变化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关键词:配偶称谓语;社会背景;社会变迁;演变特点一、引言自人类文明开始,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即为配偶。配偶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的礼和律都以配偶为亲属,《仪礼·丧服》云:“妻,至亲也。”中国现代文意解释为:配偶又称“夫妻”,合法婚姻中的男女双方互为配偶,它是其他亲属关系(血亲、姻亲)赖以发生的基础。而作为规约和确定夫妻关系的符号之一的配偶称谓有着超越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从古至今,人们对配偶的称谓语可谓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它怎样嬗变,在中国古代“以夫为天”的不平等格局中,汉语配偶称谓必然体现鲜明的等级差序。相反,在现代一个以平等、开放为宗旨的社会,也必将把“平等”这种理念尽可能地传递、贯彻给每一个具体的配偶称谓。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夫妻称谓语不仅是具有指称作用的语言符号,而且还是社会信息的载体,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总而言之,配偶称谓语的嬗变过程折射出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变迁的时代风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生活。同时,社会的变迁又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外在因素,配偶称谓语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则明显受到其所在阶段社会背景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对于配偶称谓语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在对于系统性研究配偶称谓语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本人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分析基础上,重点从配偶称谓语的历时演变的过程去推断或还原那些正在进行或已经消失了的某些社会变动。二、历代配偶称谓语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每个时期的配偶称谓语与其时代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其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伦理文化的变迁,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形态。当然,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衍生出不同含义的配偶称谓。所以说,配偶称谓语的演变与社会的变迁在某种意义上是同步发展的,相互影响的。具体到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相关规律。 1、先秦——汉唐时期

先秦—汉唐时期是中国原始社会瓦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到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从先秦时期开始确立到汉唐时期发展,逐步形成了“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等思想。在这种思想体系的影响下,这一时期中国的配偶称谓语也或多或少地沾染上了封建伦理色彩。 (1)男尊女卑的思想

众所周知,“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一向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宣扬纲常伦理准则的有力武器。封建礼教强调妇女在家庭、宗族中应“以夫为天”,婚姻观念的核心是“男尊女卑”。而这种“男尊女卑”的伦理思想在夫妻称谓中体现得十分具体。古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天”、“所天”、“先生”“夫”等。所谓“天,头也,至高无上”①[1],“夫,天倾头也”②。用这种称谓充分体现“夫为妻天”的伦理思想。同样,先秦时的“君”,以及汉唐时期的“卿”、“郎”等称谓则借用官爵来尽量抬高男子。从本义上看:“君”,先秦时由君王的儿子借用而来的;“卿”,在古时是称天子或诸侯的高级官员,《礼记·王制》曰:“诸侯之上大夫卿”③[2];“郎”,是战国时就有的官爵名。妻子的这种以官位品级来称呼丈夫的行为所体现的是男子“上”而“贵”的地位。而这时期指称女子的称谓“妻”从本义上看,则是在跪着的女人脖子上,套上一道枷锁,“妾”为女子头上扛把刀。这些都表示女子地位的低下、卑贱。 (2)男外女内的社会格局

“先秦时代的伦理安排是‘男外女内’。正所谓‘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易经》)”④[3]特别是从儒家思想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来,夫妻有内外之别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孟子把封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概括为‘五伦’,其中夫妇关系的准则是‘夫妇有别’,这里的夫妇有别就是强调夫妇有内外的分别。”⑤[4]这一时期,女性的职分和活动空间受到严格的限制,只能蜗居家庭一隅从事家庭劳动。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具体体现在夫妻称谓上为对丈夫的指称凸显“外”的意思,如:“外子”、“外头人、“外当家等”;而对妻子的称谓则凸显“内”的意思,如:“内人”、“内助”“内室”等。 (3)等级分明的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分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把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继承原则作为社会的政治基础。因此,中国古代“一夫多妻”的婚姻模式衍生出来,“嫡妻”、“正嫡”、“妾”等称呼便也随之出现。在中国古代,正妻为嫡,称为“原配”、“嫡妻”、“正房”、“头妻”等。而“‘妾’字为会意字。从辛,从女。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在先秦和秦汉时是指女奴,如:《汉书》中所记载:“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这里的卫媪就是女奴。”⑥[5]后意为男子的侧室,在正妻之下。“妾”的字义规定了女人只能站在男人旁边服侍。“妾”叫做“侧室”、“小妻”、“小星”、“偏房”、“左右人”、“暖床人”等,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小老婆”的意思。妾是不能与正妻有同等的待遇的,“妻”是“娶”,而“妾”只能是“纳”。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不仅反映了男女的不平等,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古人信奉人分“三六九等”,中国古代女子与男子比是卑微的、低下的,而女子与女子之间也是有所谓的等级差别的。这种森严的封建等级思想具体表现在“夫人”一词中。“‘夫人’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多用于诸侯之妻。《礼记》中更是明确为:‘天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夫人’增加了‘帝王的妾’之义,如汉武帝宠爱的勾弋夫人。从汉代起,‘夫人’还用①许慎.说文解字(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3.213.①许慎.说文解字(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3.213.①荀子.礼记·王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1.④钱倩.夫妻称谓语演变之探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65.⑤王丹.浅析现代汉语“妻子”的社会变体系统[J].现代阅读,2011,10:4.⑥百度百科.妾[BB/OL]./view/471333.htm,2012-3-27.1作妇女的封号。唐制规定二品、三品官员的母亲和妻子称为‘郡夫人’,地位更高的称为‘国夫人’。”①[6]由此可见,“夫人”是对有身份有地位的已婚妇女的尊称。中国古代严格的等级观念,具体表现在对已婚妇女的称谓上就是其自身称谓随配偶身份的贵贱而变化。“夫人”作为上层官员的妻子称谓,下层人民是没资格使用的。 (4)崇尚简朴的社会价值取向

崇尚简朴、贤惠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之一。正所谓“娶妻当娶贤”,“我国对于妻子的审美标准,历来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观念是‘德重于色心重于貌’。吕近溪《女小儿语》认为是否贤惠,是评价一个妻子好坏的重要标准。相传,春秋时楚国老莱子有妻十分贤惠,后来,‘莱妻’、‘莱妇’等也就成了贤妻的代称。”②[7]而夫妻恩爱,忠贞不渝,同样是我国的良好传统。“莱妇”、“莱妻”、“糟糠”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对妻子的美称。其中,“‘糟糠’,原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食物。后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的美称,而此意来源于一个典故:东汉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欲下嫁宋弘,宋弘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为由拒绝了”。[8]

2、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配偶称谓语体现出以下的特点:

(1)官本位思想严重

“相公”、“官人”这类以官职来称男子的称谓语在宋元明清时期大行于世,这说明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官本位思想的严重和对官职的重视程度,正所谓“学而仕则优”。自宋代开始,政府对文人越加重视,投入大量精力为学子广开科举之道,强化皇权。宋代,宫廷中出现了“官家”一词,是标示官爵或点明身份的。后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表示对成年男子的尊称。“相公”,早先则是指对宰相的尊称,后被定义为女子配偶之意流行于戏曲中,而今的京剧、越剧、黄梅戏中仍用此来称呼丈夫。把为官者演化为自己的丈夫,一方面是妻子对丈夫的尊敬,另一方面也表明妻子对丈夫能够为仕的美好愿望。 (2)女子地位越发低下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其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封建伦理道德越来越严重地束缚人们的思想,对女子越加歧视,妻子处于卑贱地位。体现在配偶称谓语上就是,男子配偶的称呼多被冠以“贱、荆、奴”。由此可见,这时的妻子完全处于“下”而“贱”的奴化的生存状态。 (3)世俗文化影响加大

宋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了一些冲破儒家思想禁锢的为老百姓所接收的新思想、新观念。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世俗文化开始并迅速发展崛起,相对应地,配偶称谓中的俗称也开始大量涌现。例如,在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老公”、“老婆”。“老公”是由两个单音节语素“老”和“公”组成的,“老”是指年纪大的意思,而“公”是古时对老年人的通称。“到宋元时期,‘老公’由泛指所有的老年人发展为特指自己的丈夫。”③[9]而其中的“老”就是一个构词用的前缀,①刘群.现代汉语中的夫妻称呼语[J].襄樊学院学报,2006,27(01):82.①王聚元.汉语的夫妻称谓及其文化背景[J].语文知识,1997,05:26.①陈辉霞.从『老公』『老婆』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J].阅读与写作,2007,04:24.2已失去“年长”义,只是对丈夫的俗称。“老公”最早出现在南宋杭州的话本小说中,与之相对应的是“老婆”。“‘老婆’作为男子配偶义,最早出现在唐代。”①[10]它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女性”,后来王晋卿的《耳聋颂示东坡》中曰:“老婆心急频相劝。”这里的“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此后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辞源》对“老婆”的解释是“妻子的俗称”,即不雅的、只在口头中流传的称谓,因此“老婆”的使用仅局限于普通老百姓和非正式场合中,是不被上流社会所接受的。宋元明时期,这种俗称比较普遍。在《金瓶梅》、《红楼梦》中多有此用法,例如:”《红楼梦》第七五回:“贾政因说道:‘一家子一个人,最怕老婆。’”世俗文化的繁荣使得“老公”、“老婆”作为配偶称谓广泛化,至明代,“老公、老婆”已是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通用的基本词汇了。 3、辛亥革命以后

辛亥革命后,旧的封建的伦理体系开始被打破,新的标榜“自由”、“平等”理念的社会体系开始在中国大地建立。女子从几千年以来的家庭束缚中开始解脱出来,在社会中越来越独立,地位越来越高,相对应地,女子在这一时期的配偶称谓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有贱称或是蔑称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体现与男子地位平等之义的称谓。历史的进步使得这一时期的配偶称谓语表现出区别于前代的新特点。 (1)过渡时期的印迹明显

在民主革命时期,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相应地,新旧思想也在交替。表现在配偶称谓语上为:新的称谓方式初露端倪,而某些旧的称谓语仍然存在。在这一时期,夫妻称谓语中仍然存在许多旧时指称丈夫的称谓语,如:“官人”、“先生”、“夫主”等。妻子的旧称在此阶段也颇多,像“夫人”、“太太”、“娘子”、“妻室”、“内人”、“贱内”等。这些指称的用法与旧时是相同的,而这种现象所体现的无非是传统旧思想的遗留。同时,人们在这一时期受西方新思想的影响,夫妻之间开始互称姓名,并出现了用于知识分子夫妻的配偶称谓——“爱人”。有些学者称这时期的“爱人”可能是从英语中的love或lover翻译过来。那时的“爱人”一词的使用范围仅仅是“海归”派用于对自己的恋人或是妻子的称谓,还没被广泛使用,直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才开始用‘爱人’称呼配偶。 (2)男女平等

新时期,特别是在1950年颁布了《婚姻法》后,中国彻底地废除了之前的男尊女卑、漠视女性合法利益的婚姻家庭制度,真正在法律上实现了男女平等。与之相对应的是配偶称谓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称谓中具有封建尊卑色彩的夫妻称谓语退出了历史舞台,汉语夫妻称谓由此完成了革命性的变革。广泛使用“爱人”一词,男女双方互称姓名,建国初期的这些配偶称谓体现了男女地位的平等。 “爱人”这个词表示配偶称谓义,高度契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从新中国成立开始风行中国,并很快取代了其他夫妻称谓语。(3)情感特色鲜明①许海棠.“妻子”称谓考察[J].安徽文学,2010,08:244.3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在经济上逐渐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随着夫妻关系的改善,丈夫对妻子往往非常疼爱,再加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具有亲昵意味的配偶称谓语,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老公”、“老婆”被重新启用。这是因为这一对应的称谓语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并且和其他的夫妻称谓比起来略带亲昵,它们反映出夫妻双方希望能够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相伴到老的愿望。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洗礼后,中国人由之前的追求所谓的相敬如宾、敬而远之的夫妻关系,到更加注重真真切切的夫妻之间亲密的情感关系。因此“老公”、“老婆”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其他夫妻称谓,成为一种主流,一种时尚。同时,封建的伦理体系被打破以后,一些宣扬情感的具有强烈亲昵意味的配偶称谓经常被夫妻们挂在嘴边:“小笨蛋、小傻瓜、心肝、宝贝、甜心”等,妻称夫的如“死鬼、老鬼、老不死的”等。三、配偶称谓语的演变特点和社会变迁纵观中国古代的配偶称谓语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配偶称谓语的出现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变迁为背景的,且每个配偶称谓语不仅表现其本身蕴含之义,它还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变迁。 1、性别特性显现程度与社会变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配偶称谓语也是如此。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配偶称谓的性别显现程度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同,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上古时,配偶称谓语系统发展并不成熟,还处于初级阶段,配偶称谓的性别划分并不是那么明显,其具体表现在配偶称谓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显示不出男女性别的“良人”一词。“‘良人’在《诗经·国风·绸缪》篇中就已经出现,‘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句话中‘良人’应是夫称妻。但‘良人’也可以用于妻称夫。《孟子·离娄下》:‘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①

“研究发现,先秦时期已经具有了历代夫妻称谓语的基本雏形。”②出现了以“夫”为中心的女子配偶称谓语,如:夫主、夫君、女夫、本夫、故夫等,以“妻”为中心的词语有妻子、仁妻、贤妻、嫡妻、弃妻、荆妻等。这说明,当时的夫妻称谓语系统性别划分已经开始清晰化。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配偶称谓语系统越来越完善,到了秦汉隋唐时期,夫妻称谓语已经能完全体现出男女有别。有意思倾向于“上”、“尊”、“外”的女子配偶称谓语,如:“天”、“官人”、“外子”等;有意思倾向于“卑贱”、“内”的男子配偶称谓语,如:“妾”、“奴”等。 在中国社会新时期即辛亥革命至今,这时的夫妻称谓一般对男女的区分不是那么明了,都是夫妻双方公用,互称,如:“爱人”、“亲爱的”,“宝贝”等。 2、数量变化与社会变迁

“先秦时期——夫妻称谓语的基本定型阶段。”③在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开始发展,封建伦理纲常秩序开始确立,配偶称谓大都是为了表现男子的“尊”而“贵”的地位,女子限于“内”限于“室”的行为规范。因此,在这样一个中①许海棠.“妻子”称谓考察[J].安徽文学,2010,08:244.①钱倩.夫妻称谓语演变之探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64.①钱倩.夫妻称谓语演变之探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64.4国封建社会起步发展阶段,男女配偶称谓语系统刚开始确立阶段,男子与女子的称谓数量并不是很多,对男子的称谓基本为:“先生”、“天”、“丈人”、“君”、“卿”、“郎”;对女子的称谓基本为:“妻”、“内”与“室”为中心的称谓、“夫人”。在封建社会时期,指称丈夫的称谓符号增加,除了先秦时期的表现其“上”而“贵”地位的配偶称谓外,还出现了社交称谓中的官爵称谓,如:“官人”、“相公”等。而且,随着汉语汉字的双音化发展,原有的单音节称谓词组合而成为新的称谓语,如:这一时期的称谓语“夫君”是由先秦时的“夫”与“君”组合而成的,而“郎君”是由“郎”和“君”组合而成的。指称妻子的称谓在这一时期同样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①[11]的教条规训使得男女之间的地位差别显著,女子的地位愈加卑下,在女子的指称上增加了许多歧视性称谓。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贱称,特别是宋代后,对女子的贱称增多,以“贱、荆、奴”作为语素构成的称谓在封建社会时期大行其道。 总的而言,这一时期是封建配偶称谓语的大发展时期,无论是对男子的称谓还是对女子的称谓,其数量之庞大是其它时期无可比拟的。新时期,随着旧制度、旧的人际关系被消灭,旧的封建性的夫妻称谓词语退出历史舞台。夫妻关系的变化要求这一时期的配偶称谓大都显示出男女平等的意味,互称姓名或是互用昵称成为时代的主流。因此,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男子与女子称谓并不如前一个时期那么多样化。 3、雅俗色彩与社会变迁

先秦——隋唐时期,指称丈夫的称谓大都是表现男子“尊贵”的地位,如:“君”、“卿”、“郎”等;指称妻子的称谓大都是表现女子“卑贱”的,如:以“贱”、“妾”、“奴”为语素构成的称谓词语。因此,这一阶段的配偶称谓书面色彩浓重,即较倾向于“雅”的色彩。 宋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使得中国社会的俗文化得以产生并发展。这种历史背景借用到夫妻称谓系统中为配偶称谓中的俗称出现,典型的代表是有很大世俗化倾向的“老公”、“老婆”、“媳妇”等。其中“‘媳妇’的出现不晚于宋代,到明代迅猛发展,绝大多数是指男子配偶。这种用法在明以后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媳妇’是最口语化、最生活化的男子配偶称呼语。”②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物质生活的丰足自然而然地要求精神世界提升,所以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审美情趣更加趋向雅化,一些粗俗的,经不起推敲的称谓语逐渐被废弃。具体到夫妻称谓系统中,就是沿用了几十年容易让人产生不好联想的“爱人”一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某些体现社会地位的称谓恢复了生机,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如:“先生、太太”。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配偶称谓的雅俗色彩是随着历史发展沿着由“雅——俗——雅”的线路发展的。 4、夫妻关系的变化与社会变迁

在中国古代,女子是没有命名权的,大多数女性甚至是没有名字的,就算是有名字也极少被人称。妻子更是不可能直接称呼丈夫的名字的。民国建立,民主①荀子.礼记·丧服·子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1.①刘群.现代汉语中的夫妻称呼语[J].襄樊学院学报,2006,01(27):83.5思潮不断涌现,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夫妻开始互称姓名,如钱钟书的《围城》中方鸿渐与自己的妻子柔嘉就是以名字互称对方的。这是在这一时期表现男女双方平等的最直接的体现。“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这些伦理纲常使得中国古代的夫妻关系是不平等的,这自然要求对男子的称谓应使用尊称、敬称。用尊大式的“天”、“先生”、“夫”等和官爵称谓“卿”“官人”、“相公”等来借指丈夫,这在中国几千年的传承中常行不衰?而对女子的称谓相应地只能用谦称、卑称或贱称来规约。此类女性称谓,如出现于先秦时期的“妾”和宋元时期的“贱荆”、“奴”、“荆妻”等。同时,女子于男子而言处于依附地位,是没有独立地位的,相应地配偶称谓语中出现了许多以“内”、“室”为中心语的配偶称谓语。另一方面,在中国婚姻关系中,人们更加注重妻子对丈夫的辅助功能,如:“内助”一词。如果说“相敬如宾”的夫妻模式为古人所推崇,那么,新时期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妻子有了与丈夫同等的地位与被对方尊重的权利,传统的夫妻关系已逐渐消逝于历史舞台,妻子与丈夫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内”,而是男女双方地位趋向平等。相应的,这一阶段对女性的歧视性称谓也随着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一起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此时的夫妻关系:男女平等,没有尊卑。四、结语称谓语系统与社会的关系非常紧密,是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一面镜子。而作为称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配偶称谓被打上了特定时代的伦理烙印。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夫妻双方称谓的变化中去推断或者还原那些正在进行或已经消失了的某些社会变动。本文遵循时代发展的历史轨迹,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浅析了汉语中夫妻称谓的变迁。解析了配偶称谓发展变化的每个环节,透过配偶称谓的演变史,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特定时代的中国社会伦理文化发展变化的痕迹。由此可见,研究配偶称谓语的嬗变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卷一)[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